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縣濉溪河岸生態修復與改造項目實施方案(2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91186
2022-09-22
24頁
4.28MB
1、建寧縣濉溪河岸生態修復與改造項目實施方案一、項目概況本項目位于三明市建寧縣濉溪河段,全長為13.4公里,濉溪屬金溪水系,在袁莊注入金湖后,經將樂至順昌,匯入閩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建寧縣是一座歷史久遠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景色優美,素有“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等美譽。二、設計任務與規模設計任務:本項目旨在于利用現狀濱水自然基底、結合原有和設計防洪設施,對現有的河道進行整治提升,充分發揮建寧縣的特色和文化,塑造一個集生態、安全、自然、科教、玩賞、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濱河生態走廊。設計規模:本項目起點位于建寧縣渡頭大橋,終點為建寧縣高沙洲,改造設計河道總長13.4公里,本2、項目將結合建寧縣的歷史文化和現有的自然景觀,通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方式,對河道沿線景觀進行綜合整治,力求實現水系、道路和綠化三通,打造安全、生態、自然、優美的建寧縣安全生態水系示范河段。三、 相關規劃及解讀1. 根據三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 年)市域資源與生態保護規劃,項目區定位為安全、生態、自然的示范河段。本項目屬于建寧主要重大河道。根據區域規劃要求,城市建設生態區應加強公園的基礎設施及能力建設,強化和提升生態功能。 設計將對區段進行公園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河道兩側設置濱水步道的同時進行生態 凈化涵養,并對其中的農田耕地進行保護及提升。2. 根據三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30 年)建寧縣將大力促進紅色旅游和客家祖地的旅游業的發展,故項目將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功能區,延續紅色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博大精深的革命文化精神。3.三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 年)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規劃形成“一帶、四廊、多斑塊”的綠地系統結構。促進中心城區周邊山體生態綠地相融,內外聯動、共同交織滲透。(1)一帶:縱貫濉溪溪河沿岸的濱河綠地。(2)四廊:四條連接建寧縣城區綠色交通廊道,包括西部快速通道、東部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江濱路。(3)多斑塊:城區和組團之間的生態控制斑塊。 由此可以看出,項目建設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濉溪生態綠廊,連接濉溪水源保護區與下游河道。4.根據三明市城市總體4、規劃(2010-2030 年)中心城區景觀風貌與城市設計規劃構建“一帶、五楔、多廊道”的景觀結構。(1)“一帶”是指貫穿中心城區的沙溪景觀帶。(2)“五楔”是指依托城區周邊的風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生態控制綠地,構建五個大型山體景觀綠楔。(3)“多廊道”指以道路或控制綠化帶為依托,規劃多個城市中心區節點和自然山體背景之間形成的景觀廊道。根據中心城區景觀風貌的規劃定位,設計依托河道宜打造生態濱水型景觀,串聯區域內的生態節點,形成連續的生態綠色鏈條,同時滿足周圍人們郊野游憩、休閑、親水等功能需求。四、 基地分析(1) 溪水項目區域內部分區段水源保護較為完整,水質干凈清冽,部分區段有存在河道垃5、圾漂浮、堆積現象,河道邊有農業種植區存在農業污水直排,水質較差。