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澆筑施工監理實施細則.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630605
2023-03-31
6頁
30KB
1、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澆筑施工監理實施細則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 大體積混工程的專業特點二、 監理工作的控制要點及目標值1、 混凝土連續澆灌,不留施工縫2、 計算每小時混凝土的澆筑量為防止出現施工冷縫,混凝土上、下、左、右、前、后各澆筑層間搭接時間差應比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少2小時。因此,應計算與籌劃每小時必須的混凝土供應量。3、組織混凝土的供應 大體積混凝土的混凝土量很大,宜優先考慮使用商品混凝土。要聯系好用多少輸送車,多少輸送泵。布置好輸送泵的位置及泵送路線。 4、選定混凝土的澆筑方法 全面分層澆筑 當混凝2、土每小時的拌合運輸能力能滿足全面分層澆筑的混凝土強度要求時,用此法較好,因不易出現漏振,混凝土的整體性及密實性易保證,但泵送管道的拆卸及再安裝的工作量較大。 分段分層澆筑 泵送管道拆卸搬移次數比全面分層少,但在施工時要注意各小層臺階應分明,即每層應保持有足夠水平長度,其次,垂直與水平接頭處要處理好,不能漏振。 斜面分層澆筑 當大體積的長度大大超過其厚度時,采用斜面分層法能明顯降低澆筑混凝土強度,能減少設備搬移,但混凝土易離折;混凝土供應量過大、過快時,工人來不及認真振搗;混凝土供應量明顯不足,或時快時慢,或澆筑順序混亂,又在混凝土內部容易形成冷縫。這些可能造成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產生縫隙、孔洞。若3、采用此法,混凝土斜向流淌長度應控制在10m以內,用一個坡度,薄層澆筑,先將下層混凝土表層充分振搗,再澆筑上層混凝土,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動棒應插入下層混凝土至少50mm,使上下層混凝土充分吻合形成整體,然后循序推進,一次澆到頂。 夏季施工,氣溫高,振動設備易損壞,故應配足振動棒,且有備用的。要組織好振搗棒的走向,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防止漏振。 5、泌水處理 在澆筑與振搗混凝土過程中,上涌的浮漿和泌水會順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應事先計劃好泌水的行經路線,布置好集水坑,利用潛水泵將泌水向坑外排出。 6、混凝土的表面處理 混凝土澆灌后23小時,初步按標高用長刮尺刮平。在混凝土初凝前12小時,必須用平4、板振動器或鐵滾筒碾壓數遍,再用木蟹打磨,待混凝土收水,最后用木蟹搓平,以閉合收水裂縫。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和草袋養護。 二、對混凝土材料質量控制措施 1、水泥 對C30混凝土宜用425#礦渣硅酸鹽水泥配制。若從減少水化熱出發,少用水泥,用R60替代R28作為設計強度時,必須先征得設計院書面認可。 2、粉煤灰 有條件時,宜摻加I級磨細粉煤灰。 3、減水劑 選用緩凝型減水劑,要查驗產品合格證,并須經試驗驗證有效方可使用,初凝時間宜在10小時左右。 4、粗骨料 石子顆粒級配應符合篩分曲線要求,含泥量控制在1%以內;高強混凝土含泥量低于0.5。 5、細骨料 宜用中粗砂,含泥量控制在2%以內;高強混凝土云母5、及粘土雜質總含量不超過1.5。 6、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要經過試配,經試驗符合要求才允許使用。混凝土質量不僅其強度等級要符合設計要求,還要求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易性好,泵送混凝土時的可泵性就好,容易振實,且不易發生離析。 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宜控制在10小時左右。 泵送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宜為18cm14cm。 在審查混凝土試配資料時,要求提供下列資料: 原材料檢驗報告; 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單。通知單中要明確注明混凝土實測的強度及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以及坍落度隨時間的損失值。此外,要弄清混凝土的初凝時間,以便審查混凝土澆筑時的部署。 7、控制混凝土料出機溫度 盛夏與初秋,石子和水的溫度對混凝土料出機6、溫度影響最大,其次是砂子,砂石堆場應有遮陽裝置,最好能利用深井水。