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靈鄉鎮靈談大道K0+260~K1+080路基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7076
2022-09-19
19頁
7.08MB
1、目 錄1前言11.1 工程概況11.2 勘察目的及技術要求11.3 勘察執行的有關規程、規范21.4 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22 自然地理概況42.1交通位置42.2氣象與水文43 工程地質條件53.1 地形地貌53.2地質構造53.3地層巖性63.4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73.5地震與地震動參數84不良地質及特殊巖土94.1不良地質94.2特殊巖土105 水文地質特征115.1環境水的類型、埋藏情況及其變化特征115.2環境水對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的侵蝕性126 工程地質條件評價126.1地基條件及穩定性評價126.2工程設計參數建議值157 結論與建議15附 圖1.工程地質平面圖1:100012、張2.工程地質縱斷面圖(縱1:500橫1:200)1張3.工程地質橫斷面圖(1:200)1張4.鉆孔工程地柱狀圖1:10010張附 表1.勘探點一覽表1張2.觀測點一覽表2張附 件1.土工試驗報告9張2.水質分析報告3張131前言1.1 工程概況靈談大道位于大冶市靈鄉鎮鎮區南部,是靈鄉鎮鎮區聯系南部談橋社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干道。規劃寬度21米。全長2405.632m。道路等級為小城市主干路級標準,設計行車速度40km/h,路面類型:瀝清路面結構。靈談大道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靈鄉鎮路網結構,改善鎮區道路交通條件,同時將有效提高道路周邊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提升鎮區形象,為靈鄉鎮爭取“鎮級市”服3、務。本次靈談大道勘察起止里程為K0+260K1+080,長820m,屬軟土路基,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本工程由武漢理工大設計研究院設計,受靈鄉鎮人民政府委托,我院承擔該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工作。該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場地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地基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故市政工程等級為二級。1.2 勘察目的及技術要求本次勘察為詳細勘察,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和區域地質條件,結合路線填挖設計,提出以下技術要求:查明沿線地形地貌的成因、類型、分布、形態特征和地表植被情況;查明沿線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石的風化程度、邊坡的巖體類型和結構類型;查明層理、節理、斷裂、軟弱夾層等結構面的產狀、規模、傾向;查明沿線覆4、蓋層的厚度、土質類型、密實度、含水狀態和物理力學性質,提供工程地質依據和必要的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查明沿線不良地質和特殊性巖土的分布范圍、性質;查明沿線地表水發育情況和地下水埋藏及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并判定腐蝕性;1.2.7提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地基處理方案。1.3 勘察執行的有關規程、規范1、大冶市靈鄉鎮靈談大道K0+260K1+080段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合同(2012-003)2、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 C20-201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5、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5、1-20086、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D63-20077、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8、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9、公路軟土地基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JTJ017-9610、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1.4 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1.4.1勘察孔布置本工程勘察孔位由我院布置,經業主確認后進行現場施工,沿線按地貌單元共布置了10個勘探孔,鉆孔間距50150m。