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中低產田改造實施方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90916
2022-09-21
13頁
22.54KB
1、安澤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中低產田改造)實施方案第一章項目區概況一、自然概況1、地理位置及范圍項目區位于安澤縣東部,涉及良馬鄉司馬、英寨2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約3.9平方公里。2、水文氣象項目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偏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常有短時連陰雨,冬季寒冷少雪而較漫長。多年平均氣溫9.4,10積溫3306.6,無霜期176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83.4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平均水面蒸發量948毫米,干旱指數1.6,全年日照時數2457.7小時。3、地形、地貌及土壤項目區大體可分為河川溝谷區和土石山區兩種地貌類型。區內泗河兩岸分布多2、個大小不等的川灣平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沛,是本地農業生產精華之地,面積0.45萬畝,占項目區總面積的77.59%。土石山區面積0.13萬畝,占項目區總面積的22.41%,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林草茂盛,坡耕地大都分布于此。土壤以山地褐土和草甸土為主,土質較肥沃,結構松散,適于農耕。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1.13%,全氮含量平均0.08%,速效氮含量平均49.5ppm,速效磷含量平均15.2ppm,速效鉀含量平均117.1ppm。4、水資源泗河自北向南縱貫項目區境內。流域面積283.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年平均每秒0.39立米。水質符合人畜飲水、農田灌溉要求。5、耕地數量,種類及開發潛力項目區3、現有耕地面積0.47萬畝,其中:河川地0.37萬畝,基本農田人均1.54畝。項目區土壤宜耕作、宜灌溉,適種性好,如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6、自然災害影響項目區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有旱、雹、風、霜等。其中干旱發生頻率高,春秋季節時有沙塵暴襲擊,嚴重年份造成農作物大面積、大幅度減產。二、社會經濟狀況1、人口及勞力項目區總人口0.24萬人,其中農業勞力0.09萬人。2、土地利用現狀項目區土地總面積0.58萬畝,其中:耕地0.4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81.04%;草地0.03萬畝,占5.17%;林地0.04萬畝,占6.9%;城鎮交通用地0.03萬畝,占5.17%;水域0.01萬畝,占1.74、2%。3、農業生產水平項目區以農業為主,林業、牧業為輔。土地治理區域內0.47萬畝耕地,基本上為玉米種植,只有極個別地塊為種植小麥與蔬菜,年產值為326.84萬元,剔除投入外,年凈產值210.7萬元,平均每畝年凈產值448元。可見,生產水平低下,急需進行中低產田改造與種植業結構調整。4、地方財政與農民收入2010年度縣財政年收入7.0億元,項目建設縣級配套資金可足額到位。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為項目建設自籌資金的籌集提供了可靠保障。5、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狀況項目區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較為健全,現有農業、水利、農機等技術人員2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的17人。區5、內設有農科站、水利站、農機站各一個,縣農業職業中學、農業技術推廣學校每年可向項目區輸送技術人員20余人,技術力量較強。三、基礎設施現狀1、水利骨干工程的現狀區內無有固定水利灌溉工程。每遇天旱或種植蔬菜用流動機灌進行灌溉。2、田間工程現狀田間無固定用于灌溉的工程。項目區農業供水量微乎其微。3、農業機械及農機服務設施區內現有大、中型拖拉機5臺,小四輪、機動三輪180余臺,配套農機具40余套,農機總動力3960馬力。區內有鄉鎮農機站1個,可較方便地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4、交通與電力項目區內混凝土硬化路面公路貫穿南北,道路平坦寬暢,交通較為便利,區內村村通電,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有網通、中國移動等通訊網6、絡覆蓋,通訊方便快捷。田間道路現狀4.1公里,但缺乏統一規劃,路面窄小,凹凸不平,且沒有硬化處理,對中型以上農業機械通行和耕作及農產品運輸極為不利。