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鄉旺四灘節水灌溉工程項目建議書(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4843
2022-09-15
12頁
44.50KB
1、2012年*縣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議書項目名稱: *縣青山鄉旺四灘節水灌溉工程項目地點: *縣青山鄉旺四灘村項目建設單位: *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 項目建設規模: 5000畝項目投資:總投資1074.99萬元項目申報單位: *縣農業綜合開發辦 *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章) 負責人(簽章)2011年8月13日目 錄一、項目基本情況31.項目區位置、范圍32.農業資源狀況33.農業生產狀況44.建設條件4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51.項目建設的依據5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5三、項目區規劃設計71.建設目標72.建設規模73.主要措施8四、建設內容91.水利措施:92.農業措施102、3.林業措施104. 科技培訓措施10五、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101.投資估算102.資金籌措10六、預期效益111.經濟效益112.社會效益113.生態評價11七、保障措施121.組織機構122.實施管理123.其它保障措施12*縣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議書一、項目基本情況1.項目區位置、范圍項目區位于*縣青山鄉旺四灘村,涉及旺四灘行政村的7自然村,總人口2120人,其中:農業人口1730人,耕地總面積1.3萬畝,其中:揚黃水澆地面積5400畝。2.農業資源狀況(1)水資源項目區水資源主要是應用汪四灘支渠引來的揚黃水資源,根據近幾年的揚黃灌溉經驗,每年的揚黃水量都在縮減,近幾年每年的來水量3、約為120萬m3/a,不能夠滿足現有水澆地的供水,因此部分水澆地不能正常種植,必須采用節水灌溉措施,不僅能夠滿足現有水澆地的灌溉,還可以增加灌溉面積,提高經濟效益。(2)土地資源狀況項目區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干燥,全年雨量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280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占年降水總量的62%,且以暴雨形式出現,利用率較低。區域年均日照時間為2867.7h,年均蒸發量為2095mm,是年均降水量的7倍之多,主要災害有干旱、風沙、霜凍、冰雹、熱干風等,其中干旱、風沙危害最大。該地區地勢平坦,現有揚黃水地5400畝,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但是隨著水量的減少,目4、前能正常種植的只有2000多畝,如發展滴灌,水地周圍還有4000多畝旱地可以開發。3.農業生產狀況項目區農作物有玉米、葵花、蕎麥、土豆等。近年來,由于旱情嚴重,水量限制,加之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善,農民的種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形勢更是十分嚴峻。由此可見,實行節水改造,使有限的水資源能充分的利用,減少土壤鹽堿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完善基礎設施的配套,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4.建設條件項目區位于旺四灘新農村,鹽大公路與村級油路連通,鄉村級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條件非常便利,區域優勢十分明顯,因此對實施該項目非常有利。 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項目區揚黃水澆地種植多年,規范化程度5、較高,種植條件很好,條田方整化面積較大,十分有利于農業的綜合開發。生態環境較好。項目區無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水系條件十分優越,水質清淅,空氣清潔,是農業綜合開發的理想區域。 科技力量較為雄厚。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新技術,有強大的農業科技隊伍,農技、農機、水產、水務等職能部門支撐。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項目建設的依據土地治理是國家重點農業開發項目,*縣是個農牧業大縣,在全區都有較高的知名度。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發展節水灌溉,強化設施配套,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對推動區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質量,加速產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項6、目建設是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的客觀需要*縣地處干旱地帶,降雨稀少,水資源貧乏。水資源既是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也是希望,實施揚黃灌區滴灌配套,是緩解供需水矛盾、提高農業抗旱能力、建設優質高效農業的一條有效措施,圍繞優勢農業產業和抗旱節水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既符合當前農民的實際需要,也符合中央文件精神的需要,對加快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項目建設可以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利用,充分發揮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縣窮在水上,困在水上,希望也在水。水是制約當地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只有7、在水上做文章,*的農村經濟才會有一個好的穩定的發展,農村的面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項目區揚黃水資源有限,加上近年來的干旱,使本來的水地不能正常種植。為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利用,通過發展節水灌溉,既可緩解干旱區的供需水矛盾,減少土地鹽堿化,提高農業抗御干旱的能力,又可增加項目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對農村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3)項目建設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干旱缺水,草原植被退化,載畜能力下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長期以來,自然就形成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農牧業經營方式及單一的農業種植結構,不僅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一畝水澆地的產量在*相當8、于510畝的旱耕地,也就是說發展一畝水澆地,可以退下10畝的旱耕地用于造林種草。因此,實施項目建設,有利于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4)項目建設能夠推動節水灌溉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緩解供需水矛盾。*水資源嚴重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節水灌溉是一項長期工作,節水農業是一條根本出路。盡管當地曾進行過重點建設,干部群眾對節水熱情很高,但由于農田設施建設投入很大,加上近兩年持續干旱,農業又受到市場的沖擊,節水灌溉的發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實施項目建設,加大政府投入,可減輕農民的負擔,擴大受益面,推動節水灌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灌溉經濟效9、益。