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電鍍車間改造工程隔震平臺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專項施工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608485
2022-10-18
12頁
55KB
1、機電電鍍車間改造工程隔震平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專項方案編 制 人: 審 核 人: 編制單位: 編制時間: 機電電鍍車間改造工程隔震平臺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專項施工方案一隔震平臺基礎工程概述在機電電鍍車間改造工程基礎中的8軸-10軸交C軸-2/C軸設置一座隔震平臺鋼筋混凝土基礎,結構形式為矩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混凝土標號C30.基礎墊層混凝土標號C15; 混凝土基礎為18.2m*13.45m,當中留1.7m*1.8m的柱位空洞,基礎埋深-1.5m;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體積為362.6m3由于該工程屬于大體積混凝土工程,針對大體積混凝土易產生裂縫的質量通病,采取了有效的施工防治、養護、降溫等方法;針2、對混凝土的級配選材、水灰比的控制,施工振搗操作過程、降溫檢測布置、采用管網布控控制混凝土降溫措施等系列措施來控制混凝土的質量通病。對總體規劃創優創造了基礎條件.二隔震平臺基礎施工特點1.體積大、降溫難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18.2M *13.45M,.澆筑深度1.5m;澆筑成型后混凝土內部產生大量的水化熱,易使成型后混凝土產生裂縫故采取以下施工措施:a)優化配合比:選用早期活性低的低水化熱水泥,降低早期強度發展過程中的水化熱;采用連續優質的級配的含泥量2%的碎石與平均粒徑0.38mm含泥量1%的中粗沙,以減少水泥用量和合理的配比;控制單方混凝土的用水量,嚴格控制水灰比,使混凝土水灰比應小于0.5;3、摻緩凝型減水劑,延緩水化熱釋放速度,使混凝土緩凝、提高混凝土流動性, 摻加膨脹劑,以抵抗混凝土收縮產生的應力,避免裂縫的產生.b) 加強混凝土養護:混凝土養護在降溫階段保持溫降小于1.5/d,控制降溫速度遠小于升溫速度,故降溫拉應力小于升溫壓應力,進而避免裂縫出現.c) 混凝土溫度監測:在混凝土入模后72小時內,每間隔2小時測溫一次;在混凝土入模后72-168小時內,每間隔4小時測溫一次;在混凝土入模后168小時后,每間隔8小時測溫一次.d) 溫差控制:設計及施工規范要求,采用160的U-PVC管6根14M長暗放在-0.7m的位置平均布置,利用外圍加流動循環水來進行混凝土當中的溫差的平衡控制,4、再將溫差上限(含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差、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控制在25內,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混凝土早期脫水,保證游離水不過早蒸發,從而達到有效養護效果.2.面積大、澆筑時間長、冷縫控制難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澆筑18.2M*13.45M,,澆筑閉合周長63.3m.由于混凝土澆筑面積大、澆筑時間長,混凝土成型后易產生冷縫. 為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避免吸隔震平臺基礎產生冷縫,改善混凝土澆筑工藝:a) 混凝土澆筑方向順序:混凝土澆筑時混凝土輸送泵由遠端推向近端,采用分層定點、一個坡度、薄層澆筑、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方法,使上、下層混凝土澆筑停歇時間不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b) 振搗器布置:根據混凝土泵送自然5、流淌及振搗時形成的坡度,分前、中、后三階段布置三道混凝土振搗器;確保下部混凝土密實,振搗時嚴格控制振動棒移動的距離,特別注意混凝土的入倉振搗,防止離析和漏振.三.隔震平臺基礎施工技術要求及質量標準混凝土表面色澤均勻,無異色斑,無明顯色差;無明顯氣泡,混凝土表面的微細氣泡分布均勻;表面無明顯裂縫,不得出現寬度大于0.2mm或長50mm的裂縫;表面光潔,無油跡、漿皮、流淌、無砂帶和沖刷痕跡.