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悅江庭住宅小區變形監測設計實施方案(2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91853
2022-09-22
29頁
644.54KB
1、嘉悅江庭住宅小區變形監測實施方案 年3月20日目錄1工程概況12工程地質條件112332.4.1第四系全新統(Q4)42.4.2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43方案編制依據54監測方案555664.1.4關鍵部位優先、兼顧全面的原則64.1.5與施工方法、工況相結合的原則77788991010115基準控制點及監測點的布設11115.2監測點布置原則、要求12141515151616171718187.1、具體保證施工監測服務質量的組織措施187.2、具體保證施工監測服務質量的技術措施19208.1 項目管理措施208.2 監測進度保證措施21228.4 監測進度保證的技術措施22239. 2、本項目成立的機構、儀器等資源配備情況239.1 組織機構239.2 擬投入本次監測工程的主要儀器設備名稱242511提交資料251工程概況。本工程基礎為人工挖孔樁、條形基礎和獨立柱基三種型式,基礎持力層為中風化泥巖。花園洋房為異形框剪結構,屋面均為現澆鋼筋砼屋面。受地形、地質環境等原因影響,住宅小區大部分建筑物基礎為亮樁,建筑物竣工后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對亮樁回填土并進行注漿處理。9#樓與小區游泳池之間有一長度約為50m的人工堡坎,平均坎高約為10m。為了確保亮樁回填過程中的施工安全,掌握在回填過程中建筑物和堡坎的穩定性以及回填土對建筑物和堡坎所造成的影響程度,受甲方委托,我公司為該工程1#樓、33、#樓、4#樓、5#樓、6#樓、7#樓、9#樓、11#樓的建筑主體以及9#樓與游泳池之間的堡坎進行變形監測。2工程地質條件(1)氣象,極端最高氣溫43(1975年12月15日)。區內多年平均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267mm(2007年7月16日),年最大降雨量為1357.7mm(1986年,渝北區),年平均降雨日為168d,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6%左右。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9%左右,絕對濕度17.7hPa左右,最熱月份相對濕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對濕度81%左右。全年主導風向為北,頻率13%左右,夏季主導風向為4、北西,頻率10%左右,年平均風速為1.3m/s左右,最大風速為26.7m/s左右。(2)水文小區總體地勢較為平緩,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地表徑流部分匯集于低洼地農田并流出場地,未見地表水體。場地內填土及耕土為透水層,粉質粘土和泥巖為相對隔水層,砂巖裂隙不發育,為弱透水層。其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土層的上層滯水和強風化基巖的孔隙裂隙水(量很少),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水文地質條件簡單。該場地屬于低山淺丘溝谷地貌,場地東側為溝谷,貫穿南北,自然形成一個高約40m的斜坡;坡角在5875,斜坡坡底分布大量自然拋填的人工填土。坡頂地形坡角較小,平均為15左右,主要為旱地。經施工鉆孔實測孔口高程:231.83 m5、(ZK1021)280.82 m(ZK1331),相對高差48.99m。場地表層以粘質粘土為主,部分位置以人工填土堆積形成,局部基巖裸露,巖質為砂巖及泥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圖重慶幅,勘察區位于龍王洞背斜西翼,受地質構造影響輕微,區內未發現斷層及次級褶皺,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巖層呈單斜層產出,巖層產狀為1308,結合程度一般,為硬性結構面。經在場地的基巖露頭中觀測,在場地基巖邊坡發現兩組裂隙:(1)傾向8286,傾角6775,優勢產狀8470。寬約23,泥質充填,延伸約1.6 m 3.9 m,裂隙間距約1.5m3.2m。表面較平直,閉合微張,局部泥質充填。結合程度一般,為硬性結構面。(26、)J2:傾向255308,傾角7585,優勢產狀28080。寬約23,延伸3.06.0m,間距2.04.0m,表面平直,閉合微張,未見充填。結合程度一般,為硬性結構面。地表地質調查、鉆孔巖芯觀察,擬建場地層面結構不明顯,呈層狀結構面,裂隙不發育,地質構造簡單。