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常見問題講解培訓課件.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602075
2022-09-30
53頁
476.54KB
1、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若干若干問題問題講解講解 國家實施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制度以來,國家實施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制度以來,審查審查機機構按照構按照國家國家有關標準有關標準、規范對規范對施工圖施工圖涉及涉及公公共共利益利益、公、公眾安全眾安全和和工程建設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強制性標準的內容的內容進行審查。該制度進行審查。該制度在建筑工程質量事先把關、在建筑工程質量事先把關、消除結構安全隱患消除結構安全隱患、提高設提高設計質量計質量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結構專業施工圖審查若干若干問題問題講解講解 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建筑創作日新月異,許多新、奇、特的建2、筑方案不斷涌現,這無疑是對廣大結構設計人員的考驗!在新的形勢下結構設計難度越來越大,風險越來越高。面對種類復雜工程項目,設計人員有壓力,審查人員也有同感。因為,要在較短的時限內把一項復雜工程全部搞清楚,并能準確無誤的找出關鍵問題,談何容易!面對各類復雜工程,審查人員因為受專業技能、設計經驗、技術水平等客觀條件制約,加之對規范條文含義理解不透,時常有所提出的審查意見出現偏差情況。遇到此類問題時,審查和設計雙方各持己見,認識較難 統一,因此延誤工期。作為結構專業的同行,近幾年來,本人除了施工圖審查日常業務工作以外,還經常參加省內重點工程項目的初步設計和超限設計審查工作。并多次參加國家和省級施工圖審3、查質量檢查檢查組工作。以下根據所了解的情況,就結構專業施工圖設計、審查中常見問題予以講解,如有不當之處,請諸位給予指正。希望通過本次講解,能給設計單位、審圖機構的同行們一點幫助。以下觀點是本人的技術工作經驗之談,其中部分觀點是在審圖中遇到實際問題且請示規范組后的結論,還有些觀點是與國家超限審查委員會專家研討后的結果。以下按照施工圖設計順序對審查中較 常見的問題進行分析,供各位同行參考。一、結構設計總說明一、結構設計總說明1、工程概況簡介內容過于簡單,地上、地下結構層數、層高、總高度、建筑主要使用功能、室外地坪標高、建筑周邊場地高差情況、地下室頂板覆土厚度、距周邊建筑距離等內容交待不清。2、抗震4、設防有關內容交待不完整。3、結構的耐久性要求中環境類別選用有誤。4、材料選用與設計使用年限不符。5、地下水類型、標高、防水、抗浮設計水位交待不清楚 (有時地下水在干濕交替狀況下,對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鋼筋有中等或中等以上腐蝕性,樁基設計時應特別注意)6、缺基礎開挖、地基處理、樁基施工檢驗要求。(該要求在規范中為強制性條文)7、未交代基坑超挖時回填材料及其做法。8、缺一、二級的框架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的強屈比、屈強比、總伸長率要求。9、施工注意事項交待不明確,如:后澆帶設置封閉時間、所使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專業配合及施工質量驗收的特殊要求等內容。10、對于超長結構所采取的抗裂措施內5、容不完整。11、對基礎筏板等大體積混凝土缺少特殊的材料和施工技術要求。12、鋼結構設計漏耐火等級、除銹等級及涂裝要求。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構件耐火極限未交待。13、對于較大跨度鋼結構缺正常使用期間定期檢修維護要求。14、缺施工程序、專業配合、質量驗收及施工未盡事按現行相關規范、規程做等內容。15、初步設計審批及超限設計審查情況 未交待。(屬于2006220號文件規定范圍內的高層建筑,按建設部需在初步設計階段進行抗震設防專項審查)。