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橋污水泵站沉井分項工程安全及質量技術交底(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595656
2022-09-26
20頁
61.54KB
1、安全及質量技術交底記錄 工程名稱花橋污水泵站分部工程下部結構分項工程名稱沉井分項工程一、沉井制作1 外壁粗糙、鼓脹 1現象沉井澆筑混凝土脫模后,外壁表面粗糙、不光滑,尺寸不準,出現鼓脹,增大與土的摩阻力,影響順利下沉。 2原因分析(1)模板不平整,表面粗糙或粘有水泥砂漿等雜物未清理干凈,脫模時,混凝土表層被粘脫落。(2)采用木模板,澆筑混凝土前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混凝土水分被吸去,致使混凝土失水過多,疏松脫落形成粗糙面。 (3)采用鋼模板支模,未刷或局部漏刷隔離劑,拆模時,表皮被鋼模板粘結脫落。(4)模板接縫、拼縫不嚴密,使混凝土中水泥漿流失,而使表面粗糙;或混凝土振搗不密實,部分氣泡留在模2、板表面,混凝土形成粗糙。(5)筒壁模板局部支撐不牢,或支撐剛度差,或支撐在松軟土地基上;澆筑混凝土時模板受振,或地基浸水下沉,造成局部模板松開外壁鼓脹。(6)混凝土未分層澆筑,振搗不實,漏振或下料過厚,振搗過度,而造成模板變形,筒壁表面出現蜂窩、麻面或鼓脹。 3預防方法 (1)模板應經平整,板面應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2)木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充分澆水濕潤,清洗干凈;鋼模脫模劑要涂刷均勻,不少于二遍,不得漏刷。(3)模板接縫、拼縫要嚴密,如有縫隙,應用油氈條、塑料條、纖維板或刮膩子堵嚴,防止漏漿。(4)模板必須支撐牢固,支撐應有足夠的剛度;如支撐在軟土地基上應經加固,并有排3、水措施,防止浸泡。(5)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澆筑,嚴防下料過厚及漏振、過振,每層混凝土均應振搗至氣泡排除為止。 4治理方法井筒外壁粗糙、鼓脹主要是增大了下沉摩阻力,影響下沉,應加以修整。即將粗糙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濕潤后,用素水泥漿或1:3水泥砂漿抹光。鼓脹部分應將凸出部分鑿去、洗凈,濕潤后亦用素水泥漿或1:3水泥砂漿抹光處理。2 井筒裂縫 1現象 井筒制作完畢,在沉井壁上出現縱向或水平裂縫,有的出現在隔墻上或預留孔的四角。 2原因分析(1)沉井支設在軟硬不均的土層上,未進行加固處理,井筒澆筑混凝土后,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造成井筒裂縫c(2)沉井支設墊木(墊架)位置不當,或間距過大,使沉井早期出現過4、大彎曲應力而造成裂縫。(3)拆模時墊木(墊架)末按對稱均勻拆除,或拆除過早,強度不夠,使沉井局部產生過大拉應力,而導致出現縱向裂縫。(4)沉井筒壁與內隔墻荷載相差懸殊,沉陷不均,產生了較大的附加彎矩和剪應力造成裂縫;而洞口處截面削弱,強度較低,應力集中,常導致在洞口兩側產生裂縫。