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茂鐵路江茂段站前、站后接口技術交底(28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09554
2022-10-19
28頁
3.20MB
1、深茂鐵路江茂段站前、站后接口交底深茂鐵路江茂段站前、站后接口交底一、接觸網基礎、電纜槽、過軌接口一、接觸網基礎、電纜槽、過軌接口二、綜合接地站前、站后接口二、綜合接地站前、站后接口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路基兩側路肩上設置通信、信號及電力電纜槽,通信電纜槽與信號電纜槽合槽共建并置于靠近線路側,站場、橋梁、隧道、路基地段的電纜槽均應貫通并平順連接,彎曲角度不小于120,并設置上下路基的分支電纜槽引入車站及區間相關設備房屋。電纜槽采用蓋板式電纜槽結構型式,位于接觸網立柱外側,按“鐵路路基電纜槽(通路(2010)8401)”圖的相關要求執行。電纜槽采用側向排水,分別于中隔板、外側壁底2、部預留泄水孔,將電纜槽內水引出路基外。電纜槽分為I、II、III共三種類型,其中I型電纜槽在外側壁上級隔板底部各設一泄水孔,孔徑50mm;II型電纜槽同時在內側壁設置接地端子及其引接線預留孔,孔徑70mm;III型電纜槽同時在內側壁設置通信、信號線纜引出電纜槽預留孔,孔徑80mm。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電纜井分為I、II、III共三種類型。I型井用于通信、信號線纜單獨過軌及敷設余長和牽引供電線纜上網及過軌。井內凈尺寸1200mm*1200mm*900mm,壁厚200mm。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II型井用于通信、信號線纜合并過軌及敷設余長和牽引供電線纜上網及過3、軌。井內凈尺寸1500mm*1500mm*900mm,壁厚200mm。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III型井用于電力線纜過軌及敷設余長。1800mm*1200mm*900mm,壁厚200mm。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通信、信號過軌管道埋設于基床底層中。通信、信號過軌管道埋設于基床底層中。具體要求如下:具體要求如下:(1)(1)電纜過軌道鋼管預埋在距離軌道底面電纜過軌道鋼管預埋在距離軌道底面距離為距離為1500mm1500mm。(2)(2)過軌管材可采用內徑過軌管材可采用內徑100mm100mm鍍鋅鋼管、鍍鋅鋼管、涂塑鋼管、碳素4、管、涂塑鋼管、碳素管、HDPEHDPE管。且滿足與路基管。且滿足與路基同壽命、不破、不碎的要求。同壽命、不破、不碎的要求。(3)(3)過軌管在電纜槽內露頭過軌管在電纜槽內露頭10mm10mm,施工時,施工時每根管內預留穿線用每根管內預留穿線用4mm4mm鐵絲兩根,以便鐵絲兩根,以便穿放電纜。預埋的過道管的兩端應用麻袋布穿放電纜。預埋的過道管的兩端應用麻袋布包扎,以免石塊和泥土堵塞管道。包扎,以免石塊和泥土堵塞管道。(4)(4)凡預埋的信號電纜過道鋼管均應在手凡預埋的信號電纜過道鋼管均應在手孔蓋板上用油漆噴涂孔蓋板上用油漆噴涂“信號信號”二字,以便后二字,以便后續施工單位查找。續施工單位查找。接5、觸網的預留過軌、手孔中心距離接觸接觸網的預留過軌、手孔中心距離接觸網支柱基礎中心里程按網支柱基礎中心里程按1.5m1.5m設置。變電過軌設置。變電過軌距離接觸網手孔外沿為距離接觸網手孔外沿為0.5m0.5m。