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自評估報告(1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94384
2022-09-23
19頁
44KB
1、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成效自評估報告前 言根據東營市關于做好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成效評估工作的通知,利津縣林業局按照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成效評估技術方案要求,組織開展利津縣沿海防林工程建設成效評估工作。一、評估內容:評估內容為2008年至2010年間,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的前期準備、工程管理、工程進展、任務完成、目標實現、綜合效益及可持續性等內容。二、組織工作:利津縣林業局成立了由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成效評估小組,估根據東營市的統一要求,對期間利津縣沿海防護林建設成果進行科學系統的自評估。三、工作方法:(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評估工程建設成效對掌握工程建設現2、狀,改進工程建設管理,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益十分重要。由于本次評估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質量要求高,我縣林業局高度重視,及早部署安排,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進度和質量要求,確保工作按期保質完成。(二)切實加強基礎工作,確保自評估成果質量。評估小組嚴格按照技術方案要求,深入基層和現場,加強調查研究,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科學測算分析,準確填寫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成效評估調查統計表(附件三),并對自評估報告進行科學深入論證。第一章 工程建設概述第一節 工程區概況1、建設背景2008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了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國家林業局在大連召開了全國3、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大會,全面啟動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利津縣為東營市北部沿海縣區,肩負著保護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的重要責任。沿海防護林工程是國家級林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是“三網”綠化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全市生態防護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東營市海岸線重要的綠色屏障。當前國家對林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我縣2008年編制了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規劃方案。沿海防護林建設工程嚴格按照省、市發改委、林業局歷年下發的通知要求開工建設。2、建設歷程(1)利津縣2008年沿海防護林建設項目:利津縣沿海防護林建設項目,為第一批擴大內需項目,項目主要建設人工造林15000畝,其中檉柳示范4、區10000畝,其他片林5000畝。總投資1229.37萬元。(中央安排投資計劃187.5萬元,其中中央預算資金150萬元,縣級配套37.5萬元;建設單位自籌1041.87萬元。)項目于2008年12月17日開工建設,于2009年3月29日竣工。工程建設歷時3個月時間,已全面完成造林計劃任務。全縣沿海防護林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的合格造林面積15000畝。其中:北宋鎮境內747畝,鹽窩鎮境內2135.5畝,明集鄉境內298畝,陳莊鎮境內1819.5畝,利北地區10000畝。(2)利津縣2009年沿海防護林項目:利津縣2009年沿海防護林項目,為第四批擴大內需項目,項目主要建設人工造林120005、畝,封灘育林6000畝。總投資1958.12萬元。(中央安排投資計劃564萬元,其中,中央預算資金282萬元,市配套240萬元,縣級配套42萬元。)項目于2009年12月1日開工建設,于2010年5月30日竣工。(3)利津縣2010沿海防護林建設項目:利津縣2010沿海防護林建設項目,為第五批擴大內需項目,項目主要建設人工造林 15000畝,(其中,沿海基干林帶建設950畝,安排在刁口鄉境內;縱深防護林建設14050畝,安排在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北宋鎮、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明集鄉),總投資2301.5萬元。(中央安排投資計劃60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資金300萬元,市配套300萬元,地方6、自籌1701.5萬元。)中央資金到位300萬元,市配套300萬元,地方自籌到位1200萬元。項目于2010年12月10日開工建設,于2011年4月30日竣工。目前,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已組織人員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檢查驗收。3、自然地理情況利津縣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下游入海口西北岸,沿河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北瀕渤海,西與沾化縣、濱州市接壤,東南與墾利縣、東營區、博興縣隔河相望。全縣總面積為166560.0公頃。利津縣地屬黃泛平原區,是近代黃河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質構造為黃河近代決口沉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西南東北順河海拔由11米7、2米,自然比降為1/11000;背河由近河到遠河,自然比降為1/7000,土層深厚一般為500-600米,境內微地貌復雜。由于黃河多次泛濫、改道,呈黃河古道為基軸的指狀起伏景觀,加之河道縱橫交錯,形成了由崗、坡、洼相間的復雜地貌。利津縣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年特點是:氣候溫和,光能資源豐富,作物生長旺季的光、熱、水充足,適合農作物及林木、果樹的生長。4、經濟社會情況全縣共有2個街道辦事處和6個鄉鎮,縣轄區內有國有一千二林場和國有虎灘苗圃。全縣共有490個自然村,512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29.