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科生物北區新建項目巖土工程詳勘報告(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4724
2022-09-15
21頁
33KB
1、安科生物北區新建項目巖土工程詳勘報告1 概 述1.1 擬建工程概況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科生物北區新建項目擬建于合肥市高新區天元路與海關路交口,該廠區總用地面積為17983.933m2,規劃總建筑面積為64913.01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為49818.45m2,地下建筑面積為15094.56m2。本期新建建筑為1#科研檢測樓、3#車間及地下車庫,其詳細資料見表1.1。表1.1 建筑物概況表本次勘察階段為詳細階段,受甲方委托,我公司負責該擬建建筑物場地的巖土工程的勘察任務。1.2 勘察等級擬建建筑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場地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地基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確定本次2、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1.3 勘察目的、任務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的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及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建筑地基做出巖土工程評價,并對地基類型、基礎型式及地基處理等提出建議。主要任務要求如下:1)搜集附有坐標和地形的建筑總平面圖,場區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筑物的性質、規模、荷載、結構特點,基礎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許變形等資料;2)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3)查明建筑范圍內巖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4)查明埋藏的河道、溝濱、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查明地下水的3、埋藏條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6)綜合評價場地穩定性、抗震性、粘土的脹縮性、判別并確定砂(粉)土液化等級、液化程度,并提供場地地基基礎設計參數;7)判定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8)對地基基礎設計及施工提供意見及建議。1.4 勘察依據的技術標準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XX)(XX年版);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XX);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XX)(XX年版);4)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XX);5)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6)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XX);7)膨脹土地區建4、筑技術規范(GB50112-XX);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XX);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XX);10)巖土工程勘察安全規范(GB50585-XX);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XX年版);12 )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標準(JGJ/T72-XX);13)其它相關規范及規程。1.5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1 )勘察工作布置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XX)(XX年版),勘探孔主要沿擬建物周邊及角點布置,共布置鉆孔20個,勘探孔孔距不大于30.0m(詳見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本工程建設物按天然地基及樁基要求進行。