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方案(2020-2035年)(3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7129
2022-09-19
30頁
915.54KB
1、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二二年十月1前言氣象探測工作是氣象業務的基礎性工作。氣象探測所獲取的資料用于分析和研究天氣以及氣候變化,是預測、預報氣象災害的基礎資料,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科學決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依據。做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是保障氣象探測資料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和連續性的根本措施,也是有效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為了促進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特制定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2目錄第一部分:文本第一部分:文本.4第一章第一章臺兒莊區概況臺兒2、莊區概況.4第一節自然條件.4一、地質地貌.4二、氣候.4第二節社會經濟.5一、歷史沿革.5二、行政區劃與人口.6三、經濟發展.6第三節城鄉規劃.7第二章第二章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8第一節指導思想.8第二節主要原則.8第三節規劃依據.8第三章第三章規劃內容規劃內容.10第一節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10一、規劃年限.10二、規劃范圍.10三、規劃目標.10四、主要任務.10第二節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10一、氣象探測環境的定義.10二、氣象探測環境的總體要求.11三、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技術要求.11四、控制性詳細規劃.12第四章第四章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的3、保護標準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的保護標準.13第一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概況.13一、氣象站基本情況.13二、站址站名變更情況.13第二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環境現狀與評價.13一、氣象站周邊環境地表物體現狀.13二、氣象站周邊環境現狀分析與評價.14三、氣象站四周地平遮蔽和人為障礙物情況.15第三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用地規劃情況.15第四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建筑物控制要求.15第五章第五章規劃實施規劃實施.17第一節氣象部門和有關部門職責.17第二節規劃實施的建議和措施.17相關術語解釋.193第二部分:表集第二部分:表集.20附表附表 1 1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站址變動情4、況表.20附表附表 2 2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站名變更情況表.20附表附表 3 3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現狀情況表.21附表附表 4 4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表.21附表附表 5 5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最高仰角登記表.22附表附表 6 6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用地規劃情況表.22附表附表 7 7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區建筑物控制高度表.23第三部分:圖集第三部分:圖集.24附圖附圖 1 1棗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 年)臺兒莊城區用地規劃圖.24附圖附圖 2 2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區位圖.25附圖附圖 3 3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5、站新址周邊區域現狀圖.26附圖附圖 4 4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遮蔽仰角現狀圖.26附圖附圖 5 5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風向玫瑰圖.27附圖附圖 6 6馬蘭屯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06-2020 年).28附圖附圖 7 7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控制區建筑高度控制圖.294第一部分:文本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臺兒莊區概況第一節第一節自然條件自然條件臺兒莊區地處棗莊市最南部,魯蘇交界處,東、南部與江蘇省邳州市毗鄰,西南、西部與徐州市賈汪區、銅山區,濟寧市微山縣相連,北、東北部與嶧城區接壤,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轄區地跨東經 1172311750,北緯 34283444之間,東西6、最大距離 37.2 千米,南北最大距離 28.75 千米,總面積 538.5 平方千米。一、地質地貌一、地質地貌境內地勢南、北部高,中部低,自西向東漸低,呈傾斜狀。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丘陵,宜林宜牧。北部為平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中部和東部較低洼,利于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西南分布黑蛇山、穆柯寨山、庫山、高山等低山丘陵,最高山峰黑蛇山海拔 308 米;西北部有獐山、九星山等山丘,最高處海拔 203 米。最低點在東南部的趙村湖,海拔 24.8 米。京杭運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沙河由北向南流經境內中部,注入運河。全區自南向北、由西向東分布著丘陵坡、梯田、近山階地、山間谷地、山前傾斜平原以及河漫洼7、地等地貌單元,其中低山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 18.6%,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1.4%。二、氣候二、氣候5臺兒莊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春季少雨、多風、易旱;夏季濕熱多雨多澇;秋季溫暖晴朗;冬季寒冷少雨雪。