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小區項目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85970
2022-09-16
17頁
145.91KB
1、.某小區項目巖 土 工 程 詳 細 勘 察 報 告1 工程概況XX公司擬在 XX市 XX路旁興建 XX工程,擬建建筑物為6 幢 20-30 層樓房及附屬2-5 層樓房,為框架結構樓房,建筑總高度99m,設 1 層地下室,開挖約 4.00 米,場區交通便利,大型施工設備可進場施工,場地東面為河涌(與基坑邊線相距約1218m),南面為空地(他人用地),西面為規劃道路,北面為規劃道路,擬采用樁基礎,擬建場地內地下無管線埋藏,上空無高壓線通過。2 勘察工作2.1 勘察目的、任務和依據XX公司委托我公司對擬建場地進行巖土工程詳細勘察。目的是為了查明場地內的巖土類型、分布、巖土性質、地下水基本情況及判定場2、地類別,對場地的穩定性、適宜性、地震效應作出評價,對地基持力層、基礎形式和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議,提供合理的巖土物理力學參數,為基礎的設計、基坑支護和施工提供巖土工程依據。按規范及甲方、設計方要求共布置69 個鉆孔,其中控制性孔32 個,一般性孔 37個。本次勘察以勘察合同及下列規范等為主要依據:國標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國標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省標錘擊式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程(DBJ/T 15-22-2008)省標靜壓預制混凝土樁基礎技術規程(DBJ/T 153、-91-2013)省標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 15-31-2003)省標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DBJ 15-38-2005)省標建筑基坑支護工程技術規程(DBJ/T 15-20-97).行標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2012)行標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 72-2004)行標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行標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本次工程勘察質量符合有關規范和設計要求,所提交資料可作為擬建建筑物基礎、基坑設計和施工的巖土工程依據。2.2 勘察要求委托方根據現行有關規范及設計要求提出以下勘察要求:(1)場地鉆孔孔深按規范要求4、進行終孔,控制性孔按相關要求取樣、做標準貫入試驗。(2)查明場地地層結構、地基巖土層分布規律及地層序列。(3)查明建筑物影響范圍內各巖土層的工程地質特征和物理力學性質,并提供相關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和地基巖土層的承載力特征值。(4)查明場地內及周圍的不良地質作用,評價場地的穩定性、適宜性及地震效應。(5)了解場地地下水基本情況。(6)提供基礎型式的建議及有關設計參數。2.3 鉆孔測量我公司以甲方提供的1:1000 總平面圖作為依據,結合甲方現場指定點,采用全站儀施放鉆孔,鉆孔坐標采用北京坐標系,以A點、B點計算各孔坐標,孔口高程采用黃海高程。2.4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鉆探采用北探 100型油5、壓鉆機,迴旋鉆進,開孔用清水鉆進,鉆進時采用套管或泥漿循環護壁,清洗孔底,回次進尺一般不大于2.5 米,終孔口徑不小于 91mm。土樣的采取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在鉆孔內取不同地段代表性土樣,采樣后及時妥善密封,防止濕度變化,并避免曝曬、水浸,在運輸中應避免強烈振動;水樣的采集為在鉆孔內取代表性水樣,場地范圍內取水樣不少于2 件;巖樣采集為利用鉆探巖芯進行.制作。其中淤泥質土、粉質粘土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質量等級為級。標準貫入試驗采用設備為自由落錘重63.5kg,落距 76cm及貫入器外徑 51mm 對開管。試驗孔采用回轉鉆進,并保持孔內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采用泥漿護壁,鉆至試驗標高以上15cm6、處,清除孔底殘土后再進行試驗;錘擊速率應小于30 擊/min,貫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開始記錄每打入10cm的錘擊數,累計打入30cm的錘擊數為標準貫入試驗擊數。勘察工作布置根據場地條件及甲方要求按序進行。2.5 勘察進程我公司接受任務后派出X臺鉆機進場施工,本次巖土工程的野外勘測施工日期為XX年 XX月 XX日XX年 XX月 XX日。