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村塘壩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85206
2022-09-15
21頁
55.50KB
1、伊通滿族自治縣景臺鎮綠化村小流域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1 項目概要1.1項目背景1、項目背景本流域地處伊通滿族自治縣西北部,屬大黑山山脈的低山丘陵區,相對高差較大。雖然河流分布較少,但靠天然降雨水利資源比較豐富。而且山上有泉水分布,農業生產多數靠自然灌溉。因此枯水年造成干旱現象很多,而豐水年由于河谷發育良好,山高谷深等地理原因,每遇汛期,洪水來勢兇猛,再加上沒有攔蓄工程,不僅白白的浪費了水利資源,而且還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災泛濫。人為的破壞濫砍濫伐等因素,也加重了土壤植被的破壞、土壤砂化等現象的產生。因此為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振興,確定對景臺鎮綠化村小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和治理。1.22、項目范圍、規模、內容與工期建設范圍:景臺鎮綠化村、劉家屯村、姚家屯西溝村、毯子房等4個村。建設規模及內容:建設規模1萬畝。其中:改造坡耕地種植玉米制種7400畝,旱田改水田200畝。建設塘壩1 座,修建田間排水溝5 km。工期:一年。1.3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根據吉林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費用構成標準和水利水電工程標準編制規定。項目總投資 萬元。其中:國家投資 萬元,地方配套 萬元,群眾自籌 萬元。1.4效益:項目建成后、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農、副、魚業效益將大大增長。農民收入增加,地方財力增強。不但提高了生態效益,也增強了社會效益。生態環境得到3、了明顯的改善,并逐步趨向良性循環。1.5組織領導和管理為加強對項目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保證項目建設按計劃有序開展,縣成立項目領導小組。組長:王輔(主管農業副縣長)成員:馬新忠(縣財政局局長) 王玉琢(縣水利局局長) 黃有杰(縣農業局局長) 馬杰(縣財政局副局長) 王福山(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 李勝(縣林業局副局長) 趙品會(景臺鎮黨委書記) 關海龍(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副主任)2項目區概況2.1自然概況2.1.1地理位置及范圍該項目區位于伊通滿族自治縣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4318,東京12523。屬長白山余脈大黑山山脈的低山丘陵區。海拔高程在227m538m之間,相對高度在100m310m之間4、。項目區位于景臺鎮東部,距縣城40km,距省城長春市的樂山鎮僅4 km。項目區包括綠化村、姚家屯村、姚家屯西溝村、西大成號村4個村。2.1.2水文氣象 本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高于中東部地區,枯水年降雨較少,大黑山北部易發生干旱。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風大,夏季炎熱,秋季低溫早霜,冬季寒冷漫長少雪。以伊通氣象站為參證站,統計各項氣象要素,統計系列年限為1958年-2001年,近期未發生異常天氣。多年平均降水量640mm,降水多集中在6月-9月份,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5.8%。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810mm(E601)。多年平均氣溫4.7,極端最高氣溫36.8(1979年7月18日),極5、端最低氣溫-40.6(2001年1月13日)。多年平均風速3.0m/s,歷年最大風速24.0m/s(風向SW)。最大凍土深度1.67m,無霜期在137天左右。日照時數為2510.6小時。2.1.3地形、地貌及土壤本區屬低山剝蝕丘陵地形。自中生代以來連續上升,形成斷塊地貌,但由于長期剝蝕,山體起伏較小,大部分丘陵較平緩,多為二級夷平面,山體呈渾圓狀,山間谷地較發育。該區土壤種類較多,地形比較復雜。但項目區位于比較平緩的河谷地帶,主要以灰棕壤和棕壤為主。土層厚度在25-50cm,土壤質地為壤土。由于土壤中腐殖質含量偏低,土粘重透水性差,有機質轉化率低,因此為滿足生產需要,必須進行全面改土,改善土壤6、結構,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氣性。2.1.4水資源 項目區內地下水類型為碳酸鹽類裂隙溶隙水和花崗巖風化裂隙水。該區地下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表,泉水最大流量為1.815升/秒,最小流量為0.003升/秒,通常為0.079-0.218升/秒,地下水量極貧乏。2.2水土保持現狀及水土流失情況2.2.1水土保持現狀及水土流失情況水土保持現狀:項目區的領導及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重視,保護自然資源,多次對侵蝕溝、坡耕地進行治理。由于沒有科學的規劃及管理,邊治理邊破壞,致使治理成果沒得到鞏固和有效的保護。項目區僅存的水土保護措施也基本失去了預防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的作用。2.2.2水土流失情況 1、水土流失現狀項目7、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0000畝,占土地面積的52%。