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村級防汛預案(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609930
2022-10-19
17頁
96.50KB
1、甘洛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村防御預案目 錄一、總則11.1、編制目的11.2、編制依據11.3、適用范圍11.4、工作原則1二、概況22.1、自然狀況2、地理位置2、氣象水文22.2、社會經濟22.3、水利工程22.4山洪災害防御現狀2、歷史山洪災害情況2、當前山洪災害防御存在的困難和問題3三、山洪災害區域劃分43.1、劃分原則43.2、危險區43.3、安全區4四、組織指揮系統44.1、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領導組44.2、指揮領導小組職責64.3、各搶險應急小組職責64.4、汛期重點檢查和監控7五、監測預警75.1、預警指標確定85.2、預警信號8六、轉移安置方案96.1、轉移原則和方法2、96.2、轉移路線96.3、安置地點9七、搶險救災97.1、洪水預報預警及物資準備97.2、應急響應10八、保障措施118.1、汛前檢查118.2、宣傳培訓及演練118.3、紀律11九、附則12附表13一、總則1.1、編制目的為做好水災害突發性事件防范與處理工作,使汛期水災害處于可控狀態,保證抗洪搶險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鎮村基礎設施正常運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要求,結合車林村山洪災害現狀,特制定甘洛縣石德村山洪災害防御預案。1.2、編制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暴雨3、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國家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各級地方人民政府頒布的有關地方性法規、條例及規定;2、經過批準的甘洛縣暴雨、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甘洛縣人民政府關于劃定崩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易發區制止濫采亂挖行為的公告等;3、有關規程、規范和技術標準。4、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編制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大綱、以及四川省發布的四川省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技術要求(試行)。1.3、適用范圍本預案實用于石德村轄區范圍內突發性山洪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突發性山洪災害包括:由降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對村基礎設施造成重大影響的災害和次生衍生災害。1.4、工作原則14、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不斷提高鎮村防汛現代化水平。2、鎮村防汛工作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統一指揮,分級負責。3、鎮村防汛以保障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鎮村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為目標。實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防抗結合的原則。4、鎮村防汛工作按照鎮村區域統一規劃,堅持因地制宜,鎮村統籌,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5、堅持依法防汛,實行屬地管理、鎮域協調、公眾參與,干群結合,平戰結合。防汛搶險隊伍承擔著防汛攻堅任務。二、概況2.1、自然狀況、地理位置石德村位于甘洛縣斯覺鎮,距甘洛縣5、城 28 km。全村有 4 個社,國土面積為4.8平方公里,人口1120人。、氣象水文村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節分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多年平均氣溫 15.2 C,多年平均降雨量900 mm,多年平均日照1611h,無霜期296d。2.2、社會經濟石德村現有1120人,牲畜1031頭。全村形成了以烤煙、水稻、玉米、小麥糧食生產為主的生產模式。2012年全村的實際經營耕地面積為765畝,其中水稻182畝,小麥210畝,玉米463畝,烤煙120畝。2012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90元。2.3、水利工程石德村現有0座水庫、小壩塘0座、水池4口、水窖0口、輸水渠1公里。