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方案(2021-2025年)(1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87444
2022-09-19
17頁
32.83KB
1、淄博市“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為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主動服務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支撐,特編制本規劃。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圍繞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大力倡樹“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以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為核心,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抓手,以加快構建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主線,推動實現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全覆蓋、要素全覆蓋、區域全覆蓋,提升生態環境信息采集、分析、利用能力,推動信息2、資源整合應用,創新生態環境精準化監管模式,利用大數據增強綜合執法的預見性和主動性,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支撐保障。二、基本原則(一)科學謀劃,全面覆蓋全市統一規劃各領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統一監測布點、建設和質控要求,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基礎上,向生態質量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監測拓展,實現全領域、全要素、全區域覆蓋。(二)強化質量,高效支撐不斷完善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和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規范監測行為,預防不當干預,保障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獨立公正開展工作,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強力支撐環境管理。(三)科技引領,爭創一流3、瞄準全省一流水平,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發展天地一體、自動智能、科學精細、集成聯動的技術手段,提高監測的立體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三、規劃目標到2025年,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綜合集成、測管聯動、支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監測數據質量得到有效保證,監測數據得到深入應用,監測信息及時公開、統一發布。打造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完善涵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溫室氣體、噪聲、生物、輻射等環境要素,覆蓋農用地、建設用地,覆蓋城市、鄉村和園區等區域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和重要水體等重要環境功能區4、的生態監測網絡;完善包括固定源、移動源和面源的污染源監測網絡。形成監督管理“一套數”。健全完善覆蓋全部監測活動的質量監督體系,深入應用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測數據質量管理信息服務平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責任體系嚴格落實,誠信監測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監測公信力持續提升。形成數據信息“一平臺”。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智慧創新應用,全市涉及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聯網、整合利用、深度挖掘和大數據應用水平大幅提升,推進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數據的有效應用。實現監測運行機制“一盤棋”。充分發揮山東省淄博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指導作用,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突5、出短板,提高區縣標準化的監測能力。四、主要任務(一)圍繞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環境質量監測水平1.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完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按照“科學延續、全面覆蓋、均衡布設”的總體原則,實現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鄉鎮全覆蓋。力爭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在淄博市建設1個區域站,開展常規項目、VOCs、溫室氣體、酸沉降、碳組分、超細顆粒物(PM1)、氨氣(NH3)、重金屬、氣象參數等指標監測。建設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監測網絡。力爭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在淄博市新建2個PM2.5和O3協同控制監測站,在環境敏感區域和臭氧高值區域開展PM2.5中元素碳、有機碳、水溶性離子、無機元素監測,6、以及非甲烷總烴(NMHC)、VOCs組分、氮氧化物(NOx)、O3、一氧化碳(CO)、NH3、紫外輻射強度、氣溶膠垂直分布、邊界層高度等監測。力爭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在淄博市內國家高速公路沿線以及鐵路貨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內新建4個交通污染監測站,開展可吸入顆粒物(PM10)、PM2.5、NOx、CO、NMHC、VOCs組分、碳組分等監測。逐步建設化工園區和專業化工園區專項監測站點。在重點化工園區、重點企業開展VOCs組分監測,在重點化工園區周邊加密建設有針對性的VOCs監測站點。建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建設、運行、維護的長效機制,加強高清視頻監控等技術應用,全市形成以區域站、環境空氣敏感站、鄉鎮站、交7、通站等監測站點構成的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的環境空氣監測網絡。2.