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7304
2022-09-19
16頁
119.50KB
1、某某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詳 細 勘 察 )工程編號:2015-*-*工程負責:*報告編寫:*校 對:* 單位技術負責:*項目負責:*審 核:*審 定:*法定代表人:*工程聯系電話:*公司傳真:*目 錄 1 工程與勘察工作概況411 擬建工程概況412 勘察目的、任務要求413 勘察依據與執行的技術標準41.3.1 國家標準:41.3.2 行業標準:51.3.3 浙江省標準:51.3.4 其它:514 巖土工程勘察等級515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5151 勘察工作量的布置5152 工程地質調查5153 勘探設備和方法6154 室內巖、土試驗及水(土)腐蝕性分析6155 勘探完成工作量61562、 勘探點測放依據7157 資料整理、報告編制72 場地環境與工程地質條件721 氣象和水文情況722 場地地形、地貌823 地基土構成及特性824 不良地質作用、地下埋藏物及特殊性巖土925 水文地質條件9251 地表水9252 地下水93 巖土參數統計1031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統計1032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104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1041 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10411 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評價10412 場地地震效應評價11413 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11414 特殊性巖土分析評價1142 地基土分析評價1143 地下水和地表水評價1243 1 地下水(土)對建筑3、材料的腐蝕性評價1243 2 地下水對建設工程的影響1244 地基巖土層承載力參數的確定1345 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及地基基礎方案分析13451 天然基礎條件分析評價134. 5. 2 樁基方案分析評價145 結論與建議16附表:1、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表2、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數理統計表3、地層分布統計表4、標貫試驗成果統計表5、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成果表6、巖石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統計表7、巖石單軸抗壓強度試驗表8、土工試驗成果總表附圖:1、勘探點平面位置圖2、工程地質剖面圖3、鉆孔柱狀圖 4、固結試驗分層e-p曲線1 工程與勘察工作概況11 擬建工程概況*在*地塊建一座*,進站的專用通道寬6米4、,垂直于*的中心線,直線距離52米,該*為二層,總占地面積65米40米,其余是廠房及*和*,設計高程為40米,(0.00),建筑物采用框架結構,擬采用樁基礎。我公司受*設計院委托,對擬建筑物場地進行一次性巖土工程詳細勘察工作。12 勘察目的、任務要求本次勘察屬詳細勘察,目的是為擬建物施工圖設計與施工提供工程地質依據,具體任務要求: 1、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2、查明建筑范圍內巖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3、查明埋藏的河道、河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5、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判定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5、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變形設計參數,預測建筑物的變形特征;6、評價地下水對樁基設計和施工的影響;評價成樁可能性,論證樁的施工條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7、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及對地基基礎方案分析評價;8、當采用基巖作為樁的持力層時,查明基巖的巖性、構造、巖面變化、風化程度,確定其堅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質量等級,判定有無洞穴、臨空面、破碎巖體或軟弱巖層。13 勘察依據與執行的技術標準1.3.1 國家標準: 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 6、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4、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GB 50223-2008)5、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 6、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13)7、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8、巖土工程勘察安全規范(GB50585-2010)1.3.2 行業標準: 