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甘溝煤巷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報告(2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6197
2022-09-16
24頁
3.55MB
1、xx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小甘溝煤礦小甘溝煤巷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報告 編制日期:2015年1月小甘溝煤礦審批表部門領導審批意見簽 字日 期生產科技術科機電科通風科調度室安全科通風副總地測副總采掘副總機電副礦長安全副礦長生產副礦長總工程師礦 長目錄1 煤巷錨桿支護理論發展現狀及工程質量檢測概述21.1 國內錨桿支護理論發展現狀概述21.1.1 全長錨固中性點理論21.1.2 松動圈理論3圍巖強度強化理論3錨固力與圍巖變形量關系理論4錨固平衡拱理論51.1.6 國內煤巷錨桿支護設計方法概述51.2 煤巷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概述72 錨桿拉拔力檢測92.1 錨桿拉拔力檢測儀器9錨桿拉拔計操作方2、法及步驟102.1.2 選用錨桿拉拔計注意事項及技術特征112.2 錨桿拉拔力試驗方案132.2.1 試驗目的及準備工作132.2.2 試驗方案及要求132.2.3 錨桿支護設計強度要求132.3 錨桿拉拔力檢測結果142.4 錨桿拉拔試驗安全技術措施143 錨桿預緊力檢測143.1 錨桿預緊力檢測要求15錨桿預緊力確定方法153.1.2 錨桿預緊力檢測要求154 錨桿支護幾何參數及安裝質量檢測164.1 錨桿支護幾何參數檢測164.2 錨桿托盤安裝質量檢測165 小甘溝煤礦煤巷錨桿支護現狀175.1 小甘溝煤礦煤層頂底板特征及生產概況175.1.1 小甘溝煤礦煤層頂底板特征175.1.2 小3、甘溝煤礦生產概況185.2 B3三區段煤巷錨桿支護概述195.2.1 B3煤層聯絡下山斷面及錨桿支護初始設計19小甘溝煤礦煤巷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報告1 煤巷錨桿支護理論發展現狀及工程質量檢測概述1.1 國內錨桿支護理論發展現狀概述近十幾年來,基于公認的三大傳統的錨桿支護理論(懸吊理論、組合梁理論、組合拱理論)的基礎上,國內很多學者對錨桿作用機理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與探討,進一步揭示了錨桿支護的實質,推動了錨桿支護理論研究的發展,擴大了錨桿支護技術應用的范圍。主要有如下觀點: 全長錨固中性點理論全長錨固中性點理論是由東北大學王明恕教授等提出。該理論認為在靠近巖石壁面部分(錨桿尾部),錨桿阻止圍4、巖向壁面變形,剪力指向壁面。在圍巖深處(錨桿頭部),圍巖阻止錨桿向壁面方向移動。錨桿上的剪力指向相背的分界點,稱為中性點,該點處剪應力為零,軸向拉應力為最大。由中性點向錨桿兩端剪應力逐漸增大,軸向拉應力逐漸減少(如圖1-1)。該理論近年在國內理論分析中其“中性點”觀點被普遍接受,但其理論形式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它難以解釋錨桿尾部的斷裂機理,有人認為該理論為假設未設托盤之故。 圖1-1 錨桿受力曲線拉應力剪應力錨桿長度應力值中性點 松動圈理論圍巖松動圈巷道支護理論是由中國礦業大學董方庭教授提出,該理論是在對巷道圍巖狀態進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研究發現圍巖松動圈的存在是巷道固有的特性,它的范圍大小(5、厚度值L)目前可以用聲波儀或者多點位移計等手段進行測定。