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甘青段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技術交底(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99788
2022-09-29
16頁
34KB
1、 技 術 交 底 資 料 第1張 共 張工程名稱環境保護、水土保持交底人工程部施工里程DK605+800DK682+737.05接收人一、 交底依據:甘青公司指導性施施組、本標段實施性施組、環境影響報告書、水土保持方案等相關法律文件。二、 交底范圍:新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甘青段DK605+800DK682+737.05管段內所有工程。三、 交底內容:附后。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技術交底一、 施工準備階段1.施工臨時用地規劃、布置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對規劃不合理、設計不達標、標識不明晰的不批準開工。a.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建設用地,按照“安全、環保、合理、適用”的原則規劃取土場、棄土場2、工區、水池、油庫等建設用地。b. 堆料場遠離飲用水源地、水井、河、渠、池塘等地表水體。混凝土拌和場、預制場、機械加工點均宜遠離居民集中點,距離不得小于500m。砼攪拌站、堆料場、材料加工場應設在居民區的下風向。當無法滿足時,應采取適當的防范和隔離措施。c. 劃出標識明確、醒目的施工用地界線,禁止越界施工。2.加強施工管理,盡最大可能保護紅線外施工沿線的地表植被、土地和沿線生態環境。a.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施工場地、棄渣場盡量占用荒山、荒地,不占、少占良田。b.嚴格要求,規范操作。禁止超范圍砍伐施工界線外的植被,確有必要時應取得所有者和林業主管部門的許可。明確保護目標和保護范圍,最大程度3、的避免對周圍植被和土地資源的破壞。d.確定征地范圍后,應聘請林業技術人員識別征地范圍內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對影響范圍內所有珍稀瀕危植物和古樹名樹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并做好標記。對需要遷移的樹木,應先選好移栽位置,并采取措施確保成活。e.為避免機械設備碾壓農田、破壞林地和地表植被,應對機械、車輛行使車道及范圍做標識和劃定,禁止車輛隨意在劃定范圍外有地上覆蓋物的地面穿行。對已經被車輛碾壓破壞的地表應及時植草覆蓋,確保場地內無裸露表土。3.合理選擇棄渣場,按照規范棄渣、棄土。a.在選擇棄渣場地時,必須考慮地質狀況是否可行,是否會因棄渣誘發各種地質災害。b.棄渣場規劃選址應遠離河岸、河道。若無可避4、免需設在河谷的棄渣場,應先取得相關單位的許可,棄渣前先在河谷中砌筑攔渣壩或其他防護工程,并確保整個施工過程中棄渣不明顯束窄河道,不影響河道行洪c.選定的棄渣場必須先做好排水、支擋等防護工程方可棄渣。d.棄土、棄石必須集中,嚴禁漫坡亂棄。棄方應盡量綜合利用,減少排放總量,其余無法利用的應全部運到設計好的棄渣場。e.在施工場地開挖和棄渣場堆渣以前,先剝離表層覆蓋層或耕植土,并選擇便于儲存、不易流失的儲土場堆存,做好必要的防護和保肥。施工結束后將棄渣棄土整理、恢復,表面用耕植土覆蓋。4.做好施工便道和施工場地的防護工作,保護自然景觀,減少水土流失。a.施工便道盡量使用原有道路,新修便道盡量少占耕地、5、少砍伐樹木、少破壞植被,最大限度地減輕對自然景觀的破壞。b.在施工便道兩側采取工程防護措施,高邊坡頂應修建截水溝,低洼處修建沉沙池,水流經沉淀后排入自然溝渠。按照“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原則在便道邊坡植樹種草,路側栽植防護林,盡快恢復沿線植被。c.臨時堆、拌料場不宜設在沿線河邊,選址要隱蔽,盡量不占用自然植被、自然環境好的地方,并要易于恢復。d.