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鋼筋工程識圖與算量實戰演練培訓課件(237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643633
2023-04-17
237頁
14.81MB
1、本講內容:一、平法圖集介紹二、梁鋼筋識圖與算量三、柱鋼筋識圖與算量四、墻鋼筋識圖與算量五、板鋼筋識圖與算量一、平法圖集介紹建筑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設計方法(簡稱平法)表達形式,概括來講,是把結構構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整體直接表達在各類構件的結構平面布置圖上,再與標準構造詳圖相配合,即構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結構設計。11G101系列圖集是指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包括:11G101-1 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 11G101-2 現澆混凝土板式樓梯11G101-3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承臺良好的識圖能力,良好的識圖能力要求能迅速建立2、起構件及建筑物的空間印象。能通過多張圖紙迅速查找需要的數據,能發現圖紙中的矛盾及錯誤,能在腦海中勾勒出每個細部的構造等等。結構施工圖的表示方法,從傳統的分離式到華南地區的梁、柱表,再發展到現在的平法,表示方法多樣,且設計院出圖也有一些習慣的表示方法。良好的布筋、排筋能力,鋼筋工程量的計算需要了解鋼筋在具體的構件是如何布置的,如起步筋的設置;如砌體加筋還不只是簡單的按間距計算,還需要實際排筋。了解鋼筋施工過程,鋼筋工程量計算必須要了解鋼筋在實際施工中的各種處理,及各種構造配筋、附加鋼筋,如墊筋、板簦筋,各種孔洞加筋等等。鋼筋工程量計算的技能深入理解相關規范、圖集,鋼筋工程量的計算不同于其它工程量3、計算有明確的計算規則,鋼筋計算只有規范及圖集,因而必須對規范有相當透徹的理解。而在實際各方核對鋼筋數據的過程中,常發生爭議的現象,這大多是因為對規范的理解不同所致。在理解規范的過程中,要結合對結構、力學的知識及對鋼筋施工過程的了解。對規范上的規定需要反復推敲,比如規范規定框架梁與非框架的鋼筋錨固長度是不同的,那什么是框架梁,什么又是非框架梁呢?耐心細致,鋼筋工程量的計算必須耐心細致,不得半點馬虎。而且出現錯誤以后,修改比較繁瑣。(1)關于鋼筋理論(預算用量)計算與下料計算 計算鋼筋長度按鋼筋什么部位來計算?下料計算 按鋼筋中軸線計算 理論計算 按鋼筋外皮計算(2)關于鋼筋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有按4、甲方要求的,按國家規范的,按當地定額的,按地方標準的,按標準圖集的。沒有統一的計算規則鋼筋工程量計算必須明確幾個問題柱、墻以基礎為支座柱、墻與基礎關聯;梁以柱為支座梁與柱關聯;板以梁為支座梁板與梁關聯。結構設計原則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強錨固、強構造。筏板或基礎梁是柱、墻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支座問題其實是力的傳遞路徑問題。二、梁鋼筋識圖與算量梁鋼筋梁鋼筋箍筋箍筋縱筋縱筋其他鋼筋其他鋼筋雙肢箍雙肢箍多肢箍多肢箍上部筋上部筋下部筋下部筋中部筋中部筋附加筋附加筋吊筋吊筋拉筋拉筋上部通長筋上部通長筋支座負筋支座負筋架立筋架立筋構造鋼筋構造鋼筋受扭鋼筋受扭鋼筋梁平法圖中表示的是什么意5、思?梁的平面注寫包括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 集中標注表達梁的通用數值 原位標注表達梁的特殊數值。當集中標注中的某項數值不適用于梁的某部位時,則將該項數值原位標注,施工中,原位標注優先于集中標注。原位標注集中標注集中標注:1、梁編號、梁截面尺寸 2、箍筋: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及非加密區、肢數 3、梁上下通長筋和架立筋,4、梁側面縱筋:構造腰筋及抗扭腰筋 5、梁頂面標高高差(該項為選注).