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實驗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4003
2022-09-15
17頁
182.04KB
1、一、勘察工作概況 擬建工程概況xx大學(xx)委托我公司為其擬建xx大學(xx)工科實驗樓項目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本次勘察為詳細勘察。建設單位提供擬建建筑物1:1000總平面布置圖(電子版)一份。擬建建筑物位于xx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xx路以西,xx大道以北,xx南路以東。擬建建筑物為一棟20F工科實驗樓XX座(有14F附屬建筑)及1F地下車庫。擬建建筑物主要特征詳見下表: 擬建建筑物特征明細表 1-1擬建建筑物名稱長(m)寬(m)層數(shù)(F)室內地坪標高(m)室外地坪標高(m)基礎埋深(m)結構形式基礎形式荷重(KN/m2)地下層數(shù)工科實驗樓XX座70.019.6206.406.205.30框剪結2、構樁筏基礎3201裙房110.040.267.26146.406.205.30框架結構筏板基礎401地下車庫周長(m)面積(m2)底板標高(m)砼結構筏板基礎/1354.337018.760.90 勘察目的、任務要求和依據(jù)的技術標準1、勘察目的與任務要求(1)查明建筑場地各巖土層的成因、時代、地層結構和均勻性以及特殊性巖土的性質,尤其應查明基礎下軟弱和堅硬地層分布,以及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對于巖質的地基和基坑工程,應查明巖石堅硬程度、巖體完整程度、基本質量等級和風化程度。(2)查明地下水類型、埋藏條件、補給及排泄條件、腐蝕性、穩(wěn)定水位;提供季節(jié)變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層的滲透系數(shù);提供基坑開挖工3、程應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當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時,應分析評價降水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3)對地基巖土層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各巖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評價地基土均勻性,論證采用天然地基基礎形式的可行性,對持力層選擇、基礎埋深等提出建議。(4)預測地基沉降、差異沉降和傾斜等變形特征,提供計算變形所需的計算參數(shù)。(5)對基坑工程的設計、施工方案提出意見;提供各側邊地質模型的建議。(6)對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提出意見,并提供所需計算參數(shù)。(7)提供樁端持力層,提供樁長、樁徑建議值,并評價成樁可能性。(8)提出標準凍土深度。2、依據(jù)的技術標準(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4、01)2009年版(2)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72-2004)(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4)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5)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6)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02)(7)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99)(8)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范(JGJ/T8-97)(9)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10)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11)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06-2003)(12)甲方及設計院的任務委托書。 勘探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其完成情況15、勘探方法經過現(xiàn)場踏勘和搜集鄰近資料,結合工程特點,選擇XY-100型鉆機、DPP-100型鉆機鉆進。