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項目建議書(2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82119
2022-09-14
27頁
54.58KB
1、 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項目建議書) 目 錄1總論21.1工程提要21.2編制依據21.3主要結論22工程建設背景、必要性和目標22.1工程建設背景22.2工程建設的必要性22.3工程建設目標23湖主要水環境問題及污染負荷分析23.1湖主要水環境問題23.2污染負荷分析24工程建設方案24.1工程建設地點24.2工程建設思路24.3工程總體方案25投資估算及運行費用25.1投資估算25.2運行費用26效益分析26.1環境效益26.2社會效益26.3經濟效益27結論與建議27.1結論27.2建議21 總論1.1 工程提要投資費用:工程總投資913.9萬元預期目標:通過工程的實施,示范區域2、內湖水體溶解氧濃度不低于3mg/L、透明度不低于0.5m,濕生植物覆蓋度不低于20%、挺水植物不少于12種、沉水植物不少于3種。1.2 編制依據1.2.1 法律法規(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通過)(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02年修訂)(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修訂)(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2000年)(6)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發200238號)(7) 云南省地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復審)(2002年)(8) 滇池保護條例(2002年修訂)1.2.2 標準規范(1) 地3、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 18921-2002)(3)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范(GB/T 50335-2002)(4) 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SL 348-2006)(5) 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2冊建筑給水排水(第二版)(6)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7) 給水排水工程管道結構設計規范(GB503322002)(8) 云南省地方標準用水定額(DB53/T168-2006)等相關標準和設計規范。1.2.3 其他相關資料(1) 水環境治理工程實施方案(2) 水質監測數據(由某市滇池水務公司監測提供)(3) 公4、園1:500地形圖(由某市測繪管理中心提供)(4) 公園水生植物種植情況(由某市湖公園管理處提供)(5) 現場調研資料1.3 主要結論通過工程的實施,示范工程水域達到水體溶解氧濃度不低于3mg/L、透明度不低于0.5m的考核指標。通過水生生態系統建設,恢復多種水生生境,濕生植物覆蓋度不低于20%、挺水植物不少于12種、沉水植物不少于3種。2 工程建設背景、必要性和目標2.1 工程建設背景隨著城市湖泊水環境問題的逐漸顯現,湖水質問題也日益突出。為較封閉湖泊,補水主要來自某市第四污水處理廠尾水,盡管達到一級A的排放標準,但是仍無法滿足景觀水體要求。而且,季節性的紅嘴鷗聚集帶入大量排泄物,導致水環境5、進一步惡化。目前水質為劣五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部分水域周期性爆發藍藻。水體水質現狀已嚴重影響水環境和水體景觀恢復,也對某市“雙創”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迫切需要開展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綜合治理工作。同時,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也是國家十二五水專項某市老運糧河水環境改善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課題的子課題內容之一。