巷道支護的主要對象是圍巖松動圈產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碎脹變形力,錨桿承受拉力的來源在于松動圈的發生、發展;并根據圍巖松動圈厚度值的大小,將其分為小、中、大三類。松動圈的類別不同,則錨桿支護機理不同。I類小松動圈L = 0400mm,圍巖的碎脹變形量很小,此類圍巖巷道一般無需錨桿,可以裸體或者噴射混凝土單獨支護;II、III類圍巖L = 4001500mm,用懸吊理論設計錨噴支護參數;IV 、V類圍巖L = 1.52.0m、L = 2.03.0m,采用組合拱理論確定錨噴支護參數;VI類圍巖L3.0m,在沒有獲得進一步研究資料之前,應采用以錨6、噴網為基礎的復合支護。該理論的優點是簡單直觀,對中小松動圈有很重要的價值,但對大松動圈尤其是高應力軟巖的采準巷道,實踐表明,該理論有一定的局限性。圍巖強度強化理論錨桿與圍巖相互作用,形成錨桿圍巖的共同承載結構,改善錨固體力學性能,提高錨固體峰值強度和殘余強度,特別是殘余強度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圍巖的自承能力,控制圍巖塑性區、破碎區發展,促使巷道圍巖由不穩定狀態向穩定狀態轉變,如圖1-2所示。 該理論的要點是:(1)巖體經錨桿錨固后,其峰值強度和殘余強度均得到提高,隨著錨桿布置密度的增加,強度強化系數逐漸增大,錨桿布置密度一定時,錨桿對巖體殘余強度的強化程度大于對巖體的峰值強度的強化程度。(2)錨7、桿可有效改善原巖體的力學參數,隨著錨桿布置密度的增加,錨固體峰值前的E(彈性模量),C(粘聚力),(內摩擦角)與峰值后的E,C,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利用錨桿支護,可以提高錨固區域巖體的強度,可以有效的減小巷道圍巖塑性區,破碎區半徑及巷道表面位移,保持巷道圍巖穩定。圖1-2 錨桿圍巖共同承載結構示意圖該理論的分析方法是將錨桿的作用簡化為對錨固圍巖從錨桿的兩端施加徑向約束力,由實驗室錨固塊體試驗確定圍巖塑性應變軟化本構關系,再利用彈塑性理論定量分析錨桿的支護效果。錨固力與圍巖變形量關系理論該理論對錨桿錨固力的內涵及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錨桿對圍巖的錨固作用是通過錨固力來實現的,而錨固力是依8、賴圍巖變形而產生和發展的。錨桿支護一般在巷道開挖完成后實施,此時圍巖的彈塑性變形已經完成,使錨桿產生錨固力的是圍巖峰后的剪脹變形,隨著剪脹變形的漸進發展,錨桿從徑向和切向兩個方向上產生限制剪脹變形的徑向應力、切向應力。剪脹變形越大,錨桿的徑向和切向的錨固力越高。錨桿的錨固作用使得圍巖在較高的應力狀態(能量狀態)下獲得穩定平衡。 錨固平衡拱理論該理論認為,錨桿加固對于提高圍巖自身的最大承載能力沒有明顯的效果,但在圍巖產生塑性破壞后,對提高圍巖的殘余強度及承載能力有顯著作用。在巷道周圍,錨桿與其錨固范圍內的巖石構成一種錨固支護體,當這個錨固體中的巖石在圍巖集中應力作用下發生破壞時,其承載能力降低并9、產生變形,同時圍巖的集中應力向深部轉移,使錨固體卸載。在此過程中,錨固體通過錨桿的約束作用和抗剪作用,使塑性破壞后易于松動的巖石構成具有一定承載能力和適應自身變形卸載的錨固平衡拱。 國內煤巷錨桿支護設計方法概述目前,國內錨桿支護設計及參數選擇方法很多。.1 基于巷道圍巖松動范圍的錨桿支護設計方法中國礦業大學董方庭教授等提出了松動圈支護理論。該理論認為:圍巖松動圈是開掘巷道后地應力超過圍巖強度的結果,在現有支護條件下,試圖采用支護手段阻止圍巖松動是不可能的,松動圈范圍越大,收斂變形越大,支護就愈加困難。