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縣南瓜沖水庫除險加固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奈何
編號:585344
2022-09-16
13頁
94.54KB
1、安仁縣南瓜沖水庫除險加固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目 錄文字報告部分一、 概述(一)工程概況(二)勘察目的與任務要求(三)本次勘察執行的技術標準(四)勘察方法、工程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五)勘察質量評述二、庫區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一)工程地質條件(二)工程地質條件評價三、壩址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一)工程地質條件(二)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四、結論與建議(一)結論(二)建議圖表附件圖表名稱單位數量1、南瓜沖水庫主壩鉆孔位置平面圖張 12、工程地質剖面圖張13、工程地質柱狀圖張54、標貫試驗成果表張15、巖石成果表張16、工程勘察現場見正報告張27、勘察任務書張1一、概述(一)工程概況南瓜沖水庫位于安仁縣東北部禾市2、鄉泗江村,距安仁縣城約14km。始建成于1979年冬。水庫設計集雨面積約為3.9km。水庫正常蓄水庫容約為34萬m,壩型為斜墻土石混合壩,壩高約為22米,壩頂長約為100m,壩頂寬4.0m,屬小()型水庫,等工程。工程任務為農田灌溉,設計灌溉面積700畝。(二)勘察目的與任務要求我院受業主委托承擔該水庫的地質勘察任務。其具體要求為:1、調查水庫的區域地質情況:2、調查水庫庫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并就壩體穩定,壩體滲漏等工程地質條件作出評價:3、查明壩體填筑土及壩基各巖土的地層巖性、埋藏深度、物理力學性質、滲透特性。并就壩址邊坡穩定性,壩基穩定性、大壩滲漏等工程地質條件作出評價。4、查明、分析壩體、3、壩基病害的分布情況、類型及成因,評價其危害程度,為除險加固設計提出建議及相關地質參數。(三)本次勘察執行的技術標準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規范 (SL55-2005)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5002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01)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規范(SL251-2000)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 (SL274-2001)土工試驗方法標準 (GB/T50123-1999)建筑工程鉆探技術標準 (JGJ87-92)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 (JGJ89-92)(四)勘察方法、工程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勘察共布設鉆孔5個,采用XY-1型鉆機1臺,回轉鉆進,進行現場標準貫4、入試驗,采取巖土試樣進行室內試驗。鉆探嚴格控制回次進尺,除對巖石采用沖洗液回轉鉆進,其余地層均采用回轉干鉆鉆進,確保巖土芯采取率。并按采取的巖土芯結合鉆進情況進行地層鑒定、分層與描述。鉆孔口徑一般不小于75mm,本次鉆孔口徑為91mm ,并滿足取樣的要求。鉆探操作的具體方法按現行標準建筑工程鉆探技術標準(JGJ87-92)進行。1、取樣與原位測試工作原狀土樣取樣的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現行標準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JGJ89-92)執行。標準貫入試驗采用導向桿變徑自動脫鉤的自動落錘法進行錘擊,錘重為63.5kg,落距為76cm,錘擊過程盡可能減少導向桿與錘間的摩阻力,避免錘擊時的偏心和側向晃動,保持5、貫入器或觸探頭、探桿、導向桿聯接后的垂直度。標準貫入試驗時,貫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開始記錄每打入10cm錘擊數,累計打入30cm的錘擊數為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N。