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防洪堤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奈何
編號:585481
2022-09-16
18頁
167.04KB
1、塔里木河防洪堤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2號塔里木大橋間塔里木大道至河岸范圍)目 錄1 引言11.1 工程概況11.2 勘察任務11.3 勘察技術要求11.4 勘察方法21.5 完成工作量22 區域地質概況32.1 地形地貌32.2 地層巖性32.3 氣象特征及水文地質條件32.4 地質構造、地震及穩定性評價43 堤防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53.1 基本地質條件征53.2 土體的物理力學特征63.3 土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83.4 堤防地基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83.5 堤防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評價114 天然建筑材料124.1 砂礫石料料場地概況134.2 堤身填筑料及質量評價154.3 第一灣塊石料場12、51 引言1.1 工程概況設計為塔里木河的一級河流,工程區位于塔里木河上游阿拉爾市左岸。工程區有塔里木大道、濱河大道公路相通,交通較為方便。工程區全長近7km。初擬堤型為護坡式堤工程設計,洪水標準為20年一遇,堤防工程級別為級。我院于2013年10月中旬進場開展地勘、試驗工作,11月上旬完成地勘外業工作,2013年11月完成內業整編工作1.2 勘察任務(1)查明堤基地質結構,特殊土層、粗粒土層及腐植土層等的分布、厚度及性狀。(2)查明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質及其對砼的腐蝕性。(3)基本查明堤線附近埋藏的古河道、古沖溝、淵、潭、塘等的性狀、位置、分布范圍,分析其對堤基滲漏、穩定的影響。(4)確定堤基3、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滲透性參數。(5)對堤基的滲漏、滲透穩定、抗滑穩定等問題進行評價,并對堤線進行工程地質分段及評價,提出處理措施的建議。(6)進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1.3 勘察技術要求根據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有關規程規范及設計意圖,本次勘察的主要技術依據是:(1)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L188-2005)(2)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L188-2005)(3)土工試驗工程(SL237-1999)(4)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L55-93)(5)水利水電鉆探規程(SL291-2003)(6)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規程(SL251-2000)(7)本次勘察沿設計4、擬定的堤防軸線布置勘探線和勘探點。1.4 勘察方法(1)工程地質測繪測繪漫灘寬度及岸坡的形態、坡高、坡度等微地貌特征,查明土層分布范圍及工程地質特性;透水層及相對隔水層的分布特征及埋藏條件,應特別注意細粒土層中砂土夾層的類型、厚度、性狀等。(2)勘探及試驗鉆探。查明地基巖性、結構及其分布特性、透水特征。坑探。采取挖坑及剝槽的方法查明淺部覆蓋層特征,保證取土質量。原位測試。對卵礫石夾砂層進行N63.5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和標準貫入試驗,評價砂層、土層的結構特征、變形參數、地基承載力等。室內試驗。對地基巖、土層進行天然含水量、天然容重的測定,并測其級配以及物理力學試驗。(3)測量采取全站儀測定鉆孔5、位置、孔口高程和進行平、剖面地質測繪。坐標系統為北京坐標系、高程系統為1956黃海高程系。1.5 完成工作量勘察期間,對堤防工程進行了平、剖面工程地質測繪,并布置了適量的取芯鉆探和動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坑探以及取樣試驗工作,本階段完成主要地勘、試驗工作量見表1.5-1。