梁截面尺寸,該項為必注值。當為等截面梁時,用bh表示;當為豎向加腋梁時,用bh GYC1C2 表示,其中C1 為腋長,C2 為腋高;當為水平加腋梁時,用bh PYC1C2 表示,其中C1 為腋長,C2 為腋寬,加腋6、部分應在平面中繪制;當有懸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時,用斜線分隔根部與端部的高度值,即為 bh1/h2原位標注內容包括梁支座上部縱筋(該部位含通長筋在內所有縱筋)、梁下部縱筋、附加箍筋或吊筋、集中標注不適合于某跨時標注的數值。原位標注:1、梁支座上、下部縱筋 2、吊筋、附加箍筋梁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該項為必注值。箍筋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號內。例:10100/200(4)8100(4)/150(2)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7、架梁、懸挑梁、井字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與肢數),在斜線后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例:1310150/200(4),1812150(4)/200(2),梁上部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長筋可為相同或不同直徑采用搭接連接、機械連接或對焊接連接的鋼筋),該項為必注值。當同排縱筋中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應用加號“+”將通長筋和架立筋相聯。注寫時須將角部縱筋寫在加號的前面,架立筋寫在加號后面的括號內,以示不同直徑及與通長筋的區別。當全部采用架立筋時,則將其寫入括號內。例:8、2 22+(4 12)2 22+4 20當梁的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為全跨相同,且多數跨配筋相同時,此項可加注下部縱筋的配筋值,用分號“;”將上部與下部縱筋的配筋值分隔開來,少數跨不同者,按原位標注處理。例 322;320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配置,該項為必注值。當梁腹板高度 hW450mm 時,須配置縱向構造鋼筋,以大寫字母 G 打頭,接續注寫配置在梁兩個側面的總配筋值,且對稱配置。例 G412。配置受扭縱向鋼筋時,以大寫字母 N 打頭,接續注寫配置在梁兩個側面的總配筋值,且對稱配置。例 N622。注:1、當為梁側面構造鋼筋時,其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為 15d。2、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9、其搭接長度為 ll 或 llE(抗 震);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鋼筋。梁支座上部縱筋,該部位含通長筋在內的所有縱筋:1“/”分隔當上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2“+”相聯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將角部縱筋寫在前面。3缺省標注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不同時,須在支座兩邊分別標注;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例 625 4/2,225+222梁下部縱筋:1“/”分隔當下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2“+”相聯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10、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3“”不入支座當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將梁支座下部縱筋減少的數字寫在括號內。