1、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2、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1.3.3 浙江省標準: 1、工程建設巖土工程勘察規范(DB33/T 1065-2009) 2、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33/1001-2003) 3、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標準(DBJ10-5-98)1.3.4 其它: 1、建設工程勘察合同2、建設單位提供的擬建建筑物平面圖及坐標、高程資料14 巖土工程勘察等級建筑重要性等級為三級,場地等級為三級,地基等級為三級,綜合確定本次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15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151 勘察工作量的布置根據業主提供的平面圖及委托要求,對于荷載和副屬構筑物,在平面圖上共布8個鉆孔。取土(巖)樣孔大于總孔數三分之一,取土孔十原位測試孔大于總孔數的二分之一。詳見附圖“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及勘探點主要數據一覽表。152 工程地質調查在勘察施工前,對區8、域氣候、水文、地質構造、地震等資料附近行搜集。根據工程平面圖先開展地質調查,對場地地質構造采用地質界線追索法進行了解,對場地采用穿越法進行了解,并對周圍巖土層作初步勘查;對填土層了解其填入時間及埋深概況。調查面積略大于用地面積,精度相當于1:1000。153 勘探設備和方法根據勘察目的和施工條件,本次勘察采用鉆探手段,使用XY-1型工程鉆機施工。通過現現場鑒別、取土(巖)分析和原位測試(標貫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對場地地基土的力學性質進行綜合評價。1 鉆探本次鉆探使用1臺XY-1型工程鉆機施工,采用回轉鉆進方式,對砂性土采用鋼套管護壁。每回次進尺不大于2m,及時填寫鉆探報表和巖芯編錄。鉆進9、中測量初見水位,退場時一次性測量靜止水位,并采用巖芯或碎石土回填鉆孔。2 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采用自動脫鉤的自由落錘法,錘重N63.5kg,試驗分兩段進行:a、預打階段:先將貫入器打入土中15cm,記錄數據;b、試驗階段:將貫入器打入土中30cm,記錄每打入10cm的錘擊數,累計打入30cm的錘擊數即為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N。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采用固定落距的自動落錘的錘擊方式,錘重N63.5kg,落距76cm,試驗時連續貫入,錘擊速率一般為每分鐘15-30擊,當N63.550時,即停止試驗。3 取樣原狀土采用厚壁取土器,優先采用快速靜力連續壓入法,如采用錘擊,則盡可能做到重錘少擊。取樣質量相當于I10、I級,土樣取出后及時蠟封,以防脫水,濕變。蠟封樣后及時貼上標簽,以免混淆,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擾動樣采用分揀法,即在一定長度土芯范圍內,從中劈開分揀。巖樣采取后及時用透明膠封閉,以防脫水,濕變。巖樣采取長度大于10cm。154 室內巖、土試驗及水(土)腐蝕性分析室內巖、土測試嚴格按有關標準進行,及時完成。其中原狀土作常規物理性分析試驗,巖石樣作單軸抗壓強度試驗。155 勘探完成工作量野外作業日期:201*年*月*日。完成的主要勘察工作量見表2。勘察工作量一覽表 表2勘察項目單位數量技術要求附注 鉆探控制孔個3作原位測試、取樣等,深度進入持力層6m取樣孔個5取土樣或巖樣鉆孔數個8131.64m11、取 樣原狀土樣個6厚壁取土器、密封巖 樣塊9原位測試標貫試驗次3按規范標準規格,自動落錘動探試驗米3.00重型(N63.5),自動落錘室內試驗土工常規試驗個6按國家標準抗壓強度試驗個9單軸抗壓強度試驗156 勘探點測放依據根據業主提供的長方形(62.8米38米)四個角點坐標樁位及基準高程點高程47.43,再根據圖上尺寸相應測放出各個鉆孔點孔位。157 資料整理、報告編制勘探執行勘察綱要,野外資料完整齊全,經編制人員檢查復核后,按照建設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及時進行報告編制。采用本工程使用上海華巖巖土科技有限公司編制的巖土工程勘察數據處理系統(HY20012、9)版本制作各類圖表,編制程序符合技術要求。2 場地環境與工程地質條件21 氣象和水文情況*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4.7,7月平均氣溫28.8。年均降水1477毫米。年降水日148天,年均日照1964小時。無霜期228天,雷暴日54天,霧霾日41天,大風日7天。但年際和年內降雨量分配不均勻,春季多雨,易出現春汛,常伴有“倒春寒”天氣;夏季濕熱,易出現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夏末秋初,以晴熱為主,極易干旱,河流干涸;夏秋季節,臺風頻繁,易受洪澇。時空差異較大,不同地區也會發生低溫,旱澇、冰雹和臺風等自然災害。市區江河有*江流向*匯合為*江,本工程有市水文站專論報告。暴雨和特13、大暴雨是造成洪澇災害的根源,也是形成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7-8月份受臺風影響,常形成強暴雨過程,極易誘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突發現象。22 場地地形、地貌*市處在*中段,為*丘陵盆地地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場地地形屬中小山丘,植被發育一般,不良地質作用不發育。上部土層為第四系雜填土mlQ4,粉質黏土(alQ4),下部為白堊系上統*組(K2j)紫紅色粉砂巖。