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基底溶洞、破碎帶處理施工組織設計方案(1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602213
2022-09-30
18頁
1.61MB
1、目 錄一、編制依據- 1 -二、工程概況- 1 -三、補勘地質水文情況- 1 -1地質情況- 1 -2水文情況- 5 -四、地質災害分析及處理方案- 6 -五、注漿方案設計- 9 -1注漿孔布置設計- 9 -2注漿順序原則- 10 -3注漿作業平臺的搭設- 11 -4注漿壓力要求- 12 -5終孔標準- 12 -6注漿主要材料- 12 -7注漿配合比設計- 13 -8主要機具設備- 13 -9勞動力組織- 13 -10工期安排- 13 -六、注漿工藝及方法- 13 -1工藝流程- 13 -2施工方法- 14 -3注漿效果檢驗- 16 -七、質量控制要求- 16 -八、安全控制要求- 17 -x2、x市軌道交通六號線【河沙站】土建工程溶洞、破碎帶處理施工組織設計一、編制依據1xx市軌道交通六號線工程河沙站補充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008年2月)2河沙站地質斷裂處理圖(190180SJ)3建筑施工手冊4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02)二、工程概況河沙站位于大坦沙規劃區中心的規劃路交叉口偏北處,車站呈“一”字型設置于規劃主干道下方,車站采用地下兩層結構,全長124.9m,標準段寬19.5m,標準段高14.52m,線間距13m,頂板埋深3m。其圍護結構采用的是800mm地下連續墻,基坑采用明挖順做法施工,平均開挖深度17.8米。河沙站主體結構共分七段,順利施工完成六段。在開挖至北端3、最后一段基底時,從基巖內突然涌出大量地下水,造成正常施工無法進行。為查明事件發生的地質原因,在車站北側基坑邊線,按間距5.00米布設了26個地質鉆孔,其中13個技術孔,13個鑒別孔;鉆孔平均深度35.00m,同時鉆至中風化巖層內,且不小于6m厚連續巖層。三、補勘地質水文情況通過補堪及區域地質描述,顯示河沙站地質砂層厚,地下水豐富,補給充足,同時站址周圍有清泉街斷裂、廣從斷裂、海珠斷裂等多條斷裂帶通過,巖石節理較發育,并且存在有溶洞是珠江水系沖積形成的島嶼,地質及水文條件較復雜。1地質情況1.1地層特點與巖性根據xx市地調所最新區域地質研究資料勘察范圍的上覆土層為第四系(Q),下臥基巖為白堊系上4、統地層(K2)。1.1.1第四系(Q)第四系包括全新統(Q4)和上更新統(Q3),其下缺失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上部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厚3.006.10m;全新統海陸交互相沉積的淤泥或淤泥質土、淤泥質砂,厚0.509.90m;下部為上更新統陸相沖積洪積形成的砂、土層,厚0.406.40m;底部為基巖殘積形成的粘性土層,厚09.40m。1.1.2白堊系上統(K2)根據xx市地調所最新區域地質研究資料及鉆探揭露情況河沙站范圍內的基巖巖性主要為棕紅色、紅褐色砂礫巖和粉細砂巖、泥質粉砂巖,含礫粉砂巖,局部見淺灰色泥巖和泥灰巖、灰巖。1.2巖土分層及其特征1.2.1人工填土層(Q4ml)站位處人工填土層主5、要為雜填土和素填土及施工注漿及攪拌樁施工形成的水泥塊等。顏色較雜,素填土的組成物主要為人工堆填的粘性土、中粗砂、碎石等;雜填土則含有磚塊、砼塊等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大部稍壓實,松散。本層廣泛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所有鉆孔均有揭露,層頂標高為7.808.54m,層底標高為-10.405.50m,厚度為3.006.10m,平均厚度3.49m,標貫擊數N=1537擊,平均25.4擊。本層層序號為“”。1.2.2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4mc)本層根據土的性質和沉積層序,分為二個亞層。