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田師府至桓仁鐵路工程深基坑工程監理實施細則(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0078
2022-09-13
14頁
82KB
1、新建田師府至桓仁鐵路工程TJ-1標深基坑工程監理實施細則(質量) 編制: 批準: 田桓工程監理部二一三年八月目 錄1 編制依據12工程特點、主要技術質量標準12.1工程特點12.2主要技術質量標準53 監理工作范圍及重點53.1監理工作范圍53.2 監理工作重點:54 監理工作流程65 監理工作控制要點、目標及監控手段75.1監理工作控制要點75.2 控制目標106 監理工作方法與措施116.1監理工作方法116.2監理工作措施117 旁站具體部位及工序12深基坑工程監理實施細則(質量)1 編制依據1.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新建田師府至桓仁鐵路初步設計的批復(鐵鑒函20122、1616號)。1.2 新建田師府至桓仁鐵路工程勘察設計文件、橋涵工程施工圖紙。1.3 新建田師府至桓仁鐵路工程第一監理標段(TJ-1)監理合同及監理規劃。1.4 鐵路建設工程監理規范(TB10402-2007)。1.5 鐵路工程基本作業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10301-2009)。1.6 鐵路橋涵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 103032009)。1.7 客貨共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42008)。1.8 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鐵建設2010241。1.9 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24-2010)。1.10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15-2003)3、。1.11鐵路建設管理辦法2003年(鐵道部令第11號)。1.12鐵路建設工程監理實施細則編制指南建建【2009】389號。1.13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1.14 2011年4月22日主席令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的決定。1.15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00年1月30日施行)。2工程特點、主要技術質量標準2.1 工程特點2.1.1工程概況:本標段工程自溪田線K69+800引出后,在田師府鎮孔堡村設鐵剎山站后向東南方向前行,穿大東溝后經胡家堡子、北嶺村,穿老獾頂隧道后過湖里村、水柵欄村,其后線路一直與太子河纏繞前行,進入小東溝后一路向前延伸至摩天嶺隧道進口進入TH4、-2標施工段,線路全長33.5km。本標段采用明挖基礎的橋梁工程有8座,其中深基坑(開挖深度大于等于5m)的橋梁有:田師府特大橋、謝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橋、湖里太子河特大橋、小腰嶺太子河2號特大橋、小東溝太子河特大橋、劉家堡子大橋,其中開挖最深基坑是謝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橋的8#墩基坑,設計開挖深度18m(地表開挖深度20.4m)。 地形地貌、水文和氣象特征 1、地形地貌。本標段線位于長白山南麓,遼東山區,遼河流域南部,鴨綠江流域西部,沿線經過中低山及丘陵地區,地形陡峭,沖溝發育,河流流經地段地勢相對平緩,兩岸階地發育。海拔一般為500700m,最高為10001300m,最低300m以下。 2、水文。5、沿線水系發育,主要為遼河水系、鴨綠江水系。發源于本溪縣東營坊鄉的太子河,屬遼河水系。河水流量受季節影響明顯,夏秋季河水暴漲,冬春季水量較小。 3、氣象特征。沿線屬于中溫帶-寒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的三江長白山小區,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多雪,夏季涼爽并低溫多雨。按鐵路氣候區劃為寒冷地區,按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區劃為嚴寒地區。沿線通過地區主要氣象要素見表2-1。 