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縣朋普鎮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2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94197
2022-09-23
23頁
147.58KB
1、彌勒縣朋普鎮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第一章 項目背景1.1 彌勒縣社會經濟狀況1.1.1人口及民族2011年底彌勒縣全縣總人口52.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4萬人,占總人口的88.28%;城鎮人口6.16萬人,占總人口的11.72%。農村勞動力28.3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61.06。1.1.2工業概況彌勒縣的工業以煙草、制糖、葡萄酒、煤碳、電力為主,2011年現行價工業總產值16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8%。1.1.3 農業概況全縣緊緊圍繞有關“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突出農民增收主題,狠抓政策落實,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2011年,全縣農、林、牧、漁及農林牧2、漁服務業總產值達26.6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16.1 %。其中農業產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3.7 %;林業產值0.3億元,比上年增長0.3 %;畜牧業產值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7 %;漁業產值0.4億元,比上年增長24.6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4億元,比上年增長4.7 %。全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500元,比上年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785元,比上年增長16.5%。1.1.4 交通和通訊彌勒縣境內公路四通八達,326國道線貫穿全縣;貫穿全縣的石蒙高速公路基本竣工,預計2012年底可通車使用;貫穿全縣的新建云桂鐵路已全面開工,預計2015年3、底可通車使用。2011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894.7公里,行政村通車率99.2%,自然村通車率94.8%。年末全縣機動車保有量達10.2 萬輛,其中:摩托車7.3萬輛。大型汽車0.3萬輛,小型汽車2.1萬輛。通訊網絡發達,2011年末全縣固定電話普及率達11.02%,用戶達2萬戶,同比下降46%。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5.1%,用戶33.5萬戶,同比增長17.5 %。全縣各鄉鎮均開通了移動電1.2 林業用地現狀彌勒縣國土總面積586.69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47.28萬畝,占彌勒縣國土總面積的59.2%,非林業用地面積239.41萬畝,占彌勒縣國土總面積的40.8%,森林覆蓋率為40.34、%。1.3 耕地利用現狀全縣耕地總面積52.8萬畝(土地詳查面積126.4萬畝),其中:水田20.5萬畝;旱地32.3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28畝,縣境內中部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山由北向南,形成“兩山夾三壩”的巖溶地貌。1.4 項目區地理位置及自然概況1.4.1 自然地理概況1.4.1.1 項目區地理位置項目區地處彌勒縣南部,東接彌勒縣江邊鄉,南與開遠市隔江相望,西接彌勒縣巡檢司鎮,北接彌勒縣竹園鎮。1.4.1.2 項目區自然條件1、地形地貌項目區內多為中山丘陵和中山強烈切割地形,石灰巖廣為分布,巖溶地貌發育程度較高。項目區平壩面積占4%,山地面積占96%。項目區內部分區域巖石裸露,土壤沙化,5、石漠化程度較高,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環境惡化。2、地質和土壤土壤成土母巖主要有石灰巖、砂巖、頁巖等,主要成土母質有湖積母質、沖積母質和坡積母質。根據土壤普查資料和林業專業調查結果表明,項目區內分布有紅壤、紫色土、水稻土等三個土類,其中以紅壤和紫色土為主。3、項目區地處云貴高原地帶,海拔介于11911415米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分明、雨熱同季的特點。1.4.2 社會經濟概況1.4.2.1 人口及民族項目區總人口46387人,其中: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1.4%。1.4.2.2 工業概況項目區內的工業以制糖、采石采砂等為主,根據縣統計局統計,206、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532萬元。1.4.2.3 農業概況項目區內2011年末耕地總面積 44260畝,人均耕地面積1.0畝。糧食總產13915噸,人均糧食產量300 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29439.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22元。1.5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5.1 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項目區地處彌勒縣林就河流域(隸屬南盤江的三級支流),部分區域巖石裸露,土壤沙化,石漠化程度較高,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環境惡化。實施該項目,進一步強化生態經濟兼用林效益的發揮,有效防止流域內土壤繼續砂化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確保歪者山水庫的生態安全,延長歪者山水庫的使用壽命。1.5.2 國民經濟建7、設的需要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條件,只有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建設項目才能穩步、健康地發展。如:很多項目投資都把環境作為重要條件之一。1.5.3 調整產業結構的需要隨著烤煙“雙控”政策的調整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傳統農業生產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面對現實,利用我縣土地資源優勢,念好“山”字經,把希望和潛力放在山上。