(5)矩形沉井外壁較厚,剛度較大,而內隔墻相對較薄、較弱,因溫度收縮,內隔墻被外壁約束而出現溫度收縮裂縫。 3預防措施(1)遇軟硬不均的地基應作砂墊層或墊褥處理,使其受力均勻,荷載應在地基允許承載力范圍以內。 (2)沉井刃腳處支設墊木(墊架)位置應適當,并使地基受力均勻。墊木(墊架)間距應通過計算確定,應使支點和跨中發5、生的拉應力彼此相等,并應驗算沉井壁在垂直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彎矩、剪力、扭矩(對圓形沉井),使其不超過沉井壁的垂直抗拉強度。拆除墊架,大型沉井應達到設計強度的100,小型沉井達到70。(3)拆除刃腳墊木(墊架)應分區、分組、依次、對稱、同步地進行,先抽除一般墊木(墊架),后拆除定位墊架。(4)沉井筒壁與內隔墻支模應使作用于地基的荷載基本均勻;對沉井孔洞薄弱部位,應在四角增設斜向附加鋼筋加強。 (5)矩形沉井在外壁與內隔墻交接處應適當配置溫度構造鋼筋。 4治理方法(1)對表面裂縫,可采用涂兩遍環氧膠泥或再加貼環氧玻璃布,以及抹、噴水泥砂漿等方法進行處理。(2)對縫寬大于01mm的深進或貫穿性裂縫,應6、根據裂縫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漿或化學漿液(環氧或甲凝漿液)的方法進行裂縫修補,或者采用灌漿與表面封閉相結合的方法。縫寬小于01mm的裂縫,可不處理或只作表面處理即可。3 井筒歪斜1現象 井筒澆筑混凝土后,筒體出現歪斜現象,影響沉井下沉的垂直度控制。 2原因分析(1) 沉井制作場地土質軟硬不均,事前未進行地基處理,筒體混凝土澆筑后產生不均勻下沉。 (2)沉井一次制作高度過大,重心過高,易于產生歪斜。(3)沉井制作質量差,刃腳不平,井壁不垂直,刃腳和井壁中心線不垂直,使刃腳失去導向功能。拆除刃腳墊架時,沒有采取分區,依次、對稱、同步地抽除承墊木。抽除后又未及時回填夯實,或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實不均,致7、使沉井在拆墊架后出現偏斜。 3預防措施(1) 沉井制作場地應先經清理平整夯(壓)實,如土質不良或軟硬不均,應全部或局部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如設砂墊層、灰土墊層等)。(2)沉井制作應控制一次最大澆筑高度在12m以內,以保持重心穩定。 (3)嚴格控制模板、鋼筋、混凝土質量,使井壁外表面光滑,井壁垂直。各部尺寸在規范允許偏差范圍以內。抽除沉井刃腳下的承墊木,應分區,分組、依次、對稱、同步地進行。每次抽出墊木后,刃腳下應立即回填砂礫或碎石,并夯打密實,井外回填土應夯實均勻;定位支點處的墊木,應最后同時抽除。 4治理方法井筒已歪斜,可在開始下沉時,采取在歪斜相反方向,刃腳較高的部位的一側加強挖土,在歪斜的8、方向較低的一側少挖土來糾正。二、沉井下沉1 下沉過快 1現象 沉井下沉速度超過挖土速度,出現異常情況,施工難以控制。 2原因分析 (1)遇軟弱土層,土的承載力很低,使下沉速度超過挖土速度。 (2)長期抽水或因砂的流動,使井壁與土的摩阻力下降。 (3)沉井外部土體出現液化。 3預防措施 (1)發現下沉過快,可重新調整挖土,在刃腳下不挖或部分不挖土。 (2)將排水法改為不排水法下沉,增加浮力。 (3)在沉井外壁間填粗糙材料,或將井筒外的土夯實,增大摩阻力。 