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至盤塘公路改建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4044
2022-09-15
17頁
425.04KB
1、4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4.1 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根據現場調查,改擴建公路兩側1000m范圍,發育各類地質災害36處,其中崩塌24處(包括崩塌隱患15處)、滑坡12處。線路處于無煤區,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災害。地質災害是地形地貌、巖土體、降水、地下水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多種致災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擴建工程沿線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溝谷兩側基巖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溝谷兩側黃土斜坡。(1) 地質地貌條件控制了區內災害的空間分布區內地貌形態主要為低山河谷和黃土梁峁溝壑。低山河谷區主要在評估區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評估區東段黃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側蝕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等的巖質邊坡,坡體陡峭,幾乎直立,本2、段主要存在崩塌災害;黃土梁峁溝壑區主要在邊家溝和石塔溝地段,溝谷兩側基巖斜坡披覆沉積有多層黃土,結構松散,溝谷深切地段可見基巖出露,該段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體。(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類工程活動是區內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評估區目前主要公路為神盤公路,道路在通過地形狹小的溝谷地段要大量開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動,形成了高陡邊坡,容易失穩破壞。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3) 降水和地下水活動是激發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區內地質災害也相應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滑坡、崩塌主要發生在降水豐富的79月,每年的該段時間內,暴雨比較多,引發的災害多且造成的損3、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災害的高發期,同時,豐水年的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明顯高于正常年份。4.2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崩塌危險性現狀評估.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調查共發現崩塌及崩塌隱患24處,其中崩塌9處,崩塌隱患15處。崩塌、滑坡規模依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 0218-2006進行劃分,見表4-1,現將崩塌類型劃分統計于表4-2。具體分布位置、規模、發育特征、穩定性和危險性等見附圖1及崩塌危險性評估表4-3。