土工試驗和水質分析由我公司檢測中心完成,于 XX年 XX月 XX日提供試驗報告。我公司于 XX年 XX月 XX日完成室內資料的整理工作,并提交詳細勘察報告。2.6 完成工作量鉆孔總數:69 個(控制性孔 32 個,一般性孔 37 個)鉆探進尺:2701.45 7、米取土樣:226 組取巖樣:14 組取水樣:3 個標準貫入試驗:450 次(剖面圖中標貫擊數為實測值,標貫修正采用桿長修正)3 場地巖土工程地質條件3.1 場地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與區域穩定性擬建場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屬沖積平原地貌,場地地勢較為平整,孔位最大高差約 1.94m,場地內未發現有影響場區穩定性的構造形跡等不良地質作用,場地的區域穩定性較好。3.2 場地巖土性質、特征及分布規律場區屬于沖積平原地貌,鉆孔揭露深度范圍內第四系土層為填土、沖積土,基巖為白堊系地層,巖性為泥質粉砂巖,自上而下敘述如下:.3.2.1 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ml)層素填土:褐灰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組成為主,石8、英砂次之,欠壓實,堆填時間約 3 年。該層分布于整個場區,層厚0.903.40m,平均層厚 2.04m,層頂面埋深 0.00 0.00m。該層取土樣 28 組(其中 9 組為粉質粘土,19 組為細砂),細砂其顆粒組成為:202mm 粒級為 0.512.6%,20.5mm粒級為 1.0 22.0%,0.5 0.25mm粒級為 1.3 15.9%,0.25 0.075mm粒級為 53.092.2%,0.075mm粒級為 4.6 9.4%;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c=5.4kPa,=33.0。粉質粘土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26.1%,0=1.89g/cm3,e=0.804,wL=39、3.7%,wp=20.9%,Ip=12.8,IL=0.40,a1-2=0.400MPa-1,Es=4.54MPa,c=23.8kPa,=17.6。做標準貫入試驗 8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28 擊,平均 4.5 擊,修正后擊數為1.9 7.8 擊,平均 4.4 擊。3.2.2 第四系沖積層(Qal)1層淤泥質粉質粘土:深灰色,飽和,流塑,含腐殖質,有腐殖臭味,局部夾薄層粉細砂。該層分布于場區ZK8 ZK16、ZK18、ZK23 ZK27、ZK30、ZK32 ZK34、ZK36、ZK37、ZK39 ZK41、ZK43、ZK44、ZK46、ZK49、ZK51 ZK53、ZK58、ZK59、ZK62、Z10、K65 ZK67號孔,層厚 2.20 4.50m,平均層厚 1.34m,層頂面埋深 1.103.10m。該層取土樣 14 組(其中淤泥質粉質粘土11組,淤泥 1 組,粉砂 2 組),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42.6%,0=1.74g/cm3,e=1.169,wL=39.7%,wp=24.5%,Ip=15.1,IL=1.18,a1-2=0.657MPa-1,Es=3.39MPa,c=7.8kPa,=4.5。2層細砂:淺灰白色、灰色,飽和,稍密,分選性好,以石英砂為主,呈次棱角狀,局部為粉砂。該層分布于場區ZK13、ZK16、ZK18、ZK22、ZK24、ZK25、ZK28、ZK29、Z11、K32、ZK36、ZK38、ZK39、ZK43、ZK46、ZK47、ZK51 ZK61、ZK63、ZK68、ZK69號孔,層厚 5.00 11.40m,平均層厚 7.55m,層頂面埋深 0.90 4.00m。該層取土樣22 組,其顆粒組成為:202mm 粒級為 0.6 4.8%,20.5mm粒級為 1.2 4.6%,0.5 0.25mm粒級為 1.5 10.7%,0.25 0.075mm粒級為 73.093.0%,0.075mm粒級為2.1 14.8%;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c=5.6kPa,=32.5。做標準貫入試驗 39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1115 擊,平均 12.4 擊,修正后擊12、數為9.2 12.3 擊,.平均 10.6 擊。3層粉砂:深灰色,飽和,松散,分選性好,以石英砂為主,含較多泥質。該層分布于場區 ZK1 ZK17、ZK19 ZK21、ZK23、ZK26、ZK27、ZK30、ZK31、ZK33 ZK35、ZK37、ZK40 ZK42、ZK44、ZK45、ZK48 ZK50、ZK62、ZK64 ZK67號孔,層厚 3.10 11.10m,平均層厚 6.70m,層頂面埋深 1.20 8.70m。該層取土樣 37 組(其中粉砂 30組,細砂 8組),其顆粒組成為:202mm 粒級為 0.0 5.3%,20.5mm粒級為 1.1 14.0%,0.5 0.25mm粒級為13、 1.2 13.6%,0.250.075mm粒級為 53.0 90.1%,0.075mm 粒級為5.3 35.4%;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24.0%,0=1.91g/cm3,e=0.731,a1-2=0.247MPa-1,Es s=7.59MPa,c=5.8kPa,=34.5。