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區特色風貌街道規劃建設技術導則(3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607372
2022-10-13
38頁
8.93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2024城市鄉村建筑景觀風貌環境整治提升規劃設計方案導則
1、成都市中心城區特色風貌街道規劃建設技術導則一、前言1.1 目的1.2 試用范圍1.3 特色風貌街道內涵二、總體要求三、規劃通則3.1 延續空間尺度3.2 豐富業態活力3.3 強化風貌特征3.4 提升步行環境3.5 優化景觀品質3.6 美化配套設施四、分類導引目錄前言4.1 歷史型特色風貌街道4.2 文化型特色風貌街道4.3 景觀型特色風貌街道21.1 目的為貫徹落實“中優”的戰略思想,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特制定成都市成都市特色風貌街道規劃建設技術導則(以下簡稱本導則)。通過形態控制與建筑導引,強化街道特色、提升街道活力,升級城市魅力。1.2 適用范圍本導則適用于指導成2、都市中心城區特色風貌街道專項規劃中確定的特色風貌街道范圍內的各項建筑項目的設計指導。前言一前言本導則適用于指導成都市中心城區特色風貌街道專項規劃中確定的特色風貌街道范圍內的各項建筑項目的設計指導。31.3 特色風貌街道內涵本導則中所述特色風貌街道由成都市中心城區特色風貌街道專項規劃確定,其內涵定義為“城市中能夠反映城市文化內涵的街道或街區,即:歷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樣式、空間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觀能較完整地體現城市某一時期地域文化特點的街道(街區)”。特色風貌街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間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堅持先保護后利用的基本原則。特色風貌街道規劃建設中的核心內容包括:延續空3、間尺度、豐富業態活力、強化風貌特征、提升步行環境、優化景觀品質、美化配套設施。總體要求二4三 規劃通則5街廓走向3.1.1 特色風貌街道的街廓格局原則上應維持現狀,不應對街道走向等進行較大的調整。規劃通則/延續空間尺度三道路紅線3.1.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6特色風貌街道的道路紅線寬度應維持現狀,不予拓寬。有條件的可以恢復其歷史上的紅線寬度。規劃道路紅線可以結合沿街優秀歷史建筑、交通、綠化、行道樹等因素予以適當調整。3-1 特色風貌街道空間尺度示意圖街道寬度與臨街建筑高度比值宜控制在1:11:1.5之間。規劃通則/延續空間尺度三D:H值3.1.3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73-2 臨街建筑高度意向圖臨街4、建筑應維持現有高度,新增建筑應嚴格控制其高度,建筑高度不宜超過24米。規劃通則/延續空間尺度三臨街建筑高度3.1.4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83-3 臨街建筑高度意向圖特色風貌街道周邊建筑高度,采用分區控制方式,劃定高度控制分區。規劃通則/延續空間尺度三周邊建筑高度3.1.5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93-4 周邊建筑高度意向圖鼓勵在特色風貌街區、街道內植入與之相契合的體驗式業態。特色街區應突出不同的天府文化內涵,植入相應的傳統文化類、藝術設計類、時尚創意類等業態,如特色主題餐廳、書店、畫廊、設計展廳、規劃通則/提升業態活力三特色業態植入3.2.1 調整業態層次,引入高端業態,植入新興業態,以業態調整引導特5、色街區發展業態。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0術設計類、時尚創意類等業態,如特色主題餐廳、書店、畫廊、設計展廳、私人博物館等,形成差異化發展。3-5 特色業態及活動示意圖鼓勵結合街道空間開展特色公共活動。可利用街道空間進行臨時性藝術展覽、街頭文藝演出、公共藝術活動等,豐富文化內涵。規劃通則/提升業態活力三業態功能復合3.2.2 鼓勵在特色風貌街區、街坊、建筑尺度進行功能業態復合利用,集文化、藝術、休閑、商業于一體,形成功能業態混合布局。產業規劃應與街區規劃同步進行,避免同質化發展。