本次勘探孔采用GPS測量施放,各勘探點座標及高程見附表1勘探點一覽表,各勘探點位置詳見大冶市靈鄉鎮靈談大道K0+260K1+080路基工程地質平面圖。 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質鉆探、標準貫入試驗,采集巖土樣、水樣進行室6、內試驗的方法綜合進行。1、工程地質調繪:野外地質調查采用“之”字形穿越法,沿線路及兩側采用目測法和半儀器法,測得地質觀測點58個。2、工程地質鉆探:為查明各巖土層空間上的分布規律與變化特征,直接觀察各巖土層工程地質條件,采用回轉鉆進方法,共完成10孔。3、標準貫入及動力觸探試驗:為綜合確定粘性土、砂土和人工填土層物理力學強度指標,在鉆孔中共進行標準貫入試驗26次,動力觸探試驗36次。4、室內試驗:為分析巖土物理力學性質、確定地基巖土承載力及環境水侵蝕性,共采取原狀土樣14組、擾樣2組、水樣2組,土樣、水樣測試由湖北省地礦局鄂東南試驗室完成。1.4.3完成工作量我院于2012年3月20日進場進行7、地質調查及野外勘探作業,至2012年3月28日外業結束,4月9日提交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共歷時21天,本勘察所提供的資料數據真實、可靠,可作為路基設計及施工依據,本次勘察完成實物工作量詳見表1。 完成工作量匯總表 表1工 作 項 目單 位數 量備注工程地質調繪km20.28工程地質鉆探m/孔64.5/10標準貫入試驗(N)次26動力觸探試驗次36室內試驗土工試驗原狀土樣組14擾樣組2水樣組2鉆孔水位觀測次18初見、穩定水位孔位測量點10 2 自然地理概況2.1交通位置靈談大道位于大冶市靈鄉鎮鎮區南部,是靈鄉鎮鎮區聯系南部談橋社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干道。靈談公路起點為該路與老大金路交叉口,終點為該路8、與毛靈公路(北側)交叉口,該線路走向基本位于老靈談公路右側,交通較為便利。2.2氣象與水文大冶市靈鄉鎮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東南季風對氣候影響最大。全鎮全年氣溫14C19C,基本年平均氣溫16.9C,極端最高氣溫40.3C,極端最低氣溫-11C,最熱日平均氣溫31.5C,最冷日平均氣溫0.7C,無霜期260280天,年降水量為13001600mm。3 工程地質條件3.1 地形地貌該段路基位于沖溝內,走向近南北向,為丘間溝谷地貌,地表多為沼澤洼地及水塘、水田,標高45.1061.50m,其中線路K0+406K0+476段為尾砂庫,詳見圖1。3.2地質構造大冶市靈鄉鎮位于下揚子臺褶帶大冶斷褶束中9、部,北為大別山隆起,南為幕阜山隆起,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往北的過渡地帶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出現幾個大型侵入雜巖體,各巖體受風化剝蝕形成侵入體構造剝蝕盆地,因而構成侏羅紀陸相沼澤沉積和火山碎屑巖復合盆地沉積。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地質調繪,該工程線路下伏巖石為白堊系下統靈鄉組粉砂巖,上覆第四系土層主要為沖積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和坡洪積粉質粘土,局部為第四系人工填土。路基范圍內未見活動性斷裂通過,場地是穩定的。3.3地層巖性場區勘探深度范圍內,根據地層巖性及物理力學性質,結合地層形成時代、成因類型,將場地地層由上至下按時代成因分為4層,按巖性及物理力學性質共分為5個工程地質組,具體描述如下:(1)第四系10、全新統人工堆積層 (Q4ml)素填土:褐黃灰褐色,潮濕,松散中密,主要由尾砂、碎石組成,局部含粘性土,該層主要分布于K0+340K0+530,揭露層厚5.17.70m,平均厚度6.4m,層頂高程54.0155.33m。 (2)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 (Q4al)1粉質粘土:灰褐褐黃色,土質較均勻,可塑,含少量灰白色高嶺土,該層主要分布于K0+715K0+970,層厚0.501.40m,平均厚度0.80m,層頂高程52.8858.51m。2淤泥質粉質粘土:褐灰青灰色,流塑軟塑,含少量腐植物,有臭味,局部偶見貝殼,該層主要分布K0+260K0+349,K0+500K1+015,層厚1.405.90m,11、平均厚度3.80m,層頂高程45.0657.11m,層頂埋深0.005.10m。(3)第四系全新統坡洪積層 (Q4dl+pl)粉質粘土:灰褐褐黃色,土質較均勻,可塑,局部硬塑,含少量灰白色高嶺土,該層主要分布于K0+900K1+080,層厚0.506.20m,平均厚度2.17m,層頂高程52.8861.38m,層頂埋深0.002.80m。(4)白堊系下統靈鄉組組(K1l)泥質粉砂巖:灰白紫紅色,全風化,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粉砂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巖石風化強烈,巖芯呈砂土狀,夾少量強風化碎塊,手捏易碎,該層場區均有分布,最大揭露厚度3.70m,層頂高程40.0655.78m,層頂埋深0.12、509.20m。