(1)海陸交互相淤泥質土層呈深灰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及有機質組成,局部地段含少量粉細砂及貝殼碎片,偶見水泥塊,飽和,軟塑狀。6、本層在本站沿線局部區域有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8個鉆孔揭露,層頂標高為3.805.00m,層底標高為2.505.00m,厚度為0.501.90m,平均厚度0.96m,本層層序號為“”。(2)海陸交互相淤泥質砂層本層主要為淤泥質粉砂、淤泥質細砂,呈深灰色、灰色、灰黑色等,組成物為粉砂、細砂,局部為中粗砂,含淤泥質及少量有機質,局部有貝殼碎片,飽和,松散稍密狀。本層分布廣泛,本次補充勘察在20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0.405.34m,層底標高為-5.00-1.40m,厚度為2.409.90m,平均厚度6.47m,標貫擊數N=216擊,平均8.7擊。本層層序號為“”。1.2.3沖積洪積砂層(Q3a7、l+pl)本層根據土的性質和沉積層序,分為三個亞層。(1)粉細砂層呈淺黃色、灰色、深灰色等,組成物主要為粉砂、細砂,飽和,呈松散中密狀。本層局部區域有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9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8.50-5.00m,層底標高為-10.55-6.30m,厚度為0.403.00m,平均厚度1.95m,標貫擊數N=1322擊,平均18擊。本層層序號為“”。(2)中粗砂層呈灰白色、淺黃色、灰色等,組成物主要為中砂、粗砂,飽和,呈稍密密實狀。本層大部區域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24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6.30-1.40m,層底標高為-9.20-3.60m,厚度為0.806.40m,平均厚度2.858、m,標貫擊數N=828擊,平均17擊。本層層序號為“”。(3)礫砂層呈灰白色、淺黃色、灰色等,組成物主要為粗砂、礫砂,飽和,呈稍密密實狀。本層局部區域有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3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4.70-3.20m,層底標高為-7.20-6.10m,厚度為2.352.90m,平均厚度2.58m,標貫擊數N=1316擊,平均14擊。本層層序號為“”。1.2.4沖積洪積土層(Q3al+pl)呈黃褐色、淺灰色、雜白色、雜黃色等,主要由粉質粘土、粉土,含少量砂粒;粉質粘土呈可塑狀,局部為軟塑狀或硬塑狀;粉土呈中密密實,局部稍密狀。本層大部分區域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17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79、.203.20m,層底標高為-9.90-4.80m,厚度為1.004.40m,平均厚度2.58m。標貫擊數N=323擊,平均11.7擊。本層層序號為“”。1.2.5殘積土層(Qel)主要由石炭系碎屑巖風化作用形成,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少量為粉土。按殘積土層的狀態和密實度可分為二個亞層。(1)可塑或稍密中密狀殘積土層:本層主要為碎屑巖風化作用形成的粉質粘土、粉土,呈褐紅色、棕紅色等。粉質粘土呈可塑狀,粉土呈稍密狀,本層局部區域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9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10.55-7.80m,層底標高為-17.20-8.80m,厚度為0.709.40m,平均厚度3.69m。