本工程勘察方法采用5、以鉆探為主配合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2 )勘探孔測量勘探孔放樣、測量根據業主提供的規劃平面圖上的相對坐標采用RTK進行施放,勘探孔的平面位置誤差小于0.25m,高程誤差小于0.05m,滿足勘察規范要求。坐標系統采用城市坐標系,高程系統采用吳淞高程系。3 )鉆探、取樣和原位測試野外鉆探、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及取樣工作由我公司鉆探公司負責完成。鉆探設備為DPP-100型車載鉆機、XY-1型巖芯鉆機,根據不同地層情況及要求,分別采用螺紋鉆具回轉鉆進或泥漿護壁回轉鉆進的鉆探工藝進行施工,開孔直徑110mm,終孔直徑110mm。標準貫入試驗由各施工班組在鉆探過程中完成,試驗設備主要參6、數為鉆桿直徑42mm,穿心錘質量為63.5kg,自由落距76cm,標準貫入器總長度650mm,對開管外徑51mm,內徑35mm,標準貫入試驗指標為貫入器預打入土中15cm后,再累計打入30cm的錘擊數N。取樣工作在鉆孔內進行,嚴格控制土樣的取樣質量,不擾動土樣采用厚壁束節固定活塞91mm、L=800mm取土器,對一般粘性土用靜壓法,對硬塑堅硬粘性土用重錘少擊法采取,所有樣品均現場標識及時封裝,并采取防震、防曬及防失水措施,及時送土工試驗室試驗。4 )室內試驗土工試驗由我公司土工實驗室獨立完成,其中土工試驗項目中粘性土主要有含水量、液塑限、直剪、壓縮等常規試驗項目。試驗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土工試驗方7、法標準(GB/T50123-1999)進行,試驗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1.6 勘察工作量與周期我公司接受任務后,于2018年3月12日進入現場施工,并于2018年3月13日結束外業工作。本次勘察工作共實施勘探孔20個,其中取土孔14個,標貫孔6個。完成工作量如下:總進尺565.20m,其中取土孔進尺395.70m,標貫孔進尺169.50m,取原狀樣33件,取巖樣6件,標貫試驗32次,單孔波速測試3孔。室內土工試驗于2018年3月14日開始,并于2018年3月17日完成,內業資料整理于2018年3月19日全部完成。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綜述2.1 氣象條件合肥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地處中緯度地帶8、,位于江淮之間,全年氣溫冬寒夏熱,春秋溫和,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個小時。合肥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常導致天氣時晴時雨,乍暖乍寒,復雜多變。夏季:季節最長,天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節。秋季:季節最短,氣溫下降快,晴好天氣多。冬季:天氣較寒冷,雨雪天氣少,晴朗天氣多。2.2 區域地質構造合肥市地處中國東部,安徽省中部,居于江淮之間,巢湖西北岸。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南部邊緣,南部為大9、別山造山帶,東側以郯廬斷裂帶為界,其形成與演化與這兩大構造體系密切相關,是兩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新生代殘留盆地。大地構造處于華北地臺、下揚子地臺和北淮揚褶皺帶三大構造單元的結合部。自第四紀以來,合肥地區的新構造運動明顯繼承了早期構造運動的特點,并受其嚴格控制,池河西山驛斷裂以東為相對上升的低山丘陵區,而該斷層以西為相對下降的平原區,這是自燕山運動初期就已經形成的地貌格架。地殼表現為大幅度的水平和垂直升降運動,并以振蕩性垂直升降運動為主。由于間歇性升降運動,使低山丘陵和分水嶺地帶繼續上升,其兩側相對下沉,形成了逐漸降低的層狀地貌帶,使流水地質作用加強,河流地質作用和河流地貌發育,合肥地區廣泛堆積10、了第四系松散沉積物。根據區域地質資料,擬建場地未見構造斷裂帶通過。2.3 地形、地貌勘察期間,場地局部未拆遷。實測孔口地面高程40.9641.67米,最大高差0.71米。高程系統為吳淞高程系,高程引測點由甲方提供,位于廠內現狀路面上的A1點,其吳淞高程40.812米(詳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建議施工前對該點標高進行復核,避免系統誤差。擬建場地屬于江淮波狀平原地貌單元,微地貌屬崗地地貌。2.4地基土經本次詳勘揭露,擬建場地地基土構成層序自上而下依次為:層雜填土(Qml)層厚0.806.50米,層底標高34.5740.73米。