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3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6219
2022-09-16
30頁
871.54KB
1、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書(二級評估)二一六年四月目 錄第一章 前 言1一、項目由來及擬建工程概況1二、征地地點及范圍1三、評估工作的目的和依據3四、評估工作投入的工作量簡述5五、評估工作級別的確定6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7一、氣象、水文7二、地形、地貌8三、地層巖性8四、構造與地震9五、水文地質條件10六、工程地質特征11七、人為工程活動的影響12八、小結12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13一、地質災害現狀13二、地質災害現狀評估13三、小結13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4一、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預測評估14二、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2、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5三、小結18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19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原則及量化指標19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20三、場地適宜性評估21四、防治措施22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23一、結論23二、建議25附 圖圖號 順序號 圖 名 比例尺 1 1 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 環境地質圖 1:2000 2 2 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 環境地質剖面圖 1:2000 3 3 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區圖 1:2000附 件1、委托書2、資質證書3、專家評審意見及名單第一章 前 言一、項目3、由來及擬建工程概況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總規劃用地52543.77m,共搬遷186戶。建設項目主要由老甲寨區房屋、水落洞區房屋、煤沖區房屋及場區內公路組成。為搞好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 2016年3月受普定縣猴場鄉人民政府的委托,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一二地質大隊承擔了對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位于猴場鄉西北部,距猴場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有通村公路直達場地,交通較為方便(見圖1-1)。二、征地4、地點及范圍擬建工程位于猴場鄉西北部,距猴場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553491055415,北緯262931262954,征地面積52543.77m,場區標高+1405+1423.6m。圖1-1 交通位置圖建設工程征地范圍拐點直角坐標見表1。征地范圍拐點直角坐標表 表1捌點XY12931711.64 589453.48 22931783.80 589471.05 32931892.39 589516.72 42931972.87 589521.10 52932026.39 589541.34 62932080.97 589568.01 72932151.31 589627.01 5、82932302.99 589848.99 92932375.30 590006.57 102932386.37 590059.92 112932379.79 590109.54 122932425.63 590144.95 132932402.12 590155.89 142932348.35 590146.74 152932315.65 590111.15 162932284.24 590046.60 172932246.36 589992.19 182932271.34 589907.06 192932238.88 589831.47 202932198.29 589809.70 2126、932152.67 589829.62 222932127.35 589792.81 232932183.44 589754.31 242932110.26 589649.53 252932062.91 589609.80 262932005.78 589572.55 272931977.26 589566.93 282931873.16 589567.07 292931693.50 589476.76 302931700.66 589461.95 三、評估工作的目的和依據1、評估工作的目的本次評估工作的目的是對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基本查明評估7、區地質環境條件及各類地質災害現狀,預測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提出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保工程項目順利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對擬建工程建設的危害,保證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2、任務對該擬建工程按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基本查明評估區內地質環境條件。對評估區內各種地質災害進行逐一調查,查明其發育特征、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成因及其對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危害進行現狀評估。對擬建工程可能引發、加劇的地質災害和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評估8、。在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對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分區,作出建設場地的適宜性評估,提出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為該項目的建設及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3、評估工作主要依據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土資發200469號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DZ/T0286-2015)。委托書。四、評估工作投入的工作量簡述我隊受普定縣猴場鄉人民政府委托,接受任務后抽派有關技術人員組建項目組,在收集評估區及附近反映地質環境條件與地質災害等有關資料基礎上,于2016年4月18日進行野外實地調查,調查工作采用實地調查與訪問相結合。通過實地調查,結合9、資料分析,根據技術規范對該工程建設場地作出了評估。本次評估工作收集的資料有:1、1976年,貴州省地質局108隊作過1:20萬區域調查,并提交有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安順幅)。