4治理方法 (1)可用木垛在定位墊架處給以支承,以減緩下沉速度。 (2)如沉井外部土液化出現虛坑時,可填碎石處理.2 下沉過慢 1現象 沉井下9、沉速度很慢,甚至出現不下沉的現象。 2原因分析 (1)沉井自重不夠,不能克服四周井壁與土的摩阻力和刃腳下土的正面阻力。 (2)井壁制作表面粗糙,高洼不平,與土的摩阻力加大。 (3)向刃腳方向削土深度不夠,正面阻力過大。 (4)遇孤石或大塊石等障礙物,沉井局部被擱住,或刃腳被砂礫擠實。 (5)遇摩阻力大的土層,未采取減阻措施,或減阻措施遭到破壞,側面摩阻力增大。 (6)在軟粘性土層中下沉,因故中途停沉過久,側壓力增大而使下沉過慢或停沉。 3預防措施 (1)沉井制作應嚴格按設計要求和工藝標準施工,保持尺寸準確,表面平整光滑。(2)使沉井有足夠的下沉自重,下沉前進行分階段下沉系數X的計算(X值應控制10、不小于110125),或加大刃腳上部空隙。(3)在軟粘性土層中,對下沉系數不大的沉井,采取連續挖土,連續下沉,中間停歇時間不要過長。(4)在井壁上預埋射水管,遇下沉緩慢或停沉時,進行射水以減少井壁與土層之間的摩阻力。(5)在井壁周圍空隙中充填觸變泥漿(膨潤土20、火堿5、水75)或黃泥漿,以降低摩阻力,并加強管理,防止泥漿流失。泥漿應根據土層特性按表ll1選用。不同土層對泥漿要求 表 -1土層名稱土層特點對泥漿要求粘土層粘土層結構緊密,地下水滲透緩慢,土體側壓力較大應采用密度較大、失水量較小的泥漿,以防粘土遇水膨脹,而造成土壁坍落破壞砂 層砂層結構松散,易坍落,有地下水滲透應采用粘度較高,靜切11、力較大,產生的泥皮薄而堅韌的泥漿,以防止砂層塌落和泥漿流失卵石層卵石間孔隙較大,結構較松散,地下水滲流較暢通應采用粘度高,靜切力大、密度較小的泥漿,以防止泥漿流失 4治理方法(1)如因沉井側面摩阻力過大造成,一般可在沉井外側用0204MPa壓力水流動水針(或膠皮水管)沿沉井外壁空隙射水沖刷助沉。下沉后,射水孔用砂子填滿。 (2)在沉井上部加荷載,或繼續澆筑上一節井壁混凝土,增加沉井自重使之下沉。(3)將刃腳下的土分段均勻挖除,減少正面阻力;或繼續進行第二層(深4050cm)碗形破土,促使刃腳下土失穩下沉。 (4)對于不排水下沉,則可以進行部分抽水,以減少浮力,借以加重沉井。(5)遇小孤石或塊石12、擱住,可將四周土挖空后取出;對較大孤石或塊石,可用炸藥或靜態破碎劑進行破碎,然后清除。如果采用不排水下沉,則應由潛水員進行水下清理。(6)遇硬質膠結土層時,可用重型抓斗或加大水槍的射水壓力和水中爆破聯合作業;也可用鋼軌沖擊破壞后,再用抓斗抓出。 (7)如因沉井四壁減阻措施被破壞,應設法恢復。 (8)采用振動裝置(振動錘或振動器)振動井壁,以減低摩阻力,但僅限于小型沉井使用。3. 瞬間突沉 1現象沉井在瞬時間內失去控制,下沉量很大,或很快,出現突沉或急劇下沉,嚴重時往往使沉井產生較大的傾斜或使周圍地面塌陷。 2原因分析(1)在軟粘土層中,沉井側面摩阻力很小,當沉井內挖土較深,或刃腳下土層掏空過多13、,使沉井失去支撐,常導致突然大量下沉,或急劇下沉。(2)當粘土層中挖土超過刃腳太深,形成較深鍋底,或粘土層只局部挖除,其下部存在的砂層被水力吸泥機吸空時,刃腳下的粘土一旦被水浸泡而造成失穩,會引起突然塌陷,使沉井突沉。當采用不排水下沉,施工中途采取排水迫沉時,突沉情況尤為嚴重。(3)沉井下遇有粉砂層,由于動水壓力的作用,向井筒內大量涌砂,產生流砂現象,而造成急劇下沉。 