2.2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2.2.1 以再生水為水源的景觀水體維護工程的重要示范以再生水為水源的景觀水體補水模式將是成為缺水城市景觀水體補給的主要模式,然而,再生水補給景觀水體面臨著水體環境惡化、富營養化加重、水體景觀效果下降等諸多風險。因此,對于再生水為水源的景觀水體補水湖體的6、景觀水質保障技術工程對于解決目前缺水城市景觀水體補給的水質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類似湖體開辟一條新的治理之路。2.2.2 湖水體景觀改善的迫切需要湖公園為某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增強湖的景觀效應,能成功拉動區域內休閑旅游型經濟增長的潛力。湖公園在某市民日常休閑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目前,湖水質現狀及變化趨勢不容樂觀,已無法達到景觀水體的正常標準,局部季節性暴發水體富營養化呈加重趨勢。在每年水質監測中,都會發現水體pH值升高,透明度下降,且水體呈黃褐色并伴有異味,藻類大量繁殖,對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造成一定影響。2.2.3 提升某人居環境,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為了保證7、市區居民的休閑娛樂需要,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湖的景觀水體水質進行保護,預防富營養化等水質惡化事件的發生。湖作為某市最重要的景觀水體,其水源也是再生水補給;但是再生水補給后湖景觀水體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景觀效果不斷惡化,亟需采取措施對湖的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改善湖景觀水體環境,也提升人居環境,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2.3 工程建設目標以改善湖水質,達到示范工程考核指標為目標,通過以再生水為補充水源的景觀水體維護綜合解決方案研究,形成以優化湖水體循環流動、降低入湖污染物負荷、抑制藻類生長、保障水質為核心,開展湖補水、水質凈化以及生態凈化恢復為主體的湖再生水補給與水質保障示范工程體系。8、同時通過示范工程的實施,篩選出一整套以再生水為補充水源的城市景觀湖體的水質凈化集成技術,為同類型湖泊水質凈化提供示范。通過湖再生水補給與水質保障示范工程的實施,使示范區域內湖水質得到改善,水生生境得到恢復,構建完善的湖水生態景觀,濕生植物覆蓋度不低于20%、挺水植物不少于12種、沉水植物不少于3種。3 湖主要水環境問題及污染負荷分析3.1 湖主要水環境問題 (1)水體循環周期長,流動性差目前湖水體換水周期長(約44d)、水體連通性差、水體流速低,不利于水質穩定。發生水華的主要區域在湖心島周圍的死水區,以及在入水口與排水口連通區域的盲區。(2)SS和藻類是影響湖透明度的主要因素通過不同時期對湖水9、質的監測和對影響水體透明度因子的分析,發現湖水體透明度與SS、葉綠素a、TP呈現非常顯著負相關(P0.01);與TN相關性不顯著(P0.05)。這表明影響湖水體透明度的主要因素為藻類、SS、TP。(3)水生態系統脆弱,亟需恢復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湖水體中各類物種較少,現有生物之間沒有形成有序的食物鏈關系,生物群落結構與分布不合理,每一種物種之間的生態位有錯位與重位現象,物種之間缺乏協調聯系,水體內的水生生態系統脆弱;水體景觀單調,與湖曾經的優美景觀和承載的豐富歷史文化應有的景觀不相稱。3.2 污染負荷分析經過調查,目前湖水體接受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地表雨水徑流、冬季紅嘴鷗的糞便和湖體底泥的內源釋放,10、另外再生水做為一種相對高濃度補水水源,自身的負荷也算一部分。1)地表雨水徑流:湖每年由地表雨水徑流帶來的入湖污染負荷為COD 1.71t 、TP 0.03t、TN 0.58t、NH3-N 0.56t、SS 17.85t。2)紅嘴鷗糞便:湖公園是紅嘴鷗的主要投食點,過多投放的飼料和紅嘴鷗糞便成為湖水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鷗糞便中氮、磷等營養元素含量較高,因此當大量紅嘴鷗糞便進入湖泊水體中,會對湖泊水質及營養物含量發生很大改變。根據2013年12月22日的某紅嘴鷗同步統計,共統計得紅嘴鷗39200多只,為某紅嘴鷗同步統計以來數量最多的一次。其中,湖公園有紅嘴鷗7830余只。根據相關文獻,對200911、-2010年湖紅嘴鷗越冬初期(10-11月)、中期(12月-次年1月)、后期(次年2-4月)3個階段數量和投食量統計結果顯示:越冬前期平均數量為4252只,所需食量為9780kg;中期平均數量為7095只,所需食量19199.07kg;后期平均數量為2337只,食量為2213.37kg。