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茶卡至格爾木公路工程涵洞首件施工技術交底(11頁)(11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97986
2022-09-27
10頁
30.75KB
1、技 術 交 底 書工 程項 目涵洞首件工 程部 位K2447+700 單位工程名稱青海茶卡至格爾木公路工程CGSG-5標工 程數 量1進 度要 求1個月接受班組及有關人員安質部、測量組、工程部、工段及各工點技術負責人1、工程概況1.1、工程概述青海省茶卡至格爾木公路工程起點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終點位于格爾木市。該涵洞地質為2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地處G109附近,交通較為便利。1.2 、主要設計要求及技術指標1.2.1、蓋板涵寬4.0、涵高4.0m、涵長29米。1.2.2、公路等級:高速公路。1.2.3、設計速度:100km2、/h。1.2.4、行車道寬度:4*3.75m。1.2.5、最大縱度:1.52%。1.2.6、最小坡長:250m/處。1.3、地理位置本項目位于青海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公路自然區劃為祁連-昆侖山地區和柴達木荒漠區。項目區域基本處于烏蘭山,昆侖山前戈壁灘,較多的盆地、谷地(河流)和山地,使地形地勢復雜而多樣化。1.4 、氣候條件項目所在地區的氣候屬青藏高原寒區-柴達木荒漠過渡區,是中亞荒漠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該地區深居大陸腹部,四周高山環繞,西南暖濕氣流難以進入,所以水量稀少,氣候干燥,屬典型的大陸荒漠化氣候區,具有高寒干旱、少雨多風、氣候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長、季節氣溫及日氣溫相差大,降3、水量遠遠小于蒸發量,日照時間長,氣壓較低,風沙盛行的特點。1.5、 地震基本烈度本合同段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均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屬地震活動強烈地區,沿線大中型構造物應按VII度區設防。1.6、 K2447+700蓋板涵工程數量表1-6:K2447+700蓋板涵工程數量表部 位項 目單位數量基礎挖土方m3389換填砂礫m3C20砼m3179.8鋼筋Kg4392臺身C20砼m3199.52鋼筋Kg瀝青麻絮m237.2臺帽C20砼m37.105鋼筋Kg879蓋板C30砼m331.9鋼筋Kg7574 出入口八字墻基礎m354八字墻墻身m358M10洞口鋪砌m346M10涵4、底鋪砌m338帽石C30砼m31.6臺背填筑防水層m2411.8臺背填筑及涵底處理m31429改路開挖硬土m3土方填筑m3砂石路面m22、施工工藝流程圖:平整場地測量定位不合格合格基坑開挖基坑驗收墊層澆筑制作模板基礎模板不合格合格驗收制作相同條件砼試塊澆 筑 砼拆模及養護不合格基礎驗收制作模板鋼筋綁扎臺身模板及鋼筋合格不合格合格驗收制作相同條件砼試塊澆 筑 砼拆模及養護不合格臺身驗收合格預制蓋板洞底鋪砌洞口施工臺背回填清理現場工程驗收合格蓋板安裝合格3、涵洞基礎施工3.1、通道基礎施工 3.1.1、基坑開挖基坑采用機械開挖,其尺寸要比基礎設計尺寸各邊增寬50厘米,以便于綁扎鋼筋和安裝模板。基坑5、底部工作場地和基坑放坡(1:1放坡)的需要,采用石灰劃線標出基坑開挖施工邊線。基礎開挖采用機械開挖為主,基底30cm厚度為不對基底土層造成擾動采用人工清底輔助進行,如超挖用砂礫石回填至標高。本涵地基基底設計要求承載力為150KPa,實際地基如達不到設計承載力要求,施工時基底應經換填砂礫處理,使其地基承載力達到150KPa方可繼續施工。 3.1.2、基坑開挖注意事項3.1.2.1、開挖時應注意基坑排水。