這種設計方法核心內容是錨桿長度需要大于巷道圍巖的松動圈范圍。.2 以地應力為基礎的錨桿支護設計10、方法1997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煤科總院北京開采所與邢臺礦務局聯合研究,借鑒國外澳大利亞、英國先進的錨桿設計方法,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地應力為基礎的煤巷錨桿支護設計方法”,該錨桿支護系統設計方法包括6個部分,即6步驟:地質力學評估;初始設計;對初始設計選定的方案進行圍巖穩定性分析;按選定方案施工;現場監測;信息反饋與修改、完善設計。當需修改時,則重復步驟,如此反復,直到設計合理為止。因此整個錨桿支護的設計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設計過程,是在多次實踐中逐漸完善起來的動態設計方法,以此方法編制了集地質力學參數處理,利用現場監測反饋的信息對初始設計進行修改以及設計結果輸出于一體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11、,這種設計方法在邢臺、新汶、開灤局等多個礦井中應用,效果較好。.3 煤巷錨桿支護全線跟蹤設計方法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念杰教授及其學生提出了此方法,設計方法流程如圖1-2所示。該設計方法實現對將要掘進巷道支護參數的全線跟蹤動態設計。采用定量指標,在支護前與支護后期兩個階段進行錨桿支護設計。(1)支護前期:通過錨桿鉆機的鉆孔進行頂板巖層結構的探測,得到錨桿鉆機的鉆速、風壓、推力等參數,進行頂板巖層結構的識別; (2)支護后期:為了提高頂板的安全性,找出仍有可能存在冒頂危險的區域。采用頂板離層儀,監測錨固區內外頂板巖層的變形和離層情況,及時預測巷道頂板的危險區域。地應力測量頂底板巖石力學性質理論分12、析確定支護參數數值模擬分析初始方案確定頂板鉆孔施工松動圈測試頂板巖層結構探測結構探測儀支護前期頂板支護效果監測 圖1-2 煤巷錨桿支護真動態設計方法流程頂板危險區域預測錨索補強支護后巷道待支護斷面頂板支護參數確定與施工參數調整頂板離層儀支護后期1.2 煤巷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概述煤巷錨桿支護施工質量檢測是檢驗錨桿支護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整錨桿支護參數所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錨桿支護屬于隱蔽性工程,支護設計不合理或施工質量不好都有可能導致頂板垮落或片幫現象的產生,造成煤礦安全事故。因此在煤巷錨桿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設計施工及掘進作業規程的要求認真完成各個作業工序;煤巷錨桿支護施工后,必須進13、行工程質量檢測,確保施工質量滿足設計要求。同時,還應對巷道圍巖變形和破壞狀況、錨桿受力分布和大小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測,以獲得支護體與巷道圍巖的位移和應力信息,從而驗證煤巷錨桿支護初始設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判斷巷道圍巖的穩定程度和安全性;反之,通過以上檢測所反饋的信息如若判斷煤巷錨桿支護初始設計不能滿足煤巷圍巖穩定性要求,也能以此作為參考依據對錨桿支護初始設計參數及時調整。錨桿施工質量檢測主要包括錨桿的錨固性能和安裝質量檢測。影響錨桿錨固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錨桿桿體強度、錨固劑型號及強度、錨固段長度、三經匹配度、錨桿長度和錨固劑密實度等;錨固性能一般采用拉拔試驗檢測,錨桿安裝質量包括預緊螺母預14、緊力、幾何參數(間、排距)、托盤、鋼帶及金屬網的安裝質量、等采用相應的儀器和方法進行檢測。