當然,深井水事前要經檢驗,符合拌制混凝土的要求。 使用商品混凝土,這項工作應由商品混凝土站來做。監程工程師事前應與承包商聯系,由他們向商品混凝土站提出這些要求。監理工程師也應深入商品混凝土站了解情況,就如何避免商品混凝土運到現場后向攪拌車內加水問題,也應與他們磋商。 8、控制混凝土澆筑溫度 混凝土泵車處,應搭設涼棚遮陰,在水平及豎直泵送管道上加蓋草袋并噴冷水,混凝土攪拌車到現場等待時,往攪拌罐上噴冷水。 四、加強養護,控制溫度 為防止混凝土在養護期間產生表面裂縫和收縮性貫穿裂縫,需要保溫保濕養護,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延緩其降溫速7、度,減小收縮。 1、混凝土溫度控制指標 混凝土上表面與大氣溫差30 混凝土上表面與中部溫25 每晝夜降溫速率 2 2、保溫保濕養護 保溫養護之目的,一是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減少混凝土表面的溫度梯度,防止產生表面裂縫;二是延長散熱時間,充分發揮混凝土強度的潛力和材料松馳特性,使 平均總溫差對混凝土產生拉應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強度,防止產生貫穿性裂縫。 保濕養護之目的,一是剛澆灌不久的混凝土處于凝固硬化階段,水化的速度較快,適宜的潮濕條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脫水而產生干縮裂縫;二是混凝土在保溫(2540)及潮濕條件下可使水泥的水化作用順利進行。早期抗拉能力上升很快,能提高混凝土極限拉伸和抗拉強度。 8、養護 混凝土澆灌完畢,經表面處理后,在其表面先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再覆蓋兩層草袋,塑料薄膜間應相互搭接好,使薄膜下面水汽不會外逸。上下層草袋也須選合適,不能漏縫,并澆水養護(當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大時,不能澆冷水使表面降溫)。為防止雨水造成表面溫度突降,在草袋上面還應再加蓋一層塑料薄膜,相互間也應搭接好,并緊壓在草袋上,防止被風吹開。其目的是隔離較低溫度的雨水對草袋的影響,使混凝土表面已升高的溫度不易散失,縮小混凝土內外溫差,同時保持濕潤養護。 承臺的外側面應懸掛草袋二層,緊貼模板面,并經常澆水潤濕。如果承臺側面采用24cm厚磚模,砌筑磚模時應將磚充分潤濕,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可在磚模外側覆土養護。9、 控制溫差可以通過調整草袋層數達到,根據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三公司實測草袋保溫曲線資料,每增加一層草袋,草袋下的溫度可升高5左右。 養護時間 一般為30天,若工期緊迫,不宜少于21天,且應根據測溫記錄所繪制的降溫曲線確定是否需要延長養護期,當混凝土上表面與中心溫差25和混凝土上表面與大氣溫差30時,方可拆除草袋。 五、混凝土的測溫 為及時掌握混凝土內部不同部位溫度分布情況及變化規律,監視混凝土內外溫差的波動,以便及時調整養護溫度,避免結構出現貫穿式的收縮裂縫,應對混凝土進行溫度觀測和控制。 1、測溫布置 當承臺平面尺寸不是很大,厚度在2m左右,用一般測溫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不必追求用精密儀器。采用10、測溫孔測溫,一個測溫孔反映一個數據。 在豎向,測溫孔布置在底板的混凝土墊層面以上200mm處、底板厚度的中部和距混凝土上表面100mm處。每三個這樣的測孔組成一組,表示一個測點。這三個測孔在平面上位于邊長為300mm的等邊三角形的頂點,從測孔測得的數據愛日標在同一張座標紙上,繪成三條曲線,即分別表示該測點的混凝土承臺的底部、中心和上表面的降溫曲線。 在平面上,測點應分布在大體積混凝土的邊緣和中部,矩形平面按十字交叉和對角線布置,各取1/4線段即可,測點的數目可根據需要確定。 2、測溫工具 測溫管用薄壁鋼管制成,管底用薄鋼板焊牢封底,內盛部分水,上端露出基礎頂面以上至少100mm,塞上塞子或戴上管帽,防止澆灌時水泥漿或澆灌后異物進入管內。測溫管在平面及豎向的位置應準確并固定好。 玻璃棒溫度計,上端系上細尼龍繩或細鐵絲,吊在管口。 3、測溫制度 在混凝土溫度上升階段,澆灌后5天內,每4小時測一次(發現溫差大時,改為每2小時測一次),溫度下降階段,每6小時測一次,每一測點在座標紙上最終要描繪出上、中、下三測孔的降溫曲線。因此,每日測溫,除作記錄外,尚應描繪在各自的降溫曲線上。氣溫突變,或突降暴雨,發現混凝土溫度變化超出控制指標,應迅速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防止溫差擴大,造成混凝土出現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