2、水土流失成因項目區水土流失的成因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1)自然因素:項目區的造床作用和坡面作用的相互關系不斷變化,重力侵蝕對水土流失一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坡面發展過程中,面蝕和細溝相對增加,下切和側向侵蝕也在不斷增強。溝壑的加深是溯源性下切侵蝕和水流把侵蝕物質從河床中不斷輸出的共同活動的結果。溝頭、跌水、陡坎在雨中和雨后的周期性坍塌,是造成河道上游堆積的根本原因。隨著溝壑的發展,河道總剖面上凸形部分和凹形部分的長度將發生變化。在溝壑形成過程中,侵蝕作用和坡面作用此強彼弱的變化相互制約,而這種變化又與項目區原始地表的非均8、質性及其隨溝壑本身的發展變化(諸如溝床比降,溝頭上游的集水面積等變化有關)。地表地形則是土壤侵蝕過程中起著明顯作用的主導因素之一。特別是地形對侵蝕的影響可表現在許多方面:大氣降水的數量和強度,坡地徑流量和匯流速度、土壤的含水量和滲透性、地表的熱平衡等。土壤的抗侵蝕穩定性決定于其本身的力學結構與化學成份、物理化學性質及自然環境狀況。并以下列五項指標為基礎:(1)細沙和粉土(0.1-0.05mm)級配的含量;(2)沙0.1mm以上的含量;(3)腐殖質含量;(4)土壤的結構性;(5)土壤的透水性。由于引起了土壤的結構性和透水性的數量級差,擴大了土壤中腐殖質含量的變幅范圍。植被影響是十分廣泛的因素。多9、須根的作用可提高土壤的團聚性,因而也提高土壤的抗侵蝕能力。在這方面,由于項目區是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基地,林木和多年生草類早已不復存在,地表失去了保護的植被后,土壤的抗侵蝕能力極低,極其容易受到降水和大風的襲擊,產生強烈的水土流失。2)人為因素由于林木過量采伐,土壤已無抵御降水和大風的侵蝕能力,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掠奪式經營,使自然系統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坡耕地土層越來越薄,導致“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過度放牧,破壞植被和土壤,為土壤侵蝕創造條件,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邊治理、邊破壞的矛盾仍然存在,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主要制約因素。2.2.3 水土流失導致的自然10、災害 1、項目區內的溝壑使完整的坡面被分割成小塊,溝壑密度加大影響了山地的開發利用,又造成溝道泥沙淤積,壓沒農田。 2、淤積河道,抬高河床,降低工程使用壽命。由于植被遭到破壞,坡耕地增加,水土流失加劇,使河道含沙量增加。3、我縣西北部山區,雖然河流分布較少,氣溫相對比中、東部地區高,因此枯水年造成干旱現象很多。但遇豐水年由于溝谷發育良好、山高谷深等地理原因,每至汛期,洪水來勢兇猛,由于沒有水庫調節,不但白白的浪費了豐沛的水利資源,而且使大面積的農田和村屯受災的現象屢屢發生。洪水沖毀道路,壓沒農田,沖毀房屋等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的經濟損失。2.3社會經濟狀況項目區所在的景臺鎮位于我縣西北部山11、區,距縣城40公理,幅員面積243.69平方公理,耕地面積115477畝,總人口34118人。綠化村姚家村、姚家屯西溝、西大成號村位于景臺鎮東部,距省城長春市樂山鎮僅4公理。項目區幅員面積40.62km2,耕地面積19246畝,總人口5686人。2.4基礎設施項目區內水利基礎設施一片空白,田間排水溝道淤堵,缺乏小型防洪灌溉措施。3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項目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由于項目區內溝壑發育,使完整的坡面被侵蝕,溝壑密度加大,影響了山地的開發利用。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坡耕地變薄,肥力減退,有的甚至黃沙裸露,使糧食產量逐年下降。枯水年遭受旱災,豐水年遭受洪水侵襲,嚴重制約著12、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3.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生態環境惡化是以水土流失為主要特征的,項目區水土流失嚴重,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日趨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十分寶貴的水土資源大量流失,而且還可引起洪災泛濫,干旱缺水等現象的發生,使糧食產量降低,地區貧困等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不斷產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建國以來,項目區內的廣大干部和群眾雖然多次開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們水土保持意識淡化,人為破壞及資金缺乏,項目區生態環境仍日益惡化,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困難。因此為了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適應國家提高農業生產力、積13、極建設小康新農村的政策,開展項目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是必需的。