標貫擊數N=21610、擊,平均5.8擊。本層層序號為“”。(2)硬塑或密實狀殘積土層:本層主要為碎屑巖風化作用形成的粉質粘土、粉土組成,呈褐紅色、暗紫紅色等,粉質粘土呈硬塑狀,粉土呈密實狀,局部夾全風化巖碎屑,本層局部分布,本次補充勘察在3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10.40-7.60m,層底標高為-11.80-8.90m,厚度為0.301.60m,平均厚度1.04m。本層層序號為“”。1.2.6巖石強風化帶主要為白堊系地層,呈棕紅色、褐紅色等,巖性主要為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細砂巖、粗砂巖,巖石組織結構已大部分破壞,但尚可清晰辨認,礦物成分已顯著變化,風化裂隙很發育,巖體破碎,巖芯呈密實狀或半巖半土狀,巖質較11、軟本層分布廣泛,本次補充勘察在23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32.90-7.90m,層底標高為-34.20-9.50m,厚度為0.407.60m,平均厚度2.05m,本層層序號為“”。1.2.7巖石中等風化帶為白堊系地層,呈褐紅色、棕紅色等,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含礫粉砂巖、砂礫巖、礫巖等,陸源碎屑結構,中厚層厚層狀,巖石組織結構部分破壞,礦物成分基本未變化,有風化裂隙,局部地段有空洞,泥質、鈣質膠結,巖芯較完整,呈短柱狀柱狀,巖質稍硬。礫石以灰巖為主,本層分布廣泛,本次補充勘察在15個鉆孔有揭露,層頂標高為-28.90-8.80m,層底標高為-31.70-10.00m,厚度為0.5012、10.30m,平均厚度2.96m,本層層序號為“”。1.2.8巖石微風化帶為白堊系碎屑巖,巖性為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細砂巖、含礫粉砂巖、礫巖、角礫巖等,呈紅褐色、棕褐色等,陸源碎屑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泥質、鈣質膠結,膠結緊密,局部有少量風化裂隙,巖芯完整,以長柱狀為主,巖質較硬,錘擊聲響,巖石質指標RQD值一般6595%,局部地段有空洞,礫石以灰巖為主,本層所有鉆孔均有揭露,層頂標高為-34.20-9.60m,層底標高為-40.70-13.70m,厚度為0.5017.00m,平均厚度5.24m,本層層序號為“”。2水文情況2.1地下水位河沙站地下水水位埋藏較淺,穩定水位埋深為0.003.1313、m,標高為4.677.80m,地下水位的變化與地下水的賦存、補給及排泄關系密切,每年510月為雨季,大氣降雨充沛,水位會明顯上升,而在冬季因降水減少,地下水位隨之下降,年變化幅度為2.53.0m。2. 2地下水的類型、地層富水性及滲透系數地下水按賦存方式分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塊狀基巖裂隙水及空洞水。(1)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與地表水具有水力聯系,由大氣降雨及珠江水補給。主要賦存于第四系的海陸交互相沉積砂層淤泥砂層、沖洪積中細粗砂層、和礫砂層中,含水性能與砂的形狀、大小、顆粒級配及粘粒含量等有關,本車站的第四系砂層,顆粒介于粉細砂中粗礫砂,級配較好,本層水量較豐富。其它第四系中河湖相淤泥14、質土層基本處于飽水狀態,但透水性差;沖洪積土層相對不飽水,其透水性較弱。全風化、殘積土層相對不飽水,屬于相對隔水層,且透水性也較弱。第四系孔隙水一般具有統一的地下水位,為潛水,局部上部分布有不透水的淤泥質地層時,具有微承壓。(2)基巖裂隙水和空洞水主要分布在風化裂隙發育的巖石強風化帶和中風化帶,微風化帶巖層節理裂隙稍發育且密閉,一般可視為不透水層,基巖內裂隙水為承壓型裂隙水。局部裂隙發育,裂隙連通性較好,滲透性較強。本場地基巖發育有空洞和溶洞,其往往為地下水的通道,在MFZ3-HS-14D號鉆孔鉆探時,遇空洞漏水,泥漿水從基坑中涌出。空洞和溶洞在空間上分布變化較大,不排除局部地下水沿連通的地下15、空洞大量涌出。