(2) 河灘項目區域內有部分河灘保留自然河灘,完整性較強,周邊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肌理良好;部分河灘裸露雜亂現象,生態肌理凌亂。(3) 重點改造節點現狀 五、 SWOT分析(1) 優勢(strength)該項目區域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然人文景觀和地域文化資源豐富。(2) 劣勢(weakness)該項目區域內部分河段水源條件差,河道景觀雜亂,現狀生態景觀單一脆弱,濱水可達性較差,水環境缺乏治理現象。(3) 機遇(opportunity)該項目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保護和建設安全生態水系勢在必行。(4) 威脅(threats) 6、該項目恢復生態秩序難度高;綜合治理涉及多專業、多學科,協調難度高。六、 設計構思(1)設計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7.10)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3.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 504202007)4.公園設計規范(GB 51192-2016)5.城市水系規劃導則SL 431-2008;6.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LY/T 1755-2008)7.堤防工程設計規范(建設部,GB50286-2013)8.河道整治規劃設計規范(水利部,GB50707-2011)09.城市水系規劃導則SL 431-200810.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11.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7、)12.三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 年)13. 其它相關國家、省、市規劃與建設的法規條例、規范標準。(2)設計原則1. 整體性原則;空間的整體性、功能布局的整體性、構筑小品造型的整體性、濱水空間的整體連續性、人行交通路線的整體性。2.因地制宜原則;結合場地現狀地形、地貌、植被特色,合理布局、營造特色。3.以人為本原則;功能、現代、生態三結合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強調濱水環境的可達性、舒 適性、參與性、娛樂性。4.生態性原則;以植物生態群落的演替為原則,采取整體性、連續性的手法營造片區的植物生 態環境系統,構建“可生長”的濱水生態環境。5. 經濟性原則;因地制宜進行分區規劃設計,盡量8、采用鄉土材料,合理設置設施,降低工程造價。(3)設計目標構建城市人居回歸鄉野自然,自然生態反哺人居空間的濱水生態綜合體,串聯城 市與自然的雙向互動和平衡,構建濉溪流域生態和諧。通過綜合整治、整體實施,塑造一個集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濱水同行、休閑游憩、康體健身于一體的濉溪溪生態綜合體。(5) 設計元素 (6) 設計手法人們在享受城市綠化的同時,相比以往更加重視環境的保健功能。盡可能的結 合人類的感官系統,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本案利用人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綜合作用,從而產生對 濱水環境的體會。利用五感的體驗,把自己的感受集中起來,投設在環境之中,達到以人為本的境界。(7) 設計策略9、1.河水整治改善提升 改善河水主要是為了使項目區河流水質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水量滿足生態 需求,使河道水流滿足感官要求的同時兼顧使用功能。具體措施包括凈化水質和保持流量兩大部分。凈化水質主要是通過生態涵養、曝氣復氧等生物凈化措施改善河流水質 ;保持 流量主要通過水系連通、生態補水等措施解決河道水流不暢、水量不足的問題。存在嚴重點源、面源污染的河段,應由相關責任部門提出水環境綜合整治、點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作為改善河水的前提和基礎。