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自控系統安裝技術安全交底文件(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96220
2022-09-26
10頁
94.57KB
1、Hysine樓宇自控工程技術(安全)交底記錄 編號:Hysine-201x-xxx建設單位名稱工程名稱分項工程名稱交底部位樓宇自控系統安裝施工單位名稱交底時間1、所依據的技術文件及標準規范:1.1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 GB50300-20011.2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303-20021.3建筑電氣工程施工工藝標準 ZJQ00-SG-006-20031.4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GB50339-20032、施工準備:2.1 技術準備 2.1.1使用的是國家現行的各種標準、規范、規程。 2.1.2編制專項施工方案,經主管領導審批,并報監理單位或建設單位。 2.1.3施工2、圖紙齊全,施工前應組織施工人員熟悉圖紙、方案及專業設備安裝使用說明書,對作業工人進行有針對性技術交底。 2.2 材料設備要求2.1.1中控部分:主要包括網絡控制器、計算機、不間斷電源、打印機、控制臺。 2.2.2終端部分:主要包括各類傳感器、電動閥門等執行器。 2.2.3傳輸部分:通訊總線、終端設備到DDC控制箱及供電線纜等。2.3 主要機具2.3.1安裝器具:手電鉆、沖擊鉆、對講機、梯子、電工組合工具。2.3.2測試器具兆歐表(250V、500V)、水平尺、小線。2.3.3調試儀器:樓字自控系統專用調試儀器。2.4、作業條件:2.4.1線纜溝、槽、管、箱、盒施工完畢。 2.4.2中央控制室內3、土建裝修完畢,溫濕度達到使用要求。 2.4.3空調機組、冷卻塔及各類閥門等安裝完畢。 2.4.4暖通、水系統管道、變配電設備等安裝完畢。 2.4.5接地端子箱安裝完畢。3 材料和質量關鍵點要求: 3.1 材料的關鍵要求 各類材料在搬運存放過程中應注意防震、防潮,不得隨意拋扔、超高碼放。應存放在干燥通風,不受撞擊的場所。3.2 技術關鍵要求詳見操作工藝3.3 質量關鍵要求3.3.1現場控制器與各種配電箱、柜和控制柜之間的接線應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嚴防強電串入現場控制器。 3.3.2嚴格檢查系統接地電阻值及接線,消除或屏蔽設備及連線附近的干擾源,防止通訊不正常。3.4 職業健康安全關鍵要求 高處作業4、應正確佩戴個人安全防護用品。3.5 環境關鍵要求 多余的線頭剪下后應及時清理干凈。4、操作工藝:4.1工藝流程4.2 操作工藝4.2.1管路敷設 敷設前先檢查管內側有無毛刺,鍍鋅層或防銹漆是否完整無損,管子不順直應調直。 1)暗敷設 砌墻立管:鋼管宜置于墻中心,然后按標高將接線盒穩好。 混凝土墻、板配管:可將盒、箱焊在鋼筋上,敷管時每隔1m用鉛絲綁扎固定。 2)明敷設 敷管時,先將管卡一端的螺釘擰進一半,然后將管敷設在管卡內,逐個將螺釘擰牢。使用鐵支架時,可將鋼管固定在支架上,不得將鋼管焊接在其他管道上。 水平或垂直敷設明配管的允許偏差值:管路在2m以內時,偏差為3mm,全長不應超過管子內徑的5、12。 3)室外管路敷設 室外埋地敷設的電纜導管,壁厚應大于2mm,埋深不應小于O8m。 室外導管的管口應設置在盒、箱內。所有管口穿人線纜后應做密封處理。 4.2.2中央控制室設備安裝 (1)設備外形完好無損,內外表面漆層完好。 (2)設備外形尺寸、設備內主板及接線端口的型號、規格符合設計要求,備品、備件齊全。 (3)按照圖紙連接主機、不間斷電源、打印機、網絡控制器等設備。 (4)對引人的電纜或導線進行校線,按圖紙要求編號。 (5)交流供電設備的外殼及基礎應可靠接地。當采用聯合接地時,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 4.2.3現場控制器安裝 (1)現場控制器箱安裝方法見圖217。 (2)現場控制器接線應6、按照圖紙和設備說明書進行。并對線纜進行編號。 