例 625 2(-2)/4,225+322(-2)/525,當梁的集中標注中已注寫了梁上部和下部均為通長筋的縱筋值是,則不需要在梁的下部重復做原位標注。當梁設置豎向加腋時,加腋部位下部斜縱筋應在支座下部以Y打頭注寫在括號里。當梁設置水平加腋梁時,水平加腋內上下部斜縱筋應在加腋支座上部以Y打頭注寫在括號內,上下部斜縱筋之間用“/”分隔。當多跨梁的集中標注中已經注明加腋,而該梁某跨的根部卻不需要加腋是,則應在該跨原位標注等截面的bh,以修正集中標注中的加腋信息。豎向加腋集中標注表11、示:框架梁KL1,3跨,一端有懸挑,截面為300*600;箍筋為I級鋼筋,直徑8,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兩肢箍;上部通長筋為2根直徑22的二級鋼;原位標注表示:支座1上部縱筋為4根直徑22的二級鋼,支座2兩邊上部縱筋為6根直徑22的二級鋼分兩排,上一排為4根,下一排為2根;第一跨跨距3600,下部縱筋為3根直徑18的二級鋼,全部伸入支座,;以后類推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間支座上部縱筋的延伸長度 a0值在標準構造詳圖中統一取值為:第一排非通長筋及與跨中直徑不同的同長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 ln/3 位置;第二排非通長筋延伸至 ln/412、 位置。ln 的取值規定為:對于端支座,ln 為本跨的凈跨值;對于中間支座,ln 為支座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懸挑梁(包括其它類型梁的懸挑部分)上部第一排縱筋延仲至梁端頭并下彎,第二排延伸至 3l/4 位置,l為自柱(梁)邊算起的懸挑凈長。當具體工程需將懸挑梁中的部分上部筋從懸挑梁根部開始斜向彎下時,應由設計者另加注明。當梁(不包括框支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的截斷點距支座邊的距離取0.1Lni。非框架梁、井字梁的上部縱向鋼筋在端支座的錨固要求:當設計按鉸接時,平直段伸至端支座對邊后彎折,且平直段長度0.35Lab,彎折段長度15d;當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直段13、伸至端支座對邊后彎折,且平直段長度0.6Lab,彎折段長度15d。設計者應該在平法施工圖中注明采用何種構造,當多數采用同種構造時,可在圖注中統一寫明,并將少數不同之處在圖中注明。非抗震設計時,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支座的錨固長度,本圖集的構造詳圖中按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考慮。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的強度時,其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對于帶肋鋼筋為12d,對于光面鋼筋為15d。非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支座和端支座的錨固長度,本圖集的構造詳圖中規定對于帶肋鋼筋為12d,對于光面鋼筋為15d。當非框架梁配有受扭縱向鋼筋時,梁縱筋錨入支座的長度為La,在端支座直錨長度不足時,可伸至端支座對邊后彎折14、,且平直段長度0.6Lab,彎折段長度15d。抗震樓層框架梁縱向鋼筋構造-端支座彎錨梁縱向鋼筋構造-端支座直錨梁縱向鋼筋構造-中間支座梁縱向鋼筋構造-中間支座梁縱向鋼筋構造-上部縱筋配筋構造分析配筋構造分析上部貫通縱筋長度=(通跨凈長+兩端支座錨固長度+搭接長度*接頭個數)*根數梁上部貫通縱筋長度梁上部貫通縱筋長度計算公式:各跨長之和-左支座內側-右支座內側+錨固搭接長度端支座錨固長度的判別條件:1、錨固 2、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3、0.4Lae+15d4、當樓層框架梁的縱向鋼筋直錨長度=Lae且=0.5hc5d時可不必往上(下)彎錨 即支座寬度-保護層=Lae且=0.5hc+5d 