場地落在盆地底部。23 地基土構成及特性本次勘察查明,場地在勘察深度范圍內是屬于*大盆地中段的*盆地底部。(幾百年前此處為東湖之稱)按巖層成因類型,物質組分及物理力學性質,場地地基土由上至下依序分為四層,其中第四層又分為2個亞層,現將14、各工程地質層中特征分述如下(見工程地質剖面圖及鉆孔柱狀圖)。1層:粉質粘土(alQ4)灰黃,褐黃色,可塑硬塑,可塑為主,土切面光滑有光澤,搖震反應無,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含氧化鐵錳質及少量細砂,局部夾團塊狀粉土。標準貫入試驗(N)實擊數7擊/30cm,該層分布穩定,層厚1.551.75米。2層:粉砂(alQ4)灰黃,褐黃色,松散、濕。砂粒成分為石英、長石。取樣進行顆粒分析及標貫試驗,標貫試驗(N)3擊/30cm,該層分布穩定。3層:圓礫(al-plQ4)灰黃,褐黃色,濕飽和,稍密中密,中密為主,該層均勻性較差,下部局部有薄層粗砂夾層。礫石成分為火山巖,呈圓形,亞圓形,粒徑一般0.35.0cm,大15、著偶見8.010cm,礫石間為砂粒及粉粒充填。圓錐動力觸探試驗(N63.5)實擊數1726擊/10cm,全場分布,層厚4.54.63米。4層:粉砂巖(K2j)紫紅色,粉砂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因膠結物鈣質及泥質含量差異,組成軟硬相間及厚薄相間的巖性段,根據其風化程度,在勘察深度內可分為以下2個亞層:4-1層:強風化粉砂巖因強風化,風化裂隙發育,巖石上部表層風化呈砂土及碎屑狀往下呈碎塊狀,裂隙面上見氧化鐵錳質。圓錐動力觸探試驗(N63.5)實擊數2945擊/10cm全場分布。層厚1.451.58米。4-2層:中等風化粉砂巖風化裂隙較發育。巖芯較完整,多呈短柱狀及柱狀,裂隙間距0.20.5m,巖芯長16、多為0.20.5m,巖芯采取率8090%,巖石基本質量等級IV級。全場分布。鉆孔進入中風化77.5米,中風化頂板埋深9.359.67米。24 不良地質作用、地下埋藏物及特殊性巖土經勘察及調查表明,擬建場地原為農田,現狀穩定,無巖溶、滑坡、滑移、崩塌、塌陷、泥石流、活動斷裂、采空區等不良地質作用存在;場地內勘探孔位置未發現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5 水文地質條件251 地表水場地近處有一條水渠,從上游清塘水庫向北東方向流去。地表水豐富。252 地下水1、地下水類型本次勘探觀測地下水穩定水位在1.92.1m,場地勘探深度范圍內,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較富。17、1層粉質黏土含水性及賦水性較差,為本場地相對隔水層。但該層下的基巖裂隙水豐富。主要賦存于粉砂巖體中,所以該場址地下水豐富、水量儲藏均勻,屬水量豐富的地段。2、地下水補給排泄本場地內,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聯系密切,相互邊通,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側向補給,地表水及地下水主要向地勢低洼處流動,地下水排泄以蒸發為主。3、地下水位及變化幅度勘察期間測得場地靜止水位埋深在1.92.1米之間。根據地區經驗,本場地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為1.01.5米。(鉆探時是雨季)4、各巖土層的滲透性根據類似工程經驗及場地環境,擬建場地1層粉質黏土在滲透系數在5.010-6cm/s左右。4-1層強風化巖滲透系數在5.018、10-4cm/s左右。3 巖土參數統計31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統計根據地基土層的劃分結果,對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進行分層統計,本工程使用上海華巖巖土科技有限公司編制的巖土工程勘察數據處理系統(HY2009)版本,選擇自動或人工剔除異常值方法。統計前對各層指標逐一檢查,統計采用Grubbs準則進行,統計結果詳見附表地基巖土物理力學指標數理統計表及有關附表。1 常規土試指標:提供統計個數、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變異系數等。2 原位測試指標:提供統計個數、范圍值、平均值、變異系數等。3 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提供統計個數、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值、變異系數等。32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19、指標建議值根據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結果,結合地基土層特征,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浙江省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33/1001-2003)要求提供各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詳見表1地基巖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表及附表。其中常規土試提供算術平均值,嵌巖樁指標提供特征值,承載力指標提供特征值(建議值),并結合地區經驗綜合確定。4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41 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411 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評價*市發生的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山洪、滑坡和泥石流。