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方案(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92869
2022-09-22
16頁
47.50KB
1、* 2011年度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方案目 錄前言4第一章 總論5一、項目名稱5二、項目主管單位5三、項目實施單位及負責人5四、項目實施地點5五、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5六、項目編制依據5七、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5八、項目建設年限5第二章 項目概述6第一節 項目背景6一、項目區概況6二、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第二節 項目概述7一、藏式家具加工技術8二、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8三、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8第三節 已實施項目產生的效益8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進度安排9第一節 指導思想9第二節 培訓原則10第三節 進度安排10第四章 培訓目的及內容11第一節 項目培訓目的11第二節 培訓內容11一、藏2、式家具加工技術培訓內容12二、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培訓內容12第三節 科技培訓專家聘請13第五章 培訓規模及時間13第一節 農牧民及示范戶培訓 13第二節 培訓場地租賃14第六章 投資概算14第七章 項目效益分析15第八章 培訓管理與組織實施16第一節 培訓的組織和管理16第二節 管理保障措施 16一、實行項目法人制 16二、實行資金報賬制 16三、實行項目責任制 17前 言*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是一項投資大,涉及人數多、范圍廣的生態系統工程,要順利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現最根本的目的,首當其沖的問題便是“人”的問題,即具體實施*工程的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科學管理、決策能力問3、題和源區農牧民,尤其是搬遷牧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只有加強科研、開發、示范、培訓、管理及環境治理、保障等課題和學科的研究與創新,解決生態移民的轉產問題,解除這部分人的后顧之憂,使他們在為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系統做出犧牲的同時,通過國家扶持、政府引導,提高項目區牧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提高他們的生產生活質量,讓他們從傳統的依靠天然草場,靠天吃飯,轉向利用現代科學、專業技術來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進而達到小康水平的道路,才能確保整個*工程的最終成果。*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根據總體規劃實施完成了一期管理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和四期農牧民、轉產牧民科技培訓工程,收到了良好成效。現根4、據總體規劃內容和我縣實際情況編制*2011年度科技培訓實施方案。第一章 總 論一、項目名稱:2011年度*農牧民科技培訓實施方案二、項目主管單位:青海省*辦公室三、項目實施單位及負責人:*辦公室及辦公室主任四、項目實施地點:計劃在*鄉實施2011年科技培訓項目五、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此次培訓培養科技示范戶20戶,帶動農牧民400人,投資30萬元。職業技能培訓25人,培訓資金由省上統一安排。六、項目編制依據:青海省*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和2011年科技培訓任務及投資規模表七、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2011年度*科技培訓項目總投資30萬元。其中培養示范戶資金12.45、萬元,帶動農牧民資金17.6萬元。以上建設內容合計投資30萬元,申請國家投資。八、項目建設年限:2011年4月-2011年10月第二章 項目概述第一節 項目背景一、項目區概況*地處青藏高原*部,青海省*部,*州的東北部。北部與*州*縣為鄰,西北至西部與我州*縣接壤,南部與我州*縣隔通天河相望,東部與*省*縣毗鄰。縣域總面積約*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是一個以草原畜牧業為主,兼有小塊種植業的農牧結合縣。下轄4鎮、3個鄉和賽河工作站,有57個村251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4.76萬人,其中藏族占到98以上。*鎮、*鎮和*鄉為我縣2011年生態移民項目鄉鎮。其中:*鎮地處*城西南5公里處,轄11個6、村42個生產合作社,全鎮共610戶,3240人,勞動人口1387人,全鎮總草場面積為146.2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02.38萬畝,耕地總面積為19038.4畝。*鎮位于*西南部78公里處。轄7個村委會(其中一個純牧業村,6個半農半牧村)20個生產合作社,全鎮共740戶 4572人,勞動人口1903人,全鎮土地面積73260.86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積8643.388畝,草場草山面積1086800畝,。*鄉位于*東北部142公里處,轄8個行政村,20個生產合作社,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鄉,全鄉共1773戶7690人,勞動人口3254。土地總面積為172.12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為84.7、3萬畝,實有耕地面積6384畝。二、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隨著生態移民工程的逐年推進,我縣的搬遷牧民也在逐步增多,這部分人由于離開了世代居住的草原,在城鎮全新的生活環境中,無法運用自己原有的特長,急需學習一種或幾種適合自身的技能和專業知識來解決生計,增加家庭收入。由于國家對人口素質的重視和“兩基”攻堅的實施,全縣文盲人口逐年減少,青年農牧民文化知識有了初步提高。不同與以往可通過學習較快地掌握各種相對簡單的專業技術知識,也能認識到科學致富的重要性。