3.4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 各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表2地層編號土層名稱項目含水量W%天然密度比重G孔隙比e液限WL塑限WP液性指數IL 塑性指數IP壓縮系數a1-2MPa -1壓縮模量EsMPa粘聚力CkPa內摩擦角度2淤泥質粉質粘土n11111181111811811910max48.82.012.741.31739.923.11.5316.80.895.8 15.2 13.5 min24.41.762.710.83627.716.20.7211.40.382.5 11.4 9.1 33.51.902.731.00134.619.41.0115.10.604.0 14 13、11 7.74 0.09 0.01 0.20 4.32 2.41 0.26 2.12 0.19 1.09 1.49 1.27 0.23 0.05 0.01 0.20 0.13 0.12 0.26 0.14 0.30 0.27 0.11 0.12 粉質粘土n333333333333max28.72.032.720.81132.818.90.8713.90.30 7.6 36.6 17.8 min24.11.932.720.66329.416.90.5812.50.23 6.0 24.5 15.0 27.11.972.720.75330.917.80.7113.10.26 6.9 30 17 標準14、貫入試驗統計表 表3地層編號巖土名稱試驗次數n基本值(擊)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標準值NMaxMin素填土31158.0/0.8571粉質粘土1666.0/0.8552淤泥質粉質粘土9423.10.78 0.25 0.84 3粉質粘土51179.01.87 0.21 0.80 7全風化泥質粉砂巖8281622.14.05 0.18 0.88 19 動力觸探試驗統計表 表4地層編號巖土名稱試驗次數n基本值(擊)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標準值NMaxMin素填土3221713.63.900.300.91123.5地震與地震動參數3.5.1地震活動據湖北地震史料匯考資料,黃石大冶地區歷史上未發15、現強烈震中分布,雖然周圍地區所發生的地震有時波及本區,但未形成地震災害。能波及本區的地震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英山羅田斷塊掀升區。武漢地震大隊1977年所作地震預測,本區處在4.75.0級危險區中,烈度一般小于7度。根據國家地震局和建設部震發辦199260號文“關于發中國地震強度區劃圖(1990)的通知”,黃石大冶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度。本區新構造運動以間歇性升降為主,工程區附近無活動斷裂分布,預測地震烈度小于7度,故地殼屬于相對穩定的地區。3.5.2 地震基本烈度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0-2010,大冶市位于湖北省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區。本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度,設計基本地震16、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特征周期0.35s。依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度地區的公路工程,可采用簡易設防。3.5.3 場地土類型及場地類別該段路基分布層松散稍密素填土、1層粉質粘土、2層淤泥質粉質粘土承載力fa0=80120 kPa,均小于150kPa,覆蓋層厚度大于3m小于50m,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0-2010判定,場地土屬中軟場地土,建筑場地類別為類。4不良地質及特殊巖土4.1不良地質尾砂庫及露采坑K0+406K0+476段約70m路基穿越尾砂庫,該尾砂庫長約120m,寬約70m,現尾砂堆放高度超過地面10.6m,尾礦庫17、等級為級。據地質調查,該尾砂庫底部原為露天采坑,該采坑最大開采深度約30m,后期經人工充填尾砂及碎石 ,現已基本滿庫,堆積時間短,土質不均,呈欠固結狀態,詳見圖2。滑坡根據工程地質測繪,K0+823K0+862右側距線位中心約21m為一淺層堆積層滑坡前緣,現有一長約40m擋墻支擋,擋墻前的排水溝有錯動痕跡,錯距約0.4m。擋墻及前緣見滑坡監測點,據調查訪問,該滑坡最近于1999年滑動過。經治理后,現自然坡度約1020度,坡面植被發育,排水溝及截水溝較完善,該滑坡目前已基本穩定,但路基施工填挖方時應注意對滑坡的影響,詳見圖3。路基沿線不良地質體統計表。 路基沿線不良地質體統計表 表5序號起訖樁號18、長度(m)類型處理措施備注2K0+406K0+47670尾砂庫(其下露采坑)穿越段高于路基部分的尾砂挖除,路基段采用復合地基加固處理,并設支擋結構橫跨3K0+823K0+86241淺層堆積層滑坡線路右側需設擋墻位于線路右側20m4.2特殊巖土軟土2淤泥質粉質粘土,褐灰青灰色,流塑軟塑,含少量腐植物,有臭味,局部偶見貝殼,該層主要分布于K0+260K0+349,K0+500K1+015,層厚1.405.90m,平均厚度3.80m,該層壓縮性大,工程性質差,施工時應全部清除或進行復合地基加固處理。人工填土該層主要分布于K0+349K0+551,褐黃灰褐色,潮濕,松散中密,主要由尾砂、碎石組成,局部19、含粘性土,揭露層厚5.17.70m,平均厚度6.4m,該層堆積時間短,固結差。 5 水文地質特征5.1環境水的類型、埋藏情況及其變化特征該段路范圍內水塘、排水溝分布密集,地表水發育,因筑壩蓄水,很多地段已淤塞、沼澤化。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及基巖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人工堆積層尾砂及碎石中,主要受地表水及大氣降水補給,水量受季節性影響較大。