2、貴州省水文地質志。3、貴州省區域地質志。在分析研究上述資料后,進行全面實地踏勘,同時進行了1:200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綜合調查工作,調查面積2.4km2,在進行資料整理的基礎上編制本評估說明書。五、評估工作級別的確定1、評估范圍按該建設項目用地范圍及外圍地質災害影響的范圍,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關系,地表正地形以分水嶺為界,負地形以相應的低洼地為界,以建設用地范圍為基礎,向周邊作適度擴展,評估區范圍東經10510、53351055430,北緯262918263015,面積1.51km2。詳見附圖1。 2、評估級別的確定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按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方法確定,該項目類型屬“較重要建設項目”,場地地質災害發育弱或不發育,危害小;地形較簡單,地貌類型單一,地質構造簡單,巖性穩定,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水文地質條件較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為工程活動一般。按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屬“中等復雜”類型,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標準,確定該建設項目評估級別為二級。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一、氣象、水文 1、氣象評估區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濕度大,日照少。多年平11、均溫度15.6C,溫度最高的7月份平均溫度23.2C,溫度最低的1月份平均溫度5.9C,年溫差17.3C。極端最高氣溫35.3C,極端最低氣溫-8.5C.降水多集中于58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07毫米,其中4月10月份為1175毫米,占全年總降雨量的89%。多年平均霜日7.3天,無霜期長達290天,全年相對濕度為80%左右,日照百分率30%。2、水文工作區屬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區內中部有一常年性河流,自南西向北東流過。水流隨季節變化較大。此外,區內季節性溪溝較發育,在其匯水區域內,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大部分形成地表漫流最后匯集于中部河流、部分下滲到地下形成地下水。二、地形、地貌評估區地貌類型屬12、侵蝕溶蝕低中山坡地,海拔(+1405+1541.5m),高差133.5m,坡度2060,局部達70建設場地范圍內海拔(+1406.05m+1423.6m),最大高差17.5m,坡度最大60。三、地層巖性評估區地勢較平坦及低洼部位為第四系殘坡積覆蓋,主要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地層(P3l),分述如下:第四系(Q):灰黃色、黃褐色粘土,粉質粘土,少量碎石土,分布于地勢較低地區,厚度18m不等。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以灰巖、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粘土巖及煤層交替旋回式沉積,厚度大于200m。由于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粘土巖易受風化剝蝕,灰巖易受溶蝕及風化,巖體較破碎,在不利地形條件下易引發崩塌13、滑坡等地質災害。四、構造與地震(一)構造區域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西部。評估區內無斷裂通過,地層呈單斜產出,地層產狀:傾向310330,傾角1520,因此區內構造復雜程度屬簡單類型。(二)地震工作區內歷史上無地震記載,無誘發地震的活動斷層通過,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工作區地震設防烈度為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五、水文地質條件1、地下水類型根據地層巖性、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及水動力特征等,工作區可劃分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巖溶裂隙水三種地下水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第四系(Q)殘坡14、積、沖積層含孔隙水,該層厚度小,含水性弱,富水性差。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粘土巖中,富水性弱。巖溶裂隙水:主要賦存于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灰巖中,巖溶發育弱,富水性弱。2、地下水補、徑、排評估區位侵蝕溶蝕中山地貌區,為地下水補給、逕流區。區內地下水以接受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受區內溝谷斜坡地形影響,各類型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后,迅速向斜坡下部運移,并向地勢低洼處排泄,最后以地表漫流、泉水等形式出露。區內地下水總體是由南東向北西徑流、排泄。總體上整個場地水文地質條件較差。六、工程地質特征根據巖土組合特征及巖土體工程性質的不同,將區內巖土體劃分為二個15、巖組:松散巖組:由第四系殘坡積(Q)組成的粘土、粉質粘土及少量碎石土,場地內厚度小,一般厚18m,硬塑可塑狀態,透水性好,結構松散稍密。該層分布于區內地勢相對平緩及地勢低凹部位,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軟硬間夾巖組:主要由二疊系上統龍潭組地層中的灰巖、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粘土巖及煤層相間組成,其中的灰巖強度相對較高,巖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好,而其它巖組工程地質性質相對較差,在不利地形條件下易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綜上所述,評估區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總體較差。七、人為工程活動的影響評估區范圍內無大的人類工程活動。場地內人類工程活動僅限于耕種及建房,因此,破壞地質環境的人為工程活動一般。八、小結評估區16、地形起伏較小,地貌類型單一,地層巖性穩定,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較差,水文地質條件較差,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對照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分類表確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一、地質災害現狀經實地調查,評估區內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二、地質災害現狀評估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發育弱或不發育,危害小。三、小結評估區內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或者發育弱,工程建設遭受現狀地質災害危害可能性較小。