建設部第111號文規定所指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國家現行規范、規程所規定的適用高度和適用結構類型的高層建筑工程,體型特別不規則的高層建筑工程,以及有規范、規程規定應6、當進行抗震專項審查的高層建筑工程。(一)(一)基礎選型不合理基礎選型不合理 1 1、高層建筑塔樓與裙樓地下室連為整體且地下水位埋、高層建筑塔樓與裙樓地下室連為整體且地下水位埋深較淺時,塔樓和裙樓均采用樁基。深較淺時,塔樓和裙樓均采用樁基。2 2、當天然地基持力層可以滿足柱下獨立基礎設計要求、當天然地基持力層可以滿足柱下獨立基礎設計要求時,采用梁板式筏基。時,采用梁板式筏基。3 3、嵌巖鉆孔灌注樁基礎,樁端進入中風化巖層即可滿、嵌巖鉆孔灌注樁基礎,樁端進入中風化巖層即可滿足上部荷載要求時,設計要求樁端入微風化巖層。足上部荷載要求時,設計要求樁端入微風化巖層。二、地基基礎二、地基基礎4、微風化巖層7、地基采用梁板式筏基。5、當地下水位較高,主樓、裙樓地下室連為整體且裙樓自重小于水浮力時,主樓、裙樓均采用天然地基。6、住宅樓周邊帶地下車庫,均采用梁板式筏基,純地下室部分未采取采取褥墊處理措施。7、大底盤結構室外地坪兩側高差一層以上,對較大埋深一側未采取永久擋土措施。8、樁型及其施工工藝的選擇與實際環境、地質條件不相適應。(如:有垃圾填埋層采用鉆孔樁;有密實粗夾層采用預制樁;有淤泥夾層采用沉管夯擴樁;接建工程相鄰基礎采用人工挖孔樁;砂層及卵石層地基采用DX樁;標高交替變化的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有中等腐蝕性場地采用預應力管樁;在溶洞、裂隙較多的石灰巖場地采用鉆孔灌注樁等)(二)地基處理1 按8、水泥攪拌法(干法或濕法)設計的復 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取值偏大。2 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做法不符合要求。3 場地土不均勻,需要局部采用人工換填處理地基。其換填材料、施工工藝、壓實系數、換填范圍、地基檢驗等均未提出具體要求。(三)地基基礎設計1 對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及特殊條件下的丙級建筑物,未進行地基變形設計或變形驗算。2 設計參數取值與勘察報告不符,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樁基礎和支護結構的計算參數、地下水位等。3 天然地基柱下獨立基礎加梁板式地下室底板,其底板與持力層之間未采取褥墊處理措施。(否則按變形協調受力的原理,應當將地下室底板與獨立基礎連為一體做有限元受力分析)4 地下室外9、墻配筋設計時凡外墻帶扶壁柱,不論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雙向板計算配筋。(除了垂直于外墻方向有鋼筋砼內隔墻相連,外墻板塊按雙向板計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墻宜按豎向單向板計算配筋)5 地下室消防車道范圍基礎設計活荷載取 值偏大。(消防車荷載是偶遇荷載,不應按此活 荷載值設計基礎。否則,柱基礎底面 積擴大,與相鄰柱基相差較大,人為 的造成不均勻沉降)6 高層住宅周邊帶地下車庫情況下,筏板 基礎設計時,地基承載力修正時未考慮 周邊條件。(地下車庫部分地基附加應力超補償)7 有吊車的多跨車間基礎設計時,邊柱基礎 大于中柱基礎。(邊柱基礎大是風荷載組合的原因,設計時 應考慮永久荷載因素,否則,人為造成基礎不 10、均勻沉降)8 廠房基礎設計未考慮地面堆載的不利影響。(設計說明應注明允許堆載范圍及堆載重量)三、鋼筋混凝土結構1、框架梁支座負筋實配鋼筋面積比電算值 增加很多,其結果形成強梁弱柱。2、對十字交叉梁,未按結構實際受力變形 情況配筋,而是將其中剛度較大的設為 主梁(支座),另一根梁為兩跨次梁。3、對框架-剪力墻結構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時,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選用不理解。(根據底層數值判斷)4、屋頂高大女兒墻采用鋼筋砼結構按懸臂結構設計時,作為嵌固端的邊梁未考慮女兒墻傳來的扭矩作用,相鄰的屋面板未加強。