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全強風化泥質粉砂巖裂隙中,主要受上層潛水及地下逕流補給,水量較小,勘察期間測得混合地下水位埋深0.103.50m。根據現場水文地質調查,地下水逕流總體方向與地形一致,從地形較高的東、西兩側山坡向中部較低的溝谷低地匯集,然后沿溝谷20、由南向北排泄。地下水水位升降變化較大,年變幅24m,設計時應予注意。5.2環境水對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的侵蝕性本次勘察取地表水樣1組,地下水樣1組,水質分析成果詳見表6。水質分析成果表 表6水樣類別K+mg/LNa+mg/LCa2+mg/LMg2+mg/LCl-mg/LSO42-mg/LHCO3-mg/LPH值侵蝕性CO2地表水1.929.8599.9512.9011.2339.51312.977.810.0地下水16.0015.6099.9564.0017.84352.12186.888.150.0根據水質分析結果,地表水水質類型為HCO3- - Ca2+,地下水水質類型為SO42- HCO321、- Ca2+-Mg2+。按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判定: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6 工程地質條件評價6.1地基條件及穩定性評價1、K0+260K0+354為填方段,最大填高為4.2m,地基上部 2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易震陷,穩定性差,易產生過大和不均勻的沉降,該層軟土分布于地表,厚度02.90m,建議施工時清淤換填或拋石擠淤。2、K0+354K0+497.3為挖方段,線路K0+406K0+476穿過尾砂庫,跨度約70m,形成最大開挖高度達10.6m的邊坡,開挖范圍包括22、部分堤壩。原尾砂庫在老露天采坑上堆積筑高而成,現壩高約10.6m,尾砂壩由土夾石組成,庫內尾砂滲透系數經驗值K=0.2m/d。由于尾砂處于飽水狀態,導致路基開挖后邊坡支擋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建議對線路右側尾砂庫高出設計路面高程的尾砂進行整體清除后再修建擋墻,清除工作量約為8.4萬方。尾砂庫高出地表部分挖除后,其下仍為尾砂路基,該段路基穩定性差,需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否則應予以全部挖除換填。 3、K0+497.3K0+800.35為填方段,最大填高為2.1m,地基淺部 2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易震陷,穩定性差,易產生過大和不均勻的沉降,該層軟土厚度4.15.9m,平均厚度達5.10m,埋藏深度023、5.1m,建議采用水泥土攪拌樁等地基加固措施進行處理。4、K0+800.35K1+012為填方段,最大填高為5.2m,地基淺部 2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易震陷,穩定性差,易產生過大和不均勻的沉降,該層軟土分布于地表,厚度0.71.8m,平均厚度1.1m,建議施工時清淤換填或拋石擠淤。K0+823K0+862右側距線位中心約21m為一淺層堆積層滑坡前緣,該滑坡目前已穩定,但路基施工填挖方時對滑坡有一定影響,建議施工時修建擋墻。5、K1+012K1+080為填方段,最大填高為2.4m,地基淺部 粉質粘土具中等壓縮性,工程性質較好,厚度0.93.5m,在滿足沉降控制的條件下,可作為天然地基持力層。24、6、工程地質分段說明。工程地質分段說明表 表7序號起始樁號段長(m)設計路面與地面最大高差(m)軸線方向工程地質條件評價與建議1K0+260K0+35494填4.20181上覆第四系沖積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厚02.9m。局部見第四系人工堆積層素填土,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靈鄉組泥質粉砂巖。該段路基2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易震陷,穩定性差,易產生過大和不均勻沉降,該層軟土埋藏較淺,厚度較薄,建議施工時清淤換填或拋石擠淤。建議按1:1.5筑坡。2K0+354K0+497.3143.3挖10.60181該段路基跨既有尾砂庫,且路基基底以前為采坑,上覆第四系第四系人工堆積層素填土,主要成份為碎石塊、尾砂25、,揭露層厚7.7m,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靈鄉組泥質粉砂巖。該段路基主要為人工堆積的土夾石壩及尾砂、碎石等組成,推薦滲透系數經驗值K=0.2m/d。由于尾砂處于飽水狀態,導致路基開挖后邊坡支擋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建議對線路右側尾砂庫高出設計路面高程的尾砂進行整體清除后再修建擋墻,清除工作量約為8.4萬方。尾砂庫高出地表部分挖除后,其下仍為尾砂路基,該段路基穩定性差,需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否則應予以全部挖除換填。挖方邊坡建議按1:1放坡。3K0+497.3K0+800.35303.05填2.10177181該段路基水塘分布密集,上覆第四系沖積層淤泥質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厚4.15.9m。