完成工地排水和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并保證工地排水和各工點、駐地生活廢水處理設施在整個工程中有效運行。5.加強生態環保宣傳,制定獎懲措施,使施工人員自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a.在工地及周邊設立愛護野生動物和自然植被的宣傳牌,施工工人進場后,立即進行生態保護教6、育,明確保護責任。b.宣傳和教育的內容包括生物多樣性的科普知識和相關法規、當地重點野生動植物的簡易識別和保護方法等。c.在教育的同時,采取適當獎懲措施,獎勵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分子,處罰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員。d.嚴禁施工人員亂砍濫伐、偷伐盜獵、肆意捕食魚類、鳥類及其它野生動物。6.切實做好各個不良地質路段的防治工作,采取措施預防不良地質災害的發生。制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和危機處理計劃,要求措施得力,具有可操作性。二、 路基防護、排水工程1.路基、路面施工階段,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防治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建立分區防治,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a.路基嚴格遵照設計要求,先防護后施工。路基、路塹邊坡7、視高度、土質巖石風化程度及穩定情況,必須按設計要求進行錨固、噴護、漿砌片石坡面防護、草皮防護、砌筑擋墻及護面墻防護。挖方高度大的,按設計要求設置碎落臺。路堤邊坡視高度、填料性質、水文條件,采用護腳、擋土墻、拱型護坡、漿砌片石護坡、護坡道、綠化等方式防護。b.全線設排水溝、邊溝、截水溝、急流槽、沉淀池等,各種措施相互連接、配套使用,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以盡快將路基范圍內的水流引出路基以外。全線邊溝、排水溝、截水溝均考慮用漿砌片石加固。c.有一定匯水面積的路塹開挖前先在挖方坡頂按設計要求挖設截水溝,鋪砌防護,把水流集中引出路基以外。施工時由上到下,逐級開挖,開挖一級防護一級。并應盡快砌筑護坡、排水8、溝、急流槽等設施,以防止坡面崩塌。d.路基的防護工程施工緊跟開挖、填筑工序,邊開挖、填筑邊防護,縮短施工作業面暴露的時間。綠化植草防護需緊跟,路塹開挖后盡快選用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的多年生草種及時植草。e.對于滑坡災害發育的挖方地段,采取擋墻、錨噴混凝土抗滑樁和削坡等措施進行處理。對于崩塌災害發育的挖方路段,應采用較小的邊坡坡度,同時按設計要求對坡面進行防護。2.永久防護措施和臨時防護措施相補充,綜合防治路基、路面施工階段的水土流失。a.路基施工應嚴格遵循施工技術規范,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合理安排工期。b.路堤填筑前先挖排水溝,結合地形和匯水面積在排水溝出口處設沉沙池或臨時沉淀池,使雨水在池中減緩9、下沉,出口處設土工布圍欄攔截泥沙。c.路塹邊坡開挖應預先做好截、排水工程,當路塹頂為土質含有軟弱夾層巖石時,及時鋪砌天溝或采取其他防滲措施,以減少雨水對路塹坡面的沖刷。d.路基(特別是高填深切路段)施工中,在路肩外側邊坡頂設置寬0.5m、高0.2m防水下泄的堰作為臨時性防護,并沿路線縱向每隔50m在路基邊坡上設置一條臨時排水溝,以排泄路面上的集中匯流。排水溝應在坡腳處設緩沖帶,下方修建沉淀池。e.在臨時堆土區設土工布圍欄,以攔截泥沙減少水土流失。f.雨季施工應做好防、排水工作。雨季來臨前盡早疏通工地附近溝渠,以方便暴雨來臨時及時排洪、排澇。g.隨時注意天氣變化,收集氣象信息,不良地質地段路基施10、工盡量避開雨季。三、橋涵、隧道1.橋涵施工中需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防止泥土、石塊阻塞河流、水渠或灌溉排水系統。確保防洪排澇的安全,盡量減少對農田灌溉和水利設施的干擾。a.選擇枯水期或平水期進行橋涵水下施工,盡量避開雨季、汛期。