多年平均氣溫 14.3,1 月平均氣溫-0.2,極端最低氣溫-17.0(1990年 2 月 1 日);7 月平均氣溫 27.0,極端最高氣溫 40.6(2002年 7 月 15 日)。無霜期年平均 219 天,最長達 253 天(1996年),最短為 184 天(1990 年)。年平均日照時數 2112.1 小時。年平均降水量 825.8 毫米,8、年平均降雨日數為 82 天,最多達 105 天(1985 年),最少為 60 天(2002 年)。極端一日最大雨量 199.4 毫米(2018 年 9 月 19 日)。降雨集中在每年5 月至 10 月,7 月最多。第二節第二節社會經濟社會經濟一、歷史沿革一、歷史沿革夏、商、西周、春秋時期,臺兒莊境內先后建有偪陽國、鄫國。戰國時,區境西部屬傅陽縣,東部屬蘭陵縣。秦時為郯郡轄地,西屬傅陽縣,東屬蘭陵縣。西漢時西部屬楚國傅陽縣,東屬蘭祺縣。東漢時東部屬東海郡氶縣,西屬彭城國傅陽縣。三國時屬魏,郡縣沿襲東漢。晉襲魏制。南北朝時屬蘭陵郡氶縣。隋朝時屬彭城郡蘭陵縣。唐朝時屬河南道沂州氶縣。五代時,先后屬后9、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隸屬沂州氶縣。北宋時屬京東東路沂州氶縣。元時,為山東西路嶧州蘭陵縣管轄,東南少部分屬邳州武原縣。明時,先屬山東省濟寧府,后為兗州府轄。洪武二年降嶧州為嶧縣。清時屬山東嶧縣,現張6山子鎮部分區域屬滕縣。民國時期沿襲清制,現泥溝鎮和邳莊鎮的部分地區屬蘭山縣、邳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建立嶧南縣、運河縣、臺兒莊鎮等縣級抗日民主政權。1948年 2 月,設立蘭陵縣(縣駐地臺兒莊)。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為蘭陵縣轄,1953年9月至1960年 1 月屬嶧縣,1960 年 1 月至 1962 年 5 月屬棗莊市(縣級),1962 年 6 月始設臺兒莊區,為棗莊10、市下轄區,未有變化。二、行政區劃與人口二、行政區劃與人口臺兒莊區轄張山子、澗頭集、馬蘭屯、邳莊、泥溝五個鎮和運河街道辦事處,1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 538.5 平方公里,211 個行政村(居)。2018 年,全區總人口 34.21 萬人,其中男性 17.98 萬人,女性 16.23 萬人。常住人口 31.6 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6.3。區域內除漢族外,還有回、藏、滿、苗等 28 個少數民族。隨著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全區各民族和睦團結,人民安居樂業。三、經濟發展三、經濟發展2018 年,全區生產總值(GDP)183.66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2.1%。分產業看,其中第一產11、業增加值 18.00億元,增長 2.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9.5%;第二產業增加值 90.88 億元,增長 1.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4%;第三產業增加值 74.79 億元,增長 2.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為 85.4%。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9.8:50.4:39.8,調整為 9.8:49.5:40.7。人均生產總值 58203 元,增長 1.8%。2018 年,城鎮新增就業 3612 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401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 3.5%。發放創業擔保貸款 590 萬元,直接扶持 59 人創業,帶動就業 172 人。2018 年,新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 5154 戶,12、增長 14.52%。民營市場主體培育良好,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 5131 戶,增加25.86%;新登記注冊資本 53.18 億元,增長 49.25%;新登記從業人員 1.66 萬人,增長 22.42%。第三節第三節 城鄉規劃城鄉規劃2016 年,棗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 年)臺兒莊城區用地規劃圖通過國務院批準(見附圖 1)。規劃要落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相關管理要求,重點保護好臺兒莊大戰舊址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圍環境,做好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8第二章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第一節第一節指導思想指導思想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確保氣象探測資料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和連續性,為分析和應13、對氣候變化及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準確的氣象依據,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好氣象服務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二節第二節主要原則主要原則一、城鄉規劃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相統一的原則,實現城鄉建設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二、嚴格執行各項技術標準的原則;三、立足現狀,進一步協調優化周邊用地及環境的原則;四、經濟合理的原則。第三節第三節規劃依據規劃依據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2000 年 1 月)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 年 1 月)三、山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2005 年 10 月)四、山東省氣象管理辦法(2004 年 3 月)五、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20114、2 年 12 月)六、山東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2015年 1 月)七、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931221-2014)(2015 年 1 月)八、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 年 4 月)九、棗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 年)臺兒莊城區用地規劃圖十、馬蘭屯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06-2020 年)10第三章規劃內容第一節第一節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一、規劃年限一、規劃年限本次規劃年限為 20202035 年。