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資源評價項目鉆探工程地質物探編錄實施細則(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82215
2022-09-14
13頁
34.57KB
1、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冷湖地區1:25萬鈾資源評價項目鉆探工程地質物探編錄實施細則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冷湖地區1:25萬鈾資源評價項目鉆探工程地質物探編錄實施細則根據EJ/T 11592002地浸砂巖型鈾礦鉆探工程地質物探編錄規范,以及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冷湖地區1:25萬鈾資源評價項目設計書,結合本區鈾資源自身特點特制定本細則,以利于野外編錄。一、技術要求、地質編錄1、地質編錄做到真實準確2、地質編錄做到具有統一性 圖例采用GB 9588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區域地質圖圖例 原始記錄、通知和編錄表格按照EJ/T 11592002地浸砂巖型鈾礦鉆探工程地質物探編錄規范附錄A附錄P 根據區內地層出露情況,系2、統采集巖礦石標本,確定顏色、色標,建立巖石定名標準和粒級劃分標準及巖石顏色系列標準。 地層層序劃分。 由于西北地質局211大隊在該區從未做過地質修測及其它地質工作,因此對本區的地層單元,沉積韻律,巖性巖相,地層厚度,標志層等劃分資料,應以收集該區青海油礦管理處有關鉆孔和該區區域上的相關資料,特別是石地26的資料對該區鉆孔的設計以及其它指導性工作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程標號:按照GB 95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鉆孔編錄一般采用1:100比例尺,對測井發現的重要礦化段進行1:50重復檢查編錄3、編錄人員應及時到現場檢查了解鉆探進展情況,并及時編錄。原則上不允許隔日編錄;地質編錄與物探、水文3、編錄應同時進行,編錄的回次、進尺、巖礦芯長度應一致。4、編錄紙質應優良,圖件用2H繪圖鉛筆和防水黑色墨水繪制,以利于保存。、物探編錄技術要求1、采用FD3010進行和照射量率功能測量,與地質編錄同步進行,記錄的巖(礦)芯長度及位置與地質編錄一致。物探編錄工作應在終孔測井前結束。對測井發現的鈾礦化段進行重復、檢查編錄。2、儀器要求見EJ/T 11592002地浸砂巖型鈾礦鉆探工程地質物探編錄規范要求。 、編錄儀器、工具、材料、設備等包括下列內容:地質錘、編錄刀、放大鏡、鋼卷尺、直尺、量角器、10HCL溶液、編錄夾、鉆孔原始地質編錄表、野外記錄本、2H鉛筆、彩色鉛筆、編錄儀、數碼照相機。二、編錄工4、作程序、檢查鉆探班報表,如有錯誤和缺項,應要求機臺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時糾正。、檢查巖(礦)芯1、地質編錄人員應: 檢查巖(礦)芯是否清潔,若被泥漿污染時,應用清水沖洗干凈(松散砂巖不得水洗);清除非巖芯部分; 檢查巖(礦)芯擺放順序是否正確,有無顛倒混淆現象; 檢查巖芯箱編號、巖芯牌記錄是否齊全、準確,擺放位置是否正確,發現問題及時糾正。