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測量的基本知識培訓課件(35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643333
2023-04-17
35頁
2.92MB
1、(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施工測量的基本知識(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一)測量的基本工作(一)測量的基本工作Z10.1.1水準儀的分類、使用步驟和使用方法(P314-315)Z10.1.2經緯儀的分類、使用步驟和使用方法(P315-316)Z10.1.3全站儀的分類、使用步驟和使用方法(P316-317)Z10.1.4測距儀的使用特點和適用范圍(P318-319)(一)測量的基本工作Z10.1.1水準儀的分類、使用步驟和使用方法1.水準儀的使用水準儀(圖1O-1)分為水準氣泡式和自動安平式,目前多為自動安平式。水準儀按其高程測量精度分為DS05、DS1、DS2、DS3、D2、S1O幾種等級。圖10-1DS3型微傾式水準儀1物鏡;2物鏡調焦螺旋;3水平微動螺旋;4水平制動螺旋;5微傾螺旋;6粗平螺旋;7管水準器氣泡觀察窗;8管水準器;9圓水準器;10圓水準器校正螺釘;11目鏡;12準星;13照門;14基座(一)測量的基本工作水準儀使用分為:儀器的安置、粗略整平、瞄準目標、精平、讀數等幾個步驟。(1)安置儀器把三腳架應安置在距離兩個測站點大致等距離的位置,保證架頭大致水平。打開三腳架調整至高度適中,將架腿伸縮螺旋擰緊,并保證架腳與地面有穩固連接。從儀器箱中取出水準儀置于架頭,用架頭上的連接螺旋將儀器與三腳架連接牢固。(2)粗略整平首先使物鏡平行于任意兩個腳螺旋(如:13、和2)的連線,如圖10-2(a)所示。然后,用兩手同時向內或向外旋轉腳螺旋l和2,使氣泡移至l、2兩個腳螺旋方向的中間位置。再用左手旋轉腳螺旋3,使氣泡居中,如圖10-2(b)所示。(一)測量的基本工作圖10-2水準器粗平(3)瞄準首先將物鏡對著明亮的背景,轉動目鏡調焦螺旋,調節十字絲清晰。然后,松開制動螺旋,利用粗瞄準器瞄準水準尺,擰緊水平制動螺旋。再調節物鏡調焦螺旋,使水準尺分劃清晰,調節水平微動螺旋,使十字絲的豎絲照準水準尺邊緣或中央,如圖10-3所示。(一)測量的基本工作(4)精平如圖10-4(a)所示,目視水準管氣泡觀察窗,同時調整微傾螺旋,使水準管氣泡兩端的影像重合(圖10-4(b4、),此時,水準儀達到精平。自動安平水準儀不需要此步操作。圖10-3瞄準水準尺與讀數圖10-4符合水準器精平(一)測量的基本工作(5)讀數眼睛通過目鏡讀取十字絲中絲水準尺上讀數,直接讀米、分米、厘米,估讀毫米共四位。圖l0-3所示為正像望遠鏡中所看到的水準尺的像,水準尺讀數為1.575m。Z10.1.2經緯儀的分類、使用步驟和使用方法2經緯儀的使用經緯儀(圖10-5)可以用于測量水平角和豎直角。我國把光學經緯儀按精度不同劃分為DJ7、DJ1、DJ2、DJ6、DJ30等幾個等級。經緯儀的使用主要包括:安置儀器、照準目標、讀數等工作。(1)經緯儀的安置經緯儀的安置包括對中和整平兩項工作。打開三腳架,5、調整好長度使高度適中,將其安置在測站上,使架頭大致水平,架頂中心大致對準站點中心標記。取出經緯儀放置在三腳架頭上,旋緊連接螺旋。然后開始對中和整平工作。(一)測量的基本工作(一)測量的基本工作圖10-5DJ6級光學經緯儀1望遠鏡制動螺旋;2望遠鏡微動螺旋;3物鏡;4物鏡調焦螺旋;5目鏡;6目鏡調焦螺旋;7光學粗瞄器;8度盤讀數顯微鏡;9度盤讀數顯微鏡調焦螺旋;10照準部水準器;11光學對中器;12度盤照明反光鏡;13豎盤指標管水準器;14豎盤指標管水準器觀察反射鏡;15豎盤指標管水準器微動螺旋;16水平制動螺旋;17水平微動螺旋;18水平度盤變換螺旋;19水平度盤變換鎖止螺旋;20基座圓水準器6、;21軸套固定螺栓;22基座;23腳螺旋1)對中:分為垂球對中和光學對中,光學對中的精度高,目前主要采用光學對中。分為粗對中、精對中兩個步驟。粗對中:目視光學對中器,調節光學對中器目鏡使照準圈和測站點目標清晰。雙手緊握并移動三腳架使照準圈對準測站點的中心并保持三腳架穩定、架頭基本水平。精對中:旋轉腳螺旋使照準圈準確對準測站點的中心,光學對中的誤差應小于1mm。2)整平:分為粗平和精平兩個步驟。粗平:伸長或縮短三腳架腿,使圓水準氣泡居中。精平:旋轉照準部使照準部管水準器至圖10-6(a)的位置,旋轉腳螺旋1、2使水準氣泡居中;然后旋轉照準部90至圖10-6(b)的位置,旋轉腳螺旋3使水準氣泡居中7、。如此反復,直至照準部轉至任何位置,氣泡均居中為止。