2、勘察工作量受建設方委托,我方于2011年3月2日2011年03月4日對場地進行野外鉆探,2011年03月08日室內試驗及成果整理出圖,完成工作量見下:鉆孔5個,總進尺112.30米。室內土工試驗6組。巖石試驗6組。水質分析2組。鉆孔注水試驗23次5孔。鉆孔壓水試驗5次5孔。標準貫入試驗20次。測量地下水位6孔/次。鉆孔封孔112.30m。(五)勘察質量評述本次勘察嚴格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中小型水利水6、電工程勘察規范(SL55-2005)進行鉆孔布設、鉆探施工、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各項指標及參數均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勘察成果可作為設計依據。二、庫區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一)地形地貌本庫區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為主,庫區四面環山,地形復雜,地面高程為135283m,水系呈樹枝狀流入庫區內。(二)地質構造通過現場地質調查,庫區內無明顯斷裂斷裂通過、無大的褶皺構造,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穩定。(三)水文地質條件庫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塊狀巖類裂隙水,均受大氣降水補給。第四系松散巖層厚度較薄,沖洪積碎石土層內孔隙水儲量豐富,殘破積粘性土內的孔隙水儲量不豐富,水位均受季7、節影響大,塊狀巖類裂隙水賦存于塊狀砂巖裂隙內,由于庫區裂隙發育程度為強裂隙性,故塊狀巖類裂隙水儲量豐富。(四)工程地質條件評價1、水庫滲漏庫周山體寬厚連綿,庫岸、庫底巖體透水性較弱,由于庫區內無明顯斷裂通過,巖體裂隙發育程度為強裂隙性,但庫岸山體寬厚,庫岸、庫底不可能存在裂隙相互連通的通向庫外的滲透通道,因而水庫不存在有大規模的滲漏問題。2、庫岸穩定庫岸為完整中風化砂巖體及第四系殘破積礫質粘性土層。砂巖強度較高,抗風化能力較強。殘破積礫質粘性土物理力學性質較好,正常蓄水位以上植被茂盛。整個水庫暫未發現大規模、連續的危險滑動面存在。水庫庫岸基本穩定。3、水庫淤積庫區坡度較緩,植被覆蓋率較高,地層8、基巖為泥質粉砂巖,巖石抗風化能力較強,殘破積層較薄,可共水土流失的碎屑物較少。在雨季地表徑流將會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是水庫淤積的主要物質來源,但體積不大。三、壩址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一)壩址工程地質條件1、地形地貌南瓜沖水庫壩址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兩岸山體不對稱,右岸山體低矮,左岸山體寬厚渾圓,地表高程155168m。2、地層巖性根據鉆探揭露,壩體巖土層按其成分、成因、物理力學性質等的不同自上而下分為三層,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壩體填土,紅褐色棕紅色,其主要由粘土及強風化砂巖碎塊填筑而成,堅硬狀態,干強度及韌性高,無搖震反應,粒徑大于5mm的礫石含量約為60%。2、粉質粘土:(Q49、al+el)黃褐-褐色,為砂巖風化殘積、坡積而成,稍濕濕,較緊密,呈硬可塑狀態,粘性一般,搖震反應無,切面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其物理力學性質詳見(土的基本力學性質試驗成果表),標貫為7-12擊,中等壓縮性。其頂部有約40cm的黑色松散表土含腐敗植物根系。3、泥質粉砂巖:紅褐色,巖石堅硬,巖芯呈柱-短柱狀,較完整,塊狀構造,巖石呈中-微風化狀態,屬較硬巖石,裂隙較發育,部分鉆孔巖芯呈碎塊狀。 (二)水文地質特征 壩址區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孔隙水賦存于第四系殘破積礫質粘性土層中,接受大氣的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地下水水量不大,水力坡度小,徑流緩慢,巖溶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巖土分10、界面與巖石裂隙中,場地巖溶欠發育巖溶裂隙水水量欠豐,水量變幅不大,主要接受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勘察時測得巖溶裂隙水其水頭埋深為4.5米左右。