表面平整度允許偏差不大于2mm.無觀感缺陷:漏漿、爛根和錯臺;無冷縫、夾雜物,無蜂窩、露筋、麻面和孔洞;無剔鑿、磨、抹或涂刷修補處理痕跡.四.隔震平臺基礎施工方法由于隔震平臺基礎結構形體大、鋼筋密、混凝土數量大6、。除了必須滿足一般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外,還應控制溫度變形裂縫的發生。大體積混凝土除機械設備投入必須滿足要求外,其關鍵技術在于控制混凝土裂縫的發生,涉及到設計、施工、環境等諸多方面,必須采用溫度應力和溫度差雙控的方法以確保混凝土質量,并著重從控制溫升、延緩降溫速度、減小混凝土收縮、提高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改善約束條件和設計構造等方面采取措施。并且,這些措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對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主要切入點放在嚴格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混凝土降溫階段(即混凝土收縮階段)的降溫速度,從而有效防止大體積混凝土貫通性裂縫產生。對溫度應力控制仍通過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予以實現,以確保工程質量,現分述如后。7、1.優化配合比設計a) 選用早期活性低的低水化熱水泥,降低早期強度發展過程中的水化熱;b) 采用連續級配的碎石,以減少水泥用量;c) 摻緩凝型減水劑,延緩水化熱釋放速度,使混凝土緩凝、避免施工冷縫,提高混凝土工作性和流動性。d) 摻CEA膨脹劑,以抵抗混凝土收縮產生的應力,避免裂縫的產生。2.構造技術處理a) 在墊層上刷隔離劑一層,減小地基對基礎底板的約束力;b) 在底板上、下層主筋外布置4 200mm雙向抗裂鋼筋,以增強表面抗收縮裂縫的能力。3.混凝土應力和收縮應力分析根據以往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其裂縫控制的關鍵仍然是控制混凝土內外、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只要將該溫差值控制在25,混凝土內部8、不會由于降溫溫差和混凝土收縮而形成溫度裂縫。4.混凝土澆筑工藝a) 混凝土澆筑方向順序:混凝土澆筑時由遠端推向近端,采用分層定點、一個坡度、薄層澆筑、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方法,使上、下層混凝土澆筑停歇時間不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從而提高效率,簡少泌水處理。b) 振搗器布置:根據混凝土泵送自然流淌及振搗時形成的坡度,分前、中、后三階段布置三道混凝土振搗器:第一道在混凝土卸料處,負責出管混凝土振搗密度;第二道設在斜面中部;第三道設在坡角處,確保下部混凝土密實,振搗時嚴格控制振動棒移動的距離,特別注意混凝土的入倉振搗,防止離析和漏振。c) 泌水處理:混凝土在澆筑、振搗過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漿順混凝土坡9、面下流坑底,通過側模底部開孔將泌水排出基坑。當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頂端模板時,改變混凝土澆筑方向,形成集水坑,及時用水泵將泌水排出,以消除泌水對混凝土層間粘結能力的影響,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及抗裂性能。d) 混凝土表面處理:混凝土初凝前用刮杠按設計標高找平后,用木抹子抹壓,初凝后終凝前再用抹子抹壓一遍,使混凝土表面更密實,以閉合收水裂縫。5.混凝土養護混凝土養護方式:據經驗公式計算,保溫層厚度5cm。在混凝土表面覆蓋兩層塑料薄膜、兩層草袋進行保溫、保濕養護,混凝土側面則在模板內側襯3cm厚塑料泡沫板一層。塑料薄膜和草袋隔層鋪設,即塑料薄膜 濕草袋塑料薄膜干草袋,以延緩混凝土降溫峰值,使混凝土在10、降溫階段保持溫降小于1.5/d,控制降溫速度遠小于升溫速度,降溫時應力松馳系數小于升溫時應力松馳系數,故降溫拉應力小于升溫壓應力,進而避免裂縫出現。混凝土養護時間:據經驗公式和C30混凝土不同齡期抗壓強度,推定混凝土自身抗拉強度大于溫降產生的拉應力需要的時間,當混凝土自身抗拉強度大于溫降產生的拉應力時,則停止養護。但為使混凝土緩慢地降溫、緩慢地收縮,故達到養護所需要的時間時,逐漸減少覆蓋層厚度,視測溫情況逐步拆除保溫材料。6.混凝土溫度監測測溫方法測溫是混凝土養護實現信息化,確保大體積混凝土質量最關鍵的一環。