2、勘探點的布置原則依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1巖土工程勘察分級和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72-2004)表: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級為二級工程,場地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場地,地基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地基,綜合確定本次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依據(jù)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72-2004)4.2和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9中有關樁基勘察方案規(guī)定布置勘探點:(1)勘探點的布置:高層區(qū)域:沿擬建建筑物周邊及角點布置勘探點,6、共布置勘探點10個。裙房及地下車庫區(qū)域:在利用高層部分勘探點同時,沿擬建建筑物角點布置勘探點,共布置勘探點20個。本次巖土工程勘察共布置勘探點30個,勘探點間距7.2025.43m。(2)勘探點的深度:勘探點深度為自基礎底面算起:、高層區(qū)域:控制性勘探點進入中風化基巖層不小于5.00m;一般性勘探點進入中風化基巖層不小于3.00m。 、多層及地下車庫區(qū)域:控制性勘探點進入強風化基巖層不小于5.00m;一般性勘探點進入強風化基巖層不小于3.00m。(3)取樣及原位測試控制性勘探點約占勘探點總量的1/3;地質鑒別孔、取樣孔、標貫試驗孔(動力觸探孔)約各占勘探點總量的1/3;在高層建筑區(qū)域進行2個孔7、的面波波速測試;于高層建筑區(qū)域均勻布置地脈動測試點2個。勘探點位置和類型詳見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經過現(xiàn)場踏勘和搜集資料,結合工程特點,選擇XY-100型百米鉆機、DPP-100型鉆機,采用泥漿護壁回轉鉆進、標準貫入試驗、地脈動、波速測試及室內土(水)工試驗相結合的勘探方法。3、完成的工作量我公司于2012年1月3日至2012年1月7日完成全部勘探點的野外工作,先后共投入XY-100、DPP-100型鉆機3臺, 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一套,水準儀一臺,SXX2404XXP型綜合工程物探測振儀1臺,聯(lián)想筆記本計算機1臺,CD-7型地脈動檢波器3臺,RSM-SYS聲波檢測儀主機1臺、一發(fā)雙收檢8、測器1只,數(shù)據(jù)線6根。完成的實物工作量詳見下表:實物工作量統(tǒng)計表 1-2項 目單 位數(shù) 量備 注測量定點點30鉆探孔/m30/457.20標準貫入試驗次66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孔3土樣件44其中原狀樣30件水樣組 2簡分析巖樣塊 8點載荷地脈動點 2波速測試孔 3本次勘察采用xx城市坐標系,1985黃海高程系,所有點位及標高均為實測所得。二、場區(qū)工程地質條件與地下水(一)區(qū)域地質構造該區(qū)域地質構造處于xx地臺xx地臺的xxxx坳陷和xx隆起的過渡區(qū),自太古代以來,長期處于穩(wěn)定上升,剝蝕夷平過程中。到了中生代晚期才產生強烈的地殼運動,由于受斷層和節(jié)理的影響,形成了斷裂構造,而褶皺構造不甚發(fā)育。本區(qū)域9、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qū)內以整體性較穩(wěn)定的板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據(jù)xx城市工程地質(xxxx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區(qū)域地質資料顯示,xx區(qū)域有兩較大斷裂xxxx、xxxx斷裂帶,在工程區(qū)附近有兩大斷裂延伸的較小斷裂交匯,斷裂密集發(fā)育,兩大斷裂自早白堊世早期已基本形成,第四紀未見明顯活動,可以認為該區(qū)第四紀以來是相對穩(wěn)定的。(二)氣象、水文xx開發(fā)區(qū)屬xx暖溫帶沿海濕潤季風區(qū)氣候。年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34.4,極端最低氣溫-16.0。年均風速5.30m/s,瞬間最大風速44.20m/s。年均降雨量711.20mm,最大年降雨量1272.70mm,最小年降雨10、量347.40mm;本區(qū)標準凍土深度為0.50m。場地環(huán)境類型為類。(三)地形、地貌擬建場區(qū)地形較平坦,孔口標高5.006.40m,最大高差1.40m。原地貌類型為xx沉積地貌,后經人工回填、吹填活動呈現(xiàn)狀建筑空地。(四)巖土層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在本次鉆探揭露的深度范圍內地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素填土(Q4ml):黃褐色土黃色,稍濕飽和,松散中密。以中粗粒花崗巖類風化砂及碎石為主回填而成,碎石分布不均勻,一般粒徑310cm,局部有塊石,粒徑20cm以上。該層在勘探范圍內均有揭露,厚1.305.20m,層底標高0.305.00m,層底埋深1.305.20m。