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趙家臺舊村改造項目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95021
2022-09-23
12頁
1.32MB
1、目 錄1、項目概況12、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12.1氣象、水文12.2地形地貌22.3地層巖性22.4地質構造32.5水文地質條件43、建設用地地質災害類型44 工作目的和任務44.1目的44.2評估的任務55 評估方案編制的依據56 評估工作方法、分級及評估范圍56.1工作方法56.2評估范圍的確定76.3評估級別的確定77 評估方案77.1資料收集77.2地質調查87.3地質鉆探97.4內業整理98 評估報告內容91、項目概況潭柘寺趙家臺舊村改造項目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趙家臺村,宗地技術經濟指標:占地面積:4000畝。主要用途為舊村改造,包括約50棟12層住宅、1棟酒店及管理用房、1座2、直升機停機坪等。地理位置見圖1-1。圖1-1 評估項目地理位置 2、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2.1氣象、水文氣象評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區。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本區年平均氣溫為1112 oC。本區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650mm之間,降水季節性變化很大,年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7、8兩月尤為集中。本地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843.8mm。冬季地面下有6080cm的凍土層。2.2地形地貌評估區為山地,地形起伏大,地面標高為370.0860.0m。現狀主要為山地、林地、廢棄村莊。2.3地層巖性2.3.1第四系評估區地表為第四系殘坡積3、層,下部為奧陶系白云質灰巖、石炭系砂巖(含煤)、二迭系砂頁巖。殘坡積層巖性總體為雜色碎石、塊石等,總厚度為1-20m。2.3.2基巖第四系下伏基巖為:奧陶系(O)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分布,巖性為淺灰、灰黑、及深灰色粉細晶灰巖、白云質灰巖夾灰質白云巖。灰巖含頭足類化石。石炭二疊系(CP)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分布,巖性為深灰、灰黑色粉砂巖、細砂巖、中-粗砂巖、褐黃色厚層礫巖。見圖 2-1評估區基巖地質構造圖。圖2-1評估區基巖地質構造圖2.4地質構造區域地質構造位置按照構造單元劃分,評估區位于中朝準地臺(級構造單元)、燕山臺褶帶(級構造單元)、西山迭坳褶(級構造單元)、門頭溝迭陷褶(級構造單元)的中部4、。 區域地質背景北京地區處于陰山緯向構造南緣,祁呂賀蘭山字型東翼反射弧構造帶附近及新華夏系構造帶與延昌弧型構造東翼南緣的復合部位。區內由于受上述構造體系的綜合作用和燕山期頻繁的巖漿活動影響,致使本區構造形跡較為復雜。北部山區屬燕山緯向斷褶帶,南部平原區為新華夏系華北沉降帶。北京平原區的構造主要表現為一系列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與北西向的斷裂構造(其中以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 。這一構造格局在中生代晚期已基本形成。自中生代末期以來,平原區內又形成了北東向的西山迭坳褶、北京迭斷陷、大興迭隆起、大廠新斷陷隆凹相間的構造格局。區域斷裂構造北京地區北東北北東向的第四紀活動斷裂主要有八寶山斷裂、黃莊高麗營斷裂、良5、鄉前門順義隱伏斷裂、南苑通縣斷裂、禮賢牛堡屯斷裂、夏墊馬坊斷裂、南口孫河斷裂、永定河斷裂。各條斷裂第四紀以來活動性差異較大,且具有分段活動的特點。2.5水文地質條件評估區在50m深度范圍內存在二層地下水,第一層地下水類型為孔隙潛水,地下水穩定水位埋深變化大,主要埋藏在殘坡積層的碎石、塊石層中。第二層地下水類型為基巖裂隙水。3、建設用地地質災害類型根據現有資料和現場踏勘,我們分析場區可能存在問題如下:(1)由于擬建場地位于山區,可能存在泥石流不良地質作用;(2)部分建筑位于山坡上,可能存在滑坡不良地質作用;(3)局部山坡較陡,可能存在崩塌不良地質作用;(4)擬建場區附近有斷裂通過。(5)評估場區6、附近煤礦、葉臘石礦,可能存在采空區。通過對場區范圍資料的分析研究,確定評估區應對泥石流、滑坡、崩塌、活動斷裂及采空區塌陷的危害進行評估。4 工作目的和任務4.1目的對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和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及應采取的防治措施進行評估,對場地適宜性作出評價,保證場地穩定,建筑物安全。4.2評估的任務本次評估的主要任務為:(1)通過現場踏勘、地質災害調查、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查明建設用地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條件;(2)調查建設用地及其周圍的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分布和穩定狀態,分析評價其對建設用地的影響;(3)分析預測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及使用過程中對地質環7、境的改變和影響,評價其可能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及影響范圍、危害程度;(4)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作出綜合評價,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級別;(5)從地質災害的角度對建設用地的適宜性作出明確結論,并針對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提出預防性措施、建議。5 評估方案編制的依據a、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發200469號文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b、北京市國土資源局京國土環2005879號關于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c、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源部2004);d、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e、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8、6 評估工作方法、分級及評估范圍6.1工作方法本次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的有關規定,編寫詳細的現場調查工作及室內綜合分析技術方案,具體的評估工作程序見圖12工作程序框圖。工作程序框圖接受評估委托建設項目初步分析及現場踏勘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分析劃分評估級別、確定評估范圍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類型確定及評價要素選取預測評估現狀評估綜合評估防治措施結論建議提交報告圖12工作程序框圖6.2評估范圍的確定依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和建設項目特點,擬建的潭柘寺趙家臺舊村改造項目為較重要建設項目,9、結合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和可能對建設用地產生破壞和影響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及其范圍,確定本次評估工作范圍為:以擬建評估場地為中心,向四周各擴展至分水嶺,這次評估區調查范圍面積為7.0km2。