表1.5-1 主要地勘、試驗工作量表項 目工 作 內 容單 位數 量地質測繪區域地質調查與復核(1/200000)km2321.4防洪堤平面地質測繪(1/1000)km21.78防洪堤剖面地質測繪(1/5001/1000)km /條4.17/8勘探坑探M3/個18.0/6機動取芯鉆探m/孔134.6/4試驗標貫試驗組4N63.6、5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m/孔171.3/15孔內注水試驗段9地基砂礫料常規試驗組6水化試驗組3天然建材砂礫料詳查平面地質測繪(1/2000)km20.2料場剖面地質測繪1/20001/200km /條1.2/11/500km /條1.2/6勘 探坑探m/個35.81/10填筑用砂礫料常規試驗組6砼骨料常規試驗組62 區域地質概況2.1 地形地貌塔里木河谷底寬緩,寬約4002000m,河流叉溝多,兩岸為一級階地階面緩輕現在河床偏下游,階面一般高出枯期水位約25m,河床中分布心灘、邊灘,牛軛湖發育,蛇曲明顯,具游蕩性河谷地貌特征,谷坡較緩,坡角1020。2.2 地層巖性黃灰色砂土及灰、灰黑色巖土、7、等構成,厚度大于142.60m,除渾園狀土丘外,未見基巖直接裸露,被第四系沼澤草甸覆蓋;河谷谷底地勢平坦,分布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堆積物。其兩側一級階地表層分布厚0.42.1m的泥炭土及草甸土,有機質及腐植質含量高。2.3 氣象特征及水文地質條件 氣象特征工區內屬典型的干旱型氣候,垂直分帶明顯,氣候差異顯著。汛期510月,而123月幾乎無降水量。多年平均氣溫0.7,極端最高氣溫35.5,極端最低氣溫29.9,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9mm,多年平均蒸發量8461.7mm,多年平均相對濕度15,多年平均風速3.8ms,多年平均日照天數360日,日照百分比85,最大凍土深度101cm。日照充沛,日溫8、差較大,干季大風日多。綜上氣候條件,存在以下工程地質問題:(1)工程區范圍存在季節性凍土,實測最大凍土深度101cm。(2)工程所在地區氣候寒冷、寒凍期較一般地區長,將使裸露的砼構筑物常年處于強烈的寒凍鹽堿風化作用之中,建議在設計時采取適當措施予以防治。在砼施工時也應考慮冬節施工情況。2.3.2 水文地質條件區內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按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及含水層空隙的性質把地下水類型分為孔隙潛水及滯留水兩大類:(1)地下滯留水分布受地形貌、地層土性、風化卸荷等因素的影響,分布于土體內的裂隙中,地下水較貧乏且水量受季節變化較大,連通性差,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以下降泉或間歇性下降泉排泄于溝谷或河中。(29、)孔隙潛水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河兩岸階地、古河道、漫灘及河床,主要含水層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中;其含水層厚度較厚且變化較大,沿兩岸呈帶狀分布,地下水水位受季節變化,變幅明顯受河水控制。總體來講地下水在上游接受河水和降水補給并向下游河床排泄。2.4 地質構造、地震及穩定性評價地震活動主要表現為邊界斷裂及其以外的活動斷裂地震對本區的波及影響。地塊邊界斷裂及其以外的活動斷裂所發地震震級66.9級11次,大于7級有6次。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01)及其第1、2號修改單資料: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區域構造穩定性好。3 堤防地基的工程地10、質條件3.1 基本地質條件征(1)地形地貌工區內第四系松散堆積層深厚,分布廣泛。工區河段河曲明顯,河谷谷底寬緩,漫灘和階地發育,河谷覆蓋層深厚,枯水期河水寬200471m,河谷谷底開闊。兩岸為一級階地,階面寬緩平坦,緩傾河床及下游,階地前緣以小坎與河床相接,在河水沖淘下局部垮塌較嚴重,岸坡形態不規則。河床位于谷底中央偏左,河水深0.41.8m,河床沿線見邊灘及心灘分布,時有叉溝出現,河床形態不規則。(2)地層巖性堤基沿線地層巖性簡單,除公路及橋梁附近分布少量的人工堆積物外,均為第四系沖、洪積堆積物,厚度大。沖、洪積又可由新到老為以下幾層: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河流沖積、洪積堆積層,主要成分為砂,層厚11、0.22.5m。該層為松散稍密結構。第四系全新統近代河流沖積洪積堆積層,該層厚度大,根據現場地質勘探成果由上至下又可分為如下幾層:草甸土層:該層分布于現代河床兩岸階地,層厚0.52.1m。純砂層:據鉆孔揭示,該層為粉細沙,厚3.78.3m。砂礫層:該層結構較為松散,厚大于20m。