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安路城區段道路建設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6169
2022-09-16
14頁
76.54KB
1、內安路城區段道路建設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一.建設項目概況本項目為內安路城區段道路建設工程,項目位于內江市東興區東北部,起于蟠龍沖轉盤(K0+000),向北延伸在K1+218.607處接既有省道206線,終于現狀321國道(K1+832),路線全長1832m,等級為城市次干道級,設計時速40 km/h,路基寬32m,車行道寬22m,雙向6車道,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荷載為道路BZZ-100KN,占地面積為92.495畝。項目設計確定的車行道路面結構組合為:5cm細粒式瀝青砼面層AC-13C+7cm中粒式瀝青砼面層AC-20C+20cm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上基層+30cm二灰穩定級配碎石底2、基層,設計年限為12年。全線設涵洞3道,平面交叉4處。項目投資估算金額11854.50萬元。道路計劃于2013年1月動工,2014年12月竣工。本項目K0+000K0+460段為改擴建道路,現狀路基寬度為15m,為原有碎石基層鋪設瀝青面層而成,局部路段路況較差,路面表面磨損嚴重,擬建項目在此段將基本沿著既有線路走向,部分截彎取直,此段充分考慮現有條件,確保臨街建筑和道路能順利進出和排水暢通。K0+460K1+220段為新建道路,該段特點是經過沖溝,存在一定的不良地質處理工程量,沿線建筑物較多,涉及到大量建筑物的拆遷,且在K1+220處與既有內安公路相接,此處為標高控制點。K1+220K1+833、2段為新建道路,部分填挖量較大,終點接國道321線。根據現場調查情況,K0+000K0+460段道路部分路面破壞較嚴重,容易影響行車安全暢通,路面破壞形式主要為龜裂、橫向裂縫、縱向裂縫、坑塘、車轍等。項目的組成及特性表見表1 。表1 項目的組成及特性表一、項目的基本情況1項目名稱內安路城區段道路建設工程2建設地點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所在流域長江流域沱江水系3工程等級小型道路等級城市次干道級工程性質新建4建設單位四川內江交通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5建設規模線路長度(km)1.832設計速度(km/h)40路基寬度(m)32.0路面結構類型瀝青砼設計年限126總投資11854.50萬元7環保投資2054、.23萬元8建設期2013年1月開工,2014年12月建成,總工期24個月二、項目組成及主要技術指標項目組成占地面積(hm)主要技術指標合計永久占地臨時占地主要工程名稱單位數量主體工程路基工程6.176.17涵洞m/道148.5/3臨時工程施工工場0.200.20平面交叉處4合計6.376.170.20三、項目土石方工程量(萬m)項目組成挖方填方借方棄方說明主體工程區路基工程11.8715.3615.4411.95自然方,其中,棄方有3.97萬平方米為剝離表土,用于道路后期綠化其它工程土石方包括在路基工程中合計11.8715.3615.4411.95本項目主要控制點是位于東興區蟠龍沖轉盤的起點5、(樁號為K0+000)和位于新建國道321線的終點(樁號為K1+832)。本項目線路走向明確,故無線路方案比選。項目全長1832m,是內江通往安岳、遂寧等地的主要交通型干道。本項目屬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道路建設內容,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本項目屬于第一類鼓勵類第二十二條“城市基礎設施”中第3條“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內容,故本項目的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本項目為內安路城區段道路建設工程,主要起連接內江市東興區和321國道的作用。根據內江市城區用地布局規劃,擬建道路兩邊主要規劃為二類居住用地,且項目的線路走向及起止點與內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和項目所在區域綜合交通規劃6、相符。項目的建成可以大大地改變道路交通條件,使此地交通更活躍,有利于加強東興區的經濟發展,為城市發展創造堅實的硬件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本項目建設符合區域綜合交通規劃和內江市城市總體規劃。二.項目評價范圍和環境保護目標1.評價范圍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中關于評價范圍的劃分原則和本項目現場踏勘調查實際情況,確定本評價范圍如下:(1)社會環境:本項目確定的直接影響區內江市東興區;(2)生態環境:道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范圍區域;(3)聲環境:道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以內的范圍;(4)水環境:道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范圍內;(5)環境空氣:道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7、以內的范圍; (6)水土流失:項目工程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2.