6.3評估級別的確定按照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規定,擬建的潭柘寺趙家臺舊村改造項目屬于較重要建設項目。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進行判別。依據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對潭柘寺趙家臺舊村改造項目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級進行分級。7 評估方案 根據評估的目的及任務,結合建設項目的現場實際條件,評估的技術思路是:以評估技術任務書為10、目標,以現行的有關法規、規范為準則,在現場踏勘的基礎上,收集場地附近的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等資料,對評估范圍進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布置適量的鉆孔等方法,采用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投入適當的工作量,查明評估區相應的地質災害問題,達到本次評估的目的。7.1資料收集鑒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具有明確的工程減災目的,又不同于直接為工程規劃、設計與施工提供依據的工程地質調查勘察工作,資料收集為主要的工作,因此要盡量多的收集有關的資料,主要包括:場地附近的氣象水文、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礦山、地震等資料。同時收集工程的技術指標、工程布置、工程建11、設與運營的特點,特別是關鍵工程單元對地質環境的要求與影響。7.2地質調查7.2.1收集資料全面收集建設用地及其周邊地區的氣象、水文、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資料。收集基巖地質、地震地質、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工程資料包括歷史人類活動狀況、規劃或擬建工程的主要工程技術指標、工程布置、工程建設與運營的特點,特別是關鍵工程單元對地質環境的特殊要求等。7.2.2野外調查(一)地質環境條件調查歷史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及可能原因;地形地貌:地貌形態、分布及地形特征;巖土體性質:組份、結構、工程地質性質;巖土體結構:塊狀、層狀、碎裂、松散;地質構造:構造形態、分布、特征和組合形式;活動斷層:斷層12、活動的規模和方式,地震烈度地殼穩定性;地下水特征:類型、含水巖組分布、補徑排條件、動態變化規律和水質水量;地表水活動:徑流規律、河床溝谷形態、縱坡、徑流速與流量等;地表植被:種類、復蓋率、退化狀況等;氣候環境:氣溫變化特征、降水時空分布規律與特征、蒸發與風暴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方式、強度與范圍。(二)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評估區內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分析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分布、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對本區而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泥石流、滑坡、崩塌、活動斷裂等。編制評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7.3地質鉆探由于本區地質環境復雜,擬建場區可能存在有趙家臺滑坡,13、因此在可能存在的滑坡體上布置一定的鉆探工作以查明滑坡體的結構。鉆探主要用于查明地層結構與巖性特征、軟弱夾層與特殊土層的埋藏分布特征、含水層(組)水文地質特征,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等,并利用鉆孔進行原位測試和采樣等。對可能存在的滑坡體布置鉆孔5個,剖面2條,鉆孔深度暫定為3060m,總進尺約220m。7.4內業整理對所取得的資料進行分析評價,編寫評估報告。8 評估報告內容 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報告的主要內容:(1)前言a.工作目的b.建設工程概況c.評估范圍與評估的任務d.工作部署及投入的工作量(2)評估級別的確定 a.建設項目的重要性類別劃分; b.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判定 c.確定評估級別 (314、)區域環境地質特征 a.所處環境地質構造位置 b.地質環境特征氣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區域地質背景水文地質特征工程地質特征地震地質特征(4)危險性地質災害調查與評估 a.地質災害類型的確定 b.現狀評估 活動斷層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液化判別 c.預測評估 d.綜合評估(5)結論與建議附圖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適宜性分區圖;其它圖件。重點章節內容簡介如下:a.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已有資料,分災種進行現狀評估。現狀評估是指在評估區范圍內,對災害點的危險性現狀評估:災害點分布,規模,危害,危險性大、中、小; 每一災種,論述成因,分布,規模,危害,危險性大、中、小;15、同時以圖、表方式加以總結;對有重大災害點,詳細調查,配有平面圖和剖面圖,并進行危險性評價。b.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針對工程建設區,對可能誘發的或加劇的地質災害點的危險性,進行預測評估。災種分別論述對建設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做出預測評估。對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預測評估。c.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綜合評估是在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基礎上,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確定地質災害的級別。對評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綜合分區評價,對建設場地適宜性進行分區評估,并提出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建設場地綜合性評估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試行)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級別。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和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程度,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和防治效益,對建設場地的適宜性作出評估,提出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