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設計樓基坑冠梁施工專項施工方案(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59994
2023-05-22
20頁
157.13KB
1、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基坑冠梁施工專項施工方案)工程名稱:_科研設計樓(自編號A-1至A-6棟) 工程地點: xxxx區軟件園xx新建區 施工單位: 編制單位: 編 制 人: 編制日期: 年 月 日審 核 人: 審 批 人: 審批日期: 年 月 日目錄一、編制說明3前言3編制依據3二、工程概況41、工程概述4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4(1)區域特征5(2)地下水類型及其富水性83、工程設計特點8三、冠梁施工91、主要機械設備計劃92、勞動力計劃103、施工流程114、施工方法12(1)冠梁施工前準備12(2)冠梁施工13四、質量保證措施171、質量控制體系172、質量控制措施及要求12、7五、安全保證措施181、安全管理體系182、安全保證措施18六、季節性施工措施191、雨季施工措施192、高溫季節施工20一、 編制說明前言為了順利完成本土方開挖項目工程,在全面深入充分理解設計意圖及對施工區間詳細踏勘的基礎上,結合本科研設計樓(自編號A-1至A6棟)工程的特點,確保工期,合理控制工程造價,確保本工程施工優質高效、文明施工的指導原則,編制本冠梁施工專項施工方案.編制依據1.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11);2.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3.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2010);4. 鋼筋焊接及3、驗收規程 (JGJ182012);5. 基坑土釘支護技術規程(CECS96:97);6. 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 (JGJ33-2012);7. 建筑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GB5019493);8. 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 (JGJ46-2005);9.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JGJ120-2012);10. 錨索噴射混凝土技術規范(GB500862001);11. 建筑基坑支護工程技術規程 (DBJ/T15-20-97);12.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 (GJ942008);13. xx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定(GBJ0298);14. 巖土錨索(索)技術規程(CECS22:2004、5)二、 工程概況1、工程概述根據擬建建筑周邊已有構筑物的高度和分布以及與周邊已構筑物、道路之間的距離,本工程基坑土方開挖應遵守分區、分層、分段、對稱、均衡、適時的原則。并做好基坑內的排水工作,特別是雨季、汛期施工時,注意氣候、降水等預報,在雨季、汛期施工必須準備足夠的抽水設備及搶險設施,確保基坑及施工人員的安全。根據設計要求,本工程0。00m為絕對標高23.3m,現場提供的冠梁頂部標高為21.10m(2.20m),截面尺寸為8001000mm,支護樁鋼筋深入冠梁內1000mm。根據勘察院所出具的勘察地質報告,冠梁所處土層為第一層,填土,雜色,松散、不均勻,稍濕,成分以黏性粘土為主,表層多分布5、有厚約30cm的磚渣、碎石塊等建筑垃圾.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本科研設計樓(自編號A-1至A-6棟)項目工程位于xxxx區軟件園xx新建區,xx大道地段東側,場區地貌單元屬于洪沖積區,規劃總用地面積15730.8.擬建工程包括本工程由二棟九層三棟五層一棟二層辦公樓及二層地下室,地下室開挖深度暫定12m,擬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基礎類型擬采用樁基,并研究分析采用天然地基的可靠性。場地整平后0.00面標高為xx高程23.30m.(1)區域特征1氣候本區間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豐富,雨季明顯,日照充足,春季溫暖潮濕,夏季炎熱一般比較多雨。