b.為防止橋梁墩、臺棄渣壓縮河道,使橋梁上下游河岸免受沖刷破壞,在橋梁上、下游一定范圍內河岸坡迎水面及橋臺錐形護坡地帶采用漿砌片石防護。c.涵洞出路基后與附近溝道、河流順連,防止沖刷下游農田、道路等。d.橋涵在農業灌溉涵渠施工時,盡量趕在農灌淡季抓緊施工,如確需在農灌季節施工需以臨時過度措施輔助,不能對農業灌溉產生干擾。現有灌區被施工占用的,施工單位需恢復用于灌溉的臨時性11、溝渠或鋪設水管。e.及時疏通河道和溝渠,確保汛期及時排洪排澇。2.選用先進工藝,規范施工操作,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河道、河岸、水體的影響。a.橋梁水下部分施工應選用先進工藝,減少挖出的泥、石、鉆孔泥漿對附近水體的污染。b.橋梁墩臺修筑完畢,及時清除圍堰等臨時工程的堆積物,并將施工中產生的廢漿、棄土和廢棄物及時運到棄渣場,恢復河道河岸。生活垃圾、施工廢料應盡量分類回收,集中堆放和處理。c.有流水的大橋施工中,橋墩基礎開挖的土石方集中堆放在岸邊較高位置,或集中運到洪水沖不到的渣場堆放,待橋墩基礎澆筑完成后再回填。d.旱橋橋墩基礎開挖的土石方集中堆放,周邊以袋裝石渣臨時攔擋,橋墩基礎澆筑完工后回填,剩12、余部分可用于附近低洼地的整平,其余一律運往渣場堆放。e.旱橋施工中只允許砍伐墩、臺永久施工部分的植被,橋跨范圍的植被不得砍伐、清除,高大喬木(若高于梁底)應遷植或修剪高出部分的枝干。盡可能保留橋跨部分的原生植被,減少橋梁墩、臺施工對地表原生植被的破壞。f.橋梁附近的施工營地或施工現場應盡量遠離水體。若不得不布設在水體附近,產生的污水、糞便嚴禁排入水體,生活污水、糞便必須經化糞池處理后給當地農民還田。g.施工機械需嚴格檢查,防止漏油。禁止將污水、垃圾直接拋入水體,應收集后與大橋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處理。h.橋梁施工中挖出的污泥、渣土不得直接拋入沿線水體或亂丟亂堆,應選擇不影響行洪和沿線、沿岸景觀的13、棄渣場堆放,并采取工程措施,進行綠化處理。3.隧道洞口和橋梁部位防護到位,棄渣規范。a.隧道洞口以外邊坡應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防護和綠化。b.隧道開挖土石方盡量用做路基填料,多余部分全部運棄渣場,并做好支擋、復墾及綠化。c.在橋梁、隧道與路基連接端的坡面設臨時擋渣墻,擋渣墻可用袋裝石渣或塊石碼砌而成。d.施工時注意保護隧道口和橋跨下的自然植被,施工后清理廢棄物,在附近補種一定數量的本地喬木,減少人為活動的痕跡,盡早恢復自然景觀。e.保證動物通行,原有野生動物通道不得進行阻隔和破壞,不得在動物通道附近設置噪聲大、光照強的施工場地。四、棄渣場 1.棄渣場的選址需經過嚴格的規劃勘測設計,并嚴格控制用地14、規模,不得超出設計規模增加用地數量、更改棄渣場位置或隨意改變其他設計內容。任何渣場的設計變更需報原設計單位同意,未經批準不得擅自更改棄渣場場址及擴大占地。2.因本項目棄渣以石方為主,為便于綠化、復墾,在棄渣之前需保存表土。需保存的表土包括路基永久占地范圍內的耕作土和渣場占地范圍內的熟土。施工和堆渣前,剝離20cm-60cm的表面層,根據施工進度分期進行。剝離后集中存放在渣場的一個角落處夯實堆積,周圍以袋裝石渣臨時擋護,表面撒播草籽保肥。施工結束后回填覆蓋在渣體表面,并復墾或綠化。3.優化土、石方調配設計,盡量平衡填挖量。盡可能綜合利用棄方,將其運至附近需要土方的基建工地或填到服務區和立交匝道內15、的空地、低洼地帶,并及時壓實復土綠化。4.對于設在河谷的棄渣場,在開始棄渣之前,必須先在棄渣場適當位置修建足夠長和高的擋渣堤或擋渣墻,以防止棄土和棄渣被水流沖入河道。棄渣之前,應首先在棄渣場上游兩側沿等高線設置截水溝,兩側設排水溝,必要時在排水溝匯入下游河道之前設置沉沙池,以阻留徑流中攜帶的泥沙。5.根據棄渣堆放的位置、地形特點,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采取攔渣工程、排水工程、土地整治與復墾利用等措施防治。5.5.1.控制渣體邊坡坡度,以棄石為主的渣體,堆渣邊坡坡度取1 :2。擋渣墻頂設置4m寬馬道,墻頂以上堆渣按1:2起坡。堆渣高度達到10米后設二級馬道,依次類推。嚴格控制堆渣程序,逐層逐級棄渣16、,渣面每升高2m用壓路機碾壓3-4遍整平。6.