四、地質災害分析及處理方案本次鉆孔補充勘察過程中,26個鉆孔,8個鉆孔中揭露到地質空洞和溶洞,如表1:空洞與溶洞的洞頂及洞底深度和標高情況一覽表 表1鉆孔孔號洞頂埋深(米)洞頂標高(米)洞底埋深(米)洞底標高(米)洞高(米)充填情況巖性備注MFZ3-HS-03D24.80-17.0025.20-17.400.40無填充物,漏水粉砂巖空洞MFZ3-HS-04D24.80-17.0025.30-17.500.50無填充物,不漏水粉砂巖空洞MFZ3-HS-05D22.60-14.8023.50-15.700.90充填有可塑狀粉質粘土,漏水粉砂巖空洞MFZ3-HS-09D29.10-2116、.3029.30-21.500.20無填充物,漏水礫巖空洞MFZ3-HS-14D26.90-19.1027.40-19.600.50無填充物,漏水粉砂巖空洞29.60-21.8029.80-22.000.20無填充物,漏水粉砂巖空洞MFZ3-HS-15D22.00-14.2023.80-16.001.80填充碎巖塊,軟塑狀粉質粘土粉砂巖空洞MFZ3-HS-16D39.50-31.7040.00-32.200.50無填充物,漏水石灰巖溶洞MFZ3-HS-21D37.60-29.8038.00-30.200.40無填充物,漏水泥質粉砂巖空洞從表1可看出,本場地空洞與溶洞的洞頂埋深為22.0039.17、50m,洞頂標高為-31.70-14.20m,洞底埋深為23.5040.00m,洞底標高為-32.20-15.70m,洞高為0.201.80m,平均洞高0.60m。洞頂埋深大多數位于20.0030.00m之間,局部發育較深。在13個鉆孔鉆探時存在漏水現象,同時在2個鉆孔揭露到完整的灰巖巖芯段,具體見下表2:其它漏水位置及揭露灰巖情況一覽表 表2鉆孔孔號洞頂埋深(米)洞頂標高(米)洞底埋深(米)洞底標高(米)洞高(米)備注MFZ3-HS-04D29.00-21.20少量漏水MFZ3-HS-10D19.60-11.80漏水MFZ3-HS-11D29.10-21.30少量漏水MFZ3-HS-12D318、1.10-23.30漏水MFZ3-HS-13D31.00-23.20漏水MFZ3-HS-17D31.50-23.70漏水MFZ3-HS-13D32.60-24.8033.30-25.500.70完整灰巖MFZ3-HS-16D24.20-16.4024.60-16.800.40完整灰巖40.00-32.2040.70-32.900.70完整灰巖場地內地質鉆孔在施鉆時13個鉆孔發生漏水現象,在MFZ3-HS-14D鉆至26.90-29.80m揭露到2個地質空洞時漏水比較嚴重,鉆探的泥漿水從基坑內冒出,表明基巖中存在連通的過水通道。經過多次專家會診,初步認為是一條次生斷裂經過河沙站北端。如圖1所示:19、圖1 破碎帶走向平面圖河沙站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支護,連續墻進入強、中風化巖層,能有效阻隔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基坑涌水主要是基巖裂隙空洞水,但基坑北側鉆孔揭露場地發育有大量空洞,在鉆探過程中多數鉆孔發生漏水,同時亦發生鉆孔泥漿從基坑中冒出,所以,局部地質空洞連通性較好,已形成地下水通道,且基巖裂隙水為承壓型地下水,不排除沿著連通的地下水通道從基坑大量涌出。根據上述地質條件,從技術、經濟、施工安全等方面經過比較,選擇了化學注漿法、灌注雙液漿、水泥漿、聚氨酯漿液的方法,來處理溶洞及破碎帶,以達到止水加固的效果。五、注漿方案設計考慮到堵水主要以堵水源和堵通道兩種方法,所以河沙站注漿采用基坑外注漿與基20、坑內注漿結合的方案,基坑外側對破碎帶走向方向進行封堵,即以求封堵漏水來源;基坑內側對出水點進行封堵,即以求封堵過水通道。根據以上原則設計出如下方案:先對基坑外側進行注漿,待局部或全部注漿孔完成后,對基坑內進行少量試抽水,同時觀察水面上升情況,判斷漏水通道的封堵情況。根據封堵的效果,在基坑頂搭設作業平臺,下長套管進行水下注漿。1注漿孔布置設計坑外采用三排孔注漿,排拒1.5m,孔距1m,引孔深度應不小于35m。坑外第3排注漿孔,采用雙液注漿(在分區范圍根據需要也可采用水溶性聚氨脂注漿,如在、分區引孔時發現較大的空洞或破碎帶,也可考慮水溶性聚氨脂的注漿);坑外第1排注漿孔采用雙液注漿,第2排采用單液21、(水泥)注漿或雙液注漿。