3.3項目建設的可行性1、建設條件(1)依據國家綜合治理小流域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的政策;(2)依據國家扶持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3)伊通縣景臺鎮政府的高度重視,積極請示上級主管部門和有關業務部門,迫切要求上級領導給予建設項目的早日批復;(4)項目區群眾想早日改變家鄉面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主動投工投勞的高漲熱情;(5)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伊通縣水利局、水利勘測設計院等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6)項目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2、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21世14、紀的主題,而水土保持與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水土保持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水土資源,而我們有限的水土資源卻遭受嚴重的流失,并在不斷的退化、減少,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任憑水土流失繼續惡化,或等破壞以后再治理,那就將會付出更沉重的代價,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土之不存,人將附焉”更何談可持續發展。3、項目建設的技術支持 在項目區開發治理工作中,依靠科學技術不斷地開拓自然資源的利用空間,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探索科學配套的管理機制,推進高產、高效、優質的水土保持生態農業和水土保持產業的發展。4、項目建設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 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內水土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15、開發,糧食產量和人均收入和勞動生產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林木植被覆蓋率的大幅度提高,減輕了項目區水土流失危害,同時起到了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抑制干旱、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林、副、魚各業協調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無論從政府、群眾的支持上、技術措施上,還是從社會經濟生態角度等方面都證明開展此項目是切實可行的。 第四章水資源評價及供需平衡分析4.1項目區水資源概況項目區水資源為地表水資源 4.2供需平衡分區 項目區有農村居民用水、農業用水、林果業用水、漁業用水。年需水量預測11萬立方米。而天然來16、水量經水文計算為10萬立方米,基本趨于平衡。水資源量適合項目發展需要。 4.3項目區設計水平年(P=50%,P=75%)可供水量、供需水量及預測供需平衡分析 項目區設計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保證率50%)情況下,可供水量為10萬立方米 ,4月、5月份播種和植樹期為干旱期,故應建塘壩攔蓄雨水,以保證農業及林果業生長的需要。 第五章 規劃設計 5.1指導思想 該項目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預防為主,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治管結合,突出效益;充分利用水土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率,發展農村經濟,為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服務。 5.2選項原則 以整個項目區為規劃對象,以項目區四周分水嶺為界,不受17、行政區劃的限制,從分水嶺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溝到干溝,從上游到下游,全面規劃,統籌治理,建成集中連片、完整的防御體系。 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在宜林的荒地上栽種經濟林;根據防洪、灌溉需要建設塘壩;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使工程措施、農業措施與林業措施相結合,治理保護與發開發利用相結合。根據各類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設防地布置各項治理措施,通過這些措施達到10000畝作物旱能澆、澇能排。而各類治理措施的產品又必須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并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普通玉米改為玉米制種,解決群眾糧食種植結構問題,通過營造經濟林,解決生態綜合治理,18、防治水土流失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經濟效益等問題。