2、物探測量前,測量人員應與地質人員一起核對鉆探班報表,檢查巖(礦)芯的擺放位置。測量時,巖芯箱應放平,用儀器對巖(礦)芯掃描一遍,并將礦芯從巖芯箱中取出,放置距巖芯箱1m以外遠處,并作出標記;測量結束后,將巖(礦)芯放回原處。對松散的礦芯在取放時,應防止與自身5、與圍巖污染,防止礦芯損失。 、編錄1、概述 將巖芯箱按順序平放地面,先大體了解地層結構、巖石結構構造、氧化帶特征和礦化現象。2、復測巖(礦)芯長度采出的巖(礦)芯,應緊密連接,呈同一圓柱體。如巖(礦)芯破碎成粉末狀時,應將粉末狀巖(礦)芯裝入與鉆頭內徑相當的筒中,作為提取巖(礦)芯的長度,以避免將巖(礦)芯拉長,人為提高巖(礦)芯采取率。3、計算回次巖(礦)芯采取率在沒有殘留巖(礦)芯的情況下,用公式計算回次巖(礦)芯采取率;在有殘留巖(礦)芯的情況下,可用公式計算回次巖(礦)芯采取率。NI/L100 NI/(L+L1-L2)100式中:I本回次提取巖(礦)芯長度,單位為米(m)L本回次鉆進6、進尺長度,單位為米(m)L1上回次殘留巖(礦)芯長度,單位為米(m)L2本回次殘留巖(礦)芯長度,單位為米(m)N本回次巖(礦)芯采取率,。4、對于本回次殘留巖芯的處理辦法:最多向上推5個回次,巖芯分配辦法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三、編錄的主要內容、地質編錄的主要內容1、巖石特征 巖石名稱巖石名稱命名原則按:附加修飾詞基本名稱。含量50為主體巖石、5025(質)、525(含)。 巖石顏色應詳細觀察描述巖石的顏色。顏色的變化特征,分析和區分原生色和次生色。巖石顏色描述應區分整體顏色、局部顏色或斑點色。通過分析巖石顏色,研究、判斷巖石的成因類型及地區化學環境。我們采用24彩色鉛筆的色級來命名。 物質成分7、描述內容應包括碎屑物質的組成、成分、形態、大小、顏色、次生變化等。 礦物碎屑應描述石英、長石、其他硅酸鹽礦物、云母,詳細描述其形狀、大小、磨圓度等。磨圓度分五級:棱角狀、次棱角狀、次圓狀、圓狀和極圓狀。分選性分三級: 某一粒級含量大于75,則分選性好;某一粒級含量在5075之間,則分選性中等;當某一粒級含量小于50,則分選性差。 巖屑應區分穩定巖屑和不穩定巖屑,大致確定它們的比例,描述它們的形狀、大小和顏色。、有機質編錄時一定要具體寫清巖石中有機物是什么,如碳化植物碎屑、煤屑、碳質微屑、遷移碳、無定型碳屑物、石油、瀝青、黑色碳質泥巖,不能用“富含有機物”這樣的地化術語。數量、形態、大小、結構、8、光澤及其與硫化物、碳酸鹽的關系。是否沿層面產出、周圍是否褪色等。未氧化的碳質碎屑物,如碳化植物碎屑具強光澤,有柔性感,氧化后(包括無氧氧化),雖沒消失,但色發灰或呈紅褐,光澤發暗,干脆。瀝青類應對其產出狀態(浸染狀、脈狀、絲發狀),顏色、斷口、氣味硬度和粘度、脆度等進行觀察描述,注意區分瀝青與碳質沉積物。 自生礦物應描述自生礦物組成、分布、產出形式等特點,記錄礦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后生變化、形成次序等,并作必要的素描。在本區主要以黃鐵礦結核及黃鐵礦脈為主。膠結物描述膠結物的成分、顏色、含量、分布特征、均勻程度、次生蝕變、膠結類型和膠結方式等。本區內主要膠結物為泥質,次為硅質、鐵質,齊古組中有鈣質9、膠結。編錄過程中應估計巖石中碳酸鹽含量,描述碳酸鹽成分及分布特征。