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伊濱區概念性總體規劃方案(2017-2030年)(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2862
2022-09-14
13頁
79.04KB
1、洛陽市伊濱區概念性總體規劃(原伊濱區分區規劃修編)一、 規劃期限本次洛陽市伊濱區概念性總體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其中:近期:2017-2020年;遠期:2021-2030年。二、 規劃范圍和空間層次1. 區域伊濱區行政轄區,包含諸葛鎮、李村鎮、龐村鎮、佃莊鎮、寇店鎮,五鎮全部行政轄區,總面積280平方公里。2. 城區東至漢魏大道、西至二廣高速生態廊道、北至伊河南岸生態廊道、南至玄奘路,規劃總用地約55.5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規模約53平方公里。三、 發展目標把伊濱區建設成為高端制造、高端服務“雙高引領”的中原城市群創新創業新高地,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山水宜居新城和現代復合型城鄉2、一體化示范區。四、 功能定位伊濱區作為洛陽市城市空間向東向南拓展的主戰場和城區三大板塊之一,是洛陽市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戰略平臺,有序推進由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本規劃依據不同區域層面的規劃引導,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將伊濱區定位為:1. 創新創業新高地2. 伊洛山水宜居城3. 城鄉統籌示范區中原城市群層面:承擔洛陽市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金融服務和科技創新功能。建設國內一流、服務中原城市群、輻射豫西北的區域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金融商務中心、會展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和中原城市群創新創業新高地。河南省層面:承擔河南省高端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職能。按照河南省3、通用航空布局,承擔通航服務及配套功能。建設豫西地區高端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基地、區域性通用航空綜合經濟實驗區。洛陽市層面:積極承擔洛陽市的教育科研、創意設計、康體養生、休閑旅游等功能。建設洛陽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洛陽市職教研發和文化創意中心、康體養生中心。五、 城鄉統籌規劃1. 區域空間結構規劃考慮到伊濱區周邊城鎮距離城區較近,受城區輻射作用較大,因此采取扁平化的城鄉居民點布局體系,不再設置中心鎮,按照“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強化核心、要素集聚”的理念,構建“伊濱城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三級現代城鄉體系,以城帶鎮、以鎮帶村,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一核一環,四極多點”城鄉統籌發展格局。一核:伊濱城區4、,作為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務業“雙高引領”集聚發展的核心區,打造創新創業高地和產城融合先行區;一環:串聯外圍鄉鎮的城鄉一體村鎮發展環;四極:4個特色小鎮,包括龐村鎮、佃莊鎮、寇店鎮、萬安山特色小鎮;多點:指全域的美麗鄉村,將鄉村旅游與農業觀光休閑結合起來,建設觀光型、休閑型美麗鄉村。2. 城鄉等級規模及職能結構(1) 等級規模結構一級:伊濱城區到規劃期末人口達到53萬人。二級:到規劃期末人口在2.5-4.5萬人的特色小鎮有四個,分別是龐村鎮、佃莊鎮、寇店鎮、萬安山特色小鎮。 三級:美麗鄉村,規劃期末人口控制在0.1-0.2萬人。(2) 職能結構規劃伊濱城區:伊濱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核心,以5、高端裝備制造和高端服務業為主導,集科教研發、商務金融、文化創意、生態居住、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體的山水宜居新城。龐村鎮:以鋼制家具、牡丹深加工、商貿服務為主的綜合型城鎮。佃莊鎮:以濱水休閑和歷史文化旅游服務為主的旅游服務型城鎮。寇店鎮:以通用航空、歷史文化和山地旅游為主的旅游服務型城鎮。萬安山特色小鎮:以高品質山水生態環境為特色,重點發展山地運動、康體養生、低空旅游、民俗體驗等休閑旅游業的城郊旅游服務型小鎮。