2 錨桿拉拔力檢測錨桿拉拔力,即錨桿在拉拔試驗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評價煤巖體可錨性、錨固劑粘結強度、桿體力學性能的重要參數。井下巷道進行錨桿支護之前必須做拉拔試驗,拉拔試驗不僅要檢測錨桿的拉拔力,還應記錄拉拔過程中錨桿尾部的位移量,進而繪制“拉力位移”曲線,綜合分析錨桿的錨固效果。2.1 錨桿拉拔力檢測儀器錨桿拉拔計是最常用的錨桿拉拔力檢測儀器。國內外開發研制了多種形式、規格、和量程的錨桿拉拔計,以滿足不同巷道支護強度的需求。本次試驗所選用的錨桿拉拔計型號為LDZ300型,由手壓泵、液壓缸、 壓力表、15、高壓膠管等部分組成組成(如圖2-1所示),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安全等特點。拉拔計手動泵亦可作為通用小流量高壓油的動力源。1-注油閥2-儲油筒3-泵體4-卸荷閥5-指針表6-油管7-快速接頭8-液壓缸圖2-1 錨桿拉拔計結構示意圖錨桿拉拔計操作方法及步驟(1)檢查油量。如液壓缸活塞沒有完全縮回缸體內時,應首先通過油管連接至手壓泵,逆時針方向擰松泵體上的卸荷閥,使千斤頂中的液壓油排回到手壓泵儲油筒中。擰開注油閥,檢查油量,如油不滿,可加注2號錠子油或20號機械油。(2)排氣。液壓系統組裝好后,儲油筒、油管及液壓缸中常混有空氣,為使液壓系統正常,這些空氣必須排掉。方法是,將手動泵16、放在比液壓缸稍高的地方,壓動手動泵,使液壓油缸活塞伸出,再打開卸荷閥,使活塞縮回,連續幾次即可。必要時可打開注油閥,排除儲油筒內空氣。(3)檢測錨桿。將油管與千斤頂連接,按上述1、2項要求進行油量、排氣及壓力表檢查。按圖2-2所示,將拉桿,擰到錨桿末端,如拉桿內螺紋外徑大于油缸中心孔,可在油缸底部增加加長套,再套上液壓缸(使活塞端向外),然后擰上螺母并順時針擰緊泄荷閥。1-被測錨桿尾部2-錨具3-活塞4-液壓缸5-加長套圖2-2 拉拔計安裝示意圖壓動油泵手柄,用力應均勻,不要用力過猛,當壓力表上的讀數達到要求時,停止加壓。注意,手動泵必須擺成水平放置工作。檢測完畢應逆進針方向擰松泄閥,使壓力表17、讀數為零,再把各部件由錨桿上卸下。 選用錨桿拉拔計注意事項及技術特征拉拔計在適用過程中注意事項如下:(1)按正常方法把各部件連接好,上下搖動手柄,使得壓力表上顯示的讀書達到10兆帕,而后停止搖動手柄,觀察問題及解決方法見以下幾點。(2)拉力計不得超載使用,否則會引起永久性損壞。(3)應保持液壓泵清潔。油缸用畢應將活塞縮回,并應經常在活塞桿內外上加油。(4)本產品使用的液壓油是20號機械油,使用溫度為-30+45,嚴禁以酒精、剎車油、普通發動機油等作為液壓油使用。表2-1 拉拔計常見故障機處理方法故障現象故障原因處理方法壓力表無壓力顯示油筒內缺油打開注油閥加油泄荷閥沒擰緊順時針擰緊接頭漏油擰緊接18、頭手動泵沒水平放置放水平后再加壓壓力表損壞取下檢查或標定壓力達不到手動泵內缺油加油接頭漏油檢查接頭及密封圈使用油質不對或油臟換油液壓缸漏油缺體內密封圈損壞更換密封圈壓力表指針明顯下降接頭處嚴重漏油擰緊或更換密封圈密封件失效更換同類密封圈油質太臟用煤油清洗油筒、泵體、油管、油缸后換油泵體內各單向閥密封不良送回廠檢修壓力表指針動但液壓缸無壓力油管堵塞疏通膠管接頭堵塞清洗接頭(5)該工具的額定壓力為55MPa,使用時不可超過55MPa。為提高壓力表的使用壽命,使用一般最大壓力不超過50MPa;該工具的拉力缸和手動泵的接頭部分都是按55MPa高壓設計的,因而要保護好接頭,不要碰壞,以免影響密封和正常工19、作。(6)如果打不上油或打不上壓,擰開吸排油閥螺釘,倒出5、8兩顆鋼球擦洗干凈,之后先放入5的鋼球,用5的鋁棒對準它敲一下。(7)常見故障、原因及處理方法見表2-1所示。拉力與壓強對照表如表2-2所示。