按下列經驗標準判斷巖石中碳酸鹽的含量:級:加10HCL溶液,在巖塊上不起泡或微起泡,CO2含量小于3%;級:加10HCL溶液,在巖塊上很容易見到較多的氣泡,CO2含量在3%-5%之間;級:加10HCL溶液,在巖塊上劇烈起泡,CO2含量大于5%; 結構構造a.應詳細描述碎屑顆粒的大小、形態、分選性、磨圓度,含水(礦)砂巖的固結程度和膠結類型等。原始編錄中主要靠肉眼和放大鏡進行初步確定,沉積巖碎屑粒級劃分見表1。含水(礦)砂巖的固結程度分為下列三級:疏松:系指從鉆孔中取出的巖芯自行散開,或者經手輕輕一掰即散開的巖石;較疏松:系指新鮮10、的巖石用手一掰即散開或用錘子輕敲即散開的巖石;致密:新鮮的巖石需用錘子強力敲打方能裂開或極為不易敲碎。表1 碎屑粒級劃分自然粒級標準mm陸源碎屑名稱128粗碎屑(礫)巨礫12832粗礫328中礫82細礫20.5中碎屑(砂)粗砂0.50.25中砂0.250.06細砂0.060.03細碎屑(粉砂)粗粉砂巖0.030.004細粉砂巖0.004泥b.層理構造層理具有三要素,即:細層(紋層)、層系和層系組。層理類型分為水平層理、斜層理(單斜層理、各種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及平行層理等以及它們之間的各種過渡類型。對于水平層理因大多難以分出層系,故均以細層的厚度為準進行劃分。層理厚度可劃分為:大型層理(10c11、m);中型層理(310cm);小型層理(2cm)巖層厚度劃分為:塊狀層(2m);厚層狀(20.5m);中厚層狀(0.5-0.1m);薄層狀(0.1-0.01m);微層狀(0.01-0.00m)。 次生變化應詳細描述巖石的次生變化類型、變化特征、產出和分布特征等,區分巖石的褐鐵礦化、水針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粘土化等。 巖層厚度應認真丈量、確定巖層厚度,按不同巖性分層描述,重點是疏松含水(礦)砂巖層(體)的描述。編錄的最小巖層厚度為20cm,對于小于此厚度而具有特殊意義的礦(化)層、標志層和構造層等,應作為獨立層和夾層單獨描述,并作素描圖。2、地質界線應對地層接觸面、巖性界12、面、標志層、構造界線、礦體界線、接觸關系及裂隙、破碎等現象進行詳細描述。3、地質構造應詳細測量巖芯軸心夾角,觀察描述節理位置和產狀,斷層(面)性質和產狀,破碎帶情況,褶皺形態,層理和片理產狀,不同地質體的接觸關系,不同期次構造的先后順序,構造與礦化的關系,巖石滑動鏡面、滑動擦痕、斷層泥等,并作出素描圖。4、后生蝕變編錄中應劃分巖石后生蝕變分帶,確定氧化帶、過渡帶和還原帶,詳細描述巖石(層)后生蝕變的分帶特點和變化特征。5、礦化特征描述內容包括含礦巖性、礦化規模、礦石顏色、膠結物及膠結程度,碳酸鹽含量和分布,有機質含量與分布,礦石與圍巖的區別,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鈾礦化強度、分布和產出特征等。613、編錄工作小結每個鉆孔編錄工作結束后,應做一工作小結附于編錄本之后。小結內容包括施工日期、終孔孔深、校正孔深、巖(礦)芯長度、巖(礦)芯采取率、鉆孔所揭穿地層或目的層特征、主要地質認識及存在問題等。、鉆孔巖芯原始編錄表格的逐項說明為了規范操作,提高編錄的質量,就鉆孔原始編錄表所列的14項內容作如下說明:1、“5”殘留巖芯:在沒有測定殘留巖芯或殘留巖芯測量不準的情況下,某回次出現巖芯大于回次進尺,將本回次巖芯采取率按100計,剩余的巖芯殘留長度依次上推,最多不能超過5個回次。并從新計算各回次的采取率。