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葦干法備料除塵改造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94583
2022-09-23
11頁
168.50KB
1、化葦干法備料除塵改造方案一、概述1、改造的背景化葦車間采干、濕法備料工藝對蘆葦原料進行備料處理,但自干法備料系統于2005年投入運行以來,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及蘆葦質量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因為環保要求,泡沫除塵器、水膜除塵器停使用噴淋水和葦灰收集采用機械化作業之后,原系統在設計方面的缺陷已逐步曝露出來,具體表現在:原設計采用的泡沫除塵氣、水膜除塵器由于噴淋水的停用,目前已基本處理廢棄狀態,不能起到降塵和卸壓作用。原設計的百葉除塵器風機的位置位于一樓,百葉篩出口風管由二樓彎向一樓風機的這一段風管很容易導致葦葉堆積,特別是原料水份比較大的時候,這種情況導致百葉篩的效果大大折扣,除塵效率變差。原設2、計的從百葉篩、圓篩后的旋風分離器尾氣管至水膜除塵器的管道太長,在運行過程,管道內逐步積灰,導致有效管徑變窄,甚至堵塞,這種情況造成旋風分離器不能有效的卸壓,導致圓篩處理正壓狀態,及百葉篩風機的抽風量減少,最終造成了除塵效率的降低及現場揚灰現象。因此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除塵效率降低、現場楊塵嚴重,操作環境極差,并附近的制氧站、二氧化氯制備站、六造車間等單位,最嚴重的情況時,甚至對廠周邊的瓊湖組形成了粉塵污染,形成產生環保事故和糾份的潛在危害。因此,無論是從提高備料效率,還是從凈化工作環境,改善公司環境治理水平,都必須對現有的干法備料系統進行改造。二、改造的目的及原則化葦車間干法備料需要承擔除去原料3、中的大部分的葦葉等雜質的功能,通過本次改造希望解決兩個主要問題:解決備料現場揚塵嚴重的問題,為制氧站、二氧化氯、六造車間、五造車間等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全公司各空壓機及通風系統的采風質量。同時消除揚塵帶來的對公司員工及周邊居民區的身體危害。提高備料效率,解決長期以來圓篩正壓運行,及百葉篩風管積灰堵塞等原因導致的備料效率的降低,為連煮提供更為優化質葦片,達到提高葦漿質量,降低蒸煮、漂白消耗的目的。考慮到公司生物質摻燒的要求及公司生產的正常運行,本次改造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粗葦灰的收集采用干法收集,以保證摻燒回用的要求。粗葦灰收集便于機械化作業。在不影響化葦車間正常運行的前提下,開展本次改造工作。4、盡量低的投資及運行成本。三、工程技術方案3.1技術方案3.1.1、干法備料流程現狀目前化葦車間擁有四條備料線,其干法備料工藝流程均如下圖所示。進料皮帶五刀切葦機送葦風機旋風分離器圓篩百葉篩泡沫除塵器圓篩風機百葉篩風機旋風分離器水膜除塵器旋風分離器水膜除塵器上料皮帶落至地面,鏟車裝車圖1、改造前的干法備料流程上圖中所有泡沫除塵器、水膜除塵器由于環保原因(此處地溝直通總排口,無法進入廢水處理系統)都已經停止使用噴淋水,因此已經基本上都是處于廢棄狀態。3.1.2改造后工藝的流程本次改造擬對化葦車間干法備料流程進行適當改造,改造后的流程圖如下圖2所示:進料皮帶五刀切葦機送葦風機旋風分離器圓篩灰室上料皮5、帶百葉篩圖2、改造后的備料流程本次改造在流程上主要做了如下調整: 新增一個葦片流程,蘆葦經切葦機切成葦片后,直接由安裝于切葦機下方的皮帶送至上料皮帶,不經過干法備料流程。此流程主要用于在雨季、蘆葦水份嚴重偏離正常,干法備料效率極低的情況下使用,以達到降低電量耗的目的。(四條線停止干法備料,減少裝機容量890kw,按負荷85%,電價0.55元/kwh,噸時產量10t計,噸漿電耗成本下降42元。)本子項實施中存在的一個困難如果將皮帶布置在地面以上,新增皮帶將大量占用切葦風機、圓篩風機的檢修空間,使以后檢修空間變得極小,不利于檢修工作。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需要通過新開地坑的方式,將新增皮帶布置在6、地面以下運行。(可行性還需要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論證)取消所有的泡沫除塵器、水膜除塵器以及圓篩、百葉篩風機后的旋風分離器,從大旋風分離器、圓篩風機、百葉篩風機出來的風管直接進入新建的灰室進行葦灰的收集。3.2.3、百葉篩改造目前工藝流程中的百葉篩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出渣口積灰堵塞的現象,造成百葉篩抽風量下降及除渣率降低。通過分析現有的百葉篩布置主要存在這樣兩個問題:百葉篩位于二樓層面,而百葉篩風機卻布置在一樓層面,出渣管有一個很大的彎度,不利于出渣和降低風機功率的要求。百葉篩底部出料口未密封,在運行中存在風從底部上串,影響正常的側向進風,導致風選效率下降。鑒于上述兩種原因,本次改造,對四條線的百葉篩7、進行如下改造:百葉篩底部設置出料螺旋,采用雙向螺旋,中間位置出料,起到對底部串風現象的密封作用。百葉篩風機由現在一樓上移至二樓樓面,整體上移3.0m。