取錨固15、長度錨固長度判斷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要求支座負筋-端支座端支座負筋長度=(端支座錨固長度+伸出支座的長度)*根數第一排:Ln/3第二排:Ln/4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要求計算公式:(Ln凈跨長)上排鋼筋長度Ln/3+錨固下排鋼筋長度Ln/4+錨固(錨固同梁上部貫通筋端錨固)梁縱向鋼筋構造-中間支座中間支座負筋長度=中間支座寬度+左右兩邊伸出支座的長度第一排:Ln/3第二排:Ln/4計算公式:(Ln凈跨長)上排鋼筋長度2*Ln/3+支座寬度下排鋼筋長度2*Ln/4+支座寬度支座負筋-跨中支座計算公式:(Ln凈跨長)上排長度Ln/3+支座寬度凈跨長度支座寬度Ln/3下排長度Ln/4+支座16、寬度凈跨長度支座寬度Ln/4支座負筋-跨中支座架立鋼筋架立筋長度=每跨凈長-左右兩邊伸出支座的負筋長度+150*2架立鋼筋下部通筋長度=(通跨凈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搭接長度*搭接個數)*根數下部鋼筋-通長配置下部鋼筋-分跨配置框架梁下部鋼筋凈跨長度+2*錨固(或0.5Hc+5D)(注:Ln凈跨長;下部鋼筋 不分上下排;)下部鋼筋-不伸入支座不伸入支座鋼筋凈跨長度-2*0.1Ln側面縱向鋼筋側面縱向構造鋼筋長度=通跨凈長+15d+搭接長度*接頭數n側面縱向受扭鋼筋長度=通跨凈長+左右端支座錨固長度+搭接長度*接頭數n腰筋計算公式:(Ln凈跨長)腰筋長度凈跨長度+2*錨固拉鉤拉筋長度梁寬-17、2*保護層+2*11.9d吊筋和次梁加筋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框梁高度800mm a=60o,800mm a=45o次梁加筋按根數計算,長度同箍筋長度.箍筋箍筋單根長度=構件截面周長-8*保護層厚度+2*11.9d(6.9d)+8d箍筋根數計算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箍筋長度=單根長度*根數加密區根數(2*梁高-50)/加密間距非加密區根數(凈跨長-左加密區-右加密區)/非加密間距+1總根數加密*2+非加密加密區根數(1.5*梁高-50)/加密間距非加密區根數(凈跨長-左加密區-右加密區)/非加密間距+1總根數加密*2+非18、加密柱平法施工圖系在柱平面布置圖上采用列表注寫方式或截面注寫方式表達。在柱平法施工圖中,尚應按規定注明各結構層的樓面標高、結構層高及相應的結構層號。柱平法標注概述列表注寫方式系在柱平面布置圖上(一般只需采用適當比例繪制一張柱平面布置圖,包括框加柱、框支柱、梁上柱和剪力墻上柱),分別在同一編號的柱中選擇一個(有時需要選擇幾個)截面標注幾何參數代號:在柱表中注寫柱號、柱段起止標高、幾何尺寸(含柱截面對軸線的偏心情況)與配筋的具體數值,并配以各種柱截面形狀及其箍筋類型圖的方式來表達柱平法施工圖柱平法標注列表注寫方式柱號、柱段起止標高、尺寸(含柱截面對軸線的偏心情況)、縱筋、箍筋(箍筋類型、配筋值)柱19、平法標注截面注寫方式截面注寫方式在分標準層繪制的柱平面布置圖的柱截面上,分別在同一編號的柱中選擇一個截面,以直接注寫截面尺寸和配筋的具體數值的方式來表達柱平法施工圖。柱編號由類型代號和序號組成n n注:編號時,當柱的總高、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對應相同,注:編號時,當柱的總高、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對應相同,僅分段截面與軸線的關系不同時,仍可將其編為同一柱號。僅分段截面與軸線的關系不同時,仍可將其編為同一柱號。注寫各段柱的起止標高,自柱根部往上以變截面位置或截面未變但配筋改變處為界分段注寫。1、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根部標高系指基礎頂面標高;2、芯柱的根部標高系指根據結構實際需要而定的起始位置標高;3、20、梁上柱的根部標高系指梁頂面標高;4、剪力墻上柱的根部標高分兩種:當柱縱筋錨固在墻頂部時,其根部標高為墻頂面標高;當柱與剪力墻重疊一層時,其根部標高為墻頂面往下一層的結構層樓面標高。矩形柱:截面尺寸 bh 及與軸線關系的幾何參數代號 b1、b2 和 h1、h2 的具體數值,須對應于各段柱分別注寫。其中 b=b1+b2,h=h1+h2。當截面的某一邊收縮變化至與軸線重合或偏到軸線的另一側時,b1、b2、h1、h2 中的某項為零或為負值。圓柱:在圓柱直徑數字前加 d 表示。