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氣站工程場地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87336
2022-09-19
19頁
4.39MB
1、一、前言受XXXXXXXXX委托,XXXXXXXXX對其在國賓大道擬建的“XXXXX加氣站”配套建筑場地進行巖土工程詳勘工作。(一)工程概況XXXXX加氣站位于國賓大道南側,由XXX工程有限公司設計。XXXXX加氣站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314.82 m2;總建筑面積:332.92 m2;行車道及回車場面積:1938.00 m2;設計地坪標高(0.00):1144.200 m;綠地面積652.00m2,綠化系數29.60%; 配套有加氣站房、加氣棚、加氣機(4座)、管束車卸車場、儲氣井組區及箱變等建構筑物和設施。詳見規劃總平面圖(01)。各棟擬建建筑物特征詳見表1。各擬建建筑物結構特征表 表1建2、(構)筑物名稱或編號建筑面積m2長寬(m)層數結構類型地坪標高m基礎形式及荷載地下設備條基(KN/m)柱基(KN/柱)站房108.9218.006.601F磚混1144.20100加氣棚224.0016.0014.00單層網架1144.20200儲氣井組區16.006.002.001144.20深入地下100.00-150.00米管束車卸車場100.0014.506.701144.20壓縮機撬裝裝置17.104.803.201144.20箱變9.204.002.301144.20 (二)委托的勘察要求及任務根據勘察任務委托書,結合擬建筑物結構及場地巖土工程地質條件,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3、0212001-2009版)中有關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務和要求如下:1、查明建筑場地內巖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2、查明場地內有無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3、提供場地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及地基土變形計算參數,預測建筑物的變形特征;4、查明溶溝、溶槽、溶洞、土洞等的大小位置和埋深;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6、判定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7、提供地震烈度、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8、提供地基土的承載力和基礎設計建議;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提出地基基礎及施工方案建議,并對4、地震安全性作出評價。(三)依據的技術標準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8)4、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5、工程巖體分極標準(GB5021894)6、工程地質鉆探標準(CECS2402008)7、建筑邊坡技術規范(GB50330-2002)8、貴州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DB22/462004)9、貴州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22/452004)10、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1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制標準(CECS9998)(四)巖土工程勘察等級5、的確定根據擬建建筑物設計方案和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和場地地基的實際情況,本次擬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為三級;場地復雜程度為二級,地基復雜程度為二級,依據GB50021-2001規范,確定本次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五) 勘察手段、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情況1、勘察手段、工作方法本次巖土工程詳勘工作采用了工程測量、場地地質調查、工程鉆探、鉆孔水位觀測、巖土試驗等勘察手段和方法,對場地的不良地質現象、地基巖土構成、巖溶發育情況及場地地下水的埋藏條件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細致的了解。