表2-2 LDZ200-10錨桿拉拔計拉力與壓強對照表PFPFPFMpaKNTMpaKNTMpaKNT1330.332169.3741135.213.826.60.672272.57.442138.514.139.9123767.74314214.4413.21.352479.184414514.8516.51.682582.48.445148.415.1619.82.012685.78.74620、151.715.57232.3527899471551682642.72892.39.448158.316.2929.73.022995.69.84916216.510333.3630991050164.916.81136.23.731102.210.451168.2171239.64.0332105.510.852171.517.51342.94.43310911.153174.817.81446.24.734112.111.45417818.21549.5535115.411.855181.418.51652.75.436118.71256184.718.817565.73712212.421、57188191859.4638125.312.858191.319.91962.76.439128.61359194.620.720666.74013213.56019920.22.2 錨桿拉拔力試驗方案 試驗目的及準備工作(1)試驗目的是判定圍巖、樹脂藥卷、錨桿桿體三者之間的可錨性,合理確定錨固長度、檢驗樹脂藥卷質量、驗證并評價孔徑、桿體直徑、藥卷直徑三者間的匹配度。試驗必須在現場進行,使用的材料和設備與巷道正常支護相同。(2)為及時反應錨桿錨固效果,既掘進工作面巷道圍巖的支護效果,試驗地點應盡量靠近掘進工作面,巷道圍巖較平整、未發生脫落、片幫等現象;試驗錨桿應避開安裝鋼帶的地段。(3)支22、護用的錨桿表面應無銹、油、漆或其他污染物;樹脂錨固劑必須按設計要求選用。 試驗方案及要求(1)錨桿拉拔試驗應在錨桿安裝后數小時進行。時間過短會影響錨固劑固化后的強度,時間過長則會因巷道圍巖發生變形影響測量結果。(2)該試驗由兩人完成,一人加載、一人記錄,試驗時緩慢均勻的操作手動泵壓桿,當錨桿出現明顯位移時,停止加壓,記錄錨桿拉力計此時的讀書,即為拉拔試驗值。(3)每20m或每施工200300根錨桿進行試驗,按照5%的抽樣率進行試驗,錨桿錨固力不低于設計值得90%為合格。 錨桿支護設計強度要求(1)頂板錨桿錨固力為60kN,正常拉拔力不小于54kN;幫錨桿的錨固力為50kN,正常拉拔力不小于4523、kN。(2)錨桿孔徑與錨桿桿體直徑之差宜在612mm范圍內,一般取8mm。(3)錨桿孔徑與樹脂藥卷直徑之差宜在36mm范圍內,一般取5mm。(4)靠巷道兩幫的頂錨桿,宜向煤幫傾斜1525度(與鉛垂線夾角),其它頂錨桿應盡可能與巖層層面垂直,避免頂錨桿沿巖層層面布置。(5)根據巷道圍巖可錨性及錨固藥卷力學特性,在錨固效果滿足的前提下,可適當調整“三徑匹配”值。2.3 錨桿拉拔力檢測結果見附表。2.4 錨桿拉拔試驗安全技術措施(1)錨桿拉拔計在試驗過程中應固定牢靠。(2)錨桿拉拔時應緩慢的逐級均勻加載,直到錨桿滑動或桿體破壞。(3)錨桿拉拔時,拉拔裝置下方和兩側不得站人。(4)拉拔時設專人監視頂板24、,以保證操作人員安全。(5)測試錨桿按規定比例測試,選擇好測試點,不能做破壞性試驗。(6)拉拔合格的錨桿要掛好合格標簽,如發現不合格的錨桿要按規定補打,在進行測試。 (7)拉拔時嚴禁有人通過,兩邊放好警戒,以防止工具脫落傷人。(8)測試后要將錨桿螺母擰緊,保管好設備。3 錨桿預緊力檢測錨桿支護作為一種主動支護形式,在預緊力的作用下拉應力轉化為壓應力或減小拉應力,有效抑制巷道圍巖破裂區向深部發展,發揮圍巖的自身承載能力,提高穩定性。錨桿預緊力是高強度、高剛度錨桿支護系統的決定性因素,對支護效果和圍巖穩定性其關鍵性作用。對錨桿預緊力的檢測是及其重要的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內容。 3.1 錨桿預緊力檢25、測要求錨桿預緊力確定方法目前,確定錨桿預緊力通常是采用現場實測與數值計算相耦合的方法確定錨桿預緊力的合理值。具體可參考圖3-1。