環境保護目標環境空氣與聲環境保護目標如下:表1-9 道路沿線200m范圍內的環境空氣和聲環境保護目標類型序號敏感點名稱樁號至路中心距離縱向長度高差環境概況備注環境空氣和聲環境1起點處集中居民點K0+000路兩側24m,正對150m0約250戶755人,6層樓房,底層商鋪噪聲監測點2新立村居民點K0+300路西側24m,正對250m0約15戶60人,2-4層磚瓦房3園藝村1隊K0+880路東側21m,正對50m0約8戶32人,1-3層磚瓦房4邱家灣祠堂K1+430路西側26m,側對35m0約10戶40人,2-3磚瓦房噪聲監測點5園藝村8、5隊K1+750路兩側26m,側對60m-2約6戶24人,1-3層磚瓦房噪聲監測點水環境保護目標本項目無橋梁工程。本項目水環境保護目標確定如下:表1-10 水環境保護目標序號名稱水體功能與路線關系1生產水庫類水體,水產養殖、灌溉等功能路東側80m2沱江污水最終受體路西側7km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本項目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為項目沿線的耕地、林地、自然植被、野生生物等。社會環境保護目標主要是項目沿線集中居民點、基礎設施等。三.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影響及污染防治措施1.社會環境(1)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本項目位于內江市東興區境內,屬內江市“兩橋七路”城市建設重點工程項目,項目建成后不僅有利于完善內江城區骨9、干路網,構建順暢、便捷的進出大通道,成為建成特大城市基本框架的組成之一,同時完善內江市配套設施和交通網絡,改善城區交通狀況,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內江的交通樞紐作用。同時,也可促進市區經濟發展,促進周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對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本項目建設期間需雇用一定勞動力和購買大量建筑材料,這為解決沿線剩余勞動力問題和激活當地材料開采及加工市場提供了良好機會。項目建成后,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盡管如此,在項目實施和營運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帶來一定不利影響,如:施工車輛及施工設備排放的廢氣、產生的噪聲和激起的揚塵對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由于工程量小施工期較短,這部分影響10、較小。(3)對拆遷房屋的影響本項目涉及道路紅線內居民拆遷面積共52150m2,需拆遷安置276戶,共1100人。拆遷工作應按照內江市政府第53號會議紀要等文件相關規定,對本項目所涉及的拆遷住戶統一安置,由東興區政府作為拆遷的責任主體,市國土局作為拆遷的法律主體,拆遷后應確保被拆遷居民生活質量不會下降。2.生態環境在K0+000K0+460改擴建段,道路中心線兩側 200米范圍內,主要為建設用地、旱地、灌木叢、水田等。其中旱地里種植的農作物主要為玉米、薯類、芋頭、油菜等;沿線兩側的行道樹以刺桐和水杉為主。在K0+460K1+832新建段,沿線植被以農業栽培植被為主,零星分布有喬木、灌木林等植被。11、在農業栽培植被中,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芋頭、薯類等;果樹主要有柑橘、梨樹等。灌木以懸鉤子、火棘分布最廣。水生植物有蓮子草、油草、剪刀草、水魚菜、魚腥藻等。經現場踏勘,評價范圍內未發現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的分布。由于本項目土地墾殖率較高,經調查訪問和沿途觀察,擬建道路附近的野生動物主要是適合棲息于農田、旱地、居民點周邊的種類,如農田常見的嚙齒類、兩棲類、爬行類和畫眉、麻雀等常見鳥類。經現場踏勘,評價范圍內無大型陸生野生動物,也無國家保護的陸生珍稀野生動物。(1)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對土地資源的影響本項目占地6.37hm2 ,其中永久占地6.17hm2(其中旱地4.01hm2,荒地0.22hm2,水12、田0.21 hm2,林地0.26 hm2,建設用地1.47hm2),臨時占地0.20hm2。項目用地紅線范圍均在規劃建設用地區內,征地方式采取政府統征。工程占地帶來的影響本項目實施后,道路兩側將栽種行道樹。根據項目所在地生態現狀調查和分析,項目沿線未發現國家保護的野生珍稀動物分布,因此,本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較小。不良地質段的影響對于軟基路段,主要采用部分換填加盲溝排水及排水板固結處治形式;對于順層邊坡,首先進行放坡處理,在坡腳處設置擋墻,第一、二級開挖邊坡采用預應力錨索框格梁植草加固,其余掛網植草防護。