2、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情況勘察工作是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和設計6、提供的擬建建筑物規劃位置和鉆孔布置平面圖,結合場地地形地貌、巖土構成等特點進行的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根據設計提供擬建建筑物規劃位置和鉆孔布置平面圖。站房布孔6個,加氣棚布孔4個,管束車卸車場布孔4個,儲氣井組區布孔2個,壓縮機撬裝裝置布孔2個,箱變布孔2個;共布置勘探孔20個;最大孔距14.00 m;最小孔距4.00 m。布置情況詳見勘探點平面布置圖(02)。該場地巖土工程地質勘察,于2010年10月30日進場,至2010年11月8日結束野外施工工作,共計完成以下工作:(1) 工程測量此次巖土工程勘察測量工作由我院測量技術人員根據甲方提供現場規劃控制點位置及坐標、高程:GPS1(X=29237、556.544, Y=364039.742,H=1145.958)、GPS2(X=2923594.184, Y=364180.736,H=1141.763),鉆孔高程由GPS1號控制點高程進行的聯測。本次測量采用全站儀對勘探孔位置進行實地測放,共計測放勘探孔20個,詳見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圖02)。(2) 工程鉆探鉆探施工采用2臺XY-150型油壓回轉鉆機進行施工。土層鉆探采用沖擊鉆進,巖石采用回轉鉆進;基巖采用回轉鉆進取芯,勘探點布置及鉆進深度按設計要求及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中4.1.174.1.18條規定執行。鉆探按照工程地質鉆探標準(CECS2402008、8)中規定執行,巖土芯樣從左至右按回次擺放,填寫巖芯標簽,按回次作鉆探記錄,反映回次巖芯采取率等指標。鉆探深度要求鉆至整平標高以下中風化巖石35米;如遇溶洞、裂隙,則應穿過洞隙鉆至底板中風化巖石35米。共計施工鉆孔20個,完成鉆探進尺243.30米,其中土層:137.50米,基巖:105.80米。(3)鉆孔編錄及取樣根據鉆探巖心進行現場分層描述、記錄,鉆孔編錄和樣品能夠真實的反映工程情況。(4)室內巖土試驗根據場地情況,本次工作取9件原狀土樣作常規物理力學指標試驗;取9件巖芯樣作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試驗。 (5)地下水位觀測20個孔。 (6)實物工作量詳見表2。勘察工作量統計表 表2序號工作項目工9、作內容工作量單位備注1工程測量鉆孔定位及高程測量20個2工程鉆探鉆孔20個土層137.50m基巖105.80m總進尺243.30m3取樣及試驗土樣9件巖芯樣9件4資料整理規劃總平面圖1張勘探點位置圖1張鉆孔柱狀圖20張工程地質剖面圖9張9條剖面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份二、場地工程地質條件(一) 地形地貌XXXXX加氣站位于國賓大道南側,緊鄰公路。地貌單元為巖溶溶蝕、風化剝蝕斜坡底部;場地為耕地。場地地面標高:1139.401140.79米,高差1.39米。場地與公路高差3.05米;見照片1-2照片1(二)地質構造擬建場地位于貴陽向斜東翼,地質構造較簡單;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薄中厚層10、狀石灰巖組成,呈單斜構造,巖層產狀:1406。(三)地層巖性據鉆探資料,擬建場地地基巖土由第四系耕土(Qpd)、殘坡積紅粘土(Qel+el)和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薄中厚層狀石灰巖組成, 現將各巖土層特征分述如下:1、耕土(Qpd):褐黑色,稍濕,含植物根系和有機質,土質結照片2現將各巖土層特征分述如下:1、耕土(Qpd):褐黑色,稍濕,含植物根系和有機質,土質結構松散。場地均有分布。層厚:0.500.70米,平均:0.59米。2、殘坡積紅粘土(Qel+dl)():按稠度狀態可分為二層:可塑紅粘土(1):褐黃色,濕,塊狀結構,含鐵錳質物碎屑;斷面光滑,手感細膩,粘性好。場地大部分地段分布,11、厚度2.605.66米;平均4.13米。軟塑紅粘土(2):褐黃黃色,很濕,含原巖風化殘余碎屑。大部分場地缺失,主要分布在基巖表面溶溝、溶槽中;厚度1.218.24米,平均3.88米。3、石灰巖(T1d)(1、2):淺灰、深灰色土黃色,薄中厚層狀,細晶結構,。受向斜構造及巖石化學性質的影響,巖石巖溶、裂隙發育;巖體極破碎較破碎。巖心呈短柱狀及碎塊狀。場地范圍內巖石多呈強中等風化狀態,控制深度8.7019.50米。