褐灰、灰褐、褐黃等雜色,濕,松散稍密狀態,以粘性土成分為主,含碎磚、碎石11、砼塊、砼地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局部夾有淤泥質土。層粘土(Q3al+pl)層厚1.504.00米,層底標高36.5137.43米。褐、黃褐、灰黃色,濕,硬塑狀態,全場地均有分布,含高嶺土、鐵錳質氧化物、鐵錳質結核等,無搖震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層粘土(Q3al+pl)層厚9.8012.60米,層底標高24.5525.54米。黃褐、褐黃色,濕,硬塑堅硬狀態,全場地均有分布,含高嶺土、鐵錳質氧化物、鐵錳質結核等,局部夾粉質粘土、少量礫石等,無搖震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層強風化泥質砂巖(K)層厚4.305.40米,層底標高20.1420.67米。褐紅色,濕,密實狀態,原12、巖風化成砂土狀,風化裂隙發育,含泥質、石英、云母等礦物。層中風化泥質砂巖(K)此層未鉆穿,最大鉆遇厚度為9.20米。褐紅色,稍濕,結構致密,層狀結構,泥質膠結,遇水易軟化,含石英、云母片等,局部為粉砂巖、泥巖夾層。以上各層土的詳細分布詳見 “工程地質剖面圖”。2.5 不良地質作用根據本次勘察結果,擬建場地范圍內及周邊未見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區等對工程有影響的不良地質作用。2.6 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根據收集資料,在勘察范圍內未發現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7 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地表水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場地內地表水總體由地勢較高地段往地勢低洼處徑流,排13、泄主要以地表徑流和蒸發為主,勘探期間場地范圍內未發現明顯地表水。2)地下水擬建場地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填土中的上層滯水及基巖風化層中的裂隙水,上層滯水由大氣降水滲入及地表水徑流補給,受大氣降水、季節、氣候以及地形的變化較大,沿地勢由高向低徑流,場地地表水排泄不暢,在相對低洼處易富集,且地表水位變化較大,水量一般??碧狡陂g測得上層滯水靜止水位埋深0.801.20米,水位標高39.8740.87米?;鶐r風化層中的裂隙水主要由地下徑流滲透補給,鉆孔未能測得穩定地下水位,基巖風化層中的裂隙水埋深較深,對基礎設計及施工影響小。擬建場地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在1.50米左右。3 巖土參數統計3.14、1 統計方法根據地基巖土層劃分情況,以各巖土層為統計單元,剔除個別明顯不合理偏值后,進行物理力學性質的統計分析,統計成果詳見附表土層物理力學性質參數表;對附表中各試驗指標的統計成果說明如下:1)表中給出的各項參數為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及變異系數等,設計時根據安全使用情況,結合統計參數可酌情采用。上述參數統計系根據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XX)(XX年版)第14.2.2條進行,按場地的層位分別統計。從表中統計結果可知:各巖土層的物理性指標變異系數一般小于0.2,力學性指標變異系數一般小于0.3,土層分層合理,巖土參數的可靠性和適用性能滿足工程要求。2)表中固結快剪試驗成果所提15、供的土的內摩擦角和粘聚力c為峰值指標。3)表中標準貫入擊數N值為實測值,靜力觸探Ps場地平均值為最小平均值。4)巖土層定名系根據外業鑒別、土工試驗、結合原位測試成果及類似工程經驗綜合確定。3.2 巖土室內試驗指標1)地基土的一般工程性質指標勘探深度范圍內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附件6“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附件8“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表”。2)地基土的壓縮模量為便于地基變形計算,結合原位測試及工程經驗給定了土的壓縮模量,層粘土的壓縮模量Es平均值為12.2MPa,層粘土的壓縮模量Es平均值為14.61MPa。3) 巖石抗壓強度勘察期間對層中風化泥質砂巖采取16、了巖石試樣,并進行了天然狀態單軸抗壓強度試驗,試驗統計結果見表3.2-1。表3.2 天然狀態單軸抗壓強度統計表3.3 巖土原位測試結果1)靜力觸探試驗結果為了綜合評價粘性土的承載力,對場地地基土進行了靜力觸探試驗。