4.2.4傳感器、執行器安裝 溫、濕度傳感器的安裝 1)室內外溫、濕度傳感器的安裝位置應符合以下要求: 溫、濕度傳感器應盡可能遠離窗、門和出風口的位置。 并列安裝的傳感器,距地高度應一致,高度差不應大于1,同一區域內高度差不應大于5。 溫、濕度傳感器應安裝在便于調試、維修的地方。 2)溫度傳感器至現場控制器之間的連接應符合設計要求,應盡量減少因接線引起的誤差。 3)風管型溫、濕度傳感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傳感器應安裝在風速平穩,能反映溫濕度變化的位置。 風管型溫濕度傳感器應在做風管保溫層時完成安裝。 4)水管溫度傳感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水7、管溫度傳感器宜在暖通水管路完畢后進行安裝。 水管溫度傳感器的開孔與焊接工作,必須在工藝管道防腐、襯里、吹掃和壓力試驗前進行。 水管溫度傳感器的安裝位置應在水流溫度變化靈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選擇在閥門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動較大的位置。 水管型溫度傳感器宜安裝在管道的側面。水管型溫度傳感器不宜在管道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和焊接。 壓力、壓差傳感器、壓差開關安裝見圖218。 1)傳感器宜安裝在便于調試、維修的位置。 2)風管型壓力、壓差傳感器應在做風管保溫層時完成安裝。 3)風管型壓力、壓差傳感器應安裝在風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裝在直管段,則應避開風管內通風死角和蒸汽排放口的位置。 4)水8、管型壓力與壓差傳感器應在暖通水管路安裝完畢后進行安裝,其開孔與焊接工作必須在工藝管道的防腐、襯里、吹掃和壓力試驗前進行。 5)水管型壓力、壓差傳感器不宜在管道焊縫及其邊緣處開孔及焊接。6)水管型壓力、壓差傳感器宜安裝在管道水流流束穩定的位置,不宜安裝在閥門附近、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動較大的位置。 風壓壓差開關安裝見圖219。安裝壓差開關時,宜將薄膜處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風壓壓差開關的安裝應在做風管保溫層時完成安裝。風壓壓差開關宜安裝在便于調試、維修的地方。風壓壓差開關安裝完畢后應做密閉處理。風壓壓差開關的線路應通過軟管與壓差開關連接。風壓壓差開關應避開蒸汽排放口。 電動閥的安裝 )空調器的電動閥旁9、一般應裝有旁通管路。 )電動閥的口徑與管道通徑不一致時,應采用漸縮管件,且結合處不允許有間隙、松動現象。同時電動閥口徑一般不應低于管道口徑兩個等級。)執行機構應固定牢固,操作手輪應處于便于操作的位置,并注意安裝的位置便于維修、拆裝。)執行機構的機械傳動應靈活,無松動或卡澀現象。)有閥位指示裝置的電磁閥、電動閥,閥位指示裝置應面向便于觀察的位置。 )電磁閥、電動閥一般安裝于回水管道。 )閥體上箭頭的指向應與介質流動方向一致,并應垂直安裝于水平管道上,嚴禁傾斜安裝。 )大型電動調節閥安裝時,為避免給調節閥帶來附加壓力,應安裝支架,在有劇烈振動的場所,應同時采取抗震措施。安裝于室外的電動閥應加防護罩10、。 )在管道沖洗前,應將閥體完全打開。 風閥控制器的安裝方法見圖21-12。 1)風閥控制器安裝前應按安裝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檢查工作電壓、控制輸入、線圈和閥體間的電阻等,應符合設計和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風閥控制器與風閥門軸的連接應固定牢固。風閥控制器在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試驗。2)風閥控制器上的開閉箭頭的指向成與閥門開閉方向一致。 3)風閥的機械機構開閉應靈活,無松動或卡澀現象。 4)風閥控制器應與風閥門軸垂直安裝,垂直角度不小于85度。