(一)測量的基本工作(一)測量的基本工作圖10-6精平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再次進行精對中、精平。目測光學對中器,如照準圈偏離測站點的中心偏移量較小,則旋松連接螺旋,在架頂上平移儀器,使照準圈準確對準測站點中心,旋緊連接螺旋。精平儀器,直至照準部轉至任何位置,氣泡均居中為止;如偏移量過大則需要重新對中、整平儀器。(2)照準首先調節目鏡,使十字縫清晰,通過瞄準器瞄準目標,然后擰緊制動螺旋,調節物鏡調焦螺旋使目標清晰并消除視差,利用微動螺旋精確照準目標的底部,如圖10-7所示。(一)測量的基本工作圖10-7照準目標(3)讀數先打開度盤照明反光鏡,調8、整反光鏡,使讀數窗亮度適中,旋轉讀數顯徽鏡的目鏡使度盤影像清晰,然后讀數。DJ2級光學經緯儀讀數方式為首先轉動測微輪,使讀數窗中的主、副像分劃線重合,然后在讀數窗中讀出數值,如圖10-8(a)中讀數151堵1154,圖10-8(b)中讀數為834616。(一)測量的基本工作圖10-8DJ2級光學經緯儀讀數Z10.1.3全站儀的分類、使用步驟和使用方法3.全站儀的使用全站儀(圖10-9)是一種多功能儀器,不僅能夠測角、測距和測高差,還能完成測定坐標以及放樣等操作,是目前在土建工程施工現場廣泛使用的測量儀器。不同廠家的全站儀輸入方式略有不同,其基本功能及操作步驟如下:(1)測前的準備工作;(2)安9、置儀器:全站儀安置步驟、方法與電子經緯儀安置相同;(3)開機;(4)角度測量;(5)距離測量;(6)放樣。Z10.1.4測距儀的使用特點和適用范圍4.測距儀的使用測距儀種類很多,手持測距儀是測距儀中的一種,它不需特別的反射物,有無目標板均可使用。測距儀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之特點,可以完成距離、面積、體積等測量工作。(一)測量的基本工作(一)測量的基本工作圖10-9全站儀(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Z10.2.1建筑物的定位、放線方法(P319-321)Z10.2.2基礎、墻體和構件安裝的施工測量方法(P321-325)(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Z10.2.1建筑物的定位、放線方法1.建筑物的定位與放10、線(1)建筑物的定位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據設計圖紙的規定,將建筑物的外輪廓墻的各軸線交點即角點測設到地面上,作為基礎放線和細部放線的依據。由于條件不同,建筑物的定位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定位方法有:1)根據控制點定位;2)根據建筑基線或建筑方格網定位;3)根據與原有建(構)筑物或道路的關系定位:如圖1O-1O所示,當新建建筑物與原有建筑物或道路的相互位置關系為已知時,則可以根據已知條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將新建建筑物測設到地面上。(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0根據與原有建筑物或道路的關系定位(a)延長直線法;(b)直角坐標法;(c)平行線法(2)建筑物的放線建筑物的放11、線是根據已定位的外墻軸線交點樁,詳細測設其各軸線交點的位置,并引測至適宜位置做好標記。然后據此用白灰撒出基坑(槽)開挖邊界線。1)測設細部軸線交點:如圖1O-11所示。(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1測設細部軸線交點2)引測軸線:如圖1O-12所示。龍門板法:在一般民用建筑中常采用此法。軸線控制樁法:龍門板法占地大,使用的材料較多,施工時易被破壞,因此目前工程中一般采用軸線控制樁法。(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2龍門板、控制樁法引測軸線Z10.2.2基礎、墻體和構件安裝的施工測量方法2.施工測量(1)基礎施工測量1)開挖深度和墊層標高控制:如圖10-13所示。2)墊層上基礎中線的投測12、:如圖10-14所示。(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3水平樁測設圖10-14拉線掛錘球法投測基礎中線3)基礎墻標高的控制:如圖10-15所示。(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5基礎皮數桿(2)墻體施工測量1)首層樓層墻體軸線測設:如圖10-16所示。