做標準貫入試驗 46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 210 擊,平均 6.5 擊,修正后擊數為 1.6 8.6擊,平均 5.6 擊。4層淤泥質粉質粘土:深灰色,飽和,流塑,含腐殖質,有腐殖臭味,局部夾淤泥貝殼、薄層粉細砂。該層分布于整個場區,層厚 4.80 23.10m,平均層厚 10.66m,層頂面埋深 5.30 114、3.60m。該層取土樣67 組(其中淤泥質粉質粘土20 組,淤泥 44組,淤泥質粘土3組),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57.6%,0=1.62g/cm3,e=1.553,wL=43.4%,wp=26.9%,Ip=16.5,IL=1.83,a1-2=1.355MPa-1,Es=2.02MPa,c=5.6kPa,=3.9。做標準貫入試驗139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13 擊,平均 1.6 擊,修正后擊數為 0.7 2.3 擊,平均 1.2 擊。5層細砂:淺黃色、灰白色,飽和,稍密,分選性好,以石英砂為主,呈次棱角狀,局部夾中砂。該層分布于場區ZK1、ZK3、ZK7、ZK9、ZK10、ZK15、15、ZK16、ZK22、ZK23、ZK33、ZK41、ZK42、ZK45、ZK48、ZK49、ZK62號孔,層厚 0.60 6.00m,平均層厚 3.45m,層頂面埋深 17.5026.90m。該層取土樣 6 組(其中細砂 5 組,中砂 1 組),其顆粒組成為:202mm粒級為 1.3 18.2%,20.5mm粒級為 2.6 29.9%,0.5 0.25mm粒級為 2.8 19.3%,0.25 0.075mm粒級為 29.881.6%,0.075mm粒級為7.7 14.9%。;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c=6.1kPa,=33.4。做標準貫入試驗 12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1115 擊,平均 116、2.9 擊,修正后擊數為7.3 10.3擊,平均 8.8 擊。.6層粉質粘土:淺黃色、淺灰色,可塑,粘性較好,以粉、粘粒組成為主,稍有光澤,干強度為中等,韌性為中等。該層分布于場區ZK1 ZK4、ZK8、ZK9、ZK15 ZK17、ZK19、ZK22、ZK30、ZK31、ZK35、ZK36、ZK40、ZK43 ZK45、ZK48、ZK50、ZK53、ZK57、ZK58、ZK63、ZK67 號孔,層厚0.50 10.50m,平均層厚3.30m,層頂面埋深18.1028.10m。該層取土樣 9 組,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24.1%,0=1.97g/cm3,e=0.706,wL=32.317、%,wp=19.9%,Ip=12.4,IL=0.33,a1-2=0.323MPa-1,Es=5.35MPa,c=26.8kPa,=18.2。做標準貫入試驗22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517擊,平均 10.5 擊,修正后擊數為3.2 11.2 擊,平均 6.8 擊。7層中砂:淺黃色,飽和,中密,分選性差,以石英砂為主,呈次棱角狀,局部夾細砂。該層分布于場區ZK2、ZK4 ZK6、ZK8、ZK10、ZK13、ZK21、ZK27 ZK29、ZK38、ZK39、ZK46、ZK47、ZK54、ZK55、ZK57、ZK60、ZK61號孔,層厚 1.80 5.60m,平均層厚 3.57m,層頂面埋深 18.4018、25.80m。該層取土樣 9 組,其顆粒組成為:20 2mm 粒級為 12.919.7%,20.5mm粒級為 12.6 30.1%,0.50.25mm粒級為 12.2 35.7%,0.25 0.075mm粒級為 21.833.0%,0.075mm粒級為 8.216.3%。做標準貫入試驗 14次:實測標貫擊數為 1625 擊,平均 20.1 擊,修正后擊數為 10.616.3擊,平均 13.4 擊。8層粗砂:淺黃色,飽和,中密,分選性差,主要由石英砂為組成,含少量石英細礫,呈次棱角狀。該層分布于場區 ZK10、ZK14、ZK18、ZK24 ZK26、ZK31、ZK33 ZK37、ZK41 ZK419、3、ZK49、ZK51 ZK53、ZK56、ZK58、ZK59、ZK64 ZK66、ZK68、ZK69號孔,層厚 0.508.00m,平均層厚 3.64m,層頂面埋深 16.4026.70m。該層取土樣2 組,其顆粒組成為:20 2mm 粒級為 16.1 16.8%,20.5mm粒級為 37.4 49.2%,0.5 0.25mm粒級為 10.3 15.3%,0.250.075mm粒級為 13.1 23.2%,0.075mm粒級為 5.6 13.0%。做標準貫入試驗20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1629 擊,平均 24.0擊,修正后擊數為10.319.9 擊,平均 15.8 擊。