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黃灣地區綜合工程地質測繪報告(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7305
2022-09-19
12頁
412.50KB
1、 峨眉山市黃灣地區綜合工程地質測繪報告1.前言1.1實習目的和任務 通過峨眉山市黃灣地區的綜合工程地質測繪的野外實習,線路踏勘和室內資料的綜合分析,基本掌握從事工程地質測繪的基本方法、技能和工作流程,以及室內資料整理、報告編寫的的工作方法。 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有: (1)1:25000峨眉山市地形圖實習路線填圖; (2)1:10000黃灣地區的工程地質測繪;(3)黃灣五級階段的測繪。1.2測區的位置及交通條件 測繪地區位于峨眉山市黃灣鄉和川主鄉之間,面積8平方千米,測區北距成都170km,東距樂山市35km。測區內交通便利,峨高公路、峨眉山至荷葉灣公路和機耕路,以及通往各個村組的鄉村公路。峨眉2、山市黃灣地區交通位置圖和峨眉山市交通圖如下。 圖1 峨眉山市黃灣地區交通位置圖 圖2 峨眉山市交通略圖1.3工作量 本次測繪歷史9天,日程安排如下表: 表1 測繪行程安排日期路線行程10月3日L1清音電站-龍門硐-黃灣大橋10月4日L2荷葉灣-趙河壩10月5日L3趙河壩-符文機磚廠10月6日L4陰溝-古木槽-五叉溝10月7日L5陰溝-竹麻巖-后田壩10月8日L6后田壩-黃田壩10月9日L7五叉溝-李洪槽-高山崗10月10日L8梁坎-劉坪-高山崗山王崗10月11日整理資料2 自然地理與地質環境條件2.1 自然地理條件2.1.1 交通位置 工作區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黃灣鄉和川主鄉,包括10個行政村,3、人口約2萬人。經濟狀況以旅游經濟,茶葉經濟為主,2006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48億元,人均GDP970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48元,糧食總產量達582.3噸。2.1.2氣象及水文2.1.2.1 氣象 峨眉山山區云霧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一月平均氣溫約6.9度,七月平均氣溫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較高而坡度較大,氣候帶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500米2100米屬暖溫帶氣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屬中溫帶氣候;海拔2500米以上屬亞寒帶氣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區,約有半年為冰雪覆蓋,時間為10月到次年4月。黃灣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年降雨4、量1593.8mm,峨眉山氣溫與降水量如表2。 表2 峨眉山氣溫及降水量項目月均氣溫()年均氣溫()年均降水量 (mm)地帶(海拔:m)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金頂(3000)-5.906.112.08.0-0.33.11958.8雷洞坪(2500)-3.72.710.915.511.32.36.0洗象池(2000)-1.05.113.618.214.05.09.0仙鋒寺(1500)1.78.116.320.916.77.712.0洪椿坪、萬年寺(1000)4.410.819.023.619.410.414.0報國寺-城區(500)7.113.521.726.322.113.117.21595、3.8 2.1.2.2 地表水系 本次測區內主要有兩條較大河流龍門硐河和川主河)以及一個團結水庫,測區范圍內還有陰溝,五叉溝,后田壩,高山崗等溝谷小河流。