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防撞墻工程施工方案(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608216
2022-10-18
7頁
17.92KB
1、作為安全設施的隧道防撞墻是隧道形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不論從內在質量,還是外觀質量均要成為精品。1. 基本要求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劑的質量和規格必須符合有關規范和設計規定的要求,按規定的配合比施工;鋼筋綁扎穩定、牢固,不得出現露筋和空洞現象;澆注成型后,線形直順美觀,尺寸要符合設計圖紙要求;混凝土表面應平整,不應出現蜂窩、麻面;防撞墻澆注節段間應平滑順接。2. 技術質量評定標準檢查項目規定值或允許偏差檢查方法和頻率混凝土強度(MPa)在合格標準內(C30)平面偏位(mm)4經緯儀、鋼尺拉線檢查:每100m檢查3處斷面尺寸(mm)5尺量:每100m每側檢查3處豎直度(mm)4吊垂2、線:每100m每側檢查3處預埋件位置(mm)5用尺量五、1施工方案本標段為標準暗埋段,60m為一段變形縫,在進行防撞側石施工時,每30米作為一個施工段設置變形縫,并與主體結構變形縫相對應,在變形縫內填置PE發泡板;訂制150m(5套)鋼模板,南北洞口各準備兩套,一套備用,2m為一節,考慮到中墻和側墻模板的通用情況,將每節分為3段,具體詳見模板結構圖,現場組裝;南北兩側哪個先具備施工條件時,先施工哪一側,在都具備施工條件后,兩側平行施工,保證工期;在施工一側(比如:南側)防撞墻時,要保證留半幅路面供隧道內交通行駛,保證不影響本標和其他標段施工,可以先由中間向兩端集中施工側墻,完畢后,再由兩端向中3、間集中施工中墻,這樣可避免模板大規模的搬運,省時省力。2施工工藝流程準備工作在基面清理后(,鋼筋和預制的鋼模板進場,并事先將模板進行拼裝,對接縫進行處理。鋼筋測量放樣 用全站儀進行平面位置放樣,每5米放出防撞墻外邊緣。 砂漿底座的標高應控制準確,現場直接測量抹設,模板底座使用的砂漿標號宜高,以防受模板重力破碎,寬度8-10cm為宜,厚度不應太小。根據放樣數據拉線定位鋼筋安裝的位置及高程。按照圖紙要求,鋼筋采用綁扎連接,按照橋規有關要求進行質量控制。施工時特別要注意控制好鋼筋頂面高程以及線形。 欄身模板采用廠制定型鋼模,每節長度2米,節與節之間法蘭盤螺栓固定連接。模板運抵現場后進行試拼,主要是看4、模板安裝后的整體效果,模板接縫處是否平順,有無縫隙和明顯錯茬,必須各部尺寸準確,邊緣順直,鋼板表面有良好的光潔度,滿足實際施工需要,檢查無誤后方可正常使用。 除銹、刷油鋼模板在正式安裝使用前將表面浮銹清除干凈,并用好機油將模表面涂抹均勻,以此保證混凝土表面光潔和混凝土不沾模板。在底座上用墨線彈出模板底面安裝位置線,并在墻面上定出模板上口高程控制線。模板安裝先在原地上每三節拼好為一塊,再利用自制平車起重架起吊運輸安裝。模板安裝時與混凝土底板間用螺栓拉桿拉緊連結,下部及頂部各設置一道拉桿,間距100cm。模板底部與底板交接處用方木將空隙墊起,并貼好止水帶以防止漏漿。模板安裝完成后進行檢查,主要是檢5、查安裝尺寸是否合適,各個固定點(拉桿、支桿等)是否牢固可靠,模板頂面高程控制是否在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對超出標準的地方進行相應調整。 混凝土由砼運輸車運至現場,人工鏟至模內,插入式振搗器振搗?;炷翝沧r采用分三層的澆注方法。第一層澆注到底部水槽變點處,第二層澆注到中間大圓角點,第三層澆注到頂,由振搗人員控制三層混凝土的入模時間及方量?;炷敛剂弦鶆?,嚴格控制振搗時間,每層混凝土振搗時間不小于1min,不大于1.5min。護欄混凝土澆注完成后,頂面采用三次收漿。第一次用木抹子抹平,第二次用鐵抹子抹平初壓光,并在側石上口接水凹槽處壓入48的鋼管,人工置出接水槽的形狀,第三次待混凝土初凝時用軋子用6、力軋光。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還要隨時跟蹤檢查,發現模板變形,要隨時加固調整,并將混凝土重新振搗。 混凝土拆模后的裝修拆模時,留兩端的2m模板不拆,用以連接相鄰段的模板,控制下一施工段的線形。