強風化石灰巖(1):淺灰、土黃色;原巖結構嚴重破壞,可見層理,巖質軟,節理裂隙發育, 巖體完整性類型為:極破碎巖體,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級。,巖芯呈碎石狀、砂狀、土狀。厚度0.401.0012、米,平均0.62米。中風化石灰巖(2):灰、灰白色; 薄中厚層狀,細晶結構,巖質較硬;節理裂隙較發育, 巖體完整性類型為:較破碎巖體,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級。巖芯呈餅狀、碎石狀、砂狀。經統計巖芯采取率低;地層控制厚度5.005.50米。埋深4.4014.50米。(四)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場地地貌單元為巖溶溶蝕、風化剝蝕斜坡底部,巖性為石灰巖,為含水層。受區域構造影響,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地表水體可沿巖石節理、裂隙入滲。場地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及基巖裂隙潛水。上層滯水賦存于耕土中,受大氣降水控制;基巖裂隙潛水埋深大,在標高1126.00m以下。場地地勢較低,但有專門的排水溝渠,地表排水條件較好。場地13、附近無地表水體。據鉆孔水位觀測,水位波動大;鉆探過程中未發現涌水現象;根據11月10日鉆孔內統一地下水位測量結果,孔內主要為少量鉆探沖洗液殘留水,未見穩定地下水位。根據附近場地勘察資料及場地周邊水文地質調查,場地地下水水位很深:可不考慮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五)巖溶擬建場地地貌屬于巖溶溶蝕、風化剝蝕斜坡,下伏基巖為白云巖,產狀較緩。通過現場地質調查,該場地地表巖溶、節理、裂隙較發育;場地巖溶地貌特征較明顯。通過揭露巖石的20個鉆孔的巖溶統計,見洞隙率為0.00%。根據貴州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DB22/462004)中的相關規定,場地溶溝、溝槽、和節理裂隙較發育,基巖面相對高差大于5.0014、 m,場地屬巖溶強發育地段。三、巖土單元及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計算和巖土地基參數的確定(一)巖土單元及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計算1、土層通過勘察,本場地地基土分為耕土、殘坡積紅粘土兩種土質單元。耕土(Q pd):土質結構疏松,工程性能差,強度低,不具備持力層條件。殘坡積紅粘土(Qel+dl):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工程力學性能,厚度變化較大(2.6013.90m,平均6.78m,變異系數0.46)。根據本次勘察工作取土樣試驗資料;其物理力學性質統計如表3:紅粘土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計算表 表3 指土 標 類重力密度r (KN/m3)含水比aw液塑比Lk內摩檫角k(度)內聚力Ck(KPa)壓縮模量ES(MPa)承載15、力值特征值fak (KPa)可塑紅粘土區間值17.318.50.710.771.781.985.59.327.443.54.77.2170.00參加統計樣數999999平均值17.90.731.897.1634.45.94標準差0.3860.0180.0741.215.060.88變異系數0.0220.0250.0390.1690.1470.15統計修正系數0.990.980.980.890.910.91標準值17.70.721.846.431.25.37根據統計計算結果,按貴州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22/45-2004)表A.0.3查表,其中aw=0.72fak= 202KPa結合地區建16、筑經驗,綜合取值:fak= 170Kpa按貴州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DB22/462004)第8頁表3.1.2-3相關計算公式及紅粘土的復浸水特性分類標準,可塑紅粘土的復浸水特性:Ir=WL/WP=56.4/29.9=1.89Ir,=1.4+0.0066 WL=1.4+0.006656.4=1.77Ir,可塑紅粘土的復浸水特性類別為I類;收縮后浸水膨脹,能恢復到原位。(二)巖石石灰巖(T1d)(1、2):強中等風化,雜色,薄層狀,細晶結構,巖質較軟,巖體較破碎;強風化泥質白云巖巖體極破碎,厚度薄,取芯困難。據本次勘察工作取的9件中風化巖樣室內物理力學性質測試結果,試樣高徑比為1:1的巖樣乘以017、.89換算成高徑比為2:1的標準試塊值。