美麗鄉村:共計26個,結合山水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特色農業,發展美麗鄉村旅游,建設旅游服務節點,為生態休閑旅游和歷史文化體驗游等提供配套服務的文旅型美麗鄉村。3.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6、化布局按照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共建共享的思路,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結合居民出行距離和公共服務需求,分別對應不同的城鄉層級。伊濱區服務設施按照生活圈的劃分,共分為三個等級(基本生活圈、一級生活圈、二級生活圈)。4. 產業體系構建按照“雙高引領,要素集聚;以產興城、產城融合;創新驅動,轉型提質;聚焦高端,培育新興”的思路,結合伊濱區功能定位及產業發展分析,加強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突出“水為韻、花為媒、文化為魂、產城融合”的特色,構建伊濱區“2+3+2”的現代產業體系:兩大主導產業、三大新興產業、兩大特色產業。(1) 兩大主導產業高端制造產業:交通運輸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智能控制裝備等。高端服7、務產業:商務辦公、會展經濟、金融服務、研發服務、保稅物流、跨境電商、創業孵化、創意設計等。(2) 三大新興產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巡查機器人等。電子信息:計算機及通訊設備、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新型顯示、云計算和智能終端等。文化旅游:文化體驗、山地運動、休閑度假、鄉村旅游、養老養生等。(3) 兩大特色產業通用航空:通用航空研發、無人機制造、運營維護、培訓、低空旅游、緊急救援。現代都市農業:花卉苗木、特色種植、溝域經濟、休閑觀光農業。5. 區域綜合交通規劃(1) 鐵路及站場規劃建議呼南高鐵輔道沿二廣高速東輔道-鄭西高鐵至龍門高鐵站,然后沿洛平城際軌8、道出洛陽市區,聯系濟源、汝州、南陽等城市。規劃建議對焦柳鐵路進行改線,并預留通道,有效避免焦柳鐵路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疏解中心城區主要鐵路客運場站對外交通壓力,方便市民對外出行。(2) 軌道交通城際軌道交通:規劃鄭登洛城際軌道沿漢魏大道東側敷設,然后沿鄭西高鐵敷設,接龍門高鐵站,聯系登封、鄭州。規劃鄭登洛城際軌道在伊濱城區設置伊濱城際站(高鐵大道與光武大道西南),在萬安山設置萬安山城際站,連接萬安山通用航空機場及萬安山特色小鎮。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議:規劃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沿科技大道東西貫穿伊濱城區。規劃軌道交通3號線東延,至都會心后向南貫穿中央生態公共服務軸。規劃7號線一期連接都會心和9、職教園區,7號線二期連接都會心和1號線端頭站。(3) 道路交通規劃高速公路及出入口:在伊濱區外圍形成“井”字形高速公路網,強化與洛陽市區、偃師、鞏義、鄭州、濟源、平頂山、南陽等城市的交通聯系。現狀二廣高速分別與連霍高速、鄭少洛高速呈十字交叉。規劃洛陽東二環城高速分別與連霍高速、鄭少洛高速呈十字交叉。伊濱區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1個,位于二廣高速與省道320交匯處;在建高速公路出入口1個,位于二廣高速和科技大道交匯處;建議在洛陽東二環城高速與龍少快速路(規劃)、高鐵大道(規劃)交匯處設置高速出入口。 國省道:伊濱區主要以G310、G207、S328等與周邊的偃師、登封、伊川等進行聯系。依據上位規劃區10、域外圍G310、G207改線,規劃城市放射性道路與國省道銜接,有效拉近伊濱區與周邊城市的空間距離。城市放射性道路:規劃期內,形成以二級及以上公路為基礎,以伊濱區中心城區為核心的“一環、十放射”的城市放射性道路網絡,提升伊濱區的交通通達性。“一環”:洛偃快速通道(建春門大街)、龍少快速路、漢魏大道、李城路共同形成快速環線;“十放射”:十條城市放射性道路,五橫五縱:五橫:岳洛路、開元大道、高鐵大道、科技大道、龍少快速通道;五縱:掘丁路、光武大道、孝文大道、葛潘路、貨運通道。特色小鎮之間的連接公路達到三級及以上,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之間通路實現四級及以上公路連接,建制村通暢率達到100%,具備條件的自11、然村通油(水泥)路。6. 綠道網規劃規劃綠道串聯各類重要的自然與人文旅游節點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完善各旅游線路沿線驛站和服務站點建設,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主要包括:中央生態軸人文綠道;伊河濱水休閑綠道;漢魏人文綠道;萬安山活力康體綠道;希望都市綠道;伊東渠、梁村溝渠、酒流溝渠活力休閑綠道。