拆模后,應立即對表面缺陷進行修飾,對于較小的氣泡麻點,可采用白水泥與普通水泥調配的干灰修飾,白灰與普通水泥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3左右(可提前進行調配試驗,以使調配的灰粉顏色與砼面顏色一致),不宜拌制灰漿涂刷,這樣做易使砼失去原有光澤,修飾應分23次進行,切勿急于一次求成。對于面積較大的蜂窩麻面,可用白灰與普通水泥,按適當比例配制水泥漿涂抹,待干后,可用配制好的干灰做再一次修飾,接縫處的漏漿棱角可用磨光機輕輕7、打磨平整,再用干灰修飾,砂線色差,云鱗狀班等缺陷部位可先用砂紙打毛,再用灰漿及干灰修飾。養生拆模后采取上覆土工布灑水的方法進行養生7天。線形可分為平面線形和縱面線形,線形質量的決定因素主要為測量精度和模板支護。平面線形:以直線兩端定位樁控制,架儀器于定位樁穿直線,以確保直線線形,在完成第一次放樣后應進行第二次復測,若兩次放樣結果誤差較小,則可選擇其中一次的結果為最終放樣結果,若兩次放樣偏差較大,須進行復測,選取較接近的兩次放樣中的一次??v面線形:縱面線形不光滑,存在明顯的拐點或折線,從視覺角度來說,易造成平面線形存在折線的假象。影響縱面線形的主要因素是水準測量的精度,水準控制點易設在不易變形沉8、降的地方。模板的支護:模板支護前,首先應根據已測好的平面線形在抹好的砂漿底座上彈出模板內外側的支護線,這樣比較方便支模,模板的加固須牢固以防止變形跑模,模板之間的板縫應用密封膠帶粘貼好以防止漏漿,在完成模板的支護后,應進行二次水準測量,測出防撞墻頂面砼的標高,在模板內側劃上標記線,另外預埋件的標高也須準確測量,在澆筑前應對模板進行全面檢查,線形不順的地方應做適應調整,但必須保證其斷面尺寸等指標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砼外觀質量的決定因素主要有:砼配合比、攪拌、澆注、振搗等工藝環節的動態質量。砼外觀質量缺陷產生的原因有:蜂窩-漏振,局部未振到位;麻面-欠振,振搗時間不足;砂線-過振,振搗時間過長造成9、砼離析或泌水;色差-早振,澆鋪未到位,急早搗振,水泥漿不勻;氣泡-快振,振搗時間過短;云鱗斑-早振或快振;冷縫-遲振,上下層砼澆搗時間間隔過長,已接近水泥初凝時間。若要克服這些缺陷,應從砼施工工藝技術著手。砼配合比:適當延長砼的模內保養期或適當加大水泥用量,有利于砼表面自然光潔度的提高。但模板數量有限,要求周轉次數多,周期短,不便延遲拆模,因而可考慮加大水泥用量的方法,可大10%左右。這是一種過剩投入成本的方式,加大了成本投入,但考慮到工期、人力、拆模時間其他因素,加大水泥用量的方法是可取的。 為了使砼均勻密實,充分改善砼的和易性,可稍提高砼中細料的含量,因為砼拌和物和易性(流動性、粘聚性、保10、水性)主要是由于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泥砂漿起主要作用,正常情況可將砂率提高2%3%。在略增加砂率的同時,可適當減少用水量,用水量少些,易克服氣泡,但不能過少,以免振搗困難,所以控制好砼的坍落度就顯得很重要,砼坍落度宜比正常情況下減少2cm左右,并按限差1cm控制,以保證砼塑性穩定。砼的攪拌:砼的攪拌必須做到計量準確,攪拌均勻,坍落度穩定這三個基本要求,否則砼拌和物中必將出現水泥砂漿分布不勻,給砼的澆灌帶來了先天性不足,如表面留下色差,或搗振易出現離析或泌水等非均質現象。因防撞墻澆筑所用的砼標號都較高,因此攪拌時間應適當延長,不應小于3min。另外需適時測定粗骨料和細集料表面含水量,以便在拌制砼時掌握用水量。砼的澆筑與振搗:砼澆筑分層分段,從一端開始,一段一段向另一端,呈傾斜層全斷面推進,每一段的長度24m為宜,每層澆筑的厚度不宜超過30,在陰坡或倒角部位,分層厚度宜適當減小。在各層的振搗過程中,振搗棒的插入位置應離模板拼縫稍遠,以防振裂拼縫上密封膠帶造成漏漿。若砼已無顯著沉落,不冒氣泡,呈平坦泛漿,則振搗適宜,對于底部或陰角部位,宜快插慢提,快速插入,上下抽動34次以助砼沉落穩定,每次提升按23控制,每提一次停頓23s,以利于排出氣泡。另外注意拌和物較稀時,應相應縮短振搗時間,減少抽動次數。振搗棒的移動間距一般按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5倍控制,一般25左右,便可防止漏振。找平與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