在基坑底部邊緣設置集水井,準備潛水泵隨時準備抽水。3.1.2.2、為避免對基底的擾動。基底標高以上保留30cm左右在基礎立模前用人工突擊開挖。以防基底暴露過久,使泥質砂巖遇水變軟。3.1.2.3、6、開挖前應在基坑的周圍挖臨時排水溝以利下雨時順利排洪。3.1.3、基坑驗收3.1.3.1、基底應力本涵地基基底設計要求承載力為150KPa,實際地基如達不到設計承載力要求,施工時基底應經換填砂礫處理,使其地基承載力達到150KPa方可繼續施工。3.1.4、墊層澆筑基坑開挖完畢并通過驗收后,在基礎底標高以下澆筑10cm厚C10混凝土墊層,墊層澆筑每邊要比基礎尺寸寬10cm。在澆筑時要嚴格控制高程,墊層頂標高不能高于基礎底標高。3.2、鋼筋綁扎及立模鋼筋綁扎前,首先在坑內的混凝土面上進行承臺平面放樣,而后將下料、彎曲成型的鋼筋運至現場按照圖紙要求進行綁扎。底層鋼筋以混凝土塊墊起,混凝土塊的厚度等于承7、臺底部鋼筋保護層的厚度。底部鋼筋主筋采用焊接連接,其他鋼筋連接采用綁扎連接,嚴格按圖紙及規范要求進行。基礎與臺身結合面預埋直徑16mm的連接鋼筋,埋入深度為30d,間距48cm。3.2.1、基礎模板采用大塊鋼模板,模板的制作現場加工廠進行,模板的外壁可采用型鋼作為豎、橫向加勁肋,模板之間設雙面膠帶。安裝時各分塊之間用木方聯結,外加橫向槽鋼加固。基礎模板定位采用外支撐方式(或對拉方式)進行。3.3、基礎砼澆筑單個基礎混凝土澆筑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由混凝土攪拌站集中拌合,混凝土運輸車運輸至現場后,由吊車用料斗吊入分層澆筑,層厚按30cm左右控制,采用插入式震搗器振搗。基礎混凝土澆筑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施8、工,根據實驗結果采用雙摻技術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并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保溫。施工中預埋涵身鋼筋時,首先按照圖紙測量放樣,而后將預埋鋼筋安裝綁扎、焊接牢固,確保埋設的位置準確。混凝土澆筑完成以后盡快采用土工布覆蓋,并確保混凝土面始終處于潮濕狀態。當氣溫低于5時采取覆蓋保溫,并不得向混凝土面灑水。混凝土的養護用水采用與拌和相同的水質。澆筑砼期間,應設專人檢查支架、模板的穩固情況,發現有松動、變形、移位時,及時處理。雨天在澆筑前及澆筑后,配備防雨措施以保證砼不受雨水的影響。3.4、基礎砼拆模養護3.4.1、拆模3.4.1.1、砼初凝后,其強度未達到拆模的強度要求之前,模板不得振動,伸出的鋼筋不得承受外9、力。3.4.1.2、砼的強度達到2.5Mpa時方可脫模。脫模后如表面有缺陷應及時加以修理,并應得到監理工程師的認可。3.4.1.3、拆模應在10t吊車的輔助下進行,拆模4-5人為一小組,并配有一定的安全裝備。模板拆除后立即清洗干凈并涂上脫模劑歸堆擺放整齊。3.4.2、養護3.4.2.1、砼澆筑完成待表面收漿后,立即對砼進行養生,采用覆蓋土工布灑水養護,澆水的次數以保證砼表面濕潤為準,養護時間在7晝夜以上,灑水養生包括對未拆模板的砼灑水。3.4.2.2、基礎養護時應注意避免結構物與流動性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接觸,應做好基坑排水,保證砼在澆筑后7天內不受水的沖襲。4、涵身施工及臺帽施工4.1、涵身施工10、涵身為C30砼,模板根據涵身尺寸調整,模板背楞采用12cm槽鋼加勁防止翹曲、變形,拉桿間距95*85cm,使用雙鋼管背扣雙蝴蝶卡進行拉結;立桿間距80cm,橫桿間距1m,待基礎混凝土強度達到70%強度后,將表層與涵臺相交位置鑿毛,并清理干凈,開始臺身施工。砼在拌合站拌和,砼原材料選用強度符合要求,經試驗合格,并在現場提取混凝土試件做同條件養護,送樣檢驗抗壓強度。涵臺沉降縫位置與基礎對應,采用1-2cm寬瀝青麻絮填塞;通道的進水口、出水口、臺身與八字墻洞口也應設縫1-2cm,采用等寬瀝青麻絮填塞。