2、“6”回次采取率:當巖芯疏松或松散應按比例份額折算其采取率。比例份額的計算是將本回次的巖芯裝14、入相應的取芯管,視其長度為巖芯長度,后計算采取率。3、“7”主要區分出泥巖與砂巖的位置(砂體與隔水層)。4、“8”粒級柱狀圖:巖芯在柱狀圖中的位置為本回次孔深減去本回次巖芯長度。根據巖性畫出粒級柱狀圖,根據巖性分界,自上而下文字描述。5、“9”顏色:按區內色柱規定用文字描述。標準色柱:灰白、淺灰、灰色、深灰、紫紅、淺紫紅、黃褐色、棕色、棕褐色、灰綠、磚紅色(第三系專用色)、灰黑色、雜色、麻色。6、“10”碳酸鹽含量:用羅馬文字描述,分為、級。7、“11”巖石固結程度:用文字描述,分疏松、較疏松、致密。8、“12” 巖芯伽瑪、伽瑪加貝他曲線:如實將測點對應在“粒級柱狀圖”相應的巖芯位置上。9、“15、13”描述:按原始地質編錄實施細則規定的格式、內容,分層按巖性描述,尤其是那些能說明蝕變、成礦環境的現象應詳細觀察描述,并附素描圖。由于區內礦體為陡傾角,必須測定軸心夾角。一般測定銳角。并在描述中注明位置。10、“14” 取樣及標本位置:樣品位置如實對應標注在“粒級柱狀圖”實際巖芯上,其編號應按工區統一代碼規定填寫。、物探編錄的主要內容1、巖芯測量巖芯測量時,一般以0.51m的點距記錄照射量率讀數;在巖芯不連續的地方要增加測點。 礦芯測量礦芯測量時,每隔0.10.2m記錄和照射量率讀數;若巖芯各面的強度差別很大時,應同時記錄最低和最高強度。 編錄小結每個鉆孔物探編錄結束后,應及時編寫該孔的物探16、編錄小結。小結的主要內容有:儀器工作狀況,編錄巖(礦)芯長度,巖(礦)芯的照射量率變化情況,礦芯位置及巖性,質量檢查情況等。2、資料整理 在資料整理前,應認真檢查各項記錄,確保原始測量數據的完整和準確。 在地質編錄本和在綜合柱狀圖上繪制(虛線)和(實線)曲線,不連續的巖芯曲線不能連結。 在終孔的三日內完成鉆孔物探編錄資料的整理。主要資料有:巖芯物探編錄記錄表,在地質編錄本和綜合柱狀圖上繪制的物探編錄曲線。 項目告一段落或項目結束后,應整理好以下資料:儀器校正曲線圖冊、儀器準確性、穩定性、一致性檢查圖(表)冊、巖芯物探編錄記錄表冊、檢查測量與基本測量的誤差曲線及計算結果。四、編錄的檢查和驗收、 17、地質編錄的質量檢查1、每次地質編錄完畢后均應當場進行自檢。當天編錄的資料應當天整理,如有遺誤和疑問,不得隨意更改,應到現場查對修正。2、 每個鉆孔編錄完成后,應進行現場自檢并修正并在組內,簽上自檢人、互檢人的姓名和日期。3、項目技術負責人對野外編錄應進行定期檢查,必要時應對整孔或鉆孔的部分巖(礦)芯段進行跟班編錄檢查,現場抽檢率應不小于30;項目承擔單位對野外原始編錄的現場抽檢率不小于10。、物探編錄的質量檢查1、 物探編錄自檢、抽檢、互檢按4.1執行。2、檢查測量工作要更換儀器和操作員,測量的位置和點距與基本測量一致。3、 檢查測量的工作量為礦芯基本測量的5。4、按公式(3)計算檢查測量與基本測量的面積誤差,其值應不超過15。(S-S0)/(S-S0)/2100(3)式中:S檢查測量的照射量率曲線面積,mnckg-1h-1; S0基本測量的照射量率曲線面積,mnckg-1h-1;面積誤差,5、檢查測量與基本測量的誤差時,應立即查明原因,及時補測或重測。6、資料驗收:項目分隊應成立質量驗收小組,成員包括技術負責、地質、物探、水文、測量等技術人員,對資料進行年度驗收,驗收不合格的編錄資料應返工或補作。驗收小組驗收后,組長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