9層淤泥質粉質粘土:深20、灰色,飽和,流塑,含腐殖質,有腐殖臭味,局部夾淤泥及薄層粉細砂。該層分布于場區ZK4 ZK7、ZK13、ZK14、ZK18、ZK19、ZK21 ZK25、ZK27 ZK29、ZK33、ZK37 ZK40、ZK44 ZK48、ZK52 ZK55、ZK60 ZK62、ZK67號孔,.層厚 0.60 13.10m,平均層厚6.11m,層頂面埋深20.5031.80m。該層取土樣17組(其中淤泥 3 組,淤泥質粘土1 組),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50.4%,0=1.68g/cm3,e=1.357,wL=42.4%,wp=26.3%,Ip=16.1,IL=1.49,a1-2=0.998MPa21、-1,Es=2.64MPa,c=8.1kPa,=4.7。做標準貫入試驗38次:實測標貫擊數為13 擊,平均 2.0 擊,修正后擊數為0.6 1.9 擊,平均 1.2 擊。10層粉質粘土:淺黃色、淺灰色,可塑,粘性較好,以粉、粘粒組成為主,稍有光澤,干強度為中等,韌性為中等。該層分布于場區ZK8、ZK21、ZK24、ZK26、ZK27、ZK31、ZK34、ZK38、ZK39、ZK41、ZK42、ZK44、ZK49、ZK51 ZK54、ZK56、ZK57、ZK64 ZK67、ZK69號孔,層厚 0.607.80m,平均層厚 2.93m,層頂面埋深 18.1029.90m。該層取土樣 6 組,其主要22、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24.3%,0=1.93g/cm3,e=0.738,wL=32.6%,wp=19.9%,Ip=12.6,IL=0.35,a1-2=0.339MPa-1,Es=5.44MPa,c=25.8kPa,=17.6。做標準貫入試驗12次:實測標貫擊數為1017 擊,平均 12.3 擊,修正后擊數為 6.2 10.2 擊,平均 7.7 擊。3.2.3 第四系殘積層(Qel)該層本場地缺失。3.2.4 白堊系(K)地層,巖性為泥質粉砂巖1層全風化泥質粉砂巖:暗紅色,巖石結構、強度已強烈發生變化,巖芯呈堅硬土狀,含少量碎巖屑。其巖石堅硬程度為極軟巖,巖體完整程度為極破碎,巖體基本質23、量等級為級。該層分布于場區ZK15、ZK16、ZK18、ZK25、ZK26、ZK31 ZK38、ZK41 ZK45、ZK49、ZK50、ZK63 ZK65、ZK67號孔,層厚 1.007.00m,平均層厚 3.11m,層頂面埋深23.50 31.60m。該層取土樣6 組,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23.6%,0=1.97g/cm3,e=0.702,wL=31.8%,wp=19.5%,Ip=12.3,IL=0.33,a1-2=0.326MPa-1,Es=5.45MPa,c=29.5kPa,=18.7。做標準貫入試驗16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 3148擊,平均 40.4 擊,修正后擊數為1924、.5 29.5 擊,平均 24.4 擊。2-1層中風化泥質粉砂巖:暗紅色,粉砂質結構,塊狀構造,裂隙較發育,礦物成分為石英礦物為主,粘土礦物次之,巖芯呈塊狀、短柱狀。其巖石堅硬程度為軟巖,巖體完整程度為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分布于場區于場區ZK12、ZK33號孔,層厚 0.50 1.10m,平均厚度 0.80m,層頂面埋深 32.00 38.30m。.2層強風化泥質粉砂巖:暗紅色,具原巖結構,巖石結構、強度已顯著發生改變,巖芯呈硬土狀、半巖半土狀、碎巖塊狀。其巖石堅硬程度為極軟巖,巖體完整程度為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分布于整個場區,層厚0.8015.80m,平均厚度 525、.69m,層頂面埋深 23.80 38.80m。該層取土樣2 組,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w=21.5%,0=1.98g/cm3,e=0.672,wL=29.8%,wp=18.3%,Ip=11.5,IL=0.28,a1-2=0.278MPa-1,Es=6.06MPa,c=30.6kPa,=19.4。做標準貫入試驗84次:其中 40 次回彈;44 次實測標貫擊數為50118 擊,平均 75.4 擊,修正后擊數為28.8 75.0 擊,平均 44.3 擊。3層中風化泥質粉砂巖:暗紅色,粉砂質結構,塊狀構造,裂隙較發育,礦物成分為石英礦物為主,粘土礦物次之,巖芯呈塊狀、短柱狀。其巖石堅硬程度為26、軟巖,巖體完整程度為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該層分布于整個場區,層厚 1.00 6.70m,平均厚度 3.08m,層頂面埋深 29.3048.00m。該層取巖樣14 組,其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值為4.0 7.6MPa,平均 5.6MPa,標準差 2.276,變異系數為 0.410,修正系數為 0.723,修正后抗壓強度值為4.0MPa。地基巖土層厚度、層頂面埋深及巖土性質、特征表見附表1。