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裝車間煙囪基礎施工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613579
2022-10-25
12頁
28.54KB
1、涂裝車間煙囪基礎施工方案4月30日會上要求我公司安排技術負責人到現場來查勘,并出方案來指導施工,我項目部已按照會議精神向公司發了郵件。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通過幾次會上的討論結果,主要關鍵點有以下幾點:1、換填厚度 2、樁頭露出去5mm、3、樁的灌芯深度。針對上述關鍵點,我項目部也討論多次,就基坑開挖的現狀提出解決方案。為了確保換填厚度,再次安排小挖機下坑底二次開挖,開挖至樁頂以下45cm,邊開挖邊將周邊支護模板及鋼管往下壓,確保外側泥沙不再滲進來,按照從東往西方向邊挖邊退,集中在西北側,再用大挖機將二次挖出的土方清理出去,然后用提前預約好的泵車進行40cmC35換填及墊層砼澆筑。在澆筑過程中務2、必確保樁頭高出墊層5cm。關于樁內灌芯問題,因土方塌方原因造成樁芯內進入了大量泥沙,我項目部為了確保樁芯澆灌質量,專門安排34人連續3天清理樁芯內的泥沙,同時安排人員抽水、清土配合樁進行了小應變的檢測,我項目部希望在澆筑換填及墊層C35砼之前可以安排進行灌芯的工作,這三項工作的配合和銜接十分重要,因此希望在該方案實施之前得到各方同意,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希望得到各方配合。根據項目工程特點,項目算不上高大模板也算不上大體積砼,但我項目部為了確保該項目質量還是在實施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基坑四周已經采用鋼管加模板進行了支護,在二次開挖前,按照基坑尺寸進行放線,在支護外側確定四個定位鋼管,然后帶線3、對已支護好的模板進行一個調整,基坑模板盡可能比圖紙尺寸放大200mm,主要是考慮土方側壓力導致模板變形。由于基坑三側的土方有滑坡現場,基坑支護用的模板、鋼管就不拆出來了,因此模板加固方案就相對簡單了,模板上部采用鋼管、螺桿加固,下部主要靠土側壓力加固,利用地胎模原理。模板上部鋼管堅向間距不大于400mm,橫向間距不大于500mm,鋼管加固必須采用雙鋼管、雙蝴蝶卡、雙螺母,加固用的螺桿跟承臺鋼筋采用焊接方式連接。通過上述方式來保證模板安全性和穩定性。 其次是大體積砼施工,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針對大體積砼的定義也不是很明確。我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GB50496-2009里規定:混凝土結構物實體最4、小幾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體量混凝土,或預計會因混凝土中膠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溫度變化和收縮而導致有害裂縫產生的混凝土,稱之為大體積混凝土。(我國有的規范認為,當基礎邊長大于20m,厚度大于1m,體積大于400m3時稱大體積混凝土。一般認為當基礎尺寸大到必須采取措施,妥善處理所發生的溫差,合理解決變形變化所引起的應力,力圖控制裂縫開展到最小程度,這種混凝土才稱得上大體積混凝土。)美國混凝土學會(ACI)規定:“任何就地澆筑的大體積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須要求解決水化熱及隨之引起的體積變形問題,以最大限度減少開裂”。大體積混凝土一般在水工建筑物里常見,類似混凝土重力壩等。日本建筑學會標準(JASS5)5、規定:“結構斷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同時水化熱引起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與外界氣溫之差預計超過25的混凝土,稱為大體積混凝土”。從上述兩國的定義可知:大體積混凝土不是由其絕對截面尺寸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是否會產生水化熱引起的溫度收縮應力來定性的,但水化熱的大小又與截面尺寸有關。由于對大體積混凝土沒有統一定義,以截面尺寸來簡單判斷是否是大體積混凝土的現象比較常見,給工程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例如:有些工程雖然厚度達到80cm(或1m),但也不屬于大體積混凝土的范疇,業主卻要求施工單位按大體積混凝土標準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些工程雖然厚度未達到80cm(或1m),但水化熱卻較大,施工單位卻沒有6、按大體積混凝土的技術標準施工,造成結構裂縫,結果采取種種措施加以補救,又造成額外費用。