(3)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區內水文地質條件較為簡單,地下水按含水層性質及埋藏條件,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地層中的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階地及河漫灘等松散堆積層孔隙中,其中以級階地和河漫灘含水較豐富,地下水位一般埋深25m。孔隙潛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地表水補給,水量隨季節性變幅較大,排泄于河流中。為了查明工區水腐蝕性情況,在工區取水樣12、進行水質與腐蝕分析,試驗成果見表3.1-1。表3.1-1 水質分析成果及評價表水類型HCO3含量/(mmol/l)侵蝕性CO2含量/(mg/l)SO4含量/(mg/l)Na含量/(mg/l)PH值水的化學類型腐蝕性評 價地表水(SY1)12.310.0137.4624.137.3HCO3Ca(Na+K)腐蝕性地下水(SY2)11.8110.9151.4023.526.6HCO3SO4Ca(Na+K)地表水(SY3)12.280.0138.3424.567.3HCO3Ca(Na+K)環境水對砼無腐蝕性判斷標準11.0715250(普通水泥)6.5水質分析成果表明:區內河水水化學類型分別為重碳酸硫13、酸鈣鉀鈉型水,據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環境水對混凝土腐蝕性評價標準判定,對任何水泥拌制的混凝土無腐蝕性。(5)物理地質現象區內廣泛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積層,未見大的滑坡、崩塌等不利的物理地質現象;僅在河水沖刷下存在小規模塌岸。3.2 土體的物理力學特征工區主要存在以下土層:(1)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河流沖積洪積堆積層該層全為松散堆積之砂層,厚度03.2m不等。該層結構松散,承載力低,不宜作為堤基持力層,建議清除。(2)第四系全新統近代河流沖積洪積堆積層該層可細分為以下幾層草甸土。草甸土層由粉土與植物系須相(或腐植物)拌后而成,其干密度低,孔隙率高,孔隙比大,遇水易軟化泥化,壓縮性高,變形大,抗剪強度14、低,受氣溫變化存在凍融問題。純砂層。據現場地質測繪和鉆孔資料表明,該層厚度3.78.3m,該層局部含有厚0.030.1m的灰色粉土粉砂透鏡體。根據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資料,該層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N63.5在59擊/10cm間,屬稍密中密層。其物理指標見試驗成果匯總表。砂夾礫石層。根據鉆孔資料,該層厚度大于20m,大部為砂夾礫石,礫石粒徑一般13cm,根據實驗資料,礫石含量約為21%。局部可達50%以上,根據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資料,該層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N63.5在大于8擊/10cm,屬中密層密實層。(1)土體的物理力學特性鑒于堤線位于級階地和漫灘上,為了查明覆蓋層物理力學性質,對覆蓋層進行了15、N63.5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和室內試驗。(2)全新統現代沖積洪積堆積層該層為砂層,厚度03.2m不等,該層結構較為松散,經N63.5重型動力觸探原位測試,該層錘擊數一般在15擊/10cm之間,屬松散堆積層,不宜作為堤基持力層,建議清除。(3)全新統近代沖積洪積堆積層表層草甸土。其干密度低,孔隙率高,孔隙比大,遇水易軟化泥化,壓縮性高,變形大,抗剪強度低,受氣溫變化存在凍融問題。且該層厚度薄,建議清除。砂層、砂夾礫石層。為了查明該層的物理力學特征,對該層做了標準貫入試驗和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其試驗成果列于別3.2-1和表3.2-2。表3.2-1 標準貫入試驗成果統計表試驗位置實測擊16、數/N標準貫入擊數/N承載力標準值fk/kPa孔號深度ZK15.22118.0316ZK23.71816.5302ZK34.31917.0325ZK42.61111243.7備注承載力采用經驗公式fk=-212+222N0.3表3.2-2 N63.5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成果統計表層位項目頻數范圍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標準值承載力標準值fk變形模量E0/擊/10cm/擊/10cmkPaMPaQ42al+pl砂75155.980.3820.500.8045.3220010Q41al+pl砂層342597.140.2910.680.9017.0928016砂夾礫石29891811.320.217、840.690.90211.4845028備注在統計中剔出了部分異常值(4)土體的滲透特征對覆蓋層進行現場注水試驗,滲透系數K=9.8210-41.0310-2cm/s,屬中強透水層。