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樁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609464
2022-10-19
17頁
113.54KB
1、目 錄1工程概況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3執(zhí)行的規(guī)程、規(guī)范及標準4原體試驗的目的、要求和試驗內容、方法、工作量5原體試驗方案的設計6原體試驗監(jiān)測與檢測手段、方法、工作量及布置方案7原體試驗的施工組織設計8質量控制要點和質量保證措施9工期計劃10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11經費概算1 工程概況1.1 站址地理位置1.2 站址地形地貌站址的宏觀地貌單元為沖洪積平緩傾斜平原,現為戈壁灘,無植被。地形開闊,微向北傾斜,地面標高2874.102877.25m。站址區(qū)內及其附近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風積砂(局部為沙丘),同時由于地基土基本為粉細砂,且厚度較大,由于其含水量較小,在施工機具、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砂土擾動,破壞砂2、土天然結構,降低砂土強度,增加變形,原本稍密的粉細砂變得松散,甚至產生不良巖土問題,除此未見不良地質作用。1.3 站區(qū)總平面布置500kV直流和接地極出線向西,各一回,本期建設的閥廳及控制樓居中,預留擴建的輔助控制樓及閥廳設在東西兩端;330kV配電裝置采用GIS敞開式布置,出線向北,規(guī)劃18回,本期7回,規(guī)劃330kV繼電器室4座,本期建設2座;交流濾波器及其母線布置在330kV配電裝置南側,規(guī)劃設置交流濾波器3大組,共16小組,本期建設交流濾波器1大組,共6小組,預留擴建的交流濾波器及其母線位于該區(qū)西側及北,緊鄰閥廳、和330kV配電裝置;站前區(qū)為換流站和750kV變電站共用,設在全站南側3、中部,西鄰交流濾波器及其母線區(qū),北靠主變區(qū),東接750kV配電裝置。該布置有綜合辦公樓、備品庫及檢修間、站用配電裝置和綜合水泵房等,站區(qū)主入口位于該區(qū)南側中部,向南接進站道路。750kV主變區(qū)位于站區(qū)中部,西接330kV配電裝置,東連750 kV 配電裝置,規(guī)劃設置主變2臺,主變備用相1臺,低壓電抗器和電容器各16組,主變及66kV繼電器室1座,低壓配電室1座;750 kV配電裝置設在站區(qū)東端,采用GIS布置,750 kV規(guī)劃向東出線10回,本期2回,規(guī)劃設置高抗10臺,高抗備用相3臺,本期在烏蘭一、烏蘭二出線下建設高抗2臺,備用1臺。全站東西向總長度706m,南-北向最寬處520m,包括換流4、站及750kV變電站的站區(qū)圍墻內總占地面積25.29hm2,其中換流站圍墻內占地面積14.46 hm2。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2.1 地層巖性及分布規(guī)律依據區(qū)域地質資料及初步設計階段勘察成果,站址區(qū)所揭露的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相的粉砂,局部夾角礫、礫砂、粗砂透鏡體。根據地質成因、物理力學性質及密實度,共分為兩個大層,第一大層有三個亞層,第二大層有兩個亞層。各層巖土的巖性特征描述如下:粉細砂(Q4al+pl):褐黃色,稍濕,稍密,混少量礫石。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云母及一些暗色礦物。該層厚約710m,層頂標高為2868.222878.19m,層底標高約為2858.702869.45、3m,局部地段在地表有0.200.30m厚的角礫、礫砂層。1角礫(Q4al+pl):雜色,稍濕,中密。礫石含量一般為3050%,粒徑一般520mm,次棱角狀,母巖成分主要為花崗巖及一些深色變質巖等。該層成層不穩(wěn)定,以透鏡體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無規(guī)律,厚度0.31.5m不等。2礫砂(Q4al+pl)雜色,稍濕,稍密中密。成分主要為花崗巖及一些深色變質巖等。該層成層不穩(wěn)定,以透鏡體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無規(guī)律,厚度0.30.5m不等。3粗砂(Q4al+pl)雜色,稍濕,稍密中密。成分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變質巖碎屑等。該層成層不穩(wěn)定,以透鏡體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無規(guī)律,厚度0.31.0m不等。粉細砂6、(Q3al+pl):褐黃色,稍濕,中密,混少量礫石。