西東流向的龍門硐河將測區一分為二,并在河流兩岸形成大量階地,以黃灣階地最為發育,使測區地形趨于中間低兩邊高地形地貌分布形式。 龍門硐河流經黃灣大橋側蝕左岸的黃田壩形成銅車壩階地,繞過羅壩之后在唐河壩凹岸附近,常年側蝕右岸山體基巖,極大的影響了唐河壩滑坡的形成,最后在測區東北邊界處于北東流向的川主河相匯于兩河口。川主河右岸一碗水處有基巖裂隙水出露。團結水庫位于測區南部,其水位高于龍門硐河大約30m,最終向東北部匯入龍門硐河。峨眉山黃灣地區地表水6、系分布如圖。2.2 區域地質條件2.2.1區域地形地貌測繪區所處的峨眉山地區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區內地形特點是西南高北東低,最高峰金頂海拔3099m,這一條件也造就了該地區地形起伏 較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的格局。峨眉山地區按照相對高程,從西向東可分為強烈切割的大峨山褶皺斷塊高中山;中等切割的二峨山侵蝕溶蝕中山;腳盆壩-龍門洞河以北中等切割的褶皺中山;馬林巖、紅珠山低山丘陵及由西南向北東傾斜的峨眉平原。2.2.2 區域地質構造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位于揚子地臺西部邊7、緣的峨眉山斷拱和四川臺拗的川西臺陷。區域內山勢陡峻,河谷深切,由一系列復背斜和復向斜組成,斷裂縱橫交錯,其構造較復雜。褶皺構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斷裂構造主要有峨眉山斷層、觀心庵斷層、大峨寺斷層、回龍山斷層和挖斷山斷層等。測區內主要有報國寺斷層,善覺寺斷層,鏡泊山斷層和涼水井斷層。峨眉山斷層和褶皺具體位置見圖3。 圖三 峨眉山斷層和褶皺分布圖 褶皺 峨眉山背斜 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區規模最大的主干構造,軸向近南北。核部位于張溝、洪椿坪一線,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崗巖,兩翼依次出露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兩翼巖層產狀正常、傾角較平緩。東翼巖層8、傾角較陡,在新開寺及其以東,二疊系及三疊系漸變為倒轉。樞紐近水平,為一規模較大的斜歪倒轉水平背斜。 二峨山背斜 位于二峨山主脈東南側,軸向北東,向北東傾伏,兩翼大體對稱,傾角較陡。核部為寒武系,兩翼依次為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背斜在北西翼發育次級褶皺和斷層。 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為峨眉山地區次級褶皺構造,風化嚴重;南起慧燈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軸向北西,北段逐漸轉為北東。核部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兩翼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背斜軸向南傾。該背斜為斜歪、倒轉、傾伏。北東翼受到地層破壞受到向下的牽引力導致產狀凌亂,兩翼是不對稱背斜。 桂花場向斜 桂花場向斜是與牛背山伴生的向斜9、構造,南起純陽殿,北達硯臺山,軸向北西。向斜北西段較寬,南東段較窄。木魚山一線核部出露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兩翼分別為下三疊統東川組、上二疊統宣威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中二疊統茅口組。南西翼傾角較緩,北東翼較陡。樞紐分別向北西和南東傾伏,為一開闊的斜歪傾伏向斜。2.2.2.2 斷層 峨眉山斷層 峨眉山斷層是峨眉山地區的主要的逆斷層,對峨眉山區構造單元的劃分和地貌現狀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張溝一帶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崗巖逆沖到二疊系、三疊系之上,最大地層斷距達3500m;下層地層局部倒轉。