為表達簡單,圓柱截面與軸線的關系也用 b1、b2 和 h1、h2 表示,并使 d=b1+b2;h=h1+h2。柱平法標注截面尺寸21、 柱縱筋當柱縱筋直徑相同,各邊根數也相同時(包括矩形柱、圓柱和芯柱),將縱筋注寫在“全部縱筋”一欄中;除此之外,柱縱筋分角筋、截面 b 邊中部筋和 h 邊中部筋三項分別注寫(對于采用對稱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僅注寫一側中部筋,對稱邊省略不注)。柱平法標注縱筋注寫柱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與間距。當為抗震設計時,用斜線“/”區分柱端箍筋加密區與柱身非加密區長度范圍內箍筋的不同間距。當圓柱采用螺旋箍筋時,需在箍筋前加“L”。柱平法標注箍筋KZ1集中標注:650*600:表示柱的截面尺寸4 22:表示角部縱筋為4根22的 二級鋼10100/200:表示箍筋為10的一級鋼和間距。b邊中部配5 22縱筋h22、邊中部4 20筋基礎插筋長度彎折長度+豎直長度h1+非連接區Hn/3+搭接長度LlE基礎插筋的計算公式:長度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非連接區Hn/3+搭接長度Lle 基礎插筋長度彎折長度+豎直長度h1+非連接區Hn/3+搭接長度LlE柱的縱筋分析柱的縱筋分析柱平法標注截面注寫方式柱的縱筋分析柱的縱筋分析柱的縱筋分析柱的縱筋分析柱的縱筋分析縱筋長度-1層層高1層非連接區Hn/3+1層非連接區Hn/3+搭接長度LlE 縱筋長度-1層層高1層非連接區Hn/3+1層非連接區Hn/3+搭接長度LlE 如果出現多層地下室,只有基礎層頂面和首層頂面是1/3凈高其余均為(1/6凈高、500、柱截面長邊)取大23、值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非連接區Hn/3+max(Hn/6,hc,500)+搭接長度LlE 縱筋長度中間層層高-當前層非連接區+(當前層+1)非連接區+搭接長度LlE 非連接區max(1/6Hn、500、Hc)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頂層非連接區-梁高+(梁高-保護層)+12d 非連接區max(1/6Hn、500、Hc)總結1號縱筋長度頂層層高-頂層非連接區-梁高+1.5錨固長度(65)2號縱筋長度頂層層高-頂層非連接區-梁高+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柱寬-2*保護層+8d)4號縱筋長度頂層層高-頂層非連接區-梁高+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加密與非加密加密與非加密柱樓層中鋼筋長度的計算手24、工計算長度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軟件計算長度層高基礎箍筋根數計算根數(基礎高度-基礎保護層)/間距-1-1層箍筋根數計算一層:根部根數(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梁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間距+1梁高范圍根數梁高/加密間距非加密區根數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中間層箍筋根數計算根部根數(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梁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間距+1梁高范圍根數梁高/加密間距非加密區根數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頂層箍筋根數計算根部根數(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梁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間距+1梁高范圍根數梁高/加密間距非加密區根數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25、間距-1例題計算過程剪力墻平法施工圖系在剪力墻平面布置圖上采用列表注寫方式或截面注寫方式表示。