5、梁上升柱時未按轉換構件設11、計。6、主樓與裙房相連,主樓在裙房頂層及相鄰上下各一層未采取加強抗震構造措施。7、剪力墻結構設了角窗,但未在角窗范圍采取特殊構造加強措施。8、較大跨度的梁支承在剪力墻上,而剪力墻未采取加強措施。9、框架剪力墻結構,沿縱向、橫向剪力墻布置不均衡。構造問題構造問題1 鋼筋混凝土構件鋼筋保護層厚度取值偏小。2 板的配筋不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 要求。3 框架柱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偏小。4 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未在柱全高范圍加密箍筋。5 當主梁上有較大次梁時,主梁未按要求設置 抗扭筋。6 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未按要求增大2mm。7 框架梁端截面負彎矩鋼筋配12、筋過大,相比之下柱配筋偏小。(梁配筋調幅不合理,形成強梁弱柱)8 剪力墻結構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未要求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拉通連續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縱向構造(腰筋)鋼筋直徑、間距不滿足要求。9 樓梯設計中,與休息平臺梁相連的兩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10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板凈厚度不滿足構造要求。(用于地下室頂板不合理)11 框架梁截面設計不合理,出現三排筋情況。12 框架梁在邊柱錨固時不注意直段錨固長度要求。13 對于懸挑跨度、懸挑荷載較大的梁。懸挑梁支座配筋布置未考慮懸挑梁負彎矩衰減情況,負筋仍按照常規梁做法截斷。14 跨度較小的挑梁未配置側向水平鋼筋。(當梁凈跨小13、于1.5倍梁高時,應按牛腿配筋)15 高層地下室柱截面每側縱向鋼筋面積,未按規范要求大于地上一層同側鋼筋面積1.1倍。16 梁中心線與柱中心線之間偏心距較大未采取構造措施。17 豎向構件的縱向鋼筋采用焊接接頭時,未注明焊接形式。18 井字梁邊梁設計不合理,抗扭能力差。19 網箱梁結構柱支座負彎矩筋配置偏少;柱邊抗剪實心箱體布置不合理。20 有覆土的地下室頂蓋采用現澆空心板結構 時,板上部最小厚度偏小,不滿足耐久性要求。21 不設素混凝土整澆墊層的現澆空心板樓 蓋,最簿板厚不滿足敷設電線管要求。(電氣專業預埋管交叉厚度不滿足)四、砌體結構四、砌體結構1、住宅樓由于底層設車庫或商店導致縱向墻體 設14、置較少不滿足抗震設防要求。2、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的結構布置中,上部砌體抗震墻不滿足規范“與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墻應對齊或基本對齊”要求。(每單元只允許有兩道次要墻體不對齊)3 內墻陽角到門窗邊的距離不滿足局部尺寸限值未采取局部加強措施。4 頂層未采取防止墻體開裂措施。5 墻體布置過于雜亂,上部與下部墻體不連續。6 屋面上較高的女兒墻,僅設置構造柱與壓頂梁,不進行抗風與抗震驗算。7 平面規則的多層砌體房屋錯層高度超過梁高(500mm500mm以上)以上)時,結構計算未按兩個樓層對待。8 較大洞口兩側未設構造柱。(較大洞口指2000mm2000mm以上的洞口,如內橫墻 在內廊的兩側,內縱墻在樓梯間的15、兩側)五、五、鋼結構鋼結構1 門式剛架車間的各項指標超過規程要求時,未按鋼結構設計規范設計。2 車間采用混凝土柱與門式剛架混用方案。3 普通鋼結構廠房計算分析時,其水平位移容許值按照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參數。(兩者相差很大)4 有吊車的普通鋼結構廠房屋架,當采用變截面實腹工字鋼梁時,梁平面外計算取值與斜梁側向支撐構造措施不符。5 風吸力作用下較大跨度型鋼檁條下翼緣穩定不滿足要求。6 對較大跨度鋼結構,設計說明中漏使用過程中定期檢查維護要求。