斷層向北東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沒于第四系之下。 觀10、心庵斷層 觀心庵斷層南起新開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斷層走向北西-南東,長約15km。斷面傾向南西。南西盤相對上升,為一逆斷層。該斷層被晚期北東向、東西向斷層切為數段。 回龍山斷層 回龍山斷層發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為北西-南東,斷層面傾向南西。此斷層上盤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下盤為二疊系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在回龍山南坡及龍門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斷層面、斷層破碎帶、劈理、小型構造透鏡體、地層不對稱重復以及地層出露不全都斷層證據。其性質為逆斷層。挖斷山斷層 挖斷山斷層發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東。南起麻柳灣,北至石店,全長9km。斷面傾向南西,傾角較陡。在挖斷山埡口,二疊系11、中統茅口組灰巖覆蓋于二疊系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之上,且玄武巖下部斷失近百米。至北西兩河口一帶,茅口組灰巖被錯段,巖石碎裂,節理、劈理、構造透鏡體等現象明顯,為逆斷層。2.2.3 區域地層巖性 測區一共包含9套地層,分別為:第四系(Q)、涼水井組()、名山組()、灌口組()、夾關組()、遂寧組()、沙溪廟組()、自流井組()、須家河組()。 年代地層巖石地層代號厚度巖性組合新生界第四系Q0130沖積、洪積、殘積、坡積層、冰水堆積新近系上新統涼水井組135半膠結的礫石層、粉砂質粘土層。產植物化石。(河流相)古近系古新統名山組150下部以磚紅色中厚層砂巖為主,夾薄層泥 巖;上部以磚紅色泥巖為主,夾粉砂12、巖及細砂 巖。產介形類及孢粉分石。(半咸化湖泊沉積)中生界白堊系上統灌口組423磚紅、紫紅色中厚層狀粉砂巖、泥巖,巖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膏鹽晶洞。具水平層理、 小型斜層理和微波狀層理。產介形類化石。上 部夾少量灰巖、白云巖及薄層石膏(咸化湖泊沉積)下統夾關組453磚紅色厚巨厚層狀砂巖夾少量粉砂巖及薄層泥巖,底部具底礫巖。具大型交錯層理、平 行層理、槽型層理、波痕、干裂及沖刷面構造。產介形類、魚類、恐龍足跡化石等。(河流相)侏羅系上統遂寧組370以鮮艷的磚紅色泥巖為主,夾少量砂巖砂粉砂,巖及薄層狀泥灰巖。干裂發育。產介形類化石。(河泛平原上的河漫湖沉積)中統沙溪廟組576紫灰、灰綠、紫紅等色的砂13、巖、粉砂巖、泥巖的旋回層上,上部夾少量泥灰巖,底部為厚約 10m的灰黃色厚層狀砂巖。具斜層理及楔狀、 平行層理等。產雙殼類、介形類、植物化石。(河流相)下統自流井組211黃灰、灰綠,紫紅色的砂巖、粉砂巖、泥巖的旋回層,中上部夾薄層狀的泥灰巖,底部為厚0.25米的礫巖,與下覆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湖泊相)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699灰黃色的砂巖、粉砂巖、泥巖的旋回層,底部有0.5米的硅質膠結的細礫巖,夾有黑色的煤線。2.4新構造運動和地震由于測區是位于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接壤部分,早期的印支運動和近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造成該區域地形起伏大,溝谷和高山縱橫。