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工程監測報告(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4700
2022-09-15
14頁
132KB
1、XXX市 XXXX 基 坑 工 程監測報告 目 錄一、工程概況1二、監測依據1三、監測內容1四、監測點布置和監測方法2五、監測工序和測點保護4六、報警值5七、監測時長和頻率5八、監測成果及分析6九、附表、附圖12一、 工程概況XX市XXXX工程位于XXX市舊城區核心商業區內,南西面鄰XX商場,東面鄰XX市百貨大樓,東南面為XX街,北西面為XX路。廣場長約162 m,寬約35 m,占地面積約4943.96,建筑占地面積約3052.0,總建筑面積約40260.0,擬建建筑物主樓高910層,騎樓14層,底層架空,地面以下三層,地下室底板標高約63.4 m,靠近XXX路一側深約10 m,靠近XX街一側2、深約14.5 m(場地現狀呈西北低南東高的緩坡狀);上部結構采用框架結構,設計室內0.00標高為78.00 m。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樁端進入砂質泥巖層不少于2.0m。基坑支護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深約20m,完成基坑支護作用后作為地下室外墻,建筑設計使用年限:50年,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基坑開挖及地下室施工采取分三幅進行,第一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第二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第三幅于2012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二、 監測依據(1)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3、50007-2002);(3)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8-2007);(4)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99);(6)混凝土結構試驗方法標準(GB 50152-92);(7) 委托方提供的相關設計圖紙。三、 監測內容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的要求及xxx工程的實際情況,具體監測內容如下:(1)地下連續墻墻頂沉降監測;(2)地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測斜)監測;(3)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監測;(4)水平支撐內力監測;(5)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6)周邊建(構)筑物變形監測。四、 監測點布置和監測方法1.周4、邊建筑物沉降(1)測點布置按規范規定,從基坑邊緣以外13倍開挖深度范圍內需要保護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等均應作為監控對象。本工程需要保護的建筑有:xxx百貨大樓、xx大廈、xxx行、xxxx商場、xxxx商廈?,F有有效測點34個,具體測點布置見附圖1所示。(2)監測方法在周邊建筑物的測點部位將L型測釘打入或埋入待測結構內,測點頭部磨成凸球型,測釘與待測結構結合要可靠,不允許松動,并用(紅色)油漆標明點號和保護標記,隨時檢查,保證測點在施工期間絕對不遭到破壞。用水準儀觀測設在建筑物上的測點的高程變化情況。2. 地下連續墻墻頂沉降監測(1)測點布置圍護墻頂部沉降監測點埋設于連續墻圈梁上,連續墻墻5、頂中部、陽角處布置監測點。本工程現有有效測點11個,具體埋設位置見附圖2。(2)監測方法在連續墻墻頂監測點部位將膨脹釘埋入圈梁內,測點頭部磨成凸球型,測釘與待測結構結合要可靠,不允許松動,并用(紅色)油漆標明點號和保護標記,隨時檢查,保證測點在施工期間絕對不遭到破壞。用水準儀觀測設在墻頂各監測測點的高程變化情況。3. 地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測斜)監測(1)測點布置測點布置在沿基坑地下連續墻圍護體上的重要位置,共布設10個測點,每個測點深度約為20m。其中Q1-44槽段埋設的測斜管在連續墻施工過程中遭到損壞,Q3-49槽段埋設的測斜管在基坑土方開挖過程中遭到損壞,不能用于監測。具體測點布置見附6、圖2。(2)監測方法本項監測是深入到圍護體內部,用測斜儀自下而上測量預先埋設在圍護體內的測斜管的變形情況,以了解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圍護體因相應位置土體的挖除對其整體水平位移的影響程度,分析圍護體在各深度上的穩定情況。測斜管為外徑70mm、內徑66mm內壁有十字滑槽的PVC管,管長與相應樁等深,固定在鋼筋籠上隨之一起埋入地下。安裝測斜管時,其一對槽口必須與基坑邊線垂直,上下管口用蓋子密封,安裝完成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漿滲入管內。測斜管管口設可靠的保護裝置。4. 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監測(1)測點布置按設計要求共監測10個斷面,每個斷面在不同深度的位置分別布設4個應力計,共埋設40個鋼筋應力計。7、現有有效測點共計19個測點。