3.3 地基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統計指標地基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統計指標見附表2、3。3.4 場地地下水情況擬建場地的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潛水,一類為賦存于沖積層中的孔隙水,層素填土,其富水性為中等富水性,27、透水性為弱透水性;1、4、9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其富水性為中等富水性,透水性為微透水性;2、5細砂,其富水性中等,透水性弱透水性;3粉砂其富水性為中等富水性,透水性為弱透水性;6、10粉質粘土,其富水性為弱富水性,透水性為微透水性;7中砂、8粗砂,其富水性較強,透水性較強;受大氣降水入滲或側向補給,以蒸發或滲流方式進行排泄;另一類為裂隙水,主要賦存于風化巖的裂隙中,從鉆探情況分析,在鉆探范圍內,其水量較小。初見水位標高 0.68 1.38m;穩定水位標高 0.831.61m,地下水變化幅度0.500.90m(見附表 4)。.該場地內取水樣 3 組,分析結果如下表。表 1 注:單位為mg/L(HC28、O3-為 mmol/L,pH值除外),K+Na+值及礦化度根據水質分析結果經計算而得。按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受環境及土層滲透性影響劃分,地下水環境類型為II類,地層滲透性為 A類,根據水質分析結果結合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有關條文判定: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由于場區內地下水位較淺,上部地下水為上層滯水,鄰近無污染源,受雨水的淋浴作用,土對混凝土的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和地下水一致。因此場區內土對混凝土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建議按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29、GB50046 2008)的規定,進行建筑防腐蝕設計。4 場地巖土工程評價4.1 巖土工程勘察分級場地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一級、場地等級為二級、地基等級為二級、勘察等級為甲級。4.2 場地不良地質作用及評價擬建場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屬沖積平原地貌,場地較為平整,鉆探期間未發現巖溶、滑坡、危巖和崩塌、活動斷裂、采空區等影響場區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根據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場區飽和砂土層經初步判定為不具備不液化條件,根據公式:項目孔號K+Na+Ca2+Mg2+Cl-SO42-HCO3-游離CO2侵蝕CO2礦化度pH值ZK1 63.07 60.49 9.52 29.60 30、106.09 3.50 33.21 0.00 375.55 6.89 ZK27 50.53 68.42 6.31 22.47 110.32 3.20 30.94 0.00 355.68 6.94 ZK53 56.34 56.96 6.85 26.03 101.86 3.00 28.66 0.00 339.57 6.87.cwsoddNN/31.0)5.16.0ln(cr(4.3.4)iinicriiElWdNNI11(4.3.5)采用標準貫入試驗判別法進一步判別:2層細砂為不液化土;3層粉砂為可液化砂土,液化等級為輕微嚴重;5層細砂為可液化砂土,液化等級為輕微;7層中砂為不液化砂土;8層粗砂為31、不液化土。參與液化計算的66 個鉆孔中,液化等級屬嚴重的 18 個,屬中等的 6 個,屬輕微的 7 個,屬不液化的 35 個,綜合判斷該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為嚴重(鉆孔的液化指數見附表5)。根據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場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巖土層剪切波速、巖土層類別、場地類別等參數參考地震安評報告,與地震安評報告同時使用。場地存在軟弱土及液化砂土,屬建筑抗震不利地段。4.3 場地特殊性巖土工程分析及評價擬建場區存在填土、軟土層、液化土及風化巖層等特殊性巖土。液化土為2層細砂為不液化土,3層粉砂,液化等級為輕微嚴32、重,液化土易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對樁側產生一定的負摩阻力,對樁的承載力有一定影響。樁基設計及施工時,應穿透該層,達到穩定持力層。軟土層有淤泥質粉質粘土層。淤泥質土層分布整個場區,且局部孔段含兩個或以上淤泥質粉質粘土層,承載力低而且易觸變性,在進行樁基施工時,需穿過該層進入穩定層位。