本場地原地形起伏不太大,未發生過地質災害,場地內無巖溶、滑坡、危巖、崩塌、泥石20、流、采空區等不良工程地質作用;場地內在勘探孔位置未發現埋藏的河道、溝浜、洞穴、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難以產生地質災害條件。412 場地地震效應評價場地所處區域的地震特點是強度低、震級小、頻率低。根據地震臺站的歷史統計及近期觀測資料,本區歷史地震震級均小于4級。據區域地質資料,勘察場地所在區域穩定性良好。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GB18306-2001),本場地所在區域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區,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值為0.05g,建筑抗震設計可按有關要求執行。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1.0.2、1.0.3及3.1.2條規定。413 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場地及21、附近無全新活動斷裂通過,新構造運動微弱;場地地形較平坦,地貌屬盆地底部。根據地質調查,場地及附近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本場地和地基穩定性好,適宜擬建建筑物建設。414 特殊性巖土分析評價4-1層強風化粉砂巖:飽和(相當于受水浸泡)狀態下受擾動后,易軟化變形,強度、承載力驟減,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應予以重視,加強基槽檢驗及降排水工作。42 地基土分析評價根據原位測試及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巖土層分布較穩定。現將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及分布特征綜述如下:1層:粉質粘土,全場分布,層厚1.551.75m,根據取土樣試驗和標貫,雖承載力特征值175Kpa,厚度也有1.551.75米,但下臥層是砂層22、,對本工程不適宜作持力層。2層:粉砂,全場分布,層厚1.71.82米,承載力很差,對本工程不適宜作持力層。3層:圓礫,全場分布,層厚4.54.63米,厚度大,承載力特征值270Kpa,下臥層穩定,底板埋深在7.87-8.15米,對淺基礎來講,施工及經濟性是不太適宜作持力層。4-1層:強風化粉砂巖,低壓縮性,物理力學性質較好,性質較均勻,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fak350Kpa,下臥層穩定,底板埋深在9.359.67米,對樁基礎來講,是不適宜作持力層。4-2層:中風化粉砂巖,物理力學性質穩定,厚度大,強度高,可作為樁基礎持力層,根據巖石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結果:最小值為5.4Mpa,最大值為8.8Mpa23、,平均值為6.98Mpa,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為6.28Mpa(變異系數0.159,修正系數0.900),屬軟巖。推薦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fa為1200KPa(折減系數取0.20)。43 地下水和地表水評價43 1 地下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本場地地下水類型圓礫層間隙水及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受補給水源及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根據附近工程及地區經驗,本地水質一般較好。通常為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水溫13-20度,PH6.5-7.5。水化學類型以HCO3-Ca或HCO3-Na.Ca型為主。場地環境類型屬于III類,本場地及周圍未發現污染源。根據區域水文資料及地區多年建筑經驗可判定:24、受環境類型影響,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受地層滲透性影響(B類),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的條件下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環境中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若地基土長期受地下水的浸泡和淋漓作用,根據工程經驗,地表水與地基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與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相同。水、土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的規定。43 2 地下水對建設工程的影響對工程建設及工程施工有影響的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潛水,在雨季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及工程施工的影響主要有:1、地下水對工程建設的影響:本場地地下水對工程建設的影響主要是25、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對基礎、地下結構物的上浮作用。根據場地地基土性質及土層厚度、水位變幅、基坑(槽)降水深度及周邊建(構)筑物分布情況,本工程施工降水產生的固結沉降與沉降差較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太大,只要降水時對降水孔(井)設置好反濾層,可防止含水層在動水力作用下產生土粒流失的滲透破壞而引起的地面沉陷。