7. 通用航空發展規劃在伊濱區寇店鎮南部及偃師市大口鎮西部區域統籌規劃建設萬安山通航機場,依托通航機場布置萬安山通用航空產業園區。六、 中心城區空間布局規劃1. 城市規模近期至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39萬人,建設用地44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約112平方米;遠期至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53萬人,建設用12、地53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約100平方米。2. 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用地結構形成“兩主、三副、多片區”。(1) 兩主根據區域的空間聯系,在城區形成東西、南北兩條軸線。這兩條軸線既是城市空間的骨架,也集聚了主要的區域服務職能,共同構成伊濱發展的功能主軸。南北向軸線:南北向中央生態公共服務軸,也是現代城市特色風貌景觀的展示軸線。從北向南布置都會心(區域級綜合服務中心),伊濱樞紐站,科技谷(產城融合中心)、文體城。空間上南北分別與萬安山和白馬寺、望京門遺址公園相呼應。東西向軸線:增加沿科技大道東西向“雙創”軸線,沿軸線布置商貿服務區、科技谷(產城融合中心)、眾創空間及高校。結合高校及優美的環境集中布置13、科技研發、眾創空間,完善生活服務及休閑設施配套,形成微型創新產業集群。空間上東西分別與南兆域和龍門站相呼應。(2) 三副三條公共服務副軸,依托水系景觀和公共服務設施串聯各個功能片區。分別連接中央軸帶以西城區的南北部,中央軸帶以東城區的南北部、高鐵大道以北城區的東西部。(3) 多片區中心城市的各個功能片區。包括六個居住片區、兩個工業片區、一個職教園區、兩個眾創空間片區、一個商貿服務片區以及公共服務片區。3.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伊濱城區公共設施規劃分四級進行配置:區域級、城市級、片區級、15分鐘功能圈。(1) 區域級中心都會心,位于中央生態公共服務軸北端核心建設區,培育服務于豫西地區的科技金融中心、14、文化展覽中心和企業總部中心等現代服務業中心,成為洛陽市中心城區向東跨越伊河發展的重要公共中心。 (2) 城市級中心科技谷,即產城融合中心,位于中央生態公共服務軸與雙創軸交匯處,是重要的城市級綜合服務中心及創新創業公共服務中心,輻射伊濱板塊,重點帶動南部區域發展,促進產城融合。(3) 片區中心開元大道北片區、高鐵大道東北片區、高鐵大道西北片區、高鐵大道東南片區、高鐵大道西南片區、諸葛片區的城市片區級公共服務中心。(4) 社區中心即15分鐘功能圈中的居住區級綜合服務中心,用地面積不小于6000平方米,宜以綜合樓方式集中布置: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托老所、文化活動中心和綜合健身15、館等設施。其他:居住區綜合運動場、派出所、居住區商業中心、中小學等則需獨立占地。4. 綠地系統(1) 布局結構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布局的重點是“一環兩帶六鏈多點”。一環:由北部伊河生態防護帶,東部的漢魏大道生態防護帶,南部的龍少快速路生態防護帶及萬安山生態屏障,西部的二廣高速及伊河生態防護帶構成的環形生態隔離緩沖區。兩帶:沿伊河生態綠化景觀帶;中央生態公共服務軸綠化景觀帶。六鏈:沿貫穿城區的伊東渠、南北向兩副軸水系、光武排澇渠和科技大道水系兩岸建設帶狀開放型綠地,以及高鐵大道南側軌道防護綠帶。多點:不同類型、規模的公園綠地體系,社區公園斑點狀分布,為市民提供戶外活動的綠色開敞空間。(2) 公共綠地1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3平方米。公園綠地包括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帶狀公園、街旁綠地等五部分。按照500米服務半徑規劃建設小區游園,按照1000米服務半徑建設居住區公園,面積3-5公頃。達到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綠化標準,方便市民游憩,其建設應結合居住景觀和周邊的環境,營造供居民休閑、娛樂的綠地景觀。(3) 防護綠地沿鐵路及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設置綠化隔離帶,以減少噪聲及尾氣等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在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污水處理廠周圍、城市高壓走廊兩側設置防護綠地。