經地面調查與鉆探揭露,場地內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填土及耕土、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粉質粘土、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泥巖及砂巖。其構成由新至老分述如下:2.4.1第四系全新統(Q4)(1)素填土:雜色。稍濕,稍密。主要粉質粘土、砂巖及泥巖風化產物組成。碎石含量約10-40%,塊石粒徑在5-30mm之間,填土方式為自然拋填,填土未被污染7、,填土年限小于5年。本層主要分布于場地南側及東側溝谷位置,本次勘察范圍內最大厚度15.20 m(ZK1386)。(2)粉質粘土:多紫紅色為主。硬塑,干強度中等,粘性差-好,巖芯呈散狀,無搖震反應,切面有光澤。本層較薄,本次勘察范圍內最大揭露厚度2.80 m(ZK1095)。2.4.2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1)砂巖:紅褐色、灰褐色等。礦物成份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并含云母等。細砂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少,中等風化巖層厚,強度較低,巖芯完整,所有孔均有揭露,未揭穿,本次勘察范圍內最大揭露厚度:31.20m(ZK1215),未揭穿。(2)泥質粉砂巖:紫紅色、暗紅色及紅褐色。主要由粘土礦8、物及石英、長石、云母等組成。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強風化埋藏淺,分布較廣,中等風化巖層厚,多數與砂巖互層出現,本次勘察范圍內最大揭露厚度:28.50m(ZK14268),未揭穿。基巖風化帶及基巖頂面特征:(1)強風化帶:巖芯呈碎塊狀,少量短柱狀,質軟,易碎,手可折斷巖芯碎塊,本次勘察范圍內最大厚度:7.40m(ZK1371)。(2)中等風化帶:鉆探巖芯多呈柱狀、長柱狀、局部巖芯短柱狀,巖石新鮮,巖體較完整,本次勘察范圍內最大厚度:31.20m(ZK1215),未揭穿。(3)基巖頂面:原始場地為低山淺丘溝谷地貌,基巖面基本與原始地形基本一致,呈起伏狀,基巖面坡角一般平緩,坡角總體約015,斜坡9、位置地形較陡坡角在5875。3方案編制依據(1)編制依據為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82007);(2)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3)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2006);(4)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2009);(5)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6)精密工程測量規范(GB/T15314-94);(7)測繪技術設計規定(CH/T1004-2005);(8)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定(CK/T1001-2005);(9)合同及相關文件。4監測方案(1)與所設計的監測項目有機結合,并形成有效四維空間,測試的數據能相互10、進行校核;(2)運用、發揮系統功效對建筑物進行全方位、立體監測,確保所測數據的準確、及時;(3)在施工工程中進行連續監測,確保數據的連續性;(4)利用系統功效減少監測點布設,節約成本。(1)設計中采用的監測手段是已成熟的方法;(2)監測中使用的監測儀器、元件可靠,且均通過計量標定且在有效期內;(3)對布設的測點進行保護設計。(1)對建筑物設計中使用的關鍵參數進行監測,達到進一步優化設計的目的;(2)根據建筑物設計計算情況,確定建筑物主體結構的報警值;(3)依據業主、設計單位提出的具體要求進行針對性布點。4.1.4關鍵部位優先、兼顧全面的原則(1)對建筑物結構中相當敏感的區域加密測點數和項目,進11、行重點監測;(2)對勘察工程中發現地質變化起伏較大的位置,施工過程中有異常的部位進行重點監測;(3)除關鍵部位優先布設測點外,在系統性的基礎上均勻布設監測點。4.1.5與施工方法、工況相結合的原則(1)結合施工方法、工況實際確定測試方法、監測元件的種類、監測點的保護措施;(2)結合施工方法、工況實際調整監測點的布設位置,盡量減少對施工質量的影響;(3)結合施工方法、工況實際確定監測頻率。(1)監測方法的選擇,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結合工程經驗盡可能采用直觀、簡單、有效的方法;(2)監測元件的選擇,在確保可靠的基礎上擇優選擇國產及進口之儀器設備;(3)監測點的數量,在確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12、用監測點之間聯系,減少測點數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為減少監控量測與施工、道路通行之間的相互干擾,監控點的位置應選擇在使用方便之處。