坑內在第一施工段范圍內,采用滿布注漿,以單液漿或雙液漿為主,由內到外注漿,注漿孔采用梅花型布置,間距1.5m。注漿孔布置示意圖如圖2: 圖2 注漿孔布置示意圖注漿孔數量見表3(根據河沙站地質斷裂處理圖計算)河沙站注漿孔數量表 表3位置孔 數注漿深度基坑外側410個18.1米基坑內側220個8米2注漿順序原則注漿采用“圍、擠、壓”及“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即先施工基坑外注漿孔,后施工基坑內注漿孔。對于每個孔的施工,即把注漿孔編號分為單數工序孔,雙數工序孔,先對單數工序孔施工,再對雙數工序孔施工。同時對單個孔采用分段分層自上而下的注漿方法。坑外為地面(地面為0.0,相當于規22、劃路面絕對標高7.80)以下16.90m(主體結構底板頂面)至35.00m,在該范圍內以6m為一段自上而下分段注漿;坑內為地面以下18.50m(墊層底面)至26.50m。坑外注漿先注第3排孔,再注第1排孔,最后注第2排孔。每排中按間隔跳灌原則,先從分區開始,再到、分區的順序進行;坑外注漿完成后坑內進行注漿,先從已知涌水范圍開始,逐漸向未知范圍擴展,以便盡快判明涌水路徑,如遇空洞或較大過水通道應先進行水溶性聚氨脂注漿。注漿過程除按、區劃分外,每個區段由于范圍較大,可在每個區內以8m9m長度,劃分成若干個小區段進行注漿,相鄰區段間隔施工。如圖3注漿孔區段劃分示意圖所示,基坑內外共劃分為27個小區段23、。圖3 注漿孔區段劃分示意圖3注漿作業平臺的搭設 由于河沙站基坑內蓄水影響,坑內注漿采用水上搭設注漿作業平臺,在平臺上進行水下注漿。1)平臺搭設規模及形式作業平臺長24m(垂直基坑方向),寬18.8m(平行基坑方向),自北端起,搭設至第一、二段施工段分界處(3軸南側3m)。平臺采用單排單層貝雷梁,每三榀采用“花窗”連接為一片梁,每片梁通過角鋼連接為一個平臺。平臺上層鋪設10cm10cm的方木,間距30cm,方木上層滿鋪木膠板。2)作業平臺施工方法施工平臺前,先將北端基坑內原有龍門吊走行梁吊出,在基坑外按3m一節,預先拼成三榀一片的梁(每片梁平均重量7噸)。然后端頭部分可采用25噸吊車,站在端頭24、進行吊裝,端頭以南,25噸吊車無法安全吊裝的,采用80噸吊車,站在基坑東側進行吊裝。貝雷梁架設完成后,采用角鋼將每個梁整體連接起來,鋪設方木、木膠板,安裝護欄、防護網。4注漿壓力要求地面以下至16.90m(土層)深如需注漿則注漿壓力為0.10.15MPa,16.90m至35.00m(巖層)深范圍內自上而下各分段注漿壓力分別為0.60.7MPa,0.70.8MPa,0.81.0Mpa。5終孔標準達到注漿壓力穩壓15min后終止注漿。6注漿主要材料1清水。2水溶性聚氨脂。332.5R普通硅酸鹽水泥。4水玻璃(波美度40,初凝時間23min;凝固強度34MPa2h) 。5其他添加劑(減水劑、穩定劑、25、早強劑) 。6袖閥注漿管7注漿配合比設計1)雙液漿:水:水泥=1:1,水:水玻璃=1:1,水泥漿:水玻璃=1:12)單液漿:水:水泥=0.6:18主要機具設備主要機械設備有:雙液壓漿泵PH25型,液壓注漿機HYB60/50-1型,150型地質鉆機,泥漿攪拌機和貯漿槽,高壓灌漿管及其配件。9勞動力組織 現場鉆孔注漿工人60人,現場總負責1人,施工員3人,技術員4人,質檢員1人,安全員1人,合計總人數70人。10工期安排 河沙站計劃注漿開始時間2008年6月10日,結束時間2008年9月10日,預計工期92天。其中預計鉆孔85天,自6月10日至9月2日(因在基坑內注漿需搭設平臺,搭設平臺時間預計為26、10天);預計注漿91天,自6月12日至9月10日。六、注漿工藝及方法1工藝流程注漿施工工藝流程框如圖4所示:定孔位第一次掃孔第二次注漿鉆 孔第二次掃孔洗孔、壓水試驗第三次注漿安袖閥管配置套殼料灌套殼料封 孔第一次注漿配置注漿液圖4 注漿施工工藝流程框圖2施工方法1)根據施工圖現場進行布孔。2)鉆孔采用地質鉆鉆孔,基坑外側鉆至地面以下35m,基坑內側鉆至基底以下8m,考慮到注漿效果,可采用分段成孔,分段自上而下注漿的原則進行施工,分段長度暫定為6米。鉆孔過程中,對注漿孔地質情況進行判定,如遇到空洞或破碎帶,探明上下起止位置,并做好記錄。