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優化調整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在現有市控監測斷面、“水十條”考核監測斷面和水功能區監測斷面基礎上,調整優化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實現跨區縣界水質監測斷面全覆蓋,重點河流湖庫跨境斷面實現在線監測全覆蓋,滿足水環境質量考核評價以及生態補償要求。提升水環境自動監測水平。逐步實現城市地表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全覆蓋。開展質控比對等手工監測,對自動監測形成有益補充。推動水質污染溯源監測。按照“查、測、溯、治”要求,逐步建立覆蓋重點流域所有入河排污口主要指標的監測網絡,開展排放口影響水域水質監測評價研究,逐步8、說清“岸上”對“水里”的影響。專欄1新污染物監測在地表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區域,探索開展微塑料、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的監測。制定專項調查監測工作方案,開展重點行業重點化學物質調查。逐步把全氟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測納入全市環境監測體系。3.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健全土壤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區縣監測機構土壤監測能力建設,具備土壤環境常規項目監測能力基礎。優化土壤環境監測網絡。以掌握全市土壤環境狀況變化趨勢為目的,優先考慮歷史延續性,結合農用地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結果,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周邊土壤為重點,完善背景點和基礎9、點布局,2025年底前實現全市所有區縣全覆蓋。實行土壤環境分類監測,針對不同類型點位和監測目的,設置分類側重的土壤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在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基礎上,結合國家、省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全面梳理整合各類污染源地下水監測井和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噸以上地下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源監測井,以“雙源”(地下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重點污染源)為重點,構建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監控地下水環境總體狀況和變化趨勢。加強地下水監測能力建設,強化地下水環境監測井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在地下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礦山開采區10、等地下水滲透污染風險區域,探索開展地上地下協同監測。建立全市地下水環境信息數據庫,納入地下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重點污染源周邊地下水環境狀況,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定成果等數據。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履行用地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主體責任,依法開展自行監測。推動化學品生產企業以及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源的運營管理單位,落實地下水監測井管理維護責任,按照相關要求開展自行監測。4.聲環境監測提升聲環境監測能力。推動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統籌城市區域、交通及功能區聲環境監測,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的區域增設點位,形成普查監測與長期監測互補,面監測與點監測11、結合的監測網絡。加快推進噪聲監測自動化,按照國家、省要求,完成聲環境固定式自動監測設備的安裝和運行,監測數據適時與省聯網。圍繞信訪投訴熱點,在城市交通干線、大型施工場地等周邊區域開展噪聲專項調查監測。優化噪聲監測指標,由監測等效聲級向低頻噪聲監測、噪聲頻譜分析監測擴展。5.輻射環境監測強化輻射環境監測能力。按照省規劃部署全力配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建設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和自動監測系統工作。推動淄博市內I類放射源及I類射線裝置應用單位、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單位按照有關要求開展自行監測工作。督促鐵塔公司和三大運營商做好通信基站輻射環境監測及信息公開工作。專欄2農村環境監測選取1個特色保護類村莊、712、個城郊融合類村莊,開展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每季度監測1次;土壤環境質量每5年監測1次,所有村莊分5年監測完成。對全省原扶貧工作重點村、黃河灘區飲用水水源和“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千噸萬人以下飲用水源地、農田灌溉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抽測、農村黑臭水體監測、日處理20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開展例行監測。(二)圍繞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拓展污染源監測能力1.規范固定源監測完善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為主線、政府監督監測為抓手、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污染源監測管理模式,為許可證管理、環境稅征管和環境執法提供支撐。按照“應裝盡裝,應聯盡13、聯”的原則,推動VOCs、總磷、總氮、重金屬等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控設施,持續擴大污染源自動監測安裝與聯網。全面落實排污許可證自行監測要求,強化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督促排污單位規范監測、依證排放,實現自行監測數據真實可靠。加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和污染源監督監測數據公開力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有效督促排污單位自覺守法、自律監測。探索實施治污設施電量監控。擴展污染源非常規指標監測,提升廢氣中重金屬和二噁英類有機污染物監測能力。深化超低排放監測,建立完善超低排放監測體系,在監測手段上向智能化、小型化方向發展。