3.3 土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土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的確定以現場和室內試驗成果為依據,結合工程類比,并經綜合分析后,提出各類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見表3.3-1。表3.3-1 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建議數據表地層及巖性天然密度干密度抗剪強度變形強度允許坡降允許承載力邊坡比抗剪強度壓縮模量變形模量臨時永久內摩擦角凝聚力g/cm3MPaMPaMPaMPa草甸土1.301.401.1534.50.030.04230.0518、0.081:1.51:1.751:1.751:2.00砂夾礫石2.021.6728310222525270.200.250.260.32水上1:1水下1:1.5水上1:1水下1:1.5砂1.911.5524260161913150.250.300.200.26水上1:1水下1:1.5水上1:1水下1:1.53.4 堤防地基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防洪堤起于1號大橋止于2號大橋上游側,堤線走向東西順直,堤長6675m。防洪堤堤線位于I級階地前緣和漫灘上。據勘探及測繪,堤基單一結構。據堤基地質結構、堤線沿線的微地貌形態、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地基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等綜合考慮,堤基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屬C19、類。按沿線工程地質條件把防洪堤分為十二個工程地質段,下面以1號大橋設計樁號0點為堤線樁號K0+000,向上游為正,分段將其工程地質條件敘述如下: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第九段、第十一段(樁號分別為K0+000K0+718.69,K1+822.88K2+17.41,K3+119.5K4+198.9,K4+318.11K4+868.76,K4+957.23K5+234.25,K6+281.32K6+622.25):地貌上為級階地前緣,岸坡坡度3254。該幾段由上至下依次為草甸土、砂層、砂夾礫石層。表層大部為草甸土,草甸土厚0.52.1m(局部可達3M以上),孔隙比大,干密度低,含水量高,壓20、縮性特高,有機質含量高,抗剪強度極低,易受河水浸泡軟化泥化、沖、淘;加之本區處于高原丘陵區,海拔高程高,氣候寒冷,土體易受凍脹破壞,作堤基邊坡坡體穩定性差,作堤基基礎存在變形大,凍脹、融沉等問題,承載力低,不宜作堤基基礎,建議用清除處理。下部砂層為級階地砂層,黃褐色,厚度6.112.7m,據原位測試資料可知,該層除上部局部0.31.2m范圍內重型動力觸探擊數小于5擊/10cm,為松散外,其余擊數都在59擊/10cm之間,為稍密中密,標準貫入擊數在1118之間,具有一定承載力和抗剪強度,但厚度大,透水性強,抗滲性差,抗沖性差,存在的滲漏及滲透變形、抗沖差等工程地質問題,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之后可作21、為堤基持力層,且應將堤基至于最大沖刷深度和最大凍土深度以下。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可不考慮地震液化對工程的影響。第二段、第四段、第六段、第八段、第十段(樁號分別為K0+718.69K1+822.88,K2+17.41K3+119.5,K4+198.9K4+318.11,K4+868.76K4+957.23,K5+234.25K6+281.32):地貌上為級階地前緣坡腳和河漫灘結合處,該段由上至下依次為現代河流沖積洪積之松散砂層,近代河流沖積、洪積之稍密中密砂層以及近代河流沖積洪積之砂夾礫石層,根據勘探揭示:表層松散堆積砂層厚度0.23.3m,該層結構松散,22、重型動力觸探N63.5擊數多在14擊/10cm之間,承載力低,變形模量低,透水性強,抗沖性差,不宜作為堤基持力層,建議清楚,其下部的稍密中密砂層以及砂夾礫石層厚度大,根據原位測試資料,稍密中密砂層重型動力觸探N63.5擊數多在59擊/10cm之間,砂夾礫石重型動力觸探N63.5擊數大多8擊/10cm,為中密密實層,均具有一定的承載力和抗剪強度,但其滲透性強,抗沖性差,存在滲透變形等問題,采取一定的工程處理措施后可作為堤基基礎;且將基礎至于最大沖刷深度和最大凍土深度以下。