表41 滑坡、崩塌規模級別劃分標準表級 別巨 型大 型中 型小 型滑坡體積(104m3)100010010001010010崩塌體積(104m3)100101001101表42 崩塌類4、型劃分統計表 項 目類 型數量(個)編 號規 模大 型2B1、B24中 型14B3、B4、B5、B6、B7、B8、B9、B13、B15、B16、B17、B19、B20、B21小 型8B2、B10、B11、B12、B14、B18、B22、B23物 性巖質崩塌18B1、B2、B3、B4、B5、B6、B8、B9、B15、B16、B17、B18、B19、B20、B21、B22、B23、B24土質崩塌6B7、B10、B11、B12、B13、B14穩定性差9B1、B2、B3、B7、B20、B21、B22、B23、B24較 差15B4、B5、B6、B8、B9、B10、B11、B12、B13、B14、B15、5、B16、B17、B18、B19危險性大9B1、B2、B3、B7、B20、B21、B22、B23、B24中 等12B4、B5、B6、B8、B9、B10、B11、B12、B13、B14、B15、B16小3B17、B18、B19.2典型崩塌(及隱患)剖析對區內24處崩塌(及隱患)按不同巖性類別與致災程度、危險性大小等綜合考慮,對以下4處崩塌,即B1、B3、B7和B20逐一評估。(1) 神盤公路K22+450K22+900段崩塌隱患(B1)分布位置及特征該崩塌隱患位于神盤公路K22+450K22+900左側,石窯村以北,地貌單元為低山河谷,窟野河左岸。所在巖質邊坡坡角8090,坡向315,坡面凹凸不平6、。坡體由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組成,巖體較完整。水平層理及垂直節理裂隙較發育,坡體表面風化較嚴重,泥巖夾層尤甚。邊坡現處于極限穩定狀態,無防護,有落石現象,雨季邊坡失穩發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大,威脅路基及行駛車輛。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1及圖4-1。形成條件分析窟野河左岸為低山基巖斜坡受河流側蝕,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體形成高大的臨空面,使破碎的巖石具有較大的勢能,在各種外力的影響下都可發生崩塌;三疊系巨厚層砂巖夾泥巖,半堅硬堅硬巖石,泥巖夾層風化嚴重,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被裂隙切割成巨塊狀、碎塊狀,極易產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豐水年雨季暴雨、連陰雨的時期,是崩塌高發期。降水大量入滲7、,既增大了巖土體的容重,又能潤滑順坡破裂結構面減小結合力以及沖刷巖體而導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響下,破碎的巖體易被震動松動,也是誘發崩塌重要因素。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穩定性差,威脅路基及行駛車輛,危險性大。(2)神盤公路K23+010K23+200段石窯村北側基巖崩塌(B3)分布位置及特征B3崩塌位于石窯村東的窟野河左岸,邊坡緊貼神盤公路,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2及圖4-2。坡體寬190m,高3040m,上陡下緩,坡向220。崩塌后壁高約15m,坡角8090,坡體由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組成,巖體表層風化較嚴重,節理裂隙較發育。崩塌體呈長方形堆積于斜坡坡腳,坡角5060,厚35m8、,體積約26600 m3,可列為中型崩塌。崩塌體主要由砂巖塊石、泥巖碎塊和坡積粘性土組成,整體結構松散,坡面局部長滿雜草。現處于極限穩定狀態,時有塊石崩落至路基,影響現有道路行車安全。形成條件分析窟野河左岸為低山基巖斜坡受河流側蝕及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體形成高大的臨空面,使破碎的巖石具有較大的勢能,在各種外力的影響下都可發生崩塌;三疊系巨厚層砂巖夾泥巖,半堅硬堅硬巖石,泥巖夾層風化嚴重,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被裂隙切割成巨塊狀、碎塊狀,極易產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豐水年雨季暴雨、連陰雨的時期,是崩塌高發期。降水大量入滲,既增大了巖土體的容重,又能潤滑順坡破裂結構面減小結合力以及沖9、刷巖體而導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響下,破碎的巖體易被震動松動,也是誘發崩塌重要因素。