表 2-1 沿線主要地區氣象要素表氣象要素本溪年平均氣溫()6.7最冷月平均氣溫()-10.7年平均降水量(mm)781.8年平均蒸發量(mm)1350.7累年最多風向及頻率C,S平均風速(m/s)2.1最大積雪深度(m)0.38土6、壤最大凍結深度(m)1.932.1.3 工程地質條件 1、地層巖性 沿線經過地區除山前緩坡及河谷階地外,多為基巖裸露,其主要巖性有:侏羅系(J)安山巖、流紋巖、凝灰巖、砂巖、頁巖、礫巖、泥灰巖,局部夾多層煤層;二疊系(P)砂巖、頁巖,局部夾煤層;石炭系(C)砂巖、頁巖,夾煤層及鋁土礦;奧陶系(O)石灰巖、竹葉狀灰巖、花紋灰巖、燧石結核灰巖、頁巖;寒武系()竹葉狀灰巖、鮞狀灰巖、結晶灰巖、頁巖;震旦系(Z)石英砂巖、泥灰巖、頁巖;前震旦系(AnZ)板巖、千枚狀片巖、片巖、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大理巖、黑云變粒巖、輝巖、淺粒巖。此外,尚有多期巖漿活動形成的侵入巖及噴出巖分布于線路區間。第四系松散堆積7、層(Q),主要為坡洪積成因的粉土、粉質黏土、碎類土石層。厚度一般大于6m,局部地段厚度小于2m,主要分布于沿線幾條大河的河床和漫灘位置。 2、地質構造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本區大地構造屬于陰山東西復雜構造帶的東延部分,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第二個巨大隆起帶的中部,處于上述兩大構造體系的交接地帶。 線路所經區域位于北東-北北東向斷裂系統中的遼東斷裂系,發育兩組大斷裂: 劉家河-青堆子斷裂帶:位于莊河青堆子-鳳城劉家河-本溪藍河峪一線。由斷續延伸的北北東走向斷裂組成。長約235km。切割下元古界、二疊系、白堊系及早元古代混合巖、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崗巖。斷面傾向不定,以北西向為主,傾角70度左右。斷裂帶見擠8、壓片理、構造透鏡體、斷層泥等。屬壓-壓剪性殼斷裂。 四平街-鳳城斷裂帶:位于寬甸四平街-灌水-鳳城-東溝后臥龍一線。由斷續相連的北北東走向斷裂組成。長約170km。切割上元古界、古生界、侏羅系及早元古代混合巖,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崗巖,鳳城邊溝一帶,斷裂被第四紀玄武巖覆蓋。斷面傾向不定,傾角70度左右。多處見擠壓破碎現象,屬壓-壓剪性殼斷裂。 本區新構造運動較發育,表現為: 剝蝕丘陵地貌,其成因以侵蝕剝蝕為主,剝蝕構造次之。由于后期區域性間歇上升而形成層狀地形。 河流階地普遍發育。 在太子河流域見到多層喀斯特溶洞。 叆河、太子河上游,蛇形河曲發育。因地殼上升,河曲被取直,河道變遷,遺下古河床地貌。9、各河谷橫斷面呈“V”,“U”型。縱斷面坡降大,上游多見小瀑布和跌水,形成深切河曲。 分水嶺兩側上升幅度差異,河流向源侵蝕,造成分水嶺水平位移。 寬甸盆地上新世的河床相堆積,因沉降被后期堆積物覆蓋,形成埋藏古河床。 從上述六點可看出,本區新構造運動以地殼的間歇性升降運動為主,除寬甸盆地有下降外,總趨勢是上升運動,幅度大、范圍廣,并仍處于持續中。寬甸一帶并有斷裂和褶皺,促成分水嶺的變遷和河流襲奪。伴隨斷裂活動,火山活動。構造運動的方式仍為南北方向的扭動作用。 3、不良地質 巖溶。沿線通過石灰巖地層,主要分布在本溪縣境內田師府附近的太子河流域,根據有關資料,該地區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巖巖溶較發育,以溶10、蝕裂隙為主。 巖堆。本監理標段不涉及。2.1.4 水文地質特征 沿線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和巖溶水,其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以及河流的側向補給,埋藏條件隨地貌單元不同而變化。 1、第四系孔隙潛水。埋藏深度和含水層因地形地貌而不同。一般在河谷階地區,地下水位埋深25m。含水層為砂、細圓礫土、粗圓礫土,局部為粉土。 2、基巖裂隙水。含水層為各種基巖風化層、斷層破碎帶和節理密集帶。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610m,水位變化幅度大。2.1.5 橋梁深基坑工程施工特點: 1、具有很強的個性巖土性質千變萬化,地質埋藏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性、不均勻性,往往造成勘察所得到的數據離散性很大,難11、以代表土層的總體情況。因此,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強的個性,開挖支護要根據當地各基坑地質情況、水文地質情況等具體分析,從分論證后采取相應的施工方法。 2、具有較強的時空效應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狀,對深基坑坑壁的穩定性和變形有較大影響。土體蠕變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土壓力隨時間而變化,蠕變將使土體強度降低,使邊坡穩定性減小,具有較強的時空效應。 3、具有較強的環境效應深基坑工程的開挖,必將引起周圍地基中地下水位變化和應力場的改變,導致周圍地基土體的變形,對相鄰建筑物、構筑物產生影響。