紅嘴鷗的數量和所需食量,中期最多。紅嘴鷗在某的越冬時間共計132天,共計消耗飼料31192.44kg。據相關統計分析,湖公園每天產生紅嘴鷗糞便200kg,因此,整個越冬期紅嘴鷗產生的糞便總量約為26400kg,占到消耗飼料總量的84%。初步估算紅嘴鷗糞便造成的污染,得到湖冬季紅嘴鷗糞便造成的污染負荷。表31湖紅12、嘴鷗糞便污染負荷量指標TNTPNH3-NCOD負荷(噸)0.290.160.131.2綜合上述結果,湖由于紅嘴鷗越冬期糞便產生的全年污染負荷量:總氮為0.29噸、總磷為0.16噸、氨氮為0.13噸、COD為1.2噸、SS為15.84噸。圖31湖紅嘴鷗糞便污染負荷量紅嘴鷗糞便對湖造成的污染負荷重,最為顯著的是COD,同時也排入了較多的總氮和總磷,這些污染物的排入,促進了湖水質的惡化和富營養化。3)湖底底泥:湖湖底面積為22.5萬m2,磷酸鹽釋放速率為2 mg/m2.d,可知湖底泥TP的釋放量為0.2t/y。4)再生水:湖由于再生水補水帶來的全年污染負荷量:CODCr為21.8t、總磷為0.5t、13、總氮為18.4t、氨氮為1.8t、SS為9t。表32湖全年污染負荷匯總表(單位:噸)TPTNNH3-NCODCrSS地表雨水徑流0.030.580.561.7117.85再生水補水0.518.41.821.89紅嘴鷗糞便0.160.290.131.215.84底泥0.2-合計0.8919.272.4924.7142.69經過調查,目前湖水體接受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地表雨水徑流、冬季紅嘴鷗的糞便和湖體底泥的內源釋放。圖32湖全年污染負荷匯總表(單位:噸)從污染物入湖貢獻分析,地表雨水徑流和紅嘴鷗糞便是湖SS入湖負荷的主要貢獻源,其分別占湖SS入湖總量42%和37%。4 工程建設方案4.1 工程建設14、地點示范工程的建設地點為湖公園北部一處水域,選擇該處水域進行示范工程建設其原因有如下幾點:1、該水域較為獨立,與其它水域聯系較少,不易受其它水域的影響,能較好的體現示范工程效果;2、該水域處有1個補水口,便于浸沒式濾層對再生水的凈化處理;3、該水域緊鄰 湖管理處,有較好的超磁設備布置條件,同時也便于對超磁設備進行維護管理;4.2 工程建設思路以示范區水質改善,水生生境恢復為目標,在對湖進行水量平衡、污染源解析、污染負荷與水質響應關系研究、水動力學水質模擬研究的基礎上,以“補水控源截污水質凈化水生態修復與景觀營造”為總體思路,開展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4.3 工程總體方案4.3.1 再15、生水補水工程為了滿足湖水體的水量平衡,使得湖水體能保證一定的水位,需要定期對主湖進行水量補充,根據水量平衡計算結果,為使湖水體保證一定水位其日均補水量約為3000m,綜合考慮補水過程中對湖水體水動力條件的改善及第四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補水能力,湖整體的再生水補水量為6000m/d,其中示范水域日補水量3000m/d。4.3.2 控源截污工程湖外源污染主要來自于雨水徑流和紅嘴鷗糞便帶來的非點源污染,針對湖外源污染的特點采用最佳管理措施(BMPs)對湖的非點源污染進行控制。經過分析 湖水體的雨徑流污染主要來自于周圍不透水地面的徑流和綠地徑流同時結合 湖現狀工程條件并參考BMPs對雨水徑流污染的控制措16、施,通過對靠近示范水域的園內道路采用透水鋪裝的方式對進入示范工程水域的雨水徑流污染進行控制,共鋪設250透水路面。4.3.3 水質凈化工程根據湖現狀水質調查可知,湖湖體水質為劣五類,局部水域已經出現水華藍藻,另外SS含量過高,對湖體的透明度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對湖湖體進行凈化,改善湖體水質情況,避免水華藍藻現象的發生,提高水體透明度。表41示范水域水質現狀(mg/L)水質指標CODCrTPTNNH3-NSS示范水域現狀水質44.90.418.40.1234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類)400.222- 工藝選擇根據湖湖體污染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超磁體外透析技術作為湖水質凈化工程工藝對湖水質進行凈17、化。使用超磁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能有效去除湖湖體中的藻類、SS、TP。這些污染物去除功能和效果正好符合湖目前的水質現狀特點,同時超磁設備占地面積較小,適合在湖公園內進行布置。