7 網架結構選用桿件壁厚偏薄,未考慮加工負工差及除銹因素。8 室外鋼結構防腐涂膜厚度不滿足要求。9 采用熱鍍鋅壓型鋼板作為樓面板,板內未配正彎矩鋼筋。(從16、耐久性和防火考慮,該做法不妥)10 大跨度鋼結構屋蓋未采用彈性支座。(濟南遙墻機場航站樓)11 懸索結構在風吸力作用下的穩定不滿足要求。(壽光體育場鋼罩棚)12 開敞式大跨度索承網殼結構風荷載作用下的穩 定不滿足要求。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整體轉換與局部轉換的區別整體轉換結構在豎向荷載下傳力不直接,轉換層上、下部樓層結構豎向剛度發生突變,在地震作用下由于結構下部變形過大,容易形成薄弱層,在大震作用下易倒塌。此類轉換對結構的影響是整體性的,而且程度很嚴重。局部轉換樓層中僅有小范圍轉換,在剪力墻結構中僅有一片墻底部開大洞形成框支剪力墻、或由于局部抽柱形成梁托柱、搭接柱、斜撐等形式的局部轉換,結構整體17、抗側力剛度變化并不大,轉換層上、下樓層結構的豎向剛度變化很小,影響是局部性的且程度較輕。當為整體轉換時,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轉換層位置、結構的平面和豎向布置、結構的樓蓋選型、抗震等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確定均可按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有關規定執行。當結構為局部轉換時,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如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轉換部位的樓層數、構件的抗震等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確定等適當放寬條件。二、關于超限高層建筑工程范圍 對2006220號文件附錄一所列出的超限高層的參考范圍,進一步明確如下:1 在高度超出適用范圍方面,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高度已經比全部落地的抗震墻結構降低,若僅有平面不規則,其適用高度不需要18、適當降低。2 凡屬于平面布置有突變或沿豎向分布有突變的,均屬于不規則。不規則性的定義,不論烈度高低都是相同的;僅是超限設計的措施應隨烈度的高低而不同。3 附錄一的表2和表3所規定的內容,均指高度 不超過而特別不規則。4 表二中各種不規則界線的參數,在臨界狀態附 近應偏于安全判斷,扭轉不規則計算應計入偶然偏心;偏心距較大也是扭轉不規則的判別方法之一,是扭轉位移比的一個計算補充,序號1、2可合并而不重復計算不規則項。平面凹凸不規則時,設置拉梁只是解決不規則的措施,不能視為平面輪廓規則;其判別以是否滿足樓層平面內剛度無限大的假定為準。穿層柱可歸入樓板不連續或平面輪廓凹凸不規則的一項。5表三中的任何一19、個項目,均屬于有一項劃為特別不規則的示例。需注意,扭轉偏大,指較多樓層考慮偶然偏心的扭轉比大于1.4,少數樓層大于1.4仍屬于表二中的一項。連體的塔樓劃為顯著不均勻,不僅指高度或體型,也包括沿大底盤某個主軸方向的振動周期顯著不同。三、薄弱層和軟弱層 薄弱層是指該樓層的層間受剪承載力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80%,屬于按結構強度判斷。軟弱層是指該樓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的側向剛度的80%,或除頂層外局部收進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鄰下一層的25%,屬于按結構剛度判斷。不應同時屬于軟弱層又屬于薄弱層。四、轉換層和轉換構件 轉換層是指轉換結構構件所在樓層;轉換構件包括轉換梁、20、轉換桁架、轉換板等。在正常使用情況和地震作用下,轉換構件將其上一層的豎向抗側力構件(柱、抗震墻、抗震支撐等)的內力向下傳遞。框支層,專指一個結構單元的轉換層以上為剪力墻,轉換層以下為框架,只是轉換層的一個特例。轉換層設計應嚴格控制上下剛度比,計算時宜取轉換梁的中線劃分上下樓層。五、出屋面結構和裝飾構架 出屋面的結構和裝飾構件均參與整體結構分析,材料不同時須注意阻尼比不同的影響,特別是裝飾構件與主體結構的連接部位。