其結果經歸納統計列于表3.3-1“靜力觸探試驗分層統計表”。表3.3-1 靜力觸探試驗分層統計表 2)標準貫入試驗結果為了綜合評價各土層的承載力,對場地地基土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其結果經歸納統計列于表3.3-2 “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表3.3-2 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3)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結果為了綜合評價各土層的承載力,對場地地基土進行了重型動力觸探。其結果經歸納統計列于表3.17、3-3 “重型動力觸探分層統計表”。表3.3-3 重型動力觸探分層統計表4)波速試驗結果為判定場地土類型及建筑場地類別,在7#、16#、24#、27#、33#孔中進行了剪切波速試驗,測定了20.0m深度范圍內各土層的剪切波速值,本次測試的地基土剪切波波速測試的鉆孔號、各孔測試深度、計算深度、剪切波速如下表。表3.3-4 波速試驗結果表4巖土工程分析評價4.1 巖土的一般工程性質評價層粘土的壓縮系數平均值a1-2=0.14MPa-1,屬中等壓縮性土;液性指數在0.020.19,呈硬塑狀態,其工程特性較好。層粘土的壓縮系數平均值a1-2=0.12MPa-1,屬中等偏低壓縮性土;液性指數在-0.1018、0.17,呈硬塑堅硬狀態。其工程特性相對好。層強風化泥質砂巖呈密實狀態,低壓縮性,其工程特性好。層中風化泥質砂巖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為0.9 MPa,屬于中風化極軟巖,巖石完整程度為較完整,巖石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壓縮性微小,其工程特性好。4.2 特殊性巖土評價1)填土場地地表分布的人工填土,均勻性差,結構松散,一般均處于深基礎埋深之上,其工程意義不大,但不應作為回填土使用,基坑開挖時應采取措施,防止坍塌,但對局部殘留于基底標高之下的人工填土,必須進行換填處理。2)膨脹土根據土工試驗報告,擬建場地層粘土、層粘土的自由膨脹率(ef)在4661%之間,屬膨脹土,具有弱膨脹潛勢。依據合肥地區的氣象資料19、分析計算,膨脹土濕度系數w在0.86,大氣影響深度約3.2米,大氣急劇層深度約1.44米。4.3場地的穩定性及適宜性根據收集區域地質構造資料分析,結合本次勘察成果,擬建場地范圍內未發現有影響場地穩定性的活動構造通過,無不良地質作用,勘探期間未發現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屬于穩定性場地,適宜本工程建設。4.4 地基均勻性擬建場地內層粘土、層粘土土層分布均勻,層頂埋深及厚度變化較小,屬均勻地基。4.5地下水、地表水評價擬建場地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在1.50米左右。工程建設過程中地質環境將發生變化,場地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水等條件將隨之發生改變,根據本地區工程經驗,場20、地抗浮設防水位建議按整平后室外地坪標高下1.0米考慮。地下室抗浮措施可采用配重、抗浮錨桿等。采用抗拔錨桿措施時,錨桿抗撥力最終值應通過試驗確定。地下車庫施工期間應加強排水工作,若遇到雨天等情況,應采取適當的臨時抗浮措施,確保施工期間地下車庫滿足抗浮要求。地下室施工期間應加強排水工作,若遇到雨天等情況,應采取適當的臨時抗浮措施,確保施工期間地下室滿足抗浮要求。場地各層土滲透系數K值(經驗值)見表4.5:表4.5 滲透系數經驗值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XX XX年版)附錄G,本工程場地環境類型屬類。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XX)( XX年版)第12.2節,評價工程場區內21、地下水、土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鋼結構的腐蝕性。根據本次水樣分析結果,本工程場地周邊無污染源,土的腐蝕與水基本一致。評價結果為地下水在長期浸水和干濕交替兩種情況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和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土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4.6場地地震效應1)根據波速測試成果,擬建場地20m以淺等效剪切波速為271.5272.3m/s,層中風化泥質砂巖實測剪切波速大于500m/s,場地覆蓋層厚度為地表至層中風化泥質砂巖頂面,根據本次詳勘揭露地層資料,擬建場地層中風化泥質砂巖層頂埋深在26m左右,故擬建場地覆蓋層厚度在26m左右。