標準貫入試驗(修正值)和剪切波速測試統(tǒng)計11、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1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標準值(x)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標準貫入試驗(擊)9.38.11.40.1610.7/7.46剪切波速(m/s)122.5125.0/120.02動力觸探試驗(修正值)按加權平均法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2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標準值(x)標準差 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 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擊)7.928.72/6.373、淤泥質土(Q4 m):灰色灰黑色,飽和,流塑軟塑,稍有臭味,以淤泥質粉土為主,下部主要為淤泥質砂。見少量貝殼碎屑,淤泥含量不均勻,約15%30%,該12、層上部局部為吹填土,主要成分為淤泥及淤泥質土。該層在勘探范圍內均有揭露,厚3.207.60m,層底標高-5.20-1.50m,層底埋深7.1010.50m。標準貫入試驗(修正值)和剪切波速測試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3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標準值(x)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標準貫入試驗(擊)3.73.21.40.396.4/1.823剪切波速(m/s)100104.0/96.02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下表: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4特征項目W%kN/m3xx0ILIp直剪快剪壓縮試驗CkPa度a1-2MPa-1XXS1-2MPa樣本數(shù)2525252525213、2222525最小值32.517.00.9600.907.04.01.10.552.14最大值46.518.71.1362.2915.413.07.91.063.75平均值36.517.81.0331.5810.89.23.30.712.83標準差1.90.400.0480.392.42.61.40.060.27變異系數(shù)0.050.020.050.240.230.280.410.090.09標準值37.217.71.0511.728.32.80.732.7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70kPa。、粗礫砂(Q4al+pl):灰黃色灰褐色黃褐色,飽和,松散中密,磨圓度一般,級配稍差。主要礦物成分為長14、石、石英,局部為中砂。該層在勘探范圍內20個勘探點有揭露,厚0.503.40m,層底標高-7.40-2.90m,層底埋深8.3013.00m。標準貫入試驗(修正值)、剪切波速測試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5 特征值項目 平均值(x) 標準值 (x)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標準貫入試驗(擊)13.611.62.90.2216.4/7.98剪切波速286.0286.0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220kPa;變形模量XX0=12.0MPa。-1、粉質粘土(Q4al+pl):灰黃色黃褐色,軟塑可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刀切面較光滑,見少量鐵質渲染及砂粒。該層在勘15、探范圍內12個勘探點揭露,厚0.502.70m,層底標高-6.60-3.90m,層底埋深9.2012.40m。標準貫入試驗(修正值)及剪切波速測試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6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標準值(x)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標準貫入試驗(擊)5.91.27.9/4.75剪切波速測試266.0266.01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下表: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7特征項目W%kN/m3xx0ILIp直剪快剪壓縮試驗CkPa度a1-2MPa-1XXS1-2MPa樣本數(shù)666666666最小值24.518.40.6760.4611.312.24.50.283.3716、最大值32.519.80.9170.9714.733.07.40.525.99平均值29.619.10.8120.7612.820.25.90.463.99標準差2.80.50.0850.181.57.30.90.040.40變異系數(shù)0.100.030.100.240.120.360.160.080.10標準值31.918.60.8820.9014.25.10.373.84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160kPa。-、強風化凝灰?guī)r上亞帶(K12q):黃褐色紫灰色灰黃色,飽和,密實。原巖結構大部分破壞,礦物主要為晶屑、巖屑、火山質。凝灰質結構,塊狀構造。巖芯呈砂土狀、角礫狀,干鉆難以鉆進。巖體完整程17、度為較破碎,巖石堅硬程度等級為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在勘探范圍內9個勘探點有揭露,厚0.601.70m,層底標高-6.96-4.10m,層底埋深9.6012.10m;層頂標高-6.16-3.50m,層頂埋深9.0011.40m。