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崗坡隧道涌水突泥專項施工方案(1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74303
2022-09-07
14頁
361.63KB
1、擺崗坡隧道突泥涌水施工專項施工方案目錄1、編制說明.12、編制依據.13、工程概況.13.1 設計概況.13.2 工程地質及水文.13.2.1 地質特征.23.2.2 水文特征.24、施工組織方案.24.1 總體原則.24.2 工藝流程.34.3 突泥涌水探測.34.4 施工方法.35、前期隧道勞動力組織.56、隧道前期施工主要設備配套.67、應急救援預案.67.1 可能發生的場所及部位 .77.2 應急資源.77.3 應急組織機構.77.4 工作程序.97.5 后續處理.10 8、安全、環保措施.10擺崗坡隧道突泥涌水專項施工方案1、編制說明為保證擺崗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切實履行企業安全生產2、的責任主體,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根據建設部危險性較大工程安全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及專家論證審查辦法的規定,針對擺崗坡隧道可能存在突泥涌水的特點,為避免施工風險,預防隧道施工中突泥涌水事故發生,保證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與進度,特制定本方案。2、編制依據(1)貴陽市金陽新區金清聯絡線道路工程第標段施工招標圖第三冊(2)國家及交通部頒發現行的有關設計、施工規范及驗收標準。(3)工地現場踏勘所獲取的資料。(4)我公司各項資源、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管理文件。(5)我公司對本標段的投標文件及合同文件。3、工程概況3.1設計概況擺崗坡隧道全長1530m,為三線大跨分離式隧道,雙向六車道3、(左線ZK4+050-ZK4+840,790m;右線 YK4+100-YK4+840,740m);本隧道起點位于金華鎮干井村,隧道終點位于金華鎮何官村。隧道設計為雙向縱坡,坡度分別為i=+3.8%、i=2.5%,隧道右線 K4+100-K4+525 隧道縱坡 i=+3.8%,K4+525-K4+840隧道縱坡 i=-2.5%;隧道左線 K4+050-K4+525.667 隧道縱坡 i=+3.8%,K4+525.667-K4+840 隧道縱坡 i=-2.5%;隧道最大埋深95.7m。隧道設計建筑限界寬14.75m,高 5.0m,隧道襯砌內輪廓拱頂高8.10m、凈寬15.33m,凈空面積 102.4、1m2。3.2工程地質及水文3.2.1地質特征線路通過地段位于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谷底、洼地相間。境內山巒重疊,峽谷幽深。隧址區穿越煤系地層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下統大冶組、沙堡灣組、三疊系下統大冶組地層,圍巖類別屬 V 級,多數為強風化巖體,洞頂、兩側壁受風化、裂隙切割及斷層影響較大。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巖溶較發育,局部可能存在斷層破碎帶、突泥涌水等,地質災害風險較大。3.2.2水文特征本隧區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3.2.2.1地表水隧道區地表水以山間溝水為主,水量較小,雨季時溝內水量增加明顯。隧道5、穿越區地表水不發育,主要以季節性水流為主。3.2.2.2地下水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圍巖裂隙中其水量大小主要受巖層分布面積及裂隙率控制。隧道區域內穿越地層多為灰巖,由于灰巖巖體受構造影響,巖體較破碎,巖體內裂隙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含水體,在淺表范圍內,地下水較為豐富,但在較完整的弱風化層中,裂隙封閉,儲水條件較差,水量較小。