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將會得到提高,一部分牧民已經從科技培訓中認識到了掌握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并將所學到的科技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8、效益,同時也起到了示范帶頭的作用,廣大牧民群眾渴求獲取科技知識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縣委、縣政府在近幾年的科技示范戶扶持和培訓工作上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這對該項目的順利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二節 項目概述2011年度*科技培訓項目共培養示范戶20戶;帶動農牧民400人,租賃培訓場地2期(處);編發培訓資料420套;聘請培訓專家2人次;職業技能培訓25人。具體為:一、藏式家具加工技術培訓藏式家具加工技術示范戶11戶,培訓期數為1期,聘請培訓專家1人次,租賃培訓場地1期(處),集中在*城進行培訓,培訓對象為*鎮、*鄉和*鎮生態移民示范戶。在此基礎上11名示范戶就地帶動220人農牧民進行現9、場培訓指導。二、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培訓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示范戶9戶,培訓期數為1期,聘請培訓專家1人次,租賃培訓場地1期(處),集中在*城進行培訓,培訓對象為*鎮、*鄉和*鎮生態移民示范戶,在此基礎上9名示范戶就地帶動180人農牧民進行現場培訓指導。三、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配合省上安排,從我縣已實施生態移民項目區,確定25名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搬遷農牧民參加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第三節 已實施項目產生的效益2005年至2009年*科技培訓項目共涉及我縣5鄉兩鎮共57個行政村的1194人次,我縣的科技培訓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鄉鎮的積極配合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并發展了一定規模的后續產業10、。首先,為了切實達到培訓目的,確保培訓成果,真正解決移民的生活困難問題,我縣以開拓進取,積極創新的工作思想,在完成*鎮移民戶摩托車修理技術培訓后,及時對轉產學員進行建檔立卡,并開展長期的信息跟蹤,掌握他們的經營狀況以及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后,及時協調縣工商和物價部門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在資金上通過各種渠道協調各部門給予及時的解決,引導了學員走向創業致富的道路。其次,*辦與*鎮政府一同多方聯系、籌措資金,幫助其中6名成績好、技術硬的學員開辦摩托車修理店鋪。為了從根本上為他們解決了因語言不通,無法同內地供貨商取得聯系;因文化水平不高,影響市場競爭能力;因資金不足,配件無法購置齊全等種種限11、制學員順利創業的困難,縣*辦和*鎮政府共同努力,積極聯系玉樹州共攀職業學校,共同創辦了摩托車配件定點供貨鋪,鄉鎮領導主動出面以自己的工資作擔保,要求提前供貨,年底結賬,真正解決了學員的后顧之憂。在學員本人的努力及各級政府的關懷和幫助下,摩托車修理店鋪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已由最初的6人增加到12人,人均年收入達6000元左右。另外,我縣還幫助學員開辦了電焊鋪2處,實現轉產4人,年人均收入達5000元左右。通過*辦對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的深入開展和對科技培訓學員的大力幫助,我縣的移民轉產人數逐年增加,已轉產的移民收入逐步提高,移民轉產就業逐漸向好的趨勢發展。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進度安排第一節12、 指導思想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規劃的重要批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和恢復*生態功能,促進該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牧民小康生活為總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從*地區特別是囊謙縣生態保護和發展的實際出發,結合當地干部群眾的自身特點,傳統文化特征和生產生活習慣,利用全省科研、教學、技術推廣及培訓等方面的教育資源,拓寬培訓領域,提升培訓手段,有計劃地組織項目區內管理干部及廣大牧民的科技培訓,普遍提高勞動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向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為建成生態良好、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牧民生活小康的新13、型牧區提供智力保障。第二節 培訓原則堅持科技培訓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原則;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層培訓、各有側重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科研、教育、技術推廣及培訓機構緊密結合、互相支持的原則;堅持以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培訓為主,以示范基地培訓為主的原則;堅持培訓的科學性,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手段的原則;第三節 進度安排2011年4月1日完成實地調查摸底及項目區的確定;2011年4月10日完成項目實施方案的審批;2011年4月15日開始分批分階段培訓,于2011年10月完成。第四章 培訓目的及內容第一節 項目培訓目的*區項目涉及全縣兩鄉五鎮,其中生態移民項目戶共有1552戶,69814、5余人,這些人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差,并受生活習慣、本土文化及宗教的影響,讓其改變固有的牧業經營從事其他產業,難度非常大。加之項目實施區科技人才的缺乏,尤其是掌握多樣化較高職業技能人才的匱乏,使得新型技術的應用及有效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廣應用。把*區生態保護總體規劃與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畜牧業基礎建設等措施結合起來,首先,進一步提高*生態移民區原有藏式家具和藏式裝潢材料加工點的技術和設備,并聘請專家進行短期培訓、培養科技示范戶;其次,采取示范戶帶動周邊農牧民的形式,有計劃地組織移民區搬遷農牧民進行培訓,使其轉變觀念,開闊眼界,更新知識,以改變生活狀況和增加收入;最后,進一步加強我縣*生15、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管理人員和實施項目的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技能,以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第二節 培訓內容2011年培訓資金下達后,依托省發改委對我縣*鎮*村藏式家具及藏式裝潢材料加工經濟的扶持,契合我州4.14地震后大規模重建,家具及裝潢材料市場廣闊這一實際情況,計劃由縣三江辦從2010年生態移民戶中確定家中勞力充足,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接受知識較快的20戶作為示范戶進行培訓并為其提供生產設施等方面的補助,幫助他們進行創業、切實增加家庭收入,同時為我州居民災后重建家園發揮積極作用,提高生態移民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帶動周圍400名農牧民就地進行為期20天的集中培訓,一、藏式家具加16、工技術培訓內容(一)以我縣*村藏式家具和裝潢材料加工點為培訓基地,通過對11名示范戶開展培訓和給予一定的創業資金,為其創業打下良好的技術和經濟基礎。