二、規劃范圍二、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距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圍欄 800 米范圍內的核心規劃保護區,核心規劃保護區以外根據15、規定按照遮擋仰角進行高度控制。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該專項規劃通過審批后,將作為臺兒莊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主管部門在審批本規劃約定范圍內的新建、改建建筑物、構筑物和大型工程等的詳細性控制依據,確保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障礙物滿足氣象探測要求。四、主要任務四、主要任務對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面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對策。確定氣象探測保護的范圍和標準。第二節第二節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一、氣象探測環境的定義一、氣象探測環境的定義是指為避開各種干擾,保證氣象探測設施準確獲得氣象探11測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離構成的環境空間。二、氣象探測環境的總體要求二、氣象16、探測環境的總體要求(一)氣象探測環境要求長期穩定,具有良好的區域代表性;(二)禁止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超高障礙物和種植生長高度不符合要求的作物、樹木;(三)禁止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影響氣象探測設施工作效能的高頻電磁輻射裝置和對觀測資料準確性有影響的各種源體;(四)觀測場四周不得有致使氣象要素發生異常變化的干擾源。三、臺兒莊國家氣象探測環境技術要求三、臺兒莊國家氣象探測環境技術要求根據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31221-2014)標準,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技術要求如下:(一)保護期限。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站址應至少保持 30 年穩定不變。(二)周17、圍環境。1.觀測場四周應空曠平坦,保持氣流暢通和自然光照;2.觀測場最多風向(ENE)的上方 90范圍內 5000m、其它方向 2000m 范圍內不宜規劃工礦區,不宜建設易產生煙幕等污染大氣的設施;3.在觀測場 1000m 范圍內不應實施爆破、鉆探、采石、挖12沙、取土等危及觀測場安全的活動。(三)對障礙物的限制。在觀測場四周劃定障礙物控制區,距觀測場圍欄 800m 范圍內為障礙物控制區。1.控制區內的障礙物任一點(含建筑物上的造型、天線等)上的高度(指障礙物相對觀測場平面的高度,下同)距離比小于 1/8;2.控制區內障礙物與觀測場圍欄最近距離不小于 30m;3.在日出方向(61119)和日落18、方向(241299)范圍內(此范圍不受控制區限制),障礙物遮擋仰角不大于 7。(四)對影響源的限制。1.鐵路路基距觀測場圍欄距離大于 100 m。2.公路路基距觀測場圍欄距離大于 30 m。3.人工建造的水體距觀測場圍欄距離大于 50 m。4.垃圾場、排污口等其他影響源距觀測場圍欄的最小距離應大于 200m。四、控制性詳細規劃四、控制性詳細規劃在現有規劃中,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遷建于棗莊市臺兒莊城區正北方向,位于馬蘭屯鎮劉湖村駐地,其周邊規劃主要為基本農田用地、自然保留地等用地。因此應控制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區內新建建筑物和樹木等高度,嚴格限制超高建筑物和樹木,不得在規定范圍內設置影響源。13第19、四章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的保護標準第一節第一節 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概況概況一、基本情況一、基本情況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始建于1977年1月,區站號58025,原站址位于彭樓公社胖莊村,歷經 2 次遷移,現址位于臺兒莊區馬蘭屯鎮劉湖村駐地,觀測場地理中心位于東經 1174318、北緯 343615,地平面海拔高度 29.3 米。承擔地面氣象觀測業務,現有氣壓、氣溫、地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能見度、日照、凍土、天氣現象、雪深等觀測設備及配套通信傳輸設施。二、站址站名變更情況二、站址站名變更情況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自建站以來,歷經 1 次遷移。1980年 1 月 20、1 日,站址由山東省臺兒莊區彭樓公社胖莊村,遷至臺兒莊區馬蘭屯鎮萬莊村,站名也歷經多次變更,由最初的棗莊市臺兒莊區氣象站變更為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站名變更情況見附表 2。第二節第二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環境現狀與評價環境現狀與評價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所在地域以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耕地為主,周邊地表物體現狀情況見附表 3。一、氣象站周邊環境地表物體現狀一、氣象站周邊環境地表物體現狀14本次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核心區域是距氣象站觀測場圍欄 800 米范圍內的區域,在此區域內地表主要物體現狀為樹木、村莊等。二、氣象站周邊環境現狀分析與評價二、氣象站周邊環境現狀分析與評價(一)準21、確性分析。目前,氣象站觀測場大小為 25(南北)25(東西)平方米,在距觀測場圍欄 800 米范圍內除部分樹木、民房外,其他障礙物相對高度距離比均小于 1/8,在距觀測場圍欄 30 米范圍內的地表以上物體高于觀測場地平面高度均小于 1 米。按照國家氣象站的探測環境保護技術要求,觀測場四周距圍欄 800 米范圍內現有地表物體分布狀況、距離、高度等基本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 31221-2014)標準要求(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見附表 4)。場外四周空曠開闊,沒有對氣象探測資料準確性有影響的大型鍋爐、廢水、廢氣、垃圾場等干擾源或者其他源體。由此環境中獲取的氣象22、要素觀測數據資料能夠較真實反映和代表當地區域內的平均氣象狀況,是分析臺兒莊天氣、氣候以及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是天氣預測預報的基礎性氣象資料。(二)連續性分析。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自 1977 年啟用至今,雖然歷經站址 1 次遷移,但是氣象觀測工作從未中斷,建檔氣象資料保存完整,連續性資料超過 43 年,積累了非常寶貴的氣象資料,為臺兒莊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氣候變化和氣候研究等提供了重要依據。