淤泥質粉質粘土固結沉降對樁側產生一定的負摩阻力,對樁的承載力有一定影響。風化巖土層本次鉆探劃分為全風化巖層、強風化巖層、中風化巖層,為風化作用而成。全風化巖層狀態主要為土狀,分布于較多孔段;強風化巖層狀態主要為硬土狀、半巖半土狀、碎巖塊狀,分布于整個場區。對采用預制樁基礎的宜進入強風化巖層。對采用沖(鉆)孔樁基礎的宜33、穿過該層進入中風化巖層。4.4 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擬建場地內素填土分布均勻,沖積層分布均勻,但厚度不均勻,地層不穩定;全風化泥質粉砂巖分布不均勻,地層不穩定;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分布均勻,厚度不均勻,地層穩定。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分布均勻,地層穩定。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地下.水水量小中等,場地內不良地質作用不發育,故擬建場地屬較穩定場地,適宜興建擬建建筑物。4.5 場地地基持力層的適宜性評價層第四系填土層(Qml):層素填土,結構松散,工程地質條件差,不宜作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層。層第四系沖積層(Qal):1、4、9層淤泥質粉質粘土,為高壓縮性軟土,強度低,工程地質條件很差,不宜作為擬建建34、筑物的基礎持力層;2、5層細砂,為可液化砂土,強度較低,工程地質條件較差,不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6、10層粉質粘土,強度較低,工程地質條件較差,不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7層中砂,密實度中密,為不液化砂土,強度一般,工程地質條件一般,一般不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8層粗砂,強度一般,工程地質條件較一般,局部分布,一般不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層第四系殘積層(Qel):本場地缺失該層。層白堊系(K)地層,巖性為泥質粉砂巖:1層全風化巖,該層性質稍穩定,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僅少數鉆孔有分布,一般不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2層強風化巖,該層性質較穩定,工程地質條件好35、,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3層中風化巖,該層性質穩定,工程地質條件好,宜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4.6 建議基礎方案和設計參數結合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建議如下:(1)淺部土層強度較低,未經處理不能采用淺基礎,對于荷載要求較高的地面等建議對填土層進行處理(換填、壓實等),防止產生不均勻沉降,影響其使用功能。(2)基巖埋藏較深,淺部土層強度低,地下水位較高,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3)本工程的基礎類型建議采用靜壓式預應力管樁基礎,樁徑400mm 或500mm,樁長一般為 2640m,以2層強風化巖及以下巖層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其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可按國標(GB 5000736、-2011)856-1 公式:Ra=qpaAp+upqsiali進行估算。考慮到樁身強度結合經驗建議Ra值:樁徑400mm 取 1100kN 1200kN,.終樁壓力值取2800kN;樁徑 500mm 取 1500kN1600kN,終樁壓力值取3400kN。樁長以終壓力控制為主。(4)在確保不影響周圍環境的前提下,本工程的基礎類型可采用打入式預應力管樁基礎,樁徑 400mm、500mm,以2層強風化巖及其以下巖層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其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可按國標(GB 50007-2010)856-1 公式:Ra=qpaAp+upqsiali進行估算。建議Ra值:樁徑樁徑 400mm37、 取 11001200kN;樁徑 500mm 取 16001700kN。樁長以貫入度控制為主。公式中: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qsa、qpa:樁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樁端土的承載力特征值;Ap:樁底端橫截面面積;up:樁身周邊長度;li:第 i 層巖土的厚度。(5)本工程的基礎類型可采用鉆(沖)孔灌注樁基礎,樁徑根據荷載而定。