春夏半年(2月至8月)天氣潮濕炎熱,降水量大。2地層巖土分6、層描述根據現場鉆探資料,結合室內試驗成果,按成因、巖性、狀態劃分,自上而下將場地巖層分層描述如下:、人工填土層(Q4ml,層序號) 人工填土:以素填土為主,褐黃間褐紅色,土性主要為粉質粘土,松散狀,局部含碎石等,為新近填積土,個別鉆孔揭露為雜填土.本層位于地表,分布廣泛,全部鉆孔均有揭露,厚度為1.203.50m,平均1。76m (層頂標高為22.2123.87m)。、沖積土層(Q4al,層序號)按其土性及稠密度可劃分為6個亞層.(1)、第一亞層:淤泥、淤泥質土(層序號1)淤泥、淤泥質土:灰黑色,飽和,流塑,土質細膩,粘性好,稍具臭味,局部不均勻含薄層粉細砂。本層取土樣9件,土工定名為淤泥質土7、;主要物理指標平均值為:=55。3,=2。63,=1.44。本層分布廣泛, 36個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1.202。90m,厚度為0.603.30m,平均2.11m (層頂標高為20.2522。27m)。(2)、第二亞層:粉質粘土(層序號2)粉質粘土:灰褐、灰黃色,稍濕,可塑狀為主,局部軟塑,土質均勻,粘性好,局部含少量細砂。本層取土樣18件,土工定名為粉質粘土;主要物理指標平均值為:=27。7,=0。806,=0.43.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35次,實測擊數N=415擊,平均7.8擊;修正后N=3。513。4擊,平均6。8擊,標準值為6.0擊.本層分布較廣泛,36個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1。5058、.20m,厚度為0.406。70m,平均3.74m (層頂標高為17。5021。66m)。(3)、第三亞層:細砂(層序號3)細砂:灰褐色、灰黃色、灰白色等,飽和,松散稍密,少部分為中密,顆粒分選性差,粘粒含量15%20左右,局部含粗砂等。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26次,實測擊數N=619擊,平均11。4擊;修正后N=5.616。0擊,平均9.8擊,標準值為8。9擊。本層分布廣泛, 32個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1.209.50m,厚度為0。704.60m,平均2。46m (層頂標高為13.2421.31m)。(4)、第四亞層:粉質粘土、粘土(層序號4)粉質粘土、粘土:灰褐、棕黃、灰白等色,稍濕,硬塑狀9、為主,局部可塑,土質均勻,粘性一般。本層取土樣16件,土工定名為粉質粘土;主要物理指標值為:=27。4%,=0.803,=0。06。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38次,實測擊數N=623擊,平均15.3擊;修正后N=5。320.4擊,平均12。9擊,標準值為11.9擊。本層分布較廣泛,36個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3.6011。60m,厚度為1。007.80m,平均4。18m (層頂標高為11.1419.15m)。(5)、第五亞層:粗砂(層序號5)粗砂:灰褐色、灰黃色、灰白色等,飽和,稍密中密,顆粒分選性差,粘粒含量25%30左右,局部含礫砂等。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45次,實測擊數N=1222擊,平均1610、。5擊;修正后N=9。617.4擊,平均13.0擊,標準值為12.5擊。本層分布不廣泛,僅ZK11、ZK12等2個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5.107。20m,厚度為0。901。30m,平均1。10m (層頂標高為8。9911.14m)。(6)、第六亞層:粉質粘土、粘土(層序號6)粉質粘土、粘土:灰褐、棕黃、灰白等色,稍濕,可塑狀,土質均勻,粘性一般。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8次,實測擊數N=720擊,平均12.8擊;修正后N=5.415.4擊,平均9。7擊,標準值為7.8擊.本層分布不廣泛,僅9個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10。4014。50m,厚度為1.203.80m,平均2.34m (層頂標高為8.3811、12。48m)。、風化殘積土層(Qel,層序號)礫(砂)質粘性土:褐黃色,灰褐色等,稍濕,硬塑,為花崗巖風化殘積土,遇水崩解.