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一、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預測評估本次評估的項目為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工程引發、加劇地質災害主要17、是場地開挖、回填,及其對相鄰建筑的影響。根據設計的場平標高和各工程開挖深度和切填方高度,其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分別評估如下:1、老甲寨區房老甲寨區房場坪標高+1417.0+1423.3m,地形標高+1420.9+1426.8m,最大切方高度3.5m,最大填方高度2.4m,工程建設引發邊坡發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見剖面圖11、33、44、66)。2、水落洞區房水落洞區房場坪標高+1409.2+1413.5m,地形標高+1313.7+1420.1m,最大切方高度8.6m,最大填方高度2.1m,工程建設引發邊坡發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見剖面圖11、22、55、77)。3、煤沖區房煤沖區房場坪標18、高+1405+1409m,地形標高+1406.5+1410.6m,最大切方高度2.6m,最大填方高度2.5m,工程建設引發邊坡發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小(見剖面圖88、99、1010)。4、場區道路道路場坪標高+1405+1423.6m,場區道路隨臨近工程建設標高,工程建設中填方邊坡引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大。二、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老甲寨區房老甲寨區房最大切方高度3.5m,最大填方高度2.4m,工程建設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危害程度中等。2、水落洞區房水落洞區房最大切方高度8.6m,最大填方高度2.1m,工程建設遭受切填19、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危害程度大。3、煤沖區房煤沖區房最大切方高度2.6m,最大填方高度2.5m,工程建設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小,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危害程度較小。4、場區道路道路隨臨近工程建設標高,工程建設中填方邊坡引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大,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危害程度小大。由于場地內有碳酸鹽巖分布,擬建工程有遭受巖溶地面塌陷危害的可能。各單體工程引發、加劇、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預測評估見表4-1。建筑物名 稱地形標高()場坪標高()最大切坡高度()最大填方深度()邊坡組構引發、遭受地質災害類型可能性危害程度危害對象剖面編20、號老甲寨區房+1420.9+1426.8+1417.0+1423.33.52.4土質邊坡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中等中等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11334466水落洞區房+1313.7+1420.1+1409.2+1413.58.62.1土質邊坡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大大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11225577煤沖區房1315.01320.4+1405+14092.62.5土質邊坡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小小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88991010場區道路-土質邊坡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 小-大小-大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引發遭受地質災害預測評估表 表4-21、1 三、小結擬建煤沖區房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小,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小;老甲寨區房遭受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中等;水落洞區房遭受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大;場區道路隨臨近工程建設,引發、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大,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小-大;場地內有碳酸鹽巖分布,擬建工程有遭受巖溶塌陷危害的可能。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原則及量化指標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結合場地地質環境條件,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22、;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及地質災害危險性從大不從小和單體工程不分割的原則”,將地質災害危險性劃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指場地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場地穩定性差,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大。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區:指場地穩定性較差,地質環境變化不大,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中等。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指場地穩定性好,地質環境沒有重大變化,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場地巖性主要由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23、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粘土巖及灰巖組成,屬于軟硬間夾巖類,易受風化剝蝕,地表大部分巖石呈中強風化狀態。因此,擬建工程平場切、填、挖方危險性按照以下指標進行量化分區:即切填方高度大于6m為危險性大區,36m為危險性中等區,小于3m為危險性小區。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1、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根據預測評估結果,水落洞區房引發、遭受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大。因此,將水落洞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2、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區根據預測評估結果,擬建老甲寨區房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中等。