采取以上措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較好的減小不良地質地段對項目建設的影響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213、)營運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工程施工完成后擬在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予以綠化,可起到美化城市環境和較大程度補償因施工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但是項目所在地交通量較大,因而,汽車尾氣排放產生的污染不容忽視,相關管理部門應嚴格控制汽車燃料結構和依法執行國家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以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3.聲環境本項目區域內的敏感點有5處,其噪聲現狀值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相應限值, 表明項目區域內的聲環境質量良好。(1)施工期聲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5處敏感點均在距道路中心線40m范圍內。根據現場踏勘,本項目施工工場周圍100m范圍內均無集中居民區、學校、醫院等環境敏感點14、,故臨時占地場所產生的施工噪聲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環評要求施工單位采取適當的臨時聲屏障措施(如施工圍欄等),同時禁止夜間施工。當施工工藝需要必須進行夜間施工時,須辦理夜間施工手續并公告周圍群眾。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施工期噪聲對周圍居民的影響。(2)營運期聲環境影響分析由于新立村、園藝村1隊、邱家灣祠堂、園藝村5隊居民點位于內江市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規劃范圍內,僅將其作為施工期和營運近中期環境保護目標,故不對其進行遠期的噪聲影測。綜上,預測結果表明本項目營運近中期執行4a類標準的新立村、園藝村1隊、邱家灣祠堂、園藝村5隊居民點等4處敏感點的晝間及夜間噪聲預測者均可滿足4a類限值要求,且起點15、處集中居民點在項目營運近中遠期晝間及夜間噪聲預測值均滿足4a類限值要求,因此本項目營運期交通噪聲對上述5處敏感點產生的影響均較小。為進一步提高沿線區域聲學環境質量、確保項目交通噪聲不擾民,環評要求營運中期和遠期加強上述居民的跟蹤監測,若出現超標情況,需與當地環保部門及居民一起商量降噪對策,采取適當的噪聲防治措施(如限速、禁鳴、加強綠化、強化隔聲等)。根據內江市城區土地利用規劃布局,內安路城區段周邊用地主要規劃為二類居住用地。因此,環評要求在道路沿線修建學校、醫院等噪聲敏感單位時,其臨路教學樓、學生宿舍和住院部等需距道路中心線14m以上。若由于建設用地緊張或用地布局規劃修改等原因不得不在上述范圍16、內布設聲環境敏感點,環評要求必須在建設的同時做好降噪措施,并經環境主管部門驗收達到相應功能標準后方可投入使用。4.大氣環境本項目引用內江市環境監測站2012年7月大氣環境自動監測數據進行評價。監測結果顯示,監測點SO2、NO2、PM10均未出現超標現象,現狀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表明項目建設區域內的環境空氣質量良好。(1)施工期環境空氣影響分析本項目不設瀝青混凝土拌和站,項目所需的瀝青混凝土均在當地購買商品瀝青混凝土。環評要求,須采用罐裝瀝青專用車輛裝運,以防止沿程撒落污染環境。施工期的環境空氣污染主要是TSP,但時間是短暫的。環評要求在5處居民敏感點附近路17、段施工時,在道路側設置施工圍欄,同時加密灑水降塵措施以有效控制施工期揚塵對周圍居民的影響。(2)營運期環境空氣影響分析在營運期,汽車尾氣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車輛行駛激起的揚塵及排放的汽車尾氣會造成空氣污染,其主要污染物為TSP、CO、NOX和THC。隨著本路交通量的不斷增大,汽車尾氣排放量也呈增加趨勢,加劇了對沿線大氣環境的污染,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將道路綠化工作實施到位,以達凈化空氣的目的。5.水環境本次環評引用沱江花園灘斷面和高寺渡口斷面2個例行監測斷面的監測數據。監測結果顯示,沱江花園灘斷面和高寺渡口斷面pH、18、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氨氮等指標均能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標準,水環境質量良好。(1)施工期水環境影響分析施工場地污水設備沖洗廢水:雖然含油沖洗廢水產生量小,約為8m3/d,但因其在自然條件下不易降解,進而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影響,因此,環評建議機械設備盡量集中維修和沖洗,含油沖洗廢水經沉淀處理后再回用或達標排放。基層灰土拌合廢水:本項目路面材料瀝青混凝土擬由瀝青混凝土生產經銷公司供給,現買現用。基層灰土拌合廢水產生量約為12.5 m3/d,產生量較小。攪拌廢水經施工現場沉淀池沉淀后回用,沉淀池內的泥漿待施工完畢后覆土填埋處理。