在溝道口和坡角處砌筑擋土墻,采用穩定性和整體性好的重力石籠擋渣墻,防止渣體滑動,維護坡角穩定,反濾渣體滲水,提高渣體起坡點高程,增加渣場容量。7.棄渣場上游邊界外1-3m處挖截水溝,兩側修建縱向排水溝(采用5050cm、坡比1:0.3的梯形斷面,局部可用矩形斷面,部分以漿砌片石襯砌)。在渣場周邊開挖沉沙池,每一級平臺修建橫向排水溝,馬道、渣面截水溝、排水溝與周邊排水溝相連,水流經周邊排水溝引入沉沙池沉淀后排出。排水溝采用漿砌石修筑,截面根據渣場匯水面積而定,截、排水溝邊坡坡度均采用1:1。8.渣體堆積完成后,削坡整形和平整渣頂,使體形滿足穩定要求、17、不發生滑坡、便于綠化。采用局部及整體相結合的覆土方法覆土,每個植樹穴采用局部覆土,渣場頂部、邊坡及馬道整體覆土15cm種草。選擇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生長迅速、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適應性和抗逆性強的優良樹、草種,使渣場恢復植被。多選用適應性強、成活率高、耐寒耐瘠、生長迅速、成本低廉、對邊坡穩定性好的本地植物作護坡材料。9.工程開挖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無利用價值的棄渣一律堆放在棄渣場內,禁止隨意傾倒。對因土石方隨意傾倒,破壞了地表植被已經造成了水土流失的,應馬上采取措施將土石方運走,并補修擋土墻,整理坡面,覆土植草,盡快恢復植被。10.在施工期內完成復墾,復墾主要是整平、綠化、造田。棄渣場和施18、工場地等臨時用地全部復墾為林草或農業用地,工程永久占地范圍內非硬化區全部植樹種草,綠化率應達到100%。五、 臨建設施及其他方面1.保護土地資源,采取措施恢復臨時用地和施工便道。a.施工結束后,沿線施工營地、施工便道、拌和站、預制場等臨時占地以及棄渣場應復墾或恢復林、草植被。b.將臨時占用的耕地部分復墾,恢復成農用地。在清理廢渣和廢料、拆除臨時建筑、清除硬化層后,將壓實的土地翻松、整平,適當布設土梗,恢復破壞的排水、灌溉系統。c.對臨時占用的林地、荒地,在把廢渣、廢料和臨時建筑拆除清理后,平整場地,充分利用表土恢復林、草植被。d.部分位于谷底,土質較好且沒有交通功能和需求的施工便道,在施工結束19、后盡量深翻,播種豆科牧草改土,一兩年后恢復為耕地。e.部分位于山頂或山腰可方便沿線居民出入的新修施工便道,通過整修后保留。凡需保留的便道,施工單位應在退場前對其修整,保持暢通,并完善沿線環境綠化,經監理與業主驗收后方可退場。2.應采取必要措施防治水污染,保護沿線水環境,確保全線工業污水達標排放。a.施工單位應負責提供、安裝、維護和管理一個臨時排污系統,用以排放全部施工和生活污水。每個工區應備有臨時的污水匯集設施,視污水產生量和產生規律,修建適宜的污水沉淀池和處理池。b.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飲用水源、養殖水體、農田灌溉水體。糞便、污水必須經化糞池收集處理,上清液鼓勵還田,底20、泥定期抽運。食堂污水應先經過隔油池隔油除渣,然后排入化糞池處理。清洗器具的含油廢水應通過沉淀池回收處理。c.路基處理之前預埋涵管,管道應具有足夠的過水斷面,且不小于原過水斷面。d.臨近水體施工的,沿河一側必要時設置臨時擋墻,防止泥土和石塊阻塞河道、溝渠及灌溉排水系統。f.建筑材料、油料、漆料、有毒化學品、工業廢渣應遠離飲用水源地、水井、河、渠、池塘等地表水體妥善堆存,并配備足夠的防水布。露天堆放的材料一律用防水布遮蓋,以防止雨水沖刷而污染地表水體。g.部分施工用料,如水泥、石灰等若堆放在橋位附近,堆場應設在相對遠離水源、暴雨徑流沖刷影響小的場所,并在材料場四周挖明溝、沉沙池,設擋墻等,防止受暴21、雨沖刷污染地表水體。3.為保護空氣環境,減少粉塵、揚塵、工業廢氣的排放量,確保項目施工過程中各項空氣指標達標排放,應做到:a.按招標文件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灑水車,對施工現場和未硬化施工便道、灰土拌和站定時灑水。靠近學校、醫院、居民集中點的敏感區域,在干旱大風的天氣應適當增加灑水量和灑水頻率,每隔數小時灑一次,保證路面無揚塵。b.石灰、細沙、水泥等易灑落散裝物料在裝卸、使用、運輸、轉運和臨時存放的全部過程中,應設防風、遮蓋措施。運送細碎、微小顆粒、粉狀物時必須壓實,如石灰、細沙、散裝水泥等,填裝高度不得超過車斗防護欄,并用硼布遮蓋或加高車廂擋板,避免灑落引起二次揚塵,確保運輸過程中不向外飛逸、漏22、灑。