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可不考慮地震液化對工程的影響。第十二段(樁號K6+622.25K623、+675.00):為提防尾部和2號大橋街頭段,該段位于級階地前緣,表層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組成的雜填土,雜填土下為階地表層的草甸土,草甸土下為砂層,砂層下為砂夾礫石層,如前所述,草甸土和雜填土工程性能差,建議清楚處理,其下的稍密中密砂層以及中密密實砂夾礫石層具有一定的承載力和抗剪強度,但存在滲透變形和抗沖刷等問題,建議采取適當的工程處理措施后將稍密中密砂層或中密密實砂夾礫石層作為堤基基礎,且將基礎置于最大沖刷深度和最大凍土深度以下。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可不考慮地震液化對工程的影響。綜上所述:總的來說,堤基存在滲漏及滲透穩定問題,建議將趾板嵌入稍密中密砂層24、砂夾礫石層中一定深度,并置于最大沖刷深度以下。面板進行抗沖刷防滲襯砌處理,堤內側坡腳設置排水溝,漫灘段由于地下水位較高,施工中加強排水措施。3.5 堤防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評價(1)堤基持力層的選擇河床、漫灘上部的砂層沉積年代較新,埋藏較淺,其結構較疏松,強度較低,且不宜作為堤基持力層,建議清除。級階地表層草甸干密度低,孔隙率高,孔隙比大,遇水易軟化泥化,壓縮性高,變形大,抗剪強度低,受氣溫變化存在凍融問題。建議清除,其下部砂層除局部為松散外,其余都為稍密中密層,具有一定的承載力和抗剪強度,但存在滲透變形和抗沖刷等問題,建議進行適當的工程處理措施之后將稍密中密砂層或者中密密實砂夾礫石層作為堤基25、持力層,趾板置于最大沖刷深度和最大凍土深度以下,并置于稍密中密砂層或砂夾礫石層中。(2)堤基抗滑穩定問題堤基抗滑穩定主要取決于趾板基礎砼與周圍土層接觸的強度,建議設計根據基礎砼與砂(砂夾礫石層)接觸面的抗剪強度建議值進行穩定性驗算,并根據驗算結果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3)滲漏及滲透變形問題根據試驗資料,堤基砂層細顆粒含量Pc=27.9%,據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1882005)附錄D條文說明,滲透變形類型為過渡型。允許滲透比降0.250.30。砂夾礫石細顆粒含量Pc=24.3%,據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1882005)附錄D條文說明,滲透變形類型為管涌。允許滲透比降為0.200.25。26、堤基土體滲水性強,堤基基面位于水下時,應加強排水。(4)抗沖刷穩定問題岸坡全為砂層和草甸土層,抗沖性差,在河水長期沖刷下,堤基易掏空,造成堤身失穩而垮塌。存在抗沖刷穩定問題。因此,采取抗沖刷處理措施是必要的。(5)不均勻變形由于堤基為砂層和砂夾礫石層,厚度不均,堤基存在一定的不均勻變形問題,建議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6)開挖基坑涌水和開挖邊坡穩定問題根據現場水文試驗資料,堤基土層滲透系數為K=9.8210-41.0310-2cm/s,為強透水層,開挖后大部分為土質邊坡,存在基坑涌水問題和開挖邊坡穩定問題,建議設計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7)地基土體液化問題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27、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可不考慮地震液化對工程的影響。4 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為混凝土粗、細骨料、砂礫石填筑料及防洪堤堤身護坡用塊石。塔里木河段未見符合粗骨料要求的料場,經調查,本次天然建筑材料勘察選用大漩水作為砂礫石料場,設計需用量為35806m3,大漩水料場按骨料及填筑料共用進行勘察,勘察精度為詳查。其料場勘察儲量和概況分別見表4.0-1和表4.0-2。