標準貫入試驗(實測值)及剪切波速測試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8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標準值(x)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標準貫入試驗(擊)70.083.0/51.03剪切波速(m/s)596.0596.0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600kPa;變形模量XX0=45MPa。-、強風化凝灰?guī)r下亞帶(K12q):黃褐色紫灰色18、灰黃色,飽和,密實。原巖結構可辨,礦物主要為晶屑、巖屑、火山質。凝灰質結構,塊狀構造。巖芯呈角礫狀、碎石狀,干鉆難以鉆進。巖體完整程度為較破碎,巖石堅硬程度等級為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在勘探深度范圍內均有揭露,最大揭露厚度為4.10m。層頂標高-7.40-1.50m,層頂埋深7.1013.00m。標準貫入試驗(實測值)及剪切波速測試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9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標準值(x)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標準貫入試驗(擊)156.3150.611.20.07171.0/136.012剪切波速(m/s)752.0754.0/750.19、0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1000kPa;變形模量XX0=55MPa。、中風化凝灰?guī)r(K21q):黃褐色紫灰色,飽和,密實。巖芯呈碎石狀、短柱狀,礦物主要為晶屑、巖屑、火山質。凝灰質結構,塊狀構造。原巖結構部分破壞,沿節(jié)理面有次生礦物,風化裂隙較發(fā)育,巖體被割成巖塊,錘擊聲脆。RQD指標較差,綜合整個場區(qū)其值小于30%。巖體完整程度為較破碎,巖石堅硬程度等級為堅硬巖(由點載荷強度換算成的飽和單軸抗壓值fr60Mpa),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在勘探深度范圍內21個勘探點有揭露,最大揭露厚度5.40m。層頂標高-9.50-3.00m,層頂埋深8.6015.10m。巖石點載荷試驗及剪切波速統(tǒng)計20、結果詳見下表: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2-10 特征值項目平均值(x) 標準差n-1變異系數(shù)極值max/min統(tǒng)計個數(shù)(n)抗壓強度(MPa)豎直98.57511.160.113113.95/71.4316水平100.28 10.1380.101120.91/84.1816抗拉強度(MPa)豎直5.2690.5900.1123.81/6.0816水平5.4650.5410.0996.45/4.6816點荷載強度(MPa)5.5240.5840.1066.72/3.9732剪切波速(m/s)844.8874.0/818.05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2500kPa。(五)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堆21、積物中的層素填土層粗礫砂、-1層粉質粘土中的潛水和下臥基巖中的基巖裂隙水。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鄰近區(qū)域滲流補給,排泄方式主要以地表蒸發(fā)和排向鄰近區(qū)域;基巖裂隙水主要由鄰近區(qū)域補給和向鄰近區(qū)域排泄。勘察期間為枯水期,擬建場區(qū)穩(wěn)定水位埋深2.003.50m;穩(wěn)定水位標高1.903.20m,地下水位年變幅約1.00m,擬建建筑物的抗浮設計水位標高可按4.20m考慮。1、水的腐蝕性測試與評價本次勘察于場區(qū)中取水樣兩組,分別于5#勘探點水、20#勘探點取鉆孔水,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場地環(huán)境類型為類,在類環(huán)境下對水質分析報告進行分析后綜合判定:1、5#勘22、探點鉆孔水水樣分析:、在類環(huán)境中SO42-=259.36mg/L 300mg/LMg2+=158.02mg/L2000mg/L按地層滲透性評價PH=6.76.5侵蝕性CO2=3.96mg/L15mg/L判定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條件下Cl-=1111.02mg/L10000mg/L判定場地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的條件下,500mg/L Cl-=1111.02mg/L5000mg/L判定場地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中等腐蝕性;2、在20#勘探點鉆孔水水樣分析:、在類環(huán)境中SO42-=187.32mg/L300mg/LMg2+=200.56mg/L2023、00mg/L按地層滲透性評價PH=6.66.5侵蝕性CO2=1.32mg/L15mg/L判定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條件下Cl-=2715.63mg/L10000mg/L判定場地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的條件下,500mg/L