(二)組織以上11名示范戶,每人帶動20名生態移民,共220名,進行現場培訓,傳授藏式家具加工生產技術,培訓后計劃將技術過關,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學員就地安排到我縣現有的藏式家具加工生產基地。二、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培訓內容(一)以我縣*村藏式家具和裝潢材料加工點位培訓基地,通過對9名示范戶開展培訓和給予一定的創業資金,為其創業打下良好的技術和經濟基礎。(二)組織以上9名示范戶,每人帶動20名生態移民,共180名,進行現場培訓,傳授藏式建筑裝潢材料17、加工生產技術,培訓后計劃將技術過關,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學員就地安排到我縣現有的藏式建筑裝潢材料生產基地。第三節 科技培訓專家聘請為確保科技培訓項目達到預期的目的,避免流域形式,我縣將結合當地生態移民生產、生活及接受能力等實際,采取專家為示范戶授課及示范戶帶動農牧民學員手把手教授藏式家具加工技術和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的形式進行培訓。第五章 培訓規模及時間第一節 農牧民及示范戶培訓2011年度科技培訓項目共培訓示范戶20人,其中藏式家具加工技術11人,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9人;培訓農牧民400人,其中藏式家具加工技術220人,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180人。租賃培訓場地2期(處),其中藏式18、家具加工技術培訓1期(處),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1期(處)。培訓項目共編發培訓教材420套,其中:藏式家具加工技術231套,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189套。培訓共聘請專家2人,藏式家具加工技術1人,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1人。5-1 農牧民科技培訓規模表項目名稱農牧民培訓(人)天數備注藏式家具加工技術22020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180205-2科技示范戶及職業技能培訓分鄉鎮規模表項目名稱鄉鎮名稱戶數天數備注藏式家具加工技術培訓*鎮520*鄉320*鎮320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培訓*鎮520*鄉220*鎮220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鎮4-*鄉4-*鎮3-*鎮4-鎮3-鎮4-鄉3-5-3 19、培訓資料及聘請專家規模表項目名稱聘請專家(人)教材(套)天數備注藏式家具加工技術123120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118920第二節 培訓場地租賃2011年度*科技培訓項目共租賃培訓場地2期(處),其中:藏式家具加工技術培訓場地1期(處),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租賃場地1期(處)。第六章 投資概算青海*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2011年度*科技培訓項目總投資30萬元。其中:示范戶培訓及建設資金12.4萬元,農牧民培訓17.6萬元。以上建設內容合計投資30萬元,全部申請國家投資。6-1示范戶培訓及建設資金概算6-2農牧民培訓投資預算第七章 項目效益分析通過培養、扶持示范戶20戶,加強示范戶自身創20、業能力,在廣大項目區農牧民中起到帶頭作用,提高農牧民從事二、三產業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少數帶動多數,最終共同實現小康生活的目的。經過培訓,可使400名農牧民掌握藏式家具加工或者藏式建筑裝潢材料加工技術,其中約40名可解決就業,年收入可達12000元左右。通過此次科技培訓,使牧民立足本地,真正實現“搬得下、穩得住、不反彈”,確保*工程效果,保持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第八章 培訓管理與組織實施第一節 培訓的組織和管理2011年度*辦公室農牧民科技培訓實施方案主管單位為省*辦公室,由縣*辦公室組織實施。為確保培訓項目順利實施,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組織人員開展培訓前期工作,務求培訓得到實效。培訓方21、式嚴格按照青海省*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管理暫行辦法等八個管理辦法和細則進行分批、分期培訓,認真組織實施確保每位培訓農牧民能真正掌握一門手藝、一門技能,從事一項事業,切實增加農牧民收入。第二節 管理保障措施一、實行項目法人制縣長為本地區項目第一責任人,對全縣*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負第一責任。為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和管理,確保培訓任務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縣*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培訓工作,財務監審組和技術咨詢組,幫助和指導農牧民開展后續生產手工藝、民族服飾等生產,按照農牧民的要求,做好技術培訓后農牧民群眾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工作。二、實行資金報賬制資金的使用要嚴格按照國家財政政策和青海*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專項資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實行“三專一封閉”,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專人負責的資金封閉運作方式。同時,實行財務審計制和監督制。三、實行項目責任制為了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科技培訓項目實行項目責任制,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防止出現上緊下松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