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把林業為重點的生物產業建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全縣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本項目的實施,將確保彌勒縣2011年朋普鎮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大幅度提高林草覆蓋率的目標實現,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符合國家關于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目標要求。1.5.4 8、脫貧致富的需要彌勒縣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只有改善山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利用山區廣闊的土地資源開發財源,把推動林業產業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力保護、培育、優化和合理開發利用,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為農民脫貧致富起到示范帶動作用。1.5.5 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產水平的提高,既需要豐富的物質產品,也需要山川秀美,優美的生存環境有益于人類的身心健康。所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是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1.5.6 促進生態農業向旅游業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的快9、速發展彌勒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交通優勢,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完善,昆明及周邊市縣來彌勒旅游度假的人也越來越多,據有關部門的統計,2011年,彌勒縣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4909人次,增長11.77 %,旅游外匯收入252.56 萬美元,增長20.2 %;國內游客209.48 萬人次,增長10.0%;旅游總收入達9.63億元,增長29.02%。該項目的實施,勢必為彌勒縣旅游業新增一道靚麗的風景線。1.5.7 山區綜合開發的需要長期以來,我縣山區的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與豐富的資源形成巨大反差,山區發展滯后既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聚焦點,也是我縣加快10、發展釋放潛力的有效增長點。加快山區綜合開發,是中央、國家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全面分析發展形勢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1.5.8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扶農政策,目的就是快速提高農村生活質量。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可有效改善項目區農民生活環境,提高項目區農民的生活質量,實現整村推進,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159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生產率的需要 項目區原為荒坡、荒山,農戶開荒種植現象嚴重,導致水土大量流失,生態嚴重破壞,后經改良,由彌勒江泰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在該流域內種植核桃300畝,柑秸931畝,棗子68011、畝,生態涵養林3689畝,共計5600畝。但由于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嚴重影響該區域內生態效益正常發揮,有必要對該區域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生態效益最大化。綜上所述,本項目的建設既符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又符合國家山區綜合開發的相關政策,同時還符合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原則,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項目建設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二章 項目建設內容2.1 設計原則項目的規劃設計必須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中央、省州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有關要求,做到既要符合本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12、,又要結合實際,做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相對集中連片,堅持規模發展,易于實施,且有顯著效益。2.2 設計依據依據云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規劃綱要和云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議書編制規程進行設計編制。2.3設計標準項目實施后,田間道路配套,受益區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設施完善,灌溉保證率P=75%以上,防洪標準不低于10年一遇,排澇標準不低于5年一遇,做到能灌能排。根據項目實際,各類工程基本按以下標準控制:1、泵站工程按照泵站設計規范 GB50265-2010執行。2、管網工程(1)輸水管道參照農田排水工程技術規范(SL/T4-1999)及管道輸水灌溉技術設計建設。(2)水池參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SL213、67-2001)設計建設。根據工程實際,采用鋼筋砼圓形薄壁結構,壁厚50cm,C20砼澆筑,配筋根據分析計算確定。3、機耕路工程參照機耕路設計要求,結合項目區現狀進行布局道路。4、供電工程按照電力行業標準執行。2.4建設內容已實施的云南省紅河州2011年彌勒縣朋普鎮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受制于“水”,無生產用電和機耕道路,嚴重制約著項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進一步發揮,項目的治理目標實現困難,為此本次項目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項目區提供水源保證的同時,完善果木林區內灌溉系統,提高水的利用率及保證率。