區內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活動較為頻繁,新構造14、運動的抬升和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形成了黃灣地區的五級階地,階地的寬度表現為構造的平穩期,階坎的高度表現為構造的運動期,這些表面測區近期受到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歷史地震資料也表明,區內地殼穩定性相對較差,地震基本烈度VII度。中國歷史地震分布如圖四。 圖4 中國歷史地震震中分布圖3測區工程地質條件3.1測區地形地貌 測區西起陰溝和龍門硐,東至馬林巖和唐河壩,北至茅草山和李洪槽,南至團結水庫和西南交大后門,地形西北高、南東低,最高處茅草山高程1037.3m,最低處兩河口,高程459.5m,總面積8平方千米??傮w上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局部為中山地貌及平原地貌,按成因、高程自西向東可劃分為: 構造侵蝕-溶15、蝕中低山地貌,主要發育在善覺寺斷層以西,包括雷口坡地層,須家河地層和自流井地層; 構造侵蝕-低山丘陵地貌,主要發育于善覺寺斷層與涼水井斷層之間測區的大部分區域,包括沙溪廟,夾關,遂寧和灌口地層; 侵蝕階地堆積地貌,發育于龍門洞河兩岸,以黃灣階地的II、IV級階地最為發育,I級階地為堆積階地,II-V級階地為基座階地。山前堆積地貌,分布于涼水井斷層移動區域,主要為沖洪積混合堆積而成,地形平緩,是峨眉山市最主要的生產和生活場地。3.2測區地層巖性 須家河組():灰黃色,灰白色的中薄層狀的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有薄層狀的炭質頁巖,局部還有灰黑色的煤線。弱風化,斷口呈現出灰黃色,錘擊聲響亮,強度大于6016、MP,工程性質較好,發育兩組解理。峨眉山市主要小煤礦就出現在須家河組。 自流井組():黃灰、綠灰、紫紅色中厚層狀砂巖,粉砂巖,泥巖,并夾有薄層狀的灰白色的泥灰巖,底部出露0.2米的鐵質膠結的礫巖,粒徑35cm,成次磨圓到次棱角狀。 沙溪廟組():灰綠、青灰色、紫紅色的中厚層狀砂巖,粉砂巖和泥巖。發育三組解理,產狀分別為斜解理34551,橫解理26554,豎解理15189。巖體被解理面切割成塊體,工程性質較差,由于泥巖厚度為10cm20cm,裂隙張開,成蜂窩狀,在巖層中往往起到控制作用。 遂寧組():磚紅色的厚層狀的泥巖,夾有灰白色的泥質灰巖條帶,巖石較為破碎,泥裂發育,風化強度高,由于含有大量17、的粘土礦物,常被用作制磚制瓦。 夾關組():磚紅色的巨厚層狀砂巖,夾有薄層狀的粉砂巖和泥巖,底部可見0.2m層間礫巖,硅質膠結。極細粒結構,巖性較弱,硬度中等。由于夾關組的砂巖厚25m,硬度中等,可以用作雕塑,樂山大佛就是在夾關組的巨厚層砂巖中雕塑而成。 灌口組():磚紅色、紫紅色的中厚層狀的粉砂巖和泥巖,砂巖中含有大量的石膏晶粒,高鹽晶洞,具有水平層理,風化強度高。 第四系(Q):沖積,洪積等堆積而成的未膠結固結的堆積體,往往具有二元結構,工程性質差。3.3地質構造受區域構造影響,區內地質構造復雜,測區處于峨眉山大背斜東翼,發育有馬林巖向斜、善覺寺斷層、報國寺斷層、鏡泊山斷層、涼水井斷層等。18、3.3.1褶皺測區處于峨眉山大背斜東翼,地層在茅口組到雷口坡組生倒轉,須家河組到名山組地層正常。馬林巖向斜位于測區東部龍門硐河右岸,向斜所在地層有名山組、灌口組。其北西翼傾角在43到67之間,南東翼傾角為37,軸面產狀為33187,樞紐走向北東。其兩翼為灌口組地層,主要為磚紅、紫紅色中厚層狀粉砂巖、泥巖。核部為名山組地層,主要為磚紅色中厚層砂巖為主,夾薄層泥巖,表面為風化嚴重的泡砂巖。其中核部名山組地層左半部分被第四系階地覆蓋。褶皺兩翼巖層倒轉,北西翼巖層層序正常,南東翼反向,樞紐起伏,填圖范圍內向斜較完整。向斜南東翼地層出現老蓋新現象,且有地層(中新統、漸新統、始新統地層)缺失,原因為此處存19、在涼水井斷層。3.3.2斷層 涼水井斷層位于整個測區東南部,在涼水井-符文機磚廠-省中醫藥學校一線上,全長約7km。斷層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傾向北西,北段斜切象鼻山,上盤為灌口組的磚紅色、紫紅色中厚層狀粉砂巖、泥巖地層,下盤為涼水井組的半膠結礫石層、粉質粘土層地層。此處地層出現老蓋新現象,北西側的上盤地層上升導致涼水井組和名山組地層接受剖蝕,最終北東側出露在地表的為灌口組巖層。