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77線公路工程特殊路基強夯首件處理施工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74394
2022-09-07
15頁
121.54KB
1、目錄一、編制依據3二、編制范圍3三、工程概況3四、試驗目的4五、試驗段的選定4六、人員配置及實驗儀器配置46.1人員配置46.2機械設備及測量、試驗儀器配置5機械設備配置5測量及試驗儀器配置5七、擬定的試驗程序57.1初選設計參數57.2強夯施工工藝6工藝流程圖6強夯施工工藝7施工過程中監測工作9材料要求9強夯技術要求9強夯試夯檢測要求10八、施工注意事項11九、質量保證措施11十、文明施工與安全措施11十一、環境保護措施12十二、施工總結15強夯施工方案(首件工程) 一、編制依據(1)G577線墩麻扎至旱田段公路施工圖紙及設計文件(2)我方人員現場調查及踏勘情況(3)我公司現有的路基路面施工2、綜合能力(4)新疆G577線墩麻扎至旱田段公路工程施工招標文件項目專用本(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路施工標準化手冊(2015年版)(6)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7)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F10-2006(8)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JTJ034-2000(9)公路沖擊碾壓應用技術指南(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主編)(1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JTJ076-95(1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80/1-2004(12)其他有關規程、規范二、編制范圍G577線墩麻扎至旱田段公路(K10+778.5K11+460)強夯處理施工,并制定施工管理及相關技術保證措施等。三、工3、程概況本標段起訖里程為K3+030K19+177.462,全長16.147Km。在路線經過喀什河三級階地近地表與鞏乃斯河級階地前緣地段,該地段地層以沖洪積卵礫石層為主,地表覆蓋的薄層沖洪積黃土狀土,現多為耕地。一般呈濕陷性黃土,具級(輕微)-級(中等)非自重濕陷性。其中K10+778.5K11+340段,地貌單元屬鞏乃斯河二級階地前部地段,路線中樁處地面標高介于733-712m且多為耕地,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平坦。地層結構以中秘-密室的第四系晚更新統沖洪積(Q32al+pl)卵礫石層為主,地表覆蓋厚約4.0-8.2m的第四系晚更新統(Q32al+pl)黃土狀土,局部夾2.0-2.6m的細砂透鏡體4、,地表水匱乏(主要為灌渠內暫時性流水),地下水埋深介于12-18m,該路段:K10+778.5K11+340段具級(中等)非自重濕陷性黃土,該路段場地穩定性與工程地質條件稍差,綜合考慮該處地基處理采用強夯處理。四、試驗目的(1)通過強夯處理加速地基土的固結、提高場地地基強度,減少沉降量。達到強夯處理夯夯擊能(KN.m)值。(2)通過預加沉降,降低、減少地基的不均勻性。(3)減弱或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4)根據設計參數進行現場試夯,并通過測試,與夯前測試數據對比,檢驗強夯效果,以確定夯擊擊數與單擊夯沉量的關系、累計夯沉量和隆起量的關系、夯擊數與單點填料量的關系、填料量與隆起量的關系,對夯點收錘與5、工藝控制參數提供參考。在進行試夯時可采用不同設計參數的方案進行比較,比選出最佳施工方案,指導后續工程施工。五、試驗段的選定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我單位擬選取K10+778.5K11+460.0段為試驗段,共長681.5m。該段地基為非自重濕陷性,濕陷性等級為中等()級,地層以沖洪積卵礫石層為主,地表覆蓋的薄層沖洪積黃土狀土,現為耕地,地表水匱乏(主要為灌渠內暫時性流水),根據濕陷等級、濕陷土層厚度及層位分布,結合路基填土高度、地基滲水浸濕可能性大小,針對該路段采取強夯處理措施加固地基。