本層取土樣23件,土工定名3件為粘土,2件為粉質粘土,16件為砂質粘性土,2件為礫質粘性土;主要物理指標平均值為:=32.5%,=0。951,=0。28。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67次,實測擊數N=1629擊,平均24。2擊;修正后N=11.321.5擊,平均17。6擊,標準值為17。0擊。本層分布廣泛,全部鉆孔均有揭露,層面埋深11。2017。00m,厚度為1.0014。00m,平均5。82m (層頂標高為5.8811.55m)。、基巖(52(3) ,層序號)場區內揭露的12、下伏基巖為燕山期花崗巖,在鉆孔深度范圍內,根據鉆探揭露,按其不同風化程度可劃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等風化三個風化巖帶.(1)、全風化巖帶(層序號1):褐黃間褐紅色,局部灰褐色,風化劇烈,巖芯呈堅硬土狀為主,結構清晰可辨,遇水崩解。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102次,實測擊數N=3149擊,平均40.1擊;修正后N=22.334.3擊,平均28.2擊,標準值為27。6擊。本層分布廣泛,全部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14。0028。00m,厚度為4.0024.00m,平均12。79m (層頂標高為5.268。83m)。(2)、強風化巖帶(層序號2):褐黃間灰褐色,風化強烈,巖芯呈半巖半土狀,以堅硬土狀為主,遇13、水崩解.本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32次,實測擊數N50擊。本層分布廣泛,全部鉆孔有揭露,層面埋深21。0045。00m,揭露厚度為8。0026。00m,平均15.66m (層頂標高為-21.921.88m)。(3)、中等風化巖帶(層序號3):灰白、灰黃色,塊狀,巖芯破碎,呈碎塊狀,巖質稍硬,局部含微風化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IV級。(2)地下水類型及其富水性1.地下水位場區地下水由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組成.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賦存于沖積層中,其它粘性土結構致密,滲透性、富水性差,基本不含水,地下水性質屬潛水。場區沖積層一般發育,砂層分布廣、厚度大,富水性中等,水量較豐富。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14、巖中的風化裂隙之中,風化裂隙多呈閉合狀的細小裂隙,地下水量很小,地下水性質屬承壓水。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在鉆探期間正值雨季,雨水較多,測得地下水穩定水位埋深-1.00-4。70m(即xx高程22.718.0m)。地下水位隨季節變化略有升降,一般雨季水位抬升,旱季水位降落。場區沖積層一般發育,砂層分布廣、厚度大,富水性中等,水量較豐富。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巖中的風化裂隙之中,風化裂隙多呈閉合狀的細小裂隙,地下水量很小,地下水性質屬承壓水。3、工程設計特點該工程基礎平面約呈矩形,東西長約130。0m,南北寬約92.0m,基坑開挖深度約為8。8米。本工程的基坑支護設計采用攪拌樁做止15、水帷幕和基坑支護鉆孔樁,并設一排預應力地錨,作為基坑的支護。土方分層施工,第一次開挖深度為2米左右進行冠梁錨索施工.基坑開挖必須嚴格保證支護結構各構件的養護時間,保證其達到足夠的強度后方可開挖下一層土方。本工程的樁基礎采用鉆孔樁,樁徑800mm、 1000mm、1200mm、,混凝土強度為C30、C35樁凈長約1733米,采用鉆孔樁機成孔,施工垂直度偏差。基坑支護1000鉆孔樁沿基坑周邊開挖面設置,鉆孔樁長為1618m,間距1。20m。采用鉆孔樁機成孔,施工垂直度偏差,灌注C30混凝土,樁頂設置壓頂梁。本工程的水泥攪拌樁施工沿基坑開挖面設置單排850攪拌樁止水幕墻,樁間距600,樁長施工必須入16、硬塑土層1。0m,初定樁長為1315m,具體位置及平面大樣見施工方案圖。攪拌樁摻入料采用普硅32.5R水泥,水泥用量160kg/m,施工要求兩上兩下四次均勻慢速噴漿攪拌,水灰比為0。60。8,提升速1m/分鐘,垂直度偏差1%。本工程預應力錨索預計錨長L=2530m。錨索鉆孔孔徑150mm,傾角30,自由段610m,外套波紋塑料管,錨芯為4束15mm高強鋼絞線錨索,采用二次注漿技術,第一次注漿壓力為0.30。5MPa,第二注漿壓力為2。