在亮樁回填過程中,由于地質條件、荷載條件、材料性質、施工條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復雜影響,很難單純從理論上預測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而且理論預測值還不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工程的各種變化。所以,在理論指導下有計劃地進行現場工程監測十分必要。(1)通過監控量測,了解施工階段建筑物的動態變化,明確建筑物在加載施工對建筑物基礎的影響程度及其可能產生失穩的薄弱環節,把握施工過程中建筑物所處的安全狀態,確保建筑工程安全、穩定。(2)用現場實測的結果彌補理論分析的不足,并把監控量13、測結果反饋到設計和施工中,在施工過程中,及時掌握建筑物的變位與受力信息,以便采取相應的施工技術措施,以免出現施工事故,達到“動態施工,信息化設計”目的。(3)修改工程設計。監控量測除了表明工程的質量、安全狀況外,研究監控量測工程狀況的累積記錄,有助于對工程設計進行修改,并通過觀測數據與理論上及試驗中預測的工程特性指標的比較,了解設計的合理程度。(4)積累資料,以提高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水平,通過監控量測,了解該工程客觀條件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工程施工規律和特點,為今后類似工程或該工法本身的發展提供借鑒。監測內容為1#樓、3#樓、4#樓、5#樓、6#樓、7#樓、9#樓、11#樓的沉降監測及堡坎的位移監測14、。(1) 首次觀測成果是各周期觀測的初始值,應具有比各周期觀測成果更準確可靠的觀測精度,宜采取適當增加測回數的措施。(2) 應定期對使用的基準點或工作基點進行穩定性監測,點位穩定后,監測周期可適當延長,當對變形成果發生懷疑時,應隨時進行檢核。(3) 觀測前,對所有的儀器設備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檢校,并做好記錄。(4) 使用同一儀器和設備,固定觀測人員,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5) 盡可能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工作。(6) 建筑物荷載突然增減、基礎周圍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則應增加觀測頻率。(7) 監測數據一般應當天填入規定的表格,并及時提供給甲方、監理、設計和施工單位。數據應15、整理為表格并繪制成相關的曲線。對于關鍵節點,監測數據應在當天繪制成曲線并提供給甲方。(8) 監測人員對監測值的發展和變化應有評述,當接近報警值時應及時通報監理,提請有關部門注意。監測記錄必須有相應的施工工況描述。根據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7192007)表3.0.4及條文說明規定,嘉悅江庭住宅小區變形監測等級定為二級,精度要求為:豎直位移觀測點高差中誤差0.5mm,水平位移觀測點坐標中誤差為3.0mm。注:1 觀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系指水準測量的測站高差中誤差或靜力水準測量、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中相鄰觀測點相應測段間等價的相對高差中誤差; 2 觀測點坐標中誤差,系指觀測點相對測站點(工作基點)16、的坐標中誤差、坐標差中誤差以及等價的觀測點相對基準線的偏差值中誤差、建筑或構件相對底部固定點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誤差;3 觀測點點位中誤差為觀測點坐標中誤差的倍。 本項目監測年限預計為兩年。最后兩個觀測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認為整體趨于穩定,各點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終止觀測。否則,應與甲方協商后決定是否繼續進行監測。 以能系統地反映所測變形量的變化過程且不遺漏其變形時刻為原則。監測周期為前3個月每兩周觀測一次,第4至第15個月期間每月觀測一次,第16至第24個月期間每3個月觀測一次。共計21次。在觀測過程中,若有基礎附近地面載荷突然增減、基礎周圍大量積水、長17、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均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筑突然發生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時,應立即進行每天或兩天一次的連續觀測。