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云母及一些暗色礦物。該層本次鉆探未揭穿,層頂標高為2858.702869.43m。1角礫(Q3al+pl):雜色,稍濕,密實。含礫石,礫石粒徑一般520mm,次棱角狀,母巖成分主要為花崗巖及一些深色變質巖等。該層成層不穩(wěn)定,以透鏡體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無規(guī)律,厚度0.31.0m不等。2礫砂(Q3al+pl):雜色,稍濕,中密。母巖成分主要為花崗巖及一些深色變質巖等。層厚0.601.10m。該層成層不穩(wěn)定,以透鏡體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無規(guī)律,厚度0.30.5m不等。2.2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1)根據載荷試驗確定層7、粉細砂的承載力本次在場地內進行的三處浸水載荷試驗。根據現場載荷試驗,據現場載荷試驗資料繪制天然地基載荷試驗曲線,Z1、Z2僅加壓至150 kPa,變形分別為4.04mm和3.45mm,Z1點加壓至150kPa穩(wěn)定后,浸水后,由于基坑坑壁出現坍塌,導致荷載試驗配重系統(tǒng)發(fā)生沉降,載荷試驗的主鋼梁出現下沉,使記錄產生錯誤,但根據其變性量其承載力極限值不小于150 kPa,即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75kPa;Z3點曲線沒有明顯拐彎,根據有關規(guī)范判定,取s/b0.01即沉降小于7.9mm所對應得壓力值作為承載力特征值,所以Z3點承載力特征值為150kPa。(2)根據標準貫入試驗擊數確定層粉細砂的承載力本次勘8、察對層粉細砂進行了孔內標準貫入試驗98次,其經過桿長修正后的擊數為1015,平均值為12,據此查閱有關手冊其承載力特征值為130kPa160 kPa。綜合以上分析,根據現場原位測試結果,結合有關工程經驗,推薦各層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下表。 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承載力特征值一覽表 地層指標名稱3-2粉細砂粗砂粉細砂礫砂標準貫入試驗擊數(擊) 樣本數9821383范 范圍值1015 111311191314平均值121219.2714天然密度(g/cm3)范 范圍值1.601.701.802.01.701.801.802.0變形模量E0(MPa)1015303315203033內聚9、力c(kPa)/內摩擦角()2530353830353538承載力特征值fak(kPa)100180200160180180200注:標貫擊數經桿長修正。2.3 地下水本次勘察最大孔深為20m,未見地下水,四周無人居住,也無工業(yè)建筑物,因此,站址地下水位可按大于20m考慮。據調查,該地區(qū)地下水位變幅不大,沒有大幅度上升的可能。因此,可不考慮地下水對建筑物基礎及施工的影響。2.4 場地巖土工程評價2.4.1 鹽漬土判定土試樣的易溶巖含量為0.08%1.10%。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第6.8.1條綜合分析判定,152件土試樣中有50件的易溶巖含量大于0.3%為鹽漬土。鹽漬10、土試樣占總土試樣的30%。綜合判定該場地地基土層屬鹽漬土類。該場地鹽漬土按含鹽化學成分分類,以氯-亞氯鹽漬土為主,硫酸亞硫酸鹽漬土次之。2.4.2 鹽脹性分析1)室內化學分析試驗152件土試樣中,地基土的硫酸鈉含量都小于1%。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第6.8.4條,可不考慮鹽脹性。2)室內大型鹽脹試驗委托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與材料分析測試部(蘭州)做室內大型鹽脹凍脹試驗,其鹽脹量為0.094mm。根據以上試驗,本場地可以不考慮鹽脹性。2.4.3 溶陷性分析本次在場地內進行的三處浸水載荷試驗,判定為非溶陷性土。為準確評價場地土的溶陷11、性,采用較大體積的重塑土,在室內按照1.7g/cm3密度在直徑為500mm,高500mm的圓筒中制備試樣,試驗土柱高度400mm,初始加載較小的壓力,經過一定時間(使土中可溶鹽充分溶解滲出),記錄溶陷變形量。截至6月4日,溶陷變形量為8.6mm,根據計算其溶陷系數不小于0.023。據此判定應屬有溶陷的鹽漬土。2.5 場地土腐蝕性評價本階段對152件土樣進行易溶鹽分析試驗,按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有關條款判定,環(huán)境類型為 III類。格爾木地區(qū)1月份平均氣溫小于10,屬于冰凍區(qū)(冰凍段)。綜合判定認為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有弱腐蝕,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中等腐蝕。