加強對廠界、工業園區特征污染物以及工業企業堆場、廠界等的揚塵無組織排放監測。在14、重點區域組織開展VOCs走航監測,排查區域內的重點污染源。完善固體廢物監測機制,加強對固體廢物堆場、處理處置企業等重點源的監測。開展規模化養殖場的自行監測和監督監測。按照“誰排污、誰監測”原則,建立入河排污口監測制度,明確入河排污口排污單位和排污口責任單位的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明確執法監測責任主體和監測要求。統籌各級監測機構污染源執法監測工作,加強與相關部門、單位聯合行動,完善“上下聯動、左右互通”的聯動執法監測機制,對已核發排污許可證企業開展執法監測,每年監測企業數量不低于5%。專欄3工業園區監測在重點化工園區,按照“看得見”“說得清”“做得到”的標準,建設智慧工業園區在線監測預警網絡,強化V15、OCs自動監測站建設,惡臭、異味投訴重點工業園區推廣電子鼻監控預警。整合園區內各企業廢氣、廢水等在線監測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實時分析污染物排放變化情況,準確掌握工業園區內潛在的環境風險。2.移動源監測開展監督檢查,督促環檢機構規范檢驗。加強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建設運行管理,探索推進遙感監測數據執法應用。加快移動源污染物排放遠程監控、“冒黑煙”柴油車抓拍、路檢路查、集中停放地柴油車監督抽測、排放檢驗機構數據聯網。在重點路段對柴油車開展常態化的聯合路檢路查。在重點區域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和油氣回收系統的監測。探索建立移動源周邊環境空氣質量、交通流量、噪聲一體化監測網絡,重點覆蓋高速公路、國道等重要交通16、基礎設施,監控移動源排放及其對沿線空氣質量的影響。3.農業面源監測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對10萬畝及以上灌區農田灌溉用水和農田退水,以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污口等開展水質監測。加強部門間聯動管理及基礎信息共享,掌握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類型、污染物種類和污染程度,探索研究農業面源對地表水、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的貢獻率,逐步開展對地下水污染貢獻有關研究,為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支持。結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工作,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初步推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建設。4.碳排放監測依托現有大氣監測城市站點或區域站點,逐步增加CO2等指標,探索開展城市和區域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試點開17、展煤電、煤化工、石化等行業CO2、甲烷(CH4)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安裝溫室氣體排放在線監測設備。積極探索碳排放監測對企業碳排放核查的輔助作用,進一步為碳排放的科學精準管理提供科技支撐。(三)圍繞為民服務和風險防范,加強執法與應急監測1.健全執法監測體系完善測管協同工作機制,按照“雙隨機”原則開展生態環境執法監測,探索將承擔執法監測任務的監測人員逐步納入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提升監測與執法工作效率。加強便攜式執法監測裝備的配備,提升現場執法監測能力,環境質量指標出現異常時,能進行快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實現快速溯源,依法查處違法排污單位。完善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體系,以在線監測及排污口、監測18、站房視頻監控為主要監管手段,為非現場執法提供技術支撐。生態環境部門可委托有資質、能力強、信用好的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配合開展執法監測。2.建立應急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健全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進一步加強市空氣質量預報能力建設,逐步實現按區縣的精細化預報能力提升,進一步提升全市O3預報水平,提高全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準確率。針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水體,完善監測網絡,研究構建精細化水質預測模型,逐步建立水環境質量預警體系。完善應急監測機制。按照“屬地為主、就近協同、資源共享、上級支援”思路,完善應急監測響應與區域支援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監測保障長效機制,將應急監測演練與執法監測等日常現場19、監測相結合,促進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提升應急監測能力。健全便攜、車載、實驗室三位一體的應急監測裝備體系,加強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推進應急監測設備現場化、自動化、國產化。加強應急防護保障能力建設,做到應急人員著裝規范、防護到位、標識鮮明,有效滿足有毒有害等現場條件下應急監測工作的實際需求。強化現場應急監測野外移動(方艙)實驗室建設,提高和改善野外現場應急監測分析條件。根據行政區域環境風險特征,加強區縣分局監測機構應急監測能力,滿足轄區特征污染物應急監測需要。(四)圍繞提升環境監測公信力,強化監測質量管理1.壓實數據質量責任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嚴格落實質量管理要求,確保監測數據具有代表性20、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實現環境質量監測活動全要素溯源傳遞和全過程質量控制。嚴格落實“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排污單位及其負責人對自行監測數據質量負責。實行干預留痕和記錄,做到全程留痕、歸檔備查,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獨立公正開展工作。2.強化監測質量監督管理建立常態化的、覆蓋空氣、水體、土壤、污染源等全領域的監測質量監督檢查機制,規范日常監督檢查,開展質控體系運行情況專項檢查,強化飛行檢查,不定期組織交叉檢查、雙隨機抽查、遠程質控,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探索建立質控專家隊伍,強化質控監管能力。321、.加強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自我約束利用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測數據質量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功能,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鼓勵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不斷完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提升監測能力建設,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加強現場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管理,規范監測行為,確保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等監測質量。