5基準控制點及監測點的布設根據本工程的地段特點及工程結構,水準基準點盡可能均勻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并選在變形區以外。水準基準點采用預制或現澆混凝土標石埋設在基巖或原狀土層中,其埋設要求保證在整個觀測期間堅固穩定。當沉降觀測點出現異常情況,首先應檢測水準基準點,原則上在正常情況下,水準基準點每隔六個月復測一次。水準基準點穩定性的檢驗可采用經典嚴密平差、自由網平差、經典嚴密平差與自由網平差相結合等統計檢驗方法。水準基準點埋設如下圖5-1: 圖5-1 水準基準點所有的水準基準18、點構成閉合的水準基準網,選取一點作為水準基準網的起算高程點。高程系統采用獨立高程系統。水準基準網觀測使用精密電子水準儀配銦鋼條碼水準尺,按建筑變形測量規范二級測量的技術要求進行觀測(同時參照工程測量規范中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執行),各項限差與沉降觀測的要求一致。5.2監測點布置原則、要求 在建建筑物沉降觀測點的布設應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變形特征,并顧及地質情況及建筑結構特點。點位宜選設在下列位置:(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墻每1020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2) 建筑裂縫、后澆帶和沉降縫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不同結構的分界處及填挖方分界處;(3)19、 對于寬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質復雜以及膨脹土地區的建筑,應在承重內隔墻中部設內墻點,并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4) 鄰近堆置重物處、受振動有顯著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浜(溝)處;(5) 框架結構建筑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軸線上;(6) 筏形基礎、箱形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之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7) 重型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基礎形式或埋深改變處以及地質條件變化處兩側;實際布設位置在布設時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確定,其位置要能最大程度反映建筑物的變形狀況。建筑物沉降監測點直接用電錘在建筑物外側墻體上打洞,將“L”型沉降標埋入鉆孔中并用1:2的水泥砂漿或植筋膠固20、定。圖下圖5-2:圖5-2 建筑物監測點結構圖5.3觀測方法與精度要求 5.3.1監測方法建筑物沉降監測采用水準觀測作業方法,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在標尺分劃線成像清晰和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觀測。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約半小時、太陽中天前后、風力大于四級、氣溫突變時以及標尺分劃線的成像跳動而難以照準時進行觀測。陰天可全天觀測;(2)觀測前半小時,應將儀器置于露天陰影下,使儀器與外界氣溫趨于一致。設站時,應用測傘遮蔽陽光。使用數字水準儀前,還應進行預熱;(3)使用數字水準儀,應避免望遠鏡直接對著太陽,并避免視線被遮擋。儀器應在其生產廠家規定的溫度范圍內工作。振動源造成的振動消失后,才能啟動測量鍵。21、當地面振動較大時,應隨時增加重復測量次數;(4)每測段往測與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應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在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焦。轉動儀器的傾斜螺旋和測微鼓時,其最后旋轉方向,均應為旋進;(5)對各周期觀測過程中發現的相鄰觀測點高差變動跡象、地質地貌異常、附近建筑基礎和墻體裂縫等情況,應做好記錄,并畫草圖。堡坎水平位移監測采用全站儀自由設站法觀測。