地基土的PH值為812、.19.1,根據地基土的PH值進行判定,地基土對鋼結構無腐蝕;參考我院完成的格爾木換流站土壤電阻率測量報告中小烏蘭溝地段資料,地表以下5m深度范圍內的土壤電阻率值大部分為50100.m,平均值為87.8.m,按土壤電阻率進行判定,地基土對鋼結構有中等腐蝕。綜合判定,地基土對鋼結構按中等腐蝕考慮。3、執(zhí)行的規(guī)程、規(guī)范及標準試樁及檢測依據的技術規(guī)范及相關文件:(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 GB500072002(3)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 JGJ792002/J220-2002(4)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程) DL/T50242005(5)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 GB502022002(6)13、 本工程初步設計階段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書 西北電力設計院,2008年6月4、原位試驗的目的、要求和試驗內容、方法、工作量等 4.1 試樁及檢測目的檢驗擬采用的地基處理方案對場地巖土工程條件的適應性及效果,為地基處理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依據;驗證設計參數,如樁徑、樁長、樁孔間距等,為工程樁的設計提供最佳參數;確定干振振沖碎石樁成樁時的施工技術參數,如確定振沖器造孔最終電流、每次樁管提升高度、每次加料量、每提升段加料量、密實電流、留振時間、反插次數、充盈系數(每根樁實際灌入碎石量與設計理論數量的比值) 等技術參數用來指導施工; 檢驗成樁的難易程度,確定工程樁的施工機具、施工工藝和成樁參數,為工程樁的大面積14、施工提供依據; 研究工程樁施工時對場地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以便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 確定樁基施工質量的檢驗方法和標準:通過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對地基處理施工進行質量檢測,確定復合地基的極限承載力和承載力特征值;采用單樁和樁間土載荷試驗、鉆探、重型動力觸探、標貫、靜力觸探及跨孔波速試驗等方法,對樁身質量和復合地基承載力進行檢測,為將來工程樁的檢測提供可靠的對比驗證資料。4.2 試樁內容及要求及工作量本工程設計試樁采用直徑400mm的干振碎石樁和直徑800mm的振沖碎石樁施工工藝,各布置兩處試樁區(qū)進行試樁施工,試驗樁位置1處樁長約11.5m,試驗樁位置2處樁長約7m。試樁前,試樁單位應仔細閱讀本工程初15、步設計階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書,并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J220-2002)附錄A及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程(DL/T 5024-2005)附錄C等相關規(guī)范條文要求,制定較為詳細的試樁技術方案及質量保證措施,報監(jiān)理審批后具體實施。通過兩種施工方法的試樁以檢驗不同樁孔填料對站區(qū)地質條件的適應性及處理效果,為地基處理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依據;每個試樁區(qū)各布置試樁20根,樁距1.5m,排距1.3m。試樁的分布區(qū)域、定位見附圖。5、原位試驗方案的設計5.1振動水沖碎石樁施工5.1.1 采用振沖器造孔,然后向孔內填料、振密,采用兩組試樁,樁孔填料采用碎石,以檢驗不同樁孔填料對站區(qū)地質16、條件的適應性及處理效果,為地基處理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依據;5.1.2 施工工序:(1) 清理、平整場地至設計標高,根據樁位控制點,由專業(yè)測量人員引放軸線,然后在軸線位置上設置2個控制點,由技術人員從軸線控制點引放樁位點,樁按正三角形間距2.0m布置;(2)施工機具就位,使振沖器對準樁位,使噴水口對準樁孔位置,偏差小于50 mm;(3)先開啟壓力水泵(水壓可用200600kPa,水量可用200400L/min),振沖器末端出水口噴水后,再啟動振沖器,待振沖器運行正常開始造孔, 振沖器徐徐貫入土中, 造孔速度宜為0.52.0m/min,直至達到設計深度。在孔底振沖時,停留時間不宜過長,以減少對下臥層土17、壤的擾動。應記錄此階段振沖器經過土層各深度的水壓、電流和留振時間;(4)造孔后邊提升振沖器邊沖水直至孔口,再放至孔底,重復兩三次擴大孔徑并使孔內泥漿變稀,開始填料制樁;(5)大功率振沖器投料可不提出孔口,小功率振沖器下料困難時,可將振沖器提出孔口填料,每次填料厚度不宜大于50cm。