三、項目區規劃設計1.建設目標 項目建設堅持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實施滴灌來改造發展基本口糧田,提高農田綜合生產力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實現高產高效農業,充分發揮區域有限水資源優勢,形成地方特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田間建設實現農田標準化、方整化改造,通過路、電及滴灌的配套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3)培植支柱型農業產業,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開發適銷對路的定型產品推向市場,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態農業產業,并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 (4)發揮項目區示范帶動功能。把項10、目區建成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示范樣板,有效地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2.建設規模項目區現有揚黃水地5400畝,旱地4700畝,總體工程分二年(2012-2013年)實施。2012年建設規模:采取節水措施,改以往的大田漫灌為滴灌,改造面積5000畝(其中揚黃水澆地2000畝,旱耕地3000畝),補植農田林網、修建礫石生產道路。3.主要措施(1)水利措施根據作物的灌水定額及種植面積,需建設10萬m3的蓄水池對揚黃水進行蓄積、沉淀再通過加壓泵站及管道向田間輸水。作物種植為玉米(或馬鈴薯)。作物設計為南北向種植,行長100m。即行距60cm,株距30cm。行間鋪設滴灌帶, 帶間距60cm,一行一管。滴灌管11、(帶)鋪設為每行作物鋪設一條滴灌管(帶),滴灌對水質要求較高,需對揚黃水采用網式過濾器過濾。(2)農業措施 農田工程:做到田(地)塊要按有利于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畦田化,以有林、路為基準形成田塊。 田間道路:做到布局(規劃)合理,循環暢通,機耕路建設分干道、支路兩級,干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滿足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的通行,寬度為4m以上,支路能保證農機通行,便于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寬度4m。 土壤改良:通過農家肥的施用,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 農業機械化:做到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主要作業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 (3)林業措施 項目區內主12、要道路兩側,進行植樹造林,造林當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林相整齊,結構合理。 (4)科技措施 農技服務體系:做到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完善項目區農業服務體系和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強化科技服務功能。 技術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推廣一定的先進適用技術,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項目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非項目相比,至少提高3個百分點。 技術培訓:做到在項目建設期間,對項目區基層干部、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適用技術培訓,做到每個村有23名農業科技骨 干。四、建設內容1.水利措施:(1)10萬m3的蓄水池一座(2)加壓機泵4套; (3)安裝首部樞紐13、4套(包括過濾器); (4)安裝160UPVC主干管45km,125UPVC支管12km,110UPVC斗管40km,90UPVC斗管40km,63PE農管64km;毛管(滴灌帶)5600km,(5)建閥門井300座。 (6)高低壓線路3.5 km。(7)開挖土方9.63萬m3。2.農業措施 新修砂石路面12 km; 覆膜機6臺,玉米脫粒機6臺。3.林業措施補植防護林4000株。 4. 科技培訓措施項目區根據季節特點,農時需要及時組織相關培訓。五、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1.投資估算本項目計劃總投資1074.99萬元。 其中:水利措施978.81萬元; 農業措施 53萬元(含科技); 林業措施12.14、18萬元; 其他費用31萬元。2.資金籌措申請中央財政716.66萬元;省、縣財政配套 286.66萬元,群眾籌資71.67萬元。六、預期效益1.經濟效益由于采用水利工程措施和林業、農業等措施,使作物得到適時適量灌溉,可將項目區馬鈴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提高。以種植馬鈴薯為例,每畝增產300公斤,市場價格為1.6元/公斤,每畝可增產480元。畝均增加利潤240元,則種植5000畝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120萬元。2.社會效益(1) 示范帶動作用:農戶積極開展投工投勞的農業綜合項目建設,對建設節水型社會、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2) 促進農民增收:項目實施后,不但可以穩15、定解決項目區農戶的口糧問題,而且通過節省用水量及種植結構的調整,使得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對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起到積極作用。(3) 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工程建成后,可改善項目區基礎設施狀況,節約水資源,改善灌溉條件,項目區將成為當地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為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增效夯實基礎。3.生態評價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對當地的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將使有限的揚黃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隨著灌溉效益的提高,林、牧、副各業得到相應的發展,旱地退耕還林還草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自然災害減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實施減少了灌溉水分的滲漏,減輕了土壤沖刷,有利于保持土壤結構,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七、保障措施1.組織機構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領導小組,由*縣農業綜合開發辦,青山鄉人民政府及項目實施的相關村、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工作。2.實施管理項目實施中,實行項目管理和資金管理分離,單獨建賬,獨立核算,建立項目內部相互監督機制,確保項目和資金管理正常運轉。 3.其它保障措施由項目管理部門與項目實施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細化建設目標、內容、標準,強化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標、工程質量監理,確保工程按時完成。附件: 投資估算表 項目區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