按規范(GB50007-2002)5.2.6條規定,計算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如表4:巖體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表4巖 石名 稱風化程度容重(g/cm3)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MPa)變異系數巖石承載力特征值fa(Mpa)修正系數統計樣數折減系數平均值(frm)標準差()標準值(frk)石灰巖中等風化2.6729.447.9524.460.272.690.8390.11(二)巖土地基參數確定1、土層根據試驗資料統計計算結果及地區建筑經驗,結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紅粘土的物理力學指標建議使用以下參數:可塑紅粘土:fak=170kp18、a,Es=5.4MPa,Ck=31.2KPa,k=6.4,=0.25。軟塑紅粘土:fak=100kpa,Es=3MPa。2、基巖根據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結果,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第5.2.6條公式(fa =rfrk)計算的巖石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綜合考慮場地地基巖體的風化程度、完整程度及抗壓強度等因素,建議使用以下參數:強風化石灰巖:fa=300Kpa(經驗值);中等風化石灰巖:fa=2500Kpa; 四、巖土工程評價(一) 場地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擬建場地位于巖溶溶蝕、風化剝蝕斜坡底部,地形起伏較小,地勢開闊、四周斜坡穩定。區域斷層無活動性。自然條件下無滑坡、崩19、塌、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存在;地基穩定。自然狀態下場地穩定;適宜建筑。(二)地基巖土均勻性評價1、耕土()分布不均勻 ,厚度變化小,厚度0.500.70m。2、紅粘土(1、2)厚度變化較大,厚度受巖面起伏及溶溝、溶槽發育情況控制,場地均有分布,具有上硬下軟的土質特征,厚度2.6013.90m,平均6.78m,變異系數0.46。按貴州建筑巖土工程技術規范(DB22/462004)第8頁表3.1.2-4相關計算公式及紅粘土的地基變形均勻性分類標準,計算地基壓縮層厚度Z:Z=0.003P1 +1.5 式中P1 -單獨基礎總荷載(KN/柱)柱基礎荷載200KN/柱。P1 取值200 KN/柱,計20、算得出Z=2.10 m。由于本場地紅粘土平均厚度6.78m,據此確定地基壓縮層范圍內由紅粘土組成,紅粘土的地基變形均勻性分類為類,即為變形均勻地基。3、場地石灰巖(1、2)巖體分布連續,土層厚度變化較大;巖體風化程度和巖面起伏較大,使得巖層工程性能不均勻。綜上所述,地基巖土層沿垂直方向和橫向均勻性較差。(三)地基基礎評價1、耕土(1):土質結構疏松,工程性能差,強度低,不宜作地基持力層。2、紅粘土(Qel+dl):性質較穩定;厚度變化大,厚度2.6013.90m,平均6.78m,變異系數0.46;均勻性及工程性能較好,強度較高。具有一定物理力學性能。因建筑物荷載較小,可考慮作淺基礎(條基)持力21、層。3、基巖(1、2):石灰巖:受向斜構造影響,巖體極破碎較破碎,巖石多呈強中等風化。強風化石灰巖(1)巖體極破碎,厚度變化大,不考慮作地基持力層。中等風化石灰巖(2)承載力較高,連續穩定,是較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層。 (四)地基與基礎方案的選擇及基礎方案論證、分析、評價和建議1、地基與基礎方案的選擇 據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結合擬建物上部荷載情況及場地巖土地基構成情況、地基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及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加氣站主要建筑物為站房(條基荷載:100KN/m),主要構筑物為站房加氣棚(柱基荷載:200KN/柱),荷載較小;其余設施加氣機(4座)、壓縮機撬裝裝置、管束車卸車場及箱變設備重量很輕,22、荷載更小;儲氣井組區的儲氣井(直徑約為130 m m)按設計要求必須深入地下100150 m。由于場地位于斜坡底部,地形起伏較小。按設計(0.00)標高1144.20 m從現場地面計算,場地需進行回填:站房(回填高度3.543.65m),加氣棚(回填高度3.463.94m),管束車卸車場(回填高度3.453.58m),箱變(回填高度4.80m),壓縮機撬裝裝置(回填高度3.563.60m),儲氣井組區(回填高度3.57m)。