加強對物料場的管理,在四周設置擋風墻(網),并合理安排堆垛位置。砼拌和場設水泥筒倉,拌和站設遮蓋物。瀝青混合料運輸按施工要求覆蓋蓬布,排氣筒的高度需達到規范要求。c.砼攪拌站、堆料場、材料加工場等作業場地應設在居民區的下風向,周圍500米范圍內不得有集中的居民區、醫院、學校等敏感點。瀝青拌和站與最近的居民區之間應滿足“500米外下風向”的距離要求。采用符合標準的全封閉式瀝青攪拌設備,集中攪拌,嚴禁采用半封閉式瀝青熬化作業工藝。加強操作人員的勞動保護,佩帶防護面具并站在上風口作業。d.禁止在施工現場焚燒油氈、橡膠、塑料等各種工業垃圾。e.作業場地、運輸車輛及時清掃、沖洗,保證場地及車輛的清潔23、。施工現場的各種垃圾、渣土及時清理,集中堆放并用擋布圍蔽,及時清運到指定地點,一般每日清理,每三天清運。4.為保護公路沿線聲環境,減少施工噪聲對沿線民眾的干擾,確保場界噪聲達標排放,需落實以下防治措施:a.施工場地靠近市區、學校、醫院及居民點的,高噪音設備盡量布設在遠離敏感點一端,并盡量利用天然擋蔽物隔聲。不具備條件的,建設隔聲墻并種植成排防護林隔聲。b.合理安排施工場地。混凝土拌和場、預制場、機械加工點等盡量遠離居民集中點,穩態噪聲聲壓級大于80dB(A)的機械設備須遠離居民點500米以上的位置運行。c.合理規劃施工場地內各種機械設備,使高噪聲機械、設備盡量保持一定距離,減少噪聲累加。在比較24、固定的機械設備附近,修建臨時隔離屏障,減少噪聲傳播。d.合理安排物料運輸的時間,減少對居民夜間休息和學生上課的影響。在經過村鎮、學校、醫院時,減速慢行、禁止鳴笛。f.施工時加強對敏感點處的噪聲監控監測,超出場界噪聲標準的應采取相應改進措施,如設置臨時隔聲屏障或為敏感點住戶安裝通風隔聲窗。g.盡量采用低噪聲設備,事先進行測量,禁止超過國家標準的機械進入施工場地。加強對機械設備的日常維修和保養,每日檢查,每周保養。確保良好的運行狀態,維持最低噪聲的運行狀態。h.按勞動衛生標準控制機械操作工人及現場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配發并督促佩帶隔聲耳塞、耳罩等防護物品。安排操作穩態噪聲聲壓級大于80dB(A)機25、械設備(包含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壓路機等)的工人采用短循環輪流作業,每個工人在高音環境連續操作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i.定期對長期在穩態噪聲聲壓級大于80dB(A)的環境中工作的工人進行聽力檢查,一般最長不超過半年檢查一次,對聽力有明顯下降的工人應調離高噪聲工作環境并安排其他低噪音工作崗位。5.優化施工組織,保護野生動物,減少對動物活動的影響和干擾。a.林區施工應優化施工方案,盡量縮短作業時間,控制爆破作業,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干擾。b.施工中嚴禁傷害和捕獵野生動物。如遇到野生動物受到傷害,應立即與林業部門聯系,由專業人員處理。c.優選施工時間,避開野生動物活動高峰時段,做好爆破方式、數量、時間26、的計劃,力求避免在早晨、黃昏、正午進行爆破作業。d.按照“安全、環保、文明、適用”的原則進行施工營地和場地建設,隨時保持施工營地和場地整潔、衛生、有序。施工結束后,及時清理場地,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清除臨時用地的硬化層(如橋頭預制廠)回填附近便道,或運至渣場堆放。各種廢棄物集中收集后,能回收利用的盡量回收,其余固體廢物應進行集中處理。6.全線綠化,建成一條綠色大通道。a.公路用地范圍內全面綠化。路基、路塹邊坡、公路兩側、中央分隔帶、服務區、停車區和互通全面植樹、植草綠化,不留空地。b.隧道口上沿加密綠化,防止野生動物意外墜落危害行車安全c.隧道進出口及隧道通風口附近綠化應注意植物層次,避免影響通風效率。d.沿線綠化用草種、樹種應通過嚴格選擇和檢疫,盡量選用本地原生物種,防止外來物種入侵e.取土場內用土方盡快運走,不能等施工結束后再對取土場進行恢復,盡可能早的植樹種草或綜合利用,恢復取土坑、取土場的植被。有水源條件的大取土坑完工后及時壓實,可修筑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