圖3-1 巷道變形量與預緊力的關系曲線 錨桿預緊力檢測要求錨桿預緊力檢測一般采用扭矩扳手,如圖3-2所示。在對錨桿進行預緊力檢測時需注意一下幾點:(1)每班頂幫各抽樣1組(3根)進行錨桿預緊螺母扭矩檢測,每根錨桿螺母預緊力應符合施工設計要求。圖3-2 扭矩扳手(2)每組中有一根錨桿預緊力扭矩不合格,就要再抽查1組(3根),若仍發現有不合格的,應將本班安裝的所有螺母重新擰緊并檢查一遍。(3)大量井下實測數據表明,預緊力會隨錨桿安裝后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特別是初始施加預26、緊力較高,圍巖比較松散破碎的條件下,預緊力會隨時間延長而降低,顯著影響支護效果。因此,不僅要檢測錨桿的初始預緊力,而且應檢測錨桿預緊力的變化,根據預緊力變化趨勢,調整初始預緊力的大小,必要時應對錨桿實施二次擰緊。4 錨桿支護幾何參數及安裝質量檢測4.1 錨桿支護幾何參數檢測錨桿支護幾何參數包括錨桿間、排距、安裝角度、外露長度等。錨桿間距指同一排錨桿中兩相鄰孔口中心之間的距離;排距指沿巷道軸向相鄰兩排錨桿孔口中心距離;一般情況下錨桿安裝方向和巷道軸向垂直,可用錨桿軸線與水平線的夾角表示錨桿安裝角度;外露長度指錨桿尾部露出托盤的長度。錨桿幾何參數的檢測應符合以下要求:(1)錨桿安裝幾何參數檢測驗收27、由班組驗收員完成,生產科負責抽查。檢測間距不大于20m,每次檢測點數不應少于3個。(2)錨桿間、排距檢測采用鋼卷尺測量測點處呈四邊形布置的四根錨桿之間的距離,間排距允許有一定誤差,但不應超過100mm。(3)采用半圓儀測量錨桿鉆孔方位角,錨桿安裝角度允許有一定誤差,但不應超過5。(4)采用鋼板尺測量測點處一排錨桿外露長度最大值,不應超過30mm。4.2 錨桿托盤安裝質量檢測錨桿托盤安裝質量應符合以下要求:(1)錨桿托盤應安裝牢固、與組合構件一同緊貼圍巖表面,不松動,對難以接觸部位應契緊、背實。(2)錨桿托盤安裝質量檢測方法一般采用實地觀察和現場扳動的方式進行。(3)檢測頻度同錨桿幾何參數,每個28、測點應以一排錨桿托盤為一組檢測。5 小甘溝煤礦煤巷錨桿支護現狀5.1 小甘溝煤礦煤層頂底板特征及生產概況 小甘溝煤礦煤層頂底板特征該礦目前主采B3煤層。B3煤層:煤層厚度0.346.44m,平均3.2m;夾矸單層厚度0.271.20m,平均為0.66m,夾矸為泥巖、粉砂巖、細砂巖,可采厚度1.014.73m,平均2.88m,屬局部可采不穩定煤層,B3煤層沿走向有變化,向東變厚,向西變薄至不可采;傾向上煤層厚度有變化,井田外東面IV線沿傾向深部變厚,井田內II線沿傾向深部變薄至不可采;屬結構簡單不穩定的薄-中厚煤層。頂板為粉砂巖、中砂巖、粗砂巖、泥巖、細砂巖;底板為泥巖、粉砂巖、含炭質泥巖。B329、煤層與B4煤層的層間距為2.8221.75m,平均12.75m。構成煤層頂底板的巖石主要以細砂巖、粉砂巖、泥巖和少量的泥質粉砂巖和炭制泥巖為主。砂巖類巖石為灰黃、灰白色,砂狀結構,厚層狀構造,膠結緊密;粉砂巖類巖石為灰色、粉砂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由于地層緩傾,巖層中節理不發育。從巖石特征和節理發育情況來看,礦井中煤層的頂底板屬于穩固性偏弱的類型。煤層地質柱狀圖見圖5-1所示。圖5-1 小甘溝煤礦煤層綜合地質柱狀圖 小甘溝煤礦生產概況小甘溝煤礦設計生產能力為95萬噸/年,設計一個綜合機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工作面,該工作面走向長920m、傾向長85m,煤層傾角1215,上下順槽均采用“錨桿+錨網”支30、護,頂板離層破碎地段增加錨索、鋼帶、錨索梁加強支護。現掘進工作面為B3三區段一號聯絡巷掘進工作面。通過該聯絡巷的掘進工作,連接B3煤層三區段回采工作面的皮帶順槽及下部車場,進而可以向東掘進工作面皮帶順槽,向西掘進下部車場。皮帶順槽標高為+1639,為三區段采煤工作面的進風巷道,軌道順槽標高為+1671,為回風巷道。