影響嚴重的將危及相鄰建筑物、構筑物的安全與正常使用。 4、具有較大工程量、工期緊由于深基坑開挖深度一般較大,工程量比淺基坑增12、加很多。抓緊施工工期,不僅是施工管理上的要求,它對減小基坑變形,減小基坑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5、質量要求高由于深基坑工程中的挖方量大,土體中原有天然應力的釋放也大,使基坑周圍環境的不均勻沉降加大,使基坑周圍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出現不利的拉應力,故深基坑支護工程的施工質量要求高。 6、風險大深基坑工程屬臨時工程,從開挖到完成地面以下的全部隱蔽工程,施工周期長、不利因素多,安全風險大。2.2 主要技術質量標準2.2.1鐵路等級:II級。2.2.2正線數目:單線。2.2.3限制坡度:12。2.2.4列車設計行車速度:120公里/小時。2.2.5最小曲線半徑:一般1200米,困難地段8013、0米。2.2.6牽引質量:近期2000t,遠期4000t(雙機)。2.2.7牽引種類:內燃,預留電化條件。2.2.8到發線有效長度:880米。2.2.9閉塞方式:自動站間閉塞。3 監理工作范圍及重點3.1監理工作范圍本監理細則所稱監理工作范圍,包括溪田線K69+800田桓線DK33+500 范圍內橋梁明挖基礎中的深基坑,即田師府特大橋、謝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橋、湖里太子河特大橋、小腰嶺太子河2號特大橋、小東溝太子河特大橋和劉家堡子大橋的深基坑。本監理實施細則(質量)以謝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橋深基坑施工作為主要編制對象。3.2 監理工作重點: 3.2.1施工準備階段: 1、橋梁深基坑開工前審批施工單位的14、橋梁深基坑施工方案,是否通過有資質的單位論證,檢查開挖設備是否與方案中相同,重點審查:橋梁深基坑施工安全措施、監控措施。 2、審查特種作業人員的資格證、上崗證;檢查深基坑施工人員是否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勞動保護用品是否佩戴齊全、逃生通道的設置情況、基坑周邊圍護措施。3.2.2施工階段: 1、檢查深基坑作業防護措施是否執行到位。 2、檢查逃生通道是否與開挖進度同步設置。 3、檢查施工方法、工藝、工序是否符合要求。 4、檢查基礎設計位置、幾何截面尺寸、高程。 5、檢查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措施是否符合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規范、驗標的要求。 6、大體積混凝土分層施工、施工縫留設及處理。 7、檢查基礎回填是否符15、合設計、規范的要求。 8、檢查下一步橋墩施工準備工作。 4 監理工作流程監理工作流程見下框圖示意。 施工單位 施工過程 監理單位 施工準備編制深基坑專項施工方案,包括安全措施、應急預案、監測措施審核深基坑專項施工方案,編制深基坑監理實施細則基坑開挖條件驗收定位測量放線,人員、材料和機械等進場,報驗審批基坑開挖條件第一級基坑開挖第一級基坑支護下一級基坑開挖(重復第一級開挖、支護)土石方開挖、不良地質處理、基坑尺寸控制、基坑內外排水檢查坡率、不良地質處理、基坑尺寸、基坑內外排水情況支護結構鋼筋、模板制安、報驗,砼澆筑檢查驗收支護結構鋼筋、模板、基坑尺寸,旁站開挖到設計標高,檢底,驗槽后進入下步工序16、基底找平,報驗觀察,檢查驗收土石方開挖、不良地質處理、基坑尺寸控制、基坑內外排水檢查坡率、不良地質處理、基坑尺寸、基坑內外排水情況 深基坑開挖監理工作流程 5 監理工作控制要點、目標及監控手段5.1監理工作控制要點 基坑開挖條件驗收:1、方案審核(專家評審);2、查看勘察設計交底;3、檢查圍護結構強度達到設計要求;4、檢查降水深度,排水措施是否到位;5、查看設置監測點、采集初讀數記錄;6、檢查風險識別和應急預案;7、查看是否完成安全技術交底;8、檢查機械設備、材料通過驗收情況;5.1.2 基坑開挖施工控制要點:1、基礎設計軸線位置、長寬尺寸;2、支護結構方式,截面尺寸。 3、當支護結構(鋼筋混17、凝土)強度達到開挖階段的設計強度時,方可向下開挖;對土釘墻支護,應在土釘噴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開挖下層土方; 4、按支護結構設計規定的施工順序和開挖深度分層開挖;5、開挖至錨桿、土釘施工作業面時,開挖面與錨桿、土釘的高差不宜大于500mm; 6、開挖時,挖土機械不得碰撞或損害錨桿、腰梁、加勁支撐及其連接件、土釘墻墻面等構件; 7、當基坑采用降水時,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應在降水后開挖; 8、當開挖揭露的實際土層性狀或地下水情況與設計依據的地質勘察資料明顯不符,或出現異常現象、不明物體時,應停止挖土,報請設計單位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后方可繼續挖土; 9、挖至坑底時,應避免擾動基底持力土層,驗18、槽后及時封閉,不得曝曬。