六、人員配置及實驗儀器配置6.1人員配置人員配置及責任分工情況表序號姓名職務責任分工1王培國常務副經理總體協調2潘6、龍道路工程師技術負責人3王乾施技部長方案編制及技術指導4黨耀東質檢部長質量檢查5劉勝利測量站長測量放樣指導6侯光達安全部長現場安全監督管理7相飛飛技術員現場技術指導及施工日志記錄、試驗段檢驗批資料8武玉計測量員測量放樣9毛鵬慧試驗員試驗流程指導及相關參數收集6.2機械設備及測量、試驗儀器配置6.2.1機械設備配置機械設備配置情況表序號儀器名稱規格型號數量設備狀況1挖掘機EX-2001臺良好2壓路機YZ-182臺良好3推土機T-2201臺良好4平地機PY160B1臺良好5自卸車5輛良好6強夯機QH30001臺良好6.2.2測量及試驗儀器配置測量及試驗儀器配置情況表序號儀器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儀器使用7、狀況1全站儀TS061臺良好2水準儀DSZ21臺良好3水準尺5m鋁合金1臺良好4卷尺2把良好5重型圓錐動力觸探1臺良好6單墩荷載試驗儀1臺良好七、擬定的試驗程序7.1初選設計參數強夯設計參數表序號名 稱設計參數(參數取值范圍)1錘重(t)20(1030)2錘底直徑(m)25(22.6)3落距(m)15(515)4夯擊能(kNm)點夯3000(10003000)滿夯10005點夯次數(次)/(遍)10/2遍(23遍)6滿夯次數(次)/(遍)3/1遍(12遍)7.2強夯施工工藝7.2.1工藝流程圖試 夯施工監測施工準備選擇和確定強夯施工參數單點試驗區域試驗區域試驗強夯效果檢測正式強夯施工工程驗收結8、 束夯前調查確定施工強夯參數夯后效果檢測不合格不合格7.2.2強夯施工工藝強夯法是應用功能轉換的原理達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具體的說,它是利用起重設備將重錘(一般840T),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下落(一般10-40m),給土以強烈的沖擊和振動能量。地基土在強大的沖擊能的作用下,土體強制壓縮或振密;經時效壓實,使土體重新固結,從而提高了土的承載力,降低其壓縮性、達到加固上體的目的。7.2.2.1原地面清理夯前應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場地平整,清除表層土,進行表面松散土層碾壓,排除地表水,施工區周邊做排水溝以確保場地排水通暢防止積水。7.2.2.2標出夯點位置,并測量場地高程夯點采用正方形布設,每點夯擊109、次,夯實2遍,按4m間距跳夯,最后一遍滿夯,夯擊3次。夯點放線,用石灰或木樁標明第一遍夯點的位置,并測量地面高程;定出控制軸線、強夯場地邊線。夯擊點布置圖如下。強夯施工平面布置圖7.2.2.3起重機就位強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帶有自動脫鉤裝置的履帶式起重機或其他專用設備,強夯設備就位,對設備進行調試并調整好機位,按照預定夯擊能量調整好夯錘落距,在夯架上做好標記,并將鋼絲繩長度調整到預定位置,以便于作業,使夯錘中心對準夯點位置;具體夯擊點位置及強夯平面布置見特殊路基設計圖強夯(一)(第三冊第一分冊圖號S3-15);詳見附表。7.2.2.4確定夯錘高度將夯錘起吊至預定高度,待夯錘脫鉤自由下落后,放下10、吊鉤,測量錘頂高程,如錘頂傾斜,提錘后及時將坑底整平。7.2.2.5落錘成坑(點夯)(1)點夯設計夯擊能為3000 kNm。(2)每點夯次數為10次,夯實2遍。(3)落錘成坑,逐擊記錄夯坑深度。然后移至下一夯擊點進行夯擊。(4)重復步驟4,按設計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準,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5)移動位置,進行下一個夯點的夯擊,直至完成第一遍全部夯擊。(6)用推土機將夯坑填平,并測量場地高程。(7)在規定的間隔時間后,按上述步驟逐次完成全部夯擊遍數。7.2.2.6滿夯(1)最后一遍滿夯,夯擊次數為3次。(2)達到要求后推平場地,用低能量滿夯(滿夯設計夯擊能量為1000kNm),將場地表層松土夯11、實,并測量夯后場地高程。