03.0MPa, 二次灌漿在一次灌漿液初凝后終凝前(約24小時內)封堵孔口加壓進行;注漿體強度為M25。本工程噴錨網支護:支護面上部均為二次噴射C20細石砼,厚117、0cm,中間夾有兩層雙向鋼筋網,底層是直徑8150150綁扎網,面層是直徑16加強筋焊接網,錨頭用16短筋焊牢。樁間噴射C20砼填充。三、 冠梁施工1、主要機械設備計劃(1)結合工程和工期要求,按照施工組織設計中確定的施工方法、施工機具、設備的要求,編制施工機械設備需用量計劃.(2)根據施工機械設備需用量計劃,組織施工機具按計劃、按期進場,確保工程施工順利進行。(3)進場機械設備應保持較高的完好率,并按規定定期保養。本工程冠梁施工選用6臺大型反鏟挖土機進行土方開挖、20輛自卸載重汽車進行土方運輸,根據基坑進度計劃安排,配備數量隨時調度。同時還配備足夠的大中型潛水泵、深水自動泵。主要機械設備、檢18、測設備需用量計劃詳見下表。主要施工機械配備一覽表序號設備名稱數量規格型號主要工作性能指標1土方施工機械反鏟挖掘機6PC200自卸汽車20KPA65101176KW裝載機3ZL-50C162KW2鋼筋混凝土施工機械鋼筋彎曲切斷機1GQ-40B11KW鋼筋對焊機1UN-7575KW鋼筋調直機15。5KW木工加工機械3 套40KW交直流電焊機5BX30035KW插入式振搗器33。5KW潛水泵3降水井自動泵152、勞動力計劃本專項施工方案人員配備情況如下:工種人員定員人數班 制配備人數挖土機司機6212鋼筋施工員15115模板施工員15115施工調度指揮人員428標高觀測控制(施工)313機 修 工219、243、施工流程冠梁開挖放線第一次土方開挖至標高20。00m(-3.30m,即支護樁頂下100)支護樁樁頭破除至標高20.10m(-2。20m)、鑿平止水樁平土方支護樁止水樁檢測噴錨施工冠梁模板支護、鋼筋綁扎、混凝土澆搗邊坡土方回填掛鋼筋網噴漿基坑周邊集水溝及護欄施工(先做西北兩邊,東南視挖土情況進行)錨索張拉鎖定與二次注漿施工位移檢測定位設置第二次土方開挖機械開挖至底板標高14。20m(-9。1m)人工開挖至底板標高14。00m(-9。3m)竣工驗收。位移檢測定位設置最后剩余土方開挖基坑底疏水施工基坑周邊排水施工及護欄施工(先做西北兩邊,東南視挖土情況進行)支護樁止水樁檢測冠梁模板施工混凝土20、澆搗冠梁鋼筋施工第一次土方開挖至標高20.00m(-3.30m,即支護樁頂下100)支護樁樁頭破除至標高20.10m(-2.20m)鑿平止水樁平土方噴錨施工冠梁施工錨索張拉鎖定與二次注漿邊坡土方回填掛鋼筋網噴漿第二次土方開挖竣工驗收4、施工方法(1)冠梁施工前準備冠梁施工前需將支護樁樁頂的劣質混凝土鑿除,樁頭鑿除采用機械結合人工鑿除,為保證鑿除過程中不傷到支護樁鋼筋,主筋外側部分采用風鎬人工鑿除,先將樁四周混凝土鑿除露出主筋然后將主筋向外側拉出,拉動范圍以鑿開部分的鋼筋與混凝土分開為宜,切忌拉出角度過大而將設計樁標高以下鋼筋保護層剝落。主筋包圍的樁頭部位,在鋼筋與混凝土分離的位置,四周用風鎬向21、樁內水平鑿進,將主筋包圍的樁頭完全截斷,然后用起吊設備將樁頭吊走。樁芯頂面的混凝土要鑿毛處理,清除樁頂浮渣。 (2)冠梁施工冠梁模板安裝前應對其標高進行校核.冠梁工程配合錨桿套管施工共同進行。安裝要求確保位置正確、表面平整、連接牢固、鋼筋保護層厚度滿足35mm設計要求。為了支撐冠梁梁側模板,采用1001002000mm松枋連接,松枋固定居中放置在支護樁與樁之間,使用C15,100厚砼澆筑墊層,墊層砼達到設計強度后在墊層上測放出冠梁的中線、邊線,作為冠梁支模依據。詳見冠梁模板安裝附圖:冠梁外兩側采用100100mm松枋豎向支護,每隔300mm設置一道支護,保證與螺栓對接.內側采用膠合板模板,表面22、必須光滑、平整、堅固.模板拼縫應嚴密;模板縱肋采用50鋼管,于冠梁兩側都設置,頂部、底部各設置2條,一共8條,貫通布置。兩側底部放置10020mm壓腳板。調直斜撐采用5050松枋,調直斜撐間距不超過500mm一道,冠梁模板采用上下兩道直徑14mm對拉粗冴螺栓500,螺栓增加套管并用雙扣雙帽拎緊固定。詳見冠梁模板安裝大樣圖附圖:現澆結構模板安裝允許偏差見表3表3 現澆結構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項目允許偏差(mm)軸線位置5截面內部尺寸+4,-5表面平整度5鋼筋工程:錨具墊板與內側模板需要在完成鋼筋工程之后再進行安裝,以方便鋼筋工程施工.在鋼筋施工前預先制好厚度35mm墊塊。冠梁縱向主筋采用HRB3323、5級直徑為22mm的鋼筋,從上邊均勻分布3根,下邊均勻分布4根。橫向主筋采用HRB335級直徑為25mm的鋼筋,從左至右均勻分布6根共12根.箍筋采用HPB300級直徑為10mm的鋼筋,間距為200mm。拉筋采用HPB300級直徑為8mm的鋼筋,間距為200。從上方距離外側300mm處每隔3m處,設置HRB335級直徑為25mm長500mm的鋼筋,深入冠梁300mm。