大體積砼在硬化期間,水泥水化后釋放大量的熱量,使砼中心區域溫度升高,而砼表面和邊界由于受氣溫影響溫度較低,從而在斷面上形成較大的溫差,使砼的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稱為內部約束應力)。當砼的水化熱發展到37d達到溫度最高點,由于散熱逐漸產生降溫產生收縮,且由于水分的散失,使收縮加劇,這種收縮在受到基巖等約束后產生拉應力(稱為外部約束應力)??刂拼篌w積收縮裂縫常用的有效方法有:在砼中摻加緩凝型外加劑;采用低水化熱的水泥(如礦渣硅酸鹽水泥);控制砼澆筑時的入模溫度;及時的蓄水保溫養護等。 大體積砼關鍵點還7、是在于控制溫度,控制溫度的目的是控制裂縫,大體積混凝土內出現的裂縫按深度的不同,分為貫穿裂縫、深層裂縫及表面裂縫三種。貫穿裂縫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縫發展為深層裂縫,最終形成貫穿裂縫。它切斷了結構的斷面,可能破壞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其危害性是較嚴重的;而深層裂縫部分地切斷了結構斷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縫一般危害性較小。但出現裂縫并不是絕對地影響結構安全,它都有一個最大允許值。處于室內正常環境的一般構件最大裂縫寬度0.3mm;處于露天或室內高濕度環境的構件最大裂縫寬度0.2mm。對于地下或半地下結構,混凝土的裂縫主要影響其防水性能。一般當裂縫寬度在0.10.2mm時,雖然早期有輕微滲水,但經過一8、段時間后,裂縫可以自愈。如超過0.20.3mm,則滲漏水量將隨著裂縫寬度的增加而迅速加大。所以,在地下工程中應盡量避免超過0.3mm貫穿全斷面的裂縫。如出現這種裂縫,將大大影響結構的使用,必須進行化學灌漿加固處理。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階段所產生的溫度裂縫,一方面是混凝土內部因素:由于內外溫差而產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結構的外部約束和混凝土各質點間的約束,阻止混凝土收縮變形,混凝土抗壓強度較大,但受拉力卻很小,所以溫度應力一旦超過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強度時,即會出現裂縫。這種裂縫的寬度在允許限值內,一般不會影響結構的強度,但卻對結構的耐久性有所影響,因此必須予以重視和加以控制。產生裂縫的主9、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水泥水化熱水泥在水化過程中要釋放出一定的熱量,而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斷面較厚,表面系數相對較小,所以水泥發生的熱量聚集在結構內部不易散失。這樣混凝土內部的水化熱無法及時散發出去,以至于越積越高,使內外溫差增大。單位時間混凝土釋放的水泥水化熱,與混凝土單位體積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種有關,并隨混凝土的齡期而增長。由于混凝土結構表面可以自然散熱,實際上內部的最高溫度,多數發生在澆筑后的最初35天。2、外界氣溫變化大體積混凝土在施工階段,它的澆筑溫度隨著外界氣溫變化而變化。特別是氣溫驟降,會大大增加內外層混凝土溫差,這對大體積混凝土是極為不利的。溫度應力是由于溫差引起溫度變形造成的;10、溫差愈大,溫度應力也愈大。同時,在高溫條件下,大體積混凝土不易散熱,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一般可達6065,并且有較長的延續時間。因此,應采取溫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內外溫差引起的溫度應力。3、混凝土的收縮混凝土中約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須的,而約80的水分要蒸發。多余水分的蒸發會引起混凝土體積的收縮。混凝土收縮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水蒸發引起混凝土收縮。如果混凝土收縮后,再處于水飽和狀態,還可以恢復膨脹并幾乎達到原有的體積。干濕交替會引起混凝土體積的交替變化,這對混凝土是很不利的。