基礎開挖排水:管道和涵洞基礎開挖產生的排出水除19、SS較高外,其它污染指標均較低。管道基礎開挖廢水抽排出后經簡易沉淀池處理后盡量回用,涵洞基礎開挖廢水抽排出后經坑底臨時排水溝、集水井沉淀處理達標后的盡量回用,用于設備沖洗和防塵,多余部分達標排入附近溝渠。由于道路K1+790東側80m處有一生產水庫,為類水體,主要功能為水產養殖、灌溉,無飲水功能。若施工時不采取措施,施工場地的污水將有可能流入水庫水體當中,引起水體污染。因此,在生產水庫附近的道路段施工時,應注意對水體的保護,必要時修筑擋墻,保證施工廢水不進入水體,以免影響水質,并在施工場地設置圍欄和警示標牌。同時還應加強施工管理和工程監理工作,嚴格檢查施工機械,防止油料發生泄漏污染水庫水體。總20、之,道路施工期對項目區域的水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隨著施工活動結束,影響將消除。在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后,環評認為,施工期施工場地污水對工程影響區域的水環境產生的影響很小。施工生活污水本項目施工期間產生的生活污水產生量約為4.48m3/d。建議施工單位加強與周邊居民和單位的協調,盡量利用項目所在地既有的廁所等衛生設施。本項目附近居民較多,有一定的閑散空房,本項目不新建施工營地,主要采取租用當地農民房屋,利用現有化糞池進行處理,產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經簡單處理后用作農肥或灌溉,降低污水直接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影響。因此,本項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不會對當地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降雨產生面源流失的影響項目在施工時,特別21、是在生產水庫附近道路段施工時,應考慮用防雨布對開挖和填筑的未采取防護措施的邊坡、表土剝離臨時堆放場等進行覆蓋,必要時修筑擋墻,以免降雨引起的地表徑流污染水庫水體。采取這些措施后,項目在施工期間,降雨產生的面源流失對周圍水環境的影響很小。涵洞施工的影響本項目共設涵洞3道,為鋼筋混凝土蓋板,主要用于農業灌溉、排灌和人行通道。沿線周圍有魚塘,為類水體,具有養魚及灌溉等功能,無飲用功能。為保護項目區水環境質量,環評提出涵洞施工應做好排水措施等建議。采取措施后,涵洞施工對附近水域產生影響不大。(2)營運期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營運期廢水主要為路面徑流污水。此外,危險品運輸車發生事故后也可能對水環境產生影響22、。非事故狀態下,路面徑流污水基本可接近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不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影響,但在汽車保養狀況不良、發生故障、出現事故等時,都可能泄漏汽油和機油污染路面,在遇降雨后,雨水經道路泄水道口流入附近的生產水庫或沿道路敷設的雨水管網,最終排入沱江,將造成生產水庫或沱江的石油類和COD的污染影響,故環評建議加強交通管理措施,避免類似事故發生。本項目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經污水管網進入內江市污水廠處理后達標排放,不會對當地地表水環境產生明顯影響。6.地下水環境本擬建道路場地屬構造剝蝕淺丘寬谷地貌,場地所處微地貌單元復雜,經勘察,位于淺丘丘頂及斜坡部位地下水不發育,位于各沖溝地段地下水較發育,水量中等豐23、富。評價區域場地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中的空隙潛水為主,基巖裂隙水不甚發育。本項目不涉及地下水環境敏感區或非巖溶地區等,不涉及穿越山體的隧道開挖或有施工降水等施工過程。本項目在軟弱地基地方會將濕土挖開,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水量減少,但減少量非常小。本段線路路基將截斷兩條沖溝的地面排水,匯水面積較大,因而應在原溝谷底部位設計排水涵洞。環評建議,在涵洞施工過程中,應將跑冒滴漏的油污收集于(隔油)沉淀池中處理或送有資質單位處理;并且,將施工堆料加篷布遮擋,防止雨水沖淋后污染地表水滲透進入地下水污染。在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后,本項目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較小。7.固體廢物(1)施工期固體廢物影響分析項目土石方24、項目將產生總量為11.95萬m3的棄渣。在一部分用于道路綠化后,其余的棄渣可用作附近其他項目工程填方。施工剝離的表土在道路紅線內堆放。應按水土保持要求,在棄土、棄石周圍用編織土袋攔擋等措施,減少表土的裸露及被雨水的沖刷。在位于K1+790處的生產水庫附近的道路段施工時,應注意對水體的保護,將此段產生的棄渣及時運至其他路段或附近工程項目作填方,必要時修筑擋墻,保證施工棄渣或剝離表土不進入水體,以免影響水質,并在施工場地設置圍欄和警示標牌。經上述措施后,項目施工期間產生的土石方能得到妥善處理,不會影響環境。生活垃圾項目施工期間生活垃圾產生量為35kg/d,24個月一共約產生生活垃圾25.55t,經25、集中收集后一并送往當地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置,不會對當地環境產生影響。