4、施工組織方案4.1 總體原則堅持“早預報、先治水、強支護、快封閉,早襯砌”的施工原則組織施工。施工前嚴格執行超前地質預報工作,通過超前地質預報資料進行分析,確定巖溶或斷層破碎帶延伸、規模、方向與類型。對可能存在突泥涌水地段采取全斷面超前預注漿結合局部注漿方法,經6、注漿止水效果達到要求后,方可組織開挖施工。注漿結束后,進行注漿效果檢查。當地層含水量不大時,漿液填充率須達到70%以上,地層富含水豐富時,漿液填充率須達到80%以上。按總注漿孔的 510%設置檢查孔,檢查孔的布設應在均布的原則下,結合注漿資料的分析做重點檢查。檢查孔應無涌泥、涌砂,不塌孔,滲水量應小于0.2L/minm。不取芯鉆孔時,應記錄鉆進速度、鉆進壓力、排渣成份等,進行認真分析。注漿效果達到要求后,方可組織開挖施工。為防止突泥涌水對人員及設備造成危害,隧道施工時,通過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手段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質條件,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突發災害的發生。遇溶隙、裂隙水可以以堵為主;遇7、到暗河或管道流,必須以疏、排為主。4.2 工藝流程超前地質預報 超前支護 短開挖 強支護仰拱砼 拱墻二襯4.3 突泥涌水探測施工時加強超前地質預報,把超前地質預報納入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超前地質預報系統,采用先進可靠的預報方法(TSP203地震波法、紅外線探水儀、水平聲波反射法、地質雷達和超前鉆孔等),采取長短結合、相互驗證的綜合預報手段,根據預報成果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制訂施工方案。4.4 施工方法4.4.1 隧道進、出口成立超前地質預測預報和圍巖監控量測小組,小組需配備1 名專職地質工程師及1 名隧道工程師和1 名測量專業技術人員,專門負責該項工作。每個開挖工班必須配一名工程師跟班。隨8、時掌握掌子面地質情況,并指導督促措施、技術標準、技術交底的落實,確保按操作規程標準化作業。4.4.2 施工到設計突泥涌水段前,開挖班打炮眼時,必須用風鉆打一長炮眼,長度比一般炮眼長3 米,目的用于探測前方是否有涌水流出。若無涌水流出,則按正常施工方法進行。4.4.3 若探明前方有突泥涌水,則對掌子面采取以下方法處理:a.深孔全斷面預注漿適用條件:當隧道通過厚度較大的軟塑狀斷層破碎帶、大型溶洞軟塑充填體、2/3 探水孔出水,總流量大于 10m3/h 或水壓大于 0.5MPa時采用深孔全斷面預注漿。注漿范圍為隧道開挖輪廓線以外6m,注漿長度為30m,分三環實施,第一環長 12m,第二環長 20m,9、第三環長 30m,全斷面共布孔不少于155 個。一個注漿段完成后留 6m不開挖作為下一注漿段的止漿巖盤。注漿孔自掌子面沿開挖方向,以隧道中軸為中心呈傘狀布置。漿液擴散半徑為 2m,孔底間距不大于3m,開孔直徑底間距不大于3m,開孔直徑 115mm,終孔直徑 75mm。注漿前在止漿墻或止漿盤內埋108 無縫鋼管作為孔口管,孔口管長3m,孔口外露 23m。注漿結束標準:單孔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并繼續注漿10min 以上,可結束本孔注漿。單孔注漿量與設計量基本相同,結束時的進漿量在20L/min 以下時可結束注漿。b.深孔局部斷面預注漿:適用條件:當隧道斷面內局部涌突水時采用深孔局部斷面預注漿施工。10、注漿范圍為隧道開挖輪廓線以外6m,注漿長度為30m,分三環實施,第一環長 12m,第二環長 20m,第三環長 30m,全斷面共布孔不少于37 個。一個注漿段完成后留 6m不開挖作為下一注漿段的止漿巖盤。注漿孔自掌子面沿開挖方向,以隧道中軸為中心呈傘狀布置。漿液擴散半徑為 2m,孔底間距不大于3m,開孔直徑底間距不大于3m,開孔直徑 115mm,終孔直徑 75mm。注漿前在止漿墻或止漿盤內埋108 無縫鋼管作為孔口管,孔口管長3m,孔口外露 23m。