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穩定性差,威脅路基及行駛車輛,危險性大。(3)神盤公路K28+110K28+260段崩塌隱患(B7)分布位置及特征B7不穩定混合邊坡位于窟野河右岸,為人工開挖坡腳所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體,邊坡緊貼神盤公路,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4及圖4-3。邊坡寬約150m,高約30m,坡角5060,坡向92。坡面呈臺階狀,局部長滿雜草,坡體自上而下由土體和基巖組成,頂部為厚約20m的第四系風積黃土,中部為厚約2m的第四系沖洪積卵礫碎石土,底部基座為厚約56m的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巖體較完整10、,風化嚴重,水平層理及節理發育。邊坡現處于極限穩定狀態,已有治理多已失效,坡面可見小崩塌堆積,邊坡失穩發生崩塌的可能性較大,威脅公路及行駛車輛。形成條件分析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體形成高大的臨空面,使松散的土體具有較大的勢能,在各種外力的影響下都可發生崩塌;降水尤其豐水年雨季暴雨、連陰雨的時期,是崩塌高發期。降水大量入滲,既增大了巖土體的容重,又能潤滑順坡破裂結構面減小結合力以及沖刷巖體而導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響下,破碎的巖體易被震動松動,也是誘發崩塌重要因素。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穩定性差,威脅路基及行駛車輛,危險性大。(4)神盤公路K54+580K54+780段基巖崩11、塌(B21)分布位置及特征B21崩塌發育于神盤公路K54+580K54+780段左側的基巖斜坡上,為自然條件下所形成的崩塌災害體,斜坡緊貼神盤公路,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7及圖4-4。坡體寬200m,高約30m,上陡下緩,坡向182。崩塌后壁高約12m,坡角8090,崩塌體呈扇形堆積于斜坡坡腳,坡角3040,厚36m,體積約27000 m3,為中型崩塌。崩塌體主要由砂巖巨石及塊石、泥巖碎塊和坡積土組成,整體結構松散,坡面局部長滿雜草。現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但在降水及外力的影響下時有塊石崩落至路基,小崩塌會阻塞道路影響現有道路行車安全,現無任何防護措施。形成條件分析邊家溝左側為低山基巖斜坡為溝谷12、下切形成地形陡峻的自然斜坡,陡峻的坡體形成高大的臨空面,使破碎的巖石具有較大的勢能,在各種外力的影響下都可發生崩塌;三疊系巨厚層砂巖夾泥巖,半堅硬堅硬巖石,泥巖夾層風化嚴重,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被裂隙切割成巨塊狀、碎塊狀,極易產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豐水年雨季暴雨、連陰雨的時期,是崩塌高發期。降水大量入滲,既增大了巖土體的容重,又能潤滑順坡破裂結構面減小結合力以及沖刷巖體而導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響下,破碎的巖體易被震動松動,也是誘發崩塌重要因素。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穩定性差,威脅路基及行駛車輛,危險性大。表4-3 崩塌及崩塌隱患危險性現狀評估表編號里程位置與路線關系規模特征描述穩定性13、威脅對象危害程度寬度(m)高度(m)厚度(m)體積(104m3)B1K22+100石窯村北(分離式路基)擬建下行線左201000m,緊貼上行線(利用舊路)右側7605080317.1大型基巖崩塌隱患,位于石窯村北側,地貌為窟野河左岸側蝕陡崖,巖質邊坡坡角8090,坡向315,坡面犬牙交錯。坡體由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組成,巖體較完整,水平層理及垂直節理裂隙較發育,坡體表面風化較嚴重,泥巖夾層尤甚。邊坡現處于極限穩定狀態,無防護,有落石現象,雨季邊坡失穩發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大,威脅路基及行駛車輛。