5)風閥控制器安裝后,風閥控制器的開閉指示位置應與風閥實際狀況一致,風閥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觀察的位置。 4.2.5單體設備調試 (1)調試程序 1)樓宇自控系統調試11、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樓宇自控系統的全部設備包括現場的各種閥門、執行器、傳感器等全部安裝完畢,線路敷設和接線全部符合圖紙及設計的要求。 樓宇自控系統的受控設備及其自身的系統安裝完畢,且調試合格;同時其設備或系統的測試數據必須滿足自身系統的工藝要求,具備相應的測試記錄。 檢測樓宇自控系統設備與各聯動系統設備的數據傳輸符合設計要求。 確認按設計圖紙、產品供應商的技術資料、軟件和規定的其他功能和聯鎖、聯動程序的控制要求。 2)現場控制器測試調試程序 數字量輸入測試 信號電平的檢查: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干接點輸入和電壓、電流等信號是否符合要求。 動作試驗:按上述不同信號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動方式12、對全部測點進行測試,并將測試值記錄下來。 數字量輸出測試信號電平的檢查: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繼電器開關量的輸出起停(ONOFF)、輸出電壓或電流開關特性是否符合要求。動作試驗:用程序方式或手動方式測試全部數字量輸出,記錄其測試數值并觀察受控設備的電氣控制開關工作狀態是否正常,并觀察受控設備運行是否正常。模擬量輸人測試: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有源或無源的模擬量輸入的類型、量程(容量)、設定值(設計值)是否符合規定。模擬量輸出測試:按設備使用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定其模擬量輸出的類型、量程(容量)與設定值(設計值)是否符合。 現場控制器功能測試:應按產品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進行,通常進行運13、行可靠性測試和現場控制器軟件主要功能及其實時性測試。 (2)空調單體設備的調試 1)新風機單體設備調試 檢查新風機控制柜的全部電氣元器件有無損壞,內部與外部接線是否正確,嚴防強電電源串人現場控制器。 按監控點表要求,檢查裝在新風機的溫濕度傳感器、電動閥、風閥、壓差開關等設備的位置、接線是否正確,并檢查輸入、輸出信號的類型、量程是否和設計一致。在手動位置確認風機在手動控制狀態下已運行正常。 確認現場控制器和IO模塊的地址碼設置是否正確。 確認現場控制器送電并接通主電源開關后,觀察現場控制器和各元件狀態是否運行正常。 用筆記本電腦或手提檢測器檢測所有模擬量輸入點送風溫度和風壓的量值,并核對其數值是14、否正確。記錄所有開關量輸入點(風壓開關和防凍開關等)工作狀態是否正常。強置所有的開關量輸出點開與關,確認相關的風機、風門、閥門等工作是否正常。強置所有模擬量輸出點、輸出信號,確認相關的電動閥(冷熱水調節閥)的工作是否正常及其位置調節是否跟隨變化,并打印記錄結果。 啟動新風機,新風閥門應聯鎖打開,送風溫度調節控制應投入運行。 模擬送風溫度大于送風溫度設定值,熱水調節閥逐漸減小開度直至全部關閉(冬天工況);或者冷水閥逐漸加大,開度直至全部打開(夏天工況)。模擬送風溫度小于送風溫度設定值時,確認其冷熱水閥運行工況與上述完全相反。模擬送風濕度小于送風濕度設定值時,加濕器運行濕度調節。 新風機停止運轉,15、則新風門以及冷、熱水調節閥門、加濕器等應回到全關閉位置。 單體調試完成時,應按工藝和設計要求在系統中設定其送風溫度、濕度和風壓的初始狀態。 2)空氣處理機單體設備調試 啟動空調機時,新風門、回風門、排風門等應聯動打開。 空調機啟動后,回風溫度應隨著回風溫度設定值改變而變化,在經過一定時間后應能穩定在回風溫度設定值范圍之內。如果回風溫度跟蹤設定值的速度太慢,可以適當提高比例積分微分調節器PID的放大作用;如果系統穩定后,回風溫度和設定值的偏差較大,可以適當提高PID調節的積分作用;如果回風溫度在設定值上下明顯地做周期性波動,其偏差超過范圍,則應先降低或取消微分作用,再降低比例放大作用,直到系統穩16、定為止。