第二章項目建設規劃和總體布局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政策,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立足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任務,結合安澤縣打造綠色環保大縣的總體規劃,全面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生產率,有效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二、規劃布局根據因地制宜,發揮7、優勢,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的原則進行工程布局。1、水利工程(1)新建攔河壩10座,分別布局在司馬4座、英寨6座;(2)機灌站16座,分別布局在司馬6座、英寨10座;(3)埋設PE管道23.2公里,分別布局在司馬14.4公里、英寨8.8公里;(4)新建渠系建筑物6座,分別布局在司馬進地橋(泗河河中修建)2座,英寨進地橋(泗河河中修建)4座,(5)控制灌溉面積0.29萬畝,分別布局在司馬0.18萬畝、英寨0.11萬畝。2、農業工程(1)改良土壤面積0.18萬畝,其中:司馬增施農家肥0.10萬畝、秸稈還田0.10萬畝、機械深耕0.10萬畝;英寨增施農家肥0.08萬畝、秸稈還田0.08萬畝、機械深耕0.8、08萬畝。(2)機耕路砂石化4.1公里,其中:司馬2.5公里,英寨1.6公里。3、林業工程營造防護林13畝,布局在機耕路兩旁。第三章建設規模及建設內容2011年項目建設規模為中低產田改造0.47萬畝,總投資560萬元。建設內容與投資如下:一、水利措施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29萬畝,總投資437.66萬元。1、新建攔河壩10座,投資231.07萬元;2、新建電灌站16座,其中:新建機房16座381m2,配套離心水泵與柴油機16臺套,安裝揚水管路320m,投資46.43萬元。3、田間埋設PE輸水管道23.2公里,其中:DN160管道2.0公里、DN110管道7.0公里、DN90管道14.2公里,投資9、150.07萬元。4、新建渠系建筑物6座,其中,進地橋(泗河河中修建)6座,投資10.09萬元。二、農業措施總投資70.84萬元。1、改良土壤面積0.18萬畝,投資41.24萬元,其中:增施農家肥0.18萬畝,投資26.66萬元;玉米秸稈還田0.18萬畝,投資10.16萬元;機械深耕0.18萬畝,投資4.42萬元。2、機耕路:主干道路砂石化4.1公里,寬度為4米,投資29.61萬元。三、林業措施總投資1.42萬元,其中:營造防護林13畝,投資1.42萬元。四、科技推廣措施總投資27.48萬元,其中:對項目區群眾進行農業氣象,植物保護、土壤施肥、作物栽培、玉米生產、蔬菜種植、節水灌溉等技術培訓810、00人次,投資10.0萬元;蔬菜種植技術推廣面積900畝,投資17.48萬元。第四章資金籌措與項目計劃進度一、估算依據本項目投資估算依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預算編制規定及本地市場價格進行編制,共需投入資金555萬元(不含監理費5萬元),總投工16.53萬工時,改造中低產田0.47萬畝。二、資金籌措方案項目共需投入資金55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35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152萬元(不含監理費5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11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7萬元,群眾自籌資金35.0萬元,其中投工投勞折資12.78萬元,自籌資金與以物折資22.22萬元。勞折11、資57.16萬元)。三、項目實施計劃2011年4月,完成埋設管道及渠系建筑物等土建工程的招投標,完成PE塑料管道、管件等材料的招投標。2011年5月,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即:路通,水通,電通,管溝所占場地的樹木與青苗補償、清理與平整。2011年6月,新建攔河壩3座,新建電灌站5座。2011年7月,新建攔河壩3座,新建電灌站5座,新建渠系建筑物,2座。2011年8月,新建攔河壩4座,新建電灌站6座,主干道路砂石化2.1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2座。2011年9月,主干道路砂石化2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2座。2011年10月,完成田間埋設PE輸水管道13.2公里。2011年11月,完成田間埋設PE輸水管道12、10公里,完成改良土壤面積0.18萬畝。2011年12月,集中時間、集中地點完成技術培訓800人次。2012年4月,完成營造農田防護林13畝,示范推廣0.09萬畝。至此,所有工程全部竣工。