局部見第四系26、人工堆積層素填土,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靈鄉組泥質粉砂巖。該段路基地基淺部 2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易震陷,穩定性差,易產生過大和不均勻的沉降,該層軟土平均厚度5.10m,埋藏較深,建議采用水泥土攪拌樁等地基加固措施進行處理。建議按1:1.5筑坡。4K0+800.35K1+012211.65填5.20177上覆第四系沖積層淤泥質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厚0.71.8m。局部見第四系人工堆積層素填土,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靈鄉組泥質粉砂巖。據調查,K0+823K0+862右側距線位中心約21m處,見一淺層土質滑坡及抗滑擋墻,勘察期間穩定。該段路基地基淺部 2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易震陷,穩定性差,易27、產生過大和不均勻的沉降,該層軟土埋藏較淺,厚度較薄,建議施工時清淤換填或拋石擠淤。建議按1:1.5筑坡。K0+823K0+862段路基施工填挖方時對滑坡有一定影響,建議施工時修建擋墻。5K1+012K1+08068填2.40177上覆第四系坡洪積層粉質粘土,厚0.93.5m。局部見第四系人工堆積層素填土,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靈鄉組泥質粉砂巖。該段路基地基淺部 3粉質粘土具中等壓縮性,工程性質較好,在滿足沉降控制的條件下,可作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建議按1:1.5筑坡。177、路基填、挖方段邊坡坡率建議值,詳見表8。邊坡坡率建議值 表8序號里程邊坡坡率填方段K0+260K0+354K0+488K1+28、0801:1.5挖方段K0+354K0+4881:1.06.2工程設計參數建議值根據工程地質鉆探、標準貫入試驗、室內巖、土樣試驗,依據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確定各巖土層承載力參數,并結合地區勘察經驗,綜合確定本場地地基巖土層設計參數建議值,詳見表9。 地基設計參數建議值表 表9地層代號巖土名稱土工試驗標準貫入試驗設計參數建議值天然重度(KN/m3)粘聚力Cq(kPa)(快剪)內摩擦角q(度)(快剪)Es(MPa)巖土施工工程分級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 fa0(kPa)fa0Es(kPa)(MPa)N (擊)fa0(kPa)素填土/818020.001520/1229、01粉質粘土/614019.113015/1202淤泥質粉質粘土1104.038518.6214114.080粉質粘土221.66.9920019.3130176.9180全風化泥質粉砂巖/1925023.00/2407 結論與建議1、線路地層巖性較簡單,尚未發現區域性深大斷裂構造和新構造活動痕跡,區域地質穩定,該路段穿越尾砂庫及軟土區,工程適宜性差,經整治后可作為路基建設用地。2、本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特征周期0.35s,場地土類型為中軟場地土,建筑場地類別為類。依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度地區的30、公路工程,可采用簡易設防。3、K0+260K0+354,K0+800.35K1+012段地表分布高壓縮性的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工程性質差,埋藏淺,厚度02.9m,建議清淤換填或拋石擠淤。4、K0+497.3K0+800.35段地表分布高壓縮性的淤泥質粉質粘土,壓縮性高,工程性質差,厚度4.15.9m,埋藏深度05.1m,建議采用水泥土攪拌樁等地基加固措施進行處理。5、K0+354K0+528為挖方段,線路K0+406K0+476穿過尾砂庫,跨度約70m,形成最大開挖高度達10.6m的邊坡,庫內尾砂滲透系數經驗值K=0.2m/d。建議對線路右側尾砂庫高出設計路面高程的尾砂進行整體清除后再修31、建擋墻。尾砂庫高出地表部分挖除后,其下仍為尾砂路基,該段路基穩定性差,需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否則應予以全部挖除。6、K0+823K0+862右側距線位中心約21m為一淺層堆積層滑坡前緣,該滑坡目前已穩定,但路基施工填挖方時對滑坡有一定影響,建議施工時修建擋墻。7、K0+260K0+354、K0+497.3K1+012地段地勢平緩,多辟為魚塘、農田,雨季易漬水,需加強地表排水。8、根據水質分析結果,地表水水質類型為HCO3- - Ca2+,地下水水質類型為SO42- HCO3- Ca2+- Mg2+。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外部環境的變化易導致水體成份變化,施工中應加強對地下水侵蝕性的監測。9、施工時應作好相應安全與環境保護措施,控制泥漿排放,防止水土流失,盡量避免對周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和破壞。10、施工時注意保護各種已建地下管線。11、加強現場驗槽及基礎檢測工作,在設計施工中,若遇工程地質問題,應及時反饋,以便我院及時處理。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