項目主要布置如下工程措施:1、泵站工程(D45-505 )14、2座2、管網工程1件(1)配輸水管(PE管dn25dn110)592550米,其中dn110/ 2700m,dn90/4850m,dn25/585000m。(2)布置水池9個,其中400立方米水池3個,450立方米水池2個,600立方米水池2個,650立方米水池1個,1800立方米水池1個。3、機耕路 9980m4、供電工程1件(1)10KVA線路3 km(2)125KVA變壓器2臺2.5 工程設計2.5.1泵站工程按照泵站設計規范 GB50265-2010執行。2.5.2管網工程1、輸水管道本著幾條原則進行設計,一要合理劃分灌溉區。由于項目區部份耕地位于山區,地塊高差較大,管網布置宜以各調節15、水池控制灌溉面積作為一個完整系統,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灌溉區,各灌溉區的劃分應根據作物布局、地形條件,地塊形狀等確定,盡量將壓力接近的地塊劃分在同一灌溉區;二要嚴格控制各灌溉區地塊高差。根據實際地形,以10-40m為宜。合理確定給水栓位置,管線力求短直,盡量減少起伏,避免折點。給水栓縱橫向間距以40-60m為宜;三要合理選擇管材和管徑。管材一般選用PE管和鍍鋅鋼管,管道的允許工作壓力和管徑應根據水力計算成果確定,既要經濟合理,又要保證管網安全運行,管徑50mm-200mm;四要設置安全保護裝置。應根據管線情況,在適當位置安裝進(排)氣閥和沖沙閥。 配套管網(PE管dn25dn110)59255016、米,其中dn25長585000米,dn90長4850米,dn110長2700米。管全部埋設于地下,埋深0.8米,控制面積1611畝。2、水池規格:10.0m5.5m,容積400立方米;11.5m4.5m,容積450立方米;12.0m5.5cm,容積600立方米;13.5m4.5m,容積650立方米;20.0m6.0cm,容積1800立方米。結構設計:水池壁:鋼筋砼圓形薄壁結構,壁厚50cm,C20砼澆筑,在施工時須雙面立模。水池底:鋼筋砼圓形薄壁結構,先墊一層厚10cm 的C15混凝土,再澆C20鋼筋砼厚40cm。2.5.3機耕路工程參照機耕路設計要求。機耕路主要布設在實施坡改梯地塊內,并以道17、路為骨架與管網、蓄水池工程同時規劃建設,溝渠用于機耕路排水,兼有灌溉溝的作用。2.5.4供電工程特種行業,由電力部門組織技術力量,按照供電工程設計規范設計。2.6 工程量項目區主要工程量見下表:27科技措施 開展科技推廣培訓30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000份,讓項目區農戶熟練掌握果樹栽植、修剪、培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能,投入資金20萬元。第三章 項目的組織和管理3.1 組織機構設置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使項目發揮出良好的基礎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必須加強項目的管理。為此,彌勒縣委、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財政、農業的副縣長及財政局局長為副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農業綜合開18、發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項目區相應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并積極組織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項目區村民參與建設積極性高,為農業綜合開發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 項目的管理項目立項后,根據上級主管部門批復的項目建設計劃,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組織技術力量,作好初步設計(實施方案)的編制與上報審批工作;鄉(鎮)人民政府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作好投工投勞準備。縣項目辦根據項目建設目標,按照根據初步設計審批意見、工程總體進度,編制年度計劃,報上級項目領導小組審批。縣項目辦按照批準的初步設計(實施方案)編制年度實施計劃,嚴格控制投資,并負責組織好項目實施的原始19、資料、統計報表、會計核算等資料的填報、匯編與上報。結合項目的計劃進度及工程完成情況,編制物資供應計劃;按規定對部份物資進行競爭性招標;不定期地對物資的使用情況進行核查。3.2.1實行招投標制按照本項目的有關要求,對以國家投資為主,投資規模以上的坡面水系工程、機電排灌工程、機耕路等單項工程,按照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規定通過招投標選擇施工單位或供貨單位。3.2.2 和工程質量監督責任制為保證按項目按設計要求施工,確保工程質量達到技術標準,縣項目辦安排技術人員,與項目主持實施機構工作人員一同駐守工地,對項目的規模、質量進行把關,向項目提供技術服務。3.2.3 嚴格項目資金管理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用20、,在項目資金管理上嚴格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和監督。1、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資金管理嚴格按綜合治理項目實施管理的相關規定,配備專職會計與出納、實行專人管理、專帳核算。2、中央資金嚴格實行申請報帳制支付方式。同時,中央資金與地方配套資金實行一個項目兩個帳本支付運行,確保中央資金安全。3、嚴格執行中央關于財經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加強資金管理,實行項目負責人一支筆桿批字的原則,嚴禁多人批付、越權批付專項資金。4、項目建設單位要自覺接受審計部門的審計,縣財政局根據施工合同,按施工進度撥款,并監督資金的使用情況,實行專款專用,嚴禁截流、擠占、挪用項目資金。5、項目年度工程檢21、查和竣工驗收時,提供財務決算報告和審計部門的財務審計報告,確保項目資金全部用于項目的建設。3.2.4 項目后期的管護方案和經營措施項目竣工驗收后彌勒縣農開辦必須及時辦理移交手續,明確管護主體,嚴加管護,保證正常運轉,發揮效益。當地朋普鎮政府以及有關主管部門要建立嚴格的管護責任制,制定并落實管護措施,明確管護責任,切實加強管理。管護期間的經營所得歸產權所有所有者,主要工程設備及建筑物,其維護費和設備的更新改造資金、管護人的工資等,應堅持以工程養工程的原則,實現以水養林、以林蓄水的良性循環。第四章 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4.1 投資概算4.1.1 概算依據現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議書編寫提綱、農業綜22、合開發投資政策、本地區的材料和勞務價格。4.1.2 投資內容 項目總投資560萬元。其中:工程直接費為517萬元。其中:泵站工程94.6萬元;管網工程216萬元(包括管道103萬元和蓄水池113萬元);機耕路工程159.7萬元;供電工程46.8萬元。項目管理費為18萬元。