5.1.3基坑監測依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規定,基坑監測項目及點位布置要求:1、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支擋式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的間距不宜大于15m,土釘墻、重力式擋墻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的間距不宜大于10m,且基坑各邊的監測點不應少于3個。基坑周邊有建筑物的部位、基坑各邊中部及地質條件較差的部位應設置監測點。2、坑邊地面沉降:坑邊地面沉降監測點應設置在支護結構外側的土層表面或柔性地面上。與支護結構的水平距離宜在基坑深度的0.2倍范圍以內。有條件時,宜沿坑邊垂直方向在基坑深度的12倍范圍內設置多測點的監測面,每個監測面的測點不宜少于5個。3、支護結19、構深部水平位移:采用測斜管監測支護結構深部水平位移時,對現澆混凝土擋土構件,測斜管應設置在擋土構件內,測斜管深度不應小于擋土構件的深度;對土釘墻、重力式擋墻,測斜管應設置在緊鄰支護結構的土體內,測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測斜管頂部尚應設置用作基準值的水平位移監測點。 4、地下水位:基坑內地下水位的監測點可設置在基坑內或相鄰降水井之間。當監測地下水位下降對基坑周邊建筑物、道路、地面等沉降的影響時,地下水位監測點應設置在降水井或截水帷幕外側且宜盡量靠近被保護對象。當有回灌井時,地下水位監測點應設置在回灌井外側。水位觀測管的濾管應設置在所測含水層內。5.1.4基坑現場巡查時注意事項:1、20、基坑外地面和道路開裂、沉陷; 2、基坑周邊建筑物或構筑物開裂、傾斜; 3、擋土構件表面開裂;4、錨桿錨頭松動,錨桿桿體滑動,腰梁、錨桿支座變形,連接破損等; 5、支撐構件變形、開裂; 6、土釘墻土釘滑脫,土釘墻面層開裂和錯動; 7、基坑側壁和截水帷幕滲水、漏水、流砂等;8、降水井抽水不正常,基坑排水不通暢5.1.5 對基坑監測數據、現場巡查結果,應及時整理和反饋。當支護結構出現下列危險征兆時,應立即報警并啟動執行預案: 1、支護結構位移達到設計規定的位移限值,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 2、支護結構位移速率增長且不收斂; 3、支護結構構件的內力超過其設計值;4、基坑周邊建筑物、道路、地面的沉降達到設21、計規定的沉降限值,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基坑周邊建筑物、道路、地面出現裂縫,或其沉降、傾斜達到相關規范的變形允許值; 5、支護結構構件出現影響整體結構安全性的損壞;6、基坑出現局部坍塌;7、開挖面出現隆起現象;8、基坑出現流土、管涌現象。 5.1.6 混凝土澆筑施工監理控制要點基坑底不得有積水,或將坑內積水包括混凝土秘水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而不影響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入倉自由下落高度控制1.5m之內,采用布料機入倉坍落度宜控制在48cm,泵送坍落度宜控制在1418cm。2、基礎混凝土澆筑按順水流方向或垂直水流方向布料,每層鋪筑厚度按3050cm,混凝土結合層處覆蓋時間應控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3、22、混凝土在平倉后按順序依次振搗,插棒間距控制在振搗棒有效半徑的1.5倍,并插入下層混凝土5cm左右。振搗時間以混凝土骨料不再下沉,不再出現明顯氣泡和開始泛漿時為準。振搗棒不得接觸模板、鋼筋和其它預埋件。 4、拆模后,發現混凝土存在施工質量缺陷,必須經過監理工程師檢查、確定缺陷等級后,按規定程序報方案并經審批方可處理。5、缺陷處理必須嚴格按要求處理: 對于處理的混凝土面進行清理,清除表層松動石子、水泥浮漿,用壓力水沖洗干凈; 按混凝土缺陷處理方案處理; 6、在澆筑過程中,遇大雨、暴雨,應立即停止進料,已入倉混凝土應振搗密實后遮蓋。雨后必須先排除倉內積水,對受雨水沖刷的部位應立即處理, 如混凝土未初23、凝還能重塑,則應加鋪接縫水泥砂漿后繼續澆筑,否則應按施工縫處理。7、高溫季節施工: 高溫季節施工,應采取相應措施保證混凝土澆筑溫度不超過熱工計算控制的入模溫度; 在砂石骨料場(倉)搭設防曬遮陽棚、骨料表面噴灑冷水降溫等措施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溫度; 采用加冰水拌和等方法降低混凝土的出機溫度; 采用低水化熱水泥; 縮短混凝土運輸及等待卸料時間,入倉后及時進行平倉振搗,加快覆蓋速度,縮短混凝土的暴露時間,必要時搭設遮陽棚。8、混凝土質量通病的預防: 蜂窩。