4.嚴懲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信用評價,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市場氛圍。加強與公安、檢察、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勤聯動,嚴肅查處監測機構和人員弄虛作假行為,并將處理結果向22、社會公開,強化警示和震懾作用。豐富投訴舉報渠道,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增強誠信監測的自覺性,形成“不敢假、不能假、不愿假”的良好局面。(五)圍繞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深化監測數據應用1.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建設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推進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有效整合與互聯互通,對各環境要素監測業務進行流程再造,建立橫向業務協作、縱向業務聯動的協同聯動體系。從監測要素、監測業務、專項工作等不同角度匯聚融合數據產品和系統成果,實現一網匯聚全市監測動態數據,提升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開展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加強物聯網、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監測業務的深度融合,在提升服23、務效能、促進業務協同方面取得新突破,支撐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2.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產品的應用與信息公開圍繞社會關注的生態環境熱點問題,為管理部門提供及時有效的監測數據產品,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產品服務環境管理的針對性。開展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和改善程度雙排名,激勵和督促區縣政府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環境監測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完善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內容與方式,拓展發布渠道與范圍。提升監測數據產品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及時準確發布全市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信息。3.深化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比重、污染排放總量、環境要素質量、資源環境容量24、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等因素,研究建立群眾接受度高、反映獲得感強,符合生態文明愿景的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說清不同層級行政單元生態環境狀況。五、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生態環境局黨組的領導下,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謀劃,完善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劃分和運行機制,明確具體落實舉措和責任分工。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評估,提煉經驗做法,及時發現、解決問題,推進各項任務順利實施。(二)保障資金投入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經費保障,將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站點建設、維護、運行等經費,實驗室升級改造經費,以及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經費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原則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大對監測技術研發的資金支25、持力度,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三)強化隊伍建設結合國家“三五人才”、技術比武等人才遴選機制,完善選拔任用、交流掛職、考核管理、激勵培養等制度,不斷提高監測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營造適宜于人才培養和聚集的內部環境,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先樹優等方面給予激勵。堅持不懈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思想政治建設和行風建設,大力弘揚“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的職業道德和行業文化,全面提升監測隊伍政治素質和業務本領,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四)加強科技支撐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開展特征污染物識別和健康風險評估等環境與健康相關工作。加強無人機、無人船等新裝備,遙感監測、走航監測、激光雷達等新技術在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以及排污口調查、黑臭水體排查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多手段融合應用,形成走航雷達監測識別特征組分、地面監測精確定量的監測溯源模式。(五)強化宣傳引導通過政務網站、手機APP等媒介按時向社會發布全市水環境質量、環境空氣質量、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情況、城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等監測信息,增強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鼓勵生態環境監測設施向公眾開放,定期舉辦生態環境監測進社區等宣傳活動,搭建生態環境監測“零距離”交流互動平臺,線上線下聯動發力,引導公眾感受監測、了解監測、信任監測。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