工程管護費為5萬元科技措施20萬元。4.2 資金籌措方案項目總投資560萬元。根據農業綜合開發投資政策規定,資金籌措方案為:申請中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資320萬元,省級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資144萬元,縣級財政投資64萬元,群眾籌資投勞32萬元。單位:元單價合價一泵站工程946250.001水泵(D45-505)臺218000323、6000.002配電柜(PGL1-3600A)套21500030000.003啟動柜(JX-115)套21500030000.004配件(含電線)套22500050000.005DN100無縫鋼管m165085140250.006抗旱機井眼2330000660000.00二管網工程2161472.00(一)輸水管工程1028820.001dn110PE管m2700120324000.002dn90PE管m485080388000.003dn25PE管m585005292500.004dn110閘閥個161201920.005dn90閘閥個2880022400.00(二)水池工程1132652.24、001土方開挖m3832814116592.002土石方回填m39302220460.003C20混凝土m31660340564400.004鋼筋T567700431200.00三機耕路工程1597049.50機耕路m9980157.2251597049.50四供電工程468000.00110KVA線路km5.180000408000.002125KVA變壓器臺23000060000.00合計5172860.00彌勒縣2013年朋普鎮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投資估算表編號工程或費用名稱單位數量建安工程費第五章 效益評價5.1 生態效益項目建成后,可新增森林面積5600畝,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庇護農田25、保肥、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產生有益的作用。 涵養水效益:新造林地郁閉后每年每畝森林可增加蓄水25m3,新增5600畝林地每年可增加蓄水12.5萬m3,按替代價值每立方米1.5元計算折合人民幣18.75萬元. 保土效益:新造林地郁閉后,按每畝森林每年保土4噸計算,5600畝新造林地每年可保土20000噸,按固土工程2.0元/噸計算,折合人民幣4.0萬元。 保肥效益:每畝森林每年減少土壤中N、P、K流失折合56公斤,新增5600畝造林地,每年可減少28萬公斤N、P、K流失,以每噸1750元計算,折合人民幣49萬元。 凈化環境效益:按照每畝森林日釋放氧氣49公斤,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計算,新增5626、00畝森林每天可釋放氧氣24.5萬公斤、吸收二氧化碳33.5萬公斤,同時還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和灰塵,還有降低噪音和殺滅細菌的功能。5.2 社會效益(1)優化資源通過朋普鎮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增加森林覆蓋率,從而綠化、美化了彌勒的山川,符合我縣園林化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增加了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成功率;有效地改善生物資源,改善水資源的利用,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帶動產業發展。(2)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促進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國家相繼出臺了發展林業、保護林業的相關政策,必然會使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通過該項目的建設,加強宣傳教育,使保護生態、27、保護環境、杜絕偷砍盜伐和違章野外用火的環境意識深入人心,推動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高,是“三個代表”精神的具體體現。(3)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通過朋普鎮生態治理工程建設,可以達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優化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等。同時,還能提供大量的林副產品,開辟新的財源,增加稅收,可提高本縣的財政收入。(4)項目建設過程中吸收大量勞動力,增加了就業機會,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5.3 經濟效益 直接經濟效益按20年的經營期計算,項目建成后:新增美國薄殼山核桃核桃300畝,7年后按每年每畝平均采收核桃300公28、斤,按60元/公斤的銷售價計算,13年直接經濟總產值為0.7億元;新增優質柑桔991畝,3年后按每年每畝平均采收柑桔3000公斤,按3.5元/公斤的銷售價計算,17年直接經濟總產值為1.77億元;新增優質蜜棗680畝,4年后按每年每畝平均采收蜜棗1000公斤,按15元/公斤的銷售價計算,16年直接經濟總產值為1.63億元;新增速生豐產林3689畝,滿6年時按每年每畝平均采伐造紙漿材12 立方米,按300元/立方米的銷售價計算,20年(3個輪伐期)直接經濟總產值為0.4億元。該項目建設成后產生經濟效益4.5億元,平均每年(按前20年計算)可新增林業產值2250萬元。5.3.2 林木儲備效益項目建29、成后,新增森林面積5600畝,按平均每畝森林蓄積10立方米,即可增加森林蓄積5.6萬立方米,按800元/立方米計算,材木儲備效益為4480萬元。第六章 項目總評價本項目符合當前國家環境保護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符合省、州、縣“十二五”規劃范圍,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首選項目,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項目實施區域選擇適當,布局合理,方案切合可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較為顯著,加之項目區土地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勞動力充足,配套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有保證,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健全,縣、鄉領導重視,群眾愿望迫切,歷年造林經驗豐富、技術成熟,完全具備項目實施條件。綜上所述,實施本項目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建議省、州農業綜合開發辦給予立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