PID參數設置的原則是:首先保證系統穩定,其次滿足其基本的精度要求;各項參數值設置精度不宜過高,應避免系統振蕩,并有一定裕量。當系統調試不能穩定時,應考慮有關的機械或電氣裝置中是否存在妨礙系統穩定的因素,做仔細檢查并排除這樣的干擾。 空調機停止轉動時,新風機風門、排風門、回風門、冷熱水調節閥:加濕器等應回到全關閉位置。 變風量空調機應按控制功能變頻或分檔變速的要求,確認空氣處理機的風量、風壓隨風機的速度也相應變化。當風壓或風量穩定在設計值時,風機速度應穩定在某一點上,并按設計和產品說明書的要求記錄30、50、90風機速度時相對應的風壓或風量(變頻、調速);還應在分檔變速時測量其相應的風17、壓與風量。 4.2.6系統聯調 (1)控制中心設備的接線檢查。按系統設計圖紙要求,檢查主機與網絡器、開關設備、現場控制器、系統外部設備(包括電源UPs、打印設備)、通訊接口(包括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連接、傳輸線型號規格是否正確。通訊接口的通訊協議、數據傳輸格式、速率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2)系統通訊檢查。主機及其相應設備通電后,啟動程序檢查主機與本系統其他設備通訊是否正常,確認系統內設備無故障。 (3)對整個樓控系統監控性能和聯動功能進行測試,要求滿足設計圖紙及系統監控點表的要求。5、質量標準5.1 主控項目5.1.1空調與通風系統功能檢測應滿足下列要求:建筑設備監控系統應對空調系統進行溫、18、濕度及新風量自動控制、預定時間表自動啟停、節能優化控制等控制功能進行檢測,應著重檢測系統測控點(溫度、相對濕度、壓差和壓力等)與被控設備(風機、風閥、加濕器及電動閥門等)的控制穩定性、響應時間和控制效果,并檢測設備聯鎖控制和故障報警的正確性。 5.1.2中央管理工作站與操作分站功能檢測 對建筑設備監控系統中央管理工作站與操作分站進行功能檢測時,應主要檢測其監控和管理功能,檢測時應以中央管理工作站為主,對操作分站主要檢測其監控和管理權限以及數據與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一致性。應檢測中央管理工作站顯示和記錄各種測量數據、運行狀態、故障報警信息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以及對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的功能,并檢測中央管19、理工作站控制命令的有效性和參數設定的功能,保證中央管理工作站的控制命令被無沖突地執行。 應檢測中央管理工作站操作的方便性,人機界面應符合友好、漢化、圖形化要求,圖形切換流程清楚易懂,便于操作。對報警信息的顯示和處理應直觀有效。 對操作權限檢測,確保系統操作的安全性。 5.1.3可靠性測試 系統運行時,啟動或停止現場設備時,不應出現數據錯誤或產生干擾。影響系統正常工作;檢測時應采用遠動或現場手動啟動停止現場設備。觀察中央站數據顯示和系統工作情況。52一般項目 5.2.1現場設備如傳感器、執行器、控制箱柜的安裝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 5.2.2現場設備性能應符合設計及規范的要求: (1)傳感器精度測20、試,檢測傳感器采樣顯示值與現場實際值的一致性,應符合設計及產品的技術文件的要求。 (2)控制設備及執行器性能測試,包括控制器、電動風閥、電動水閥、變頻器等。主要測定控制設備的有效性、正確性和穩定性;測試核對電動調節閥在零開度、50、80的行程處與控制指令的一致性及響應速度;測試結果應滿足合同技術文件及控制工藝對設備性能的要求。 6、成品保護:6.1安裝面板時應注意保護地面、墻面的整潔,不得損傷和破壞墻面和地面。 6.2地面插座出線口應加強防水措施。 6.3端子箱安裝完畢后應注意箱門上鎖,保護箱體不被污染。 6.4柜(盤)除采用防塵和防潮等措施外,應及時將房門上鎖,以防止設備損壞和丟失。6.5設備通電調試前,必須檢查線路接線是否正確,保護措施是否齊全,確認無誤后,方可通電調試。交底人(簽名)被交底人(簽名)注:本表一式二聯,一聯留存,另一聯交班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