使出渣風管傾斜向上過度至旋風分離器入口,避免大彎頭出現。從節能方面考慮,對百葉篩風機進行變頻調節控制技術改造。3.2.4 灰室的建設新建灰室的用于干葦灰的收集和系統卸壓。建成后的灰室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具有一定的結構強度,能夠適應鏟車進入進行開展鏟灰作業。為了便于操作,需要一用一備切換使用。具有一定的卸壓功能和防止細小粉塵溢出。為此:在目前干法備料除塵區域(南北向東西向:29.5m30.80m)新建兩個并列的灰室,以便于輪流切換使用,每個灰室的貯灰8、量應該能夠滿至少兩個班的灰量。 單個灰室規格暫定為:25(南北)10(東西)m。灰室沿南北方向分為兩部分,灰室側視圖如下圖所示。16m25m6m圖3 灰室側視圖灰室北側部分采用三角形的屋頂,便于排水及盡量擴大內部空間,這部分長度為10m。灰室的南側主要用于卸壓和阻止尾氣中細灰的溢出,這部分長16m,采用平樓面,樓面采用鋼架結構,上面按照一定的排列預留眾多一定直徑的排汽孔。排汽孔上方接裝有一個長筒形的布袋。在布袋的頂部,為了防止布袋被雨淋及固定布袋的上端,設有一個頂棚。灰室的大門位于灰室的北側,門的材質使用與布袋同樣的材質制成。灰室內地面硬化,四周墻壁采用混凝土制。采用布袋除塵卸壓,需要確定合適9、的過濾面積,這個參數與系統風量、過濾風速的選擇有關。具體測算如下:表1 化葦車間各臺風機的額定風量設備額定風量(m3/h)1送葦風機400002圓篩風機23983-340503百葉篩風機23983-34050從表1中數據可知,化葦車間線切葦線運行,一條線理論最大總風量達到108100m3/h,但是從實際運行狀態分析,由于圓篩風機基本上沒有從外界吸入空氣,因此,每條備料線實際最大總風量為74050m3/h,按風機效率85%計算,實際最大風量為63943m3/h,即1049m3/min。四條線同時運行,最大風量為4196m3/min。過濾風速的選取是布袋除塵器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依據粉塵種類、清灰10、方式等不同,一般在2.5m/min以下,較為普遍的是在1.0-1.5m/min的范圍。表2列出不同過濾風速下的過濾面積求。表2 不同過濾風速下的過濾面積需求過濾風速m/min所需過濾面積m210.58392 20.85245 31.04196 41.23497 51.52797 61.82331 72.02098 82.51678 93.01399 從表2示中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過濾風速,過濾面積需求有很大的變化,意味著布袋的數量的不一樣。過濾風速取1.5m/min時,對布袋數量的需求見表3。表3 在過濾風速為1 .5m/min時對布袋及樓面開孔面積的需求布袋規格布袋個數對應樓面開孔總面積m211、3006000495 35 3008000371 26 30010000297 21 4006000371 47 4008000278 35 40010000223 28 500600029735 5008000223 44 50010000178 35 表3計算是考慮單個灰室運行時,需要的布袋數。在灰室建成之后,兩個灰室的卸壓區可以連通使用(通過在中間隔墻開一個連通孔,并設置一個氣動閥。),這種情況下,兩個灰室卸壓區的布袋均能發揮作用,只有在進入灰室內進行出灰作業時,兩邊灰室才真正隔斷開來。因此,實際上每個灰室布袋數可以比表中數據適當少一些。布袋型號的選擇還要考慮排汽孔的布置情況,下面以直徑12、為400mm的排氣孔的兩種布置圖,示意圖如下:圖3 圓心距為500mm的布置情況圖3 圓心距為600mm的布置情況 采用圖3布置,在1500010000的樓面上一共可以布置400排氣孔360個,此時可以考慮選用4006000的除塵布袋。采用圖4布置,一共可以布置400排氣孔294個,此時可以考慮到采用4008000。出于降低總建筑物高度的角度出發,建議按圖3進行規劃布置,此時實際過濾風帶為0.77-1.54 m/min. 四條備料線的12根風管統一從灰室的西側墻進入灰室,在灰室北側大門附近向南依次平行排列。在兩個灰室中間的隔墻處,在每根風管上安裝兩個氣動閘閥,閥門控制器安裝在灰室外側。切換位置13、局部示意圖如圖4所示。風管灰室隔墻切換閘閥4、 投資概算 本項目投資主要由以下向部分構成:序號項目數量單價總價1灰室500m215007500002布袋720個5400m21000003氣動閥門2540001000004安裝2000005土建1000006其他100000總計1350000 5、施工進度安排 項目的實施在不影響化葦車間正常生產的情況下進行,初步考慮兩步進行。 (1)第一步先進行切葦機葦片下料直接進入棧橋上料皮帶的改造,實現化葦車間甩開干法備料系統正常運行的目標。同時加快地濕法備料洗葦水水流程的優化改造工作,提升洗葦水處理質量,達到甩開干法備料運行,濕法備料能發揮最大效率。 (2)干法備料系統的舊設備的拆除、百葉篩風機的移位及灰室的建設。 總體上考慮按以下進度推進改造工作: 5月10日,完成改造方案的審核和審批工作。 5月20日,完成化葦切葦機下料直接進濕法備料的改造,并投入運行。5月30日,完成對化葦車間現有干法除塵設備的拆除工作。6月15日,完成百葉篩移位改造及灰室的建設工作。7月1日完成所有改造工作,并進行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