在外側距冠梁頂高下50mm,間距150,設置HPB300級直徑為8mm長300mm的鋼筋,深入冠梁150mm,在集水施工時候與鋼筋網搭接來進行掛網噴漿施工。預應力錨桿在冠梁內套上套管.在西面向北15m與北面向西15m冠梁處,每1m24、設置1。5m外伸6mm鋼筋,為日后第二次開挖土方設置鋼管便梯作預備.鋼筋配筋截面如附圖:鋼筋加工允許偏差和鋼筋綁扎成型允許偏差規范分別見表1和表2。表1 鋼筋加工允許偏差序號項目允許偏差(mm)1受力鋼筋成型長度+5,102彎起鋼筋彎起點位置20彎起高度0,-103鋼筋總長+5,-104箍筋尺寸0,5表2 鋼筋綁扎成型允許偏差序號項目允許偏差(mm)1受力鋼筋間距+5,102箍筋及構造筋間距20混凝土工程:1 )澆筑冠梁混凝土強度為C30,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4h.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應連續分段澆筑。由一端向另一端進行,用趕漿法成階梯狀向前推進,與另一段合攏。25、一般成斜向分層澆筑,分層用插入式振搗棒與混凝土面成斜角斜向插入振搗,直至上表面泛漿,用木抹子壓實、抹平.表面不得有松散混凝土.分段澆筑時,施工縫采用隔離鋼絲網,下次澆筑時要求用高標號C35水泥砂漿淋接駁口,方可進行下一段施工。混凝土振搗應密實,不得有露筋、漏振、蜂窩等缺陷.混凝土結構表面應平整、棱角清晰,其幾何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2 )養護混凝土澆注完畢后,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及時采取有效的養護措施:A、應在澆注完畢后的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B、混凝土澆水養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緩凝土,不得少于7天:對摻用緩凝劑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26、,不得少于14天;C、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混凝土養護用水和拌制用水應相同;D、采用塑料布覆蓋養護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應覆蓋嚴密,并應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E、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及支架。四、 質量保證措施1、質量控制體系(1)由項目質量部負責管理工程施工質量的監督、控制和管理工作;另外項目部成立由項目生產副經理牽頭,技術部、質量部各部門聯合監督控制的質量管理體制; (2)由技術部實施詳細的作業交底與指導工作,保證施工質量符合圖紙及規范、標準等要求。2、質量控制措施及要求 (1)土方開挖時,應先由測量人員做好場地高程的測放工作,保證冠梁、水平27、支撐等位置標高準確;土方開挖時,應在無結構構件場地向周邊適當放坡,放坡坡度控制在0。51之間,以確保場地滲透水、雨水等自然排泄; (2)樁頭破除時,應嚴格控制機械破除的高度,在接近底面15cm時,應采用人工打鑿,避免破壞下部樁體;樁體頂部新舊砼交界處應清理干凈,并用水沖洗,露出新鮮石子; (3)為保證新舊混凝土連接性能,在樁體上部應涂刷純水泥漿23遍,保證該部位冠梁與樁體連接牢固; (4)鋼筋綁扎時應嚴格按照圖紙設計要求,控制好鋼筋型號、間距、搭接錨固長度;對于單面搭接焊的主筋,應保證搭接長度滿足設計要求,焊縫飽滿光滑、無夾渣;焊接應做好工藝檢驗與現場抽檢,保證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鋼筋的安裝施工28、; (5)模板安裝:模板拼縫應嚴密,拼縫處釘鐵皮封閉,避免漏漿影響砼質量;側模壓底條及鋼管固定、斜支撐等均須嚴格按方案設計布設,斜支撐支頂牢固、無松動,避免砼澆筑時脹模、爆模而影響梁砼質量和梁外觀尺寸; (6)混凝土澆筑時,應確保澆筑的連續性,振搗密實;避免冷縫、蜂窩等質量通病的出現;在前后段混凝土交界面應按混凝土流淌自然形成坡面,并及時派人清理打鑿,清除表面浮漿及松動石子,保證梁截面連接完整性.五、 安全保證措施1、安全管理體系 (1)由項目安全部負責該工程的安全監督、控制和管理工作;另外,由項目經理部,安全部、施工部、施工班組等部門形成聯合安全管理小組,專項控制本工程施工的安全,保證安全目29、標的順利實現; (2)由項目經理部、安全部、技術部、施工部等各部門對班組的施工安全進行控制,實施詳細的安全作業交底與指導,保證安全理念深入人心。