并與項目區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建成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5.3建設標準 (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996);(2)水利水電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大綱;(3)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4)防洪標準(ZB50201-94);(5)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01);(6)水工隧洞設計規范(SL279-2002);(7)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SL73-95);(8)四平地區簡易水文手冊;(9)1980年版1:519、0000軍委圖;(10)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11)水利部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304-98);(1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5.4建設規模和規劃布局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地貌特點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發展,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中心,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林業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從上到下設計水土保持防護體系,以遏制水土流失的繼續發展,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00畝,占項目區總面積的51%,治理程度達100%。一、坡耕地治理工程:保土耕作,種植優質玉米制種7400畝。二、旱田改造為水田工程200畝。三、溝道治理工程:修建塘壩一座,設計標準為10年一遇洪水設20、計,20年一遇洪水校核。四、小型蓄排引水工程:修建田間排水溝5km。五、林業工程:營造經濟林2400畝。6開發任務和建設內容6.1開發任務 項目區規劃以治理荒山、荒坡、溝壑、坡耕地和疏林地改造為主要方向,堅持自上而下、先坡后溝的原則進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6.1.1改造坡耕地 通過對項目去內坡耕地進行修筑地埂、植物帶和采取保土耕作等措施達到改良土壤、增厚土層。以改變坡耕地的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度,使之既能蓄水又能便于耕作。減輕水土流失,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6.1.2荒地開發 針對項目區荒地及蔬林地進行水土保持林業措施規劃,21、以減輕或制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發展以林果為主導產品的商品經濟,增加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6.1.3防洪、灌溉 1、防洪 洪水主要是暴雨形成的。近幾年受亞熱帶高壓、副高壓氣旋的影響,本地區降水量豐富。每至夏季汛期來臨,洪水陡漲陡落,又沒有具體的防洪措施,很多村屯遭受洪水的災害。大面積農田被淹,很多房屋、牲畜及村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通訊線路、供電線路及公路被洪水沖毀,給國家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在此地建塘壩一座,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設計洪水,20年一遇校核洪水。防洪主要保護對象為景臺鎮綠化村及附近村屯的農田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通訊線路、供電線路和公路交通等的安全。 2、灌溉 塘壩建成后22、,可擴大灌溉面積200畝,塘壩下游將形成以灌溉洞尾水渠為主干渠的灌區,干渠兩側將被開發成水田,土地利用率大大增加,充分利用水利資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6.2建設內容6.2.1水利措施6.2.1.1塘壩設計1、水文計算 1)徑流特征本地區徑流形成主要以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和泉水形成的地表徑流為主。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50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75萬m3。2)洪水特性本流域屬低山丘陵區,洪水是由暴雨形成的,造成洪災主要是夏汛,一般發生在7月、8月兩月份,洪水過程多為單峰,陡漲陡落,歷時最長為3天,一般為1天。設計年徑流量18.75萬m3 ,設計洪水總量為9.56萬m3。3)設計洪水及水庫庫容的23、推求(1)集雨面積由1:5萬軍委圖上量得該塘壩上游集雨面積為1.25km2。(2)水位面積和水位庫容關系曲線水位面積和水位庫容關系曲線表(3)水庫庫容推求根據四平地區簡易水文手冊計算水庫庫容。泄洪灌溉洞設計流量式中:Qp洪峰流量m3/s;洪峰流量模數,查表九為7.5;F集水面積km2;n指數取0.7。代入數據得:。年徑流量計算正常年徑流量(萬m3)=年徑流深(mm)集水面積0.1,查表五年徑流深為150mm,代入上式得。洪水總量查表三暴雨量為139mm,查表四洪水徑流系數為0.55,代入上式得。死庫容死庫容=死庫容系數多年平均徑流量 死庫容系數一般采用0.010.02之間,本次設計采用0.0224、。興利庫容興利庫容=調節系數年徑流量調節系數分多年調節和年調節,本工程為年調節,調節系數采用0.6。興利庫容=0.618.75=11.25萬m3。