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特點:(1)單位面積處理水量高受污染的河流、湖泊及景觀水環境一般地處城市生活區,水處理需求量大的同時對所選技術工藝的占地面積有嚴格限制。超磁分離水體凈化設備單套污水處理能力可達每小時1,500立方米,且可并聯形成處理陣列;日處理能力1萬立方米的設施整體占地約300平方米,單位占地水處理能力高,特別適用于河流、湖泊及景觀水等大水量污染水體。(2)總磷去除效率高藻華現象是由于水體富營養化引起,由于水體中碳和氮18、的含量較多且去除難度較大,因此去磷是遏制水體富營養化最有效的手段。一般技術工藝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水體中過量的磷元素,且處理效果波動巨大,水體富營養化易于反復發生。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通過絮凝反應將污染水體中的磷元素轉化為可直接吸附打撈的導磁性磷鹽絮團,實現了對總磷的靶向性去除。短時間內即可實現出水水質總磷濃度0.1mg/L或以下,高效控制了總磷在水體中的濃度,遏制富營養化及藻華現象的發生,受污染的河流、湖泊及景觀水環境得到快速修復。(3)藻華直接打撈,凈化效率高對于已經爆發成藻華的污染水體,一般技術工藝需要幾天到十幾天自凈處理時間,且需配合人工及機器設備對藻華進行打撈,凈化時間長、耗費清理成本19、高。部分微藻吸附氮、磷等元素未能離開污染水體,附著在植物體根莖部,容易產生二次釋放造成藻華反復。超磁分離技術對污染水體進行“主動循環透析”凈化,直接實現藻華打撈,顯著縮短凈化時間的同時節省了清理費用。(4)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進行水環境治理的水質情況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對受污染水體中的懸浮物、總磷、藻類及COD具有顯著的凈化效果,對懸浮物去除率為9095%,對藻類的去除率可達95%,對總磷去除率為8090%,對COD去除率為40%60%,能快速改善水體水質,實現水質清澈、無味。超磁體外透析技術工藝是一種基于磁分離原理的新型技術設備,可在湖泊河流景觀水治理中實現傳統工藝難以快速去除的污染物(如SS20、總磷)的高效透析處理。湖泊水體在經過不斷的循環透析處理后,一方面水體水質會持續改善,另一方面水體中的生態自凈能力會逐步恢復,從而完成水體消除富營養化的正向自凈化過程。超磁體外透析技術還可以與傳統生態治理方法相結合(如: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等),可以優化傳統治理技術的缺點,進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景觀水治理新思路。一個完整的超磁分離體外透析技術工藝包含磁種絮凝、超磁分離和磁種回收三大部分。工藝流程:湖區污水經過管網收集后,通過格柵處理,后經污水提升泵提升進入混凝系統,通過向水中投加磁種、混凝劑、絮凝劑等,使水中懸浮物、膠體物質及反應產生沉淀的可溶解性物質絮凝成以磁種為核心的“微磁絮凝體”。經過絮凝反應21、的河水自流進入超磁分離機,水流在通過超磁分離機流道時,水體中的微磁絮凝體被快速吸附在磁盤表面,隨著磁盤轉動而從水體中分離出來。經過超磁分離機吸附處理污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物質、可與絮凝劑參與反應而生成沉淀等物質得到顯著的去除,同時水中的其他雜質通過絮凝體吸附、網捕卷帶作用具有一定的去除效率。經過超磁分離的凈化水再通過重力作用返回湖區水體。超磁分離機分離出的廢渣(微磁絮凝混合物)經螺旋輸送裝置進入脫磁和高速攪拌環節,實現磁種和懸浮物的分離,通過磁鼓的吸附將分離后的磁種從污泥中回收,剩余無磁性污泥排入污泥池后,用泵送入帶式壓濾機,通過壓濾作用干化污泥,形成泥餅后外排,通過磁鼓回收磁種進入磁種攪拌攪拌22、均勻后重復投加至混凝系統,參與混凝反應,使得磁種在整個系統中重復循環使用。(2)工藝流程特點說明 處理時間短、速度快、處理量大聚磁組合磁盤表面產生的磁力瞬間產生大于重力640倍的磁力,能快速地捕捉到微磁性絮團,一體化、短流程的設備集成使整個水處理凈化過程的時間大大縮短,整個分離過程不到一分鐘,整套工藝水力停留時間3-4分鐘。 占地少,出水穩定與傳統處理方法相比,設備分離時間短,相應的設備占地少。設備處理能力取決于磁盤數量的多少,水量增加,相應的磁盤數量增加即可。 排泥濃度高磁分離磁鼓分離出的污泥含水率約95%(普通沉淀污泥含水率為98%-99%),可不經過濃縮直接進入脫水設備。 運行費用低與常23、規的混凝沉降系統比較,大大節約系統的藥劑使用量,節省藥劑費用;超磁分離主機主輔電機總功率不超過3kW。 日常維護方便設備無需反沖洗,自動化程度高。 