Cl-=2715.63mg/L5000mg/L判定場地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中等腐蝕性;通過以上兩組水樣分析綜合判定:擬建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的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的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中等腐蝕性。建議設計和施工時采取相應的防腐措施,防止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2、24、土的腐蝕性測試與評價根據(jù)本次勘察所取得的巖土層資料,地下水位埋深1.802.30m,地下水位以上的土為層素填土,成分為花崗巖類風化砂及碎石,未采取土樣做腐蝕性測試。根據(jù)地區(qū)經驗,該層土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 三、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巖土參數(shù)的確定根據(jù)現(xiàn)場原位測試試驗結果,結合室內試驗資料,綜合本地區(qū)巖土工程勘察經驗,參照相關標準,場區(qū)巖土體的基本分類情況及基本物理力學指標見下表: 測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3-1層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壓縮指標重度(KN/m3)粘聚力c(KPa)內摩擦角(度)fak(kPa)變形/壓縮模量XX0/ XXs(MPa)層素填土/8.0/19.05.038.0層淤泥質土70/2.825、317.89.23.3層粗礫砂22012.0/20.03.035.0-1層粉質粘土160/3.9919.120.25.9-層強風化凝灰?guī)r上亞帶60045.0/21.02.030.0-層強風化凝灰?guī)r下亞帶100055.0/22.03.032.0層中風化凝灰?guī)r2500/23.010.040.0注:fak為地基承載力特征值,XX0為變形模量,為重度,c為粘聚力,為內摩擦角。 場地穩(wěn)定性適宜性評價1、場地構造穩(wěn)定性擬建場區(qū)地形較平坦,下臥基巖強風化頂面局部較大,下臥基巖強度較高,但上述情況不影響擬建場地的穩(wěn)定性。本次勘察期間,未發(fā)現(xiàn)影響場地穩(wěn)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因此場地穩(wěn)定性好。2、適宜性評價擬建場區(qū)26、地形較平坦,地貌類型單一,雖然存在軟弱下臥層,但未發(fā)現(xiàn)其它不利于場地穩(wěn)定的不良地質作用,故擬建場區(qū)場地穩(wěn)定性良好,建筑適宜性較好。地基均勻性評價根據(jù)地區(qū)經驗、鉆探揭露及原位測試,現(xiàn)評價如下:層素填土,屬于被挖除部分;層淤泥質土,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力學強度低,場區(qū)內均有揭露,厚度變化較大,不經處理不宜作為基礎持力層。層粗礫砂,物理力學性質良好,力學強度較高,場區(qū)內分布不均勻,局部缺失,且厚度變化較大,較厚處可以作為作為基礎持力層。-1層粉質粘土,物理力學性質良好,場區(qū)內分布不均勻,局部缺失,其厚度不均勻,可以作為基礎持力層。層強風化凝灰?guī)r,力學強度高,厚度不均勻,在勘探場區(qū)范圍內,層頂起伏局部較27、大,是良好的深基礎持力層。層中風化凝灰?guī)r,力學強度很高,性質穩(wěn)定,勘探深度范圍內局部揭露,頂面局部地段起伏較大,是良好的深基礎持力層。綜上所述,擬建場地地基為不均勻性地基,主要表現(xiàn)為差異沉降。對于不均勻性地基,建議采取增強上部結構整體性、加強基礎剛度等措施。地基變形計算所需的巖土參數(shù)詳見表3-1。場地地震效應評價1、區(qū)域穩(wěn)定性xx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所處大地構造單元相對穩(wěn)定,歷史地震觀測資料表明:本區(qū)未發(fā)生過破壞性地震,以弱震、微震為主,且震中離散,無明顯線性分布。本區(qū)不具備發(fā)生破壞性地震的構造條件,從區(qū)域未來地震危險區(qū)預測結果看,本區(qū)地震危險性主要受遠震的影響。因此擬建場區(qū)區(qū)域上屬相對穩(wěn)定地塊。228、在場區(qū)布置地脈動測試點3個,成果如下:1號點地脈動成果見下表:測試方向卓越周期(s)最大速度(cm/s)最大加速度(cm/s2)最大位移(cm)南北0.2063640.00427370.1345850.00014433東西0.2063640.004656160.1466480.00015722垂直0.2063640.003774520.1187360.000127592號點地脈動成果見下表:測試方向卓越周期(s)最大速度(cm/s)最大加速度(cm/s2)最大位移(cm)南北0.2063640.002739240.08701270.00010405東西0.2063640.003476460.29、1094910.0001009垂直0.2063640.003280450.1032860.00010538依據(jù)上表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綜合判定該場地的卓越周期為:東西向:0.206364S, 南北向:0.206364S,垂直向:0.206364S。