15三、氣象站四周地平遮蔽和人為障礙物情況三、氣象站四周地平遮蔽和人為障礙物情況以觀測場中心地面高度 1.5 米處為測量點,對觀測場周邊障礙物的遮蔽仰角進行測量,根據測量數據制作障礙物遮蔽、仰角現狀圖表,(見23、附表 5、附圖 4)。觀測場四周除部分樹木、民房外基本無人為障礙物。第三節第三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用地規劃情況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用地規劃情況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位于主城區正北方向。由臺兒莊歷年風向玫瑰圖(見附圖 5)看出,最多風向頻率為東(ENE),為保證氣象探測資料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其周邊障礙物必須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標準。按照臺兒莊區總體規劃,氣象站所在的區域及周邊土地規劃以村莊民居用地、自然保留地、園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為主(見附表 6、附圖 6)。在距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 800 米范圍內,西側主要為基本農田保護區、南側主要為道路用地、基本農田保護區、北側主要為基24、本農田保護區、自然保留地、園地、耕地,東側主要為道路及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及林地。第四節第四節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建筑物控制要求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建筑物控制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山東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氣象站周邊探測環境必須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范 地面氣象觀測站(GB 31221-2014)標準要求,氣象探測資料才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和連續性。根據氣16象站觀測場距離以及方位的不同,對地表物體的高度有不同的控制要求。根據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區保護標準,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周邊 800 米控制區范圍內,障礙物任一點25、高出觀測場平面(海拔高度 29.3 米)的高度與距觀測場圍欄的距離比應小于 1/8,其中距觀測場 30 米范圍內的物體相對高度不得高于1 米;在觀測場日出(61119)、日落(241299)方向區域內障礙物的高度不大于障礙物距觀測場距離與tan7的乘積。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距觀測場圍欄不同距離建筑物控制高度、日出及日落方向區域內不同距離建筑物控制高度(見附表 7、附圖 7)。17第五章規劃實施第一節第一節氣象部門和有關部門職責氣象部門和有關部門職責臺兒莊區氣象局在棗莊市氣象局和臺兒莊區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發改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有關26、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涉及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的,自然資源局等部門應當征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發改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部門,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的規劃許可、環境影響評價等,應當將項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納入審查內容。自然資源局等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實施規劃許可時,應當書面征求同級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第二節第二節規劃實施的建議和措施規劃實施的建議和措施一、本次規劃確定的范圍內,在用地建設前必須將本次規劃提出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作為項目設計的依據之一。二、對氣象27、站探測環境保護應加以重視和政策扶持,將探18測環境保護工作予以量化,落到實處。三、為使本規劃能順利實施,區級各職能部門要加強合作和協調,共同推進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的規范化建設。四、本規劃由棗莊市臺兒莊區氣象局、棗莊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會同臺兒莊區發改、自然資源、住建等有關部門編制,報臺兒莊區人民政府批準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相關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批準的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涉及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確需變更的,應當征求棗莊市臺兒莊區氣象局意見,報臺兒莊區人民政府批準。128、9相關術語解釋國家氣象觀測站(原一般站):按省(區、市)行政區劃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獲取的觀測資料主要用于本省(區、市)和當地的氣象服務。地面氣象觀測場(簡稱觀測場):用于安置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和設施進行氣象觀測的專用場地。障礙物:觀測場以外高于觀測場地平面 1 米以上的建筑物、構筑物、樹木、作物等物體。高度距離比:障礙物高出觀測場地平面以上的高度與該高度點在觀測場地平面的投影點距觀測場圍欄最近點之間的距離之比。遮擋仰角:從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的地面向該障礙物可見的最高點看去,視線與視線所在地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夾角。日出方向:所在地夏至日的日出方位和冬至日的日出方位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區域。日29、落方向:所在地夏至日的日沒方位和冬至日的日沒方位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區域。影響源:對氣象要素代表性或氣象儀器測量性能有影響的各類源體。注:主要包括熱源、污染源、輻射源、電磁干擾源等,如鐵路、公路、水體、垃圾場、排污口等。20第二部分:表集第二部分:表集附表 1臺兒莊國家氣象站站址變動情況表臺兒莊國家氣象站站址變動情況表站址站址序號序號遷站時間遷站時間詳細地址詳細地址經、緯度經、緯度拔海拔海高度高度備注備注11977 年 1 月 1日臺 兒 莊 區 彭樓 公 社“胖莊”。