2017西新線公路工程測量施工方案(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74257
2022-09-07
16頁
63.04KB
1、蘭州市2016年道路整治項目(西固片區)西新線(新城新橋新城老橋)道路工程測量施工方案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四日一、工程概況及簡述1二、主要標準2三、路面結構組合設計2四、組織架構6五、測量依據7六、測量人員及設備配備7七、工程測量措施8蘭州市2016年道路整治項目(西固片區)西新線(新城新橋新城老橋)道路工程測量施工方案一、工程概況及簡述1.1工程概況工程名稱:蘭州市2016年道路整治項目(西固片區)西新線(新城新橋新城老橋)道路工程建設單位: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地點:設計單位:有限公司工程規模:本項目為西固片區西新線(新城新橋新城老橋)道路整治工程,主線起點新城新橋西側98.338米處,主線終點新2、城老橋橋東側20.4米處,全長1315.099m。支線為新城新橋東西側引道,全長331.434m。現道路主線K0+000K0+220為瀝青混凝土路面,主線K0+220設計終點為水泥砼路面。支線全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主線路幅組成為2m(人行道)+10.5m(車行道)+2m中央分隔帶+10.5m(車行道)+2m(人行道)。支線路幅組成為2m(人行道)+9m(車行道)+2m(人行道)。主要控制點為:(主線)K0+000、K0+098.338、K0+331.434、K0+574.248、K0+954.746、K1+315.099。(支線)K0+000、K0+088.887、K0+237.411、K0+3、331.434。 工期:90個日歷天 1.2工程簡述本次整治工程分為兩種方式整治。一種為現狀道路破損比較嚴重段,結合地質勘察報告及現場病害調查結果,采取舊路面結構拆除及翻建(同原路面結構即采用水泥砼路面),另一種為現狀道路破損較輕微路段,采取銑刨、拉毛現狀路面后用瀝青砼加鋪補強。工程整治的主要內容為:車行道破損路面拆除及翻建,加層;人行道及道牙更換,各類檢查井的提升改造。二、主要標準道路等級:城市主干道設計車速:60Km/h路面設計荷載:BZZ-100車行道主線段寬度:2+10.5+2+10.5+2=27m車行道支線段寬度:2+9+2=13m路面設計年限:15年 交通飽和狀態設計年限:20年路4、面結構:主線K0+000K0+220以及支線為瀝青砼路面主線K0+220K1+315.099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地震加速度:0.20g三、路面結構組合設計本次道路整治工程對機動車道進行翻建及加層,根據路面檢測報告結論、可研報告、及對現場病害的調查和分析,以及綜合相近地區道路整治成功、成熟經驗。為了保證道路翻建后的使用功能,施工圖設計階段將主線現狀混凝土路面(K0+220-1+315.099)翻建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將K0+000-K0+220、支線全段表面病害輕微區采用瀝青砼加層。道路結構組合設計具體分述如下:(1)加層區設計結構層:上面層細粒式瀝青混凝土 (AC-13C)4cm粘接防水層(SBR 5、改性瀝青)2.0kg/下面層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C)6cm透層油乳化石油瀝青1kg/(2)掉頭區設計結構層:C30 水泥混凝土 30cm水泥穩定砂礫(5%) 30cm路基下換填 100cm 天然砂礫瀝青路面和水泥砼路面相接時,按規范要求搭接。(3)混凝土路面板塊劃分及接縫設計(a)板塊劃分水泥混凝土板塊基本劃分為 3.55.0m。不規則板塊原則上不大于 25 。(b)接縫設計 橫縫:包括縮縫、脹縫和施工縫。橫向縮縫采用假縫形式(設傳力桿型,傳力桿直徑采用同橫向施工縫),頂部鋸切寬 38mm、深 6-7.5cm 的槽口,并灌塞瀝青馬蹄脂。在道路間距 100m 處、道路直曲過渡段處設置橫向6、脹縫,脹縫寬 20mm,縫內設置填縫板和可滑動的傳力桿。傳力桿采用直徑為 36mm 的 HPB235 級鋼筋,最外側傳力桿距縱縫或自由邊的距離為 150mm250mm。水泥混凝土路面每日施工結束或因其它原因中斷施工時必須設橫向施工縫。其位置應選在縮縫或脹縫處。設在縮縫處的施工縫采用傳力桿的平縫形式;設在脹縫處的施工縫,其構造與脹縫相同;設在橫向縮縫之間的橫向施工縫,采用設拉桿的企口縫形式。縱縫:包括施工縫和縮縫。縱向施工縫:當一次鋪筑寬度小于路面寬度時,應設置縱向施工縫。縱向施工縫宜采用平縫形式,上部應鋸切槽口,深度宜為30mm-40mm,寬度宜為 3mm-8mm,槽內灌塞瀝青馬蹄脂。