表4.0-1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儲量一覽表勘察級別材 料 類 別設計需用量/m3完成勘察儲量/(104m3)勘察儲量倍比詳查混凝土粗骨料3880624.106.2混凝土細骨料砂礫石填筑料塊石料975510.5410.8表4.0-2 28、天然建筑材料各料場概況一覽表材料名稱料場名稱分布位置距工程區距離/km平均厚度/m有用層儲量/(104m3)剝離層體積/(104m3)有用層剝離層水上水下水上水下合計砂礫石料大漩水黃河左岸9.521無16.078.0324.100防洪堤漫灘及開挖料110.5無1.030.511.540塊石料第一灣第一灣黃河右岸11.7136.510.545.27從表4.0-1和表4.0-2中看出大漩水砂礫石料料場的勘察儲量為設計需用量的6.2倍,第一灣塊石料料場的勘察儲量是設計需用量的10.8,能夠滿足工程需用。4.1 砂礫石料料場地概況大漩水砂礫石料料場位于左岸,距防洪堤約109.5Km。砂礫石料場地貌上屬29、漫灘,料場長372m,寬216m,高出河水面04.5m。汛期洪水局部淹沒。有用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河流沖積層之砂卵礫石,根據勘探資料有用層平均計算厚度為3.0m,對應儲量為24.10104m3;砂礫石中含礫率一般為86.491.8%。礫石成分主要為花崗巖、變質砂巖、白云巖、閃長巖等,質地堅硬、強度高,磨圓度較好,分選性差;砂充填于卵礫石空隙中,砂的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及巖屑和少量云母。有碎石公路通向各工程區,交通方便。(1)大漩水砂礫石料作為砼骨料的儲量及質量評價料場粗骨料、細骨料及礫石分級儲量見表4.1-1。表4.1-1 混凝土粗骨料分級儲量表料場名稱天然儲量凈礫石儲量凈砂儲量含砂率礫石分級30、(mm)儲量/含礫率/%砂礫石水上水下合計1501508080404020205104m3%104m3大漩水16.078.0324.1023.864.3812.310.003.124.2512.487.16料場調查砼骨料總儲量24.10104m3,砂礫石中含砂率一般為8.213.6%,凈砂(層中砂)儲量為4.38104m3;凈礫石儲量為23.86104m3。料場砼粗、細骨料取樣進行了試驗。粗、細骨料主要試驗指標與質量技術要求對比分別見表4.1-2和表4.1-3。表4.1-2 混凝土粗骨料試驗指標與質量技術要求指標對比表試驗項目質量技術指標試驗指標評 價大漩水表觀密度/(g/cm3)2.602.31、71符合要求堆積密度/(g/cm3)1.61.81符合要求孔隙率/%4533.21符合要求吸水率/%2.50.26符合要求軟弱顆粒含量/%51.23符合要求含泥量/%10.38符合要求針片狀顆粒含量/%155.60符合要求SO3含量/%0.50.0912符合要求有機質含量淺于標準色遠淺于標準色符合要求粒度模數6.258.38.30符合要求輕物質含量/%不允許存在無符合要求表4.1-3 混凝土細骨料與質量技術要求對比表項目試驗指標技術要求評價大漩水表觀密度/(g/cm3)2.672.55符合要求堆積密度/(g/cm3)1.401.50略偏小孔隙率/%48.9040偏大云母含量/%0.012符合要32、求含泥量(粘粉粒)/%6.333略偏大SO3/%0.08282.55符合要求堆積密度/(g/cm3)1.541.50符合要求孔隙率/%39.440符合要求云母含量/%0.012符合要求含泥量(粘粉粒)/%2.363符合要求SO3/%0.08281符合要求有機質含量比色法淺于標準色淺于標準色符合要求輕物質含量/%0.511符合要求細度細度模數2.142.53.5符合要求平均粒徑0.410.360.50符合要求4.2 堤身填筑料及質量評價本階段對大漩水砂礫石填筑料取樣進行了現場級配試驗和室內物理性質常規試驗。填筑砂礫石料試驗指標與質量技術要求指標對比見表4.2-1。從表看:各主要指標符填筑砂礫石料33、用料要求。表4.2-1 填筑砂礫石料試驗指標與質量技術要求指標對比表試驗項目質量技術指標試驗指標評價備注礫石含量5mm至相當3/4填筑層厚度的顆粒在20%80%范圍內86.70%礫石含量略偏高,基本符合要求緊密密度2/(g/cm3)2.31/(g/cm3)含泥量8/%5.4內摩擦角30/33.2滲透系數110-3/(cm/s)據現場抽水試驗資料表明,滲透系數K=2.2610-12.5210-1(cm/s)。符合要求。應大于防滲體的50倍4.3 第一灣塊石料場第一灣塊石料場位于第一灣附近,距工程區約211.7Km,產地面積約8100m2,有用層為弱風化變質砂巖,有用層厚度約13m,有用層儲量約10.54104m3剝離層厚度約6.5m。表4.3-1 第一灣塊石料場物理力學試驗成果匯總表項 目顆粒密度干密度吸水率孔隙率飽 和抗壓強度軟化系數g/cm3%MPa弱風化變質砂巖2.712.444.536.7931.470.69塊石料技術要求2.430由表4.3-1可以看出,第一灣塊石料符合作為塊石料場的技術要求,但巖層產狀較陡,剝離層較厚,開采較為困難。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