2.4山洪災害防御6、現狀、歷史山洪災害情況石德村地處高海拔地區,植被較多,森林覆蓋率高,在有歷史記載以來,尚未發生過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當前山洪災害防御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基于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從我們近幾年來進行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來看,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特殊的地理位置,防災信息傳遞困難。區域內山高坡陡,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與村之間有的未通公路,沒有移動信號,通信閉塞。且大多數公路與通信通電線路均靠近山溝溪河邊,每次遇山洪災害發生,公路被沖毀中斷、通信及輸電桿線被沖倒毀壞,對信息傳遞造成相當大的困難。汛期暴雨信息全靠縣防汛辦與縣氣象局電話通知我鎮,再由鎮電話通知7、到各村書記或村長家里,再由村里電話通知各組長家里,最后由組長或組上信號員步行通知到各農戶。對沒有通電話的村,每次暴雨信息傳遞靠鎮政府派專人去通知村民。目前這種靠電話或派人通知群眾的信息傳遞滯后的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山洪災害緊急避險的需要。2、防御工程措施較少、非工程措施薄弱,防御工作難度大。經實地調查,我鎮區域內真正能防御山洪災害的工程措施比較少,即使有防護提,在山洪災害發生時河堤防洪能力相當差,不能抵御洪水侵襲,同時,由于沒有建筑擋沙壩、排洪渠、山塘等水利工程設施,致使每次發生山洪災害時,只能聽天由命,任山洪泛濫成災。3、我鎮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是導致山洪災害的重要原因所在。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超8、量砍伐,加之不少群眾亂砍濫伐、毀林造地現象時有發生。使山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而新造的竹、木林生長緩慢,中、幼林植被對水分涵養能力大大削弱,導致大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嚴重,河床抬高,河道行洪不暢。4、違章建筑也是導致山洪災害的原因之一。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山區人民也不斷在改變自己的衣食住行條件。由于山區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少群眾不經過水行政主管部門、國土部門等單位的批準,隨意將房子修建在溪河邊上的低谷平地上,將房子修建在易發生山體滑坡的山腳下,在溪河邊上亂建、亂采、亂挖、亂倒等“四亂”現象嚴重,造成溪河行洪能力降低。總之,山區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是社會全民性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的防御系統工程,9、要搞好山區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使洪水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必須對村、組的群眾進行群策群防的知識宣傳,加強現代化通訊網絡建設,做到能隨時掌握區域內的雨情、水情、災情、傳遞山洪避險信息。三、山洪災害區域劃分3.1、劃分原則危險區是指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區域,一旦發生山洪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情況,將直接造成區內人員傷亡以及房屋、設施的破壞。危險區一般處于河谷、溝口、河灘、陡坡下、低洼處和不穩定的山體下。安全區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威脅,地質結構相對比較穩定,可安全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區域,安全區時危險區人員的避災場所。安全區一般應選在地勢較高、平坦或坡度平緩的地方,避開河道10、河口、陡坡、低洼地帶。3.2、危險區根據山洪災害可能發生的程度和范圍的調查,基本情況如下:居住在山洪暴發危險區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河兩岸;居住在山洪暴發引起的山體滑坡居民主要分布在危險山底下。3.3、安全區安全區包括轉移地點和災后安置區。當山洪災害發生時,石德村的安全區主要包括:村活動室 。四、組織指揮系統4.1、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領導組村設立山洪及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組,在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領導和組織本村山洪及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實施山洪及地質災害防御預案。村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領導組成員名單職責姓名職務電話備注組長沙馬移鐵村書記副組長吉切乃切村長13881529071成員沙馬爾曲文書111、3795607397成員成員在應急指揮小組的統一指揮下,設立通訊聯絡組、醫療救助組、后勤物資保障組、安全保衛組、村應急搶險組、5個應急小組,各小組組長及成員由指揮領導組組長任命,原則上由村委會班組人員擔任。