差上行線路基及車輛大B2K22+860石窯村東線路左側40m90 3040240.945小型基巖14、崩塌,位于石窯村東公路旁,地貌為低山斜坡,崩塌后壁高約15m,坡角8090,坡體由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組成,巖體表層風化較嚴重,節理裂隙較發育。崩塌體呈扇形堆積于斜坡坡腳,坡角5060,主要由砂巖塊石和坡積土組成,整體結構松散。現處于極限穩定狀態,時有塊石崩落至路基,影響現有道路行車安全。差路基及車輛大B3K23+010石窯村東線路左側30m1903050352.66中型基巖崩塌,位于石窯村東公路旁,地貌為低山斜坡,崩塌后壁高約15m,坡角8090,坡體由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組成,巖體表層風化較嚴重,節理裂隙較發育。崩塌體呈扇形堆積于斜坡坡腳,坡角5060,主要由砂巖塊石和坡積土組15、成,整體結構松散。現處于極限穩定狀態,時有塊石崩落至路基,影響現有道路行車安全。差路基及車輛大B4K23+420線路左側30m150203020.75小型基巖崩塌隱患,地貌為窟野河左岸低山斜坡,巖質邊坡坡角4570,坡向310,坡體頂部較陡峭,犬牙交錯,可見孤石,坡體底部較緩,局部可見雜草。坡體由巨厚層砂巖夾泥巖(T3h)組成,巖體較完整,節理裂隙較發育,坡體表面風化較嚴重,泥巖夾層尤甚。邊坡現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偶有落石,坡腳修有高約1.5m的漿砌塊石護墻,但坡頂發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仍然較大,威脅公路及行駛車輛。較差路基及車輛中等續表4-3 崩塌及崩塌隱患危險性現狀評估表編號里程位置與路線關系16、規模特征描述穩定性威脅對象危害程度寬度(m)高度(m)厚度(m)體積(104m3) 滑坡現狀危險性現狀評估.1 滑坡概述本次野外調查評估區內共發育有12個滑坡,現有滑坡主要分布在K41K51段道路兩側松散堆積層比較發育的地段。現按滑坡的類型、穩定性和危險性等進行分類,見下表4-4。其具體分布位置、規模、發育特征、穩定性和危險性等見附圖1及滑坡危險性評估表4-5。表44 滑坡類型劃分統計表 項 目類 型數量(個)編 號規 模大 型7H4、H5、H7、H8、H9、H10、H11中 型3H1、H6、H12小 型2H2、H3物 性巖質滑坡0土質滑坡12H1、H2、H3、H4、H5、H6、H7、H8、H17、9、H10、H11、H12穩定性差1H6較 差9H1、H2、H5、H7、H8、H9、H10、H11、H12好2H3、H4危險性大0中 等6H2、H4、H5、H9、H11、H12小6H1、H3、H6、H7、H8、H10.2 典型滑坡剖析對區內12處滑坡按不同巖性類別與致災程度、危險性大小等綜合考慮,對以下3處滑坡,即H5、H6和H11逐一評估。(1)神盤公路K45+900K46+500段黃土滑坡(H5)分布位置及特征H5滑坡位于神盤公路K45+900K46+500段右側的土質斜坡上,邊坡巖性以第四系風積黃土為主,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10及圖4-5和圖4-6。滑坡總體呈扇形,后緣呈圈椅特征,后18、壁較清晰,高約15m,中后部可見緩傾狀滑坡平臺,坡角約25,主滑方向與路線基本垂直。滑坡體長約80m,寬約600m,厚1015m,體積約600000 m3,屬大型土質滑坡,坡面上沖溝林立,植被稀少。滑坡體整體上前薄后厚,巖性為粉質粘土,土質較均勻。現狀H5滑坡較穩定,主要受強降雨及人為擾動而誘發,又公路緊貼滑坡前緣,在不利條件下可能被局部復活,直接威脅到公路的運營安全。形成條件分析地形地貌條件:坡所在地段斜坡平均坡度在45以上。該處地形是下陡、上緩,即前緣坡陡臨空面大、中(或上)部較緩,有利于松散層堆積和雨水匯聚、下滲,其次坡面兩側有沖溝發育使坡體突出,能增大臨空面、減小抗剪阻力,有利于助滑。19、巖性條件:基巖斜坡上披覆有砂質黃土,其結構疏松,是該滑坡形成的重要條件。土體與巖體結構性質差別較大,也為該滑坡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構造條件。水的影響:水的作用極其重要,是誘發滑坡的最主要因素。水的作用包括降水滲入、地表水特別是洪水沖蝕、地下水的作用等。降水尤其是豐水年雨季連陰雨、暴雨時段是滑坡的高發期。降水入滲既能增大松散巖土體容重,又能浸潤接觸面(滑面),減小抗剪阻力,導致滑坡形成。