縱向縮縫7、:當一次鋪筑寬度大于4m時,應設置縱向縮縫。縱向縮縫宜采用假縫形式,鋸切的槽口深度大于施工縫的槽口深度。槽口寬 38mm,槽口深度為10-12cm,并灌塞瀝青馬蹄脂。縱縫在板厚中央處設置拉桿,拉桿采用直徑為16mm的HRB335級鋼筋,拉桿中部100mm范圍進行防銹處理,最外側的拉桿距橫縫的距離不得小于100mm。水泥路面與瀝青路面搭接時,按規范進行搭接,詳見搭接處理圖紙。(4)人行道設計結構層如下:6cm 預制 C30 本色防滑磚3cm 厚 1:2 水泥砂漿10cm厚C20水泥砼15cm厚水泥穩定砂礫(3.5%)總厚34cm本工程現狀人行道在有條件路段已設置無障礙設施,本次設計在施工過程中按8、現狀恢復。恢復樹池道牙時,根據樹池中央距甲型道牙實際尺寸恢復。(5)路面材料要求:瀝青混凝土面層瀝青:技術要求滿足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1-2008)表。透層、黏層采用乳化瀝青,其質量應符合規范表的規定。粗集料:應潔凈、干燥,集料對瀝青的粘附性3級。集料具有一定的破碎面顆粒含量,具有1個破碎面宜大于90,2個及以上的宜大于80。粗集料的質量要求及級配符合規范表、表8.1.7-7 的規定。細集料:應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細集料的質量要求及級配滿足規范表、表(或表)的規定。礦粉:應用石灰巖等憎水性石料磨制,其質量要求符合規范表的規定。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公路9、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的要求。水泥穩定砂礫水泥穩定砂礫壓實度及7天齡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應滿足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CJJ1692012)表的要求。壓實度(按重型擊實標準)96%,7d(20條件下濕養6d、浸水1d)齡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1.5Mpa。集料應具有良好的級配。水泥穩定碎石水泥穩定碎石壓實度及7天齡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應滿足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D50-2006)表的要求。水泥穩定碎石壓實度(按重型擊實標準)96%,7d(20條件下濕養6d、浸水1d)齡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2.5Mpa。集料應具有良好的級配。四、組織架構雜工班組測量員:張生旭測量員10、:王鵬測量員:李文科1、項目工程測量組織架構圖如下:測量組長:張生旭記錄員:王曉燕五、測量依據1、徐州市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的蘭州市2016年道路整治項目(西固片區)西新線(新城新橋新城老橋)道路工程工程施工圖紙。2、國家現行施工規范和規程。工程測量規范 GB50026-200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 B01-2014公路勘測規范 JTG C10-20073據西固區新城全年的氣象條件、建設地點、地形和環境情況。4本單位的技術裝備力量及施工經驗。5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工程特點、施工條件、工期要求等綜合因素進行編制。六、測量人員及設備配備根據本工程的工程特點及施工要求,項目將配備1名測量工程11、師,2名專業測量員,組成項目測量工作小組,全面負責本工程的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工程監測工作,負責日常施工中的定位放線、水準基點的測設、復核、交接以及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測量儀器的計量送檢工作。具體配備如下表:測量儀器配備一覽表序號儀器名稱規格精度數量用 途1全站儀TOPC6022”+2mm+2ppm1角度、距離測量2水準儀DSZ32mm/km2施工水準測量七、工程測量措施7.1工程測量施工方案及精度保證措施測量先行是施工管理中的要求,測量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工程的質量,本公司在工程施工管理中,歷來注重測量管理工作。除建立兩級測量復核制度外,對本工程還將成立專職測量組,以確保測量工作高效、優質。