3預防措施(1)在軟土地層下沉的沉井可增大刃腳踏面寬度,或增設底梁以提高正面支承力;挖土時,在刃腳部位宜保留約50cm寬的土堤,控制均勻削土,使沉井擠土緩慢下沉。(2)在粘土層中嚴格控制挖土深度(一般為40cm)不能太多,不使挖14、土超過刃腳,可避免出現深的鍋底將刃腳掏空。粘土層下有砂層時,防止把砂層吸空。(3)控制排水高差和深度,減小動水壓力,使其不能產生流砂或隆起現象;或采取不排水下沉的方法施工。 4治理方法(1)加強操作控制,嚴格按次序均勻挖土,避免在刃腳部位過多掏空,或挖土過深,或排水迫沉水頭差過大。(2)在沉井外壁空隙填粗糙材料增加摩阻力;或用枕木在定位墊架處給以支撐,重新調整挖土。(3)發現沉井有涌砂或軟粘土因土壓不平衡產生流塑情況時,為防止突然急劇下沉和意外事故發生,可向井內灌水,把排水下沉改為不排水下沉。4 下沉擱置 1現象 沉井被地下障礙物擱住或卡住,出現不能下沉或下沉困難的現象。 2。原因分析 (1)15、沉井下沉局部遇孤石、大塊卵石、礦渣塊、磚石、混凝土基礎、管線、鋼筋、樹根等被擱置、卡住,造成沉井難以下沉。 (2)下沉中遇局部軟硬不均地基或傾斜巖層。 3預防措施(1)施工前做好地基勘察工作,對沉井壁下部3m以內的各種地下障礙物,下沉前挖井取出。(2)對局部軟硬不均地基或傾斜巖層,采取先破碎開挖較硬土層或傾斜巖層,再挖較弱土層,使其均勻下沉。 4治理方法(1)遇較小孤石,可將四周土掏空后取出;較大孤石或大塊石、地下溝道等,可用風動工具或用松動爆破方法破碎成小塊取出。炮孔距刃腳不小于50cm,其方向須與刃腳斜面平行,藥量不得超過200g,并設鋼板、草墊防護,不得用裸露爆破。 (2)鋼管、鋼筋、樹16、根等可用氧氣燒斷后取出。(3)不排水下沉,爆破孤石,除打眼爆破外,也可用射水管在孤石下面掏洞,裝藥破碎吊出。5 沉井懸掛 1現象沉井下沉過程中,刃腳下部土體已經掏空,而沉井的自重仍不能克服摩阻力下沉,產生懸掛現象,有時將井壁拉裂。 2原因分析 (1)井壁與土壁間的摩阻力過大,沉井自重不夠,下沉系數過小。(2)沉井平面尺寸過小,下沉深度較大,遇較密實的土層,其上部有可能被土體夾住,使其下部懸空,有時將井壁拉裂。 3預防措施 (1)使沉井有足夠的下沉自重;下沉前應驗算沉井的下沉系數,應不小于11125。 (2)加大刃腳上部空隙,使井壁與土體問有一定空間,以避免被土體夾住。 4治理方法(1)用02O17、4MPa的壓力流動水針沿沉井外壁縫隙沖水,以減少井壁和土體間的摩阻力。(2)在井筒頂部加荷載;或繼續澆筑上節筒身混凝土增加自重和對刃口下土體的壓力,但應在懸空部分下沉后進行,以免突然下沉破壞模板和混凝土結構。 (3)繼續第二層碗形挖土,或挖空刃腳土,必要時向刃腳外掏深100mm。 (4)在巖石中下沉,可在懸掛部位進行補充鉆孔和爆破。6 筒體傾斜 1現象沉井下沉過程中或下沉后,簡體發生傾斜,使筒體中心線與刃腳中心線不重合,沉井垂直度出現歪斜,超過允許限度。 2原因分析 (1)沉井制作時,就出現歪斜,詳見“井筒歪斜”的原因分析(1)一(4)。(2)土層軟硬不均,或挖土不均勻,使井內土面高低懸殊;或18、局部超挖過深,使下沉不均;或刃腳下掏空過多,使沉井不均勻突然下沉,易導致沉井傾斜。 (3)不排水下沉沉井,未保持井內水位高于井外,造成向井內涌砂,引起沉井歪斜。(4)刃腳局部被石塊或埋設物擱住,未及時處理;或排水下沉,井內一側出現流砂。 (5)沉井壁上留有較大孔洞,使重心偏移,未填配重使井壁各部達到平衡就下沉。(6)井外臨時棄土或堆重對沉井產生偏心土壓;或在井壁上施加施工荷載,對沉井一側產生偏壓。 (7)在下沉過程中,未及時采取防偏、糾偏措施。 (8)在軟土中下沉封底時,未分格、逐段對稱進行,造成沉井不均勻下沉而引起傾斜G 3預防措施 (1)沉井制作時出現歪斜詳見“1113井筒歪斜”的預防措施19、(1)(4)。(2)根據不同土質情況,采用不同的挖1j順序,分層開挖,使挖土對稱均勻,刃腳均勻受力,沉井均勻、豎直平穩下沉。 對松軟土質,可先挖沉井中部土層(每層約深4050cm),沿沉井刃腳周圍保留土堤,使沉井擠土下沉;對中等密實的土,如刃腳土堤挖出后仍很少下沉,可再從中部向刃腳分層均勻削薄土堤,使沉井平穩下沉;對土質軟硬不均的土層,應先挖硬的一側,后挖軟的一側;對流砂層只挖中間不挖四周;對堅硬土層,可按撤除墊木按順序分段掏空刃腳,并隨即回填砂礫,待最后幾段(即定位承墊木處)掏空并回填后,再分層逐步挖去回填填料,使均勻下沉。沉井傾斜如受地下水方向影響時,先挖背水方面的土,后挖迎水方向的土。 20、(3)不排水下沉應常向井內注水,保持井內水位高于井外12m,以防向井內涌砂。排水下沉井內側出現流砂,應采取措施減小或平衡動水壓力,或改用不排水下沉,或用井點降水。(4)刃腳遇到小塊姜石、孤石擱住,可將四周土挖空后立即橇去;較大姜石或孤石,用風鎬工具破碎,或鉆孔爆破成小塊取出,炮孔應與刃腳斜面平行,藥量控制在200g以內。(5)井壁孔洞應封閉,內用填配重(塊石、鐵塊等)辦法,保持井壁各段重量均衡,以達到平衡下沉。 (6)井外卸土、堆重,井上施工荷載,務使均勻、對稱。(7)下沉井過程中加強測量觀測,在沉井外設置控制網,沉井頂部設十字控制線和基準點,在井筒內壁按四或八等分劃垂線,設置標板,吊錘球(圖21、11-2),以控制平面和垂直度。下沉過程中,每班觀測不少于2次,發現傾斜(錘球偏離5cm)應及時糾正。 4治理方法(1)在初沉階段,一般可采取在刃腳較高部位的一側加強挖土,在較低的一側少挖土或回填砂石來糾正。如系不排水下沉,一般可靠近刃腳較高的一側加強抓土。 (2)在終沉階段,一般可利用設在井外側的射水管沖刷土體或采取井外射水來糾正傾斜。 (3)在刃腳底的一側加墊木楔,刃腳高的一側多挖土。 (4)在井口上端加偏心壓載糾正,務使在沉井封底以前糾正達到合格。7 偏移或扭位 1現象沉井下沉過程中或下沉后,筒體軸線位置發生一個方向偏移(稱為位移),或兩個方向的偏移(稱為扭位)。 2原因分析(1)位移大22、多由于傾斜引起,當沉井傾斜一側土質較松軟,在糾正傾斜時,井身往往向傾斜一側下部產生一個較大的壓力,因而伴隨向傾斜方向產生一定位移。位移大小隨土質情況及向一邊傾斜的次數而定。當傾斜方向不平行軸線時,糾正后則產生扭位,多次不同方向的傾斜,糾正傾斜后拌隨產生位移的綜合復合作用,也常導致產生偏離軸線方向的扭位。 (2)沉井傾斜未糾正就繼續下沉,常會使沉井向傾斜相反方向產生一定位移。 (3)測量偏差未及時糾正。 3預防措施(1)加強測量控制和檢測,在沉井外和井壁上設控制線,內壁上設垂度觀測標志,以控制平面位置和垂直度,每班觀測不少于2次,發現位移或扭位應及時糾正。 (2)及時糾正傾斜,避免在傾斜情況下繼23、續下沉,造成位移或扭位。 (3)控制沉井不再向偏移方向傾斜。 (4)加強測量的檢查和復核工作。 