(3)使用推土機對強夯地面進行平整,并用壓路機碾壓密實。7.2.2.7強夯處理寬度強夯整平后處理的寬度為路基坡腳排水溝外側不小于1m,無排水溝路段路基坡腳外側不小于3m。7.2.2.8路基填筑成型用礫類土填筑路基,并在路基兩側設置蒸發溝。路基應分層鋪筑,均勻壓實,路基壓實度及填料強度符合設計要求。7.2.3施工過程中監測工作(1)開夯前應檢查夯錘質量和落距,以確保單擊夯擊能量符合設計要求; (2)在每一遍夯擊前,應對夯點放線進行復合,夯完后檢查夯坑位置,發現偏差或漏夯應及時糾正; (3)按設計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和每擊的夯沉量。 7.2.4材料要求(1)路基施工中12、應嚴格控制路基填料質量,嚴禁填筑鹽漬土和有機質土,嚴禁填筑含有草皮、生活垃圾、樹根、腐殖質的土。7.2.5強夯技術要求(1)錘重按下式初步確定:影響深度=系數*(錘重*落距)1/2,落距根據單擊夯擊能和錘重確定,即錘重(KN)*落距(m)=單擊夯擊能(KN.m)(2)夯擊遍數的確定:夯擊遍數設計為3遍,具體根據試驗結果確定。一般第一遍隔1點跳夯,第二遍補第一遍空隙,點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滿夯,達到錘印彼此搭接。(3)夯擊次數確定:強夯施工每一遍內各個點的夯擊次數,按現場試夯得到的夯擊次數(一般為5-7次)與夯沉量關系曲線確定,且以使土體豎向壓縮最大而側向位移最小為原則。每個夯擊點安排專人檢13、查和記錄擊數,保證強夯質量。(4)夯點布置:夯擊點間距可取夯錘直徑的1.2-2.2倍,強夯施工前,每個工作面須采用石灰印出每個夯點的位置,經監理確認后方可施工。(5)夯擊間隔時間確定:具體間隔時間取決于土中超靜孔隙水壓力、夯坑周圍出現較大隆起時,不能繼續夯擊,要等超孔隙水壓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在一遍中若干夯擊次數后出現上述情況,也要遵循這一要求,停止夯擊,等超孔隙水壓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如測超孔隙水壓力有困難,則須按間隔時間控制,一般土夯擊間隔時間不少于7天,具體間隔時間可根據工藝性試夯確定。施工時首先保證夯擊遍數間隔時間,并做詳細記錄,其次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施工流水順序,安排14、合理的流水節拍,力爭使各區段間達到連續夯擊。杜絕間隔時間未到強行施工現象,確保強夯質量。7.2.6強夯試夯檢測要求(1)試夯場地不得小于500。(2)試夯前必須進行場地標高復測。(3)試夯前及每日開夯前需檢測落距。(4)施工過程中,根據試夯確定每日夯擊數,必須進行夯擊下沉量觀測,要求每100不得少于一個觀測點,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擊沉降量)。(5)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6)當夯坑過深而發生起錘困難時調整夯擊能。(7)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生過大隆起現象。(8)夯后應通過標準貫入、靜力觸探等原位測試,測量地基的夯后承載能力是否達到設計要求。(9)強夯處理后的地基驗收承載力檢驗,應在施工15、結束后間隔28d方能進行。并報驗監理工程師檢查驗收、簽字確認。(10)根據試夯結果,確定施工區每點夯擊能。八、施工注意事項(1)第一遍的強夯能級(包括多次夯擊和補料)達到加固深度。第二遍(滿夯)主要是加固表層,故強夯能級以5001200kJ為宜,要保證錘印彼此搭接。(2)強夯施工時對夯坑的處理措施:當起錘困難時,應隨夯隨填料。(3)當地下水位較高或夯坑底積水影響施工時,應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鋪填一定厚度的粒料。坑內或場地積水應及時排除。(4)強夯施工前,應查明場地范圍的地下構筑物和各種地下管線的位置及標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強夯施工而造成破壞。