產生原因:振搗不實或漏振;模板縫隙過大導致水泥漿流失,鋼筋較密或石子相應過大。預防措施:按規定使用和移動振動器。中途停歇(不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后24、再澆搗時,新舊接縫范圍要小心振搗。模板安裝前應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縫處的水泥,才能使接縫嚴密。若接縫寬度超過2.5mm,應予以填封。 麻面。產生原因: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濕潤不夠;漏涂隔離劑。預防措施:模板應平整光滑,安裝前要把粘漿清除干凈,并滿涂隔離劑,澆搗前對模板要澆水濕潤。 爛根。產生原因:模板下口縫隙不精密,導致漏水泥漿。預防措施:模板縫隙寬度超過2.5mm應予以填塞嚴密,特別防止側板吊腳;澆筑混凝土前,先鋪一層(2030mm厚)與澆筑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漿。 混凝土表面不規則裂紋。產生原因:一般是灑水養護不及時,濕潤不足,水分蒸發過快或溫差收縮。預防措施:混凝土終凝后立即進行灑水養25、護;同時加土工織物等覆蓋,保持較久的濕潤時間。 缺棱掉角。產生原因:拆模板過早,拆模板方法不當。預防措施: 模板應在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壞時方能拆除。 5.2 控制目標 5.2.1工期目標:控制在業主批準的橋梁專業工程施工計劃時間內 。5.2.2環境保護目標:無集體投訴事件,環境監控達標;環境保護、水土保持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5.2.3 文明施工、標準化建設符合建設單位要求。5.2.4質量目標:實現深基坑工程質量零缺陷,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1、基坑平面位置、坑底尺寸必須滿足設計和施工工藝設計要求。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和尺量。2、基坑26、開挖方式和支護形式必須符合施工工藝設計要求。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3、基底地質條件必須滿足設計要求。檢驗數量: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對橋梁地基全部檢查;勘察設計單位對橋梁地基全部進行現場確認。檢驗方法:施工單位觀察或進行標準貫入、觸探儀檢測,監理單位觀察和見證檢測。4、基坑回填填料應符合設計要求,夯實應符合規定。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全部檢查。檢驗方法:觀察。5、基底高程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符合下表規定:序號地質類別允許偏差(mm)檢驗方法1土+50測量檢查2石-200+505.2.5工程安全目標: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27、治理”的方針,依靠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推動安全生產,做到文明施工,無責任傷亡事故。6 監理工作方法與措施6.1監理工作方法 深基坑施工監理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目測法(看、摸、敲和照)、實測法(靠、吊、量和套)和試驗法(物理試驗和無損檢測);監理工作方式,主要采取巡視、見證或平行檢驗、旁站監理等。6.2 監理工作措施施工內容可能出現的問題擬采取的監控措施深 基 坑 施 工 擅自改變基坑開挖工藝、順序或支護方式等 加強現場管控力度,督促按按照批準方案執行地表開裂、沉陷或支護結構變形及時發現,分析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加強監測地質條件與設計不一致及時發現,請勘察設計人員現場確認、處理地下水抽排不及時巡查,督促落實排水或降水措施監控量測未進行,監測不規范,數據處理不及時加強監督,嚴格按施工方案實施支護結構混凝土強度不足嚴格按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加強振搗、養護支護結構混凝土蜂窩、麻面或疏松等加強施工過程監控,加強振搗混凝土施工不連續做好施工準備(包括備用電源),保證混凝土生產、運輸、澆筑正常混凝土裂紋、裂隙分析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加強溫控監測、養護7 旁站具體部位及工序 深基坑工程施工監理旁站部位,主要包括深基坑支護砼澆筑、基底處理、大體積混凝土澆筑。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