全站儀自由設站法觀測是一種以角度與距離同時測量的極坐標法為基礎,應用高精度全站儀在基坑附近一方便觀測的位置設一觀測站,隨意設置測站點的坐標及任一個方向的方位角進行定向。這樣實際上就是22、建立了一個自由坐標系,然后從觀測站上觀測若干個已知基準點及變形監測點的方向和距離。當聯測這幾個基準點時,基準點就有了自由坐標系和統一坐標系中的兩套坐標數據。全站儀內置的自由設站觀測程序就可以利用這些基準點將所有點(包括測站點)的自由坐標轉換為統一坐標,通過對各點的周期性觀測,便可得到各變形觀測點的位移變化。自由設站點的點位精度與交會角的角度有關,根據現場條件應盡可能選擇交會角位于30120之間的角度進行交會,若有可能,盡可能增加通視的平面基準點數量,增加多余觀測,以有效提高自有設站點的點位精度和可靠性。5.3.2精度要求水準基點及監測點的高程測量按建筑變形測量規范二級水準要求進行,主要技術要求23、如下表: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級別水準儀型號視線長度(m)前后視較差(m)前后視累積差(m)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 (m)基、輔分劃讀數之差(mm)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mm)二級50同時參照工程測量規范中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執行。水準視線長度小于20m時,其視線高度不應低于0.3m。數字水準儀觀測,不受基、輔分劃讀數較差指標的限制,但測站兩次觀測的高差較差,應滿足表中相應等級基、輔分劃所測高差較差的限值。兩次觀測高差較差超限時應重測。重測后,對于水準應選取兩次異向觀測的合格結果,其它等級則應將重測結果與原測結果分別比較,較差均不超過限值時,取三次結果的平均數。平面基準點及堡坎水平位移監測點的技術24、要求按照建筑變形測量規范中表4.3.5-1執行。主要技術要求如下表:平面控制網技術要求級別平均邊長(m)角度中誤差()邊長中誤差(mm)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二級3001:100000通過現場監測取得資料及與之相關的其它資料搜集、記錄等分析整理成報告。無論人工測讀還是自動記錄,均需業務人員掌握專業技術,只有精通專業技術才能保證量測成果的準確可靠性。 當數據采集后應立即對原始資料進行校核和整理,并對原始觀測值的檢驗、物理量的計算、填表制圖,異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編等,將檢驗過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的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分析與處理。 資料分析采用的是比較法、作圖法和數學、物理模型,分析各監測物理量值大小25、變化規律、發展趨勢,以對工程的安全狀態和應采取的措施作為評估決策。一般典型正常時態回歸曲線示意圖如圖6-1所示。 圖6-1 正常時態回歸曲線示意圖 繪制測點時間位移曲線散點圖和距離位移曲線散點圖,如圖6-1所示。如果位移的變化隨時間而漸趨穩定,說明該處地層處于穩定狀態,支護系統是有效、可靠的,如圖中的正常曲線。如圖6-2的反常曲線中,出現了反彎點,這說明位移出現反常的急驟增長現象,表明支護體系已呈不穩定狀態,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施工措施進行處理。 圖6-2 時間位移曲線和距離位移曲線監測預警值建筑物工程監測報警值應符合建筑物工程設計的限值以及監測對象的控制要求。建筑物工程監測報警值由建筑物工程設26、計方確定。 建筑物工程監測報警值應以監測項目的累計變化量和變化速率值兩個值控制。表6-1變形監測預警、報警和控制值監測項目預警值變化速率控制值建筑物沉降20mm30mm堡坎位移20mm30mm1累計值取絕對值和相對建筑物深度(h)控制值兩者的小值。 2. 當監測項目的變化速率連續3天超過報警值的50%,應報警。3、控制值為需要停止可能導致變形加大所有行為的變形值。監測預警當存在以下情況之一時應第一時間電話向甲方報告,并于3個工作日內提交書面報告。(1)變形量達到預警值或接近允許值;(2)變形量出現異常變化;(3)巡查發現新裂縫或舊裂縫有快速擴大的趨勢。本工程監測嚴格執行建筑變形測量規范及目前現27、行標準、規范、合同有效期內新的標準、規范;并按照有關標準、規范和監測方案文件進行,從而確保工程施工安全進行,并根據量測信息進行及時反饋。7.1、具體保證施工監測服務質量的組織措施(1)監測小組由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2)做好基準點和監測點的保護工作;(3)采用專門的測量儀器進行監測,并定期標定;(4)測量儀器由專人使用,專人保養,定期檢驗;(5)測量數據在現場檢驗,室內復核后才上報,并建立審核制度,對采集的數據及其處理結果經過校驗審核后方可提交;(6)嚴格按現行建筑建筑物工程監測技術規范等規范與有關細則操作;(7)根據測量及分析的結果,及時調整監測方案的實施;(8)測量數據的儲存、計算28、與管理,由專人采用計算機及專用軟件進行。