將振沖器沉入填料中進行擠密制樁,直至樁體密實后,將振沖器提升3050cm。應詳細記錄此階段的密實電流值和留振時間;(6)重復以上步驟,自下而上逐段制作樁體直至孔口。記錄各段深度的填料料、最終電流值和留振時間;沉入填料中進行擠密制樁,重復上一步驟工作,自下而上,直至加密到設計樁頂標高。(8) 關閉振沖器,關閉水泵,制樁18、結束。5.1.3 造孔和制樁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1) 振沖器應對準樁位,造孔中心與設計中心偏差不應超過50mm;成樁后樁中心與設計樁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2d。(2) 造孔及制樁過程中振沖器應處于懸垂狀態(tài)。發(fā)現樁孔偏斜應立即糾正,防止振沖器偏離貫入方向。 (3) 造孔過程中,應有專人對各深度的水壓、水量、時間、電流值等參數進行監(jiān)控并作好施工記錄,記錄的次數不少于1次/m2次/m,以確定各土層施工時的控制參數。(4)造孔速度和能力取決于地基土質和振沖器類型及水沖壓力等,造孔速度不宜超過2.0m/min ,以0.5m/min2.0m/min為宜,施工過程中須嚴格控制造孔速度。(5) 造孔深度與19、設計樁底標高允許偏差200mm。(6) 采用強迫填料加密制樁工藝。制樁時應連續(xù)施工,不得中途停止,以免影響制樁質量。加密從孔底開始,逐段向上,中間不得漏振。 (7) 如遇振沖器不易貫入的1角礫層或2礫砂層或其它層時,可增設輔助水管,以增加下沉速度。(8) 造孔及制樁過程中,施工電壓應保持相對穩(wěn)定,保持在380V20V范圍內。(9) 大功率如75kW振沖器宜采用連續(xù)投料法,小功率如30kW振沖器宜采用間斷投料法,每次投料以孔內增高不大于500mm為宜。(10)制樁時,每0.50m1.00m應記錄一次穩(wěn)定電流、留振時間、水壓、填料等參數。(11) 振密孔施工順序宜沿直線逐點逐行進行。5.1.4 其20、它注意事項(1) 施工現場應事先開設泥水排放系統(tǒng),或組織好運漿車輛將泥漿運至預先設置的存放地點,應設置沉淀池重復使用上部清水。(2)振沖碎石樁施工前應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原土強度的高低、設計樁長等條件,選用不同功率的振沖器,施工設備應配有電流、電壓和留振時間的自動控制儀表。(3)樁體材料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碎石,不宜試用風化易碎的石料,碎石粒徑宜為3080mm。5.2干振碎石樁施工5.2.1采用偏心振動器沉管成孔,然后向管內填料、振密,采用兩組試樁,樁孔填料采用碎石,樁間距為1.5m,以檢驗不同樁孔填料對站區(qū)地質條件的適應性及處理效果,為地基處理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依據;5.2.2 施工工序:(1)21、 清理、平整場地至設計標高。根據樁位控制點,由專業(yè)測量人員引放軸線,然后在軸線位置上設置2個控制點,由技術人員從軸線控制點引放樁位點,樁按正三角形間距1.5m布置;(2)施工機具就位,將底部裝有活瓣樁靴的樁尖對準樁位。(3)造孔:以振沖器將樁管沖入地層,在樁管進入土層的整個過程中要保持樁管的垂直度。造孔的深度以樁管上事先標注的刻度線為基準量測,樁管底是否到達層粉細砂要以振沖器造孔工作電流來判斷,期間要觀察電流的變化,若不變化或變化很小,則樁管已達到設計土層;若變化幅度較大,則原造孔電流可能為瞬時電流,樁管還沒有達到設計土層,需要繼續(xù)向下振沖,直至達到設計要求。(4)制樁: 從樁管上端的投料漏斗22、向管內投入碎石料,為保證順利下料,可以適當加水;向樁管進料口加料時采用間斷方式進行,即堅持“少吃多餐”的原則,邊加料邊振動和插搗,確保每提升段樁身碎石的密實度。要嚴格控制樁管每次提升高度和提升速度,以避免因一次提升過高而出現“斷樁”、“縮徑”現象和因提升過快出現填料不密實等缺陷。以碎石料制樁自下而上,循環(huán)進行,逐段成樁,直至孔口,整個制樁過程需要有專人詳細記錄加料數量、制樁持續(xù)時間等基礎數據。(5) 成樁:樁體達到設計高度后將設備移位,清理表層。5.2.3 施工質量控制措施:(1) 作好試樁的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和審核。干振振沖碎石樁的質量受地質條件、碎石級配、造孔電流、密實電流、留振時間23、等因素的影響較明顯,因此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質量控制內容時要針對影響因素著重編制相關的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并綜合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形成控制性和指導性文件,逐級審核批準后實施。(2)原材料的控制。干振振沖碎石樁所用碎石要求質地堅硬,粒徑為20 50mm , 具有一定的級配,含泥量3%,不宜選用風化易碎的石料。