具體測點布置見附圖2。(2)監測方法將鋼筋應力計與連續墻的縱向主鋼筋焊接(或對焊,螺栓連接)在一起,然后將應力計的導線逐段用軟繩綁扎固定在主筋上,在墻頂用鋼管保護,引出地面,接入接線盒內保護,采用頻率計對連續墻縱筋的應力變化情況進行監測。5. 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監測(1)測點布置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結合相似工程的相關經驗,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點沿基坑周邊、監測點間距約為2050 m,布置在地下連續墻的外側約2 m處,水位監測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標高)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由于6#水位孔在基坑施工過程中被埋,無法觀測,現有效測點為5個。具體測點布置見附圖2。(2)8、監測方法地下水位采用電測水位儀進行觀測,基坑開挖降水之前,所有降水井、觀測井應在同一時間聯測靜止水位。在基坑降水前測得各水位孔孔口標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標高減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標高,初始水位為連續二次測試的平均值,每次測得水位標高與初始水位標高的差即為水位累計變化量。6. 水平支撐內力監測(1)測點布置按規范規定,基坑開挖期間對水平支撐進行內力監測,監測點宜設置在支撐內力較大或在整個支撐系統中起控制作用的桿件上;鋼支撐的監測截面宜選擇在兩支點間1/3部位或支撐的端頭,混凝土支撐的監測截面宜選擇在兩支點間1/3部位,并避開節點位置,各層支撐的監測點位置在豎向上宜保持一致。按規范要求,本工程每層選9、取18道鋼支撐、2道鋼筋混凝土支撐進行監測,共2層(其中一道受監測下層支撐未安裝),每道鋼支撐取3個測試截面,每道混凝土支撐取1個測試截面,共計xx個監測截面。支撐內力監測點布置見附圖3。(2)監測方法對于鋼筋混凝土支撐,宜采用鋼筋應力計(鋼筋計)進行量測,將鋼筋應力計與鋼筋混凝土支撐的受力主筋焊接(或對焊,螺栓連接)在一起,然后將應力計的導線引至方便測量的地方,接入接線盒內保護,采用頻率計對應力計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對于鋼結構支撐,采用應變計進行量測,將應變計焊接于鋼支撐表面,然后將應變計的導線引至方便測量的地方,接入接線盒內保護,采用頻率計對應變計變化情況進行監測。五、 監測工序和測點保護110、監測工序各監測內容所需的監測儀器、監測點的安裝、埋設以及測讀的時間應隨基坑工程施工工序而展開:(1)根據各道工序施工需要,先期布設建筑物沉降點。(2)地下連續墻圍護結構施工時,同步安裝圍護墻體內測斜管。(3)圍護墻頂的圈梁澆筑時,同步埋設墻頂位移測點,做好測斜管口的保護工作。(4)基坑開挖之前,應建立測量控制網,將所有已埋設測點測讀三次初始值。2測點保護測點安裝、埋設好后應作好醒目標記,設置保護設施,施工單位應平時加強測點保護工作,盡量避免人為沉降和偏移,確保測點成活率及其正常使用,以及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連續性。為保證工程質量,測量工作中使用的基準點、監測點用醒目標志標識的同時,需要用鋼管對接11、出地面部分的線纜進行保護,若發現已遭破壞,應立即對可以復原的測點進行重新連接或埋設。六、 報警值基坑等級為一級,根據規范和設計的要求,提出報警值如下表1:表1 基坑監測數據報警值序號監測項目變化速率累計報警值1周邊建筑物沉降2mm/d20mm或建筑物邊長的2%2地下連續墻頂沉降3mm/d20mm3地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2mm/d30mm4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360MPa5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500mm/d1000mm6水平支撐內力60%70%內力極限值七、 監測時長和頻率監測從2010年x月x日開始至2012年x月x日,對基坑周邊建筑沉降、地下連續墻墻頂沉降、地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地下連續墻縱12、筋應力、連續墻外地下水位和水平支撐內力進行監測,具體執行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參考規范對有關項目監測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性地監測,共遞交x次監測報告。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考慮基坑工程等級、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階段以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在無數據異常及事故征兆的情況下,相應監測項目的一般頻率為:由地面開挖至深度為4.0m期間,1次/月;開挖至4.0m,樁基施工期間,1次/周;開挖深度由4.0m至8.0m期間,1次/23d;開挖深度由8.0m至基坑底期間,1次/23d;承臺及底板施工期間:1次/34d;地板澆筑完成至養護期間:1次/7d;地下室土建施工期間1次/14d。