綜上判定:擬建場地20m以淺等效剪切波速250m/sVse22、500m/s,覆蓋層厚度在26m左右,按照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XX)有關規定,擬建場地類別為類。擬建場地基巖分布穩定,無液化土層分布,場地整平后平整開闊、平坦,場地基底以下土層以均勻的中硬土為主,根據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XX)有關規定,故綜合判別擬建場地屬抗震有利地段。3) 擬建建筑物的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4) 經勘察,擬建場地在20.0m深度范圍內無飽和成層狀的粉土或砂土分布,在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擬建場地可不考慮地基土地震液化影響。4.7天然地基1)天然地基設計參數根據現場鉆探、原位測試、結合室內巖土試驗成果資料分析,該場地內各層巖土的地基23、承載力特征值fak、相應的壓縮模量Es12、基床系數K可按下表取值:表4.7 天然地基設計參數表2)天然地基分析與評價1 根據初步設計資料,本工程擬建3#車間基礎埋深約8.0m(相應標高約34m左右),位于第層粘土中,根據類似工程經驗,第層粘土承載力可滿足本工程擬建3#車間建筑的要求。擬建場地天然地基持力層及下臥層均為呈超固結狀態的Q3老粘性土,沉降估算經驗系數應根據地區經驗合理取值。2 擬建場地內地基土粘土屬膨脹土,具有弱膨脹潛勢,對擬建建筑物影響較大,建議基礎埋置深度1.5米,或設置寬度2.0米的散水坡,距建筑物5.0米范圍內嚴禁種植大型樹木。3 施工開挖過程中,應按比例進行放坡,必要時進24、行坡面覆蓋或硬化,嚴禁影響基坑安全的四周大量堆土。4 基坑開挖過程中,應設置排水溝及集水井并及時排水,當降雨時,應確保基坑積水及時排出。5 基坑開挖至設計標高時,應避免擾動地基土,嚴禁地基土長時間積水或曝曬。4.8 樁基礎1)樁基設計參數根據現場鉆探及原位測試結果,結合有關樁基規范和我公司在本地區的工程實踐經驗,有關人工挖孔樁及鉆孔灌注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與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可按表4.8采用:表3.8 樁基設計參數表2)樁基礎評價樁基持力層分析層中風化泥質砂巖屬于中風化極軟巖,巖石完整程度為較完整,巖石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壓縮性微小,其工程特性好。是本工程擬建1#科研檢測樓建筑理想25、的樁基持力層。2)成樁可行性評價擬建建筑物若采用人工挖孔樁,建議樁基持力層采用層中風化泥質砂巖。樁基施工前,應按安徽省建設廳相關文件進行報批,施工過程中按審核后的施工方案進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與工程安全。樁基大面積施工前應進行試成孔,確保施工可行性,根據類似工程經驗人工挖孔樁在層雜填土、層粘土、層粘土、層強風化泥質砂巖、層中風化泥質砂巖成孔是可行的。樁孔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做好混凝土護壁,若遇到土質較差時,應適當減少每模高度。樁孔挖至設計標高后,應清除護壁上的泥土和孔底殘渣、積水,及時進行隱蔽工程驗收,驗收合格后,應立即封底和灌注樁身混凝土,防止層中風化泥質砂巖長時間受水浸泡降低強度。26、擬建建筑物若采用鉆孔灌注樁,建議樁端持力層采用層中風化泥質砂巖。場地內各巖土層適宜鉆孔灌注樁施工。鉆孔灌注樁大面積施工前按照工程建設程序,應先進行試樁,判斷成樁可行性。鉆孔灌注樁宜采用泥漿護壁施工工藝,按照相關規范控制泥漿比重、粘度及泥漿面高度,防止產生塌孔、縮頸、漏漿,灌注砼前孔底殘碴厚度應滿足相關規范要求。樁基施工過程中應控制好樁身的垂直度,防止樁位產生偏移。鉆孔達到設計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標應滿足規范要求。3)地下水對樁基設計和施工的影響對人工挖孔樁樁孔開挖影響較大地下水主要為基巖風化層中的裂隙水,其水量一般,可采用水泵樁孔內排水,也可在樁孔外圍設置一定數量的降水井并及時27、降水。樁基成孔后,放置一定時間后,樁孔內會有一定深度的積水,樁身混凝土灌注前,應抽干積水并清除孔底沉渣。地下水對鉆孔灌注樁的影響為容易產生縮頸、漏漿,設計時建議樁徑宜不小于800mm;施工時按照相關規范控制泥漿比重、粘度及泥漿面高度,防止產生塌孔、縮頸、漏漿,灌注砼前孔底殘碴厚度應滿足相關規范要求。水下灌注混凝土必須具備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應通過試驗確定,滿足相關規范要求。4)成樁對環境的影響人工挖孔樁棄土應合理堆放,避免對基坑邊坡、周邊圍墻造成塌方。鉆孔灌注樁對環境影響主要為泥漿污染、施工噪音,施工過程中應按要求排放泥漿,防止污染環境;場地位于高新區內,施工噪音容易擾民,施工時應按報批審核的28、施工時間施工,減少噪音擾民。