蓋板為C30鋼筋砼,預制施工完畢并達到70%強度后,直接用16T吊車進行吊裝,調整好過后將栓釘放入預11、留孔,并用高標號砂漿塞滿。4.2、鋼筋的加工與綁扎鋼筋在加工廠內下料、彎曲成型后運至現場進行綁扎。豎向主筋的連接采用焊接連接法接長,綁扎時以勁性骨架成型,并作臨時固定,最后再安裝綁扎箍筋,在綁扎箍筋時嚴格控制豎向鋼筋的垂直度及間距。模板的制作與安裝為確保涵身外觀質量,采用大塊定型模板,一次立模施工。支立模板時取消以往對拉螺桿的作法,但為了滿足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模板的剛度,加工定型模板時對模板背面骨架進行加強,采用勁性結構滿足剛度以承受新澆混凝土對模板產生的側壓力。模板板面采用鋼板加工,背面采用型鋼加強。模板沿涵身高度分節制作,單節高度4.0m,沿周長分兩塊,原則上每一平面兩塊。各模板塊之間、各分12、節之間均以螺栓連接。模板間設止水膠帶。模板加工時嚴格控制加工精度,以防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模板接縫出現漏漿和墻體表面混凝土出現錯位。根據所施工的高度用一臺汽車吊。配備定型的鋼模板,每只立柱模板先在現場除銹、清面拼裝成型,要求模板間接茬高差為零,拼縫并貼橡膠條,不允許有毛茬出現。模面涂刷變壓油或色拉油等。待涵身鋼筋綁扎完畢后,然后用吊機將鋼模徐徐按方位正確就位,并確保足夠厚度的保護層,作后再用水準儀和全站儀復測,使涵身澆搗高程和中心軸線控制在設計和規范要求內。為控制立柱模板垂直度,采用在基礎面距立柱外包線25cm設4個控制點,控制點用紅漆做標記,用鉛垂將此點引到支架上,然后用鋼絲纜來校正模板的垂直度13、,垂直度應控制在0.2%以內且不大于2cm之內,力爭做到最小。腳手架不應與模板支架連接,以免施工振動時影響砼質量及立柱的幾何尺寸。安裝后經檢查調校準確后進行固定。4.3、混凝土的澆筑4.3.1、澆筑混凝土前,對模板、鋼筋和預埋件按要求進行嚴格檢查,并清理干凈模板內雜物,使之不得有滯水(冰雪)、鋸末、施工碎屑和其他附著物質,得到監理工程師檢查批準后,方可澆筑混凝土。4.3.2、在澆筑時對混凝土表面操作應仔細周到,使砂漿緊貼模板,使混凝土表面光滑、無水囊、氣囊或蜂窩。混凝土在拌和站拌制后經混凝土運輸車運至涵洞洞處,由溜槽、串筒入倉,人工平倉并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密實。混凝土的振搗遵行快插慢拔的原則14、,并確保不漏振,不過振。混凝土分層澆筑,層厚控制在30cm左右, 所有混凝土,一經澆筑,應立即進行全面的搗實,使之形成密實、均勻的整體。振搗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內,并要插至前一層混凝土,以保證新澆混凝土與先澆混凝土結合良好,插進深度一般為50100mm。振搗棒移動間距不得超過有效振動半徑的1.5倍,振搗時盡可能地避免振搗棒與鋼筋和預埋構件相接觸。模板角落以及振搗器不能達到的地方,輔以插針振搗,以保證混凝土密實及其表面平滑。振搗過程中不能在模板內利用振搗器使混凝土長距離流動或運送混凝土,以致引起離析。混凝土振搗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冒氣泡、泛漿、表面平坦,混凝土搗實后1.5h到24h之內15、,不得受到振動。4.3.3、拆模時要求砼強度達到C15左右的強度,涵身模板應分片拆模,拆模不宜強行拉模,而用吊機配合,拆好的模板應立即清潔整理上油,堆放平整,避免模板翹裂。4.4、臺帽施工待臺身施工完成后,施工臺帽,先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綁扎鋼筋,驗收合格后進行立模,立模時要注意沉降縫的留置和臺身沉降縫保持一致。模板通過監理驗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方式與臺身相同,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再按臺帽頂面設計標高進行壽面、找平。