(3) 碎石樁樁位布置和垂直度的控制。將設備移至設計加寬范圍后,調平臺座,將樁靴對準測設的樁位,造孔中心與設計中心偏差不應超過100mm;成樁后樁中心與設計樁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2d。垂直度偏差不應大于1.5%,(4)造孔開始時要求徐徐慢進,待樁管深入土層超過1m 后,再使振沖器24、以12m/ min 的速度下沉,在下沉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樁管傾斜情況。(5)控制各項技術參數。要保證碎石樁樁長、樁身密度和最終的復合地基承載力,在施工管理方面主要通過控制試樁確定的振沖器造孔最終電流、每次樁管提升高度、每次加料量、每提升段加料量、密實電流、留振時間、反插次數等技術參數來完成,其中造孔最終電流是判斷樁管是否達到設計地層的參數,是控制樁長的指標,其它技術參數均是控制樁身密度的指標。具體到每一根樁時,控制各項參數不能孤立進行,必須綜合這些相互關聯(lián)的數據和分析數據偏差的原因,并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參數修正,以便質量控制具有經濟性和合理性。(6)數據記錄。數據記錄是碎石樁施工質量控制的重要手25、段,一方面記錄各項數據是現場質量檢驗的直接反映,如樁數、樁長等;另一方面對各項技術參數進行記錄能根據數據科學分析樁體質量情況,并能為成樁后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提供可追溯性依據,碎石樁的整個施工過程必須有專人負責記錄。(7) 造孔深度與設計樁底標高允許偏差200mm。(8) 如遇振沖器不易貫入的1角礫層或2礫砂層或其它層時,可適當注水幫助下沉,以增加下沉速度。5.2.3 其它注意事項1 振沖碎石樁施工前應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原土強度的高低、設計樁長等條件,選用不同功率的振沖器,施工設備應配有電流、電壓和留振時間的自動控制儀表。2 造孔過程中,應有專人對造孔最終電流、每次樁管提升高度、每次加料量、每提26、升段加料量、密實電流、留振時間、反插次數等參數進行監(jiān)控并作好施工記錄,記錄的次數不少于1次/m2次/m,以確定施工時的控制參數。6、原體試驗監(jiān)測與檢測手段、方法、工作量及布置方案6.1 復合地基靜載試驗復合地基靜載試驗按照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J220-2002)附錄A及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程(DL/T 5024-2005)附錄C中規(guī)定的要求進行。(1)確定復合地基極限承載力;(2)確定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6.2 施工結束后,及時檢測樁體質量、樁間土擠密效果、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采用單樁載荷試驗檢驗施工質量,采用重型動力觸探進行碎石樁樁體檢驗,采用標貫、靜力觸探或27、輕便觸探、波速測定等方法測試樁體密實度、樁間土擠密效果及承載力,為將來工程樁的檢測提供可靠的對比驗證資料。6.3 檢測時間應在成樁后間隔一定的時間,對于地基強度檢驗應滿足休止期的要求,一般為28天。6.4檢測工作量布置每個試樁區(qū)布置單樁復合地基靜載試驗一組; 重型動力觸探鉆孔三組,標準貫入試驗三組進行施工工程質量檢測及提供設計依據.7、原位試驗的施工組織設計7.1碎石樁施工工藝流程圖7.2施工人員組織表項目 崗位 人數 職責 管 理 項目技術負責 1 全面負責(技術與質量) 質檢員 1 質量監(jiān)督與檢查 安全員 1 施工安全監(jiān)督與檢查 施 工 操作工 6 樁機操作 記錄員 1 記錄樁長 原料 128、2 喂料 發(fā)電機、電工 1 設備維修、保養(yǎng) 后 勤 司機 1 采購 炊事員 1 食堂生活、環(huán)境衛(wèi)生 8、質量控制要點和質量保證措施8.1施工質量保證措施8.1.1建立強有力的質量保證體系,實行24小時關鍵崗位責任制,項目付經理、工長、質量員、技術員、安全員實行24小時值班。8.1.2施工前組織施工人員對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學習,進行技術交底,明確崗位責任,嚴格按照施工工藝及技術要求施工。8.1.3維護施工監(jiān)理的權威,自覺接受監(jiān)理的監(jiān)督檢查。8.1.4嚴格執(zhí)行自檢、互檢、交接檢,加強施工材料質量管理和施工工序質量管理。8.1.5建立嚴格的質量獎懲措施,對施工中的偷工減料行為嚴厲懲處。8.1.6施工期29、間,不能人為停水、停電,如果停水、停電,應事先通知施工機組,否則將嚴重影響樁的質量。8.1.7因停水、停電造成質量事故時,施工單位應及時處理并報監(jiān)理方。8.1.8因本工程CFG樁樁距較小,灌注砼時如發(fā)生串孔現象,應采取跳打的方法施工。