7.2、具體保證施工監測服務質量的技術措施(1)水準儀使用前應進行檢驗、校正;在安裝過程中應對儀器、傳感器、材料、傳輸導線進行連續性檢驗,以保證儀器質量的穩定性;記錄好儀器原始安裝過程。(2)監測工作應在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施測,盡量固定觀測人員和儀器,采用相同的觀測方法和觀測路線實現;監測期間應定期對基準點進行聯測以檢驗其穩定性;在整個施工期內,采取有效保護措施,確保其在整個施工期間正常使用。(3)在具體觀測過程中,應按儀器的操作規程和儀器生產廠家說明書的要求進行觀測,根據觀測設計對儀器進行基準讀數和定期讀數,確保與觀測儀器相應的最高精度和觀測資料的可靠性29、,每測點一般測讀3次,每開始觀測一組新讀數前,應對觀測儀表進行檢驗,以確保其良好的工作性能。(4)觀測數據應記錄在相應的表格中,與上次觀測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當出現讀數異常或可疑現象時,應進行重讀,并檢查儀器、儀表安裝是否正確,測點是否松動,當確定無誤后再進行測試,并和上次觀測數據同時記錄下來;在記錄中應有環境溫度及其現場施工情況,保持原始記錄的準確性和全面性。(5)在現場對觀測數據進行初步計算和分析,發現支護體系變化較大時,應當及時通知現場施工負責人;當監測值達到報警指標時,及時簽發報警通知;對所有的不正常影響因素都應作文字記錄。(6)觀測數據應認真計算整理、仔細校核,及時提交當天報表和監控30、的階段性報告。8.1 項目管理措施施工現場監測,應按照預定的量測計劃進行現場組織實施。監測過程中,根據監測分工的不同和相應的技術特點,將監測項目部工作分成2個小組,即:現場監測組、資料分析組,分別負責監測數據的采集及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將反饋意見提供給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對進一步施工提出合理的建議。項目監測管理的流程圖如圖8-1所示。圖8-1 監測項目管理圖項目負責人對監測項目全面負責;技術負責對監測項目的技術問題進行把關和處理。其他監測人員對原始數據的真實性負責。所有資料都必須經各崗位工作人員及技術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簽審后才能提交委托人。8.2 監測進度保證措施我公司從中31、標即日開始著手儀器的購置、檢測、標定和調試等。在甲方工程師通知下進場,至工程施工完畢后結束。我公司在工程地點附近長期派駐現場監測人員,以保證及時開展監測工作,也方便人員和設備調配、增援等。成立以項目負責人為首的進度保證組織網絡。其工作流程為:2、協調組:負責與施工單位進度計劃對接、協調并制定近期實施計劃1、項目負責人:制定總進度計劃3、采購組:根據需要提前采購預埋件,對預埋件標定、檢測,合格后存放現場以備使用。安裝組:根據需要提前一天進駐現場,熟悉施工環境后進行安裝,確保不破壞現有管線及構筑物。監測組:及時跟進,合理安排監測工作。8.4 監測進度保證的技術措施(1)各類量測點應安設在距開挖面較32、近的范圍以內盡快埋設并完成量測初讀數。(2)當監測數據達到報警指標或量測值變化速率較快或出現危險事故征兆時,應增加量測次數。在第一時間向甲方進行匯報,使問題及時得到處理。(3)配備先進設備,提高數據的精確度及穩定性,提高工作效力,保證監測進度。(1)協調與建設方,監理方及施工方的有關事宜。(2)及時通報有關本工程的重大變更。9. 本項目成立的機構、儀器等資源配備情況9.1 組織機構我公司針對本監測工程特點建立專業監測組織機構,成立監控量測及信息反饋組,成員由多年從事施工及監測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監測組分為現場監測和信息反饋兩個小組及后勤外協小組,各設一名專業負責人,在組長的組織協調查下進行日常33、監測工作及資料整理工作。現場測量組織機構如圖9-1所示。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技術顧問常務副經理其他管理和技術人員測量專業組1測量專業組 2圖9-1 監測組織機構圖9.2 擬投入本次監測工程的主要儀器設備名稱主要儀器設備名稱統計儀器設備名稱技術參數數量備注TS30全站儀”1臺良好DINI03電子水準儀1臺良好筆記本電腦1臺良好彩色噴墨繪圖儀1臺良好激光打印機1臺良好監測預計工作量統計表序號工作內容工作量備注1建筑豎直位移監測80個點2堡坎水平位移監測5個點注:監測控制點及監測點數量按相關規范布設,實際數量視具體埋設情況定。11提交資料(1)控制網及監測點平面圖;(2)變形監測數據成果表;(3)變形監測總結報告;(4)變形監測矢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