4治理方法位移糾正方法一般是控制沉并不再向位移方向傾斜,同時有意識地使沉井向位移相反方向傾斜,糾正傾斜后,使其伴隨向位移相反方向產生一定位移糾正。如位移較大,也可有意使沉井偏位的一方傾斜,然后沿傾斜方向下沉,直到刃腳處中心線與設計中心線位置吻合或接近時,再糾正傾斜,位移相應得到糾正。扭位可按糾正位移方法糾正,使傾斜方向對準沉井中心,然后糾正傾斜,扭位隨之得到糾正。亦可先糾正一個方向的傾斜、位移,然后糾正另一個方向的傾斜、位移,幾次傾斜方向糾正后,軸線即恢復到原位置。8 下沉遇堅硬土層 1現象 沉井挖24、土遇堅硬土層,出現難以開挖下沉的現象。 2.原因分析遇厚薄不一的黃砂膠結層(姜結石),質地堅硬,用一般鎬、鍬開挖非常困難,使下沉十分緩慢。 3防治措施(1)排水下沉時,以人力用鐵釬打入士中向上撬動、取出,或用鐵鎬、鋤開挖,必要時打炮孔爆破成碎塊。(2)不排水下沉時,用重型抓斗、射水管和水中爆破聯合作業。先在井內用抓斗挖2m深鍋底坑,由潛水工用射水管在坑底向四角方向距刃腳邊2m沖4個400mm深的炮孔,各放200g炸藥進行爆破,余留部分用射水管沖掉,再用抓斗抓出。9 下沉遇流砂 1現象沉井采取井內排水時,井外的土、粉砂產生流動狀態,隨地下水一起涌入井內,邊挖、邊冒,無法挖深;常造成沉井出現突沉、25、偏斜、下沉過慢或不下沉等情況。 2原因分析 (1)井內鍋底開挖過深;井外松散土涌入井內。 (2)井內表面排水后,井外地下水動水壓力把土壓入井內。 (3)爆破處理障礙物時,井外土受振進入井內。 (4)挖土深超過地下水位05m以上。 3。預防措施 (1)采用排水法下沉,水頭宜控制在1520m。 (2)挖土避免在刃腳下掏挖,以防流砂大量涌入,中間挖土也不宜挖成鍋底形。 (3)穿過流砂層應快速,最好加荷,使沉井刃腳切入土層。 4處理方法(1)當出現流砂現象,可在刃腳堆石子壓住水頭,削弱水壓力,或周圍堆砂袋圍住土體,或拋大塊石,增加土的壓重。(2)改用深井或噴射點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井內流淤。深井宜安設26、在沉井外,點井則可設置在井外或井內。 (3)改用不排水法下沉沉井,保持井內水位高于井外水位,以避免流砂涌人。10 鄰近建筑物下沉 1現象 沉井周圍地面塌陷,鄰近建筑物局部下沉,出現裂縫或傾斜。2原因分析 (1)建筑物離沉井過近,基礎未采取加固隔離措施。 (2)沉井下沉降低地下水位,使鄰近建(構)筑物地基土層局部壓密產生下沉。 (3)沉井下沉遇粉砂層或下沉挖土刃腳外掏空過多,向沉井內涌砂,造成周圍地面下陷。 3預防措施 (1)在建筑物基礎靠沉井一側用板樁或噴粉樁加固。 (2)在沉井與建筑物之間設置回灌井,減少鄰近建筑物地下水的流失。 (3)遇粉砂層采用點井降水,使水頭差不過大,避免引起流砂。 (27、4)沉井挖土,避免在刃腳處向外掏空,盡量采取切土下沉方法。 (5)在井壁外側不斷回填中砂,使靠近建筑物一側土不被擾動。 4治理方法遇流砂或向井內涌泥引起建筑物下沉時,應改排水下沉為不排水下沉,或在井外部加設點井降水下沉11 下沉裂縫 1現象沉井下沉過程中,在沉井豎壁上出現縱向或水平方向裂縫,有的集中在隔墻上,或預留孔洞口兩側。 2原因分析 (1)沉井卜沉時被大孤石、漂石或其他障礙物擱住,使井壁產生過大拉應力而造成裂縫。(2)圓形沉井下沉過程中,由于過大的傾斜受側向不均勻土壓力作用或一側突然下沉,常導致在井壁內側或外側產生豎向裂縫。