(4) 其它綠地附屬綠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設17、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綠地,綠化標準按照洛陽市城市建筑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執行。郊野公園:伊濱城區建設用地之外,結合萬安山、伊洛河設置多處郊野公園,充分發揮伊濱區山地、林地、濕地的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對于伊濱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市民游憩休閑活動都起到積極作用。生態緩沖區:為避免城市建設用地無序蔓延,侵蝕重要的生態綠地資源,本次規劃嚴格控制伊濱區和洛陽市其他各組團間的生態緩沖區,強調綠地系統的連續性和網絡化,提升城市景觀的整體品質,在生態緩沖區內可積極發展近郊型生態農業。包括伊河-二廣高速生態緩沖區、伊洛河生態緩沖區、東側遺址生態緩沖區和萬安山生態緩沖區。5. 河渠水系按照建設生態型城市、海綿城市的要18、求,在保障防洪排澇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引水入城、以水串城,將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充分展現伊濱板塊的地域特色,打造集生態、旅游、城市景觀和城市安全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覆蓋整個伊濱城區的水系系統。構建四橫七縱一濕地的生態水系格局:四橫:伊東渠、科技大道景觀渠、伊南排澇干渠、伊河;七縱:“一主兩副”軸線水系、安瀾街排澇渠、光武排澇渠、玉泉街退水渠、沙河排澇渠。一濕地:城區東北部的濕地公園。對伊河和伊東渠伊濱區城區段進行斷面改造,塑造生態岸線,加強親水空間的設計。七、 城市交通系統規劃1. 公共交通規劃(1) 城際軌道規劃建設鄭登洛城際軌道,在高鐵大道與光武大道西南設伊濱站,實現與中原城市群的互聯19、互通。(2) 城市軌道交通采用TOD模式拉動伊濱區建設,將2號線、3號線向伊濱城區延伸,與7號線形成“兩橫一縱”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對站點周邊的用地進行優化和提前管控。(3) 常規公交常規公交車輛的配車指標達到15標臺/萬人,積極落實公交場站用地, 每標臺綜合用地達到200平方米。(4) 公路客運場站以高鐵、城際軌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為契機,規劃在伊濱城區建設2處客運站。2. 道路交通在既有“環形加放射”路網的基礎上,由快速路(城區外圍段)、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構成功能級配合理的方格網狀、開放式城市道路網絡布局。加強窄馬路、密路網布局建設,完善路網微循環系統。規劃期內快速路主要是城區外圍路段,20、包括龍少快速路、漢魏大道、洛偃快速通道、李城路等。伊濱城區主干路道路紅線寬度40-70米;次干路道路紅線寬度30米左右;支路(街坊路)道路紅線寬度10-25米。3. 停車設施加強社會公共停車場建設,形成“以配建停車場為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逐漸減少路內停車”的停車場供應體系。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22處(含P+R 停車場3處),其中地上15處、地下7處。配建停車場是城市停車場的主體,按照洛陽市建筑物配建停車設施標準建設。八、 總體城市設計1. 規劃目標立足于自身條件,城市整體山水格局以山體、河道、城市、田野為基本骨架和景觀要素,以自然環境為背景,歷史文化為底蘊,以重點地段為節點,城市空間疏密有度21、顯山露水,展現和突出城市特色。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創建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山水宜居新城。2. 城市總體形象定位基于伊濱區的生態本底、功能定位、特色資源,遵循可持續的發展思路,將伊濱區的形象定位為:“伊洛山水、創智花城”。3. 總體城市設計結構(1) 總體生態格局總體生態格局:南山北水、田園漢風。南山北水:“伊洛盈盈、青山為屏” 的歷史環境要素、山水自然風光。田園漢風:利用外圍的田園、漢魏遺址,描繪出“城鎮村田園+漢魏文化” 的意向構圖,鋪陳宜居宜業宜游的都市田園空間,凸顯文化底蘊。(2) 總體城市設計空間結構規劃強化以“山、水、田、城、文、花” 為核心元素,以藍綠網為脈絡,以古今交融的生態城22、市為愿景。形成“三帶延展、點軸并續、風貌多樣、古今輝映”的總體空間格局。三帶延展:洛河生態文化景觀帶、伊河生態文化景觀帶、萬安山生態景觀帶,構建集自然景觀和城市建設協調共生的景觀格局。點軸并續:兩主三副、兩核多點,突出重要的景觀節點,結合主要景觀軸線,形成錯落有致、主次分明、變化豐富的城市景觀。風貌多樣:依托現有山水格局和特色人文景觀,打造居住生活風貌區、教育科研風貌區、公共服務風貌區、現代產業風貌區、遺址歷史文化景觀區、伊洛河谷生態休閑景觀區以及萬安山自然山體景觀區七大風貌片區,以及“以綠為鏈、以水為脈”的城市公共開敞空間。