“開放街區”模式有利于促進功能業態深度復合。對于大尺度街坊和較長的街道,應注重沿街設置不同的功能業態。可利用建筑前區設置休憩6、或臨時性商業設施。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13-6 特色業態及活動示意圖沿街建筑沿街建筑步行道步行道居住零售辦公餐廳在街道允許的情況下,可結合設施帶、街面微空間設置休憩或臨時性商業設施,如增設商業外擺區,以增加街道活躍度。商業與生活服務街道的首層應設置積極業態功能,形成相對連續的活力界面。在建筑連續沿街界面,首層宜形成以中小規模餐飲、零售、生活服務、產品展示及公共服務等業態為主的空間界面,可以讓公眾進入,增加人的駐留。當積極業態較少時,優先布置在街角。業態組成:咖啡店商務辦公百貨餐廳規劃通則/提升業態活力三積極業態設置3.2.3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2前廣場、開敞圍合式、緊湊圍合式、內院半圍合式畫廊書7、店書店超市服裝售賣影音娛樂3-7 積極業態設置示意圖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建筑風格3.3.1 保留和傳承特色風貌街道的建筑風格特征要素。現狀建筑應維持原有的傳統風貌建筑風格,新增建筑鼓勵采用現代中式,建筑屋頂宜采用坡屋頂。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33-8 建筑風格意向圖新增建筑體量應與傳統風貌建筑體量相協調。嚴格控制特色風貌街道內的建設容量,避免無序的高強度的建設開發。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建筑體量3.3.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43-9 建筑體量意向圖延續傳統風貌建筑的色彩與材質,新建建筑應與傳統風貌建筑相協調。建筑色彩宜清新淡雅,建筑材質宜采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建筑色彩與材質3.3.3 特8、色風貌街道導則15建筑色彩宜清新淡雅,建筑材質宜采用傳統建筑材料。建筑色彩與材質處理在滿足整體統一的同時可增加局部變化,避免單調,增加街區的可識別性,活躍空間。3-10 建筑色彩與材質意向圖建筑底部宜采用細膩的設計手法來形成一個安全的、友好的、綠色的公共空間,以此來豐富行人的城市感受,最終達到提升街道空間品質的目的。建筑底部的材料、顏色、質感、肌理等方面應重視人的感受。處理應當豐富、細膩。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建筑底部3.3.4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6細膩。3-11 建筑底部意向圖建筑頂部宜采用豐富的處理方式,不宜為單一形式的平屋頂。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建筑頂部3.3.5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9、173-12 建筑頂部意向圖沿街建筑宜不設圍墻,形成開放式街區。若因安全等需要確需設置圍墻的,則圍墻造型設計應與傳統風貌建筑相協調,形式以通透式為主。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圍墻3.3.6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83-13 圍墻意向圖店招牌匾、樓標、排氣口、風亭、廣告等建筑附屬設施的設計宜納入建筑整體設計之中,整體協調。規劃通則/強化風貌特征三附屬設施3.3.7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193-14 附屬設施意向圖應結合周邊的軌道交通站點、公交車站,形成連續、便捷的換乘路徑。強化特色街道與軌道交通站點、公交站點的連接,強化無障礙與可達性,便于各種綠色交通方式換乘。規劃通則/提升步行環境三公共交通銜接3.410、.1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03-15 公共交通銜接示意圖具備條件的人行道應對其進行分區,形成步行通行區、設施帶與建筑前區,分別滿足步行通行、設施設置及與建筑緊密聯系的活動空間需求。步行通行區是供行人通行的有效通行空間;設施帶是指人行道上集中布設沿路綠化、市政與休憩等設施的帶形空間;建筑前區是緊鄰臨街建筑的駐留與活動空間。步行通行區寬度應與步行需求相協調。綜合考慮道路等級、規劃通則/提升步行環境三步行道3.4.