監測期間出現過監測數據達到13、報警值,變化量較大或變化速率加快,未及時加撐,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等情況時,提高了相應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八、 監測成果及分析1. 監測結果(1)周邊建筑物沉降監測自2010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2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共進行x次沉降觀測,各監測點的沉降累計變化值及變化速率見附表1附表5,沉降變化曲線見附圖4附圖8,xxx百貨大樓、xxx大廈、xxx行、xxx商場、xxx商廈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如下表2表6所示:表2 xxx百貨大樓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測點B1B2B3B4B5B6累計沉降最大值(mm14、)-1.54-1.67-3.74-3.23-2.741.43最終累計沉降值(mm)0.63-0.23-2.64-2.89-0.12-0.42測點B7B8B9B10B11累計沉降最大值(mm)-1.54-2.53-2.441.311.94最終累計沉降值(mm)-0.24-0.42-1.86-0.96-0.32表3 xxx大廈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測點N1N2N3N4N5N6N7累計沉降最大值(mm)-2.231.211.231.232.231.321.52最終累計沉降值(mm)-0.460.53-0.330.322.840.230.42表4 xxx行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測點YT1YT215、YT3YT4YT5YT6累計沉降最大值(mm)-1.431.691.91-1.11-1.36-1.28最終累計沉降值(mm)-0.241.340.34-0.78-0.95-1.23表5 xxx商場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測點S1S2S3S4S5S6S7累計沉降最大值(mm)-1.05-1.351.26-1.331.14-1.600.49最終累計沉降值(mm)-1.11 0.42 -1.01 -0.86 -0.86 0.39 表6 xxx商廈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測點YD1YD2YD3累計沉降最大值(mm)-1.391.001.47最終累計沉降值(mm)-1.170.250.84(2)地下16、連續墻墻頂沉降監測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1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共進行x次沉降觀測,各監測點的沉降累計變化值及變化速率見附表6,沉降變化曲線見附圖9。地下連續墻墻頂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如表7所示:表7 地下連續墻墻頂累計沉降最大值及最終沉降量測點DP1DP2DP3DP4DP5DP6DP7累計沉降最大值(mm)-0.351.54-1.302.652.291.53-2.32最終累計沉降值(mm)-0.93-1.06-0.980.540.38測點DP8DP9DP10DP11DP12DP13DP14累計沉降最大值(mm)2.273.032.111.452.6217、2.19-1.76最終累計沉降值(mm)-0.420.56-1.42-1.23-0.11.29-(3)地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監測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2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共進行x次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各監測點的深層水平位移變化曲線見附圖10。地下連續墻各監測點深層水平位移最大累計值計最終累計位移如表8所示:表8 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最大及最終累計位移值(單位:mm)槽段號Q1-1Q1-4Q1-9Q2-20Q2-23Q1-30Q1-39Q3-49Q3-52最大累計位移32.8724.7638.0114.224.3439.7536.22-4.75-5.4518、最終累計位移32.8724.7637.8811.953.5338.7035.53-3.48-3.21(4)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監測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2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共進行x次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監測,各監測點鋼筋應力匯總見附表7,應力變化曲線見附圖11。