本工程將采用簡易測溫法,即在混凝土中預埋鋼管,選用MPF-24路電子巡檢儀測溫。鋼管選11、用48mm3.5mm腳手鋼管,底口焊鋼板封閉,上口高出混凝土面10cm,底口比測溫點深5cm10cm,管內灌水深度為5cm10cm。測溫孔及測點布置測溫孔布置以準確反映混凝土內部溫度為原則,根據底板具體尺寸選定,隔震平臺設置A、B、C、D、E、F、G、H、點,在保溫層下與混凝土上表面間設E、H測點,作為監測環境溫度的依據。每個測點分為上、中、下三個測位。測溫時間安排:在混凝土入模后72小時內,每間隔2小時測溫一次;在混凝土入模后72-168小時內,每間隔4小時測溫一次;在混凝土入模后168小時后,每間隔8小時測溫一次。溫差控制:按設計及施工規范要求,將溫差上限(含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差、混凝土表12、面與大氣溫差)控制在25內,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混凝土早期脫水,保證游離水不過早蒸發,從而達到有效養護. 降溫措施在混凝土內設置兩排循環水管以控制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差、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保證控制在25內。五.隔震平臺基礎施工保證措施 1.根據管理程序和現場質量計劃,確定質量控制點的設置a) 待檢點: 地基處理,基礎鋼筋,基礎混凝土.b) 見證點:定位及高程控制.c) 文件見證點:鋼筋性能原材料實驗報告,混凝土的性能原材料實驗報告2本工程混凝土體積較大為防止產生溫度裂縫采取如下預防措施:a) 降低水泥水化熱選用低熱水泥如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b) 使用粗骨料,摻加粉煤灰等摻合料或摻加13、減水劑,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控制坍落度.c) 降低混凝土澆灌入模溫度,盡量避開高溫時澆筑.d) 用低溫水拌制混凝土,對骨料進行護蓋或設置遮陽裝置,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溫度.e) 采取薄層澆灌,每層厚200300mm,利用澆灌面散熱.f) 加強施工中的溫度控制,按梅花型布置測溫導線,每點設上下兩根導線,定時測溫.g) 做好混凝土的保溫、保濕養護、緩慢降溫,減低溫度應力;避免曝曬,以免發生急劇的梯變.3力能供應為了確保吸收塔基礎澆筑順利完工,保證施工力能供應、特制定應急組織機構。應急施工組織機構水供應機構電供應機構混凝土供應機械供應模板應急儲備人員 防雨防險預備項目經理(應急組織機構負責人)現場應14、急執行經理現場應急技術執行經理施工作業班組(兩個班組其中有一預備) 六.結論隔震平臺基礎表面光潔、平整,無通病;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表面平整度小于3mm.混凝土表面無一處裂縫.七.效益評估該工程的隔震平臺基礎施工方法科學、合理、安全、可靠;即提高了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澆筑速度又增強混凝土的整體強度。.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表面由于平整,使設備底板與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表面接觸無縫隙提高了隔震平臺本體安裝的質量.隔震平臺基礎混凝土外露部分表面光潔、平整,給創精品工程打下了基礎.參考文獻:電力工業部火電施工質量檢驗及評定標準(系列標準最新版本)電力工業部電力建設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建筑工程篇)火電廠煙氣脫硫工程施工質量驗收及評定規程(DL/T5417-2009)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52001建筑鋼結構焊接技術規程JGJ 81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02隔震平臺塔基礎施工圖CHEC.GS-1080S-T0203-02 A、B、C三個點 D、E 、F三個點 1700 900 1800 900 850 850 13450 2/C軸 G點 9100 10000 18200H點 9100 10000 6300 6300 C軸 7150 8000 8軸 10軸 隔震平臺局部布置圖及溫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