本場地地下水對工程建設無不良影響。2、地下水對工程施工的影響:地下水對工程施工的影響主要是基坑(槽)開挖降水時含水層在動水力作用下可能產生的坑壁坍塌現象,只要降水時設置好反濾層或止水帷幕和采取相應的開挖支護措施,可防止坑壁坍塌現象產生。若有地下室,地墻面以下1.0m起抗浮,按地下水位26、為準。3、地下水對樁基施工的影響:本工程若采用沖孔或旋挖成孔灌注樁,成孔時需采取鋼護筒或泥漿護壁,地下水對樁基施工影響不大,但灌注樁身混凝土時應采取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藝。4、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擬建場地內有地表水。44 地基巖土層承載力參數的確定根據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指標、原位測試成果,結合土層特征,考慮埋深及厚度變化規律,結合地區工程經驗綜合確定各巖土層承載力特征值,見地基巖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表及有關圖表。45 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及地基基礎方案分析451 天然基礎條件分析評價1、 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評價根據擬建物特征及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本場地內淺部雖有穩定的良好持力層,建議不采用天然地27、基方案,建議以4層:4-2層中風化粉砂巖作基礎持力層,基礎形式建議采用樁基礎。2、地基設計參數地基設計參數見附表1“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表”:表中c、值為標準值,其他物理指標為平均值;建議值中承載力是根據有關規范、土工試驗、原位測試成果及現場鑒別結合地區經驗提供;壓縮模量Es1-2是根據各個土試樣的Es1-2經統計的平均值,沉降計算時可根據實際應力狀態在附表6 固結試驗ep分層曲線上查詢計算;3、地基均勻性評價當以4-2層中風化粉砂巖作地基持力層時,巖土層坡度小于10%,屬同一地貌單元與同一工程地質單元,工程地質特性差異很少,屬均勻地基。4、基礎設計施工注意事項、基槽挖土以機械挖土為主,28、人工挖土為輔。機械挖土應挖至坑底以上2030cm,余下土方應采用人工修底方式挖除。基槽可采用1:1.01:0.75坡率放坡開挖,局部坍塌處可采用砂包等簡單支護。、基槽(坑)開挖后應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進行基槽檢驗。基槽檢驗可采用觸探、普遍釬探或其他方法,當發現與勘察報告和設計文件不一致、或遇到異常性況時,應進行施工勘察。、基槽(坑)開挖時應做好降排水工作,以防地基土浸泡而降低承載能力。排出的水應引入下水道,注意排出的水影響環境。4. 5. 2 樁基方案分析評價1、樁端持力層分析評價根據建筑物動荷載要求,或沉降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擬建物也可采用樁基礎,樁基建議以4-2層中風化粉砂巖為持力層。本場地可29、作樁基礎持力層的巖土層有:4-2層中風化粉砂巖,層埋深9.35m9.67m,巖面傾角起伏小于10%,勘察孔深度內未發現洞穴、臨空面、破碎巖體,物理力學性質好,巖石天然濕度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為6280kpa,屬軟巖,巖石較完整,基本質量等級,是良好的樁基礎持力層。2、樁型選擇分析評價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及當地成樁經驗,本工程可采用的樁型有:(1)、沖孔灌注樁:因沖擊能力大,穿透力強,在土層及巖石中均較易穿過,不受地下水影響,樁長、樁徑靈活性較大等優點,是一種較理想的成樁形式。(2)、旋挖成孔灌注樁:具有低振動、低噪聲、成孔速度快、自帶動力、宜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及風化巖層,本場30、地可用跟管護壁,無泥漿循環等特點,目前本地區利用較多,但設備費用高,施工成本與其他成孔方式相比較高。(3)、人工挖孔灌注樁:樁的受力性能可靠,不需大型機具設備,施工操作工藝簡單,可直接檢查樁底巖土層情況,單樁承載力高,無環境污染,施工速度較快等特點。因工程情況需使用人工挖孔樁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人工挖孔樁為浙江省限制使用類型, 不允許用于軟土地層,地下水位高的砂土層等地層及含有沼氣等有害氣體的特殊地層。因工程情況需使用人工挖孔樁的項目,施工單位應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并論證。2)、人工挖孔樁為*市嚴禁使用類型,如確實不具備機械作業條件的,要報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且每次下孔作業前,必須做好孔內31、空氣檢查、孔洞安全防護檢查工作,并在現場配備防毒面具。根據以上分析及地區成樁經驗,建議采用沖孔灌注樁或旋挖成孔灌注樁,以3-2層中風化粉砂巖為樁基持力層,樁端進入持力層應不小于1倍樁徑。3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估算為充分利用樁端土承載力,宜采用大直徑灌注樁。