(2)營運期固體廢物影響分析本工程投入運營后,不設置服務區,無生活垃圾產生。營運期固體廢物主要來自來自來往人員產生的垃圾、來往車輛的灑落物和車輪攜帶的泥沙,若不妥善處置,則會影響景觀,污染空氣,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為防止營運期固體廢物影響環境,應由環衛人員將其集中收集后,運至當地的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置,不會影響當地環境。8.水土保持本工程涉及區域范圍占地類型主要為旱地、建設用地和荒地等,水土流失強度主要表現為微度,水土流失類型主要為面蝕、片蝕和溝蝕,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蝕為主。本項目水土流失預測范圍為項目建設區,包括永久占地和26、臨時占地。永久占地面積主要為道路占地面積,臨時占地主要為施工工場臨時占地面積,位于道路紅線內。水土流失預測范圍涉及面積6.37hm2,其中永久占地6.17hm2,臨時占地0.20hm2。項目防治責任范圍面積共計6.62hm2,其中項目建設區6.37hm2,直接影響區0.25hm2。該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共損毀或占用水土保持設施面積6.37hm2。在水土流失預測年限內,擾動、破壞原地表面積水土流失量預測總量為134.71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總量為118.50t。本項目水土保持總投資為412.9萬元,其中:主體工程已列投資為317.3萬元,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投資95.6萬元。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臨27、時防護措施和永久防護措施綜合體現,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聯合應用,可以有效地緩解項目承受的水力侵蝕,減少公路在施工中產生的水土流失量,本項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從環保角度來說是可行的。9.環境風險環評建議,道路在急彎、臨近水庫等處應設置限速和其它相應提示標志;應設置管道檢查井,定期對雨污管道進行檢查。嚴格執行上述措施,可將環境風險降至最低。營運期間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主要來源于運載危險品、油類產品等的車輛發生事故時,引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泄漏,從而產生環境污染。通過事故概率分析,項目營運期間發生以上環境風險事故的概率極小,在采取相應防范措施的基礎上可將風險事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從環28、境風險角度分析,本項目實施可行。10.公眾參與評價單位與項目建設單位于2012年7月對項目沿線的單位和居民進行了公眾參與調查,分別走訪了相關部門及當地居民,在進行了項目基本情況介紹后,認真聽取了相關被調查人員的意見和看法,并填寫了調查表,共發放公眾參與調查表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在環評報告書編制過程中,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管理暫行辦法,于2012年7月20日在四川內江交通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網站上進行了本次環評的首次公示()告知公眾我院承擔了本項目的環評工作,截圖見圖8-1所示。2012年8月2日在四川內江交通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網站上對本項目進行第二次網上公示(網址:),截29、圖見圖8-2所示。圖8-1 本項目網上第一次公示截圖圖8-2 本項目網上第二次公示截圖本次公眾參與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公眾對本地區目前交通狀況的滿意程度;2、公眾對工程建設的了解情況及態度;3、公眾對項目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認識;4、公眾對本項目施工期和營運后產生的環境影響識別;5、公眾對本項目應該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的建議和意見;6、公眾對征地、拆遷的態度;7、公眾對項目完成后產生的環境影響效應的認識。本項目公眾意見調查表見附件。本項目公眾參與被調查對象主要有商人、工人、農民等,年齡在2065歲之間,文化程度分別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其以上,其中以初中最多。本次調查基本覆蓋了擬建項目30、沿線所涉及的相關政府部門及受影響居民,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真實反映項目區廣大民眾的意愿。根據公眾隨機調查統計結果,得到如下匯總意見和建議:1、對當地交通現狀的滿意程度從統計結果看,有48%的公眾對交通現狀滿意,有4%的公眾不滿意當地交通現狀,48%的公眾表示不知道。