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最大變化值如下表9所示:表9 連續墻縱筋應力最大變化值槽段號深度(m)應力計編號變化最大值(Mpa)槽段號深度(m)應力計編號變化最大值(Mpa)Q1-1-7.50 4029647.3 Q1-30-7.50 413061-12.9 -12.00 418627無讀數-12.00 41819、625-5.3 -15.00 418040無讀數-15.00 418026無讀數-18.50 414592無讀數-18.50 41803549.0 Q1-4-7.50 41614315.9 Q1-39-7.50 418621-13.6 -12.00 418064-11.8 -12.00 418046無讀數-15.00 418028-38.0 -15.00 41803116.0 -18.50 41804221.5 -18.50 418024無讀數Q1-9-7.50 41806110.4 Q1-44-7.50 41805120.1 -12.00 4166166.0 -12.00 418062-2220、.2 -15.00 418025-10.4 -15.00 41802925.4 -18.50 418034無讀數-18.50 41307556.4 Q2-20-7.50 418629-12.4 Q3-49-7.50 416130-6.2 -12.00 418622-14.3 -12.00 418047無讀數-15.00 418037-17.2 -15.00 414581-13.9 -18.50 413073-42.3 -18.50 4130628.9 Q2-23-7.50 418623無讀數Q3-52-7.50 418045無讀數-12.00 418058-37.0 -12.00 41805621、-5.9 -15.00 418027無讀數-15.00 418039-6.5 -18.50 418032-16.6 -18.50 418053-15.6 (5)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監測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2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共進行x次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監測,各監測點水位變化曲線見附圖12。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最大累計變化值最終變化量如下表10所示:表10 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累計變化值及最終變化量(單位:mm)水位孔號1#2#3#4#5#累計變化最大值2323.33-364.33-574.67-533.33-512.67最終變化值1753.3312322、.67112.33353.67353.33(6)支撐內力監測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1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對上層鋼筋混凝土支撐共進行x次監測; 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1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對下層鋼筋混凝土支撐共進行x次監測;自2011年x月x日進行第一次觀測,至2011年x月x日進行最后一次觀測,在此期間對選定的鋼支撐共進行xx次不等監測。支撐內力匯總見附表8、附表9,支撐內力變化曲線見附圖13。支撐內力最大值如下表11、12所示:表11 鋼筋混凝土支撐內力最大值截面位置TZC1TZC2TZC3TZC4軸力最大值(kN)23、-623.36-688.12-423.15-352.45彎矩最大值(kN.m)-94.91-63.1134.5833.82表12 鋼支撐內力最大值截面位置GZC1GZC2GZC3GZC4GZC5GZC6GZC7軸力最大值(kN)-379.90-995.09-1843.46 -443.82 -260.78-646.91-979.27 截面位置GZC8GZC9GZC10GZC11GZC12GZC13GZC14軸力最大值(kN)-1050.28 -785.05 -741.77 -274.98 -782.84-1133.10-1008.08 截面位置GZC15GZC16GZC17GZC18GZC19G24、ZC20GZC21軸力最大值(kN)-664.67-629.84 -855.43-725.42 -945.02 -811.53-465.27 截面位置GZC22GZC23GZC24GZC25GZC26GZC27GZC28軸力最大值(kN)-1129.51 220.20 -448.11 -1056.29 -441.55-1253.10-763.46截面位置GZC29GZC30GZC31GZC32GZC33軸力最大值(kN)-511.26 -868.94 -581.74 -845.86 2. 監測結果分析(1)周邊建筑物沉降監測數據顯示,周圍建筑物34個測點的累計沉降值和沉降變化速率均未達到報警值25、。xxx百貨大樓測點的沉降變化最為明顯,累計沉降變化范圍在2-4mm內。其中B3,B4測點的累計沉降值較大,B3出現的累計沉降最大值為-xxxmm,B4出現的累計沉降最大值為-xxxmm。B3,B4為xxx百貨大廈的附屬結構上的測點,位于基坑外與百貨大樓間的狹小通道上坡處,此處下方坡體土體較松散,僅有鋼筋網噴射薄層混凝土加護,x月初由于連續降雨,雨水沿此處地面原有裂縫下滲到土體中,B3,B4測點出現較為明顯的沉降變化。所有測點的變化速率均在0.9-0.9mm/d內,出現的變化速率最大值為0.85mm/d及-0.83mm/d,均為B4測點;其他建筑物測點的累計沉降變化范圍在3-3mm內,各測點的26、沉降變化速率較小,在0.6mm/d-0.5mm/d內。