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1步行通行區寬度應與步行需求相協調。綜合考慮道路等級、開發強度、功能混合程度、界面業態、公交設施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步行通行區寬度。開發強度和功能混合度較高的地區11、會形成較多的步行人流;公交車站、軌道交通出入口和商業設施將進一步增加人流,步行通行區需相應加寬。步行道類型寬度建議主要商業街、以及軌交站點出入口周邊不宜小于5米沿主要公交走廊沿線不宜小于3.5米其余特色風貌街道不宜小于2米主、次干路兩側人行道加寬0.51米(注:建議有條件的特色街道按此標準執行,不具備條件的在此基礎上可適當下浮)步行道應保障連續、無障礙通行。設置人行天橋、過街地道、軌交站點出入口等設施時應保障步行通行暢通。避免機動車違章占用人行道停放。使用花壇、欄桿、路樁等設施在空間上對步行區規劃通則/提升步行環境三步行道3.4.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2進行隔離,欄桿路樁等應按人性化尺度設施,12、色彩醒目。3-16 人行天橋設置示意圖確保自行車道路權,保障騎行安全、連續、便捷。具備空間條件的特色街道,自行車道鼓勵采用獨立設置或劃線設置的方式。獨立設置時與機動車道采用分車帶硬質隔離,寬度宜大于3米及以上,最窄不低于2米;劃線非機動車道路寬度宜大于2米及以上,最窄不宜低于1.5米。規劃通則/提升步行環境三自行車道3.4.3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33-17 確保路權示意圖合理布局街道綠化,通過多種方式增加街道綠量,發揮遮蔭、濾塵、減噪等作用。街道綠道包括行道樹、沿街地面綠化、垂直綠化、街頭綠地、退界區域地面綠化、盆栽、立面綠化、結合隔離設施及隔離帶形成的綠化等。鼓勵有條件的街道連續特色高大喬木13、,形成林蔭道,提升休憩空間品質。規劃通則/優化景觀品質三綠植3.5.1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43-18 街道綠化示意圖沿街道綠化宜選擇有色花木及色葉植物,增加色彩多樣性和街道識別性。規劃通則/優化景觀品質三綠植3.5.1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53-19 林蔭道綠化示意圖沿線建筑鼓勵增設屋頂綠化、陽臺綠化、立面綠化,增加景觀層次性。規劃通則/優化景觀品質三綠植3.5.1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63-20 立體綠化效果示意圖鼓勵地面鋪裝、街道家具與其他環境設施設計藝術化。街道環境設施應注重藝術品質與細節設計,提升街道家具設計品質。人行道鋪裝可作為公共藝術的展示面進行多樣化設計。鼓勵在街道空間內設置公共藝術14、作品。街道空間鼓勵采用雕塑等藝術品進行裝點,設置噴泉、規劃通則/優化景觀品質三公共藝術3.5.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7街道空間鼓勵采用雕塑等藝術品進行裝點,設置噴泉、燈光裝置等設施,從而增強空間環境吸引力。3-21 林蔭道綠化示意圖3-22 公共廁所設置示意圖規劃通則/美化配套設施三公共廁所3.6.1 結合特色風貌街道內實際情況增設公共廁所點位。鼓勵設置無性別公共廁所;鼓勵增設無障礙設施。鼓勵采用綠化掩映或半覆土等方式進行生態景觀化處理。鼓勵結合沿街商業建筑、公共建筑設置公共廁所,或利用地下空間設置公共廁所。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8結合特色風貌街道內實際情況增設垃圾箱點位。垃圾箱造型應簡潔大方,立15、面設計融入街道特色主題元素。3-23 垃圾箱設置示意圖垃圾箱3.6.2 市政設備箱應盡量集中布置,現狀無法遷改的配電箱、變電器及電訊箱等設施應進行美化隱蔽處理。3-24 市政設備箱設置示意圖規劃通則/美化配套設施三市政設備箱3.6.3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29共享單車停放點建議布局于街口位置,不宜在歷史建筑門口設置共享單車停放點。3-25 自行車租賃點設置示意圖共享單車停放點3.6.4 室外休憩設施宜結合花壇、矮墻、綠籬等設施組合設計。3-26 室外休憩設施設置示意圖規劃通則/美化配套設施三公共廁所3.6.5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0路燈形式應美觀大方,與建筑風貌協調統一。3-27 路燈設置示意圖垃圾16、箱3.6.6 軌道交通風井等確需設置于地面的設施應進行美化隱蔽處理。