2、公眾對本項目的了解情況: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10%的公眾了解本項目的建設,6%的公眾聽說過,84%的公眾不知道。在下一步中,可以通過媒體加強宣傳,使廣大公眾了解到這個項目。3、公眾對本項目的態度:通過本次公眾調查中同沿線群眾的充分溝通,了解到廣大老百姓對修建本項目是非常支持的,興建道路對于改善交通現狀,促進地方經31、濟發展,提高人均收入是非常重要的。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公眾對本項目的支持率達到100%。沒有反對意見。可見,該項目獲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4、公眾對本項目是否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有利的看法: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有100%的公眾表示有利。5、公眾對項目實施占用土地或住房的意見: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有22%的公眾表示同意,有78%的公眾表示表示有條件允許。6、公眾認為本項目實施中當地環境帶來的主要影響是: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有84%的公眾選擇噪聲,有96%的公眾選擇大氣,有2%的公眾選擇固體廢棄物,有2%的公眾選擇生態。7、公眾認為本項目的運營帶來的主要影響是: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有86%的公眾選擇噪聲32、,有92%的公眾選擇汽車尾氣,有4%的公眾選擇固體廢棄物。8、公眾認為需要采用的控制措施:從統計結果看,希望合理選線的公眾占44%,希望加強施工管理的占68%,認為應加強運營管理占46%,認為應限速的占4%。9、公眾認為本項目完成后對當地環境的影響效應是:從統計結果看,認為本項目完成后對當地環境產生正效應的公眾占98%,不知道的公眾占2%。針對上述問題,在項目設計、實施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噪聲、揚塵防治措施,積極控制噪聲、大氣污染。根據公眾參與獲得的信息,下述意見已分別反饋至相關部門,在項目實施的不同階段予以關注和落實。(1)重視項目建設帶來的環境影響問題,根據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各項環境保護33、措施,做好項目建設的各項環境保護工作。(2)施工單位在簽訂合同時要簽訂文明施工合同,在與現有道路交叉路段施工時,要優先做好交通協調與管制工作,防止出現交通堵塞、割斷現象;同時應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監督和管理,避免出現施工質量問題。在水庫附近道路段施工時應特別注意對水體的保護,應考慮用防雨布對開挖和填筑的未采取防護措施的邊坡、表土剝離臨時堆放場等進行覆蓋,必要時修筑擋墻,保證施工泥漿及棄渣、廢水不進入水體,以免影響水質,并在施工場地設置圍欄和警示標牌。11.經濟損益分析對擬建項目的主要環境保護投資進行估算,一次性環保投資約205.23萬元,占工程總投資的1.7%,對本項目的環境經濟損益分析結果表明,34、本項目的施工和運營可能會對沿線環境造成一定的干擾和破壞,但采取一定的環保措施后,這些破壞和干擾可以得以減輕或消除,有的甚至可能對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產生正效應。12.環境影響結論及建議綜上所述,內安路城區段道路建設工程符合項目所在區域綜合交通規劃,并與內江市城區用地布局規劃協調,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項目建成后有利于完善內江市路網功能、改善投資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本項目施工期的環境影響主要為施工噪聲,營運期的環境影響主要為交通噪聲和汽車尾氣。在嚴格落實本報告書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和要求的前提下,本項目建設是可行的。建議道路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施工單位及現場工作人員的環境法規宣傳,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并且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環評還要求,項目配套管網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步施工,避免后期再破路建設,以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減小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投入運營后,相關部門應把道路管理放在首位,及時做好道路路面及路基的養護;同時配合環境保護部門作好環境監測和環境管理工作;對本報告書提出的環保、水保措施應盡快落實,防止對生態環境和水土流失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