3、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根據(jù)剪切波速測試結果,結合各巖土層原位測試試驗,依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4.1.3、4.1.5、4.1.6判定:第層素填土為軟弱土;第層淤泥質土為軟弱土;第層粗礫砂為中硬土;第-1層粉質粘土為中硬土;第層強風化凝灰?guī)r為堅硬土;第層中風化凝灰?guī)r為巖石。取進行了剪切波速的鉆孔計算30、其等效剪切波速如下: 孔號測試深度(m)巖性覆蓋地層厚度di(m)剪切波速(m/s)傳播時間ti(s)等效剪切波速(m/s)50.004.50層沖填土10.20120.00.0375111.4164.509.40層淤泥質土96.00.05109.4010.20-1層粉質粘土266.00.0030150.003.80層素填土10.50125.00.0304122.603.809.00層淤泥質土104.00.0509.0010.50層粗礫砂286.00.0052根據(jù)鉆孔剪切波速測試成果及勘探資料分析,結合場地室外整平標高,等效剪切波速sxx150.0m/s,擬建場區(qū)最大覆蓋層厚度(d)為11.4031、m,滿足3.00(d)15.00m,依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規(guī)范,判定場地類別為類。依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附錄A和表:xx抗震設防烈度6度(屬第三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為0.45s。擬建場地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采用樁基礎或增強上部結構整體性措施,可有效避免或減小因抗震對建筑物帶來的不利影響。依據(jù)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023-2008),擬建建筑物屬標準設防類。依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擬建場地地基可不進行液化判別和處理。 地基基礎方案1、樁基礎擬建工科實驗樓XX座為20F,荷載要求較32、大。擬建場區(qū)空曠,具備樁基施工條件,根據(jù)場區(qū)工程地質條件,結合擬建建筑物特征和當?shù)亟ㄖ涷灒ㄗh工科實驗樓XX座采用樁基礎,以層強風化基巖和層中風化基巖作為樁基持力層。(1)、成樁(沉樁)可能性評價采用混凝土預制樁時,在混凝土預制樁密集樁群施工區(qū)段,應按自中間向兩個方向或四周對稱施打的順序,先深后淺,先長后短,否則易造成樁位偏移、上拔,地面隆起;同時防止產生積土效應,對后續(xù)樁的沉樁帶來困難;同時應注意垂直度;停錘原則,可采用設計標高與貫入度相結合的方法;若遇回填大塊石,應予以挖除。混凝土預制樁施工時,往往出現(xiàn)接樁和截樁的現(xiàn)象,操作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采用人工挖孔樁應注意層淤泥質土軟弱土層的支護問題33、,如采用縮短單節(jié)開挖深度、及時澆筑混凝土護壁等。2、樁基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shù)樁的極限承載力應通過現(xiàn)場載荷試驗確定。有關樁基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shù)可參照下表:巖土層編號鉆孔灌注樁預制樁人工挖孔樁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 qsik(kPa)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kPa)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 qsik(kPa)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kPa)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 qsik(kPa)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kPa)素填土222522淤泥質土202220粗礫砂606562-1粉質粘土404845-強風化凝灰?guī)r上亞帶120550014075001306500-強風化凝灰?guī)r下亞帶15080001801034、0001608000中風化凝灰?guī)r3001200032013000預制樁樁徑建議采用400mm或500mm,進入強風化基巖不小于1.5d。鉆孔灌注樁樁徑建議不小于600mm,樁端全斷面進入持力層的深度1.52.0d。若采用樁基礎,樁頂應高于地下室基底設計標高不少于1.00m;并確保樁基礎的鋼筋和筏板基礎的鋼筋連接好,使樁基礎和筏板基礎為一整體,以提高樁基礎+筏板基礎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采用樁基礎,預計樁頂以下分布層淤泥質土軟弱土,從成因及形成時間判斷,該層土為欠固結土,對樁基可能產生負摩阻力。