地下水的作用僅限于河谷邊坡較低部位的滑坡,以及山坡堆積層與基巖接觸面附近在多雨季節形成上層滯水,對土滑坡形成有一定作用。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興修公路挖方切坡,使山體斜坡變陡、堆積層與基巖接觸面裸露,前緣臨空,在其它因素20、配合下,容易誘發滑坡或導致已有滑坡復活。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基本穩定,威脅公路及車輛,危險性小。(2)神盤公路K47+200K47+300段黃土滑坡(H6)分布位置及特征H6滑坡位于神盤公路K47+200K47+300段左側的土質斜坡上,邊坡巖性以第四系風積黃土為主,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11及圖4-7和圖4-8。滑坡總體呈扇形,后緣呈圈椅特征,后壁不清晰,坡角約20,坡面上可見拉伸裂縫,裂縫走向與主滑方向垂直,主滑方向與路線成平行。滑坡體長約50m,寬約60m,厚25m,體積約10500m3,坡體結構松散,可見雨水沖刷痕跡,屬中型土質滑坡,植被不發育。滑坡體整體上前薄后厚,巖性為粉質粘土21、,土質較均勻。現狀H6滑坡穩定性差,主要受強降雨及人為擾動而誘發,在不利條件下可能被復活,現狀無直接威脅對象,但可威脅到擬建隧道口的運營安全。形成條件分析地形地貌條件:坡所在地段斜坡平均坡度在45以上。該處地形是下陡、上緩,即前緣坡陡臨空面大、中(或上)部較緩,有利于松散層堆積和雨水匯聚、下滲,其次坡面兩側有沖溝發育使坡體突出,能增大臨空面、減小抗剪阻力,有利于助滑。巖性條件:基巖斜坡上披覆有砂質黃土,其結構疏松,是該滑坡形成的重要條件。土體與巖體結構性質差別較大,也為該滑坡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構造條件。水的影響:水的作用極其重要,是誘發滑坡的最主要因素。水的作用包括降水滲入、地表水特別是洪水沖蝕22、地下水的作用等。降水尤其是豐水年雨季連陰雨、暴雨時段是滑坡的高發期。降水入滲既能增大松散巖土體容重,又能浸潤接觸面(滑面),減小抗剪阻力,導致滑坡形成。地下水的作用僅限于河谷邊坡較低部位的滑坡,以及山坡堆積層與基巖接觸面附近在多雨季節形成上層滯水,對土滑坡形成有一定作用。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興修公路挖方切坡,使山體斜坡變陡、堆積層與基巖接觸面裸露,前緣臨空,在其它因素配合下,容易誘發滑坡或導致已有滑坡復活。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穩定性差,現狀無直接威脅對象,危險性小。(3)神盤公路K50+550K50+690段黃土滑坡(H11)分布位置及特征H11滑坡位于神盤公路K50+550K50+690段23、右側的土質斜坡上,邊坡巖性以第四系風積黃土為主,形態、剖面結構見照片4-12及圖4-9和圖4-10。滑坡總體呈扇形,后緣呈圈椅特征,后壁不清晰,坡角約20,坡面上可見拉伸裂縫,裂縫走向與主滑方向垂直,主滑方向與路線成45夾角。滑坡體長約70m,寬約140m,厚1015m,體積約122500m3,屬大型土質滑坡,坡面局部平緩被改造為耕地,植被不發育。滑坡體整體上前薄后厚,巖性為粉質粘土,土質較均勻。現狀H11滑坡較穩定,主要受強降雨及人為擾動而誘發,又公路緊貼滑坡前緣,在不利條件下可能被局部復活,直接威脅到公路的運營安全,故現狀評估H11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形成條件分析地形地貌條件:坡所在地24、段斜坡平均坡度在45以上。該處地形是下陡、上緩,即前緣坡陡臨空面大、中(或上)部較緩,有利于松散層堆積和雨水匯聚、下滲,其次坡面兩側有沖溝發育使坡體突出,能增大臨空面、減小抗剪阻力,有利于助滑。巖性條件:基巖斜坡上披覆有砂質黃土,其結構疏松,是該滑坡形成的重要條件。土體與巖體結構性質差別較大,也為該滑坡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構造條件。水的影響:水的作用極其重要,是誘發滑坡的最主要因素。水的作用包括降水滲入、地表水特別是洪水沖蝕、地下水的作用等。降水尤其是豐水年雨季連陰雨、暴雨時段是滑坡的高發期。降水入滲既能增大松散巖土體容重,又能浸潤接觸面(滑面),減小抗剪阻力,導致滑坡形成。地下水的作用僅限于河谷25、邊坡較低部位的滑坡,以及山坡堆積層與基巖接觸面附近在多雨季節形成上層滯水,對土滑坡形成有一定作用。