112、測量工作程序:開工前對業主和設計單位移交的導線點和水準點進行閉合復測,復測合格并經業主和監理工程師簽認后方能施工。測點交接測點復測建立施工導線網,布水準控制點局部放樣。2、控制系統的建立:針對本工程規模及特點,建立現場平面及高程控制系統,以便于在施工全過程中進行測量的控制。1、平面控制系統根據本工程的形狀及特點,本著先總體后局部的原則,軸線控制點將以業主提供的控制點為依據。在施工過程中本著針對該項目的特點,以半幅施工的原則下,將軸線控制點引至另半幅未進行施工的道路中,將所引的軸線控制點用醒目的紅色油漆進行標注,且在軸線控制點處用水泥鋼釘定點。在全道路的軸線引點過程中,以業主提供的控制點的坐標13、為基準采用全站儀坐標方式引點,且將所引的軸線控制點坐標進行詳細記錄,以便該半幅道路拆除完畢后進行下一步施工的主軸線控制。在軸線控制點的引點過程中,在道路直線段的控制點可30m-50m設一個軸線控制點。在局部彎道及有弧度的路段以每10m設一個軸線控制點。2、高程控制系統根據建設單位和規劃院提供的水準點。用水準儀準確地引測到施工現場附近便于監控的相應位置上,沿著道路方向,每隔100米設置一個控制點,標注其絕對標高值。用于監控的水準點位置應牢固穩定,不下沉、不變形。高程的引測應進行往返一個測回。其閉合誤差值不得大于3mm 。閉合誤差值在允許范圍內,可按水平距離比例相應修正。建設單位所提供水準點及標高14、復測點應有書面記錄,并應有建設單位及監理單位現場代表簽字認證。3、放線控制1、施工流程根據導線、高程控制點放出路的中線,縱向每隔10米設置一中樁和一對邊樁,用水準儀在中樁和邊樁上分別標記現場實際高程。根據路中線放出路兩側邊線,設置邊樁,在路口圓弧測設中,在保證準確度和精度的前提下,為施工方便可采用市政部門較為通用的“中央縱距離法”。2、施工方法在本工程開工前,會同監理對業主及設計單位提供的平面坐標及高程控制點、網進行閉合復測,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與相鄰工程的測量控制點、網進行聯測,測量記錄及結果由業主及監理審核簽認后方可進入正式施工。根據已有的高級控制點、網,結合各條施工線路走向及需要,15、加密布置施工控制網,施工控制網各點之間應保持良好的通視狀況,以方便隨時進行閉合復測,所有的測量記錄及結果應在報送監理審核簽認后方可使用。做好各施工控制點的保護工作,豎立明顯的標志牌,以防止損壞。根據控制點測放出中線控制樁位置,并進行各部位水準測量。樁基施工采用線路中線樁控制,并根據線路曲線的特點,加密至10m一點作控制,以確保曲線段線型流暢。3、保證測量準確度和精度的措施施工中應盡量保護所有標志,對施工中不移動的中樁及距中線較近的中線水準固定點用石堆或澆注砼或其它措施予以保護。對于施工中無法保留的標志和水準固定點,將其移至路段范圍之外。施工期間應定時對導線,高程控制網進行復測,保證其位置沒有發16、生位移。具體測量方法和使用的儀器以簡練、實用、保證精度為原則,建立復核制度,復核人員可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查。7.2工程測量精度要求公路的平面控制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平面控制測量可采用導線測量方法。導線的起點、終點及每間隔不大于30km的點上,應與高等級控制點聯測;當聯測有困難時,可分段增設GPS控制點;2、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的規定;表1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導線長度(km)邊長(m)儀器精度等級測角中誤差 ()測距相對中誤差聯測檢核方位閉合差()相對閉合差304006002級儀器121/2000241/20006 級儀器2040注:表中n為測站數。公路的高程控制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高程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2的規定;表2公路高程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 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五等153030注: L 為水準路線長度。2、水準路線應每隔30km與高等級水準點聯測一次。定測放線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作業前,應收集初測導線或航測外控點的測量成果,并應對初測高程控制點逐一檢測。高程檢測較差不應超過 mm(L為檢測線路長度,單位為km);2、交點的水平角觀測,正交點1測回,副交點2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