由于河沙站基底以上有10m左右厚的砂層,鉆孔過程根據需要可27、下鋼套管至基巖頂部,防止鉆穿溶洞后,造成大面積塌陷,頂部3-5m處灌注孔口管,避免重復鉆孔使地層表面劈裂。3)鉆孔完成后,由于鉆孔過程中的泥漿、磨碎的石屑堵塞了基巖內的空洞,需用高壓水沖洗孔洞,同時進行壓水試驗,確定空洞的連通性,選定準確的注漿方法,保證注漿效果。4)用套殼料將空洞或破碎帶下部的鉆孔封牢,向孔內下入注漿袖閥管毛管(毛管即管身不打小孔不帶橡皮套的PVC管)至空洞或破碎帶上部10-20cm,將直管固定好,孔內管頭用蓋頭堵住,同時,在距離空洞或破碎帶上部30cm位置用橡膠帶或膠帶綁扎袖閥管毛管增大外徑至100-105cm,作為止漿帶,在止漿帶的上部位置用水泥袋紙、水泥+水玻璃(雙液漿28、)封牢,止漿帶以上用套殼料封牢。5)套殼料凝固后(1013h),即可開始注漿。6)配制漿液(1)漿液材料有: 雙液漿:水:水泥=1:1,水:水玻璃=1:1,水泥漿:水玻璃=1:1單液漿:水:水泥=0.6:1(2)將配制拌和好的漿液分別送入攪拌式貯漿桶內備用。7)注漿、封孔,啟動注漿泵,通過一臺(注水泥單液漿或聚氨酯),或者兩臺(注雙液漿)注漿泵,同時接上Y型接頭從孔口管混合注入孔底充填擴散到空隙空洞;開啟或關閉注漿泵時必須先開化學注漿泵,后關化學泵,以免堵塞管路。注漿壓力不宜過大,控制在0.20.3MPa左右,在考慮到連續墻的安全情況下,也可根據現場試驗進行調整。8).如要注水溶性聚氨脂時,由29、于聚氨脂遇水會以極快的速度膨脹堵塞孔道,所以注水溶性聚氨酯之前,需要在孔內壓入一定量的丙酮(25L左右)洗孔。用丙酮將注漿孔內的水置換掉,緊接著壓入聚氨酯漿液,使聚氨酯漿液頂著丙酮漿液順利壓入孔底。9)注漿孔單孔全部施工結束后,采用單液進行全孔封孔,封孔采用機械封孔法,上部余留空腔采用人工封填至孔口平。3、注漿效果檢驗注漿完成后,進行注漿效果檢驗。檢驗方法為:對基坑內進行試抽水,使水位下降1m,然后停止抽水,觀察基坑內水位變化情況。根據試驗情況,請專家組評判注漿效果,指導下步工作。七、質量控制要求1灌漿鉆孔應采用鉆機成孔,鉆機應安裝牢固,定位穩妥、固定。2各類設備應就近安裝固定管線,不宜搞得過30、長,以防壓力和流量損失。3鉆機成孔插入注漿管后應封堵孔口及附近的地面裂縫以防冒漿。4選定漿液及其配合比,初凝時間長短及漿液強度要求應按止水目的確定。并應考慮地質,地基,土體空隙大小及地下水等情況在滿足所需目的范圍內選定最佳配比要求。5對配制的漿液一般應在適宜的時間內凝固成具有一定強度的固體。按工程需要,漿液應具有可調性,漿液本身的防滲性和耐久性應滿足技術設計要求。 6注漿過程中應注意控制壓力和流量,根據土層特性和加固目的選用不同注漿參數,確定流量壓力和注漿量。7嚴格按照“圍、擠、壓”和自上而下的原則施工。8做好各種施工機械設備的保養、檢修工作,保證施工過程中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轉。9嚴格掌握好注漿31、材料用量,注漿施工時,應盡量保證各孔注漿量均衡。10在施工過程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匯報,以便采取適當措施解決問題,嚴禁盲目施工。11認真填寫好施工記錄表及施工日記。八、安全控制要求1鉆機及三角架在施工中和移位時應放置平穩、牢固,防止傾斜倒塌。2其他機電設備應固定就位,不可亂堆放、隨意搬動,電動部分應設置防護罩,電箱電線應懸掛。3各機械設備操作人員應指定專人負責,不得隨意更換。4專職安全員現場巡查,監督施工安全。5確保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各項規章制度。6機電設備做到一機一閘一漏電保護開關。停機、人離要切斷電源。7嚴禁上班前及工作中飲酒。8施工操作,必須戴好安全帽,嚴禁穿拖鞋上班。9在基坑內作業平臺上注漿,應注意安全,防治墜落,并設專人每天對作業平臺、防護欄桿、防護網進行安全巡查,夜間施工加強照明。10未經許可不得離開本崗位,嚴守勞動紀律,嚴格執行操作規程,不準違章作業。11發現安全隱患要馬上報告,并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以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