5)樁基檢測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建筑樁基技術規范相關規定,樁基施工前應進行試樁,根據靜載荷試驗確定單樁豎向承載力;基樁成樁后,應按相關規范進行樁身完整性與單樁豎向承載力的檢測,確保滿足設計要求。4.9基礎方案分析根據擬建建筑物的結構特征,結合場地地基土條件,建議擬建建筑物基礎類型及基礎持力層見下表4.9:表4.9 擬建建筑物基礎方案建議表4.10 深基坑圍護1)設計參數擬建場地局部基坑開挖較深,基坑開挖時應做好圍護工作,有關深基坑設計參數(重度、土的內聚力標準值Ck、內摩擦角標準值k、土對重力式擋墻的基底摩擦系數)可按下表取值:表4.10 深基坑圍護設計參數229、)分析評價合肥地區采用錨桿結合圍護結構支護已有較成熟經驗,當受紅線限制不能采用錨桿方案時,也可考慮采用數道內支撐結合圍護結構方案。開挖順序可考慮順作或逆作法,順作法設計施工方案的優點是施工工藝成熟,施工方式簡單便捷,目前絕大部分基坑均采用此種圍護方式。本工程基坑圍護的具體設計施工方案可結合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施工條件及周邊環境保護要求等綜合確定。綜上所述,根據擬建場地周邊環境、地基土分布情況、現有施工經驗及合肥地區基坑工程規定,綜合建議基坑邊坡可采用排樁錨桿等支護方案,在基坑開挖的過程中應按相關規范要求進行放坡,同時做好坡面硬化,嚴禁影響基坑安全的四周大量堆土。施工期間應做好排水、降水工作,坑內30、可采用明溝、集水井降排雨水和地下水,坑外設置截水溝或低擋墻擋水,及時排出地下水,以防地表水流入坑內。當降雨時,應確?;臃e水及時排出。施工期間為確?;訃o結構及周邊環境的安全,必須對基坑進行監測,建議監測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項目:水平垂直位移量測:對圍護墻頂、立柱頂端、地下管線及鄰近建(構)筑物的水平位移及沉降進行監測;測斜:建議在圍護墻內及墻后土體內埋設測斜管進行測斜;支撐錨桿內力測試:每道支撐選擇主要受力桿件量測軸力;圍護墻結構受力和變形特征的監測;地下水位觀測:建議布置坑內外地下水位觀測井,分別觀測各層含水層水位埋深及變化情況。應加強基坑坑底,尤其是圍護墻角隅處的觀察,發生情況應立即采31、取措施,做到信息化施工??傊?,做到信息化施工,以確保周圍建(構)筑物的安全和施工的順利進行。5 結論與建議5.1結論1)擬建場地地貌單元為江淮波狀平原。擬建場地及附近無構造斷裂帶通過,無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區等不良地質作用,本次勘察深度范圍內未見埋藏的河道、溝浜、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屬穩定場地。對擬建場地內的填土和膨脹土采取適當處理措施后,適宜本工程的建設。2)本工程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擬建場地類別為類,特征周期為0.35s。擬建場地屬抗震有利地段。3)擬建場地地下水類型有:上層滯水及基巖裂隙水。勘探期間測得上層滯水靜止32、水位埋深0.801.20米,水位標高39.8740.87米。場地抗浮設防水位建議按整平后室外地坪標高下1.0米考慮。4)地下水對混凝土有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及干濕交替的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場地土對混凝土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5)擬建3#車間、地下車庫,可采用天然地基,基礎持力層采用層黏土,1#科研檢測樓建議采用樁基礎,以層中風化泥質砂巖作為樁端持力層。6)基坑邊坡可采用排樁錨桿等支護方案。5.2建議1) 場地開挖回填時,應分層壓實,控制回填土質量,避免其固結沉降,對后期室內地坪及路面造成危害。2 )施工前應合理安排施工順序?;娱_挖期間,應加強對周圍建筑、道路和支擋結構的變形觀測,同時應加強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沉降變形觀測,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3) 基坑或樁基施工到設計標高時,應避免擾動地基土,嚴禁地基土長時間積水或曝曬,并請及時通知我公司前往驗槽。4 )勘探期間場地未拆遷,且局部為化糞池,野外勘探施工難度大,因施工條件限制,局部勘探孔適當移位施工。場地淺部土質可能局部變化較大,我公司將加強后期驗槽服務,若遇軟弱土層等不良地質現象,請及時通知我公司及相關單位進行驗槽處理。第 21 頁 共 21 頁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2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