2)首層樓層墻體標高測設:如圖l0-17所示。(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6墻體軸線及標高標志1墻身中線;2外墻基礎;3軸線圖10-17墻身皮數桿3)二層以上樓層軸線測設:吊錘球法;經緯儀投測法。4)二層以上樓層標高傳遞:利用皮數桿傳遞;利用鋼尺直接丈量;懸吊鋼尺法。此外,也可使用水準儀和水準尺按水準測量方法沿樓梯間將高程傳遞到各層樓面13、。(3)構件安裝施工測量1)柱子安裝測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投測柱列軸線:如圖10-18所示。柱身彈線:如圖10-19所示。杯底找平。柱子的安裝測量:柱子安裝測量的目的是保證柱子垂直度、平面位置和標高符合要求,如圖l0-20所示。(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18杯形基礎彈線示意圖1柱中心;2-0.600標高線;3杯底圖10-19柱身彈線示意圖(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20柱子校正示意圖2)吊車梁安裝測量:吊車梁安裝測量主要是保證吊車梁平面位置和吊車梁的標高符合要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如圖10-21所示。吊車梁的安裝測量。3)屋架安裝測量安14、裝前的準備工作;屋架的安裝測量:屋架的垂直度可用錘球或經緯儀進行檢查。經緯儀校正方法如圖10-22所示。(二)施工控制測量的知識圖10-21吊車梁彈線示意圖圖10-22屋架的安裝測量1卡尺;2經緯儀;3定位軸線;4屋架;5柱;6吊車梁;7柱基(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Z10.3.1建筑變形觀測的基本概念(P325)Z10.3.2沉降觀測水準點的設置要求、觀測點布設的位置要求、觀測方法、周期與時間,以及觀測應記錄的相關資料(P325-327)Z10.3.3建筑物和建筑物基礎的傾斜觀測方法(P327)Z10.3.4裂縫觀測的標志方法(P327)Z10.3.5水平位移的基本觀測方法(P328)(三)建15、筑形變觀測的知識Z10.3.1建筑變形觀測的基本概念1.建筑變形觀測的概念利用觀測設備對建筑物在荷載和各種影響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結構位置和總體形狀的變化,所進行的長期測量工作稱為建筑變形觀測。建筑物變形觀測的任務是周期性地對設置在建筑物上的觀測點進行重復觀測,求得觀測點位置的變化量,變形觀測的主要內容包括沉降觀測、傾斜觀測、位移觀測、裂縫觀測和撓度觀測等。在建筑物變形觀測中,進行最多的是沉降觀測。(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2.變形觀測的主要內容Z10.3.2沉降觀測水準點的設置要求、觀測點布設的位置要求、觀測方法、周期與時間,以及觀測應記錄的相關資料(1)沉降觀測1)水準點的設置:水準點的設置應滿16、足下列基本要求:水準點的數目應不少于3個,以便檢核。水準點應設置在沉降變形區以外,距沉降觀測點不應大于1OOm,觀測方便,且不受施工影響的地方。為防止冰凍影響,水準點埋設深度至少要在冰凍線以下0.5m。2)觀測點布設:沉降觀測點的布設應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變形特征,并顧及地質情況及建筑結構特點。點位宜選設在下列位置:(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建筑物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墻每1020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新舊建筑物、高低層建筑物、縱橫墻交接處的兩側:裂縫、沉降縫、伸縮縫或后澆帶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不同結構的分界處及填挖方分界處;寬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7、15m而地質復雜以及膨脹土地區的建筑物,應在承重內隔墻中部設內墻點,并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鄰近堆置重物處、受振動有顯著