影響混凝土收縮,主要是水泥品種、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劑和摻合料的品種以及施工工藝(特別是養護條件)等。 4、約束條件大體11、積鋼筋砼與地基澆筑在一起,當早期溫度上升時產生的膨脹變形受到下部地基的約束而形成壓應力。由于砼的彈性模量小,徐變和應力松弛度大,使砼與地基連接不牢固,因而壓應力較小。但當溫度下降時,產生較大的拉應力,若超過砼的抗拉強度,砼就會出現垂直裂縫。 根據上述原因大體積砼施工過程采取以下保證措施:一、配制大體積混凝土用材料宜符合下列規定:1、水泥應優先選用質量穩定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C3A含量較低、 C2S含量相對較高的水泥。2、細骨料宜使用級配良好的中砂,其細度模數宜大于2.3。3、應選用緩凝型的高效減水劑。二、跟恒臺商砼公司進行溝通,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應符合下列規定:1、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的設12、計除應符合設計強度等級、耐久性、抗滲性、 體積穩定性等要求外,尚應符合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特性的要求,并應符合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混凝土絕熱溫升值的原則。2、混凝土拌和物在澆筑工作面的坍落度不宜大于160mm。3、拌和水用量不宜大于170kg/m。4、粉煤灰摻量應適當增加,但不宜超過水泥用量的40%;礦渣粉的摻量 不宜超過水泥用量的50%,兩種摻和料的總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水泥重量的 50%。5、水膠比不宜大于0.55。 8.2.4當設計有要求時,可在混凝土中填放片石(包括經破碎的大漂石)。填放片石應符合下列規定:(1)可埋放厚度不小于15cm的石塊,埋放石塊的數量不宜超過混凝土結構 體積的20%13、。(2)應選用無裂紋、無水銹、無鐵銹、無夾層且未被燒過的、抗凍性能符 合設計要求的石塊,并應清洗干凈。(3)石塊的抗壓強度不低于混凝土的強度等級的1.5倍。(4)石塊應分布均勻,凈距不小于150mm,距結構側面和頂面的凈距不小 于250mm,石塊不得接觸鋼筋和預埋件。(5)受拉區混凝土或當氣溫低于0C時,不得埋放石塊。三、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應符合下列規定:1、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振搗后50mm100mm深處的溫度)不宜高于 28。C?;炷翝仓w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大于45。C。2、大體積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宜釆用分層連續澆筑施工(圖a)或推移式 連續澆筑施工(圖b)。應依據設計尺寸進行均勻分14、段、分層澆筑。當橫截面 面積在200m以內時,分段不宜大于2段;當橫截面面積在300m以內時, 分段不宜大于3段,且每段面積不得小于50m。每段混凝土厚度應為1.5m 2.0m。段與段間的豎向施工縫應平行于結構較小截面尺寸方向。當釆用分段澆筑時,豎向施工縫應設置模板。上、下兩鄰層中的豎向施工縫應互相錯開。3、當釆用泵送混凝土時,混凝土澆筑層厚度不宜大于500mm;當釆用非 泵送混凝土時,混凝土澆筑層厚度不宜大于300mm。4、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釆取分層間歇澆筑混凝土時,水平施工縫設置除應 符合設計要求外,尚應根據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溫度裂縫控制的要求、混凝土的供應能力、鋼筋工程的施工、預埋管件安裝等15、因素確定。5、大體積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應釆取措施防止受力鋼筋、定位筋、預 埋件等移位和變形。四、大體積混凝土在每次混凝土澆筑完畢后,除按普通混凝土進行常規養護外,還應及時按溫控技術措施的要求進行保溫養護,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保濕養護的持續時間,不得少于28d。保溫覆蓋層的拆除應分層逐步進 行,當混凝土的表層溫度與環境最大溫差小于20C時,可全部拆除。2、保濕養護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塑料薄膜或養護劑涂層的完整情況,保 持混凝土表面濕潤。