接觸網預留過軌位置如與其他設施位置接觸網預留過軌位置如與其他設施位置有沖突時,請施工單位聯系設計單位進行調有沖突時,請施工單位聯系設計單位進行調整。整。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路基地段電纜井和電纜槽的制作、安置方法詳見鐵路工程建設通用參考圖鐵路路基電纜槽(圖號:通路(2008)8401)一、電纜槽(井)設置一、電纜槽(井)設置1、支柱基礎(1)路基支柱基礎為350混凝土支柱6、基礎。350混凝土支柱(又叫350環形等徑圓支柱)分為350(140/H)、350(160/H)兩種類型(H表示支柱高度)。每種類型支柱對應不同的基礎類型和基礎圖紙。路基地段接觸網支柱(含硬橫跨及其它形式的支柱)基礎均采用接觸網H型鋼柱基礎(圖號:肆房(2010)8301)。支柱基礎及拉線位置圖見接觸網專業平面圖。二、接觸網基礎二、接觸網基礎-路基地段路基地段(2)路基段接觸網支柱基礎中心距相鄰線路中心距離:350混凝土柱基礎一般為3.3m。特別注意:接觸網墜砣下錨支柱(接觸網平面圖上帶有符號的支柱)基礎在上述數據上分別加大0.1m,即:350混凝土柱墜砣下錨支柱基礎為3.375m。當接觸網基7、礎預留位置圖中與上述距離不一致時,以上述距離為準。注意:施工單位施工時,接觸網基礎的誤差為050mm,僅能為正誤差,因此在施工時可適當加大,普通支柱按線路中心距基礎中心3.35m,錨柱按3.45m實施為宜。二、接觸網基礎二、接觸網基礎-路基地段路基地段(3)預留接觸網基礎時,基礎應避免與電纜溝槽、排水溝槽發生沖突;避免接觸網基礎設于涵洞等構造物上。如果發生沖突,請及時聯系設計處理。(4)本線CP樁與接觸網支柱基礎合建,CP樁基礎在接觸網下錨柱基礎上時,為避免CP樁影響接觸網下錨墜砣行程,要求CP樁基礎和接觸網拉線基礎同側施工。(5)基礎應采用鉆孔機成孔,且要求每個基礎的鉆孔施工連續進行。鉆孔灌8、注混凝土基礎,成孔達到設計深度后,應采取加蓋等保護措施,防止虛土等雜物掉進孔內。成孔合格后應清孔,在灌注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厚度應滿足有關要求,清孔后置入鋼筋籠立即連續灌注混凝土、一個基礎一次灌注完畢并固定地腳螺栓。雨季施工鉆孔、灌注應一次完成。二、接觸網基礎二、接觸網基礎-路基地段路基地段二、接觸網基礎二、接觸網基礎-路基地段路基地段(6)當支柱基礎位于堅石、次堅石路基地段時,采用埋深較淺的擴大樁基礎,相關圖紙見房建專業圖紙。(7)基礎施工時應嚴格控制螺栓間的相互間距誤差,必須采用基礎螺栓定位框架對螺栓進行定位。基礎澆制完畢,螺栓固定后,可將定位框架取出。(8)基礎預留螺栓的配套螺母及墊片應由站9、前提供,并保證提供螺母墊片的質量。二、接觸網基礎二、接觸網基礎-T T梁橋上的基礎預留梁橋上的基礎預留1)T梁區段的接觸網支柱設置于橋墩上,橋墩頂面需加寬,并預留接觸網基礎錨栓和定位鋼板;連續梁上需預留懸臂板并預留接觸網基礎錨栓和定位鋼板。2)橋墩頂帽加寬厚度、懸臂板厚度需滿足橋梁專業施工圖要求。3)T梁區段橋墩上支柱基礎分為四種:中間柱、轉換柱、接觸網下錨柱、承力索下錨柱;T梁區段連續梁上支柱基礎為三種:中間柱、轉換柱及錨柱、硬橫跨。4)支柱基礎中心距線路中心距離以橋專業圖紙為準。5)雙線橋及多線橋:橋墩兩側均需設置接觸網支柱;單線橋:橋墩一側設置接觸網支柱(設置在哪一側以接觸網預留位置圖紙10、為準)。.1、接觸網基礎位置見接觸網圖紙。2、區間過軌位置近期中繼站、區間基站、牽引變電所位置現場位置確定都,提供具體里程表。綜合接地站前、站后接口綜合接地站前、站后接口綜合接地站前、站后接口綜合接地站前、站后接口一、綜合接地范圍 1、江門南站江茂場至茂名東站間設置綜合接地系統。2、廣珠城際新會站至江門南站江茂場間設置綜合接地系統。二、綜合接地總體設計原則及要求 1.