(3)沉井下沉時,當刃腳踏面脫空,沉井被上部土體擠緊而懸掛在土層28、中,在井墻內可能出現較大的豎向拉力,而將井筒水平拉裂。 3預防措施(1)做好地質勘察工作,深3m以內障礙物應在沉井制作、下沉前挖除,下沉時采取先釬探,挖除障礙物再挖土下沉。(2)考慮沉井受側向不均勻土壓力作用,按實測內摩擦角,加減5o8o計算井壁強度,提高受不均勻荷載強度的能力。下沉過程中注意避免過大的傾斜和突然下沉。(3)考慮沉井脫空情況,驗算豎向鋼筋,一般按自重的25一65計算其最大拉斷力,或按最不利情況(在墻高度分節接頭處即施工縫位置)計算最大拉斷力。 4治理方法 參見 “井筒裂縫”的治理方法。三、沉井封底31超沉或欠沉1 1 現象沉井下沉完畢后,刃腳平均標高大大超過或低于設計要求深度,29、相應沉井壁上的預埋件及預留孔洞位置的標高,也大大超過規范允許的偏差范圍。 2原因分析 (1)沉井下沉至最后階段,未進行標高控制和測量觀測。 (2)下沉接近設計深度,未放慢挖土和下沉速度。 (3)遏軟土層或流砂,下沉失去控制。(4)在軟弱土層預留自沉深度太小,或未及時封底;或沉井下沉尚未穩定就封底,常造成超沉;在砂土層或堅硬土層預留自沉深度太大,或沉井下沉尚未穩定就封底,常發生欠沉。 (5)沉井測量基準點碰動,標高測量錯誤。 3須防措施 (1)沉至接近設計標高,應加強測量觀測和校核分析工作。(2)在井壁底梁交接處,設磚砌承臺,在其上面鋪方木,使梁底壓在方木上,以防過大下沉。(3)沉井下沉至距設計30、標高01m時,停止挖土和井內抽水,使其完全靠自重下沉至設計或接近設計標高。 (4)采取減小或平衡動水壓力和使動水壓力向下的措施,以避免流砂現象發生。 (5)沉井下沉趨于穩定(8h的累計下沉量不大于10mm時),方可進行封底。 (6)采取措施保護測量基準點,加強復測,防止出現測量錯誤。 4治理方法 如超沉過多,可將沉井上部接高處理;欠沉一般作抬高設計標高處理。3.2 遇傾斜巖層 1現象 沉井下沉到設計深度后遇傾斜巖石,造成封底困難。 2原因分析地質構造不均,使沉井刃腳部分落在基巖上,部分落在較軟的土層上,封底后易造成沉井不均勻下沉,產生傾斜。 3預防措施 (1)井底巖層的傾斜面,適當作成臺階。(31、2)當沉井部分落在巖層上,部分落在較軟的土層上時,在沉井落在軟土層上的兩角及中間挖井澆筑混凝土或砌塊石支墩直至硬土層,以支承沉井,使封底后下沉均勻;亦可將沉井支承在巖層的部分鑿去50cm深,再回填土砂混合物作軟性褥墊處理。 4治理方法遇傾斜巖層應使沉井大部分落在巖層上,其余末到巖層部分,如土層穩定不向內崩坍,可進行封底工作;若井外土易向內崩坍,則可不排水,由潛水工一面挖土,一面以裝有水泥砂漿或混凝土的麻袋包堵塞缺口,堵完后再清除浮渣,進行封底。3.3 沉井失穩 1現象 沉井封底后,沉井繼續下沉或不均勻下沉,造成上部標高出現水平差,沉井出現偏2原因分析 (1)井底土質松軟,封底前未進行處理。 (32、2)井底土質軟硬不均,未經處理就封底,造成各部分下沉不均。 (3)封底混凝土未分格、對稱、均勻澆筑,使各部分沉陷不均。 3預防措施(1)封底前,對井底松軟土層和軟硬不均土層,進行換填加固處理;井底積水淤泥要清除干凈,使有足夠的承載力,以支承沉井上部荷載,防止不均勻沉陷。(2)封底混凝土采取均勻、對稱分格、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澆筑,并宜先沿刃腳填筑一寬約70cm同心圓帶,厚度根據刃腳斜面高度確定,而后再逐步向鍋底中心推進。