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浜(溝)處;框架結構建筑物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軸線上設點;筏片基礎、箱形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的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重型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處、基礎形式改變處、埋深改變處以及地質條件變化處兩側;電視塔、煙囪、水塔、油罐、煉油塔、高爐等高聳構筑物,沿周邊與基礎軸線相交的對稱位置,不得少于4個點。3)觀測周期與時間:觀測周期和觀測時間,應根據工程的性質、施工進度、地基地質情況及基礎荷載的變化情況而定。應按下18、列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普通建筑可在基礎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開始觀測,大型、高層建筑可在基礎墊層或基礎底部完成后開始觀測。觀測次數與間隔時間應視地基與加荷情況而定。民用高層建筑可每加高15層觀測一次,工業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裝柱子和屋架、砌筑墻體、設備安裝等不同施工階段分別進行觀測。若建筑施工均勻增高,應至少在增加荷載的25%、50%、75%和100%時各測一次。(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施工過程中若暫停工,在停工時及重新開工時應各觀測一次。停工期間可每隔23個月觀測一次。在觀測過程中,若有基礎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減、基礎四周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等情況-均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筑突然發生大19、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時,應立即進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連續觀測。建筑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觀測34次,第二年觀測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觀測1次,直至穩定為止。建筑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當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O.010.04mm天時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能確定。4)觀測方法:沉降觀測的觀測方法視沉降觀測的精度而定,有一、二、三等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等方法。常用的是水準測量方法。(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5)沉降觀測的有關資料沉降觀測成果表;沉降觀測點位分布圖及各周期20、沉降展開圖;荷載、時間、沉降量曲線圖;建筑物等沉降曲線圖;沉降觀測分析報告。Z10.3.3建筑物和建筑物基礎的傾斜觀測方法(2)傾斜觀測1)一般建筑物傾斜觀測:如圖10-23所示。2)建筑物基礎傾斜觀測:如圖10-24、圖10-25所示。Z10.3.4裂縫觀測的標志方法(3)裂縫觀測1)石膏板標志法;2)白鋼板標志:如圖10-26所示。(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圖10-23一般建筑物的傾斜觀測圖10-24測定建筑物的偏移值圖10-25基礎傾斜觀測圖10-26建筑物的裂縫觀測Z10.3.5水平位移的基本觀測方法(4)水平位移觀測1)角度前方交會法;2)基準線法:如圖10-27所示。(三)建筑形變觀測的知識圖10-27基準線法觀測水平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