3、在大體積混凝土保溫養護中,應對混凝土澆筑體的芯部與表層溫差和 降溫速率進行檢測,當實測結果不滿足溫控指標的要求時,應及時調整保溫養護措施。4、大體積混凝土拆16、模后應釆取預防寒流襲擊、突然降溫和劇烈干燥等養 護措施。八、大體積混凝土宜適當延遲拆模時間,當模板作為保溫養護措施的一部 分時,其拆模時間應根據溫控要求確定。大體積砼養護時的溫度控制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降溫法,即在砼澆筑成型后,通過循環冷卻水降溫,從結構物的內部進行溫度控制;另一種是保溫法,即砼澆筑成型后,通過保溫材料、碘鎢燈或定時噴澆熱水、蓄存熱水等辦法,提高砼表面及四周散熱面的溫度,從結構物的外部進行溫度控制。保溫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砼的初始溫度加上水泥水化熱的溫升,在緩慢的散熱過程中(通過人為控制),使砼獲得必要的強度。 控制澆筑溫度是有好處的,要降低澆筑溫度必須從降低砼出機溫度入手,其目17、的是降低大體積砼的總溫升值和減小結構的內外溫差。降低砼出機溫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石子的溫度,如果夏季氣溫較高,為防止太陽的直接照射,可要求商品砼供應商在砂、石堆場搭設簡易遮陽裝置,必要時向骨料噴射水霧或使用前作淋水沖洗。在控制砼的澆筑溫度方面,通過計算砼的工程量,做到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及機械配置,調整澆筑時間為以夜間澆筑為主,少在白天進行,以免因暴曬而影響質量。如果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遇炎熱、冬期、大風或者雨雪天氣等特殊氣候條件 下時,必須釆用有效的技術措施,該項目目前正處于最佳施工氣候。大體積砼的溫度變化是一個升溫過程,升到最高點后就慢慢降溫,升溫的速度要比降溫的速度大。那么大體積砼何時達到最高點18、呢?主要決定于配合比、幾何尺寸、現場條件等因素,根據工程統計,一般的大體積砼澆筑后34d出現最高點。國家規范對于溫度控制有前述規定,但對于降溫速率未提出明確要求。如大體積砼升溫時內表溫差過大,會造成表面裂縫;那么降溫速率過快,會造成貫穿性冷縮縫,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根據上述原理分析并結合該項目的特點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我項目部決定在安排早上澆筑,計劃在中午之前澆筑完成,來保證溫差變化最利于砼強度的增長。附:一種大體積混凝土的簡易測溫法摘錄自鋼筋混凝土工程技術 建筑工人工人雜志編輯部編 1998年8月第一版大體積混凝土的簡易測溫法,只需要采用較簡單的設備,就能直觀地測得混凝土內部溫度,而且精19、確度高,花費少。具體做法如下:使用48的腳手架鋼管或其他無縫鋼管,管壁厚度以2為宜,內徑為3050。按量取所需長度截斷,其一端用比鋼管外徑大10的圓鋼板焊牢密閉,使其不能滲水,見圖1。焊接好的鋼管呈正三角形,布置于綁扎好的底板鋼筋網架上,并焊牢,再用橡皮套管套于距鋼管底部50處,管兩端用鐵絲扎牢,確保水不能滲入管內。鋼管口用木塊塞好。見圖2、3、4。圖2中A、B、C為鋼管平面布置點,兩點間距為600;圖3中上管底距混凝土板面150,中管底距板底為1/2板厚,下管底距板底面150。混凝土澆筑后,即向鋼管中裝入自來水,每隔一定時間用棒式溫度計伸入管中,即可知該鋼管下部混凝土溫度。將不同深度管中所測20、溫度相比較,即能得知該處混凝土上下點的溫差。從而能控制混凝土養護溫度,確保底板混凝土工程質量。另附對上述簡易測溫法的補充說明:為保證棒式溫度計的測溫精度,應注意以下幾點:1、測溫管的埋設長度宜比需測點深50100,測溫管必須加塞,防止外界氣溫影響。2、測溫管內應灌水,灌水深度為100150;若孔內灌滿水,所測得的溫度接近管全長范圍的平均溫度3、棒式溫度計讀數時要快,特別在混凝土溫度與氣溫相差較大和用酒精溫度計測溫時更應注意。4、采用預留測溫孔洞方法測溫時,一個測溫孔只能反映一個點的數據。不應采取通過沿孔洞高度變動溫度計的方法來測豎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溫度。主要量測2個溫差,一是砼中心與表面的溫差,可通過同一測溫點的2支不同長度測溫管進行量測;二是砼表面與大氣的溫差,可用短的測溫管與空氣中的溫度對比而獲得。要控制以上2個溫差25,因大氣溫度與砼的中心溫度是無法調節的,故我們只能通過覆蓋或收起砼表面塑料薄膜來調節其表面溫度以達到調節溫差的目的,由于塑料薄膜的保溫效果非常明顯,故要根據測得的溫度及時進行調節。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