工程規模示范工程水域面積約20000,水深為1.5m-2.0m,總水量約為40000m,結合湖現狀水質情況,通過污染負荷計算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 18921-2002)中的有關規定,確定本工程的規模為5000m/d,經過超磁設備的處理,湖水質得到有凈化,其凈化周期約為8天。 工程選址通過對湖現場的實地考察,在1處布置超磁處理單元。其原因有:工程區1目前僅堆放部分湖建筑廢棄物,工程建設時僅僅需要對該地塊進行場地平整,就可以進行24、建設;同時1處緊鄰示范工程水域,超磁設備的進出水管道布置方便,另外從管理上來說工程區1處緊鄰湖公園管理處,便于工作人員隨時檢查超磁設備的運行情況。 工程建設本工程建設面積約為200,主要設備為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成套設備,超磁設備采用地上式布置,外圍采用植物圍墻進行隔離,使超磁設備工作區同周圍景觀融為一體,不影響 湖公園整體的景觀。表42超磁分離工藝對湖湖水處理效果項目濁度(度)SS(mg/L)COD(mg/L)TP(mg/L)A原水234638.40.32A-處理后2.6617.80.07去除率(%)88.786.9653.6578.13B原水23.64941.40.33B-處理后2.9519.25、60.07去除率(%)87.399052.6678.79實驗數據顯示,采用超磁分離工藝進行處理,對湖水體的 COD、TP、SS、濁度有著較好的去除效果。另對總氮及氨氮的去除會隨著湖區水質透明度的提升及生態系統的改善逐步提高,湖水氨氮及總氮指標會逐步降低。采用超磁分離技術對湖進行透析保護,可快速提高湖水水質,改善水體感觀,美化公園環境。4.3.4 水生態恢復與景觀營造工程針對湖的環境現狀、水質與功能特點,在示范工程區內對湖水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同時結合生態駁岸的建設營造湖水生態景觀。本工程共建設苦草群落5000,挺水和浮葉植物群落7000,投放土著魚3種(適量)、土著螺1種(適量)、無齒蚌適量。為將26、植物材料固定于栽植基質中,并且保證成活率,為每一種植物材料,都設計和定制了栽植器皿。為了使栽植的植物有一個適合生長的基質條件,同時便于今后的管理養護為每一種植物群落都配置了專業的栽培基質。根據設計方案投放動物。投放時要考慮氣候情況分類分時投放并在投放后進行養護與觀察,以確保投放動物的數量與質量,一旦發現死亡和丟失,立即進行補放。結合湖生態恢復工程建設生態駁岸,共建設生態駁岸300m,在建設前先要清理生態駁岸的基礎,如有破損要先修建,保證駁岸基礎的安全性。并按設計圖紙的設計要求固定杉木樁,形成種植槽。為保證生態駁岸的建設質量在建設過程中隨時檢查生態駁岸的高度和平整度是否符合設計圖紙要求。4.3.27、5 水質監測與應急工程1)水質監控在湖的進、出水口,超磁處理單元的進、出水口,示范工程中心區域設置水質監控斷面,采樣過程按照水質湖泊和水庫采樣技術指導GBT14581-93進行。采樣頻率為每2天一次。2)應急處置為保證出現突發狀況時,湖的水體景觀不出現明顯變化,采用以下幾點應急措施:如第四污水處理廠因事故不能為湖提供再生水補充水源時,立即采用備用水源對湖進行補水;如遇再生水水質變差、局部水域出現藻華爆發現象及紅嘴鷗越冬季節,局部水域紅嘴鷗數量較多,水質變差等情況,加大超磁處理單元的運行頻率,對湖水體進行強化凈化。4.3.6 綜合管理維護方案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的綜合管理維護措施主要包28、括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衛生湖公園做為一處休閑娛樂場所,每天都會吸引大量市民前往,為了避免人為污染對湖水質造成影響,應加強對湖環境衛生的管理:嚴格管理游船,減少游船對湖泊造成的污染,特別要注意機動船的漏油問題和船上游人對湖泊的污染;嚴格管理游人向湖泊丟棄塑料袋、果核等的污染物;湖邊設立衛生垃圾桶,并定時清理;加強地面的清潔強度和周期(特別是在紅嘴鷗過冬期間)。2)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除了有提升湖生態景觀的作用外,還能通過吸收湖水體中的氮磷元素維持自身生長,對湖水生植物的管理主要從兩點進行:安排專人對水生植物殘體進行打撈,避免因植物殘體的腐敗影響湖水質;根據水生植物生長周期,定期對示范區內水生植物進29、行收割,以便更好的發揮水生植物對水體中氮磷的吸附作用。3)超磁設備維護超磁設備做為再生水和湖水質凈化的重要設備,只有保證其正常運轉,才能保證湖水質達到示范工程的目標要求,對于超磁設備的管理維護措施有以下幾點:派專人管理超磁設備,并設立標識,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嚴格按照操作說明對超磁設備進行操作,定期進行維護檢修。5 投資估算及運行費用5.1 投資估算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總投資為913.9萬元,其中工程建設費用758.5萬元,其他各項工程費用見下表。