由于建筑物荷載小,可塑紅粘土的物理力學指標能滿足建筑物荷載要求;并且加氣站主要建構筑物(站房、加氣棚)位置回填高度較小(3.70 m左右)。因此,加氣站基礎施工時,可采取以23、下基礎方案進行施工:方案一:先施工東、南、西側擋土墻至設計地坪(0.00)標高。北、東、南側擋土墻以可塑紅粘土作基礎持力層,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170kpa。然后施工主要建構筑物站房、加氣棚基礎。站房基礎形式采用條基、加氣棚基礎形式采用獨立柱基,以可塑紅粘土層作地基持力層,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170kpa。將基礎施工至設計(0.00)標高后,對擋土墻內側無基礎地段進行分層夯實回填處理。回填要求:用塊石、碎石和粘性土(按6:4比例)分層(0.30 m)夯實至設計地坪(0.00)標高以下0.25 m,壓實系數應控制在0.940.97,分層夯實結束后,應對回填層的夯實效果進行質量檢驗24、。附屬道路、回車場、箱變等可在場地回填至設計地坪(0.00)標高以下0.25 m后,按設計要求的結構層厚度及相關規范要求進行施工。儲氣井組區的儲氣井(直徑約為130mm)按設計要求必須深入地下100150 m。場地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易產生氣體滲漏;儲氣井壁必須作好防滲漏處理。方案二:先施工北、東、南側擋土墻至設計地坪(0.00)標高。北、東、南側擋土墻以可塑紅粘土作基礎持力層,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170kpa。對擋土墻內側場地進行分層夯實回填處理。回填要求:用塊石、碎石和粘性土(按6:4比例)分層(0.30 m)夯實至設計地坪(0.00)標高以下0.25 m(無建構筑物部分)和 025、.80 m(有建構筑物部分),壓實系數應控制在0.940.97,分層夯實結束后,應對回填層的夯實效果進行質量檢驗及現場靜載荷試驗,確定變形指標。對主要建構筑物基礎位置:站房基礎形式采用條基、加氣棚礎形式采用獨立柱基,以碎石、砂墊層作地基持力層。建議換土墊層材料采用碎石夾砂(比例為7:3),墊層底面寬度按下式確定:b/ =b+2Ztg式中:b/墊層底面寬度(m);b條形基礎底面寬度(m);Z基礎底面下墊層厚度(m);壓力擴散角(。);注意:施工中分層鋪墊,分層夯實,分層輔填厚度一般為2030Cm,壓實系數應控制在0.940.97,分層夯實結束后,應對夯實效果進行質量檢驗;設計時,碎石墊層承載力特26、征值取fa=200KPa,Es=15.0MPa。填土層密實度和墊層厚度必須滿足規范要求,不均勻沉降應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內,避免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建構筑物開裂、變形。其余附屬道路、回車場、箱變、儲氣井組區等附屬設施的基礎可按方案一款要求進行施工。2、基礎方案論證、分析、評價和建議方案一、方案二除了在主要建構筑物站房、加氣棚基礎處理上有區別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兩種基礎方案各有利弊和優缺點。方案一:優點是場地擋土墻建成后先施主要工建構筑物站房、加氣棚基礎,基礎埋藏淺,基礎施工方便,基礎成本較低;基礎置于可塑紅粘土層上地基不會產生均勻沉降而引起建構筑物變形、開裂;缺點是回填時受主要工建構筑物基礎限制27、,必須分區域回填,回填速度相對較慢。方案二:優點是場地擋土墻建成后先回填、后施工建構筑物基礎,基礎埋藏淺,回填及基礎施工方便,進度較快,工期較短;缺點是回填時填料成份組成、回填土夯實效果和變形不易控制,主要建構筑物基礎及相鄰地段的回填土夯實效果達不到規范要求和變形控制不好易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建構筑物變形、開裂;回填土層及基礎部分碎石、砂墊層的的原位測試、質量檢測費用較高,間接的基礎成本較高。經過對上述兩種基礎方案的論證、分析,評價可知,兩種基礎方案的主要區別是主要建構筑物站房、加氣棚基礎處施工順序、地基持力層選擇不同;在確保回填土夯實效果和變形差異達到規范要求,兩種基礎方案都是可行的。但為28、了避免人為因素造成主要建構筑物基礎及相鄰地段的回填土夯實效果達不到規范要求和變形控制不好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建構筑物變形、開裂,節約基礎成本;建議采用基礎方案一進行施工。五、場地地震效應評價與抗震設防(一)場地土的類型場地位于巖溶溶蝕、風化剝蝕斜坡中部,下伏基巖連續穩定,按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表4.1.1,屬可進行建筑的一般場地。