以3層中風化巖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樁入巖深度宜 1D(D為樁徑)。其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可按省標(DBJ-15-31-2003)10.2.4-1公式 Ra=Rsa+Rra+Rpa進行估算。公式中:Rsa=uqsiali Rra=upC2frshr Rpa=C138、frpAp 其中 C1取 0.32,C2取 0.03,frs、frp取 4.0MP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要考慮上部填土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層欠固結,樁側產生一定的負摩阻力,對樁的承載力有一定影響。各巖土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fa、壓縮模量 Es、變形模量 E0、液化系數 L、折減系數 i、樁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qsa、樁端土的承載力特征值qpa、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值 frk,建議采用下表數值。設計參數如下表:.表 2 4.7 成樁可能性分析及對環境影響(1)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要考慮上部填土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層欠固結,樁側產生一定的負摩阻力,對樁的承載力有一定影響。成因年代分層39、序號巖土層名稱狀態或密實度fak.fa(kPa)Es(MPa)E0(MPa)iLn預制樁鉆(沖)孔灌注樁qsa(kPa)qsa(kPa)qpa(kPa)qpa(kPa)Qml素填土松散0.35 Qal1淤泥質粉質粘土流塑60 2.0 0.5 0.20 10 8 2細砂稍密100 7.0 0.6 1 15 10 3粉砂松散80 6.0 0.6 1/3 10 8 4淤泥質粉質粘土流塑60 2.5 0.5 10 8 5細砂稍密130 8.0 0.6 2/3 15 10 6粉質粘土可塑180 4.5 0.6 25 20 7中砂中密200 15.0 0.6 1 35 25 8粗砂中密250 20.0 040、.6 1 45 40 9淤泥質粉質粘土流塑70 2.5 0.6 10 8 10粉質粘土可塑180 4.5 0.6 25 20 K 1全風化泥質粉砂巖硬土狀350 5.0 70 0.6 60 3000 50 2強風化泥質粉砂巖硬土狀、半巖半土狀、碎巖塊狀600 10.0 120 0.6 100 4800 80 1200 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塊狀、短柱狀1200 0.7 6000 frk=4.0MPa.(2)鉆探過程中未發現上部填土層中有碎石、碎砼塊、舊基礎等不利于預應力管樁基礎施工的障礙物,有利于預應力管樁基礎施工;但采用靜壓式預應力管樁基礎施工時,對地面荷載要求較高,需要對填土層進行處理(換填、41、壓實等),以便提高填土層的承載力,否則樁基礎施工時易產生陷機現象,影響成樁質量。(3)采用靜壓式預應力管樁基礎施工時,應考慮成樁時的擠土效應對鄰近樁、建(構)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線等產生的不利影響,對于密集樁群施工順序應自中間向兩個方向或向四周對稱施壓、當一側毗鄰建筑物時,由毗鄰建筑物處向另一方向施壓等,必要時在擬建建筑物四周開挖消能槽溝。(4)采用打入式預制樁基礎施工時,噪音較大,震動較大,應在確保不影響周圍環境的前提下施工。(5)采用靜壓式預制樁基礎施工時,對周圍環境影響不大。(6)局部孔段含中砂層,密實度為中密,若預制樁不能穿透該層,可以采用引孔法,鉆穿該層后再進行樁基礎施工。(7)局部孔42、段由于由軟土層直接到中硬土層,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宜取低值,且多樁承臺會出現群樁效應。(8)采用鉆(沖)孔灌注樁基礎施工時,產生泥漿易污染環境,應做好排漿工作,淤泥或松散砂層易造成塌孔或縮徑現象,提請注意。5 基坑支護及有關參數(1)擬建地下室的樁基礎為承重樁和抗浮樁,設計部門應進行抗拔、抗浮驗算,考慮到地下水的季節變化及雨天入滲,抗浮設計水位標高建議取2.00m。(2)擬建地下室,(位置見勘察點平面布置圖所示),基坑開挖深度約為4.00m,基坑開挖土層分別為層素填土、1層淤泥質粉質粘土、2層細砂、3層粉砂,由于土層層為弱透水性、1層為微透水性,2細砂弱透水性、3層粉砂弱透水性,由于場地東面為43、河涌,南面為空地,西面為規劃道路,北面為規劃道路,根據以上土層性質及工程情況,建議在基坑線西面采用懸臂式支護結構加止水帷幕,其它可采用重力式水泥土墻以便防止基坑開挖時土體側滑位移及流砂等破壞作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為三級。建議基坑支護方案及止水方案,應由專門部門進行設計。.由于基坑底板位于砂層中,建議進行基坑底板加固,確保安全施工及施工質量安全,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涌底現象。