古今輝映:強化山水特色與人文風貌的有機結合,注重綠廊綠道、精品街區、23、景觀節點與歷史文化背景的密切聯系,合理利用景觀優勢開發生態休閑功能,打造自然、人文、建筑、道路、空間、節點等提升城市多樣性的景觀風貌。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Lab、Living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有利于創新涌現的生態,將政務、城市管理、醫療、商業、運輸、環境、人文、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加以整合,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以人為本持續創新,從而使整個城市以一種智慧的方式運行。4. 重點地區劃定伊濱區城市設計重點地區為核心建設區、中央軸帶、高鐵兩側及雙創軸線。核心建設區:東至李村大街、西至24、孝文大道、南至高鐵大道、北至開元大道。南北2公里左右,東西2.5公里左右,總面積約5.1平方公里。伊濱區中央軸帶:東至光武大道、西至孝文大道、南至玄奘路、北起高鐵大道。南北6公里左右,東西1.3公里,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高鐵兩側:高鐵廊道兩側各一個街坊的區域,東至漢魏大道、西至伊濱路。南北0.8公里,東西7.5公里左右,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雙創軸線:科技大道兩側各一個街坊的區域,同時包括商貿服務片區、產城融合中心及南部雙創片區。南北0.8-1.6公里,東西8公里左右,總面積約7.8平方公里。以上四個區域在市級綜合服務中心、產城融合中心和伊濱城際站附近有重復區域,故整個重點區域的總面積為2125、.9平方公里。5. 建筑風格及色彩 規劃應尊重城市原有的自然景觀風貌和文化底蘊,規劃采用現代建筑風格為主,局部特別是精品街區可運用漢風和新中式,體現出時代性和多元化。建筑按照“和諧、自然、多彩、明快”的原則,確定城市總體色彩以淡雅的暖色系為主色調,以少量的重彩作為輔助色和點綴色;漢魏風和新中式建筑則注重傳統材料和色彩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九、 旅游發展規劃規劃形成“兩帶、兩軸、三區、多點”的全域旅游格局。 兩帶:伊河濱水休閑旅游帶、洛河濱水休閑旅游帶。兩軸:漢魏文化體驗軸、萬安山旅游發展軸。三區:萬安山生態旅游示范區、漢魏故城片區、東漢帝陵南兆域片區。多點:多個旅游節點。十、 環境保護規劃目標以26、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適應社會新期待,國家、區域、城市、鄉村相結合,建立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排放總量雙重體系。近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質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空氣和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土壤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輻射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系統完整,生態文明水平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到2030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土壤環境質量得到好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把伊濱區建設成為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并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十一、 近期建設期限和規模近期建設期限:2017-2020年。城區發展規模:2020年城區用地規模與洛陽市四期總規確定的44平方公里用地規模保持一致;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相符。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為39萬人。特色小鎮發展規模:2020年外圍特色小鎮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54.8平方公里以內;村莊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5.6平方公里以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