11743E3437N28.6 米位于現址北方向,距現址1475 米。21980 年 1 月 1日臺 兒 莊 區 馬蘭鎮萬莊。1130、744E3434N27.6 米位于現址南方向,距現址3330 米。附表 2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站名變更情況表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站名變更情況表序號變更情況11977 年 1 月 1 日,更名為棗莊市臺兒莊區氣象站21990 年 1 月 1 日,更名為棗莊市臺兒莊區氣象局32007 年 1 月 1 日,更名為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42009 年 1 月 1 日,更名為臺兒莊國家一般氣象站52019 年 1 月 1 日,更名為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21附表 3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現狀情況表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現狀情況表方位東東(4545135135)南南(135135225225)西西(31、225225315315)北北(3153154545)0 0100100 米米農田、道路農田、樹木、道路農田農田100100200200 米米農田綠地、樹木農田農田200200300300 米米農田農田、樹木農田農田300300400400 米米農田農田、樹木農田農田、400400500500 米米農田農田農田建筑、農田、道路500500600600 米米農田農田農田農田、建筑、道路600600700700 米米農田農田農田農田、建筑、道路700700800800 米米農田農田農田農田、建筑、道路附表 4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表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表名稱技術要求(32、觀測場圍欄與周圍障礙物邊緣及影響源體邊緣之間距離要求)與障礙物距離800m 范圍內障礙物任一點上的高度與距觀測場的距離比小于 1/8;障礙物與觀測場圍欄最近距離不小于 30m;與鐵路路基距離100 米與公路路基距離30 米與大型水體距離50 米日出、日落方向障礙物遮擋仰角7垃圾場、排污口等其他影響源距觀測場圍欄的最小距離應200m22附表 5 臺兒莊國家氣象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最高仰角登記表臺兒莊國家氣象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最高仰角登記表(單位:度)方位01020304050607080角度2.12.21.82.12.52.82.41.84.4方位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33、0角度4.33.51.43.24.14.54.21.75.5方位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角度5.24.34.05.04.94.74.12.92.4方位270280290300310320330340350角度4.73.91.32.13.03.03.91.71.5附表 6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用地規劃情況表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用地規劃情況表方位距離東東(4545135135)南南(135135225225)西西(225225315315)北北(3153154545)0 0100m100m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34、本農田保護區、耕地100100200m200m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200200300m300m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300300400m400m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400400500m500m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村莊民居用地、耕地500500800m800m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村莊民居用地、耕地23附表 7臺兒莊國家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區建筑物控制高度臺35、兒莊國家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區建筑物控制高度表表障礙物距離觀測場圍欄距離L(米)障礙物限制高度 H(米)日出(61119)日落(241299)方向區域障礙物限制高度 H(米)301110012.512.22002524.530037.536.84005049.150062.561.36007573.670087.585.980010098.2800-HLtan7說明:建筑物控制高度為建筑物最高點相對觀測場平面的高度24第三部分:圖集附圖 1棗莊市城市棗莊市城市總體規總體規劃(劃(20201111-2020-2020 年)年)臺兒莊城區用地規劃圖臺兒莊城區用地規劃圖25附圖 2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36、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區位圖區位圖26附圖 3 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區域現狀圖周邊區域現狀圖附圖 4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遮蔽仰角現狀圖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四周障礙物遮蔽仰角現狀圖27附圖 5 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風向玫瑰圖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風向玫瑰圖說明:圖中字母 N、NNE、ENENNW 代表 16 方位,0、2、4、6、8、10、12、14、16 代表年風向頻率()。28附圖 6馬蘭屯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馬蘭屯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06-20202006-2020 年年)臺兒莊區氣象局29附圖 7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臺兒莊國家氣象觀測站周邊控制區建筑高度控制圖周邊控制區建筑高度控制圖說明:觀測場周邊 800 米控制區范圍內,觀測站周邊障礙物任一點上相對觀測場平面的高度與距觀測場圍欄的水平距離比應小于 1/8;日出(61119)、日落(241299)方向區域內障礙物相對高度(H)小于等于障礙物距觀測場圍欄的距離(L)與 tan7的乘積。圖中 1、12.5、25、37.5、50、62.5、75、87.5、100 米為距觀測場圍欄 3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米的距離上建筑物控制的相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