項目中結合濉溪的實際情況,共采取包含點源、面源污染治理、生態涵養等三種措施。首先,面源生態凈化措施建議 在近遠期的水系連通綜合整治中,可實行多尺度的水質處理以實現效10、率最大化,在河流交匯處建造具有一定觀賞性的水質處理設施以凈化來自支流的污染物;以水 質檢測數據為依托,有針對性的在灘地上種植具有凈化相應凈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及 低矮喬木灌木,形成生態凈化區;利用現有的淺灘作為凈化措施來處理浮于河流表 面流的污染;通過生態凈化的方式來保障河流的可持續的生態功能,實現河水的自 我穩定、自我凈化、自我循環。其次,點源治理措施建議 建議東牙溪兩岸居民帶完善截污管網建設,逐步實現雨污分流,污水納管,提高截污率,減少污水流入河道,改善東牙溪水質。最后,生態涵養措施建議 依據場地現狀,建議在流速較緩或有大面積灘地的河段種植水生植物,系統修復灘地植被,形成涵養區,河水在涵養區內11、經較長時間的緩慢流動、貯存,通過微 生物(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的代謝活動,使河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降解, 污水得到凈化。作為僅處于預處理階段的生態涵養區往往種植挺水或浮葉植物,由于水生植物的作用而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效率。2.河道生態環境提升 豐富河道空間的生態多樣性,提升綠化景觀,通過對河灘的改造處理,恢復自然生態的河灘,打造多元化的空間。3.河灘修復生態植被涵養帶:利用原有水系、灘地構建涵養凈化帶,有助于減緩水流速度,增強涵養凈化功效,有針對性的在淌水灘地上種植具有凈化水中超標氮磷的水生植物以及低矮喬灌木,形成生態凈化帶和涵養帶;或利用現有條件較好的淺灘作為凈化措施來處理浮于河流表面的12、污染物和水中超標的物質。通過生態凈化的方式來保障河流的可持續生態功能,實現河水的自凈化,自循環。4.植物配置設計植物配置上根據不同水位進行多層次復合式設計,區域內部,枯水位以下配置沉水植物,枯水位至正常蓄水位配置挺水植物,正常蓄水位以 上配置濕生植物,局部配置中生植物,并且各類植物均針對性地選擇氮、磷凈化效 果好、抗沖性較強的品種。七、 總體設計(1) 設計布局:一溪:建寧縣濉溪,規劃設計長度13.2km;兩帶:東、西兩側濱水景觀帶;四區:自然生態涵養區、清新花香廊道區、 紅色文化旅游區、生態休閑觀光區。1.自然生態涵養區規劃設計面積:約7.95公頃,主要打造自然、生態的河岸線,結合環境整體優13、化,統一協調,滿足生態水系對河暢、水清、岸綠、生態的基本要求。2.紅色文化旅游區規劃設計面積:約5.26公頃,根據建寧縣紅色革命區的主題特色,打造成具有紅色文化色彩的濱水休閑旅游區,建設多級親水灘地,打造開敞式的休閑空間,將原有河道對稱型駁岸截面調整為非對稱復合型駁岸截面,結合河道消落帶的景觀化處理,在保護河道的生態景觀的條件下,構建多樣性紅色文化旅游休閑帶。3.清新花香廊道區規劃設計面積:約6.31公頃,根據功能分區和游人活動需求,在河道沿線設計以花為特色的綠色廊道,并貫通復式慢行系統,進行兩側花樹植被的分區設計。定位以“清新之鄉,醉美之地”主題,隨著四季更迭,河道兩岸的桃花、梨花、杜鵑花、14、金針花、荷花等四季開花植物,將相繼吐艷綻放。春天,“千千萬蕊,不葉而花”的梨花香氣沁人心脾,花瓣飛舞的桃花林則給人“桃花紅陌上,楊柳綠池邊”的浪漫之感。夏天,朵朵荷花盛開,花開如紅霞。秋天,花朵飽滿、顏色絢麗的木芙蓉,或讓人勾起“薛濤箋”的美麗傳說。冬天,暗香浮動的梅花,更將給河道兩岸帶來絲絲靈氣雅致。4.生態休閑觀光區規劃設計面積:約3.5公頃,結合建寧縣的特色文化,打造濱水休閑觀光河岸風景線,通過自然手法和生態設計手段,改善濱水區的生態環境,增設親水設施,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生態休閑濱水觀光區的人氣,帶動休閑旅游的開發和周邊經濟的發展。(2) 總體結構設計依托生態水系,強調濱水步道的15、連貫性,沿主要視廊設置節點,打造最佳水環 境綠廊。形成集生態休閑、歷史風貌、紅色主題、觀景漫步為一體的生態環境游覽空間。(3) 總體交通設計依據現狀地形及新建防洪堤,沿水系設置濱水慢道,局部腹地較寬處設計節點,形成完整的漫步交通系統,實現濱水可達性。(4) 節點景觀設計1.十里花廊該節點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區,規劃長度5km,以“春意、濃夏、秋畫、冬語”四個季節為主題打造環形生態濱水廊道,在植物配置分別選取四季開花樹種進行種植,打造一個四季有花的生態景觀廊道。 