分別統計xx百貨大樓、xx大廈、xxx行、xxxx商場、xxx商廈的沉降累計變化數據并作曲線圖,見附表1附表5,附圖4附圖8。(2)地下連續墻墻頂沉降監測數據顯示,連續墻頂最終有效測點11個的累計沉降值和沉降變化速率均未到達報警值。墻頂測點累計沉降變化范圍在4mm內,出現的累計沉降最大值為-xxxxmm,為DP14測點;變化速率在1.50mm/d內,出現的變化速率最大值為-xxxmm/d,為DP9測點?;娱_挖至-4.00m及樁基施工期間,連續墻向基坑內偏移,墻頂測點高程變化總體表現為下沉,x月底至x月上旬,開始由xx街一側向下一開挖面開挖27、,x月中旬,第一幅基本開挖完畢,其后基坑內開挖面積過半,未向下開挖區段的墻頂測點(DP3DP6測點)的高程變化未出現明顯抬升,已開挖區段的墻頂測點(DP7DP14)高程開始出現較明顯的抬升,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基坑內土體開挖后,基坑底由于上覆土層壓力釋放隆起后形成一定的空間,同時基坑內外的土面高差不斷增大,形成的加載和地面各種超載作用,使基坑外較下層的土層向內移動,基坑底部產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對連續墻底部產生一定的推擠,造成墻頂抬升。后期由于本工程采取分幅施工造成現場通視效果差,以及大多數的墻頂監測點被埋而停止監測。統計地下連續墻的沉降累計變化數據并作曲線圖,見附表6及附圖9。(3)地下連續墻深層28、水平位移監測數據顯示:9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的累計水平位移量在-3.xxxxxxmm間,其中Q1-4、Q2-20、Q2-23、Q3-49、Q3-52槽段的深層水平位移累計變化量未超過報警值,Q1-1、Q1-9、Q1-30、Q1-39槽段的深層水平位移累計變化量超過報警值。 隨著基坑內土方開挖,各監測點得深層水平位移逐漸增加,各受監測槽段出現位移明顯增大及變化速率明顯增快的情況均對應了其周圍的相應出現的工況:早期土方開挖至-4.00m時,基坑長邊中段的槽段Q1-9、Q1-30、Q1-39出現相對較快的變化速率,此區域存在較厚的淤泥質土,水平抗力不足;樁基施工期間,由于對土層擾動較大,槽段Q29、1-4、Q1-9、Q1-30、Q1-39出現較快的變化速率,超過1.00mm/d,尤其是在緊挨槽段Q1-9、Q1-30、Q1-39內進行樁基施工時,變化速率均出現超過報警值2mm/d的情況;土方開挖-4.00m-8.50m期間,槽段Q1-4、Q1-9、Q1-30內未能及時安裝鋼支撐,尤其開挖Q1-30槽段內土體期間,遇上連續強降雨,變化速率明顯增大,超過1.00mm/d及報警值2mm/d;開挖Q1-39槽段內土體期間,此區域基坑外長時間過往及停留混凝土攪拌車,出現超載情況,變化速率過大,超過報警值2mm/d;在此期間多次報警并加強觀測,并要求施工單位增加內支撐的預加力,加填反壓,以減小變形。在30、基坑底板澆筑養護完成后,各監測點的深層水平位移變化均呈收斂趨勢,變化速率總趨勢逐漸減小不再增加。地下室土建施工期間,基坑狀態穩定。Q3-49、Q3-52槽段向基坑外偏移,是由于基坑開挖期間,這兩個槽段內的土體一直未挖除,形成施工機械進入基坑內作業的坡道,長時間過往重型車輛及器械,土體及此處連續墻受到指向基坑外的荷載較大。地下連續墻深層水平位移變化曲線見附圖10。(4)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監測數據顯示,縱筋應力變化值較大的截面位置有:Q1-4槽段-12.00m處,-xxxMPa;Q2-20槽段-18.50m處,-xxMPa;Q1-30槽段-18.50m處,xxMPa;Q1-44槽段-18.50m處31、,xxxMPa,;其中最大值為Q1-30槽段-18.50m處,xxxMPa,均未達到報警值。受監測槽段的深層水平位移有較大變化時,相應該槽段的受監測縱筋應力變化值出現較明顯增大。各受監測槽段縱筋應力匯總表及累計變化曲線圖見附表7、附圖11。(5)地下連續墻外地下水位監測數據顯示,2#5#水位孔的水位變化值較為穩定,一般均在500mm以內,累計變化值及變化速率均為達到報警值,x月x日、x日水位受長時間連續降雨的影響,水位有所上升,其后x月x日水位回落。x月x日1#水位孔水位累計下降臨近報警值,此后水位下降值一直超過報警值1000mm,但變化速率未達到報警值,其變化趨勢與2#5#水位孔的一致,連續32、墻未出現漏水現象,從附近Q1-1槽段的深層水平位移、墻頂沉降、周邊建筑沉降、墻體應力監測來看變化均不大,綜合以上情況分析可能原因是1#水位孔與周圍水流系統貫通,未進行報警。各水位孔水位累計變化曲線圖見附圖12。(6)支撐內力監測數據顯示,GZC3截面位置處x月x日后軸力出現較大增長,期間有連續3日強降雨,土方開挖后未及時安裝鋼支撐,其后軸力于x月x日開始逐漸減小,本道鋼支撐其余兩截面內力表現出相近的變化趨勢,其余各受監測支撐截面內力值未超過報警值。在出現土方超挖,下層支撐未及時安裝時,多數上層支撐內力在安裝初期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值。下層支撐內力值一般較上層支撐內力值小。受監測支撐各截面內力匯總表見表8、9,內力變化圖見附圖13。3. 結論周圍建筑物累計沉降、地下連續墻墻頂累計沉降、地下連續墻縱筋應力,2#5#水位孔水位累計變化,支撐內力終值,地下連續墻Q1-4、Q2-20、Q2-23、Q3-49、Q3-52槽段的深層水平位移累計變化量未達到報警值,1#水位孔水位累計變化超過報警值, Q1-1、Q1-9、Q1-30、Q1-39槽段的深層水平位移累計變化量超過報警值。綜上分析,基坑周圍建筑物安全,基坑深層水平位移過大,連續墻縱筋應力出現突變,但施工現場未出現明顯塌方、滑移等異常情況,基坑施工期間處于安全狀態。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