注漿結束標準:單孔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并繼續注漿10min 以上,可結束本孔注漿。單孔注漿量與設計量基本相同,結束時的進漿量在20L/min 以下時11、可結束注漿。局部帷幕注漿起始工作面應距預測突水點1015m,以保證足夠的止漿盤,其終點應超過預測突水段6m。c.深孔周邊預注漿:適用條件:當隧道通過厚度較大的軟塑狀斷層破碎帶、大型溶洞軟塑充填體,2/3 探水孔出水,總流量大于5m3/h 時采用深孔周邊預注漿。注漿范圍為隧道開挖輪廓線以外6m,注漿長度為30m,分三環實施,第一環長 12m,第二環長 20m,第三環長 30m,全斷面共布孔不少于116 個。一個注漿段完成后留6m不開挖作為下一注漿段的止漿巖盤。注漿孔自掌子面沿開挖方向,以隧道中軸為中心呈傘狀布置。漿液擴散半徑為 2m,孔底間距不大于3m,開孔直徑底間距不大于3m,開孔直徑 11512、mm,終孔直徑 75mm。注漿前在止漿墻或止漿盤內埋108 無縫鋼管作為孔口管,孔口管長3m,孔口外露 23m。注漿結束標準:單孔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并繼續注漿10min 以上,可結束本孔注漿。單孔注漿量與設計量基本相同,結束時的進漿量在20L/min 以下時可結束注漿。4.4.4 止水措施結束后,進行弱爆破短開挖,開挖一榀鋼架距離及時立鋼架錨噴支護。4.4.5 開挖支護夠超前止水段的延米后,及時施作仰拱砼。4.4.6 開挖支護夠超前止水段的延米后,仰拱砼施作 12 延米后,及時施作拱墻二襯。4.4.7 按此方法反復循環施工,直至安全渡過突泥涌水段。5、前期隧道勞動力組織工種人員配備主要工作內13、容副隊長1 配合隊長進行隧道現場施工組織領工員2 隧道內 12 小時值班工班長3 配合領工員進行施工生產組織鉆爆工20 隧道拱墻部位的開挖、鋼拱架架立、錨桿施作、鋼筋網鋪設。工種人員配備主要工作內容支護工15+8 施作拱墻部位噴射混凝土、噴射混凝土拌制文明施工2 隧道洞內道路平順、水溝暢通、日常垃圾清理電工2 隧道掌子面附近照明、小型機械用電安全領工員1 仰拱施工22 隧底開挖、支護、混凝土澆筑。防水板鋪設6 防排水系統的安裝、防水板鋪設。鋼筋加工、安裝8 鋼筋彎曲、鋼筋安裝。臺車定位6 襯砌臺車定位、隔離劑涂抹、襯砌混凝土拆模。6、隧道前期施工主要設備配套施工部位主要機械配備隧道超前大管棚支14、護2 臺地質水平潛孔鉆、1 臺注漿機隧 道 單 線洞 身 開 挖及支護YT-28 型氣腿式風鉆20 臺共計 20 臺 YT-28 型氣腿式風鉆,8 臺風鎬風鎬8 臺噴混凝土機4 臺注漿機2 臺PC-220 挖掘機2 臺ZLC-50D 裝載機2 臺東風運輸車5 臺型鋼冷彎機1 臺液壓鉆床1 臺23.6m3/min 電動空壓機7 臺隧 道 單 線襯 砌 混 凝土插入式搗固棒8 臺木工刨床1 臺鋸床1 臺防水板焊接機1 臺搭接寬度 12cm 沖擊鉆4 臺混凝土輸送泵1 臺混凝土運輸車6 臺混凝土輸送管60m 7、應急救援預案為保證施工中若發生擺崗坡隧道突泥涌水事故后,急救工作程序化、科學化、機動化,15、把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明確在急救預案中的機構設置和相關部門、人員在應急中的職責,根據項目確認的高中度風險,特制定本預案。7.1可能發生的場所及部位7.1.1 可能發生的以下幾種事故:(1)開挖爆破作業后引起的隧道突泥涌水事故;(2)初期支護受壓變形引起的隧道突泥涌水事故。7.2應急資源7.2.1 人員項目經理部成立以經理為組長,書記、副經理、總工程師為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施工現場負責人、調度員、值班電工、現場保衛、醫務員、搶險人員為組員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7.2.2 物資、機具、設備(1)報警系統及通訊設備:對講機、電話、手機等通訊設備。(2)應急設施及機具:防爆電線、電纜、16、電燈、手電筒、應急燈、移動配電箱等照明所需物料;輪式裝載機、挖掘機、自卸汽車、抽水機等搶險設備。