與水庫水位持平。(三)巖土層參數的統計分析1、原位測試本次勘察共進行了標貫試驗20次。除極少次試驗有異常外,均能較好地反映了土的稠度狀態,對于粘土的稠度狀態及密實度都能與室內土工試驗及鉆探情況相對應。土層標準貫入試驗校正后錘擊數數理統計見下表。統計項目統計指標標準貫入試驗修正錘擊數填土粘土樣本數146范圍值平均值6.37.9標準差0.680.7變異系數0.120.09標準值6.77.5 本次勘察在場地主要持力層地層中采取原狀土樣6件進行室內土工試驗,從試驗結11、果分析,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狀與鉆探、原位測試、土層變化情況基本一致。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統計如下表;項目指標巖土名稱含水量密度比重孔隙比飽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數液性指數壓縮模量12壓縮系數12固快C固快-粘土(%)(g/cm3)-(%)(%)(%)(%)(%)(%)(MPa)(MPa-1)(kPa)(。)統計數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標準值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土工試驗綜合成果表巖石室內試驗綜合成果表 統計項目統計指標巖石單軸抗壓強度泥質粉砂巖樣本數范圍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標準值各巖土層注水、壓水試驗成果表孔號孔深段長滲透系數(cm/s)或透水率q(Lu)試驗層位試驗 方法ZK10-55.0212、.0610-5填土注水5-105.09.8110-5填土注水10-155.06.5910-5填土注水15-19.84.84.6810-5填土注水0.71.6810-5粉質粘土注水3.01.53泥質粉砂巖壓水ZK20-55.02.3310-5填土注水5-105.06.7510-5填土注水10-155.08.5610-5填土注水15-17.95.07.4310-5填土注水1.82.0210-5粉質粘土注水2.26.53泥質粉砂巖壓水ZK30-55.05.2210-5填土注水5-105.07.6910-5填土注水10-155.09.4510-5填土注水15-17.22.22.1910-5填土注水2.13、91.6810-5粉質粘土注水2.26.14泥質粉砂巖壓水ZK40-55.03.3610-5填土注水5-105.05.2110-5填土注水10-15.95.97.7610-5填土注水3.91.0910-5粉質粘土注水2.72.63泥質粉砂巖壓水ZK50-55.03.2410-5填土注水5-105.06.3910-5填土注水10-14.84.82.6710-5填土注水3.53.1210-5粘土注水3.34.21泥質粉砂巖壓水(四)工程地質條件評價1、大壩滲漏分析根據注水試驗成果顯示,壩體填土滲透系數為9.45105-2.06105平均為3.52105,為中等透水層,。壩體滲漏及壩基與壩體殘積土接14、觸部位存在一定的滲漏問題。壩體滲漏的主要原因的因為壩體填土為砂巖殘破積礫質粘性土及砂巖全風化土中大于5mm的礫石含量高,粘粒含量相對較低,土顆粒的孔隙較大,滲透系數大。壩體于壩基接觸部位滲透的主要原因為壩體修建時未進行清基,鉆探過程中殘破積層頂部有約0.4m的黑色松散表土揭露,壩體與壩基結合不緊密。大壩滲漏對水庫的安全運行影響程度較大。2、壩基穩定性評價壩基巖性簡單,有第四系殘破積礫質粘性土和砂巖組成。殘破積層屬中等壓縮性土,以弱透水性為主,泥質粉砂巖裂隙較為發育,但無斷層通過,裂隙連通性差,均為弱透水層。滲漏破壞對壩基影響較小。四、結論與建議1、結論庫區主要地層為第四系殘坡積礫質粘性土及泥質15、粉砂巖,不存在庫岸失穩、水庫淤積、庫岸和庫底滲漏問題。通過注水、壓水試驗確定壩體填土為中等透水層,壩基填土及壩體填土與壩基殘破積土接觸部位存在一定的滲漏問題。大壩滲漏與壩基的接觸面滲漏為主。大壩下游坡度較陡,大壩滲漏對水庫的安全存在一定的影響。2、建議1、增設大壩水位計、量水堰等觀測、監測設施,修建水庫哨所加強水庫的觀測、監測工作。2、鑒于大壩滲漏部位位于壩體及壩體與壩基接觸部位,根據實際情況及防滲加固經驗,灌漿防滲不能有效解決滲漏問題。由于壩體以下壩基巖土均為弱透水層,建議采用高壓旋噴樁對大壩進行防滲加固,高壓旋噴樁應進入壩基殘破積層一定深度。3、壩體下游坡較陡,坡比較大達到相對不透水層,雖然邊坡穩定,無變形、滑塌現象,但坡度較陡,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建議對壩體加寬培厚,以放緩下游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