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4萬人,非農業人口3.9萬人,各占總人口的86.7%、13.38、 %。鄉村實有總勞力13.9萬人,占全縣人口47.4%。男勞力7.4萬人,女勞力6.5萬人,分別占總勞力的53.2%、46.8%。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43.8億元,財政收入4.68億元。人均年收入8492元,其中城鎮人均收入19111元,農村人均收入7965元。全縣農業總產值為24.6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11.8億元,林業產值為2.12億元,牧業產值為6.4億元,漁業產值為4.3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47.9%、8.6%、26.0%、17.5%。隨著全縣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貿出口方面有所突破,主要出口產品有利富德蘆筍罐頭、巨峰罐頭等,出口總額為10709美元。5、自然災害情況我縣境內的自9、然災害主要有旱、澇、風、雹、倒春寒五種災害性天氣。病蟲害較重的有美國白蛾、輪紋病、袋蓑蛾、楊尺蠖等。我縣領導對森林防火高度重視,始終把森林防火工作當做一件大事來抓。6、沿海防護林建設現狀與特點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起步較早,期間先后開展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綠化工程、黃河防護林工程、路域綠化工程、水系綠化工程、一村一個工程、村莊綠化工程和經濟林基地等工程建設。2008年共完成造林15000畝,2009年人工造林12000畝,封灘育林6000畝,2010年人工造林 15000畝。目前,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全縣建立起相對穩固的多層次的防護林體系,提高了防災減災功能。通過沿海防護林體系工10、程的建設,利津縣初步形成了以城鎮、村莊為“點”,以路域綠化、水系綠化為“線”,以檉柳大面積濕地封育為“面”,以經濟林、風景林建設為“片”,以農田防護林帶建設為“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綜合防護林體系。第二節 工程建設規劃情況按照省林業局的部署、安排,在市林業局的精心指導下,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調查規劃工作業于2008年7月完成。2008年7月27日,將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方案上報東營市人民政府。項目規劃從2008年-2015年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建設范圍涉及全縣9個鄉鎮。規劃造林共計10281.6公頃。主要包括海岸基干林帶建設、沿海縱深防護林建11、設和檉柳示范林建設。項目重點規劃海岸基干林帶建設873.6公頃,建設林帶長度21.4公里,位于刁口鄉和一千二林場境內。分年度規劃為:2008-2010年人工造林654.6公頃。2011-2015年人工造林219公頃。沿海縱深防護林建設1408公頃,位于利津鎮、北宋鎮、明集鄉、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境內。分年度規劃為:2008年-2010年355頃,2011-2015年1053公頃。檉柳示范林建設8000公頃,位于一千二林場。分年度規劃為:2008-2010年3566公頃,2011-2015年4434公頃。第三節 工程建設準備情況1、組織動員沿海防護林工程由縣政府牽頭,成立包括縣鄉兩級政府及有關12、部門參加的聯合指揮部,負責工程的組織協調工作。縣林業局成立技術指導組,負責工程的規劃、技術指導、工程監理和檢查驗收等工作。同時充分發揮輿論媒體的先導作用,調動全社會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項目實行分級負責制,縣政府負責全縣項目建設任務的落實和驗收,各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工程建設任務的落實,林業部門負責工程的規劃、指導、監督,水利部門負責造林用水的調度。2、管理機構建設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在林業局設立項目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林業部門負責人兼任。項目辦公室主要負責項目的組織、管理、協調、籌備等日常行政工作和技術、信息、檔案、檢查驗收等項目管理工作。項目鄉鎮林業站有2-3名林業工作者。縣轄區內有國有一千二13、林場、國有虎灘苗圃兩處。全縣共有林業干部職工166人,大專以上畢業生16人,占總人數的9.6%,中專畢業生36人,占總人數的21.7%,其他114人,占總人數的68.7%;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60人。3、種苗準備為保證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對種苗生產進行合理規劃。2008年需苗2141.5萬株,育苗121.7公頃。2009年需苗2607.5萬株,育苗137公頃。2010年需苗2541萬株,育苗155.4公頃。2011-2015年需苗9083.9萬株,育苗520.1公頃。4、作業設計(1)樹種選擇根據項目區立地條件,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造林樹種。優先選用當地優良鄉土樹種,其次選14、用在當地表現優良的外地樹種。海岸基干林帶主要選用絨毛白蠟、白蠟;沿海縱深防護林主要選用黑楊派優良無性系、毛白蠟、絨毛白蠟、白蠟;檉柳示范林選用檉柳。(2)配置方式根據“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配置造林樹種。海岸基干林帶的走向與海岸線一致。農田防護林帶主林帶與主風向垂直,副林帶與主林帶垂直。水系宜林荒地造林與河道、溝渠走向一致。(3)整地方式在立地條件較好區域,可采用穴狀整地。規格為60cm60cm60cm。在地勢平坦,土壤較貧瘠板結的地方,采用全面整地。一般先深耕30cm-40cm,然后再進行穴狀或帶狀整地。在低洼地、鹽堿地造林需先修筑臺田或條田,然后再進行穴狀或帶狀整地。臺田一般面寬1015、m-30m,溝深1m-2m,臺田四周修筑高0.4m寬0.3m的土埂,雨季蓄水壓堿。(4)造林季節和方式一般選擇秋季和春季造林。項目區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按照GB/T15776-1995造林技術規程進行。(5)幼林撫育嚴格執行GB/T15781-1995森林撫育規程對項目區造林進行撫育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5、科技支撐(1)我縣林業專業技術力量雄厚,科技推廣隊伍穩定,并多年從事良種選育推廣及造林技術等方面科技開發和研究,有力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2)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科技咨詢和科學研究工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提高營造和管理水平。第二章 工程實施情況第一節 工程16、建設任務完成情況我縣嚴格按照方案要求,落實責任,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完成規劃任務。