3-28 軌道交通地面設施設置示意圖規劃通則/美化配套設施三軌道交通地面設施3.6.7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1地下停車場出入口需結合綠植作美化處理。3-29 地下停車場出入口設置示意圖地下停車場出入口3.6.8 四 分類細則32這類街道歷史內涵突出,街名或街址不曾更改,有成片或集中的歷史建筑,是承載城市歷史記憶的空間,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通過分析這類街道的歷史價值,重點對歷史建筑、空間尺度、環境小品等進行引導。分類導引/歷史型特色風貌街道四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3以保護為主,不隨意拆除或新建,從街道的完整性出發,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環17、境。對重要歷史建筑,做到修舊如故。一般歷史建筑,在外觀堅持原樣修復的原則下,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功能置換。其他建筑宜根據周邊建筑環境進行協調。建筑的保護與更新4.1.1 4-1 歷史型特色風貌街道示意圖對道路紅線寬度、轉彎半徑、建筑紅線、兩側建筑高度、行道樹進行嚴格控制,盡量保持原有空間尺度。分類導引/歷史型特色風貌街道四街道空間尺度4.1.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4結合與街道相關的歷史人文背景,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為線索,通過雕塑、座椅、標志牌等多種景觀小品形式加以展示,豐富街道內涵。環境小品4.1.3 4-3 環境小品示意圖4-2 街道空間尺度示意圖這類街道體現了成都獨有的地域特征,是歷史、18、民俗、近現代文化的載體,文化內涵濃厚。通過挖掘街道的文化內涵,分析街道的特色文化價值,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改造。分類導引/文化型特色風貌街道四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5延續原有鄰里關系和街巷生活,通過保留傳統院落、凝聚當地居民宗教信仰和民俗風情的傳統建筑物(如宗祠、集市等)、舊時基礎設施(如水井等)、街道兩旁歷史悠久的古樹、特色公共空間,傳承傳統居住型街道的文化內涵。增加現代生活必需的服務設施,包括供水、供電、排水、垃圾清理等,以改善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以傳統居民生活文化為特色的街道4.2.1 4-4 傳統居民生活文化特色風貌街道示意圖保留原始業態,延續“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住商混合模式。對老字19、號店鋪進行政策支持,通過維護修繕重現昔日生機。對沿街兩側的商鋪牌匾規格、形狀、顏色等做統一規劃,保證連續、整潔的沿街立面。同時,改善街道基礎設施,營造安全、舒適的購物、餐飲環境。分類導引/文化型特色風貌街道四以傳統商貿文化為特色的街道4.2.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6突出特色內涵,保存原有文化載體,如古字招牌、建筑物構件、墻體、雕塑、文化墻等。通過修繕路面、美化街道環境,增添代表街道文化的特色鋪裝、展示墻、雕塑、座椅、路燈等基礎設施,展示特色文化內涵,形成宜人的體驗環境。4-6 音樂文化特色風貌街道示意圖4-5 商貿文化特色風貌街道示意圖其他特色文化街道4.2.3 這類街道有著獨特的景觀環境,尺度宜人、舒適。以修復場所空間為主,保證街道界面的連續性,保持原有街道寬度和空間尺度。分類導引/景觀型特色風貌街道四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7保護古樹木,保存原有種植格局,豐富綠化層次。提升綠化環境4.3.1 4-7 綠化環境提升示意圖地面鋪裝做到界面劃分,區分車行道、人行道和院落,提高可識別性。人行道以古樸、防滑材質為主,小尺度鋪裝,色彩與周圍環境協調。分類導引/景觀型特色風貌街道四美化地面鋪裝4.3.2 特色風貌街道導則38合理設置景觀小品,控制如座椅、電話亭、路燈、垃圾箱等設施的位置及數量,注意街道的次序和整潔。4-9 設施小品示意圖4-8 地面鋪裝美化示意圖增添設施小品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