2.花香沁園該節點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區,規劃面積為1200,以建寧“桃花、梨花、杜鵑花、金針花、荷花”五朵金花為主題的園區,搭配有色相變化的16、矮灌和芳香型的喬木,打造出空間層次豐富,且滿足視覺嗅覺體驗的郊野游憩節點。 3.古韻流芳 該節點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區,規劃面積為500,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通過一些景觀設施和小品來體現和重塑建寧的歷史文化足跡,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息,文化古韻長廊的生態景觀。 4.翠堤雅徑該節點位于生態休閑觀光區,規劃長度1.2km,根據原有堤岸現狀,結合原有的步道,進行堤岸綠化景觀的提升,沿水設置親水步道及親水平臺,以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為設計思想,營造濱水漫步,感受優雅的濱水生態環境。 5.花落觀魚該節點位于生態休閑觀光區,充分利用原有空曠可提升的平臺,設置木棧道的親水平臺,感受水波不興富有詩意的景觀意境,打造生動17、的小品景觀,增加空間的延展性和舒適性,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放松的空間。 6. 菇古涵今該節點位于紅色文化旅游區,規劃面積325,建寧縣是全國重點中央蘇區之一,具有濃重的紅色文化氣息,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通過設計手法,利用紅色革命歷史一系列故事為主題打造紅色主題文化園,材料采用相對環保、鮮艷、突出主題特色的材料進行塑造,讓整個休閑區域充分彰顯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讓人們行走在紅色記憶的紅色廊道中,匯成集科普、教育的文化底蘊濱水環境節點。 7.夕陽落日該節點位于紅色文化旅游區,為濱水的觀景平臺,作為功能區的一個配套,根據日落的角度選取最佳位置,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放松、觀景的濱水空間。8.雨水花園 該18、節點位于紅色文化旅游區與清新花香廊道區,通過對河道沿線的部分雨水排放口進行景觀化處理,設置雨水凈化塘,減少城市道路雨水直排對河流的污染。該河段將設置4個雨水凈化塘,并在凈化塘護坡上種植香草根、百喜草、竹節草等生態綜合治理植物,打造集雨水凈化、防洪蓄洪、景觀優化為等一體的“雨水花園”。9. 藝術環廊該節點位于紅色文化旅游區,以現代手法設置生態步道,采取鋼構廊架及藝術飄帶狀坐凳作為節點豎向空間構成,達到現代美學的既視感。滿足 游覽、休閑、漫步的體驗,為紅色文化旅游區增色,體現文化藝術氣息的意境。 10.碧波云影該節點位于自然生態涵養區,以生態手法營造自然舒適的游憩氛圍,形成生態濕地節點。種植鄉土植19、物,在保持整條河流生態性的同時又增加了河流的野趣,豐富生態肌理,設置生態植物種 植園,增加觀水漫步棧道,給游人帶來漫步樂趣,營造多功能、多層次的生態空間。八、 專項設計(1)慢行系統設計生態建系統;把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放在首位,充分發揮綠地對環境的改善作用,盡可能保護現有的植物,并根據景觀建設需要,采用多層次景觀造景手法,提高景觀植物品味,實現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文和諧的環境和社會效益。人性化設計;根據慢行系統的功能和人們的需求,慢行系統的劃分和建設要體現人性化,使游人能在休閑、健身、娛樂的時候感到輕松便利。文化特色;通過園林小品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是慢行系統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有載體、20、創造優美的人文環境。(2)濱水植物設計植物配置 在遵循土著物種優先、提高生物多樣性等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注重植物的生態習性、空間配置和時間配置,提高河湖岸帶陸域植物群落植物的攔截凈化功能,改善河湖生態景觀效果。