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或防止因樁基負摩阻力對工程帶來的不利影響。層淤泥質土的負摩阻力系數(shù)對于預制樁可采用035、.25,對于鉆孔灌注樁或人工挖孔樁可采用0.15。建議在樁基施工前,應選有代表區(qū)域進行試樁。在樁基施工過程中,建議巖土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現(xiàn)場檢驗和監(jiān)測。如地層發(fā)現(xiàn)異常,設計及施工單位應與勘察單位聯(lián)系,必要時,應進行局部的施工階段的勘察。采用樁基方案應按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要求進行施工,施工結束后必須按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進行樁基檢測工作,經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施工。2、地基處理擬建工科實驗樓XX座裙房為14F,地下車庫為1F,荷載較小,基坑開挖后,基底大部分地段為淤泥質土軟弱層,建議采用深層攪拌法進行地基處理,地基處理深度應穿透層淤泥質土軟弱土層,達36、到第層粗礫砂、-1層粉質粘土或層強風化基巖,如遇大塊石,應予以挖除。以處理后檢測合格的地基土作為地基基礎持力層,基礎形式建議采用筏板基礎。采用深層攪拌法估算地基承載力時樁間土承載力取110kPa,所需樁的側阻力、樁端阻力特征值參數(shù)見下表:土層qs(kPa)qp(kPa)層素填土22層淤泥質粉砂20層粗礫砂60220-1層粉質粘土40160 -層強風化基巖120600 -層強風化基巖1501000采用上述方法進行地基處理,設計和施工應嚴格按照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進行。地基處理施工完畢后,應按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2-2002)進行地基檢測。 基坑工37、程1、基坑開挖及支護方案建議:(1)基坑支護:擬建地下車庫為1層,車庫底板標高約為0.90m,底板厚度按照0.50m考慮,場地整平后地下車庫開挖最大深度約為5.50m。依據(jù)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72-2004),本工程開挖后的基坑安全等級為二級。擬建建筑物具備放坡開挖條件,建議采用放坡開挖,混凝土灌注樁+排樁支護。結合本地施工經驗,放坡開挖的坡度建議層素填土、層淤泥質土均采用1:1.25。開挖時也可進行支護。具體支護方案應由具備資質的專業(yè)設計人員根據(jù)場地條件、巖土參數(shù)進行設計,有關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可按下表選用:層號滲透系數(shù)k(m/d)重度(KN/m3)粘聚力c(KPa)內摩擦角(38、度)層素填土 12.019.05.035.0層淤泥質土 0.217.89.23.3基坑開挖及施工過程中,應進行邊坡位移觀測,隨時掌握邊坡動態(tài)。基坑邊坡的支護對本工程顯得相當重要。基坑支護方案建議由具備資質的專業(yè)設計人員根據(jù)場地條件、巖土參數(shù)進行支護方案設計。(2)基坑開挖層素填土層淤泥質土可采用機械開挖。對于因超挖低于設計標高的超挖部分,應用級配砂石找平至設計標高。2、地下水控制方法建議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積物中的層素填土層粗礫砂、-1層粉質粘土中的潛水和下臥基巖中的基巖裂隙水。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鄰近區(qū)域滲流補給,排泄方式主要以地表蒸發(fā)和排向鄰近區(qū)域;基巖裂隙水主要由鄰近區(qū)域補給和39、向鄰近區(qū)域排泄。勘察期間為枯水期,擬建場區(qū)穩(wěn)定水位埋深2.003.50m;穩(wěn)定水位標高1.903.20m,地下水位年變幅約1.00m,擬建建筑物的抗浮設計水位標高可按4.20m考慮。建議地下水浮托力按每米水頭按10kPa考慮。根據(jù)周邊工程經驗,基坑開挖后地下水量不大,建議結合基坑支護在基坑外采用混凝土灌注樁+排樁的方案進行止水,在基坑內可采用明溝集水排水。擬建地下車庫部分,由于有將約3.00m地下水頭,需考慮地下水的抗浮問題。進行地下水浮托力和上部荷載的計算,如上部荷載小于地下水的浮托力,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如設置抗浮錨桿、抗浮樁等。抗浮錨桿設計有關的巖土參數(shù)見下表:巖土層與錨固體粘結強度特征值40、巖土類別frb值(kPa)-強風化凝灰?guī)r上亞帶180-強風化凝灰?guī)r下亞帶280中風化凝灰?guī)r500注:表中數(shù)據(jù)適用于注漿強度等級為M303、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考慮基坑開挖及基礎、地下建筑的施工周期較長,基坑開挖前,應對基坑周邊的地下設施,尤其水、電、通訊等設施進行全面了解,以杜絕因施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4、監(jiān)測工作基坑開挖過程及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對基坑進行位移觀測,隨時掌握邊坡動態(tài)。