若選用沖抓(旋挖)成孔灌注樁,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中第5.2.2條及第5.3.9條有關規定確定,初步設計時,嵌巖樁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按下式公式計算: QUK= uqsikli+rfrkApqsik、frk樁周第i層土的極限側阻力、巖石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Kpa)Ap樁底端橫截面面積(m2)u樁身周邊長度(m32、)li第i層巖土的厚度(m)r樁嵌巖段側阻和端阻綜合系數,取0.95估算假設樁徑為800mm及1000mm,樁端全截面進入持力層1倍樁徑,則計算結果見表3: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估算 表3位 置沖抓成孔灌注樁持力層孔徑樁長(m)UK(KN)Ra(KN)Z14-2800mm11300015001000mm1147002350注:、樁長按自然地面起算、側摩阻力未計算及雜填土的負摩阻力未計算;2、孔底沉渣應50mm;3、承載力未考慮樁身砼強度;4、Ra= QUK /K(K=2)式中: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5、上述為單樁承載力估算值,最終應通過樁基靜載荷試驗現場測定為準,必要時可通過樁33、徑比或擴底方法增加承載能力。4 成樁可能性分析及成樁注意事項根據當地樁基礎施工經驗,采用沖孔或旋挖成孔灌注樁成樁無問題,但設計施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 旋挖成孔灌注樁的施工 根據本場地層情況及當地施工經驗等,本場地旋挖鉆成孔灌注樁對基巖以上的松散土層應采用鋼護筒護壁。護筒埋設應準確、穩定,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 旋挖鉆機施工時,應保證機械穩定、安全作業,必要時可在場地輔設能保證其安全行走和操作的鋼板或墊層(路基板)。 成孔前和每次提出鉆斗時,應檢查鉆斗和鉆桿連接銷子、鉆斗門連接銷子以及鋼絲繩的狀況,并應清除鉆斗上的渣土。 旋挖鉆機成孔應采用跳挖方式,鉆斗倒出的土距樁孔口的最34、小距離應大于6m,并應及時清除。 鉆孔達到設計深度時,應采用清孔鉆頭進行清孔,孔底沉渣厚度不應大于50mm。(2) 沖擊成孔灌注樁的施工 沖擊成孔灌注樁孔口應設置護筒, 護筒內徑應大于鉆頭直徑200,護筒應按JGJ94-2008規范6.3.5條設置。 樁孔應采取鋼護筒或泥漿護壁。采用鋼護筒護壁時護筒應護至中風化巖;采用泥漿護壁時,泥漿的制備、使用和處理應符合JGJ94-2008規范6.3.16.3.3條的規定。 沖擊成孔質量、排渣、清孔等的控制應符合JGJ94-2008規范6.3.136.3.17條的規定。(3) 場地粉砂巖為軟質巖,暴露地表后易風化,受水浸泡后易軟化,成孔后經驗槽確認樁端進入35、持力層設計深度及清底符合設計要求后,應按設計要求及時澆灌混凝土。(4) 報告估算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是初步估算的結果、樁基工程施工宜先打試驗樁,進行承載力檢驗,以準確確定單樁承載力,必要時根據試驗結果作適當調整。樁基施工結束后,應根據規范要求,進行樁身質量、樁端持力層及承載力檢驗。5 樁基施工對環境的影響(1)本工程采用沖孔或旋挖成孔灌注樁,成孔時如采取泥漿護壁,應對廢棄的泥漿、渣進行處理,不得污染環境,基樁施工后應及時對泥漿池進行處理。(2)如樁基施工需降低地下水位時,降水對環境無不良影響。(3)施工期間應注意控制噪聲、粉塵及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對周邊環境的影響。5 結論與建議1 經勘察查明36、,在勘探范圍和深度內未見不良地質作用,也未見對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環境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場地和地基穩定性好,適宜進行本工程建設。 2 巖土層的總體特點是:巖土層種類較簡單,可劃分為4層,地基分布穩定,屬同一地貌單元與同一工程地質單元,故屬均勻地基。3 本場地特殊性巖土為4-1層強風化粉砂巖。4 場地所處區域的地震特點是強度低、震級小、頻率低。根據地震臺站的歷史統計及近期觀測資料,本區歷史地震震級均小于4級。據區域地質資料,勘察場地所在區域穩定性良好。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GB18306-2001),本場地所在區域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區,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值為0.05g,本場地屬非抗震設防區,37、建筑抗震設計可按有關要求執行。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1.0.2、1.0.3及3.1.2條規定。5根據擬建物特征及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本場地內淺部雖有穩定的良好持力層,建議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方案, 應以4-2層中風化粉砂巖作基礎持力層,基礎形式建議采用樁基礎。在樁基持力層以4-2層中風化粉砂巖為持力層時,樁端全截面進入持力層深度不應小于1倍樁徑。6 場地地下水主要為基巖孔隙潛水,采取合理的降水措施后,地下水對基礎設計及施工無不良影響;場地環境類型屬于III類,本場地及周圍未發現污染源。根據區域水文資料及地區多年建筑經驗可判定:受環境類型影響,地下水和淺層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受地層滲透性影響(B類),地下水和淺層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的條件下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在長期浸水環境中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7、施工時通知有關人員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