(3)支護結構的厚度、入土深度應根據基坑的開挖深度、場地土質條件和地面超載情況來選取,并應對支護結構的抗滑穩定性、抗傾覆穩定性、擋土結構承載力、地基承載力和基坑底的抗隆起及抗滲流穩定性進行驗算。(4)須對支護44、結構質量進行檢測及對開挖基坑進行監控,施工過程中現場監測項目有:支護結構水平位移、臨近建筑物沉降、地下水位、樁墻內力、基坑底隆起、土側向變形等,建筑物應在施工期間及使用期間進行沉降變形觀測,直到沉降達到穩定標準。(5)土方開挖完成后應及時進行地下結構施工,暴露時間不能超期,基坑土方開挖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不得超挖,當基坑周邊有超載時不得超過設計荷載限制條件。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其有關參數如下:.表 3 分層序號巖土層名稱w c 土體與錨桿(索)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qsik土釘與土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 qsik滲 透 系 數(cm/s)%kN/m3kPa kPa kP45、a 垂直水平素填土(粉質粘土)26.1 18.9 10.0 10.0 0.3 25 25 6.62 10-56.73 10-5素填土(細砂)25.0 19.0 0 25.0 0.3 30 35 5.98 10-31淤泥質粉質粘土43.2 17.4 5.0 4.0 0.2 20 20 5.95 10-65.78 10-62細砂25.0 19.5 0 25.0 0.3 35 38 2.56 10-33粉砂24.0 19.1 0 30.0 0.3 35 38 5.15 10-44淤 泥 質粉質粘土57.3 16.1 5.0 3.5 0.2 20 18 6.85 10-66.95 10-65細砂25.46、0 19.9 0 30.0 0.3 35 38 6粉質粘土24.1 19.7 20.0 15.0 0.3 40 35 7中砂28.0 19.5 0 30.0 0.3 60 60 8粗砂30.0 20.5 0 30.0 0.4 70 70 9淤泥質粉質粘土50.4 16.8 6.0 4.5 0.2 20 18 10粉質粘土24.3 19.3 20.0 16.0 0.3 50 45 51全風化泥質粉砂巖23.6 19.7 25.0 17.0 0.5 80 70 2強風化泥質粉砂巖21.0 19.8 25.0 19.0 0.5 150 140 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0.6 200 200 注:1.表中數47、值為建議值或試驗值;2、表中為土對擋土結構基底的摩擦系數。3、錨桿的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qsik為一次常壓注漿參數,土釘的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qsik為成孔注漿土釘參數。(6)簡易抽水試驗本場地抽水孔 2 個:在 ZK10號孔鉆探抽水試驗,抽水前靜止水位2.70m,進行簡易抽水試驗時降深10.0m,水量約為 0.04L/s,抽水時斷時續,抽水時間約 2 小時,經計算結合經驗值影響半徑為60m,按抽水試驗計算其滲透系數為k=1.0410-4cm/s;在 ZK52號孔鉆探抽水試驗,抽水前靜止水位1.10m,進行簡易抽水試驗時降深10.0m,.水量約為 0.1L/s,抽水時斷時續,抽水時間約2 小時,經48、計算結合經驗值影響半徑為 60m,按抽水試驗計算其滲透系數為k=5.0910-4cm/s。經抽水試驗結果表明,填土層其透水性為弱透水性,局部地段受周邊排水補給,水量可能偏大,基坑開挖時應予以注意。(7)地下水的控制方法基坑施工階段在采取支護結構及止水措施后,需進行坑內降水、排水工作,一般可采用開挖明溝排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以下0.5 1.5m處。6 結論和建議(1)勘察中未發現場區內存在巖溶、活動斷裂等不良地質作用,可興建建筑物。(2)本工程的基礎類型建議采用靜壓式預應力管樁基礎,樁徑400mm 或500mm,以2層強風化巖及以下巖層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持力層,樁長以終壓力控制為主。(3)根據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判定場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場地上部存在可液化土及軟弱土,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請按有關規范進行設防。(4)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和抗拔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和抗拔試驗確定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