村山洪災害防御聯絡組成員名單職責姓名職務電話備注組長沙馬移鐵村書記成員吉克機木子組長成員成員村山洪災害防御后勤物資保障組成員名單職責姓名職務電話備注組長吉則乃切村長13881529071成員阿比爾沙組長成員成員村山洪災害防御安全保衛組成員名單職責姓名職務電話備注組長沙馬爾曲文書成員提覺熱吉組長成員成員村山洪災害防御應急搶險組成員名單職責姓名職務電話備注組長來格瓦鐵組長成員阿爾曲布民兵成員巫力12、阿布民兵成員阿木古打民兵4.2、指揮領導小組職責1、在鎮黨委政府和防汛指揮部的領導下,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防洪工作的法規、政策和鎮黨委政府、防洪指揮部的決定、指令及黨委政府關于防汛救災的各項指令,發布啟動預案命令,指揮相關人員進行緊急應對。2、根據災情對防汛應急預案提出論證意見,領導、部署、協調災害應急工作,部署組織各組成部門實施抗洪和救災工作,執行黨委政府下達的其他任務。3、當行政區域內有重特大洪水災害發生時,組織召開防汛工作應急會議,聽取有關村居委和單位的雨情、水情、災情匯報,安排部署防洪救災工作。4、統一指揮全村的防汛應急工作,組織村應急各小組按本預案規定職責對受災區域進行抗洪救災。5、向鎮13、人民政府和縣防汛指揮部報告洪水災害和抗洪救災應急工作情況。4.3、各搶險應急小組職責1、通訊聯絡組:負責內外的通訊聯絡,隨時保持聯系暢通。一旦發生山洪災害事故,立即聯系有關部門進行搶險,同時向上級部門報告。2、應急搶險小組:主要負責村防汛工作的宣傳摸底、緊急搶險和人員轉移工作,一旦發生山洪災害事故,確保人員、設備及時到位,搶險及時。負責立即組織災區群眾緊急撤離,確保人畜安全3、后勤物資保障組:按照鎮防汛指揮部的要求負責做好防洪物資儲備、管理、供應工作。4、醫療救助組:負責在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制定救護方案,搶救傷員,協調各大醫院對受傷人員及時進行救治。5、安全保衛組:負責維護防洪搶險公共14、秩序,交通、道路管制和災區社會治安。出現緊急情況時,協調有關部門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打擊偷竊國家、居民財產和防汛救災物資,破壞防洪工程、防汛通信設施的犯罪分子;做好防洪救災的治安和保衛工作。4.4、汛期重點檢查和監控1、建立健全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水災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做到領導、組織、隊伍、預案、物資五落實。預防通信、電力中斷等重特大水災事故和突發性災害發生。2、落實防洪、防水和危房防滲漏措施。對防洪排澇設施要專人監控,加強水災隱患的排查,確保安全。3、督促建筑工程要落實防汛責任制,將臨時工棚防護作為監控重點,確保在建工程安全渡汛。4、加強對轄區內易災易險點的巡查、監控,及時發現險情,并15、組織加固引洪設施。落實預防、搶險、撤退等各項措施,杜絕決堤,垮壩事故,確保汛期安全。5、加強居民的排洪設施排查加固,及時整改,要完善和落實防汛值班制度,及時掌握水情預測、預報,確保汛情信息和調度指令暢通,防止水災事故發生。五、監測預警為使鎮、村、組對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體系科學、準確的指揮該區群眾躲災、避災及時,在一般情況下,按縣鎮村組戶的次序進行預警,緊急情況下按縣村組的次序進行預警。縣防指在接到水文、氣象部門的雨情、水情信息之后,電話通知鎮防辦,鎮防辦應立即報告指揮長并通過電話通知至各村、組,各村在預警期內二十四小時連續監測巡視,發現險情應立即發出警報信號,通知到各戶,并將各有關信息反饋給鎮防16、汛辦,鎮防汛辦立即報告縣防辦,如遇緊急情況(大體積滑坡、水庫山塘潰壩等)村組可直接報告縣防汛辦,由縣防指揮統一指揮。預警信號為電話、廣播,鎮級指在接到雨情、水情信息后,立即電話、傳真通知到縣防辦。報警信號一般為鑼鼓號、手搖報警器等。如有險情出現,由各報警點和信號員報告給信息監測組,并發出警報信號,警報信號的設置因地而異,一般警報信號設置為:緩慢擊鑼并開始電話通知各組、戶,表示險情可能出現,全鎮動員,提高警惕,指揮人員到位,做好一切準備,部分開始轉移;搖響報警器、快速鳴鑼,表示險情出現,繼續按預定路線有次序地轉移至安全區。5.1、預警指標確定預警指標和等級的劃分可根據歷史降雨及山洪災害情況,結合17、地形、地貌、植被、土壤類型等,確定每個小流域或鎮村各級臨界雨量、水位等預警指標,并在實際運用中修訂完善。村雨、水情預警指標準備轉移立即轉移25mm/1h;45mm/3h;70mm/6h35mm/1h;55mm/3h;80mm/6h5.2、預警信號當突發暴雨及有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情況時,應密切關注水雨情實時信息,當達到各階段預警指標時,應根據不同預警響應發布預警信號。村應急響應預警信號準備轉移立即轉移電話通知、緩慢鳴鑼鑼鼓號、手搖報警器六、轉移安置方案6.1、轉移原則和方法轉移工作由轉移負責,采取鎮、村、組干部包片負責的辦法,統一指揮,統一轉移。本著就近、安全的原則進行安排,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18、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采取對戶、搭棚二種安置方法。信號發送員和轉移組成員必須最后離開山洪災害發生區,并有權對不服從轉移命令的人員采取強制轉移措施。搭棚地點選擇在居住附近坡度較緩,沒有山體滑坡崩塌跡象的山頭上。不能搭在山谷中或其出口兩側的山坡上。雨停后,確認其住房安全后才能允許群眾搬回。制作好山洪災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將轉移路線、時機、安置地點、責任人等有關信息發放到每戶。如果在轉移的過程中,原指定的交通、通訊線路中斷時,各村、組要采取及時搶修或選擇其他安全的路線,把群眾轉移到安全的地方。