綜合接地系統以沿線兩側敷設的貫通地線為主干,充分利用沿線橋梁、隧道、路基地段構筑物設施內的接地裝置作為接地體,形成低阻等電位綜合接地平臺。2.距接觸網帶電體5m范圍以內的金屬構件和需要接地的設施、設備接入綜合接地系統。3.距線路兩11、側20m范圍以內的鐵路設備房屋的接地裝置接入綜合接地系統。4.不便與鐵路綜合接地系統等電位連接的第三方設施(路外公共建筑物、公共電力系統、金屬管線等設施)必須采取可靠的隔離或絕緣等措施。5.在綜合接地系統中,建筑物、構筑物及設備在貫通地線接入處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三、綜合接地設計說明 1綜合接地系統由貫通地線、接地裝置及引接線、接地端子等構成。2.深茂正線貫通地線采用銅截面35mm2的環保型貫通地線;上下行各設置1根。2.1 路基地段貫通地線一般直接埋于信號電纜槽下方;長度超過1000m的路基地段,每間隔500m左右將上下行貫通地線連接一次;長度為500-1000m的路基地段,在中間將上下行12、貫通地線連接一次。長度小于20m的短路基地段可敷設于電纜槽內,并采取砂防護。聯絡線及動車走行線繞行地段不設置橫向連接線。貫通地線橫向連接線的位置里程見橫向連接線里程表。2.2 橋梁地段貫通地線鋪設在信號電纜槽保護層內、隧道地段貫通地線鋪設在信號電纜槽內,橋、隧地段貫通地線隔離防盜措施詳見本說明第十條。2.3 貫通地線通過車站時,沿車站兩側電纜槽走向直接埋設于信號電纜槽下,并采取砂防護。3.利用每個橋梁基礎、橋墩、梁體內的非預應力結構鋼筋構建橋梁地段的接地裝置,并在梁端預留出接地端子,供接地裝置與貫通地線的連接及設備接地連接。4.利用隧道初期支護錨桿、鋼架、鋼筋網或底板鋼筋構建隧道地段的接地裝置13、,同時考慮二次襯中的接地鋼筋設置;間隔一定距離設置隧道接地端子,供接地端子與貫通地線連接及設備接地連接。5.路基地段利用接觸網支柱基礎作為接地極使用,并以接觸網支柱為間隔設置接地端子,每個接觸網支柱基礎設置兩個接地端子,分別供接地端子與貫通地線連接及設備接地連接。6.貫通地線的選用應耐腐蝕并符合環保要求,環保性能應滿足國家有關規定。7.橋梁、隧道、無砟軌道、接觸網支柱基礎等結構物內的接地裝置應優先利用結構物中的非預應力結構鋼筋作為自然接地體;當沒有結構鋼筋可以利用時,增加專用的接地鋼筋;當自然接地體的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時應增加人工接地體。預應力鋼筋不應接入綜合接地系統。8.構筑物內兼有接地功能14、(含連接)的結構鋼筋和專用接地鋼筋應滿足:鋼筋截面不應小于120mm2(或直徑不小于14mm)。當構筑物內兼有接地功能(含連接)的結構鋼筋的截面不滿足要求時,可將相鄰的二根鋼筋并接使用(無需改變鋼筋的間距)。9.結構物內的接地鋼筋之間均要求可靠焊接,保證電氣連接。10.接地裝置應通過結構物內預埋的接地端子與貫通地線可靠連接。接地端子應直接澆筑在混凝土結構內,表面與結構面齊平。11.電力、接觸網等強電設備、設施接地連接線不得進入通信信號電纜槽。(二)設計原則(二)設計原則綜合接地系統由貫通地線、接地裝置(或接地極)、引接線、接地端子等構成。綜合接地系統的接地電阻應不大于1。綜合接地系統以貫通地線15、為主干,充分利用沿線橋梁、隧道、路基地段構筑物設施內的接地裝置作為接地體,形成等電位綜合接地平臺。沿線距接觸網帶電體5m范圍內的金屬構件和需接地的構筑物和設備應通過引接線就近接入綜合接地系統。距線路兩側20m范圍內的鐵路設備房屋的接地裝置應接入綜合接地系統。不便與鐵路綜合接地系統等電位連接的第三方設施必須采取可靠的隔離或絕緣等措施。對于新建的橋梁、隧道和路基地段按綜合接地的要求實施,以下均指新建線路。