4.5、養護4.5.1、砼澆筑完成待表面收漿后,立即對砼進行養生,采用覆蓋土工布灑水養護,澆水的次數以保證砼表面濕潤為準,養護時間在7晝夜以上,灑水養生包括對未拆模板的砼灑水。4.5.16、2、基礎養護時應注意避免結構物與流動性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接觸,應做好基坑排水,保證砼在澆筑后7天內不受水的沖襲。5、附屬工程及八字墻施工洞身。洞口混凝土面力求平整,兩端高差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進出口與上下游溝槽連接順適,使流水暢通、無積水。沉降縫處理,順水流方向每隔5m設一道沉降縫,沉降縫應貫穿整個斷面,縫寬2cm。基礎、墻身施工完成后扣除泡沫塑料板,在兩側各填塞10cm深瀝青麻絮,然后外側和內側用水泥砂漿封堵。八字墻澆筑。帽石完工后。根據設計圖紙要求準確放出洞口八字墻位置,撒上灰線,并進行夯實,澆筑墊層厚進行立模澆筑,立模時要求嚴格按圖紙設計尺寸進行控制,確保八字墻外形美觀,在墻身和臺身連17、接部位要做合理安排保證美觀大方。同時做好涵洞洞、通道出水邊溝,保證水流暢通,搭設邊溝蓋板,確保人機暢通。6、蓋板預制和安裝6.1、預制蓋板預制在整個標段的集中預制場統一預制。6.2、安裝6.2.1、待預制蓋板的砼強度達到80%后,將其脫模并堆放好。當臺身砼強度達到70%以后,采用10T起重機安裝蓋板,塊件吊裝利用吊環穿鋼絲繩起吊,禁止上下面倒置。6.2.2、吊裝時注意蓋板錨栓孔與墻身錨栓孔對齊,蓋板與沉降縫對齊。每個錨栓孔內放置2根鋼筋。6.2.3、用C50混凝土填充臺背與蓋板之間以及相鄰蓋板之間的孔隙。6.3、鋪防水層防水層采用涂熱瀝青兩層,鋪設時應注意涂刷平整、密實,鋪設完成后應覆蓋養護,18、防止日曬、雨淋,待表面不再發生裂縫后,才能在其上鋪筑填充料。臺背臺頂防水及臺背回填6.4、養護涵洞洞墻身混凝土澆筑分節分段施工,在每一段混凝土澆筑完,達到終凝時間時,就要對其覆蓋土工布進行澆水保濕養護。養護用水按就近取材為原則。可利用當地村民飲用水,也可利用就近符合規范要求的淡水。6.5、臺背臺頂防水蓋板頂與臺頂涂刷瀝青一層,鋪油毛氈一層,臺背與工程填土接觸部分涂熱瀝青2層。6.6、臺背回填6.6.1、蓋板安裝完畢且砂漿及砼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以后,兩個涵臺臺背同時對稱回填。采用碎石土材料從臺背兩側同時對稱分層回填,回填層厚控制在20cm以內,采用小型振動器夯實。 6.6.2、臺背回填應挖19、臺階進行,松鋪厚度不能超過200mm,壓實度要求從涵洞基底至涵洞頂部至路床面均為96%,分層檢測。7技術質量控制標準 鋼筋加工質量標準表項目允許偏差(mm)受力鋼筋順長度方向加工后的全長10彎起鋼筋各部分尺寸20箍筋、螺旋筋各部分尺寸5 模板安裝允許偏差序號項 目 內 容容許偏差(mm)1模板標高152模板內部尺寸303軸線偏位154裝配式構件支承面的標高+2,-55模板相鄰兩板表面高低差2模板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檢查)56預埋件中心線位置3預留孔洞中心位置10預留孔洞截面內部尺寸+10,-0蓋板涵施工質量標準項目 規定值或允許偏差軸線偏位(mm)明涵20,暗涵50流水面高程(mm)20涵底鋪砌厚度(mm)+40,-10涵長(mm)+100,-50孔徑(mm)20凈高(mm)明涵20,暗涵50混凝土或砂漿強度(MPa)在合格標準內涵臺斷面尺寸 (片石砌體)(mm)20涵臺斷面尺寸 (混凝土)(mm)15垂直度或斜度0.3高臺涵臺頂面高程(mm)10蓋板高度明涵(mm)+10,-0蓋板高度暗涵(mm)不小于設計值蓋板寬度現澆(mm)20蓋板寬度預制(mm)10蓋板長度(mm)+20,-10支承面中心偏位(mm)10相鄰板最大高差(mm)10人員組織隊長技術負責人技術員安全員質量員材料員試驗員交底人班組簽名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5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