第五章綜合效益分析一、社會效益項目建成后,一是年新增蔬菜1420噸,成為該縣名符其實的“菜籃子”工程,為解決當地農民吃菜難的問題提供了可靠保證;二是年新增糧食26.1萬公斤,為緩解國家糧食緊張趨勢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是通過技術培訓農民科技素質提高,提高了農民從事種植業的水平,同時消化了項目區80%的剩余勞動力;四是項目的成功建設將推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起到強有力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推動周邊鄉、村和全縣社會13、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發展。二、經濟效益項目區工程全部完工后,將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900畝,增加蔬菜種植面積0.07萬畝,年新增蔬菜142萬公斤,年新增糧食26.1萬公斤,農產品總產值增加238.76萬元,平均畝產值增加508元,平均畝產值是項目開發前的1.73倍,項目區農民純收入增加總額129.06萬元,項目區人均增加收入537.75元。三、生態效益項目建設將會在沁河兩岸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渠、路、林、田配置協調的方田林網,通過土壤改良等項目的實施,加大水分的入滲系數,減少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培肥了地力,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使安澤山更青、水更藍,人居環境得到清潔和改善。第六章組織實施14、和運行管護一、機構職責為使安澤縣2011年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順利實施,經農業綜合開發領導組研究決定,成立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部具體負責項目工程和自籌資金籌集管理,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各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按期完成,指揮部主要職責為:(1)項目規劃設計、工程預、決算及工程驗收、報賬;(2)組織安排項目工程的實施;(3)認真落實群眾籌資投勞;(4)及時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5)加強項目區工程進度和質量監督、監理工作。二、實施管理為了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和工程建設質量,在項目的實施、建設過程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1)實行項目資金公15、示制。繼續堅持立項前召開群眾代表大會,通過“一事一議”的形式,對開發面積、建設內容、籌資渠道(重點是農民籌資投勞)進行預案公示,最后民主表決;項目批復后把各項措施的任務量、財政投資額、群眾應該負擔的籌資投勞數,張榜公布,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和群眾的廣泛監督。(2)實行單項工程和工程材料招投標制:在項目區或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公開招標,嚴格按照設計標準和技術規范執行。(3)實行工程承包合同制:經過招投標競爭確定后,中標單位要與工程建設指揮部簽訂合同,嚴格合同質量要求和工期。(4)實行工程質量監理制:我們將配合省、市農發辦,按照上級有關規定,把財政資金投資1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全部納入監理范圍,對一般工程16、也加強行業監督和群眾監督。通過嚴把材料質量關、施工技術關、竣工驗收關,保證財政資金安全和工程質量優良,使其持續長久發揮效益。(5)實行工程完工四級驗收制:單項工程完工后,首先是施工隊自驗,其次是技術人員查驗,第三是工程指揮部初驗,最后由農發辦和監理單位全面驗收。(6)實行縣級報賬制:在資金管理上,嚴格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執行,全部實行縣級報賬制。三、運行管理與維護工程建成后,對有經營性收入的工程如:節水灌溉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等使用權實行租賃、承包或拍賣,工程所有權歸屬工程所在行政村。工程所有者要與租賃、承包或購買人簽訂使用與管護合同,并對其實行監督。管護經費從經營收入中提取;對溪流護岸工程、機耕路等管護主體為工程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各行政村要制定出詳細具體的管護制度,責成專人專門管理,管護經費由受益村民承擔;對林業工程根據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樹隨地走,即誰的地邊的樹,其樹權歸誰所有,歸誰管護。各行政村要與樹權所有者簽訂管護合同,明確獎罰制度。對項目區各項工程的運行管護,縣農發辦對管護工作進行檢查評比,對工程管護能履行職責,成績突出者年終給予表彰和獎勵;管護差的批評處罰,直至撤換管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