8.2施工安全保證措施:8.2.1建立安全保證體系,設置安全員,負責現場安全施工,施工前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交底,施工中還應進行定期7天一次的例行安全檢查。8.2.2加強安全教育,嚴格執(zhí)行安全生產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8.2.3對電器系統(tǒng)要專人負責,所有電器配備漏電保護器。8.2.4施工人員進入現場必須佩戴安全帽,登高作業(yè)必須穿防滑鞋、系安全帶、嚴禁酒后上崗作業(yè)。8.2.30、5特殊工種施工人員要持證上崗,并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8.2.6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修,嚴禁機械帶病作業(yè),鉆機、砼泵等必須由專職機手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操作。8.2.7夜間要有足夠的照明,危險地帶設立警告牌。8.2.8易燃、易爆品要有警示標志,現場要備要消火栓等消防器具。8.3施工工期保證措施根據工程特點和開竣工的要求,科學合理地安排施工順序,充分發(fā)揮機械化作業(yè)優(yōu)勢,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組織流水作業(yè),提高機械效率,加快進度,盡量縮短工期。8.3.1組建精干合理的項目領導班子,建立項目經理現場值班制,做到管理到位。8.3.2加強技術質量管理,將存在的技術問題解決在施工之前,堅持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31、防止返工,以質量保證進度。8.3.3配備充足的施工機械并儲備充足的易損件。機械設備按工期計劃分批進場,且必須在規(guī)定的開工日前準備就緒,保證按期開工。8.3.4以關鍵工序為主線,合理組織生產,盡量縮短工期。8.3.5將該工程作為重點工程,積極做好各項服務輔助工作,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8.4文明施工措施施工中積極開展文明施工活動,實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文明施工。施工隊伍進入現場后,要進行動員和教育,要求所有人員自覺維護工地周圍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搞好工民關系,以保證工程施工順利進行。8.4.1做好施工現場規(guī)劃,設置施工便道,提供足夠的照明、看守設施,設置必要的指示牌、警告牌。8.4.2切實做好現32、場環(huán)境的保護工作,盡可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對于鉆孔出土及施工廢料要用斗車及時清理,并堆放到指定地點,自覺遵守院規(guī)校紀,維護周邊環(huán)境。在空載情況下,機械盡量采用低油門,以減少噪音污染。夜間施工一律不準高聲喧嘩,以免影響居民休息。8.4.3物料堆放,整潔有序。8.4.4加強機具的維護保養(yǎng)、清洗檢修工作。8.4.5加強食堂設施管理,搞好現場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防疾病發(fā)生。8.4.6搞好同甲方、監(jiān)理單位的協(xié)調配合工作。9、工期計劃設備進場三日內完成設備的安裝調試及現場準備工作,在現場具備施工條件下三個工作日完成所有四片試樁區(qū)的施工工作, 在地基強度檢驗應滿足休止期的要求(按28天計)后,六天內完成試樁檢測33、工作。現場工作四十天完成,現場檢測工作結束后七日內提交試驗報告。10、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10.1 試樁及檢測報告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工程概況、試樁目的、要求及所完成的試驗,監(jiān)測、檢測工作量;(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3)執(zhí)行的規(guī)程、規(guī)范及標準;(4)試驗樁的施工情況,施工機具、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標準;(5)各單項試驗的成果與分析;(6)原位試驗、監(jiān)測與檢測手段和方法,方案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測試成果和巖土工程分析(含樁基工程施工對地基土和環(huán)境影響評價)等;(7)試樁成果的綜合分析與評價;(8)結論與建議;(9)相關的圖表和附件。10.2 試樁及檢測結束后,出具4份正式試樁及檢測報告正式的試樁報告交有關各方存檔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