1、海岸基干林帶2010年人工造林654.6公頃,其中,刁口鄉134.6公頃,一千二林場520公頃。2、沿海縱深防護林2008年人工造林15000畝,其中檉柳示范區10000畝,其他片林5000畝,于2009年3月29日竣工。2009年人工造林12000畝,封灘育林6000畝,于2010年5月30日竣工。2010人工造林 15000畝,其中沿海基干林帶建設950畝,縱深防護林建設14050畝,于2011年4月30日竣工。3、檉柳示范林2008年完成造林1047.5公頃,2009年完成造林1302公頃,2010年完成17、造林1216.5公頃。第二節 工程建設目標實現情況經過多年建設,初步實現了建設目標。項目建設以海岸為主線,通過海岸基干林帶、縱深區域宜林地造林和檉柳示范林建設,增加了森林植被,培育了森林資源,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等建設步伐加快,逐步形成由基干林帶向內陸延伸的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防護林體系。項目建設防護體系逐漸完整,生態效益和規模日益明顯,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逐步統一,我縣的沿海防護林體系越來越壯大。第三節 工程建設資金落實情況項目單位設立專門賬戶,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并對資金使用情況及時提供生產計劃,資金來往和財務收支等有關報表和材料,確保資金使用效果。2018、08年項目總投資1229.37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15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37.5萬元,建設單位籌集1041.87萬元。2009年項目建設總投資1958.12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282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282萬元,其他投資1394.12萬元。2010年項目總投資2301.5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300萬元,市級配套資金300萬元,鄉鎮街道自籌資金1701.5萬元。第四節 工程建設管理情況1、計劃管理項目建設單位結合本單位和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計劃和生產計劃,安排專人負責,具體落實,分期實施。2、工程管理工程建設嚴格按照工程項目建設管理程序進19、行,按規劃設計施工。項目建設單位由專人負責工程建設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積極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資金使用公示制。項目竣工后,項目實施單位做好驗收工作,上一級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進行監督檢查。3、資金管理項目資金屬國家沿海防護林工程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并嚴格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關于下達防護林工程2008年新增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投資計劃的通知、關于下達防護林工程2009年新增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投資計劃的通知、關于下達防護林工程2010年新增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投資計劃的通知的要求,切實落實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嚴格控制資金使用范圍,做到按項目管理資金,實施專款專用,單獨核算。項目單位20、設立專門賬戶,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并對資金使用情況及時提供生產計劃,資金來往和財務收支等有關報表和材料,確保資金使用效果。嚴禁擠占、挪用項目建設資金。4、信息管理建立以圖、表、卡為主的技術檔案,及時收集造、營林的新技術、新成果、項目施工進度等信息資料。項目信息管理推行數字化管理,分類建立計算機數據庫,及時采集、錄入、匯總信息數據,認真分析、上報和反饋有關信息情況。5、技術管理為提高工程建設質量,認真組織實施,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施工技術標準,抽調技術骨干組成技術服務組,負責指導、監督和質量檢查等工作。施工期間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檢查。在苗木質量標準,挖穴規格,栽植21、質量等方面,嚴格把關。同時,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和實用科技成果,努力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和建設質量。第三章 工程建設效益第一節 生態效益一是項目建設提高了區域森林覆蓋率,對于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項目建設有效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風沙化,減少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鞏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第二節 經濟效益沿海防護林體系可以減弱臺風、大風對農作物的危害,有效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耕地農作物的復種指數,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增產增收。我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建成后,由于營造農田防護林,加上改良品種、精耕細作,畝產量大大提高。人工造林1009.6公22、頃,按每年活立木蓄積量22.5立方米/公頃,400元/立方米,以7年生長期計算,活立木蓄積量增長15.9萬立方米,價值6360.5萬元;撫育和管護生產枝材按15000kg/公頃,0.5元/kg計算,價值757.2萬元。封灘育林5年后,檉柳老枝可以編織,嫩枝和葉可以入藥。還可以開發制作盆景,經濟價值較高。第三節 社會效益項目建設,充分體現了林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加快林業發展,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項目建設會促進交通運輸業和本地旅游業及木材加工業等產業的發展,對增加就業,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章 工程建設可持續性分析第一節 工程建設23、自身的可持續性1、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沿海地區的生態基礎還很薄弱,生態建設的速度還比較緩慢,尤其是沿海防護林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林地資源被占被毀的現象還十分突出。