鑒于對小甘溝煤礦正在布置的B3煤層二區段綜合機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工作面和正在準備的B3煤層三區段綜采工作面的兩條回采巷道的適用現狀、服務期限及現實意義的綜合分析,現對B3三區段一號聯絡巷進行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測,為及時調整適應兩巷圍巖變形破壞特征的錨桿支護提供實際參數。5.2 B3三31、區段煤巷錨桿支護概述 B3煤層聯絡下山斷面及錨桿支護初始設計該掘進工作面布置在B3煤層,主要是作為B3煤層三區段下順槽及下部車場掘進的準備巷道。該聯絡巷道設計長160m,沿底板掘進,北與B3三區段+1639m皮帶順槽相連,南與B3二區段軌道順槽相連;開口位于B3三區段聯絡下山北側,方位與B3三區段聯絡下山偏移2,寬3.8米,高3米。該巷所采用的錨桿支護參數如下:頂支護:聯絡巷頂部均采用“金屬錨桿+錨索+金屬網”聯合支護,錨桿端頭錨固,矩形對稱布置,頂錨桿規格為182000mm,間排距為750mm800mm,頂網規格2000*36000mm的10#金屬網,網片搭接長度為100mm并用10#鐵絲捆32、綁。樹脂型號為CK2850,1卷/眼;錨索規格為17.85300mm,托盤規格為15*400*400mm。錨索沿巷道中線施工,排距為3300mm,樹脂型號為MSCK2850,2-3卷/眼。幫支護:聯絡巷幫部支護使用金屬錨桿+金屬網聯合支護,幫錨桿規格為161600mm,間排距為800*800mm,樹脂型號為MSCK2835,1卷/眼,幫網規格為2000*5600mm的10#金屬網,網與網之間用10#鐵絲捆綁。實驗設計:本次檢測設計在B3三區段一號聯絡巷掘進工作面,根據支護設計可知:頂錨桿設計60KN,支護強度33.1MPa;幫錨桿設計50KN,支護強度27.6MPa。該巷道每排支護12根錨桿,33、按照5%的比例進行試驗,設計在巷道每20m作為一個實驗段進行抽檢,每段共抽檢15根錨桿,選三個實驗斷面,每個試驗斷面選擇5根錨進行試驗,頂錨桿抽檢2根、幫錨桿3根。支護質量要求如下:(1)打錨桿必須嚴格按規程規定操作,找準中線在錨桿位置畫圈,間排距誤差為100mm。(2)錨桿角度要求與煤層層理或巷道輪廓線夾角不小于75。(3)錨桿必須用螺帽擰緊,螺紋外露長度為1020mm,錨網及托板緊貼煤、巖壁,一墊一帽緊固有效。(4)頂錨桿錨固力60KN,幫錨桿錨固力50KN,錨固力不得低于設計值的90%。(5)每組錨桿拉力試驗的錨桿要做好明顯標記。(6)頂錨桿扭矩不得小于100NM,幫錨桿不小于80NM。34、(7)錨桿排距必須保持平行一致。錨桿拉拔力試驗記錄表 日 期: 年 月 日錨桿組號錨桿序號錨桿長度(mm)錨桿直徑(mm)孔徑(mm)錨固長度(mm)錨 固 劑直徑(mm)設計力(MPa)拉拔力(MPa)11#2.018.032.0500.028.01#2.018.032.0500.028.02#1.616.032.0350.028.02#1.616.032.0350.028.02#1.616.032.0350.028.021#2.018.032.0500.028.01#2.018.032.0500.028.02#1.616.032.0350.028.02#1.616.032.0350.028.02#1.616.032.0350.028.031#2.018.032.0500.028.01#2.018.032.0500.028.02#1.616.032.0350.028.02#1.616.032.0350.028.02#1.616.032.0350.028.0結果分析試驗地點:記錄人說明:1#表示頂板錨桿、2#表示幫錨桿,頂錨桿設計錨固力60KN,幫錨桿設計錨固力50KN,要求錨固力不低于設計值得90%,因此,頂錨桿最小錨固力為54KN(30MPa),幫錨桿最小錨固力為45KN(25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