表51 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投資估算表序號工程或費用名稱估算投資(萬元)一工程建設費用758.51 再生水補水工程-2 控源截污工30、程7.52.1 透水地面鋪裝7.53 水質凈化工程60003.1 超磁處理系統建設600.04 水生態恢復與景觀營造工程151.04.1 水體生態系統建設工程(苦草群落)40.04.2 水體生態系統建設工程(挺水和浮葉植物群落)77.54.3 生態駁岸建設工程33.5二其他費用128.81建設單位管理費11.32建設工程監理費21.93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咨詢費7.74勘察設計費35.64.1勘察費7.64.2基本設計費25.54.3施工圖預算編制費2.55環境影響咨詢服務費1.86勞動安全衛生評審費3.87場地準備費及臨時設施費15.28招標代理服務費19.79施工圖設計審查費4.310建設工程31、造價咨詢服務費7.5三預備費用26.6四工程總投資913.95.2 運行費用湖再生水補水與水質改善示范工程的運行費用主要為超磁處理設備的運行費用,超磁設備的運行頻率為每個月運行2次,每次一個周期8天,運行費用為0.3元/噸,因此超磁處理設備的年運行費用為28.8萬元。6 效益分析6.1 環境效益環境效益是工程實施后最主要的效益,也是最直接的效益。通過工程的實施,湖水體中TP、SS等污染負荷得到大幅削減,有效改善湖的水質現狀,避免富營養化現象的發生,水體透明度得打提高,同時湖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能使大量的低等水生生物得到繁殖,為魚類和鳥類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有利于構建湖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因此本項32、目的實施將顯示出良好的環境效益。表61示范區 湖水環境改善后的出水水質預測水質指標CODCrTPTNNH3-NSS示范水域現狀水質44.90.418.40.1234超磁凈化去除率(%)6090302595水生態凈化去除率(%)4035252050凈化后 湖出水16.1640.05334.410.0181.76.2 社會效益(1)提高了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工程建設和實施以及產生的工程效果,起到非常直觀有效的環境保護宣傳作用,使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能夠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生態環境改善與自身生活狀況的密切聯系,潛移默化中喚醒和更新環境保護觀念,有助于區域內人民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2)豐富當地居民33、的綠色生活湖做為某市內一處親水公園為某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其在某市民日常休閑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通過本工程的實施,使得湖的水體景觀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湖水清澈見底,湖岸植物繽紛,讓人們有了充分和自然環境接觸的機會,豐富當地居民的綠色生活。6.3 經濟效益項目本身雖然不產生經濟效益,但由于湖,北鄰云南大學,西有云南陸軍講武堂博物館、云南省科技館,東北向不遠處是某動物園,其周邊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湖水質的改善,可更多的吸引游客來此觀光,從而促進消費,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7 結論與建議7.1 結論通過工程的實施,示范工程水域達到水體溶解氧濃度不低于3mg/L、透明度不低于0.5m的考核指標。通過水生生態系統建設,恢復多種水生生境,濕生植物覆蓋度不低于20%、挺水植物不少于12種、沉水植物不少于3種。7.2 建議(1)合理安排補水時間,盡量不在入園人流高峰期進行補水作業,以免影響水體景觀,在補水及排放過程中認真觀察管道、補水口是否有堵塞及損壞的情況發生,并及時上報。(2)公園中有大量濕生景觀植物,在公園的日常維護中,應注意對植物殘體進行及時的打撈及清除,盡量避免因植物殘體腐敗而影響湖水質的情況發生。(3)對超磁凈化設備,應加強維護保養,保證其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