6.2、轉移路線當發生山洪災害時,所有村民將盡量從河谷兩岸往高處轉移,然后撤離至安全地帶。各鎮村民接到轉移信號后19、,必須迅速按預定路線轉移。各區在汛前擬定好轉移路線,汛期必須經常檢查線路上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則及時修補或改變路線,以免安全路上出現險情。轉移路線避開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帶。6.3、安置地點村的主要安置地點為:村活動室 等空曠地帶。七、搶險救災7.1、洪水預報預警及物資準備災情信息主要應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范圍、受災人口以及群眾財產、水電設施等方面的損失。對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災情組織核實后,應立即上報,為抗災救災提供準確依據。物資準備:防汛搶險物資需儲備:雨鞋、雨衣、編織袋、鐵鍬、照明器材、救生設備、運輸工具等。7.2、應急響應(1)一旦發生險情,在及時向上一級防汛指揮部門報20、告的同時,應急搶險隊投入搶險救災,確保災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盡量減少財產損失。緊急情況下可以強制征用和調配車輛、設備、物資等。(2)對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體、建筑物等要安排專人監測、防御。(3)發生災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員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4)如有人畜傷亡,及時搶救受傷人員,清理、掩埋人畜尸體。(5)對緊急轉移的人員作好臨時安置,發放糧食、衣物,對災區作好衛生防疫工作。(6)迅速組織力量搶修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應對措施:發生洪水時,村應急領導小組要及時組織、指揮有關人員做好抗洪救災的各項工作,各搶險應急隊伍分赴發生災情地點,迅速投入救援。通訊聯絡組要確保信息暢通,后勤物資保障組要確21、保物資供應,醫療救助組要做好傷員救治及衛生防疫工作,安全保衛組要維護好災區的社會治安,嚴厲打擊破壞、盜竊分子。安置地點:利用村有利地形,就地就近向高處轉移。安置地點要提前做好準備。撤離路線:根據撤離去向和數量,各出險地按指定路線撤離,以免造成相互干擾和交通堵塞,影響撤離速度。運輸車輛調配:合理安排人員撤離和疏散用車,保障有部分車輛供轉移老弱病殘和學生兒童使用。后勤供應:撤離到安全地帶后,由后勤物資保障組負責災區和搶險人員的食品供應。參加搶險人員和其他服務人員的食品供應。醫療與衛生防疫:醫療及藥品供應工作由村衛生員負責。全力進行監測和消毒,防止各種流行性疫病的發生。應急結束:防汛應急工作結束后,22、應急小組根據搶險救災實際情況,發布解除應急命令,轉入正常工作。八、保障措施8.1、汛前檢查村防汛指揮部應組織檢查組對有關人員變動情況進行核實、補充,并重新登記造冊。對所轄區域進行全面普查,發現問題做好登記并及時處理,同時對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工程、區域等安排專人負責防守。做好安全隱患排查,發現新問題,要建立好明白卡工作,同時采取整改措施,該搬遷的動員搬遷,該治理的令其治理。水利、國土、規劃部門嚴禁審批沿河、切坡建房。8.2、宣傳培訓及演練對本預案內的主要內容,要利用會議、墻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向轄區內群眾進行宣傳。各村組織危險區內的群眾熟悉轉移路線及安置方案。村防汛指揮部每年汛前要組織村應急搶險隊23、,村應急分隊開展至少一次的實戰演練工作,為在搶險救災工作中提高效率和增強搶險救災過程的適應能力。8.3、紀律1、在汛期內,安排24小時值班制,值班人員不得擅自離崗,并做好值班記錄,主要領導24小時不關機,確保防汛信息暢通。2、在山洪防御和搶險救災過程中,任何單位、部門和個人不得擅自離崗,并且要服從防汛指揮部的安排做好各自的工作。、3、把具體的責任人落實到村、到組、到人,實行層層責任包干制,形成責任網絡。4、汛期過后,村委會對山洪災害防御工作進行總結,評比、表彰。對山洪災害防御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對表現突出而英勇獻身的人員,按有關規定報請上級追認烈士;對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中玩忽職24、守造成損失的,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并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九、附則1、本預案經甘洛縣人民政府審批后,自發布之日起執行。2、本預案每隔3-5年修訂一次,情況有較大變化時及時修訂。附表村社會經濟基本情況表序號行政村組戶數人口人均耕地(畝)人均年收入(元)主要經濟來源備注1村428611200.71790種養殖村水利工程基本情況表序號水庫山塘河堤所在村、組所在河流壩(堤)高(米)庫容(萬立方米)主管部門1村山洪災害危險區基本情況表村具體地點人口(人)戶數(戶)耕地(畝)房屋結構固定資產(萬元)備注木(棟)磚(棟)石德村挖吾組、石德3949115791村群眾轉移安置計劃表序號縣鎮村(組)總人口(人)計劃轉移人口(人)轉移路線安置地點負責人聯系電話1甘洛縣斯覺鎮石德村1120394向村活動室轉移活動室沙馬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