需采用時程分析法補充計算,明確鞭鞘效應,按大震支座安全復核。注意加強裝飾構件平面外與出屋面電梯井筒的連接構造,形成有效的空間的結構體系。六、結構計算分析注意事項 1 計算結構合理性判斷21、 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判斷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出現怪異現象時,需要與軟件編制人員共同研究解決。2 結構總體分析判斷內容 (1)通過結構各部位受力分布的變化,以及最大層間位移的分布特征,判斷結構受力的不利情況。(2)結構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態和量值是否在合理的范圍?(3)結構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布是否合理?(4)有效參與質量和樓層地震剪力的大小是否符合最小值的要求?(5)總體和局部的力學平衡條件是否得到滿足?判斷平衡條件時,應針對重力荷載、風荷載作用下的單工況內力進行。3 局部構件分析判斷內容(1)截面尺寸是否滿足剪應力控制要求,配筋是否超筋?(2)受力復雜的構件(如轉換構件等),分析其內力22、或應力分布是否與力學概念、工程經驗一致。(3)對上部墻體開設邊門洞的水平轉換構件,必要時宜采用重力荷載下不考慮墻體共同工作的手算復核。4 計算假定與實際受力差距(1)注意剛性板、彈性膜、分塊剛度的區別,彈性板假定在樓板平面外具有剛度,若計算結果使結構剛度比剛性樓板假定還要大,是不合理的。(2)注意梁剛度增大系數的選擇和應用,當計算中計入混凝土樓板的剛度影響時,配筋計算也應將一定范圍內的樓板鋼筋計入在內。5 施工模擬分析(1)特別復雜的結構需要進行施工模擬分析。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內力組合,應以施工全過程完成后的靜載內力為初始狀態;當施工方案與施工模擬計算分析不同時,應重新調整相應的計算。(2)當施23、工中設置臨時支架時,支架也應參與施工過程的結構分析,確保支架的安全,還應進行支架拆除過程的模擬計算分析。七、存在問題1 1 設計人員不重視概念設計,缺乏結構整體意識。設計人員不重視概念設計,缺乏結構整體意識。2 2 對結構方案設計重視不夠,兩種結構體系混用。對結構方案設計重視不夠,兩種結構體系混用。3 3 地基基礎設計時,對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研究分析地基基礎設計時,對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研究分析 不夠,當個別勘察報告參數不正確,甚至超出常不夠,當個別勘察報告參數不正確,甚至超出常 規也照常采用規也照常采用 。4 4 高層建筑采用樁基時,不管地質條件、荷載分布高層建筑采用樁基時,不管地質條件、荷載分布24、 如何,一律設計為樁筏基礎。如何,一律設計為樁筏基礎。5 5 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當局部鋼結構屋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當局部鋼結構屋蓋、雨篷、建筑造型外包設計時,對鋼結構設計單位雨篷、建筑造型外包設計時,對鋼結構設計單位 提供的內力條件及構造連接考慮不周,造成被動。提供的內力條件及構造連接考慮不周,造成被動。6 6 計算軟件選用不正確;模型假設條件與實際結構計算軟件選用不正確;模型假設條件與實際結構 不符。不符。7 7 過份依賴計算軟件過份依賴計算軟件 ,采用一體化計算機程序繪,采用一體化計算機程序繪 圖,未進行人工調整。圖,未進行人工調整。8 位移計算時,樓板假設條件選用不合理。9 大跨度屋蓋設計時,未考慮不均勻堆雪因素。10 單層大跨度網架結構設計時,未考慮開敞時 風吸力作用。(大型機庫實例)11 附屬于建筑的玻璃幕墻結構等,預埋件、連接構造設計不合理。12 防水混凝土結構保護層厚度不符合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建筑有形建筑有形 結構無限結構無限 各位同行 學無止境學無止境 勇于登勇于登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