群落結構設計 植物種類不少于 15 種,其中喬木類不少于 4 種,灌木(藤竹)類不少于 7 種,草本(地被植物)不少于 4 種。平面布置 因地制宜采用斑塊狀、條帶狀、混合栽種等方式布置綠化植物,原則上要保證綠化帶平面整體上的連續性。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上的分異特征進行配置,形成為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分明的多層次立體化結構,構建河湖岸植物緩沖帶,攔截陸域面源污染。盡量保存和利用原有河21、湖岸帶陸域植物群落,特別是古樹名木和體形較好的孤植樹。斷面布置構建完整的、適應水陸梯度變化的植物群落,從河湖常水位至陸域控制線范圍內依次體現濕生植物到中生植物過渡的漸變過程。硬質護岸宜配置藤本植物或垂掛植物。(3)濱水生態步道設計濱水生態步道在確保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前提下,應充分考慮場所的趣味性和易行性。盡可能采用迂回路線的處理手法,尊重生態自然的保護,以使步道在平面線形上具有一定的曲率,又不破壞水系的生態性,使道路呈蜿蜒曲折狀,有效提高道路步行舒適度和趣味性,也使道路空間和親水環境富于變化,另外臨近水面的步道,寬度應不小于 1.5m,并且做好安全防范措施。(4)紅色主題景觀小品根據地域特色文化22、對景觀小品進行選擇設計,在休閑空間場所可以點綴一些景觀雕塑、景墻,利用紅色革命歷史一系列故事為主題打造特色休息廊亭,材料采用相對環保、鮮艷、突出主題特色的材料進行塑造,讓整個休閑區域充分彰顯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讓人們行走在紅色記憶的紅色廊道中。(5) 親水棧道與親水平臺設計親水棧道親水棧道通常沿湖岸設置,多呈曲線形、折線形由邊岸連接親水平臺和水榭長廊。棧道橋面上一般多采用仿生塑木或防腐木,木板之間多采取離縫拼鋪形式,每塊木板之間的縫隙寬度根據環境而定,一般設計為 0.5cm2cm,為游人觀水縫隙寬 設計為 2cm 以上。寬板縫的設計,是想讓游人漫步臨水棧道時看到水從腳下流過, 心情由穩實進入懸23、空再進入穩實,實現心理的突變,增加景觀情趣。親水平臺親水平臺與棧道的結構類型基本相似,其顯著區別是平臺面積大,在設計上一般是依岸而建。親水平臺有平地式和分級式兩種。分級式一般整體分為三至五級,逐級下梯,高梯主要供游人觀賞河湖美景;如果親水平臺下水位較深,通常設置安全欄。(6)親水緩坡設計 城市以往的河道建設,大多采用直立式護坡或復式斷面,不僅缺乏親水性,而且護岸采用的混凝土和砌石等硬質材料鋪裝,阻止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給河流帶來了負面影響。緩坡護岸既解決了城市河流渠道化問題,又實現了人與水方便的接觸,營造了自然生態的親水環境。河湖親水緩坡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人性化設計。除了設計適宜的緩坡帶,24、還要適當間隔設置寬臺階至親水區,增加親水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此外,對于坡面距離較大的邊岸,為了消除單調感,還應對緩坡進行變坡處理,并在變坡位置設置一條平坦的親水道路,寬度為 1m1.5m,為游人營造一個既安全又舒適美觀的河濱親水游憩場所;緩坡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適宜坡度和坡面鋪裝。親水緩坡適于不同活動和動作的坡度值,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規范規定明確的指標,從設計實踐、相關標準可知,適宜的親水緩坡坡度應在 1:71:5 之間。在親水邊坡上進行體育活動、游戲、散步和坐臥時,坡度上限約為 1:3。 (7)綠化景觀平臺綠化景觀平臺主要是考慮距離水系有一定距離和空曠的位置條件下進行設計的,通過采用自然手法處理,減少生硬的石材鋪裝,用綠化植物或者木質材料體現休閑平臺的一種方式,打破傳統大面積硬化鋪裝平臺的形式,與濱水的生態環境自然融合,創造與自然更加親近的機會,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共生的法則,為人們提供一個綠色、生態自然的休閑空間場所。六、投資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