5、不均勻沉降擬建工科實驗樓XX座及其裙房、地下車庫為聯(lián)體結構,存在因建筑物上部荷載差異而引起不均勻沉降的可能。建議在設計和施工時應采取相應措施,避免因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工程問題。擬建建筑樁端持力層可能同時位于物理力41、學性質差異較大的強風化基巖和中風化基巖之上,在設計和施工時應充分考慮因此而引起的不均勻沉降問題,建議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不均勻沉降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議先進行高層區(qū)域的基礎施工,待高層區(qū)域基礎工程施工完成后,再進行周圍建筑物的施工。四、結論與建議1、擬建場區(qū)地形較平坦,地貌類型單一,雖然存在軟弱下臥層,但未發(fā)現(xiàn)其它不利于場地穩(wěn)定的不良地質作用,故擬建場區(qū)場地穩(wěn)定性良好,建筑適宜性較好。2、擬建場區(qū)場地類別為類。依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附錄A和表:xx抗震設防烈度6度(屬第三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為0.45s。擬建場地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采用樁基礎42、或增強上部結構整體性措施,可有效避免或減小因抗震對建筑物帶來的不利影響。3、依據(jù)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023-2008),擬建建筑物屬標準設防類。4、擬建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的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的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具中等腐蝕性。建議設計和施工時采取相應的防腐措施,防止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根據(jù)地區(qū)經驗,場地土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 5、本區(qū)標準凍土深度為0.50m。6、建議擬建工科實驗樓XX座(主樓)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筏板基礎,以第層強風化凝灰?guī)r和層中風化凝灰?guī)r作為樁端持力層,樁徑d建議采用800mm,樁端進入持力43、層深度1.52.0d。擬建附屬裙房及地下車庫采用深層攪拌法地基處理,以地基處理合格的地基土作為基礎持力層,基礎形式建議采用筏板基礎。7、在基礎設計和施工時,應注意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問題;施工中建議對建筑物進行沉降和變形進行監(jiān)測。8、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可采用放坡開挖,結合基坑支護在基坑外采用混凝土灌注樁+排樁的方案進行止水,在基坑內可采用明溝集水。具體支護方案建議由具備資質的專業(yè)設計人員根據(jù)場地條件、巖土參數(shù)進行支護方案設計。9、基坑開挖后,應及時組織有關工程技術人員驗槽。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必要時進行施工階段的勘察工作。10、地下車庫應采取嚴格的防水防滲措施,當?shù)叵萝噹焓┕ね?4、成后,基坑工作面應采用含水量1315的粘性土分層回填夯實,以盡量減少地下車庫周邊因地表水滲透對建筑物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地下水對側墻的水壓力,減少地下水的直接聯(lián)系。11、考慮基坑開挖及基礎、地下建筑的施工周期較長,基坑開挖前,應對基坑周邊的地下設施,尤其水、電、通訊等設施進行全面了解,以杜絕因施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五、使用條件1、為對擬建工程的場地條件做出評價和為工程設計時提供依據(jù),我們精心編制了本報告。本報告所述的內容僅限于擬建工程位置和范圍,表達了我們對擬建場地上有關巖土和基礎特性方面的主要認識。如果擬建工程的設計方案或位置(如本報告平面圖所示)有任何變化,應通知我單位,由我單位重新審核和研究并作必要的修改。2、報告中所作的分析和建議僅限于本次勘察場區(qū)內所作勘探點,勘探點間地質界線是依據(jù)區(qū)域地質及巖土發(fā)育一般規(guī)律進行合理的推測,不排除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的可能,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巖土工程工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協(xié)商解決。勘探點所揭露的巖性及深度均為實測所得。
合同協(xié)議
上傳時間:2023-12-20
30份
合同協(xié)議
上傳時間:2023-12-20
2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