按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表4.1.3,場地覆蓋土層的類型為中軟土,場地基巖出露,覆蓋層平均6.88m,按表4.1.6場地類別為類。基巖屬穩定的巖石類型。按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表3.2.2及附錄A.29、0.21,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第一組,特征周期0.35s。按有關規范作抗震設防。(二)地基巖土的抗震性能與地震效應分析1、場地內無活動性斷層通過,地層連續穩定,整體性良好;場地及周圍地形平緩、開闊;對抗震有利。2、巖溶洞隙不發育,淺部節理裂隙及溶溝等巖溶現象經簡單處理后對場地抗震穩定性無影響。3、根據巖土層的構成特征,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50011-2001)的規定,初步判定擬建場地不具地震液化條件。六、建筑擋土墻(一) 擬建建筑擋土墻周邊環境條件擬建的場地東、南、西側擋土墻外側為耕地,無建筑物。(二) 擬建擋土墻地形及擋土墻高度擬建場地設計(0.00)標30、高為1144.20 m;北側擋土墻地形標高1139.401142.22 m,高差3.82 m,擋土墻高度1.984.80 m;東側擋土墻地形標高1140.631141.96m,高差1.33 m;擋土墻高度2.243.57 m;南側擋土墻地形標高1140.631143.10m,高差2.47 m;擋土墻高度1.103.57 m。考慮基礎埋深1.00 m,擋土墻高度2.845.80 m。(三)施工注意事項1、由于擬建擋土墻基礎位置地形起伏較小,擋土墻高度及荷載較小,擋土墻可選用重力式擋土墻,基礎可采用可塑紅粘土作地基持力層。2、擋土墻必須按設計要求的間距、孔徑布置泄水孔。3、擋土墻內側的填土必須按要31、求用塊石、碎石和粘性土(6:4)分層(0.30 m)夯實至設計基礎底標高以下0.25 m(無建構筑物部分)和 0.50 m(有建構筑物部分),壓實系數應控制在0.940.97,分層夯實結束后,應對夯實效果進行質量檢驗。七、結論與建議 (一)擬建場地地處巖溶溶蝕、風化剝蝕斜坡底部,附近區域斷層不具活動性;將基礎置于可塑紅粘土(1)層和碎石、砂墊層上,場地及地基均是穩定的;場地自然條件下無滑坡、崩塌、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地基穩定,自然狀態下場地穩定性良好(外圍擋墻必須按有關規范設計施工后才能確保場地的穩定),因此擬建場地適宜建筑。(二)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場地土類型為中軟土,擬建場地屬類場地,32、基巖為較硬巖(中風化石灰巖2);擬建場地不具地震液化條件;屬可進行建筑的一般場地,抗震設計按有關規范要求執行。(三)根據場地巖土構成,以及建筑物的結構特點等綜合考慮;擋墻基礎形式建議采用條基,以可塑紅粘土層和碎石、砂墊層作地基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170Kpa(可塑紅粘土),fak=200Kpa(碎石、砂墊層);站房基礎形式建議采用條基,以可塑紅粘土作地基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170Kpa;罩棚基礎建議采用獨立柱基,以可塑紅粘土層作天然地基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170Kpa。其余附屬設施以碎石、砂墊層作天然地基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fak=200Kpa填土層密實度和墊層33、厚度必須滿足規范要求,不均勻沉降應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內,避免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建構筑物開裂、變形。(四)對擬建擋土墻結構類型、砌筑材料和方式的確定必須按有關規范要求進行;建議對擋土墻做專門的設計,并對擋土墻的穩定性進行驗算。必須確保擋土墻的穩定性,才能保證人行通道、鄰近民房的安全和擬建加氣站的安全。(五)儲氣井組區的儲氣井(直徑約為130 m m)按設計要求必須深入地下100150 m。場地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易產生氣體滲漏;儲氣井壁必須作好防滲漏處理。(六)場地無地表水體,地下水埋深大;可不考慮地下水對混凝土及鋼筋的腐蝕性。(七)基礎施工至預定位置,應立即會同地勘、質檢、設計、施工等部門人員進行驗槽工作,將基礎置于預定的地基持力層上,以確保建筑物的安全。(八)若有疑難工程地質問題,可通知有關各方到現場協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