要繼續保持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火車頭”的作用,必須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推動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只有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沿海防護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才能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2、沿海防護林體系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能力是逐步提升的。雖然現在經濟效益不突出,但今后在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重視營造生態經濟型防護林24、建設,逐步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基地化栽培、集約化經營,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3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構建沿海地區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內容。面對海洋災害愈演愈烈、災害損失節節攀升的嚴峻局勢,我縣還不能很好地抵御風沙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只有進一步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需要。第二節 工程建設外部環境的可持續性1、資金投入是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一步拓寬工程建設投資渠道。積極爭取將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資金納入地方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形成穩定的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標準,增加投資總量。2、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林農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廣泛吸納社會25、資金共同投入工程建設。3、針對當前森林的經營權既有國有、也有集體和個體所有的情況,積極探索土地置換、贖買和合作補償及資本化運作的新機制。4、通過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把依靠科技進步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始終。狠抓重點難點技術研究,抓緊開展抗鹽堿等抗逆性植物材料新品種培育、困難立地造林、低質低效林改造、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攻關。第五章 工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第一節 主要問題利津縣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建設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建設資金不足。沿海地區立地條件惡劣,特別是營造基干林帶,在沙地和灘涂上進行,造林難度大,管護難,成本高。營造沿海防護林幾乎沒有什么經濟效益26、,群眾也不愿意投資來營造,地方政府或林業部門以行政手段要求群眾營造沿海防護林的效果很差。造林后的撫育和管護,由于缺少管護經費和資金來源渠道,也無法聘請專職護林員。2、部分防護林質量不高。由于部分地區立地條件較差,環境相對惡劣,致使沿海防護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從基干林帶建設上看,基干林帶沒有實現完全合攏,防災減災的功效有所降低。3、科技支撐相對落后。規劃建設的區域,生態區位更重要,自然條件更惡劣,建設難度更大。但有一些技術難題還沒有取得突破,如低效防護林改造,鹽堿澇洼地和風沙頻發地的造林措施等。這些技術難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防護林質量的提高和效益的發揮。4、經濟效益發揮受制約27、。目前營造的防護林投資都比較大,且被劃為公益林,不能進行商業性采伐,農民從中無法直接獲利,如何提高經濟效益,還不能很好的解決。第二節 對策與建議1、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籌措資金。積極爭取中央和省投資重點防護林建設項目資金,提高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動員和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投(捐)資沿海防護林建設。2、嚴格依法治林,鞏固建設成果。嚴格執行現有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強化監督管理,把沿海防護林建設納入法律管理軌道。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林農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工程建設。3、加快建設步伐,增強防護功效。加快缺口斷帶地區的植樹造林,盡快實現基干林帶盡快合攏,使之能28、更有效的抵御風暴潮,風沙等自然災害。同時抓好城鄉綠化,農田林網,綠色通道,村鎮綠化等工作,從而實現多層次的防護體系。4、強化科技支撐,拓展國際合作。加強林業建設的科技研究,整合林業科技資源,突破林業工程建設的關鍵技術。著力應用推廣科技成果,提高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科技含量。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努力培養一批基層林業技術骨干。大力拓展國際合作新領域,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不斷提高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水平。5、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允許在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沿海防護林資源,發展特色旅游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積極培養扶持林業龍頭企業,帶動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正確處理好當前經濟效益和長遠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讓農民得實惠,生態得保護,林業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