(二)設計原則(二)設計原則綜合接地系統由貫通地線、接地裝置(或接地極)、引接線、接地端子等構成。綜合接地系統的接地電阻應不大于1。綜合接地系統以貫通地線為主干,充分利用沿線橋梁、隧道、路基地段構16、筑物設施內的接地裝置作為接地體,形成等電位綜合接地平臺。沿線距接觸網帶電體5m范圍內的金屬構件和需接地的構筑物和設備應通過引接線就近接入綜合接地系統。距線路兩側20m范圍內的鐵路設備房屋的接地裝置應接入綜合接地系統。不便與鐵路綜合接地系統等電位連接的第三方設施必須采取可靠的隔離或絕緣等措施。對于新建的橋梁、隧道和路基地段按綜合接地的要求實施,以下均指新建線路。5.路基地段利用接觸網支柱基礎作為接地極使用,并以接觸網支柱為間隔設置接地端子,每個接觸網支柱基礎設置兩個接地端子,分別供接地端子與貫通地線連接及設備接地連接。6.車站根據其所處的路質地段,比照路基或橋梁地段設置接地裝置(極)和接地端子;17、站臺區則根據股道情況、站臺、線間接觸網支柱、雨棚、建筑物接地要求等統籌考慮接地端子、接地扁鋼、接地鋼筋的設置方案。7.綜合接地各路基、橋梁、隧道、車站地段貫通地線具體敷設方案、接地裝置、引接線的施工方案、接地端子的預留、焊接、壓接工藝等均參照并滿足經規標準【2009】35號(圖號:通號(2009)9301)鐵路綜合接地系統通用參考圖上及其修改圖的要求。8綜合接地具體按照各自專業施工圖施工。四、綜合接地測試要求 施工完畢后應對綜合接地系統進行測試,測試要求如下:1每處接地端子單點對地電阻應小于4歐姆,困難時應小于10歐。2全線貫通地線敷設后,貫通地線、接地端子任意一處不得大于1歐。3全線貫通地線18、應保持貫通,無斷點情況。4個別地段接地電阻不滿足要求時,應采取增加接地極措施。五、其他注意事項 1.本線各標段間應注意相互標段連接處貫通地線的接續。2.本線與其他設置有綜合接地系統的線路相連接時,應注意與相連線路間貫通地線的連接。五、綜合接地系統涉及的相關圖紙說明 1系統總體設計說明及總體結構示意圖、車站范圍內接地總體結構示意圖,見本圖冊。2各型橋梁綜合接地施工圖,見橋梁專業綜合接地圖紙。3各類隧道綜合接地施工圖,見隧道專業綜合接地圖紙。4站臺綜合接地、建筑物綜合防雷接地施工圖,見房建專業綜合接地圖紙。六、貫通地線隔離、防盜措施 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關于進一步加強客專工程橋梁地段綜合貫通地線防盜19、工作的通知(鐵總運【2013】64號)文要求,本線采取如下貫通地線隔離防盜措施:1T梁外掛電纜槽地段貫通地線采用阻燃、絕緣、耐壓、輕質的UPVC管穿管防護后,敷設在通信信號電纜槽線路側側壁(靠近槽底);每兩根貫通地線防護管(3m)連接處預留150 mm間隙,先將貫通地線用絕緣膠皮包封后并用尼龍扎帶固定(尼龍扎帶頭應在電纜槽內側),再用植筋膠對貫通地線和防護管進行包裹式澆注(每處澆注長度不小于150mm,確保封住連接處預留的間隙及防護管端部),將其固定在電纜槽側壁,電纜槽外壁尼龍扎帶也要用植筋膠封閉。2隧道地段將貫通地線敷設在通信信號電纜槽的底部靠近線路側轉角處,每間隔3m用水泥沙漿在貫通地線上砌一個15cm*15cm*15cm的水泥墩固定,并在全線貫通地線上用水泥沙漿灌封,斜面不小于10cm。引接端子處留出1020cm間隙。3過渡地段比照上述方案施行。七、與相鄰線的貫通地線方案 1.新會站:廣珠城際設置有綜合接地系統,新會站為廣珠城際既有車站,采用銅截面35mm2貫通地線在江門南站江茂場與本線貫通地線連接。2.電白站:既有電白站為廣茂鐵路車站,采用的單獨接地極接地,本次新建電白站仍采用單獨接地極接地。3.茂名東站既有綜合接地貫通地線與本線新建綜合接地貫通地線連接。路基地段接地端子設置要求修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