共用庫容共用庫容一般占興利庫容的40%50%,本次采用40%。共用庫容=11.2540%=4.5萬m3。防洪庫容防洪庫容=3/4(死庫容+興利庫容) =3/4(0.375+11.25) =8.72萬m3。最大庫容最大庫容=死庫容+興利庫容+(防洪庫容共用庫容) =0.375+11.25+(8.724.5) =15.85萬m3。4)水庫特性指標最高洪水位323.9m,相應庫容15.85萬m3。死水位317.34m,相應庫容0.375萬m3。正常蓄水位325、22.91m,相應庫容11.63萬m3。汛期限制水位321.37m,相應庫容6.75萬m3。設計最大壩高9.7m。該水庫以防洪、灌溉、養魚等綜合利用為主,養魚1萬尾,每尾需1m3水,確定洞底高程318.0m。2工程規模 設計塘壩等級為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塘壩主要由土壩、泄洪灌溉洞組成。土壩為粘土心墻壩,壩長124 m,最大壩高9.7m,壩頂高程為324.7 m,壩頂寬4m。 泄洪灌溉洞設計為鋼筋砼結構,進口斷面尺寸為1.2m1.2m,洞身斷面尺寸為1.2m1.6m無壓涵洞。工程選址 1)工程等級和設計標準本工程設計等別為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設計洪水為1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為20年一26、遇。2)壩址選擇 (1)壩址選擇在兩條山谷之間較狹窄的部位。這樣壩線短,工程量小;而且此處兩岸壩端有足夠的高度,滿足建壩高程的需要。 (2)由于此處無較大的地質構造問題,壩基選擇在堅實的黃土層上。 (3)壩址附近有足夠數量的符合設計要求的黃粘土和粉質壤土料場,而且便于開采和運輸。(4)壩址右端基礎滿足布置泄洪灌溉洞。經實地勘查測量,進行多方案分析比較,確定此方案比較合理。壩型與工程總體布置 1)壩型選擇由于附近黃粘土儲量豐富,開采運輸方便,并且為大壩防滲安全考慮,選擇粘土心墻壩較粉質粘土均質壩更為安全合理。 2)工程總體布置 由于壩址區自然地理條件較好,該工程總體布置較為理想,壩址座落于黃土層27、,有利于建筑物的安全,泄洪灌溉洞布置在壩右側,借助天然河道排水通暢,出口尾水渠即是原天然河道,便于汛期渲泄洪水和水田生長期滿足兩岸灌溉用水的需要。主要建筑物方案1)土壩設計方案 設計壩長124m,壩頂寬4m,壩頂高程為324.70m,最大壩高為9.7m,上游坡比為1:2.5,下游坡比為1:2。 (1)粘土心墻設計 為保證大壩安全,壩內設計防滲粘土心墻。心墻采用防滲效果良好的粘性土質,壩基下為倒梯型基礎,壩內為與倒梯型基礎相連接的正梯型心墻。心墻兩側采用粉質壤土逐層碾壓形成壩殼。 粘土心墻基礎頂寬8.28m,底寬2m,高2m,邊坡比為1:1.82。 粘土心墻頂寬1m,底寬8.28m,高9.1m,28、邊坡比為1:0.4。 (2)護坡設計 采用干砌石護坡,干砌石厚度0.3m,下設碎石墊層0.10m,碎石墊層下鋪一層400g/m2的無紡布做反濾。 (3)大壩拋石鎮腳設計 在壩上游坡腳處開挖梯形齒槽做拋石鎮腳,以免壩坡下滑。頂寬1.5m,底寬0.5m,深0.5m。邊坡比為1:1。 2)泄洪灌溉洞設計方案 泄洪灌溉洞是由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陡坡段、消力池段、海漫段組成。 (1)進口段:鋼筋混凝土八字型翼墻,底板高程318.00m,長3.5m,底寬由2m漸變到1m,底板厚0.4m,翼墻頂寬0.3m。 (2)閘室段:閘室段長3m,底板厚0.5m,豎井內部凈尺寸為2.0m2.0m,外緣尺寸2.4m229、.4m。閘臺高程324.7m,啟閉機室建筑面積2.8m2.8m。閘臺面積5m5m,閘門孔口1.2m1.2m。(3)洞身段:洞身長24m,底坡比降1/50,過水斷面1.2m1.6m,頂板厚0.2m,底板厚0.2m,側壁厚0.2m,伸縮縫止水采用橡皮止水。 (4)陡坡段:鋼筋混凝土U型槽結構,長3m,跌差1.5m,底寬由1.2m擴散到2m。墻高2.66m。 (5)消力池:鋼筋混凝土U型槽結構,長8m,寬2m,坎高0.5m。 (6)海漫段:采用梯形斷面,干砌石護坡結構,底寬2 m,長度15m。干砌石厚0.3 m,墊層厚0.2 m。 (7)工作橋長10.24m,橋寬1.6m,T型梁框架結構。 6金屬結30、構設備及安裝工程1)配電工程 塘壩配電在附近的綠化村接引高壓線路2km,并配置20KVA變壓器及附屬設備。 為保證防洪安全和正常管理需要,配置備用電源15kW柴油發電機組及其附屬設備。 2)金屬結構 泄洪灌溉洞配置工作閘門和檢修閘門各1扇,均為1.4m1.4m平板鑄鐵閘門,配置5噸手、電兩用螺桿式啟閉機1臺。7主要工程量該工程綜合工程量為18705m3。其中:挖方448m3,填方17028m3,干砌石737m3,碎石379m3,鋼筋混凝土110m3 ,砼3m3。無紡布1946m2。6.2.1.2小型蓄排水工程設計 設計排水溝5km。底寬0.5m,邊坡1:1,溝深0.8m。排水流量0.8 m3/31、s。土方量5200 m3。6.2.2農業措施1、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增厚土層、培肥地力、客土摻砂等。丘陵山區補助30元/畝;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等按每畝施肥100公斤補助25元。共補助55元/畝,7400畝旱田,總計補助40.7萬元。2、購良種:主要為玉米制種和水稻良種,按普通品種與優良品種之差價給予補助,一般玉米種每畝投種4公斤,差價2元;水稻每畝投種5公斤,差價2.5元。玉米制種7400畝,補助總計為1.48萬元;水稻200畝,補助總計為500元。6.2.3林業措施 水土保持經濟林載植在背風向陽的山坡地帶,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并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項目區內荒地改造成水土保持林。種植經濟林樹種:李子、南國梨、123蘋果。經濟林密度:株行距3m4m,種植面積2400畝,苗木量13.34萬株,工程量13.5萬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