南東側的下盤地層下降,最終出露在地表的為涼水井地層。涼水井斷層為逆斷層。受構造運動影響,斷層有中新統、漸新統、始新統地層缺失。 報國寺斷層主要位于五叉溝-黃田壩-報國寺一線,斷層走向為北西-南東向,傾向西南,北段斜切五叉20、溝。上盤為沙溪廟組的紫灰、灰綠、紫紅等色的砂巖、粉砂巖、泥巖的回旋層地層,下盤為遂寧-蓬萊鎮組的以磚紅色和紫紅色泥巖為主,夾少量砂巖、粉砂巖地層。西側的上盤上升,東側下盤下降,最終導致沙溪廟組與遂寧組的分界線西北部份被報國寺斷層錯段,分界線錯段處地層出現重復現象。 善覺寺斷層主要位于善覺寺-肖山-陰溝一線。斷層的走向為北西-南東向,傾向西南,北段斜切陰溝。上盤為雷口坡組的以灰巖,白云巖為主,含有石膏白云巖夾膏溶角礫巖地層,下盤為須家河組的灰黃色的中薄層狀的粉砂巖,砂巖,夾有泥巖和炭質頁巖,出露煤線。善覺寺斷層為逆斷層,在斷層附近出現了長約100米的斷層破碎帶。3.4水文地質條件3.4.1地下水21、類型峨眉山地區的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條件較差,地下水相對貧乏。地下徑流均為潛水,且多以下降泉形式進行排泄。按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相應的含水層及地下水的循環交替條件。主要分為三類。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峨眉山玄武巖組、須家河組中,但低山表層的裂隙的連通性不好,補給-徑流條件一般,排泄的地下水有限;而高山區基巖的裂隙發育,連通性較好,水力梯度大,有利于地下水的徑流,但是補給條件較差,地下水泉點的形式出露。巖溶水:主要發育在下二疊統及雷口坡組中,巖溶裂隙發育,連通性較好,地下水水力梯度大,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排泄條件較好,主要以泉的形式出露,并向地表水排泄??紫端褐饕嬖谟谛陆?第四系堆積層中,22、雖然有大量的大氣降水,地表水發育等有利條件,但是堆積物多黏土-粉質粘土-粉土充填,孔隙性不好,下滲量有限,補給條件與徑流條件相差大;一二級階地的孔隙性較好,補給、徑流及排泄條件受地表水控制。3.4.2水文地質結構特征 測區主要發育三類地下水,分別為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峨眉山玄武巖組、須家河組),巖溶水(主要發育在下二疊統及雷口坡組),孔隙水(主要存在于新近系-第四系堆積層)。測區主要出露的泉點如下:一碗水:基巖裂隙水,水是無色無味無嗅,水流量5,水質清澈,略顯堿性,水流量變化不大,為四季泉,水無污染,無沉積物,主要為生活飲用水。新屋基:孔隙水,水是無色無嗅有泥土的味道,水質清澈,無污染,水中23、生活有螃蟹,海苔等生物,水流量較小,主要為生活飲用水。龍門硐泉:巖溶水,水是無色無味無嗅,出露于雷口坡組的灰巖,巖溶侵蝕而形成地下溶洞,匯聚而成的巖溶水,由于地殼的抬升和河流的下切,形成懸掛的瀑布,水流量較大,水源充足,水質較好,交通方便,往往是礦泉水的取水點。3.5新構造運動特征 測繪區內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在黃灣地區的5次大規模的抬升。由第三紀末期由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產生新構造運動,使峨眉山區強烈抬升,導致河流下切側蝕與沖積作用,形成沿龍門硐河兩岸縱橫發育有五個等級的階地。其上覆蓋有第四紀堆積物,因為地勢平緩,成為人類活動聚集區。階地具體地質情況見下表。 表3 黃灣階地觀察記錄表階地等級II24、IIIIIVV階地名稱羅壩階地張壩階地姚壩階地梁坎階地劉坪階地階地絕對高程(m)461463465472480-490490500530540階地相對高程(m)38203575界面最大寬度(m)406008030070階面完成程度發育不完整發育完整發育不完整發育完整發育不完整分布特點比較連續連續間斷連續間斷堆積物厚度(m)214-67-85堆積物特征二元結構不明顯,以磨圓較好、大小不一的礫石為主,沒有成層的細粒物質層 。分選性較差,分化程度弱,礫石呈次磨圓,次棱角狀。二元結構明顯,下層為礫石層,上部為泥巖。