2、安全保證措施 (1)項目部對新進場施工作業的人員,應全部登記照相造冊,制作平安卡和門進卡,保證進場人員素質;由綜合辦對新進場人員發放項目管理制度并交底;由安全部聯合施工部、班組長等對工人進行三級安全教育,確保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2)所有施工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必須佩帶安全帽,穿著統一整潔;特殊作業人員如風炮機操作人員、挖掘機司機等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做好個人和他人的防護工作; (3)采用風炮機作業時,應對作業區域頂部和作業區域進行圍護警戒,并派專人現30、場指揮作業;安全部門人員應堅守施工現場,及時制止和杜絕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的行為發生; (4)基坑四周的安全圍護采用直徑50mm鋼管連接做護欄,在集水溝施工時,將護欄立桿焊接在預埋鋼筋上.立桿長度為1200mm.待立桿施工完畢后,在集水溝外側施工一道橫向護欄。護欄均需涂有黃黑色漆,并用密目網進行封閉。在安全維護欄外側要懸掛安全警示牌。 (5)為防止危險區域作業對他人造成傷害,在風炮機作業時,應在周邊4m范圍的兩側進行臨時圍護,圍護采用鋼管架加掛安全網,每2m設置一道1。5m長鋼管架,豎向布設三道水平管,鋼管立桿埋入地面不少于70cm,并在底部澆筑30cm30cm30cm C15混凝土塊固定;樁頭破31、除施工時,兩側圍護鋼管架長度不少于20m,在進行下一段破除時,拆除之前的圍護,在該區域另外進行臨時鋼管架圍護; (6)冠梁施工場地周邊應懸掛安全警示標志和危險源警示牌;(7)現場施工用電應符合安全用電規范要求;臨時用電線電纜應架空布設進出土口位置如架空高度不夠,可加鋼管套管埋地敷設.六、 季節性施工措施1、雨季施工措施1雨期施工中應有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施工的技術措施,并應隨時掌握氣象變化情況;安排施工生產時,盡量避免在雨天進行影響工程質量的工程的施工.2加強施工電纜、電線的檢查加固,使電纜、電線固于建筑物或其它固定物上。對雨期不使用的電器設備,將其電源全部切斷。3對施工場地原有排水系統進行檢查32、疏浚或加固,必要時應增加排水設施,保證水流暢通.在施工場地周圍應防止地面水流入場內;4雨期施工時,應保證現場運輸道路暢通。道路路面應根據需要加鋪爐渣、砂礫或其它防滑材料,必要時應加高加固路基。路基兩側應修好集水溝,在低洼積水處應設置涵管,以利泄水;5土方工程在雨期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雨期施工的工作面不宜過大,應逐段、逐片地分期完成;(2)雨期開挖基坑時,應在坑外側圍以土堤或開挖水溝,防止地面水流入;(3)雨期開挖基坑時,應加強對支撐及護坡的檢查。(4)填方施工時,取土、運土、鋪填、壓實等各道工序應連續進行。雨前應及時壓完已填土層或將表面壓光,并做成一定坡勢,以利排除雨水;6對混凝土施33、工的影響:(1)在雨天運輸混凝土,混凝土運輸車必須加蓋,以防雨水進入,影響混凝土質量。(2)在小雨天澆混凝土應先準備好塑料簿膜,“隨澆隨蓋,即隨著混凝土的澆筑,在已澆筑好的部位覆蓋上兼簿膜,防止雨水將水泥砂漿沖走。當雨下大時,應在規范規定可留施工縫的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停止混凝土的澆筑。2、高溫季節施工1高溫天氣期間,應作好各種降溫工作,配備飲用水、降溫飲料及防曝曬降溫有關用品.2高溫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泵的水平輸送管上應覆蓋兩層草簾,并定時澆水降溫,防止因混凝土失水而堵管.3高溫天氣,混凝土生產應考慮混凝土坍落度的損失,可適當摻加緩凝劑。4為了降低混凝土的溫升減少結構物的內表溫差,必須控制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因此,我們采取以下技術措施:(1)對混凝土生產廠家進行技術交底,在砂石堆場利用帆布予以遮陽,并澆水冷卻砂、石料。(2)與水泥廠聯系,采用到貨前先臨時貯存散熱的方法。(3)在混凝土初凝表面能上人后,對其表面進行覆蓋。由于氣溫較高,和水泥水化熱開始的共同作用,表面水分散失速度很快,為防止表面的干縮裂縫,對其表面在保溫的同時進行保濕。(4)選擇有代表性位置進行測溫點布置。采用電子便攜式測溫儀和自控數據測定模塊測溫儀器,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