(3)其它材料工具:鋼筋爬梯、救生繩、救生圈、氧氣袋、木材、型鋼、鐵鍬、撬棍、鋼絲繩,枕木等。(4)傷員急救設備:傷員擔架、消毒劑、急救箱。(5)救護車輛及交通工具:指揮車、微型車、材料運輸車、救護車等。7.2.3 洞內緊急逃生設施的設置:隧道兩側安裝鋼筋爬梯并掛逃生繩和足夠數量的救生圈,靠近掌子面的地段掛充足的氧氣袋。隧道內作業人員密集地段在拱部設置逃生平臺并設急救箱。7.3應急組織機構7.3.1 項目經理部成立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宋星光副組長:胡清友、孫旭東、龍如建組員:張顯福、翁繩魁、林建平、林17、居寧、張國光、余功維、劉柏、金國偉、張波、王海龍施工現場負責人:林平搶險人員:擺崗坡隧道作業隊全體施工人員7.3.2 責權(1)組長宋星光,全面負責組織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交底、培訓和演練,負責啟動、實施以及調動所需人員、物料等資源的供給。(2)副組長胡清友、孫旭東、龍如建具體負責發生隧道突泥涌水事故后,應急預案的啟動和應急預案的全面實施。(3)調度:負責信息收集以及內外部(外部:當地政府、醫療救護部門的緊急聯系電話)、上下級的聯絡匯報工作,并按規定向上級等相關部門報告;同時按照領導的決策和安排進行上傳下達;做好急救工作中車輛、物料、人員等的調遣工作。(4)工程部門:負責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18、援預案的編制和演練培訓;負責應急救援期間搶險方案的制定和風險再評價。(5)安質部門:負責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審核,不斷完善應急救援預案。參與應急救援期間搶險方案的制定和風險再評價。(6)機物部門:負責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所需機電設備、物資、材料的配備。(7)綜合部:負責在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援期間,各部門的工作協調、上傳下達有關信息和指令;統一對外報導口徑,防止出現不真實報導;最大限度的控制媒體,降低負面影響。負責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援期間所需急救藥品、醫療器械等的準備工作,并在應急救援期間對傷員進行搶救和治療。(8)現場安全員:負責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援期間人員的19、疏散,現場的保護和秩序的維持等工作,并協助有關部門、人員進行事故調查和處理。(9)財務部門:負責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應急救援期間所需資金的籌備、使用和管理工施工現場負責人:做好相關人員對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培訓和演練工作,并協助應急小組成員進行急救。(10)搶險人員:在接到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消息后,立即組織人員在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進行事故的搶險(救)工作并協助保護好事故現場。7.4工作程序突泥涌水救援流程圖7.4.1 報告、聯絡(1)發生隧道突泥涌水事故后,施工現場負責人應盡可能的組織疏散和搶險,并立即向項目領導報告,在通訊工具無法接通時,可采用傳遞方式,爭取第一時間,進行救援。(2)20、調度室立即報告經理。(3)項目經理召集應急領導小組成員,應急領導小組成員按照應急預案中規定的責權開展工作。7.4.2 應急報告隧道突泥涌水事故發生后,項目經理部負責人在1 小時內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人數及事故的簡要經過用傳真或電話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30 分鐘內上報公司領導和相關主管部門。