因此,將老甲寨區房24、及其影響范圍內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區。除上述地區其它地區包括煤沖安置房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場區道路隨臨近建設工程,場區道路分段隨臨近工程分區。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區見附圖33。三、場地適宜性評估根據場地地質環境條件,結合擬建工程特點及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該擬建場地的適宜性評估如下:擬建水落洞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建設適宜性差,只有采取嚴格有效,切實可靠的工程防治措施及合理的施工方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安全后,該建設用地才宜于建設;擬建老甲寨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區,建設適宜性較差,采取相應的工程防治及處理措施后,該建設用地才適宜建設。擬建煤沖區房及其25、影響范圍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建設適宜性為適宜,采取相對簡單措施處理后,該建設用地即適宜建設。四、防治措施1、對場地內的切填方區,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及安全措施,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工程建設中開挖形成的基槽邊坡需進行臨時性支護,以防止局部產生崩塌、滑坡、滑塌,防止對施工人員及設備造成危害。2、對場地周邊的高、陡永久性切填方邊坡,要合理放坡,自上而下分級分段開挖,不能大斷面開挖邊坡,并及時清除松散土石及巖體,采取嚴格有效、切實可靠的邊坡支擋等工程防護措施,嚴防巖體崩塌、土體滑塌及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3、對場地內各地坪之間的永久性邊坡采取有效、可靠的邊坡支擋等工程防護措施,防止滑坡、崩塌、滑塌等26、地質災害的發生。4、對填方區的回填土要進行碾壓或強夯處理,防止填方邊坡滑塌及填方區地面不均勻沉降的發生,并對坡面進行護坡,嚴防邊坡失穩。5、完善整個場地的截排水系統,在場區及附近禁止過量抽取地下水,防止地面塌陷的產生。6、規劃建筑物應留出足夠的放坡余地及設置支撐工程的位置。7、工程建設前應對河道進行規劃,設置河堤(壩)后,再進行主體工程施工。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一、結論1、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按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方法確定,普定縣猴場鄉易地扶貧搬遷西北集中安置點建設工程項目類型屬“較重要建設項目”,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貌類型單一,巖性穩定,地面相對高差較小,工程地質條件較差,水27、文地質條件較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按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屬“中等”。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標準,確定該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二級。2、擬建煤沖區房及相鄰道路建設引發、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小,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小;擬建老甲寨區房及相鄰道路建設引發、遭受切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中等;擬建水落洞區房及相鄰道路建設引發、遭受填方邊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對擬建工程、施工人員、設備的危害程度大;3、場地位于碳酸鹽巖分布區,工程建設有遭受巖溶地面塌陷危害的可能。4、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及地質28、災害危險性從大不從小和單體工程不分割的原則”,將水落洞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將老甲寨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將煤沖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5、根據場地地質環境條件,結合擬建工程特點及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該擬建場地的適宜性評估如下:擬建水落洞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建設適宜性差,只有采取嚴格有效,切實可靠的工程防治措施及合理的施工方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安全后,該建設用地才宜于建設;擬建老甲寨區房及其影響范圍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區,建設適宜性較差,采取相應的工程防治及處理措施后,該建設用地才適宜建設。擬建煤沖區房及其影29、響范圍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建設適宜性為適宜,采取相對簡單措施處理后,該建設用地即適宜建設。二、建議1、在建設前必須做好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嚴格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及相關規范規程進行此項工作,詳細查明區內第四系殘坡積層厚度,巖層的風化程度及巖、土體的結構,切填方邊坡組構特征,工程力學性質等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區內地質構造情況,為場地工程建設提供基礎地質資料。評價場地整體穩定性,采取適宜地基方案及工程處理措施。并查明隱伏巖溶發育情況。2、由于部分地區切、填方較大,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對切、填方邊坡進行支護措施,避免切、填方邊坡滑坡、滑塌等地質災害發生。3、切方邊坡應采取自上30、而下、分段開挖的方法開挖,切忌施工過程中大斷面開挖邊坡,避免發生邊坡滑坡、滑塌等地質災害發生。4、對填方區的回填土要進行碾壓或強夯處理,防止填方邊坡滑塌及填方區地面不均勻沉降的發生,并對坡面進行護坡,嚴防邊坡失穩。5、工程建設中開挖形成的基槽邊坡需進行臨時性支護,以防止局部產生崩塌、滑坡、滑塌。6、應規劃好場地內、外的地表水排放系統,減少地表水對切、填方邊坡造成危害及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必要時修建防洪渠;在場區及附近禁止過量抽取地下水,防止巖溶地面塌陷的產生。7、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建立地質災害監測機制,尤其加強邊坡變形監測工作,發現險情及時處理,以有效預防地質災害發生。8、工程建設前應對河道進行規劃,設置河堤(壩)后,再進行主體工程施工。9、施工進行中堅持“信息化施工,動態管理”的原則,工程建設遵循“先勘察、再設計、先治理、后建設”的原則,以避免引發滑坡、滑塌、崩塌等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