混凝土應分層澆搗,每層厚50cm,在軟土中采取分格逐段對稱封底。 4治理方法 沉井均勻下沉,可將沉井接高處理;不均勻下沉,可在井口上端偏心壓載等措施糾正。3.4 封底出現泥漿夾層 33、1現象封底混凝土中,出現大量的泥漿夾層,破壞了整體性,降低了強度,造成滲漏水。 2原因分析 (1)在軟土地基,沉井施工采用不排水封底,井底浮泥未清理干凈,混入混凝土內。 (2)導管下口距基底面高度過大,首批混凝土量不夠,使導管未埋入混凝土堆內。(3)澆筑時,導管埋人混凝土深度不夠,提升速度太快,泥漿水進入導管內,混凝土與泥漿水未完全隔離。 (4)導管接縫不嚴或斷裂,嚴重漏水,使泥漿水與混凝土混在一起。 (5)導管布置間距大于導管擴散影響半徑,使混凝土堆間搭接不良,出現泥夾層。 (6)混凝土和易性差,流動度過小,不能順利攤開使之密實,而使泥漿水混入。 3預防措施 (1)基底為軟土地基時,應將井底34、浮泥清除干凈并鋪碎石墊層。(2)導管下口距基底保持40cm為宜;首批灌注導管混凝土應通過計算確定,使混凝土能順利從導管內排出擴散并與水隔離。(3)澆筑前導管中應設置球、塞等隔水,灌注導管應埋入混凝土堆中不小于15m。多根導管同時灌注時,混凝土面應平均升高,上升速度不應小于O25m/h,坡度不應大于1:5。 (4)導管接頭應用橡膠圈密封,避免漏水;導管焊縫應有足夠的強度,防止破裂。(5)導管間距應控制在有效影響半徑范圍以內,一般取34m,使各導管的澆筑面積相互覆蓋,導管直徑宜為250300mm。(6)混凝土配合比要適當,保持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動度,坍落度宜為1820cm,攪拌要均勻,澆筑應從最低處35、開始,由下而上分層澆筑,搭接嚴密,不使泥漿水混入。 4治理方法 封底混凝土存在泥漿夾層時,可采取壓漿處理;或在上部加設適當厚度配筋面層加固。3.5 封底混凝土不密實 1現象 封底混凝土不密實,存在蜂窩、孔洞。 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選擇不當,初凝時間太短,坍落度過小,和易性差,混凝土不能很好擴散。(2)混凝土未連續澆筑,間隔時間過長,使混凝土失去流動性,擴散不開,不能自流密實。 3預防措施(1)封底混凝土配合比要適當,水泥用量一般為350400kg/m3;砂應用中、粗砂;砂率一般為4550;骨料粒徑以540mm為宜;初凝時間應大于3h,水灰比不大于06;坍落度應為1820cm。為節省水泥36、,宜摻加適量木鈣減水劑,使能較好地擴散,依靠重力和流態達到密實;或摻加水泥用量0530的絮凝劑,使混凝土拌合物遇水不離析,水泥不流失,可進行水中自落澆筑,落到水底混凝土可自流平,自密實。(2)混凝土保持在沉井全面積上連續澆筑,澆筑間歇時間不超過30min。4治理方法個別蜂窩孔洞可鑿去松散顆粒,沖洗干凈后,重新澆筑混凝土;大面積蜂窩孔洞,不密實,應采取壓漿加固處理。四、安全生產安全生產的技術要求以沉井施工方案的進行實施,施工中必須嚴格按要求施工,特別要注意:1、施工用電要保證安全;2、工人要做好三級安全教育;3、嚴格按操作規程施工;4、各工種必須進行安全交底。交底單位接收單位交 底 人接 收 人交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