7.4.3 現場處理隧道突泥涌水事故有人員傷亡時一般需要進行緊急救護,為了挽救遇難者的生命,在事故現場須毫不遲豫地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組織疏散圍觀人員、立即搶救被困受傷人員,攙扶受傷人員離開現場救治,對重傷人員立即送往京城路富源縣人民醫院進行搶救。(2)立即進行現場封鎖,無關人員21、禁止進入現場,并檢查隧道突泥涌水事故后周邊的圍巖、初期支護狀態,對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進行處理,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3)對于現場的一些被污染的火工材料、油料等應進行臨時隔離保護措施,防止引起爆炸和火災。(4)安質、工程部門派專人及時對事故現場進行照相、錄像,對現場進行認真、全面地勘驗,發現和收集確定事故原因的各種痕跡、物證等。7.5后續處理7.5.1 現場急救工作完成后,對現場進行隔離,在進行清理工作的同時,加強對現場的保護,現場要有人值班看守,防止閑雜人員入內。7.5.2 項目經理按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 493號)調查程序安排相關部門配合、協助調查;在征得事故調查小組的22、同意后,召集各部門研究、討論制定恢復生產方案。7.5.3 安排對受傷人員進行治療,把人員傷亡減少到最低程度。7.5.4 工程管理部門研究制定防止事故再次發生的可行性具體措施,并對措施的可靠性進行評估。8、安全、環保措施8.1 安全措施8.1.1進行全面的、針對性的安全技術交底。8.1.2 嚴格安全監督,建立和完善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各級安全領導小組定期組織安全檢查,各級安全監督人員要經常檢查,真正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8.1.3加強火工品的管理,爆破器材存儲于干燥的倉庫內,溫度保持在 1830,庫內設消防設施,不同性質的炸藥分開,雷管和炸藥分庫存儲,運至工地的炸藥當天未使用完,必須如數退回,不得23、在工地留存過夜。領用運輸過程中必須有押運員負責。8.1.4 施工人員到達工作地點后,施工員首先組織人員分頭檢查工作面、機具設施是否處于安全狀態,詳細檢查圍巖及初期支護是否有變化,拱頂和拱墻是否穩定,如有松動和裂紋,要及時進行加固處理。8.1.5 施工期間,現場施工人員要會同有關人員對各部位、個部分進行定期檢查,在不良地質地段,每班組指派專人檢查,當發現噴錨支護變形或損壞時,應立即增設錨桿并復噴混凝土或增設鋼支撐,必要時立即進行襯砌。8.1.6 當發現監控量測數據有突變或變異時,及時通知現場負責人,并采取應急措施,保證施工安全。8.1.7 加強施工班組建設。做好工班長、安全員及全體施工人員的安全24、教育工作,執行“三工、三檢”和“每周一”安全互檢,集思廣益,發現問題,找出隱患,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8.2環保措施8.2.1 施工現場、場地、運輸便道須進行硬化處理,并制定專人定期灑水清掃,形成制度,防止揚塵。8.2.2 施工廢水、生活污水按照有關要求進行處理,不得直接排入農田、河流和渠道。8.2.3 清洗骨料的水和其他施工廢水,采取過濾、沉淀處理合格后再排放,避免污染河道和周圍環境。8.2.4 施工機械排放的廢油廢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得超標排放。8.2.5 生活污水采取三級生化或化糞池等措施進行凈化處理,經檢查符合排放標準后方準排放。8.2.6 對運輸水泥及易飛揚物料須用帆布覆蓋嚴密,并保證裝載適中,不得超限運輸。8.2.7 在有粉塵的作業環境中作業時,除灑水外,作業人員還必須配備勞動防護用品。8.2.8 施工、生活垃圾,應集中處理。8.2.9 施工和生活中的廢棄物也可以經當地環保部門同意后,運至指定地點。8.2.10消除一切可能造成火災、爆炸事故根源,嚴格控制火源,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