強-中風化,礫石粒徑3040cm,分選性中等,次棱角,次磨圓狀。分選性差,強風化,磨圓度25、較好,粒徑2030cm。二元結構不明顯。分選性差,強風化,二元結構不明顯。階地類型堆積階地基座階地基座階地基座階地基座階地農作物及利用情況草本植物茂盛,地勢比較平坦,但居民少, 受開發較少無農作物地勢平坦,居民分布較密, 還分布有大片農作用地, 種植有水稻、油菜、蘿卜、橘子等作物。農作物茂盛,主要作為水 田農作物較茂盛,主要作為 水田、旱地農作物較茂盛,主要作為 旱地,且有大量果樹。基座巖性泥巖為主、夾少量砂巖泥巖、砂巖以砂巖、泥巖為主,夾少量粉砂巖主要為泥巖,夾有砂巖、粉砂巖主要為砂巖 圖5 黃灣地區五級階地信手剖面圖五個等級的階地的階坎從老()到新()依次為:40m、15m、12m、5m、26、3m。通過對-級階地階坎高度分析:自新構造運動以來,峨眉山黃灣地區地層發生過5次大規模的抬升運動,階坎的高度由大變小,說明地殼抬升的高度變小,構造運動強度變弱,該區域穩定性向趨于穩定方向發展,所以這些階地在未來不會有大規模的起伏變動,而修建于這些階地上的人類活動區是安全的。 由于測區處于新構造活動區,地溫梯度相對較高,開采深度淺,可以獲取符合商用要求的溫泉,其開發成本大大降低,故在測區內分布有數家溫泉度假山莊。測區內水資源豐富,出露有數孔泉眼,有大量溫泉分布于測區內。3.6巖土體物理力學特征3.7物理地質現象測繪區西部和北部主要為中低山,坡角中等偏大,在30到40之間,基巖風化嚴重,由于有善覺27、寺、報國寺、鏡泊山、涼水井等斷層發育,加上公路和其他人類工程的開挖易發生滑坡與崩塌。峨山鎮到荷葉灣公路拓寬工程,開挖坡腳,發生了許多小型滑坡和崩塌。測區內主要有唐河壩滑坡群。分布于測繪區名山組地層,位于唐河壩東北側和東南側,都是基巖滑坡。唐河壩滑坡長約300m,寬約220m,為一順層滑坡,滑坡前緣出現地層反翹,滑坡上部為第四系堆積物,基巖為名山組泥巖夾砂巖,巖層產狀為26025。由于滑坡發生在1992年,現在的地表已經被茂盛植物覆蓋,在滑坡前緣中部有一新的順層小型滑坡,滑坡的長度約為40m,寬度約30m,厚度約為1.5m,滑坡的滑床光滑,產狀為。由于是順層滑坡加上砂泥巖互層,而且基巖中的結構面28、很發育,在暴雨的情況下,雨水沿著結構面進入巖體,使基巖中的泥巖層更加軟化,摩擦系數降低,加上滑坡前沿常年受龍門硐河切割侵蝕,最終導致滑坡沿著軟化的泥巖層滑動。4工程地質分區及評價4.1工程地質分區4.1.1分區原則和依據 工程地質分區是在綜合測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及其特征的基礎上,根據相似性及差異性進行的科學歸納。工程地質分區側重考慮區域地殼穩定性、地貌條件、地質構造和巖土體工程地質特性等因素,將工程地質進行分區。 工程地質區:一級巖土體結構+巖土體建造+地形地貌 工程地質亞區:巖土體結構亞類+巖土體亞類+地形地貌亞類 工程地質段 峨眉山地區工程地質條件各因素中差異最大的:地形地貌巖土體工程特性巖29、土體結構。 4.1.2工程地質分區 I層狀結構碳酸鹽巖中山區 II層狀結構碎屑巖低山丘陵區 III松散堆積平原區4.2工程地質評價 I區。工程地質條件:主要為雷口坡組地層,底部為白云巖,中部為泥巖,夾泥灰巖,下部白云巖夾膏溶角礫巖;總體上較堅硬,巖溶地貌發育,山體陡峻,在龍門硐泉處,溝谷變窄,形成陡崖;地質構造較為復雜,發育有善覺寺斷層,北部斜切陰溝,構造破碎而形成陰溝溝谷;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主要為巖溶水,由于泉出露高于地表水而形成懸掛瀑布。 工程地質問題:地形陡峻,容易發生崩塌、滑坡;溶蝕易產生巖溶塌陷,由于II區。工程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問題:II1區。工程地質條件:發育地層為,以硬質砂巖為主,夾薄層泥巖。 工程地質問題:砂巖發育部位地形較陡,易發生崩塌;在薄層泥巖出露地表且傾向有利的情況下,易發生滑坡;地基的不均勻性;砂巖為含水層,水庫易發生滲漏。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09-06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