(5)當強夯施工所產生的振動,對鄰近建筑16、物或設備產生有害的影響時,應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九、質量保證措施(1)施工時嚴格按施工圖紙和施工規范進行施工。(2)現場試驗時,認真、及時地填寫試驗過程中的各類數據,以保證強夯置換試驗段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3)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明確職責,責任到人。(4)建立三級技術交底制度,交底要到位、要全面。(5)嚴格報檢制度,必須及時報監理工程師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6)對監理單位及業主提出的指導意見,高度重視并逐步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十、文明施工與安全措施(1)設立專職安全員并建立24小時旁站制度,及時糾正和消除施工中出現的不安全苗頭。本項工程現場安全負責人曹鳳晨,項目部負責人潘龍17、。(2)對施工人員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識的交底并考核。(3)工地設立明顯的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注意事項宣傳欄。(4)各類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無證人員或非本機人員不得上機操作。(5)運行車輛要有專人指揮,以免車輛通行混亂造成傷害。(6)車輛運行不宜過快,以免帶起揚塵造成污染。(7)各類車輛施工時必須聽從現場人員統一指揮。(8)施工機械下班后必須集中停放整齊,并設專人看守。十一、環境保護措施(1)建立健全環境保證體系,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的環境保護領導小組。(2)識別環境因素,根據強夯置換施工的特點,減少或消除重大環境因素。(3)控制施工污染,減少污水、水泥、粉塵及噪音污染,控制水土流失18、。(4)施工廢水、生活污水按要求排放到當地污水排放網,進行集中處理。(5)各類土方車輛選用較好的燃油,完善消、排煙系統,減少大氣污染。(6)為現場作業人員配備勞保用品,并對施工區定時灑水,控制揚塵。質量保證體系框圖TQC委員會項目經理:邱廣波各生產班組工作質量保證質量目標工程質量合格率100%,優良品率97%以上項目總工:王博木項目副經理:王培國物資供應部:李存念質檢部:秦斌斌試驗室:許彬彬工程技術部:王乾測量站:劉勝利安全總監:曹鳳晨機械設備物資調度管理質量控制試驗檢測技管術理質制量度技藝術操規作范標工準計量測量質檢工程師:秦斌斌安全工程師:葉陳麗質檢員:相飛飛安全員:陳躍武生產班組自檢互檢19、QC小組活動安全保證程序框圖第一管理者:邱廣波安全生產委員會職工安全教育安全生產管理群眾活動安全生產監察手 安全生產制度百日安全無事故活動職工上崗安全教育五同時重點部位安檢制安全技術措施班前安全活動每周安全活動新操作項目重點工程安全教育安全生產“三檢測”“三不放過”的分級事故調查處理特殊工程的安全措施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群管各級人員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單位工程安全責任制安全獎懲兌現制度安全日志掛牌總目標:安全生產零事故安全負責人列表職 務姓 名項目經理邱廣波安全長曹鳳晨安全負責人侯光達現場安全員陳躍武十二、施工總結試驗段完成后應根據強夯施工前后的檢測,及時總結施工中發生的問題及處理措施,結合對比分析強度效果,寫出強夯施工試驗段總結報告,報送監理工程師審批,為今后大面積的強夯施工提供依據和經驗。強夯試驗段總結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總結:1、機械設備的選用和技術參數。2、夯錘質量、夯擊次數、夯錘落距、夯點間距、夯擊遍數、沉降量的關系。3、施工方法的合理性。4、檢測手段的適應性和質量控制方案。5、正常施工時技術員、施工人員的配置及施工組織管理。根據試驗段收集的夯擊次數,夯擊量等級數據進行總結,重新確定施工參數,并上報以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