列表注寫方式:為表達清楚、簡便,剪力墻可視為由剪力墻柱、剪力墻身和剪力墻梁三類構件組成。剪力墻制圖規則對于約束邊緣端柱YDZ,需增加標注幾何尺寸 bchc。該柱在墻身部分的幾何尺寸按本圖集 YDZ 的標準構造詳圖取值,設計不注。當設計者采用與該構造詳圖不同的做法時,應另行注明;對于構造邊緣端柱GDZ,需增加標注幾何尺寸 bchc對于約束邊緣暗柱YAZ、翼墻(柱)YYZ、轉角(柱)YJZ,其幾何尺寸按本圖集 YAZ、YYZ、YJZ的標準構造詳圖取值,設計不注。當設計者采用與該構造詳圖不同的做法時,應另行26、注明;對于構造邊緣暗柱GAZ、翼墻(柱)GYZ、轉角墻(柱)GJZ,其幾何尺寸按本圖集 GAZ、GYZ、GJZ的標準構造詳圖取值,設計不注。當設計者采用與該構造詳圖不同的做法時,應另行注明;墻平法標注截面注寫方式從相同編號的墻柱中選擇一個截面,標注全部縱筋及箍筋的具體數值(同框架柱)。對墻柱縱筋搭接長度范圍的箍筋間距要求同框架柱。從相同編號的墻身中選擇一道墻身,按順序引注的內容為:墻身編號(應包括注寫在括號內墻身所配置的水平與豎向分布鋼筋的排數)、墻厚尺寸,水平分布鋼筋、豎向分布鋼筋和拉筋的具體數值。無論采用列表注寫方式還是截面注寫方式,剪力墻上的洞口均可在剪力墻平面布置圖上原位表達洞口的具體27、表示方法 一、在剪力墻平面布置圖上繪制洞口示意,并標注洞口中心的平面定位尺寸。二、在洞口中心位置引注:1、洞口編號,2、洞口幾何尺寸,3、洞口中心相對標高,4、洞口每邊補強鋼筋,共四項內容。具體規定如下:1、洞口編號:矩形洞口為JD(為序號),圓形洞口為Y D(為序號);2、洞口幾何尺寸:矩形洞口為洞寬洞高(bh),圓形洞口為洞口直徑D;3、洞口中心相對標高,系相對于結構層樓(地)面標高的洞口中心高度。當其高于結構層樓面時為正值,低于結構層樓面時為負值。剪力墻柱鋼筋構造 剪力墻身水平鋼筋構造 括號內為非抗震縱筋搭接和錨固長度。ll、llE取值見第34頁。la、laE取值見第33、34頁。剪力墻28、鋼筋配置若多于兩排,中間排水平筋端部構造同內側鋼筋。剪力墻鋼筋計算剪力墻平面與立面圖剪力墻身表達形式為Qxx(x排),括號內為墻身所配置的水平鋼筋與豎向鋼筋的排數(排數的規定見平法03G101-1第13頁)。剪力墻身共有三種鋼筋,水平鋼筋、豎向鋼筋和拉筋。端柱、小墻肢的豎向鋼筋構造與框架柱相同,水平鋼筋的計算比較簡單,拉筋尺寸及根數要依據具體設計來進行計算。1.受力筋(底筋、面筋)2.支座負筋 3.分布筋 4.溫度筋5.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6.措施鋼筋(撐腳鋼筋、板墊筋)樓板的鋼筋計算長度=軸線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搭接長度*2(150)根數=(凈跨長度-負筋標注長)/溫29、度筋間距-1 板底鋼筋的長度計算長度=凈跨+伸進長度*2+彎勾6.25d*2 板底鋼筋的支座伸進長度伸進長度伸進長度max(支座寬支座寬/2,5d)伸進長度伸進長度max(支座寬支座寬/2,5d)伸進長度伸進長度max(支座寬支座寬/2,5d)伸進長度max(板厚,120)板底鋼筋根數計算第一根鋼筋距梁或墻邊50mm第一根鋼筋距梁或墻邊一個保護層第一根鋼筋距梁角筋為1/2板筋間距負筋長度錨入長度+彎勾板內凈尺寸彎折長度 第一根鋼筋距梁或墻邊50mm第一根鋼筋距梁或墻邊一個保護層第一根鋼筋距梁角筋為1/2板筋間距板負筋的根數計算端支座負筋的分布筋長度計算方式一:分布筋和負筋搭接150mm方式二:30、分布筋長度軸線長度 方式三:分布筋長度按照負筋布置范圍計算 端支座負筋的分布筋根數計算方式一:分布筋根數負筋板內凈長分布筋間距 方式二:分布筋根數負筋板內凈長分布筋間距1中間支座負筋長度水平長度彎折長度*2 中間支座負筋的分布筋計算長度=軸線(凈跨)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搭接長度*2+彎勾*2 根數布筋范圍1/間距(向上取整)+布筋范圍2/間距(向上取整)根數布筋范圍1/間距(向上取整)+布筋范圍2/間距(向上取整)+1平法要點總結1、鋼筋能通則通,減少接頭,既降低造價又改善節點區鋼筋擁擠現象。2、節點本體構件的縱向鋼筋與橫向鋼筋(箍筋)連續貫穿節點;節點關聯構件縱筋在節點內錨固或封閉。3、鋼筋非接觸錨固和搭接,保證對鋼筋的全表面包裹,增強混凝土對鋼筋的粘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