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興修公路挖方切坡,使山體斜坡變陡、堆積層與基巖接觸面裸露,前緣臨空,在其它因素配合下,容易誘發滑坡或導致已有滑坡復活。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穩定性較差,威脅路基,危險性中等。表4-2 滑坡危險性現狀評估表編號里程位置與路線關系規 模特征描述穩定性威脅對象危害程度長度(m)寬度(m)厚度(m)體積(m3)H1K41+080公路右側約60m301501513500中型土質滑坡,形狀呈扇形,可見圈椅狀后壁,滑動方向垂直路線,滑坡體主要為黃土狀土及少量粘土,滑體整體上后部較陡,中前部稍緩26、。滑坡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距公路較遠,威脅較小。較差路基及車輛小H2K41+280公路左側約30m3070156300小型土質滑坡,形狀呈扇形,可見圈椅狀后壁,底部可見基巖出露,滑動方向與路線約呈60度角斜交,滑坡體主要為黃土狀土及少量粘土,滑體整體上后部較陡,中前部稍緩。滑坡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距公路較近,威脅較大。較差路基及車輛中等H3K41+330公路右側約2050m3550267000小型土質滑坡,形狀呈扇形,可見圈椅狀后壁,滑動方向與路線約呈60角斜交,滑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及少量粘土,滑體整體上后部較陡,中前部稍緩,前緣可見較清晰的滑面,滑坡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好路基及車輛小27、H4K45+580公路右側約20m100290210174000大型土質滑坡,形狀呈寬扇形,后壁形狀不太明顯,主滑方向與路線基本垂直,滑體土整體上前厚后薄,土質均勻,坡體上大小沖溝林立,前緣可見較清晰的滑面,滑坡目前穩定性較好。好路基及車輛小H5K45+900公路右側約10m806001015600000大型土質滑坡,形狀總體呈扇形,后壁較清析,高約15m,主滑方向與路線基本垂直,滑體土整體上前薄后厚,土質均勻,坡體上沖溝林立,中后部可見緩傾狀滑坡平臺,前緣及挖探過程中可見較清晰的滑面,滑坡目前穩定性較好,但在不利工況下可能局部復活。較差路基及車輛中等4.3 小結通過本次野外地質災害調查,改擴28、建公路兩側1000m范圍,發育各類地質災害36處,其中崩塌24處(包括崩塌隱患)和滑坡12處。調查區內的低山河谷和黃土梁峁控制了區內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發生的空間條件,主要分布在溝道比較狹窄的邊家溝和石嶺塔溝。24處崩塌中:崩塌按規模劃分,大型崩塌2處(B1、B24),中型崩塌14處(B3、B4、B5、B6、B7、B8、B9、B13、B15、B16、B17、B19、B20、B21),小型崩塌8處(B2、B10、B11、B12、B14、B18、B22、B23);按物質組成劃分,巖質崩塌18處(B1、B2、B3、B4、B5、B6、B8、B9、B15、B16、B17、B18、B19、B20、B21、29、B22、B23、B24),土質崩塌6處(B7、B10、B11、B12、B13、B14);按穩定性,穩定性差的9處(B1、B2、B3、B7、B20、B21、B22、B23、B24), 較差的15處(B4、B5、B6、B8、B9、B10、B11、B12、B13、B14、B15、B16、B17、B18、B19);按危險性,危險性大的9處(B1、B2、B3、B7、B20、B21、B22、B23、B24),危險性中等的12處(B4、B5、B6、B8、B9、B10、B11、B12、B13、B14、B15、B16),危險性小的3處(B17、B18、B19)。在這24處崩塌中大多是人類工程活動的結果。12處滑坡中:按照滑坡形成的時代,大多為古滑坡,僅H6滑坡為現代滑坡;按照規模,大型滑坡7處(H4、H5、B7、H8、B9、B10、H11),中型滑坡3處(H1、H6、H12)、小型滑坡2處(H2、H3);按物質組成,12處滑坡均為黃土滑坡;按穩定性,穩定性差的滑坡1處(H6),穩定性較差的滑坡9處(H1、H2、H5、H7、H8、H9、H10、H11、H12),穩定性好的滑坡(H3、H4);按危險性,危險性中等的滑坡6處(H2、 H4、H5、H9、H11、H12)、危險性小的滑坡6處( H1、H3、H6、H7、H8、H10),沒有危險性大的滑坡,人類活動是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